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1页
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2页
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3页
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4页
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这种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因之,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结构,我把它叫做“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个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网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每一个人圈子范围都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西洋的“团体格局”道德体系与西洋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

C.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的道德里,很难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D.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

2.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B.《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体现了差序格局的次序。

C.《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泼皮、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借银子给贾芸是因为看中贾芸的能力及他背后的贾府,这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D.《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更是代代相传的血缘联系。所以,为了传统乡土社会亲属的延续,只能让宝钗走上花轿,放弃身体有硬伤的林黛玉。

4.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的内涵,分析材料二节选《论语》片段中的孔子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念(节选)

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惦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

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

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常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博野史家佐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运用“磨翻”“结记”等方言口语,真实再现了冀中地区的生活风貌,语言生动而朴实自然,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B.“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的细节,展现出这位坚强的后方妇女提及丈夫时的羞涩,以及对丈夫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C.“我”保卫小鸭的家乡,小鸭的父亲解放了“我”的家乡,两件事看似巧合又有其必然性,这一设计深化了小说主题。

D.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虽是与主题无关的闲笔,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

7.关于文中小鸭和母亲睡前活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鸭和母亲在夜深时都还不能入睡,其实与门楼酣睡中打呼噜关系不大。

B.小鸭和母亲对是否叫父亲回来的分歧,反映了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的差别。

C.“添三亩地”“缝信封”等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使小说产生起伏有致之美。

D.小鸭和母亲的对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引起了下文“我”丰富的心理活动。

8.文中有三处加点的“望”,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没有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而是用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效果?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鲁昌平乡陬(邹)邑人。鲁襄公二十二年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

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B.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D.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

B.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古代也称四为乘,如“乘矢”。

C.司空: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与司徒、司马并称,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百姓教化等职责。

D.乐: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还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类自我完善的作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孔子学习、推行周礼不辞辛劳,孜孜以求。他主动请求鲁昭公让他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并收到他的赠言。

C.孔子周游列国屡处困境,不得其用。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

D.孔子欣赏音乐,专心一意,全神贯注。他和齐国太师探讨音乐,听到韶乐三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被齐人称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

②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14.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舜民

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

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

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

今日分明知我去,何年漂泊照吾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我”欣慰于流萤多情,它们读懂“我”的心意,穿帘落在“我”的衣襟上。

B.结尾“我”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

C.诗人将个性风采和主观感彩融入物象流萤之中,使诗歌物我交融,情感深沉。

D.诗人虽流露迁客之意,但更对社会人生多有思考,思想闪烁理性光芒,给人启迪。

16.这首诗中的流萤给“我”怎样的人生启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名篇名句默写。

(1)《荀子·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资质禀赋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2)苏轼《赤壁赋》中“”,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描写音乐的美妙动听。

(3)在古典诗句中,常常将流水与离愁相关联,这样的句子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

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但是他①_______,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此外,他还通过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等多种形式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到处奔波。

在荒山上,张连印②________,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带头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坐就是半天,心情很差。在失败的打击下,他没有灰心,而是③________,及时总结,又悉心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植树方法。

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连印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也是养生的好食材。萝卜根开胃顺气,萝卜叶补钙。白萝卜性凉,味甘辛,对脾胃有热、疾多的人尤为适用。大雪节气,人们需适当调整日常饮食,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钙源,因此①________。

白菜被誉为“百菜之王”,还有“冬日白菜美如笋”的说法。白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苹果和梨,与柑橘类居于同一水平,而且热量还要低得多。除了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之外,②________。中医认为,白菜有解热除烦、生津止渴、清肺消疾、通利肠胃之功效。大白菜含有丰富的水、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有补水滋润、护肤养颜的效果,常吃白菜可以使皮肤光滑滋润,防止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失去光泽。大白菜中所含的膳食纤维及微量的钿,可抑制人体的亚硝酸胺的生成,吸收,起到防癌的作用。白菜建议竖着切,③________,水溶性营养素丢失也会减少。

亲爱的朋友们,在时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高油脂高热量的饮食习惯的时候,为了让咱们的身体更加健康,不妨让萝卜白菜成为餐桌的常客,烹调出各色美食。

21.下列句子中的“咱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咱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咱们是小药铺,存不住你这根大人参。

B.马先生听伊牧师说请温都太太喝茶,心里一动,低声问马威:“咱们的茶叶呢?”

