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第一次学情检测

2023.10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与运用(本题包括1-6题,共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

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娇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

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

于一件事,一点不旁wù(▲),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

甚至能chù(▲)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

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温文尔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娉.(▲)婷②旁wù(▲)

③chù(▲)立④矫.(▲)揉造作

(2)语段画波浪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2分)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B.营销战略过于自信自恋,自.吹.自.擂.,脱离营销环境,无法实现突围的情况极其普遍。

C.市教育局出台“减负”规定后,实施高效课堂就成为各校破解“减负”难题的不.二.法.门.。

D.黎平县红色旅游与侗族文化相.得.益.彰.,吸引了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

3.对下列有关句子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经常见到听到,大家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因果复句)

B.这么热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了,何况是小孩子?(递进复句)

C.“无论是在孤独的漫漫长路中,还是在千磨万击的逆境下,君子总能自强不息。”这个句

子是一个假设复句。

D.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选择复句)

4.下列文学常识与语法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是日

更定矣”的“更定”是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相当于晚上十时左右。

B.《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纯净的内容与真挚的情感

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了一曲爱的颂歌。

C.《论教养》一文循着“教养—风度—优雅举止”这一线索娓娓道来,叙议结合,层层深

入地阐发了对教养的深刻认识,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作为现代人,教养是修炼自身的必

需,要付诸实践直到成为一种生命自觉。

D.《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在潘溪

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诗人借此表明

1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自己的归隐之心。

5.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填人古诗文名句。(8分)

我国古代,许多文人虽身处逆境,却乐观豁达。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用“欲为

圣明除弊事,(1)▲”表述忠君为国效力之心;张岱《湖心亭看雪》“(2)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表述对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美景的喜爱;苏

轼《水调歌头》中用“(3)▲,▲”表述美好祝愿;刘禹锡《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描绘千帆竞发、万木

争春,表现旷达乐观的心境;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5)▲,

▲”表述淡然心态。

6.学校正在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7分)

(1)班上举行关于“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会,有同学收集了下面一组故事,这组故事中不

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2分)

A.祖逖——闻鸡起舞B.毛遂——一言九鼎

C.范仲淹——断齑画粥D.苏秦——悬梁刺股

(2)语文书中也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仿照示例举出一例。(限语文课本)(2分)

示例: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

仿写:▲

(3)李海深同学学习十分努力,但多次测试成绩都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学

习。你打算怎么劝他?(要求:在劝说中要引用一句符合主题的名言。)(3分)

二、阅读理解(本题包括7-23题,共57分)

(一)名著阅读,完成7-9小题。(12分)

吹号者(节选)

艾青

在震撼天地的冲杀声里,/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

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我们的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

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那声音高过了一切,/又比一

切都美丽,……/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寂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人曾

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

紧地握着那号角;/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

7.艾青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是什么?说说《吹号者》一诗中“号声”的意蕴。(3分)

8.《吹号者》写于1939年,《鱼化石》写于1978年,以两诗为例,说说诗人前后期写作风

格的变化。(4分)

附: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

2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鱼化石(节选)》

9.如果有出版社要重新出版《艾青诗选》,能否也以一个吹号者形象作为封面?请结合下

面两图进行探究。(5分)

(二)古诗文阅读,完成第10-15题(19分)

鹧鸪天

陆游①

懒向青门学种瓜②。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③呕哑④。酒如清露鲊⑤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陆游被弹劾,免职归家,闲居镜湖。②“青门种瓜”说的

是秦朝东陵侯召平不愿做官,接受萧何的挽留,住在京城东门外青门靠种瓜为生。后指隐居

不当官。③舻:桨。④呕哑:形容声音嘈杂。⑤鲊:鱼经腌制加工后所做的食品。

10.上阕通过▲和▲两处动态之景,描绘出一幅淡雅怡人的镜湖之画。(2分)

11.下阕末句中的“笑”字内涵丰富,借助诗歌意象和典故,结合诗词的内容分析。(3分)

随园记

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

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

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②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③,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

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

3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嚾呶④,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

月俸。茨⑤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央涧,为之桥;

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⑥。或

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⑦者,故仍名曰随园,同

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

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

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

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注:①胚胎: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织造:督管丝织染业的职官。③堂皇:广大的堂厦。

④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⑤茨:用茅草和芦苇盖屋。⑥宧(yí)窔(yǎo):

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⑦夭阏(è):《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谓折,

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1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4分)

文言词句方法策略释义

诸.景隆然上浮课内迁移法: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1)▲

君子不必仕.查找字典法:①做官;②审察;③同“事”,事业。(2)(填序号)

