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原理课程报告:论鲁迅作品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5900字】_第1页
【比较文学原理课程报告:论鲁迅作品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5900字】_第2页
【比较文学原理课程报告:论鲁迅作品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5900字】_第3页
【比较文学原理课程报告:论鲁迅作品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5900字】_第4页
【比较文学原理课程报告:论鲁迅作品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59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较文学原理》课程报告:论鲁迅作品《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目录TOC\o"1-2"\h\u27790摘要 13067关键词:现代主义文学鲁迅接受同构关系 114320前言 130798一、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2434二、《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接受 2130(一)创作形式方面 2971(二)内容与主题方面 318610三、《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受的原因 425581四、鲁迅作品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指向性差异 64570结论 74329注释: 78748参考文献: 8摘要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所表现出的世界的虚无感、存在的荒谬以及压抑复杂的内心世界,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主旨十分契合。短篇散文诗剧和象征性手法的运用,以及抽象性的表达也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相似。但鲁迅对于现代主义的接受并非完全的吸收与移植,而是利用其对人生困境与心理真实的特殊表现力,《野草》与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一种同构关系,在两者同构的背后,又因为各自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因素而呈现出指向性的差异。关键词:现代主义文学鲁迅接受同构关系前言散文诗集《野草》作为鲁迅作品中内容主旨最为艰深隐晦的一部,以灰暗、苦闷、绝望的基调,叙写了世界的虚无和压抑挣扎的内心,与鲁迅其他现实主义或启蒙主义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差异。诚然,《野草》中蕴涵了作者对于封建社会穷途末路的深重失意和社会变革屡遭挫败的绝望,但《野草》中的现代主义特质却一直存在诸多争议1。本文将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是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同时笔者也将从文本出发,讨论这两者所呈现的“两种”现代性背后的差异。《野草》生长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它在吸收了华夏养料的同时,又更多地汲取了异域果汁,可以说,鲁迅的《野草》是一部“拿来主义”的杰出作品。本文正是要通过鲁迅《野草》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来发现外国文学对鲁迅及其《野草》在深刻的思想精髓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加以论证。一、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现代派文学是指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出现的一系列以“反传统”、“反理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复杂日渐激越,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社会陷入困顿、焦虑、无措的状态中。此时诞生的现代派文学不再关注现实的外部世界,转而书写在现代化社会下被“异化”的人的生存处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现代主义在整体上反映了二战后一代人的孤独、空虚、迷茫以及信仰倒塌后黑暗荒芜的精神世界。在文本形式层面,现代派对传统的文学形式作出了彻底的反叛,它在非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打破逻辑和情节,消解一切意义,使文本无法构成相对完整的结构,并意图以此来表现世界的虚无感。在艺术手法上,现代派作品多使用意识流、心理描写来表现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或多用象征意象来表现艰涩讳深的主题。对于过往形式和结构的消解是现代派文学的最大特征。由此,现代派作为一个大的思潮在整体上形成了荒谬、虚无、怪诞的风格。二、《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创作接受(一)创作形式方面在《野草》中,鲁迅用十数篇短小精悍的散文诗集中表达了虚无、绝望、荒诞等现代性命题。首先,《野草》集中体现了生存的幻灭与危机。卡夫卡的《城堡》通过荒谬的情节设定体现了人之生存的无意义,而《野草》中《影的告别》则以一个象征性的灵魂来诘问相对应的肉体实在的合理性及意义,实际上也表达了对于人的生存价值的怀疑。加缪的《局外人》通过家庭与亲情的冷漠来体现人的异化,《野草》中的《求乞者》通过思考求乞者与布施者的关系和各自的心理,得出了爱与同情纵容了贪婪和虚伪,从而造成人性的变异的结论。其次,《野草》与现代主义文学一样,对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表现。《过客》通过与他人的问答和抉择来表现内心的挣扎和无望,《希望》中揭示着生存力量枯竭的同时,“我的面前又竟至于并且没有真的暗夜。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一复杂矛盾的内心体验正契合了现代主义对于人类生存意义的质疑、消解以及对现代人类精神危机的体现。