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说明文_第1页
建筑物说明文_第2页
建筑物说明文_第3页
建筑物说明文_第4页
建筑物说明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物说明文建筑物说明文1同学们天天要接触建筑物。清早起床,首先看到的是自己的房间、家里的庭院,上学路上也会见到农舍、桥梁、大厦;如果去旅游,还会看到各种名胜古迹、宫廷庙宇、凉亭楼阁、宝塔、纪念碑等。这些建筑物,在的时候,经常要写到它们。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建筑物呢?首先要注意观察建筑物的外观特点。建筑物的外观一般包括建筑形式、色彩、材料和结构。观察和描写的时候,就要注意抓住它们的外观特点,看看是什么形式,是什么颜色,由那几部分组成,用了些什么建筑材料。然后抓住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具体描绘。如下面例段:“天安门真是雄伟壮丽:光亮耀眼的琉璃瓦,金黄的大红宫灯,朱红的宫墙,汉白玉的金水桥,秀丽挺拔的华表,都放出夺目的光彩。”“新落成的大楼坐落中山路与解放路交叉路口。整个建筑都用白色和橙黄色的瓷砖镶起来,看上去典雅别致。大楼的顶端有三个城堡式的装饰,显得别具一格。正门的上方,镶着庄严的国徽,闪闪发光。国徽上方城堡式装饰上插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啊,好气派的大楼!”上面两例都抓住了建筑物的外观特点,例一抓住琉璃瓦、宫灯、红墙、金水桥、华表五个特点,写出了天安门古老、雄伟、庄严的形象;例二则抓住大楼的三个特点:用白色和橙黄色的瓷砖镶成;有城堡式的装饰;镶着国徽,插着国旗。描绘出了大楼别具一格的风貌。建筑物说明文2我的家乡在大慈岩镇新叶村。新叶村有许多古建筑:有序堂、双美堂、挎云塔、玉泉寺他是明清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馆”。挎云塔是其中的一个标志性古建筑,我最爱他了,下面我就来当一回小导游,说说挎云塔的来历和特点吧。挎云塔位于村口,建于1567年,落成于1575年,造塔总共用了八年多时间,塔高388米,围18.8米,因村东南面地势欠缺而用于补风水,所以又称之为“巽塔”。塔名取庄子“挎扶摇而直上九万里”。严格来说在封建社会里,村子是不好私自造塔的(县、州府以上可以造塔)。现在的解释,新叶村祖上造塔的主要原因和作用是:1、补风水。与祖山一一玉华山、朝山一一道峰山形成三足鼎立。2、因为整个村居的地形是船形,村口的五座小山像五条小船,所以有五船下江之说,塔犹如船篙,是为了起固定的作用。3、新叶村自迁居以来文运不是很好,造塔是为了培植儒风。塔像一支大毛笔直插天空,它倒影在祠堂塘和四方塘内,后来真的出了个进士叶元锡。所以“挎云塔”也叫“文峰塔”。4、在古印度塔是人丁兴旺的象征。现在新叶村有叶姓人口三千多。民国初年,又在塔的旁边造经堂“观音堂”,“子孙堂”、“土地祠”和供外人居住的侧房(传说在以前外姓人是不好长期住在村里的,否则要破风水的。)塔的东面是狮子山,西边是象鼻山,形成狮、象锁水口的村口布局。秋天,联合国教科组织成员,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陈志华教授考察后说:“新叶村村口的组合建筑,是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虽然不建于同一时期,但它体现了中国的耕读文化,做到了和谐统一,是中国古建筑一绝。”我的家乡一一新叶村的古建筑还有很多很多,请朋友一定要来哦!好客的新叶人一定会把你当作“上客”来招待。建筑物说明文3我的校园,位于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旁,占地总面积大概39443平方米。是一所规模较大、设备较完善的现代化中学。踏进校园的大门,就闻到了扑鼻而来的桂花香,清新淡雅。并不像薰衣草那样馥郁芬芳。再往前走便是南大厅,大厅的两旁是一些学校的公告。再往前,一个银白色的大雕塑映入眼帘。现在,就到了我们学习的地方一一教学楼了。教学楼共有5层,现有教学班30个,学生1458人左右,教职工大约105人。把目光左移,就到了我校的图书阅览室和图书室了。图书馆环境清幽,内有藏书3600余册,报刊杂志多达100多种。在存储量多的图书室内看书,可真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向左走几步,再顺着楼梯往上走,我们的教室在第3层的最西边。教室长约8.5米,宽约6.5米,高约3米,前后有两扇门门两边都是窗户。教室里共有48张桌子,我们每天就是伏在这米黄色的桌子上学习的。在教室的前面,是黑板和现代化的多媒体。上课时,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我们的学习就更加方便、轻松了。教室的后面,是我们班同学出的黑板报,还有时钟。