同其音,易.其义参考成语法:移风易俗(3)▲

自北门桥西.行二里词性活用法: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4)▲

13.根据断句的方法,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3分)。

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14.“随”字不仅是文章的高频字,亦是叩开袁枚心门的钥匙。根据要求,补全小文的摘录

思考。(3分)

摘录:随其高,为置江楼……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

思考:五个“随”字连用,足见袁枚在修葺随园时(1)▲

摘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

思考:此处的“随”与之前五个“随”又有区别,此处“随”字的含义是(2)▲,

可见袁枚(3)▲的处世观念。“随园”不只是袁枚晚年寓居之地,更是他的精神

家园。

15.小语想把这篇选文推荐给同学们作为《醉翁亭记》的拓展阅读材料,这引来了同桌的反

对。结合文章内容,帮小语拟一条回复。(4分)

同桌:既然是拓展阅读,就应该与《醉翁亭记》在相似之余有所区别。这两篇文章表述的都

是随遇而安、享受山水园林的乐趣,情感完全相同,没有补充阅读必要。

(三)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16-19题(11分)

留住乡愁

4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陆绍明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

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A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

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

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

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

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

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

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

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

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

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B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

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

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

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

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

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

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

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16.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3分)

引入论题:①▲

留住乡愁的必要

②▲③▲

性和可行性

17.文中AB两处画线句运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2分)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19.有人说:“留住乡愁,不能只靠情怀。”请结合文意阐明理由。(3分)

(四)文学作品阅读,完成20-23题(15分)

橘子的味道

甫跃辉

①去台州黄岩之前,我其实对台州黄岩可以说是毫无概念的。但家里人听说我要去

黄岩,脱口而出,是要去吃蜜橘啊?

②说到橘子,肯定是无数人从小见惯的朴素的水果,就像苹果、香蕉、梨一样。对

我来说亦如此。小时候,家里后院有好多棵果树,最繁盛时候,有两棵枇杷树,两棵石

榴树,一棵番石榴,还有一棵桃树,没有橘子树。说来奇怪,我小时候似乎没见过橘子

树。但橘子是经常吃到的。

③那时候,到了赶街的日子,离家近的有两处集市,五天里各有一天是“街子天”。

爸妈从集市上回来,除了买回必需的新鲜猪肉啊、锅碗瓢盆之类的正主儿,还会顺带买

些零食。我和弟弟听到阿爸的单车链条声出现在家门口,按理说,所有单车链条声都差

不多,但我们那时候就是一下子能分辨出。单车后座边上挂着背篓或系着口袋,装着一

大堆货物,我们跑上去,从中翻找属于我们的东西。一个橘子滚出来了,再翻,发现不

止一个,而是一方便袋。我们将整整一方便袋橘子拎出来,解开袋子,搁在太阳底下。

太阳亮晃晃照着,每一个橘子,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鲜亮光泽,寂静又生动,饱含着人

世美好的甜。

④吃完橘子,橘皮一时半会儿是舍不得扔的。总要留着,留着能有什么用呢?对我

们来说,实在也没多大用处,只是做了一时的玩物罢了。我们喜欢将橘皮对折了,表皮

朝外,猛地挤一下。喷射出来的汁液,有一股特别的混杂着清香的刺激气味。如果是在

冬夜,就着火塘吃橘子,有时忍不住要将橘皮对准了火光,猛地一挤,火光突地一跳,

稍待,便有一股暖热的烤糊了水果的气息弥散开。

⑤橘皮真正派上用场,是在奶奶那儿。奶奶将橘皮收拢来,摊开在竹编的簸箕里,

拥在太阳底下晒。不消几天,橘皮失去了几乎全部水分,蜷缩硬翘,色泽也变得暗淡。

我总记得,奶奶蹲在大院子里,两只橘皮样苍老的手翻动着这些橘皮,哗啦哗啦哗啦,

像是在检阅她的宝贝——这些橘皮,奶奶是要用来泡药酒的。至于有没有真泡成药酒,

如今我却想不起来了,更不必说,那药酒的滋味,我自然是从未尝过。我不由得设想了

一下,会在酒的苦和辣里,添进一丝甜的吧?

