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30()_第1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30()_第2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30()_第3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30()_第4页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3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130()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3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兼容。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它追求中和、天人合一,而不是像西方近现代美学那样追求科学化、概念化。所以,中国传统美学是大美学,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就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中和,意即中正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庸》中,“中和”既是人性修养的道德标准,又是在其提出至善、至诚观点后所形成的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形态。《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里的“至诚”是圣人之德,只有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本性,才能达到所谓的人伦之和、天地之和,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尽善”“尽美”。因此,只有善与美相统一,才能让至诚、至美、至善审美化,并渗透到中和之道中。

中庸之道的最高层次是天人合一,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适中、和谐。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

儒家的中和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称赞《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即主张在文学作品中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要把感情表述得过分强烈。在这种文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中和之美,很少有剑拔弩张的表述狂怒、狂喜情感的作品,而是以“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在抒写个人内心情感的时候,总是温婉曲折、含蓄深沉地寻找适度的表现方式,这正是中华民族所体现出的平和、宽容,充满“中和”思想的大美之学。因而在优秀诗歌、戏曲等的创作和形成过程中,“中和”的美学思想在文学审美和艺术表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儒家的“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文学审美上创造出了平淡朴素、恬静安逸、怒而不怒的“和”之理想境界,使传统文化艺术的表述呈现出含蓄委婉、冲和的特点,也对当今社会的治国之道、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庸是真善美的统一,道德与知识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高明与平凡的统一。价值取向是重人而不轻天,重群体而不轻视个人,重本而不轻视末,重利益也重视义,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重视和谐而不取消斗争。”因此,在治国之道上应该实现和政之美,以避免矛盾冲突,稳定社会秩序,达到“至和”“至美”的境界:在为人处世上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善良的本性,宽容待人,和谐相处,以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要追求和谐统一,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互依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摘编自张龄予《“中和”的大美之学》)

材料二:

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美育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剧增,人们越来越沦为工业社会的奴隶和工具,思想被物欲支配,变得干枯、乏味,这也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文化失范、各种社会问题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而来的大众文化正在以猛烈的势头消解神圣,躲避崇高。温柔甜蜜的爱情小说,神奇曲折、刀光剑影的武侠剧,低吟浅唱的流行歌曲,光彩炫目的广告形象以及虚拟的网络空间等,一切看似丰富多彩但却在不断消解人们对审美的认识,降低人们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学校的美育建设也困难重重,首先,没有给予美育相应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只重知识传授,注重升学率的提高,而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同时,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深入人心,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美育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且完全让步给智育,学生只能在接连不断的测验、测试中奋战,致使学生身体素质不理想,心理素质也堪忧,知识在增长,道德塑造却在滑坡,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审美素质的降低是当代美育现代性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说明了美育没有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或者说当今的美育自身存在不足。就其原因客观方面来说,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进入消费社会或者大众文化泛滥的社会所必然遇到的问题。但是,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现代美育隔断了与传统美育的联系,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所致。因此,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摘编自祝亚楠、卢政《论古代“中和论”美育观与中国美育现代性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具有诗性的审美特质,最接近美学的本质,“中和”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文化的最高境界。

B.中国传统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追求明确的科学化、概念化的西方现代美学是不相同也不相容的。

C.“中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传统中国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审美形态。

D.传统的“中和”的思想在当前仍有重要的意义,可指导我们治理国家、为人处世以及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道强调审美应适中、和谐,只有将“中”与“和”统一,实现中和之美,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B.中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一种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很少激烈地表述情感和过度抒发内心的悲伤。

C.物质欲望的膨胀、生活压力的剧增以及当代大众文化的泛滥,给人们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趣味带来不良影响。

D.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忽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下列各项表述,不适合做“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论据的一项是()