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仿佛在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而从黑板报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我们在这教室里学习。在这教室里,有我们沮丧的声音,也有我们的欢笑声;有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也有我们考试时刷刷的写字声。走出教室,向右走,走到最尽头,就来到了信息技术室。信息技术室旁是一块空地,站在那向鸟瞰我们的操场。那是一个拥有300米标准跑道和占地大约150平方米的篮球场。每当体育课和课间的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尽情的挥洒汗水,这个地方也是我们增强体质的地方。操场里还有一个长廊,那里便成了我们运动后休息、聊天的地方。那里还爬满了许多枯藤,我便用一句话形容了那里一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校园,永远不应该是楼群的简单拼接,也不应该是知识的简单传接。它的一棵树、一朵花、一块石头,都应该有自己的故事,不同的故事。这里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把我们青春留住的地方,是留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永远的怀念。建筑物说明文4每个城市现在都是在建属于它的标志物,每个城市大多也是以新建建筑独特性来体现城市的特性。提到建筑这个话题,我想说我喜欢的建筑。有这么一个景色,半个巨蛋悬浮在水面之上;有这么一个称呼,湖中明珠;有这么一个建筑,你环绕它一圈,却找不到它的入口。那么这个建筑便是我喜欢的建筑,它叫中国国家大剧院,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国家大剧院的建造,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而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新北京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是采用壳体结构,壳体结构因可以做出各种形状,以适应过程造型的需要,已经在建筑中有广泛的运用。在这种建筑物上的壳体为钢结构,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除了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整幢建筑还包含其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建筑物说明文51871年开始建造,到1885年建成的安贞堡,前后花时14年,矗立在永安县。显得气势非凡,层次鲜明。安贞堡高十几米,墙体坚固。采用了天圆地方的方法,土堡前面是方形后为圆形。安贞这个名字取自《易经》,意思是:平常安定时要想到以后不安定的时候,有危机感。所以安贞堡上有180个射击孔和90个外窄内宽的瞭望窗,在包铁的大门上的墙上有许许多多的泄水口。安贞堡外形是围屋有一定的防御功能,非常严死。里面是一个巨大四合院。不管是布置还是防护措施都像是一个军事略有小成的国家。安贞堡是最大的土楼,房间就有368间。占地有6300多平方千米。奇怪的是这一个安贞堡有四分之一建在了沼泽地上,周边坏境也多为沼泽,据说地基下埋着18层不易腐烂的松木上面磊石放土。内部装饰也别具匠心、精美绝伦。更奇的是经过一百多年无人居住的时间竟没有蜘蛛,相反安贞堡周边的房子经过这一段日子蜘蛛却密密麻麻。相传这与安贞堡的两幅神秘壁画有关。左边的是一个孩童扫到挂着的蜘蛛,意思是:清蜘蛛。右边的是一个孩童踩着葫芦装蝙蝠,意思是:招福。如此“清蜘蛛,招福气”自然没有蜘蛛。通过科学的角度分析,可能是因为地基下的杉木散发出的气味赶走了蜘蛛,招来了蝙蝠。也可能是因为蝙蝠抢食了蜘蛛的食物。在1984年安贞堡是县级保护单位,1993年评为省级保护单位,20__年成为国家级保护单位。可一些关于安贞堡的秘密还需进一步探索。建筑物说明文6真武阁是一座布局精巧,技术高超,风格独特的木构建筑物,显现出中华古时代文明,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真武阁的壮丽奇观吧!真武阁曾有一个传说 古时候,人们还处于迷信当中,他们住的地方也非常的干燥,稍微不留神,就会引起火灾,造成严重的损失.由于起火多次,他们就开始怀疑是上天的火神与他们过不去.于是就修筑了真武阁赈灾 真武阁就这样建成了,至今保留容县.真武阁始建于明万历元年,(也就是1573年).阁楼下有一座石台,它被人们称为”古经略台”.阁楼平面为矩行,一共高三层.真武阁既是周围区域观赏对象,也是人们旅游最佳选择的风水宝地.如果你登上阁楼极目远眺,整个城市便尽收眼底,还可以望见东南远处的都桥山和绣江景色,真不愧是有一种”上天入地”般的感觉.