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_第1页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_第2页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_第3页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_第4页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专题23 小石潭记(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资料整理【淘宝店铺:向阳百分百】专题23小石潭记(2023·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缓,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中多龟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池之东,循廊而南,为清皓之阁。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下俯清流,曲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宛然。石磴北下,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注释】①甃: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樗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

澈:清澈B.不可久居

居:停留C.水清碧可鉴毛发

鉴:照视D.荫可一亩许

许:表示约数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记之而去A.何陋之有 B.已而之细柳军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争效栏楯之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B.两文都用水底的石和水中的鱼来衬托潭水或池水的清澈,动静结合,十分传神。C.甲文写潭上竹树意在突出此地的幽僻,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景物繁杂。D.游览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的心情也都在随之变化,由乐转为忧。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答案】1.A2.C3.B4.(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5.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A.有误,“日光下澈”的意思是“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故选A。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乃记之而去”的意思是“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代这里的情景。A.不同,助词,不译,标志宾语前置;B.不同,动词,到;C.相同,代词,代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这件事;D.不同,助词,的。故选C。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A.有误,乙文从“漱玉”堂写到它后面的水池,再到清皓阁、大溪阁,可见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C.有误,乙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此地“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徒倚不能去”;D.有误,通过开头的“婀娜可爱”到结尾的“风景宛然”可知,乙文中作者的心情一直是快乐的。故选B。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斗,蛇,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像蛇;明灭,时隐时现。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停顿。这句话的意思是“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据此可得出答案: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参考译文】【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出门向北,用石块成的一条道路,路的尽头又是一道门,门两旁种着垂柳,婀娜多姿,非常可爱。有间房屋也是北向,匾额上写着两个字“漱玉”。屋后面是一个水池,白玉石的栏杆,水清澈碧绿可看清人的头发,向下看石子纵横交错,像樗蒲一样,其中有很多乌鱼和游鱼。金色的鲫鱼在水中游动,有的大有一尺长,它们在浮萍绿藻之间游来游去,看见人一点儿也不害怕。池塘上有合抱粗的杨柳树,长长的枝条随风飘拂,与浮萍绿藻交错杂乱。树荫大约有一亩地,炎热的天气都退避了,凉风习习很是舒服清爽,游人在树下徘徊不愿离开。池塘的东面,沿着一条回廊向南,就是清皓阁。沿着石阶向上走,南山像一面画屏,青翠萦绕,碧色喜人,人们争着来到栏杆楯下(观赏)。向下俯视清澈的流水,婉娫曲折一路向东……阁上有的地方写有唐人的诗句,有一联是“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多彩多姿。沿着石磴从北面下去,又是一道长廊,长廊西面就是大溪阁。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2022·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龙山放灯》,有删减)【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宋元《小石潭记》)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②头不得顾()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④乃记之而去()7.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D.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父叔辈张灯龙山9.翻译下列句子。(1)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0.【甲】文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乙】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清冷,请结合下面的文言小贴土,说说【甲】【乙】两文各自寄寓的情感。【文言小贴士】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答案】6.像回头参差不齐离开7.B8.父叔辈/张灯/龙山9.(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2)(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10.【甲】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乙】表达了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从山下往上看,漫山灯火就像天上的星河向人间倒灌。如:像;(2)句意为:头也回不得。顾:回头或回头看;(3)句意为: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差互:参差不齐;(4)句意为: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去:离开。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中“于”的意思是“在”。A.对,对于;B.在;C.到;D.比;故选B。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父叔辈张灯龙山”句意为:父叔辈在龙山放灯。“父叔辈”名词,做主语,应在“辈”后停顿;“张灯”动词,作谓语,应在“灯”后停顿;因此,断句为:父叔辈/张灯/龙山。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自:从。至:到。灯:用如动词,挂灯。(2)重点词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忽明忽暗。10.本题考查情感理解。【文言小贴士】中“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说明人生虚幻,但仍有所留恋。根据【甲】“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等可知,描绘了父叔辈张灯龙山的盛况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根据【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前面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此处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结合作者被贬的经历,可知,表达了难以排遣的贬谪之忧。【参考译文】【乙】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2022·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1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1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1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后来途径槐林,,夜宿于连云阁。【答案】11.C12.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13.“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14.潭周围环境到桃林村环翠亭明教院【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灭可见”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现“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故选C。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澈:透过。布:照映,分布。13.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根据【甲】“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根据【甲】“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14.本题考查信息筛选。(1)根据题干“甲文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2)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炼出游踪是:桃林村;(3)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桃林村”,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环翠亭(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环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明教院。【参考译文】【乙】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2023·陕西咸阳·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廿二日①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②而歌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注释】①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有写月份。②罍(léi):这里指端着酒杯。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往来翕忽()(3)波色乍明()

