伟大的历史转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伟大的历史转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伟大的历史转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伟大的历史转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伟大的历史转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77年3月18日多云

我今年17岁,我的父亲是成都一所中学的老师,因写了篇关于西方文学史的文章,就被指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被打成“反革命”、“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文革”结束了,可我却依然是“反革命分子”的儿子,家里生活也依然非常拮据。我迷茫地走在大街上,墙上刷着刺眼的标语:“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真的是真理吗?我的前途何在……你从日记中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5)

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实质是延续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阻挠拨乱反正的进行。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1978.5.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②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内容:思想路线、工作重心转移、决定进行改革开放。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时间转移(示例: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秋收起义后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归纳中共历史上三次共中心(重心)转移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第三次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20世纪的三次历史巨变与三位伟人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

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和全国各地有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的因与这些干部有亲属关系或工作关系而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3、平反冤假错案

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正确处理党内和人民内部的一系列矛盾,有效调动了全党同志的和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672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三条总原则:第一,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第三,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共产党的九十年》665页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和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正确的总结和评价,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决议》的通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八二宪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成为新时期安邦治国的总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2019年,77页。5、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1)“八二宪法”1982年宪法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982年《宪法》在结构上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有何意义?思考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体现了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而建立的;表明了我国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吸取了文化的革命的教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议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③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1982年12月出席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代表投票表决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2宪法部分调整的内容:①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②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③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①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②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制和法治都是作为法现象的社会上层建筑,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而相同阶级本质的法制和法治,其经济基础也是相同的,并共同地服务于这个经济基础。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法制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条件。因为,有了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这个工具才能进行依法治国即法治问题。第二,法治本身反过来又要求有详备的、反映社会正义的、良好的国家法律和国家制度。法制与法治之间的区别在于:

第一,固有的属性不同。法制作为法律制度,是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制度而言的,是横向的制度性的社会上层建筑结构的要素之一。法治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纵向的、动态的社会调整过程。

第二,法制作为单纯的治国工具而存在即“以法治国”;法治则是“法的统治”或“依法治国”,法被置于治国的首位,治国者本身也要被法所治和服从法律。

第三,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不同。法制与民主政治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需要法制,实行专制主义的国家也需要法制。但是,法治必须是“良法”的统治。所谓良法,最重要的就是以民主政治相伴的法律。

——以上两页摘编自吕世伦著《法理念探索》法治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法的至高无上,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只有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少数民族)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国家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与社会)1.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以上材料说明中国A.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正全面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C.已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新中国历史上曾掀起过一场“读书热”,年轻人奋发读书、立志成才、改变命运,年长者也勤奋学习、不甘落后,誓言“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处于饥渴阅读状态之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中华民族面临复兴的重任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D.世纪之交,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C.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

4.1981年,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