A.《卫风·氓》的女主人公怨而不怒,果断冷静地结束痛苦的生活。

B.《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殉情后得以合葬,且化作双飞之鸟。

C.王羲之的书法刚柔相济、线条光洁秀劲,章法明媚相成。

D.《窦娥冤》窦娥临刑前激烈地指斥天地、且发下三桩誓愿。

4.为什么把“中和”称为“大美之学”?请结合材料一,说说你的理解。

5.当前我们如何利用“中和”美学思想来解决美育现代化建设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家(节选)

巴金

这一年除夕的前一天的下午,觉慧和觉民一起到觉新的事务所去。他们要了几本新杂志,还买了一本翻译小说《前夜》。

刚走到觉新的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里面拨算盘珠子的响声,他们掀起门帘进去。

“你出来了?”觉新看见觉慧进来,抬头看了他一眼,吃惊地问道。

“我这几天都在外面,你还不晓得?”觉慧笑着回答。

“那么,爷爷晓得了怎么办?”觉新现出了为难的样子,但他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

“我管不了这许多,他晓得,我也不怕。”觉慧冷淡地说。觉新又抬头看了觉慧一眼,把眉头皱了皱,继续拨算盘珠子。

“不要紧,爷爷哪儿记得这许多事情?我想他一定早忘记了。”觉民在旁边解释道,然后他在窗前的藤椅上坐下来。觉慧也拿着《前夜》坐在一把椅子上,随意翻着书页,口里念着:

“爱情是个伟大的词,伟大的感觉……但是你所说的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照我的意思看来,所有的爱情,没有什么区别。若是你爱恋……一心去爱恋。”

觉新和觉民都抬起头带着惊疑的眼光看了他两眼,但是他并不觉得,依旧用同样的调子念下去:

“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一股热气在他的身体内直往上冲,他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他不能够再念下去,便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

陈剑云从外面走了进来:“觉慧,你刚才在说什么?”

“我在读书。”觉慧答道,又翻开书再念,“宇宙里有生有死……爱情里也有死有生。”

“这是什么意思?”剑云低声说,没人回答他。一种莫名的恐怖在这小小的房间里飞翔,渐渐地压下来。“这样的社会,才有这样的人生!”觉慧觉得沉闷难受,愤愤不平地说,“这种生活简直是在浪费青春,浪费生命!”这种思想近来不断地折磨他。他无意间遇见了觉新的茫然的眼光,连忙掉过头去,又看见剑云的忧郁的、忍受的表情。他转眼去看觉民,觉民埋着头在看书。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他觉得什么东西在咬他的心。他不能忍受地叫起来:“为什么你们都不说话?……你们,你们都该受诅咒!”众人惊讶地望着他,不知道他为什么大叫。

“为什么要诅咒我们?”觉民阖了书温和地问,“我们跟你一样,都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讨生活。”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觉慧依旧愤恨地说,“你们总是忍受,你们一点也不反抗。你们口里说反对旧家庭,实际上你们却拥护旧家庭。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你们没有胆量……你们是矛盾的,都是矛盾的!”

“三弟,平静点,你这样吵又有什么好处?做事情总要慢慢地来,”觉民依旧温和地说,“你一个人又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少。”

觉慧掉过头,又遇见觉新忧郁的眼光,好像在责备他似的。他埋下头去,过了一会儿,他的声音又响了:“我们不是奢侈家,不是贵族,也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们只是劳动者。穿起我们自己的皮制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在我们这黯淡的生活里,也有我们自己的骄傲,自己的幸福!”“三弟,请你不要念了。”觉新痛苦地哀求道。