(4)风力虽尚劲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全石以为底

山峦为晴雪所洗B.似与游者相乐

选贤与能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乃记之而去D.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18.阅读文章,请说说【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5.水中的高地轻快迅疾的样子初,始猛,强有力16.D17.(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高高的柳树长在河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看过去空阔无际。18.【甲】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乙】文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突出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的高地。(2)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3)句意: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乍:初,始。(4)句意: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劲:猛,强有力。16.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动词,作为/介词,被;B.连词,和/动词,同“举”,推举;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D.都是代词,“……的人”;故选D。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高柳:高高的柳树;土膏:肥沃的土地;望,看。18.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理解。根据【甲】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色,“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结合作者被贬经历,可知,借小石潭的清幽之景,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根据【乙】文“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可知,描绘了满井看到的早春蓬勃生机的景色,突出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蕴含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结合“大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可知,蕴含着对官场生活的厌弃之情。【参考译文】【乙】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跟几个朋友一起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自己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已经开始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新打开的明镜,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游人虽然还不是很多,但是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也时时能看到。虽然风依旧吹的猛烈,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凡是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然而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有我这个身居闲职的人了吧。(2023·西藏日喀则·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潭中鱼可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台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以其境过清:②不可名状;③凄神寒骨:④为之怅然:20.翻译下列句子。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21.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甲文:。乙文:。22.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答案】19.因为;可以,能够。使……感到凄凉惆怅抱憾的样子20.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21.【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22.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②句意为: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可,可以,能够;③句意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感到凄凉;④句意为: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2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重点词:①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②佳木,美好的树木;异竹,奇异的山竹;垂,垂下;荫,遮映,掩盖。2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及概括。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各自写水的句子,然后来分析判断。甲文:根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治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可知,作者是以写水中鱼的动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来表现水的清澈,所以是侧面描写;写出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乙文:根据“清流触石,洄悬激注”可知,这是直接描写水的湍急;是正面描写。22.本题考查写作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并联系上下文来回答。根据甲文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可知,描写景物,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清澈透明;根据乙文“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也是有动景也有静景;由此可知,两文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甲文借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借溪水景色奇特、无人赏爱,表达了作者的怅惘之情;由此可知,两文的写作手法都是借景抒情。【参考译文】(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2023·内蒙古呼伦贝尔·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一】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节选自《小石潭记》)【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四】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2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遂用之/遂迷,不复得路C.战则请从/请从吏夜归D.虽席地不容间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5.下面四个选项哪一项的“之”是代词,指人的?它指的是文中的哪个人?A.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D.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2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2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28.你怎样评价文章中的祁黄羊?【答案】23.回声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像北斗星可以24.C25.D解狐26.(1)(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2)(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27.记叙、描写28.祁黄羊唯才是举的品质(或精神)值得赞扬。(或祁黄羊举贤没有私心。)【解析】23.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1)句意为: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响,回声。(2)句意为:当权者目光短浅。鄙,目光短浅。(3)句意为: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斗,像北斗星。(4)句意为:您是问可不可以。可,可以。24.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A.白色的\没有装饰的。B.于是\却。C.请让我\请让我。D.即使\虽然。故选C。25.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A.助词,的。B.代词,代石牛。C.代词,这个官职。D.代词,指解狐。26.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重点词语:属,职分;可,可以。(2)重点词语:非,不是;子,儿子。27.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说明,记叙,议论,描写和抒情。“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意思是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这句话把地势比作北斗星和蛇,生动形象,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28.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结合“‘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的内容可知,祁黄羊向国君推荐人才,并不避讳自己的仇人和亲人,也就是他的原则是唯才是举,可知他是一个唯才是举、没有私心的人。【参考译文】【一】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二】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三】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四】晋平公问于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县令,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祁黄羊答道:“解狐可以胜任。”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2023·山东德州·统考二模)小江通过阅读了解到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写了很多诗文,于是选了一则和《小石潭记》放在一起,和同学们开展以“柳宗元与永州”为主题的古文联读活动,请你完成下面题目。【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节选自《石涧记》)【注】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29.阅读【乙】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文言加点字解释课内迁移法:既出,便扶向路。①石渠之事既穷:联系语境法:②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③流若织文:词类活用:公将鼓之。④民又桥焉:3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源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B.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D.不可知其源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3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任务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32.下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散文:郦道元的《水经注》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古代游记散文都有深远的影响。像《与朱元思书》就受到《永州八记》的影响。B.古人称谓:如果你穿越到唐朝,成为柳宗元同时代的人,你在与他人提及柳宗元时可以称“河东先生”,以示尊敬,初次见到柳宗元时可以称“宗元先生”,以示亲近。C.玉文化:珮、环都是玉饰;瑜、瑾、琼、瑕都是美玉。《红楼梦》中所说的“金玉良缘”的象征是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用来借指姻缘门当户对的说法。D.竹文化:甲文中“篁竹”是竹林的意思,乙文中“竹箭”指竹制的利箭。竹是“岁寒三友”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无丝竹之乱耳”中丝竹代指音乐,“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也与竹有关。【任务三:探究游记写法】33.甲文中小石潭和乙文中石涧的水都非常清澈,作者是如何表现表现这一点的?请举例分析。34.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案】29.已经排列纹彩、花纹架桥30.A3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32.D33.甲文中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水尤清冽”是直接描写小石潭潭水清澈,“皆若空游无所依”则从侧面突出小石潭潭水清澈的特点。乙文中作者用侧面描写手法,“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用贴切的比喻描绘铺满水底的石头侧面突出石涧里的水清澈的特点。34.示例:【甲】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所以说“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方法提示和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①空:结合课内迁移法“既出,便扶向路”的意思:(渔人)已经出来,就顺着旧的路(回去)。这里的“既”的意思是已经。“石渠之事既穷”的意思是: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既:已经。②空:“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的意思是:可排列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根据此句的语境可知,这里的“罗”的意思是:排列。③空:“左手倚一衡木”的意思是: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衡”同“横”,横着。“流若织文”的意思是: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方法提示此处“文”是通假字,结合意思可知这里的“文”同“纹”,意思是:纹彩、花纹。④空:“公将鼓之”的意思是:(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这里的“鼓”是名词作动词,击鼓。“民又桥焉”的意思是: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方法提示此处的“桥”是词类活用,结合句意可知这里的“桥”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架桥。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两个“可”都是副词,大约;B.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介词,把/连词,因为;D.代词,代指溪水/副词,大概;故选A。31.本题考查翻译句子。作答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披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3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A.《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不是山水散文;B.古代人打招呼的时候,一般不能直呼对方的姓名,这是极其不尊重人的表现,称呼对方通常是叫对方的号或姓加上官职的形式。这里“宗元先生”称呼不正确;C.“瑕”指的是玉上面的斑点,不是美玉;故选D。3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分析。甲文“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的意思: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由此可知,这里直接写出了潭水非常清澈;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意思: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由此可知,这里将水中鱼儿的状态描写得生动传神,这是从侧面体现了潭水的清澈;结合乙文“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的意思: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由此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中的石头比作床、筵席上摆满菜肴的基石、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石头的外形,水中石头的外形清晰可见,可知这是从侧面体现了水的清澈。3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意思是: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由此可知,面对幽静环境,虽然能让内心放松,但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被贬的遭遇,于是产生了凄凉孤独的感情。所以说“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乙文“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的意思是: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所以说“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参考译文】【乙】发现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3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①水尤清冽