C.老师,您辛苦了,我怀念您带咱们走过的分分秒秒。

D.“啊,累坏了,给咱们做点饭吃。”客人说得很亲切,很像自家人的口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医药临床学有“守方”“变方”的说法。所谓“守方”,指方药对症、切中病机,短期未见明显疗效,但坚持使用原来的药方。所谓“变方”,指对原方进行适当地调整或改变,以适应新的病机。无论“守方”“变方”,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治疗的效果,如何选择,因人而异。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解答部分

1.C

2.A

3.B

4.①建立的社会基础不同,“差序格局”建立在亲属、地缘亲近基础上,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团体格局”则建立于公务,履行的义务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②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差序格局”的前提是私,是以“己”中心,有等级的,按一定的差序(地缘、血缘等)推出去的一个个网。团体格局是以平等观念为前提,地位相等,是无差别的,不分差序的爱,离不开西洋的宗教观念。

5.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孔子认为“克己”作为实现“仁”的前提,需要克己修身。②孔子在对“仁”这一概念外推时,是以“己”为中心向外延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以宽仁之心对待别人,以道义之心成就别人,就如对待自己一样。③《论语》中“修己以安人”体现了通过自己的修养体现对别人的尊敬,与周围人形成良性关系,让别人感到安心,是一种更完美的道德关系。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此类文本,应注重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此题学生可以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进行一一分析。首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孔子认为“克己”作为实现“仁”的前提,需要克己修身。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每一个人圈子范围都不相同”错误,原文是说“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B.“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因果倒置,原文是“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D.“但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个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原文也没有明确提到“忠”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观点。

故解析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博学固然可贵,但也不能忽视自我反省,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B.“众星共之”展现的就是以“己”为中心。

C.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这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

D.是“推己及人”思想表现。

故解析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B.“体现了差序格局的次序”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可知应该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偷换观念。

故解析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二者建立的社会基础不同。结合“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这种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可知,“差序格局”建立在亲属、地缘亲近基础上,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结合“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可知,“团体格局”则建立于公务,履行的义务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二者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结合“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可知,差序格局”的前提是私,是以“己”中心,有等级的,按一定的差序(地缘、血缘等)推出去的一个个网。结合“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可知,团体格局是以平等观念为前提,地位相等,是无差别的,不分差序的爱,离不开西洋的宗教观念。

故解析为:①建立的社会基础不同,“差序格局”建立在亲属、地缘亲近基础上,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团体格局”则建立于公务,履行的义务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②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差序格局”的前提是私,是以“己”中心,有等级的,按一定的差序(地缘、血缘等)推出去的一个个网。团体格局是以平等观念为前提,地位相等,是无差别的,不分差序的爱,离不开西洋的宗教观念。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中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的内涵是:“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有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可见,孔子认为“克己”作为实现“仁”的前提,需要克己修身。孔子在对“仁”这一概念外推时,是以“己”为中心向外延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主张以宽仁之心对待别人,以道义之心成就别人,就如对待自己一样。《论语》中“修己以安人”意思是,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体现了通过自己的修养体现对别人的尊敬,与周围人形成良性关系,让别人感到安心,是一种更完美的道德关系。

故解析为: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孔子认为“克己”作为实现“仁”的前提,需要克己修身。②孔子在对“仁”这一概念外推时,是以“己”为中心向外延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以宽仁之心对待别人,以道义之心成就别人,就如对待自己一样。③《论语》中“修己以安人”体现了通过自己的修养体现对别人的尊敬,与周围人形成良性关系,让别人感到安心,是一种更完美的道德关系。

6.D

7.B

8.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②“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9.①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②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③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

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做题要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①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②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化。③抓关键词,结合外部表情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和读者等角度进行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与主题无关的闲笔”错,闲笔不闲,该情节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

故解析为: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分歧”和“支持程度的差别”错。“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表现了小鸭的担心,她并没有坚持要让父亲回来,和母亲没有分歧,两人对革命支持程度没有差别。