“为什么?难道你没有幸福,就连别人说把幸福争过来的话也不敢听吗?”觉慧对他的大哥不客气地说,他很不满意大哥那种日趋妥协的生活方式。

“唉,你不了解我,你的环境跟我的不同。”觉新推开算盘,叹口气说,“你说得对,我的确怕听见人提起幸福,因为我已经没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也做过美妙的梦,可是我的幸福早就给人剥夺了,我并不怪别人,我是自愿地把担子从爹的肩膀上接过来的。我的痛苦你们不会了解……我还记得爹病中告诉我的一段话:‘我的病恐怕不会好了,我把继母同弟妹交给你,你好好地替我看顾他们。你的性情我是知道的,你不会使我失望。’从此以后,我每想到爹的话,就忍不住要流泪,同时我也觉得我除了牺牲外,再也没有别的路。我愿意做一个牺牲者。然而就是这样我也对不起爹,因为我又把你们大姐失掉了……”觉新愈说下去,心里愈难过,眼泪落下来。觉慧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但是他极力忍住。他看见剑云拿着手帕在揩眼睛,觉民用杂志遮住了脸。

觉新又继续说:“妈嫁到我们家,一直到死,并没有享过福。她那样爱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来报答她呢?为了妈,就是牺牲一切我也甘愿。只要使弟妹们长大,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觉新说到这里便摸出手帕揩脸上的泪痕。

觉慧让眼泪流了下来,但他马上又止住了泪。他心里想:“过去的事就让它埋葬了罢!为什么还要挖开过去的坟墓?”但是他却不能不为他的亡故的父母悲伤。

“三弟,你刚才念的话很不错,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动者。”觉新渐渐地安静下来,他望着觉慧凄凉地笑了笑说,“然而我却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幸福的劳动者,我——”他刚说了一个“我”字,忽然听见窗外的咳嗽声,便现出惊惶的神情,改变了语调低声对觉慧说:“爷爷来了,怎么办?”

觉慧稍微现出吃惊的样子,但是马上又安静了。他淡淡地说:“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吃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屋子里是死一般的静寂”使觉慧不能忍受而叫喊起来,这种“静寂”既是对当时屋中氛围的描写,也是对旧时代家庭死寂的写照。

B.从“仍旧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继续拨算盘珠子”到“推开算盘”,这一细节变化反映出觉慧的话对觉新内心的触动。

C.“激动得连手也颤抖起来”“把书阖上”“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了几口”等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波动。

D.面对觉慧愤愤不平的责问,觉新、觉民二人的反应十分的不同,觉新表现得十分痛苦,而觉民始终表现“温和”,因为这件事情与觉民无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就“出场”的翻译小说《前夜》,是文中重要的物象,觉慧朗读该作品的举动不仅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本文贯穿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烈的抒彩,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多样的抒情手法的交替使用,极具有艺术感染力。

C.本文善于运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如面对觉慧的责问,觉新的自我表述透露了他日趋妥协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

D.本文描写了旧时代高家几个兄弟的家庭生活画面,谴责了旧势力对新生生命的压制,歌颂青年一代的初步觉醒,有很强的时代感。

8.小说中觉新、觉民与觉慧三兄弟的性格各不相同,请概括出三人不同的形象特征。(4分)

9.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真”,请分析本文中“真”的体现。(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这不是信仰不真,却是受了中国人相传那一套中庸之道之影响,大家可以说得通,不争执。

《中庸》上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那隐微处,在别人无可代他用力处,在每一人之独处,最是那中庸之道之存在流行处。这也是讲的圣人难做。但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不为,非不能”,此又是说圣人易做。明代的王阳明也说圣人易做。王学讲到后来,说到满街都是圣人。有一位罗近溪,正在讲堂讲学,正讲每人可以作圣,有一端茶童子进来,听讲人问,那童子是否也能做圣人?罗说,他早就是圣人。为何呢?那童子的职务是端杯,他把茶小心谨慎地端来,没有泼,没有翻,端上讲台,目不邪视地走了,那已百分之百尽了他的职。纵使要孔子来端这茶,孔子也这么端,不会比这童子端的更好,这已是止于至善,不能不说他已是一圣人。这也是讲圣人易做。

只因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材料二: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注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古今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

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幸福。那么幸福是什么呢?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幸福在某种情况下是“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守不住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