《野草》中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和哲学性表达同样契合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常用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野草》中的《秋夜》《复仇》《复仇(其二)》《死火》《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等篇,都是这样构思独特、意象奇警、意蕴深刻、韵味无穷的佳作,成为五四以后象征主义散文诗的艺术精品。它们与传统的象征散文诗、诗意寓言的传统有深刻的血缘联系,但更多还是接受了法国的波德菜尔、俄罗斯的屠格涅夫散文诗的启示与影响。但是,鲁迅在吸收中有自己的消化与创造。他所探索的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给《野草》的一些篇章带来了一种至今别人无法比拟的幽深与神秘的“新的战栗”的美感。(二)内容与主题方面鲁迅的主要文学活动时期处于一战前后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间,彼时正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高峰期,在谈及创作时曾表示,“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没有。”鲁迅在外国文学的熏陶中习得现代派的诸多表达技巧。在《过客》中,鲁迅运用了象征与“反戏剧”的技巧。除此之外,在《野草》中,《影的告别》、《腊叶》、《复仇》等篇目也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暗示作品的整体情绪、气愤。除此之外,鲁迅的《狂人日记》、《白光》中对于下意识、无意识的心理的描写,以及“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也是他吸收现代派文艺表现方式的体现。在面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腐朽、令人麻木的封建文化,作为清醒的启蒙者的鲁迅们只能在黑暗与死寂中振臂疾呼,以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但文化革命的实践收效甚微,反而是作为觉醒一代的知识分子,经历激愤、呐喊、失望、绝望,在精神上倍感悲痛与混乱,从而导致其遭受严重的精神危机。鲁迅将“强健与颓圯、广阔与荒凉、群体与个体、绝望与希望、毁灭与拒绝、理想与现实,这些不同方向的事物力量相互纠结、对撞以至撕扯、分裂,扎根于矛盾重重、面临大破碎的自我之中,由此可见鲁迅对人的自我创造能力、自我拯救能力的否定。2”从此可见鲁迅对个体生命的开掘与隐秘内心世界的深度反映。《野草》的现代主义风格早就为研究者所注意,以它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散文诗之间艺术风格上的相似性为例,这一直是《野草》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在《野草》中,鲁迅持续表达着孤独、黑暗、死亡、荒诞,关注者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焦虑,这一点与萨特、加缪、卡夫卡等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所表现的主题具有一致性。而鲁迅经过对自我内心的深刻剖析和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将自我精神世界的苦难,上升到全体人类的现代性精神危机,在《野草》中呈现出“苦闷的人生哲学”。《野草》追求创作的非实指性和注重开掘具有人类普遍性意义的精神命题,并将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根本性的艺术方法。由此,鲁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辟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书写。三、《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受的原因鲁迅对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接受是从留学日本期间真正开始的。当时留日的诸多革命志士,如孙中山、梁启超等人,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改革时弊,振兴社会的方案。不同于他们改良经济、商业、政治的看法,鲁迅提出了“立人”的主张,即改良国民精神道德。这与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里,将文学视为改良国民精神道德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义。而鲁迅也在长久的写作实践中贯彻了以文学改良国民性的形式。鲁迅关于“立人”的思想源于尼采、叔本华等人的现代主义思想。尤其是尼采的“超人学说”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对其影响深远,成为了鲁迅“立人”思想中“掊物质,任个人”、发扬强烈的主体意识、彰显主管精神面貌等观念的思想基石。但在这一时期,鲁迅对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只是浅尝辄止,更多地是停留在现代主义思想层面,而非接触具体的文学作品。同时,鲁迅对于现代主义思想是一种“拿来”式的接受,鲁迅借尼采等人的反叛精神、自我意识、创造意识,为“五四”时期的推倒旧文化、旧思潮助力,来实现其启蒙性、现实性的阐释和改造,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对现实性的关照。与现代主义思想对于价值和信仰的崩塌、摧毁截然不同。虽然如此,但尼采等现代主义大师强烈的叛逆和自我,也给鲁迅的创作留下了痕迹。鲁迅在翻译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如斯说》时,采用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语言翻译,这与《狂人日记》的结构形式如出一辙,而其中疯子的形象,其疯狂也来自与尼采的“超人”的强大力量感。在鲁迅的其他作品《呐喊》、《彷徨》中都可以见到这部尼采著作的痕迹。鲁迅在留日时期以来所接触的外国作家和作品,让他对于现代派文学的内容、形式和主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且树立了他的现代主义意识。