真武阁的第二,第三层比最底层(第一层)收小了很多,三重屋檐出挑深远而楼层特别低,比一般的阁楼的出檐节奏更快,会有一种强烈的韵律感以及动势,使得它在人们眼中不像是一做三层的建筑物,为而更像一座雄伟的单层建筑有的三重屋檐特色.但是它又与一般重叠屋檐建筑物更为较小,更为从容了,而且层次特别鲜明.它的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增加了真武阁舒展大度的气概,非常清新飘逸,而且充分表现了中国建筑的屋顶美丽的佳作.真武阁不以浓丽华贵而取胜,而是以轻灵素雅的见长;灰黑色的铁黎木不加任何油漆的典雅装饰;屋面为小青瓦镶上的绿脊,色调极清雅柔和而取胜的.在二楼的四根内柱,柱脚空悬空,离开楼面二到三厘米,更为奇特的是全阁柱脚不落地,而是搁在一个方形的沙盘上,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着卓越的才能!400多年来真武阁经理了多次地震与暴风雨的袭击,仍然岿然不动,安然无恙.真武阁在木头结构中,主要依靠一种杠杆来维持一座像建筑的平衡,是从来没有见过的.真武阁还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知识,科学,精神上的完美结合.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之后,是不是也想去看一下”久经风雨不知寒”的真武阁?建筑物说明文7风肆无忌惮地狂笑,撕裂了云彩,捣碎天空的静谧,残忍地肆虐,对这一切的一切。我带着几许愤概登上岳阳楼,凭栏而望,金色的阳光无尽地从天穹倾泻而下,绸密的金点,激动地跳跃在洞庭湖上,翻腾的沧波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是因为这磅礴的风景。只是我嗅到了千里之外的硝烟的味道。我知道,一切战争又会开始了,其结果都会是尸横遍野,想到这里,心里不禁有一些抽搐。似乎在耳际忆萦绕痛彻心扉的哀号,惊心动魄的尖叫和思念故乡的悲泣;眼中浮现了枪尖上闪着冷光的长枪和鲜血汇成的长河。不知何时,担忧已盈满了我的双眸,夹杂进飘飞的岸芷汀兰里,在无尽的潮水中漫延。又化作滴滴雨珠,滴落在我的心里,深深地,无法抹去。不知道,现在会有谁和我一样为百姓挂肚牵肠,的以来在为即将燃起的战火默哀,有着一丝辛酸,一缕担忧。对这即将发生的恐怖,我无能为力。只能作下《岳阳楼记》来表达自已的情思。曾经,在这里,有许多迁客骚人留下了足迹,留下了流芳百世的精墨佳文,但又有谁懂得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绪?又有谁有着同我一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绪?恐怕也只子京兄了吧!那日,欢呼声惊扰了我,一股强大的喜悦的支流将我推到人群中,我迫切地询问,百姓们欢呼着:“讲和了,不打仗了”听到他们幸福的声音,望着他们喜悦的笑容,我也觉得幸福,久久积在心里的忧虑顿时在欢笑声中逝去,我感到空前的轻松。又到了岳阳楼,我怀着异样的心情,只是,这样一来平静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呢?建筑物说明文8江南三名楼之一的湖南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它的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早就听闻它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这个假期我总算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远远望见岳阳楼,就看见它秀丽独特的身影,岳阳楼不比其他名楼样高大雄伟,但它的秀气也是独一无二。这座名楼只有三层,为什么呢?因为据说当时修建者是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我们走近岳阳楼,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岳阳楼的独特构造:全楼没用一块砖石,全都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结构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和楼顶,都是盖的黄色琉璃筒瓦。在岳阳楼的、屋檐上有四条脊,一层屋檐上为荷花、莲蓬和华丽的凤凰;一层屋檐上为昂首的飞龙;一层屋檐上为卷草和象征着吉祥的如意祥云。这些和在一起好似一幅金碧辉煌、庄严壮丽的画卷。在一层层飞檐的衬托下,头盔般的顶在闪闪发亮,整个岳阳楼难道不像一个威严的大将军吗?“盔顶”的下面,蜂窝般的建筑层叠相衬,即承托了“盔顶”上的重力,又让整座楼显得精美和谐,不愧为“天下楼”的美称。登上岳阳楼可以看见洞庭湖的全景,湖中的一帆一波都可尽收眼底,真是非同凡响。岳阳楼看上去很独特,但独特的外观不是它的全部,它也曾在历史的磨难中叹息过。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屡毁屡修。