⑥直到生命的最后年月,奶奶仍然珍惜着橘皮。我回家时,好多次拿了橘子去到她

跟前,剥了橘子递给她,她下意识地撕掉一些橘瓣上的白丝,再将橘瓣塞进她只剩下二

三颗牙的嘴里,干瘪的嘴如老牛反刍般运动着,靠牙床将橘瓣里的汁液挤压出来。这时

6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候,她仍不忘叮嘱我,将橘皮给她。我将橘皮递给她,她便将橘皮攥在手里,一只手攥

不住了,就用两只手,像是攥着她一生的宝贝。

⑦奶奶珍惜的又何止橘皮?其他的粮食和作物,她也一样这般珍惜。比如,每次我

递给她切好的西瓜,她总是要啃尽全部的红色果肉才肯撒手,不舍得近乎现出“贪婪”

的模样,任凭我说多少次家里橘子很多,她也不听。奶奶不会知道,如今这些东西,已

经没我小时候那么珍贵了,很多时候,吃一个橘子,不再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也不再有

小时候那般滋味。

⑧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九月,奶奶过世了,那些她珍惜过的东西,仍然留在这人世间,

留在我们的心中,注定还会留很久很久。

⑨初冬已过,如今是春天了。不知台州黄岩蜜橘林里,橘树们开花了没有?想必一

年一年不断开花结果的台州黄岩蜜橘,定会碰到一年一年不断出生成长的孩子们,将古

老而新鲜的滋味,潜入他们的味蕾,刻进他们的岁月,在未来成为独属于他们的、有关

食物的恒久记忆。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20.梳理文章主体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

①▲

②▲

③▲

2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3分)

我总记得,奶奶蹲在大院子里,两只橘皮样苍老的手翻动着这些橘皮,哗啦哗啦哗

啦,像是在检阅她的宝贝——这些橘皮,奶奶是要用来泡药酒的。

22.文章以台州黄岩蜜橘起笔,又以台州黄岩蜜橘收尾,有什么用意?(3分)

23.同学们打算把这篇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你认为归入哪个专题最合适?请结合文章

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A.橘子之味

B.人生感怀

C.童年趣事

D.人间草木

我选择(▲),理解:▲

7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三、写作(60+3分)

岁月匆匆,读九年级的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

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

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

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九年级,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题目自拟,富有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等真实信息。

出卷人:李文华审卷人:孙玥

8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2023-2024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第一次学情检测

2023.10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与运用(本题包括1-6题,共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

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娇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

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

于一件事,一点不旁wù(▲),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

甚至能chù(▲)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

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温文尔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

(1)(4分)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娉.(▲)婷②旁wù(▲)

③chù(▲)立④矫.(▲)揉造作

(2)(2分)语段画波浪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

①pīnɡ②骛③矗④jiǎo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①娉婷:读音是pīnɡtínɡ,形容女子的姿态美。②旁骛:

读音pánɡ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③矗立:读音是chùlì,高耸地立着。④矫揉造作:

读音是jiǎoróuzàozuò,形容装腔作势,极不自然。

“娇”改为“骄”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

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一代天骄,读音yīdàitiānjiāo,指汉朝人

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读书汇报会上,张山同学旁征博引,断.章.取.义.,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B.营销战略过于自信自恋,自.吹.自.擂.,脱离营销环境,无法实现突围的情况极其普遍。

C.市教育局出台“减负”规定后,实施高效课堂就成为各校破解“减负”难题的不.二.法.门.。

D.黎平县红色旅游与侗族文化相.得.益.彰.,吸引了一批批游客纷至沓来。

A

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运用。A.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

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贬义词不能用在褒义的语境里,感彩误用,使

用不恰当;B.自吹自擂:意思是比喻自我吹嘘。这里是说营销战略自我吹嘘,不切实际,使

用恰当;C.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

无二的方法。这里是说实施高效课堂就成为各校破解“减负”难题的最好好办法。使用恰当;

D.相得益彰:意思是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这里

是指黎平县红色旅游与侗族文化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使

1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用恰当;故选A。

3.对下列有关句子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经常见到听到,大家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因果复句)

B.这么热的天气,大人尚且受不了,何况是小孩子?(递进复句)

C.“无论是在孤独的漫漫长路中,还是在千磨万击的逆境下,君子总能自强不息。”这个

句子是一个假设复句。

D.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选择复句)

3.C(“无论,总”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句子就是条件复句)

4.下列文学常识与语法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是日

更定矣”的“更定”是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相当于晚上十时左右。

B.《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纯净的内容与真挚的情感

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了一曲爱的颂歌。

C.《论教养》一文循着“教养—风度—优雅举止”这一线索娓娓道来,叙议结合,层层深

入地阐发了对教养的深刻认识,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作为现代人,教养是修炼自身的必