鲁迅曾翻译过多国文学作品,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鲁迅在《域外小说集》中翻译了安德烈耶夫的《默》和《谩》两个短篇小说,并对其中强烈的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表示赞赏:“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鲁迅对安德烈耶夫的作品评价道:“其著作多属象征,表示人生全体,不限于一隅”、“象征神秘之文,意义每不昭明,唯凭读者之主观,引起或一现象,自为解释而已”。可见其时的鲁迅已对象征主义有着自觉的认识和了解。而鲁迅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译介,更是让他对于文学作品的现代性表达产生了强烈的认同。鲁迅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中对于陀氏艺术作出了经典的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表现了关于个人灵魂的深刻剖析和审问,将人置于超越历史现实的语境,并对人道、伦理等社会问题进行悬置,向深处、纯粹地叩问人的灵魂本质。鲁迅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他将灵魂的显示于人,是一种“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由此可见,鲁迅十分赞赏这种对人类无差别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并作为艺术主题进行表现——实际上也与随后发展出的现代主义文学中对于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的特征相契合。可以说,此时的鲁迅已经具备一定的现代性艺术意识了。1924年,在创作《野草》的同年内,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并将其引介至国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掀起一股“厨川”风。厨川认为,苦闷是由压抑产生的,人内在的表现个性的动力和欲望,往往受到社会生活的束缚和压迫,这两种力量的碰撞和挤压就造成了人内心的苦闷。而这种苦闷恰是文艺创作的本源,而表现苦闷的最好方式便是象征主义。鲁迅对此书的接受和翻译无疑对《野草》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野草》的各个篇目中都带有强烈的象征色彩,表现个人在内心的彷徨、无措,失意和苦闷。并且,《野草》中关于苦闷的表达并非出于具体现实或历史而产生的苦闷,而是形而上的关于永恒的人生困境和灵魂孤独所产生的苦闷。而其象征也不仅是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处境的象征,更多意义上是对于作为个体的人,其普遍的生存状况和存在意义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野草》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四、鲁迅作品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指向性差异鲁迅处于中国社会重要转向的节点上,外来思想的不断冲击和社会改革的曲折坎坷,都让鲁迅不断地思考自我与时代的关系。而《野草》中的现代性意识也离不开鲁迅所处的革命、启蒙历史语境,他所思考的人的存在等诸多问题,也是以革命、先觉的知识者和亟需改良的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具象的载体进行思索。鲁迅在吸收了尼采的超人学说和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之外,也对现代主义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思考和批判。鲁迅曾翻译日本批评家片上伸《新时代的预感》一文。在文中片上伸论证了新写实主义与新罗曼主义(即现代主义)的关系,鲁迅在译本后记中也发表了自己对于现代主义的看法。他认为,梭罗古勃和巴尔蒙特这一类“超现实的文艺家”(即现代派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回避现实,或也憎恶现实,甚至于反抗现实”,但与现实主义的精神还是有所差异3。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超现实”、逃避现实的因素——即形式上对于客观真实的反叛而追求心理状态的表达,内容上对于常理、逻辑的颠覆——可以归于对于现实的极端不满,这和现实主义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正式现实、真实反映现实的要求还差的很远。相较之下,鲁迅自始至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即使是《野草》这类旨意如此抽象的作品,其中的指向无不是针对现实,并且呈现出改造现实的倾向。鲁迅肯定将现代主义的新形式“拿来”运用至现实主义的书写中,以促成其不断的发展。现代主义对于灵魂深处的心理真实的关注,也是现实主义创作中应当正视的书写对象。其认为:“没有拿来,文艺不能自称为新文艺。”对于现代主义,鲁迅对于现代主义的接受并非完全的吸收与移植,而是利用其对人生困境与心理真实的特殊表现力,展现人更为复杂、隐蔽的精神状态,也为他的现实主义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4。因而在《过客》中,过客的挣扎与前行都是具有现实的指向性的。他是反抗者的化身,同时也激励着依然在战斗的人们。对比《等待戈多》中所呈现的对现实消极、无望的态度,和荒诞无用的等待,《过客》所书写的“挣扎与反抗”中依然怀有对现实的信念和希望。结论本文主要对鲁迅《野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文学的接受展开了探讨,从中分析鲁迅《野草》创作中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接受的原因以及在指向性上的差异。《野草》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同质性在于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同样地面临着现代性的社会问题与精神危机,从而诞生了相似的现代主义性质的作品。西方现代派文学更多是从现代派思潮与非理性主义哲学出发,用文学作品表达在当时整个西方社会充斥着的虚无荒诞性。而鲁迅则是在学习吸收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来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后,对彼时处于现代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做出了剖析与警示。鲁迅个人作为革命启蒙斗士的坚毅品质,使《野草》带上了作者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