(摘编自孔波涛、李慧《探讨“中庸之道”下经济的考察衡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可以假设有相反的两极,两极之间都是“中庸”所说的“中”,这个“中”的距离可以是很长的。

B.佛教、回教、耶稣教传到中国,诸大宗教间之所以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是因为受了我国“中庸之道”的影响。

C.同情是指要有恻隐之心,这是道德生活的基础,由此形成社会秩序。因此,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说是秩序。

D.“中庸之道”认为要对经济欲望加以限制,这样才能幸福,这里所说的限制就是我们的欲望必须满足秩序与道德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庸之道”,前者强调概念认知,后者强调社会行为。

B.孟子和王阳明都说圣人易做,是指“中庸之道”没有绝对标准反而显得更容易。

C.我们在生活中一团和气,很少苛责,不强调是非曲直,这其实并不是中庸之道。

D.道德判断能力高的人更易践行“中庸之道”,因为他们往往更能感受他人的情感。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C.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D.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损人利己”这一行为为人所不齿,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现代人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古镇随想

张炜

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趣的人到过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一色灰白陡立的石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阶上,随意自由。

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一方水土都会诱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渐渐生出浓烈的情感,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有许多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凌洌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

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许果真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之地。

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成上下两层,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瓮就安歇在大山腹中,不管世外风雨吹打,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深长的建筑。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蜀道难》那样的长吟。被乳雾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攀登时人要大口喘息,这时满鼻满腔都是酒香。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天长日久,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的美酒世界。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祼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这更富戏剧性、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对于无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闻的日月长相厮守吧。

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想起东方人情有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息。

人偶有长饮和沉醉,以感受美好的虚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上古镇最高处。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古镇生成情形的想象及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情感深厚的描述,意在表现古镇先祖们奋斗和坚守的品格。

B.文章说“现代人陷入了新的窘迫,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农耕时代古人的悠闲和超然。

C.文章借“饮者”之口点明美酒对于人生的陪伴作用,与后文“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D.文章提及盐船、航道、战争,这些事物和美酒共同增加了边地的历史厚重感,也因此说“让后人阅读不尽”。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客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述出对古镇的感受与思考。

B.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发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C.“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对现实的叙说和感悟。

D.文章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古镇人的内敛、深沉,也使结尾韵味悠长。

8.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请分别举例说明。(4分)

9.文章是如何借“酒”来表现古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解析与解答

(第13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与追求明确的科学化、概念化的西方现代美学是不相同也不相容的”错误。由原文“迄今为止,我们可以将美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大美学,一种是西方小美学,二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兼容”可知,原文说的是“二者既各自独立,又互补、兼容”,并不是“不相同也不相容的”。

故选B。

2.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有将‘中’与‘和’统一,实现中和之美,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错误。由原文“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可知,原文说的是“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

故选A。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怨而不怒”表现出“平和、宽容”,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B.“殉情后得以合葬,且化作双飞之鸟”表现出“至仁”“至善”,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C.“刚柔相济”表现了“和谐”,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D.“激烈地指斥天地”表现了“愤怒”,不能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故选D。

4.①“中和”最接近美学本质,是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②“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从本质上来看,传统的中国美学是最接近美学本质的,它是一种诗学,有审美特质,它追求中和、天人合一,而不是像西方近现代美学那样追求科学化、概念化”“因此,只有善与美相统一,才能让至诚、至美、至善审美化,并渗透到中和之道中”“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只有实现‘中’与‘和’的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实现中和之美”可知,“中和”最接近美学本质,是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结合“儒家的‘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仅在文学审美上创造出了平淡朴素、恬静安逸、怒而不怒的‘和’之理想境界,使传统文化艺术的表述呈现出含蓄委婉、冲和的特点,也对当今社会的治国之道、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可知,“中和”思想是中国最高的美学理想,不仅贯穿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①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中和”美学思想体会平和、宽容之美,提高审美趣味。