②日光下澈③俶尔远逝

④而犹不忍去3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闻水声

闻疾雷声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模棱两可C.暮归,各赋诗

朝思暮想 D.潭西南而望游人坐欹⑥岩下望3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②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38.根据对联的特点,将下面句子改成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坐在小石潭上休息,柳宗元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上联:;下联:醉翁亭中,赏心悦目。39.【甲】文作者面对美景,为什么会先心乐之,后又觉悄怆邃?(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35.格外穿透忽然离开36.B37.①(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38.示例:小石潭上,凄神寒骨39.柳宗元遭贬,心情悲伤,寄情山水,看到小石潭的美景,心情愉悦,但这只是暂时的,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意对即可)【解析】3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①句意为: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②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③句意为: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④句意为:还留恋不想回去。去:离开。3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A.相同,闻:都是“听到”的意思;B.不同,可:大约/可以;C.相同,暮:都是“晚上”的意思;D.相同,望:都是“远看”的意思;故选B。3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点词: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时隐时现;②重点词:态,气势;愈,更加;极,最;观,景象。38.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根据下联,再联系上联的意思可知,前半句“醉翁亭中”可对“小石潭上”;后半句上联意思是“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可用“凄神寒骨”来概括,正好可以与下联并列短语“赏心悦目”相对。39.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作者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由“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的感情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的景物感到高兴;久坐后,感觉四周空旷寂寥、凄清深远,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的心境。【参考译文】【甲】【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2023·江苏淮安·校联考三模)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⑤,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注】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④罴(pí):棕熊。⑤沣(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沣、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40.请用“/”给下面的文字划分朗读停顿。(划一处)梁之上有丘焉4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止四百②以兹丘之胜③今弃是州也④陶后鲜有闻42.翻译句子。①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3.结合【甲】文具体内容,分析作者买下小丘的原因。44.【甲】【乙】两文借小丘和莲花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志趣?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40.梁之上/有丘焉41.①只,仅仅