故解析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处,“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结合“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可知,“我”望着堤坡是因为“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第二处,“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常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把“三星”比作“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意思是“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第三处,“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故解析为:①“堤坡”是来犯之敌的必经之地,“望着堤坡”表现出“我”保卫家园时警惕和专注的心理;②“三星”象征撒播革命种子的先行者,“望一望三星”表现了“我”对革命星火已成燎原之势的振奋之情;③“西方”代指革命圣地,“望着西方”寄寓了“我”对革命的神圣使命感和必胜的信念。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如果展读小鸭父亲的原信,需要把信件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呈现出来,而转述的方式呈现信件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体现小说主旨。

故解析为:①使故事情节更加凝练集中,节省了文章的笔墨;②选取信件的主要内容,以铺排的形式渲染了革命者的自豪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③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革命者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精神的赞美,凸显小说主旨。

10.A

11.C

12.B

13.①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②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

14.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天下,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志向很大;②施政恰当;③善于用人。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孔子是鲁国昌平乡的陬(zōu,邹)邑人。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诞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孔丘出生后,叔梁纥就去世了,埋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隐讳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到长大之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蕃息。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过了不多久,他离开了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最后又返回了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觉得他与一般人不一样。鲁国后来对他好了,所以他终于返回了鲁国。

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孔子从周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拨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一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郈郦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乾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古时,多为单音词,所以在文中“秦”代表“秦国”,并且是“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的主语;也可以根据对仗断句,“国虽小”对应“处虽辟”。可知应当在“秦”与“国”中间断开,排除BC项。“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是对仗句式,各自断开,排除D项。

故解析为:A。

11.本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司空……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百姓教化等职责”错。历史上,司空负责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等事务,不负责百姓教化之职。

故解析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他主动请求鲁昭公让他到周去学礼”错。根据原文“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可见主动请求鲁昭公去学周礼的是鲁国人南宫敬叔,而非孔子。

故解析为:B。

1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①虽,即使;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统治;霸,做霸主;虽王可也、霸小矣,都是判断句。

②适,到……去;以通乎景公,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以(之)乎景公通”;“乎”相当于介词“于”;通,交往。

故解析为:①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②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

1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

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原文是“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由此总结出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的原因:“国虽小,其志大”,即志向远大;“处虽辟,行中正”,即“施政恰当”;“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提拔重用百里奚,即“善于用人”。

故解析为: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天下,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志向很大;②施政恰当;③善于用人。

15.B

16.①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②大无畏。“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③迎难上。“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判断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诗人从物象中所获得的启示,关键在于理解诗歌内容,进行一一作答即可。颔联“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是说带火虫虽然“生处大卑微”,但并不自卑,敢干展示自己的光亮,这启示我们要战胜自卑的心理,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嗔怪流萤无情,它们明知‘我’将离开却偏来牵惹愁思,加重离乡感伤”错误,联系全诗,第七句“今日分明知我去”,是照应首联“江皋萤火故辉辉,仍解穿帘夜点衣”,表现“萤”的善解人意。联系前文,尾联是说萤火虫清楚地知道“我”今天离开,才“辉辉”地为“我”送行,有的还懂得穿过窗帘落在“我”的衣服上,依依不舍;但“我”不知要漂泊到哪年才能让你照“我”回家啊。

故解析为: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颔联“但取见时增意思,莫嫌生处太卑微”,是说萤火虫虽然“生处太卑微”,但并不自卑,敢于展示自己的光亮,这启示我们要战胜自卑的心理,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颈联“月明敢向星中乱,天黑偏能雨里飞”,运用拟人手法。“月明敢向星中乱”是说萤火虫在空中飞舞,虽然它的光芒微小,但是它却勇敢地与皎洁的明月和闪烁的星星争辉。萤火虫虽然弱小,却“月明敢向星中乱”,不向明月和星星示弱,“敢”与它们争辉,写出萤火虫的大无畏精神,启示我们不能向强者示弱,要勇敢无畏地面对生活。“天黑偏能雨里飞”是说弱小的萤火虫“偏”能在黑夜和雨中自由飞行,表现了萤火虫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这启示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选择迎难而上,不断战胜困难,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强大。

故解析为:①不自卑。“莫嫌生处太卑微”表现了不因出身卑微而自卑的心理。②大无畏。“月明敢向星中乱”表现出不向强者示弱,敢与他们争辉的无畏。③迎难上。“天黑偏能雨里飞”表现出搏击黑暗、迎难而上的斗争精神。