几经风雨沧桑,屡毁屡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才有了岳阳楼现在这番独特。每次重修后,“则层檐冰阁,岌颂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毁之时,“则波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连这一座岳阳楼都熬过了它历史洪流中最艰辛的关卡,我们又为何做不到呢?建筑物说明文9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遗憾的是古塔无踪,雷峰夕照在西湖十景中成为[缺席者]。雷峰塔有太多的苦难经历。他原名叫西关砖塔,又称黄妃塔,始建于北宋开宝八年。北宋末,塔遭雷击,南宋初修复后比原塔减去二级成为五级浮屠。这是一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芯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塔内壁每面均嵌《华严经》刻石,塔下辟地宫,供奉金洞罗汉。南宋以后,雷峰塔木构檐廊屡毁屡修,当时画家陈清波等绘声绘色有《雷峰夕照》图,塔下又有御园以芳园。斜阳落照,塔起金轮,湖上黄昏暮景中无有堪与之相匹者,西湖十景中自然少不了好的一席之地。岂料,明喜靖年间,倭寇海盗侵入杭州,怀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放火吞噬了木构檐廊,仅剩砖体塔身,塔顶也毁残了,老树婆娑,有人题诗叹为[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只剩塔芯的雷峰塔,仍然凌空兀立,以残缺美的特殊风姿又耸峙了四百余年。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时40分许,西湖南岸一声巨响。[老衲]突然[仆倒],一时尘埃蔽天,鸦雀惊飞,雷峰之巅碎砖累累,不下万千,杭州城中万人空巷赶来看热闹,不少人还趁乱在塔砖堆里[淘宝],居然也有发意外之财者。原来,塔倒之前,早已为挖塔砖者损坏提骸骸可危,因为民间谣传,雷峰塔砖有辟祸镇邪的[神力],故而盗挖者屡禁不绝,终于酿成大祸。浪漫诗人徐志摩托车在他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记中为我们留下了[老衲]临终前险状的物写:[路上我们逛了雷峰塔一塔里面四大根砖柱已被拆成倒置圆锥体形,看了危险极了。七十多年过去了,因历史文化融入湖光山色,孕育并发展了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势必历史地、文休地与湖光山色相依相存。雷峰夕照的[缺席]终将仍由雷峰夕照来补全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奇,是指岳麓山区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楞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而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珍,是指岳麓山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鸡等等。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缕,若你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美,岳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来临的时候,不仅眼中看到的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还有不能吃的红叶,更是美不胜收。岳麓山的人文景观,那是岳麓山另一道亮丽的风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三湘人才辈出的历史记录,而爱晚亭内那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留着一缕长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让人留恋忘返。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写的;江夏黄仙鹤勒石刻篆,因为文、书、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绝”之称。碑高4米,宽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书法著名于世,最为艺林所看重,传拓碑文曾风靡一时,笔法刚劲有力,是最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