②优美的景色

③这个

④少42.①(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②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君子。43.小丘美好奇特小丘售价之低廉,小丘被主人抛弃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让作者同病相怜。想游目骋怀,感受自然的怡适和宁静。44.情感:甲: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重被任用的愿望。乙: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的鄙弃。【解析】40.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语句意思,据此进行断句。本句句意为:坝顶上有一座小丘。据此断句为:梁之上/有丘焉。41.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只要四百文。止:只,仅仅。②句意: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胜:优美的景色。③句意: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是:这。④句意: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很少。4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有:(1)则:那么;清泠:清澈明净;谋:协调。(2)谓:认为;隐逸:隐居;者:……的人。4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依据“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可知,这表现了小丘美好奇特;依据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可知,这表现了小丘售价之低廉;依据“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可知,小丘被主人抛弃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遭遇及其愤慨之情,也让作者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依据“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可知,作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怡适和宁静,因而内心愉悦。据此概括即可。4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依据【甲】文中的“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可知,这表现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重被任用的愿望的思想感情。依据【乙】文“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这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的鄙弃。【参考译文】【甲】(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2023·广西贵港·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柳宗元传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宗元。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②,涉履蛮瘴③,崎岖堙厄④,蕴⑤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节选自《旧唐书》)【注】①用事:当权执政。②罹窜逐:遭遇放逐。③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病之苦。④堙厄:道路艰难。⑤蕴:积聚。4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C.尤奇待宗元

水尤清冽D.会居位不久

会天大雨46.下面对《小石潭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是按照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顺序来写的。B.文章在写潭中游鱼时,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其动静状态。C.“四面竹树环合”既与前文“伐竹取道”呼应,又突出了小石潭的幽僻。D.文章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4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48.《小石潭记》分别描写出“潭石”“潭水”“潭源”怎样的特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9.请结合上述两文,说说柳宗元在小石潭边产生孤凄悲凉的心境的原因。【答案】45.A46.B47.(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他)写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读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48.①潭石:奇形怪状。②潭水:声悦清澈。③潭源:曲折神秘。49.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柳宗元一再遭贬,心中愤懑。②被贬之地荒凉偏远。③小石潭环境幽深冷寂。【解析】45.考查一词多义。A.砍伐\讨伐;B.因为\因为;C.尤其\尤其;D.适逢\适逢;故选A。46.考查内容理解。B.“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有误,应为: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故选B。4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其,它的。源,源头。(2)为,写。十数篇,十几篇。为,因为。凄恻,凄婉感伤。48.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可知,潭石的特点是奇形怪状。根据“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尤清冽”可知,潭水的特点是声悦清澈。根据“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可知,潭源的特点是曲折神秘。49.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乙文中的“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可得,王叔文改革失败后,柳宗元一再遭贬,心中愤懑。根据乙文中的“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可得:被贬之地荒凉偏远。根据甲文中的“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得:小石潭环境幽深冷寂。【参考译文】乙:唐顺宗继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当权执政,尤其看重礼遇柳宗元,王叔文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他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湘南重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遭贬遂,经历卖地的瘴病之苦,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压抑愤恨。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2023·山东济宁·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选自袁宏道《观第五泄⑥记》)【注】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摇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5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

尤:格外B.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C.佁然不动

佁然:安适自在的样子D.悄怆幽邃

邃:深51.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面受沫A.何以战 B.策之不以其道C.以其境过清 D.咨臣以当世之事5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B.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清澈,乙文突出了水的气势雄伟而壮美。C.乙文写景的作品,是“从……”开始,到“……去”结束,其突出特点是借景抒情、移步换景。而甲文的写作手法与它不同。D.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