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天津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本练习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部分由第1页至第5页,第Ⅱ部分由第6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练习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大地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这些文化区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A.混合性 B.独特性 C.单一性 D.多元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新石器文化遗存如满天星斗,遍布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域。”可知中华文明起源于多个地方,发祥地众多,所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D项正确;混合性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独特性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单一性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下列制度与此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宗法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祖先、重视血缘传承的传统与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密切相关,D项正确;禅让制即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做法与祭祀祖先的传统没有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是一项地方管理制度,与祭祀祖先、尊亲敬宗的关系并不密切,排除B项;礼乐制与百姓祭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如儒家的“民贵君轻”、墨家的“节用利民”、道家的“精神足民”论以及法家的“以政裕民”等思想。这些思想的共同点是()A.重农抑商 B.以农为本 C.工商皆本 D.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虽然代表阶级、阶层不同,但其提出的“民贵君轻”“节用利民”“精神足民”“以政裕民”等思想,都强调以民为本,D项正确;重农抑商是法家而非诸子百家共同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以农为本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工商皆本与法家主张重农抑商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同时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这些举措()A.强化了君主专制 B.消除了地方割据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宗法体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每州设刺史一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专制表述错误,排除A项;消除了地方割据,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完善了宗法体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帝国组织严密,为中国古代稳定、持久的政治奠定了基础,主要肯定了秦朝在地方上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项正确;秦朝废除而非实行了分封制,排除A项;推恩令是西汉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分化打击王国势力的措施,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而非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6.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答案】A【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对峙到南北朝对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为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于秦汉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夏商周早期国家的产生、发展与图示历史时期及其阶段特征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隋书·经籍志》曰:“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语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一举措()A.使得民族矛盾基本消除 B.利于加速民族交融进程C.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 D.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从最初军政事务“皆以夷语”,到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下诏强制朝廷官员使用汉话,有利于加速民族交融进程,B项正确;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并不能消除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导致汉族文化取代了鲜卑文化,排除C项;仅有推广汉话一项并不能实现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均田制被破坏,权贵之流再次在损害农民的情况下扩大其地产。由于税收制是以人头为基础的,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而这时农民占有的土地正在减少。为此唐政府实施了()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井田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由于税收制是以人头为基础的,支付不断增长的帝国开支的捐税负担,都落在农民头上,而这时农民占有的土地正在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唐政府进行了税制改革,实行两税法,C项正确;租调制是北魏时期,排除A项;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实行不下去,排除B项;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9.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选官的标准趋向于()A.看重道德 B.注重门第C.依据才学 D.根据军功【答案】C【解析】察举制依据品德推荐官员,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选官,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选官的标准趋向于才学,C项正确;察举制看重道德,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不能反映出选官标准的发展趋势,排除AB项;战国时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根据军功授予官职,排除D项。故选C项。10.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 B.刺史制度 C.猛安谋克制 D.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前期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西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并非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金朝实行的猛安谋克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使尚书省具有决策权利C.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D.使门下省掌握执行权利【答案】C【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度下,中枢机构官员分工明确,运作程序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唐朝初期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而非相权,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并没有决策权,排除B项;门下省掌握的是审核而非执行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加重人民的负担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安石之开源政策……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作者看来,王安石变法加重了百姓的负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国富兵强,排除A项;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措施对百姓的影响,使北宋走向衰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分析的是王安石变法在理财上的不足,未涉及社会管控,排除D项。故选B项。13.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土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C.满洲贵族垄断权力 D.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土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可知明朝内阁权力较大但品秩较低,清朝内阁权力小,但品秩较高,说明内阁制度受到君主权力的削弱,是君主专制的产物,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内阁,与军机大臣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内阁的变化,并未提到内阁的构成,无法说明满洲贵族垄断权力,排除C项;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出现,并成为中枢机构,以适应皇权的需要,中枢机构权力下移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表反映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茶叶在广州出口茶叶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英国东印度公司()时间1770年1780年1790年19世纪初所占比重33%54%74%80%A.逐渐控制中国茶叶出口 B.推动了中国茶叶商品化C.垄断了茶叶的国际市场 D.依靠茶叶得到迅速壮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7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茶叶在广州出口茶叶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3%,发展到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茶叶在广州出口茶叶总量中所占比重为8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从1770年至19世纪初,广州出口茶叶逐渐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规定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因此,材料表明英国东印度公司日益控制中国茶叶的出口,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大量出口,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否垄断了茶叶的国际市场,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出东印度公司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5.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设台湾府 B.实行“改土归流 C.设伊犁将军 D.册封达赖、班禅【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知材料强调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清朝初期,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符合“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D项正确;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国家统一,排除A项;实行“改土归流”不符合“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排除B项;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是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应用的表述,完全准确的一项是()A.南朝赵州桥是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B.《唐本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C.火药最早是在宋朝开始应用于战争 D.唐代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的说法完全符合史实,D项正确;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建造于隋朝而非南朝时期,排除A项;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是《黄帝内经》而非《唐本草》,排除B项;火药开始应用于战争,最早出现于唐末而非宋朝,排除C项。