17.(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舞幽壑之潜蛟;老鱼跳波瘦蛟舞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名句;名篇

(1)抓住关键信息“君子的资质禀赋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故解析为:君子生非异也;抓住关键信息“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故解析为:善假于物也。(重点字:生)

(2)抓住关键信息“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描写音乐的美妙动听”,故解析为:舞幽壑之潜蛟,老鱼跳波瘦蛟舞。(重点字:壑)

(3)抓住关键信息“在古典诗句中,常常将流水与离愁相关联”,故解析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重点字:销)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理解的能力。相对于上下文默写,理解性默写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但需要单纯的背诵,还要充分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在默写时注意不要出现添字、落字、错字情况。

18.①不耻下问②身先士卒③重振旗鼓

19.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又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

20.两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第一组极尽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二组则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述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长句变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方法是将长句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即可,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改变原意。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述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是强调曾是军区原副司令、共和国少将的张连印放下曾经的特殊身份,拜农林专家为师,学习植树防沙的知识,可填“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意思是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第二空,语境是强调张连印总是抢在劳动第一线,冲在前头带领大家干活。可填“身先士卒”。“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第三空,语境是强调张连印失败之后没有灰心,而是重新振作,总结教训并摸索出适合的植树方法。可填“重振旗鼓”。“重振旗鼓”比喻失败后,重新整顿再起。

故解析为:①不耻下问②身先士卒③重振旗鼓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长句变语句的能力。

本句主干句是“他到处奔波”,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第一句是奔波的目的,“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然后是其中解决问题的几种形式,第二句是“去部队老战友那里走访”,第三句是“‘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第四句是“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最后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

故解析为: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他到处奔波,走访部队老战友,到林业部门咨询相关政策,又与金融部门进行接洽。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效果的能力。

两句均采用了“四年多的……”和“……来了”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构。分析排比这一修辞的效果,可从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述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等角度分析。第一组句子,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甜酸苦辣”,是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经历的各种困难、不易的真实概括,运用排比能集中体现这些经历和感受,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二组句子,张连印带领人民坚持植树绿化,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鹂鸟来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通过写这些动物因为绿树成荫环境变好纷纷而来,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述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两组句子使用排比,从节奏、效果角度看,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能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表述内心感受。

故解析为:两组排比句,分别展现了张连印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经历和感受,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两组排比句,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第一组极尽铺陈之势,突出了植树造林的艰辛程度,第二组则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述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21.B

22.①萝卜叶是最佳补钙食物之一(或“宜多吃萝卜叶”);②白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③菜内的水分会损失减少。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咱们”包括说话人及听话人。

A.“咱们”用作单数,指称说话人自己;

C、D两项的“咱们”不包括听话人,指说话人及其伴随一方。

故解析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因此”是结论,前文说萝卜是“养生的好食材”,“萝卜叶补钙”,以及萝卜的其他功用,语境是说冬季补钙的话题,故可以填:“萝卜叶是最佳补钙食物之一”或“宜多吃萝卜叶”;②处,“除了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之外”说的是白菜的其他价值,而后文“中医认为,白菜有解热除烦、生津止渴、清肺消疾、通利肠胃之功效”主要是说药用价值,据此应填“白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③处,“建议竖着切”目的是保存白菜内的水分,后文有“水溶性营养素丢失也会减少”,应填“菜内的水分会损失减少”。

故解析为:①萝卜叶是最佳补钙食物之一(或“宜多吃萝卜叶”);②白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③菜内的水分会损失减少。

23.略

材料作文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材料中的“守方”象征着一种稳扎稳打、沉着保守、谨慎小心、不贪功不冒进的人生态度,哪怕短期内收效甚微、没有明显起色,也不会匆忙调整、随意变化,自乱阵脚。“变方”则象征着一种灵活变通、困辄思动、善于调整、不拘泥不执拗的人生态度,如水赋形,随遇而化,不拘一格,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及时作出反馈,以适应变化后的新局面。材料中指出“守方”和“变方”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两者的使用因人而异,殊途同归,因此,考生也应辩证看待二者所象征的人生态度:既要敢于坚持,静心沉淀,耐心等待,又要精于体察,善于变通,灵活转圜。