②借助至仁至善的“中和”美学思想,加强修养,缓解当代人的精神压力,重塑社会道德。

③“中和”美学强调既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当代学校美育也应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合理设置美育学科,还应将现代美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结合“在这种文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文学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中和之美,很少有剑拔弩张的表述狂怒、狂喜情感的作品,而是以‘怨而不怒’的方式来批判现实,在抒写个人内心情感的时候,总是温婉曲折、含蓄深沉地寻找适度的表现方式,这正是中华民族所体现出的平和、宽容,充满‘中和’思想的大美之学”可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中和”美学思想体会平和、宽容之美,提高审美趣味。

结合“在治国之道上应该实现和政之美,以避免矛盾冲突,稳定社会秩序,达到‘至和’‘至美’的境界:在为人处世上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善良的本性,宽容待人,和谐相处,以达到‘至仁’‘至善’的境界”可知,借助至仁至善的“中和”美学思想,加强修养,缓解当代人的精神压力,重塑社会道德。

结合“另一方面,学校的美育建设也困难重重,首先,没有给予美育相应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只重知识传授,注重升学率的提高,而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同时,陈旧的教育观、人才观深入人心,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美育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且完全让步给智育,学生只能在接连不断的测验、测试中奋战,致使学生身体素质不理想,心理素质也堪忧,知识在增长,道德塑造却在滑坡,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知,“中和”美学强调既重视人文也重视科技,当代学校美育也应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合理设置美育学科,还应将现代美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现代文阅读II

6.D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因为这件事情与觉民无关”错误,文中觉民对觉慧的劝慰“我们跟你一样,都在这个大家庭里面讨生活”“你一个人又能够做什么?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少”,可看出觉民有“温和”的反应是他因为温和而稳重的性格,并不是这件事情与他没有关系。

7.C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觉新日趋妥协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的压力”错,从他的表述中可知,他妥协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性格中的软弱和牺牲精神,以及封建家长制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8.①觉新是旧家庭中为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有责任心的善良又软弱的大哥形象。②觉民是既同情大哥又理解三弟,内心矛盾而又态度温和的青年学生形象。③觉慧是渴望幸福自由生活,敢于反对旧家庭束缚,坚定勇敢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要找出文中有关人物描写的部分,然后进行分析。文中对于觉新的描写主要体现在对其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上。他对于觉慧擅自“出来”的行为表示吃惊,担心“爷爷晓得了怎么办”,在听到觉慧满不在乎的语气后“眉头皱了皱”,在忽然听到“爷爷”的咳嗽声时“现出惊惶的神情”等,表现了他对封建大家长的顺从与妥协,体现出他软弱的性格特征;他在面对觉慧的责问时满含痛苦的自述,表现了他为了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梦想和幸福的牺牲精神,以及作为长子长孙对于封建大家庭的责任感。文中对于觉民的描写主要体现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方面。在觉新和觉慧发生冲突时,他一直在调和矛盾,文中多次描写他“温和”地说,可看出他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他在觉慧指责他们时劝说觉慧“做事情总要慢慢地来”,又说“我们的痛苦不见得就比你的少”,可知他跟觉慧一样有进步思想,他能理解觉慧的行为;而他在听到大哥痛苦的自述时“用杂志遮住了脸”,可知他对大哥的命运充满了同情。觉慧是着重刻画的人物,对于他的性格特征可从文中对他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角度的描写上分析。如对于封建大家长“爷爷”,他会说“他晓得,我也不怕”“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吃人”,可以看出他敢于反抗旧家庭的束缚;在朗读《前夜》时他内心激动,联想到现实生活“沉闷难受”,指责两个哥哥“没有胆量”,不满大哥对生活的妥协态度等,表现了他对幸福自由的生活的渴望和坚定追求。据此分别概括其形象特征即可。

9.①人物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