故选D项。17.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说明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 D.严重削弱了列强在华势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主要目的所在。”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割地、赔款、开埠通商等,但是《辛丑条约》却不再割地、开埠,是因为列强看到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以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得不改变侵华策略,在中国培植其代理人,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前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际地位并未提高,A项表述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项;《辛丑条约》签订前后,中国并未被列强瓜分完毕,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列强改变侵华策略,并未削弱列强在华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18.如图为1901年德、法两国发行的漫画明信片《中国皇帝被戏弄》。其反映的事件是()A.火烧圆明园 B.甲午中日战争 C.镇压义和团 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190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年份,《中国皇帝被戏弄》反映的事件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D项正确;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到1895年,排除B项;镇压义和团与漫画主题无关,镇压义和团不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目的,而是通过战争获取更多权益,排除C项。故选D项。19.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A.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B.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都是封建官僚创办的民用企业 D.都是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答案】B【解析】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开启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历程;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此二者都采用大机器生产,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国的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排除C项;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而不是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D项。故选B项。20.1911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注册工厂255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而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这可用来主要说明当时的民族工业()A.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 B.得到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持C.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D.受到外国资本严酷的剥削【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至1918年间,中国新注册的255家工厂,多为棉纺厂、面粉厂等轻工业,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可用来主要说明当时的民族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C项正确;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并非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A项;国民政府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建立,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受到了外国资本严酷的剥削,排除D项。故选C项。

21.下图反映历史事件标志着()A.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B.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开启C.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D【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反映的事件为五四运动,该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正确;早在19世纪后期启蒙思想已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排除A项;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开启于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排除B项;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22.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提出()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的政策【答案】B【解析】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时,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排除A项;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C项;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3.2022年2月,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提出:“民主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其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地方基层民主选举的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排除A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非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并非地方基层民主选举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4.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作用()A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B.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C.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答案】A【解析】土地改革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两者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A项正确;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但土地改革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无关,排除C项;土地改革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抗美援朝与解放农村生产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5.《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被看作是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的标志。这主要是因为它()A.宣布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海峡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 D.标志四十年隔绝状态被打破【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能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作是海峡两岸关系迈出重要一步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其宣布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A项正确;直到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才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排除B项;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排除C项;标志四十年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是1987年小“三通”的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26分,第27题24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困顿之势,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材料三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代表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重要探索及共同结果。(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发动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主要内容。(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路径。【答案】(1)原因:列强入侵;农民起义。(2)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失败。(3)原因:辛亥革命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4)路径: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等信息可知,列强入侵,农民起义。(2)探索: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积极推进洋务运动,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果:综合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人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3)原因:根据材料三中“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内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4)路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路径为,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李大钊和陈独秀相商,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性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举行,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通史》材料二1930年,中共中央基于革命发展形势和建立全国各苏区统一的苏维埃中央政府的需要,决定当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为“一苏大会”)。由于反“围剿”等原因,“一苏大会”被推迟;直到1931年11月7日才在瑞金召开,会议通过了《宪法大纲》《土地法令》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毛泽东等63人组成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摘编自陈安、谢晨《党领导国家制度建设的伟大预演》材料三遵义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摘编自《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材料四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着重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时期已经完结。全会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所面临的国内外基本矛盾,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所应采取的基本政策。——摘编自《中国近代史通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背景。(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