考生可以“该变则变,应常则常”为论点,从辩证法的角度切入,以成语故事(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典故传奇等作为开头,再引述材料,联系疫情时代和社会生活中守旧与变通引发的现象和结果,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来说明“变”与“常”皆应因时而生,相机而动,该变更时则应大胆改革,努力创新;该守常时则应排除万难,坚持到底。最后回扣材料,总结全文。

立意:

①既要传承,又要勇于创新。

②该守则守,该变则变。

③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因地而变,因时而守。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湖北省十堰市县区普通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这种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因之,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这就是中国传统结构,我把它叫做“差序格局”。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个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性质是像同心网波纹的网络结构,网络的中心是“己”,每一个人圈子范围都不相同,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B.西洋的“团体格局”道德体系与西洋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

C.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的道德里,很难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D.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

2.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B.《红楼梦》中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体现了差序格局的次序。

C.《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泼皮、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借银子给贾芸是因为看中贾芸的能力及他背后的贾府,这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D.《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更是代代相传的血缘联系。所以,为了传统乡土社会亲属的延续,只能让宝钗走上花轿,放弃身体有硬伤的林黛玉。

4.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的内涵,分析材料二节选《论语》片段中的孔子观点。

1.C

2.A

3.B

4.①建立的社会基础不同,“差序格局”建立在亲属、地缘亲近基础上,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团体格局”则建立于公务,履行的义务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②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差序格局”的前提是私,是以“己”中心,有等级的,按一定的差序(地缘、血缘等)推出去的一个个网。团体格局是以平等观念为前提,地位相等,是无差别的,不分差序的爱,离不开西洋的宗教观念。

5.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孔子认为“克己”作为实现“仁”的前提,需要克己修身。②孔子在对“仁”这一概念外推时,是以“己”为中心向外延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以宽仁之心对待别人,以道义之心成就别人,就如对待自己一样。③《论语》中“修己以安人”体现了通过自己的修养体现对别人的尊敬,与周围人形成良性关系,让别人感到安心,是一种更完美的道德关系。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阅读此类文本,应注重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并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此题学生可以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进行一一分析。首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孔子认为“克己”作为实现“仁”的前提,需要克己修身。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每一个人圈子范围都不相同”错误,原文是说“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B.“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因果倒置,原文是“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

D.“但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个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原文也没有明确提到“忠”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的观点。

故解析为: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博学固然可贵,但也不能忽视自我反省,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B.“众星共之”展现的就是以“己”为中心。

C.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这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

D.是“推己及人”思想表现。

故解析为:A。

3.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B.“体现了差序格局的次序”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可知应该体现“差序格局伸缩性”,偷换观念。

故解析为: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二者建立的社会基础不同。结合“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这种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可知,“差序格局”建立在亲属、地缘亲近基础上,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结合“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可知,“团体格局”则建立于公务,履行的义务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二者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结合“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可知,差序格局”的前提是私,是以“己”中心,有等级的,按一定的差序(地缘、血缘等)推出去的一个个网。结合“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可知,团体格局是以平等观念为前提,地位相等,是无差别的,不分差序的爱,离不开西洋的宗教观念。

故解析为:①建立的社会基础不同,“差序格局”建立在亲属、地缘亲近基础上,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团体格局”则建立于公务,履行的义务的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②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差序格局”的前提是私,是以“己”中心,有等级的,按一定的差序(地缘、血缘等)推出去的一个个网。团体格局是以平等观念为前提,地位相等,是无差别的,不分差序的爱,离不开西洋的宗教观念。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中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的内涵是:“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己’为中心的主义”“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意思是,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有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人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可见,孔子认为“克己”作为实现“仁”的前提,需要克己修身。孔子在对“仁”这一概念外推时,是以“己”为中心向外延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主张以宽仁之心对待别人,以道义之心成就别人,就如对待自己一样。《论语》中“修己以安人”意思是,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体现了通过自己的修养体现对别人的尊敬,与周围人形成良性关系,让别人感到安心,是一种更完美的道德关系。

故解析为: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孔子认为“克己”作为实现“仁”的前提,需要克己修身。②孔子在对“仁”这一概念外推时,是以“己”为中心向外延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以宽仁之心对待别人,以道义之心成就别人,就如对待自己一样。③《论语》中“修己以安人”体现了通过自己的修养体现对别人的尊敬,与周围人形成良性关系,让别人感到安心,是一种更完美的道德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念(节选)

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