需,要付诸实践直到成为一种生命自觉。

D.《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在潘溪

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诗人借此表明

自己的归隐之心。

5.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填人古诗文名句。(8分)

我国古代,许多文人虽身处逆境,却乐观豁达。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用“欲为

圣明除弊事,(1)▲”表述忠君为国效力之心;张岱《湖心亭看雪》“(2)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表述对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美景的喜爱;苏

轼《水调歌头》中用“(3)▲,▲”表述美好祝愿;刘禹锡《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描绘千帆竞发、万木

争春,表现旷达乐观的心境;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5)▲,

▲”表述淡然心态。

肯将衰朽惜残年;雾凇沆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

头万木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学校正在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5分)

(1)班上举行关于“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会,有同学收集了下面一组故事,这组故事中不

符合主题要求的一项是(▲)(2分)

A.祖逖——闻鸡起舞B.毛遂——一言九鼎

C.范仲淹——断齑画粥D.苏秦——悬梁刺股

(2)语文书中也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仿照示例举出一例。(限语文课本)(2分)

2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示例:邓稼先心怀祖国,鞠躬尽瘁,无愧“两弹元勋”。

仿写:▲

(3)李海深同学学习十分努力,但多次测试成绩都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学

习。你打算怎么劝他?(要求:在劝说中要引用一句符合主题的名言。)(3分)

(1)B

(2)示例:鲁迅自尊自强,弃医从文,堪称“中国脊梁”。人物恰当,句式接近即可。

(3)(示例)李海深同学,别灰心,勿气馁。一时的失败代表不了什么。俗话说,“失败是

成功之母”,请相信自己,勇敢面对这次失意,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下次测试,你一定是胜

利者。

解答:首先,要清楚劝说对象,题目要求你劝说同学。其次,分析情况:同学多次成绩

都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最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

语,说话得体有礼貌,引用一句符合主题的名言。

示例:李海深同学,别灰心,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我们知道伟大的发明

家爱迪生笑对上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经久耐用的电灯泡。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请相信自己,你一定会从失败中站起来的

二、阅读理解(本题包括7-23题,共58分)

(一)名著阅读,完成7-9小题。(12分)

吹号者(节选)

艾青

在震撼天地的冲杀声里,/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

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我们的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

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那声音高过了一切,/又比一

切都美丽,……/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寂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人曾

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

紧地握着那号角;/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

7.艾青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是什么?说说《吹号者》一诗中“号声”的意蕴。(3分)

8.《吹号者》写于1939年,《鱼化石》写于1978年,以两诗为例,说说诗人前后期写作风

格的变化。(4分)

附: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

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鱼化石(节选)》

3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9.如果有出版社要重新出版《艾青诗选》,能否也以一个吹号者形象作为封面?请结合下

面两图进行探究。(5分)

解析(1)土地、太阳(光明、黎明、火把等);诗中吹号者向人世间通知黎明的到来,号

声召唤人们参加战斗,激励人们奋勇前进。

(2)《吹号者》是艾青早期的诗歌,诗行错落,没有押韵,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

表述情感深情豪迈。《鱼化石》诗行字数整齐,有韵律有节奏感,蕴含哲理,此诗写于第二

个高峰期,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诗句更整齐,诗情更深沉,诗意更警策。

(3)我认为可以以吹号者形象作为诗集封面。《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是一个吹响抗战之

声的吹号者。艾青则以他的诗作吹响了唤醒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艾青

的早期成名作《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在起点上就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和人民取得

了血肉联系。他投身抗日,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表述了对祖国与

人民的深情眷恋,对遭受苦难民众的痛心。当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诗人关注视时代变

化,在《火把》《向太阳》等诗中,对光明事物的歌颂成为诗歌创作的主题,表述诗人对民

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作为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历史进程的见证人,他的诗作显现出对于

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注与思考,艾青是一个时代的吹号者

(二)古诗文阅读,完成第10-15题(20分)

鹧鸪天陆游①

懒向青门学种瓜②。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③呕哑④。酒如清露鲊⑤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陆游被弹劾,免职归家,闲居镜湖。②"青门种瓜"说的是

秦朝东陵侯召平不愿做官,接受萧何的挽留,住在京城东门外青门靠种瓜为生。后指隐居不

当官。③铲:桨。④呕哑:形容声音嘈杂。⑤鲊:鱼经腌制加工后所做的食品。

10.上阕通过▲和▲两处动态之景,描绘出一幅淡雅怡人的镜湖之画。(2分)

11.下阕末句中的“笑”字内涵丰富,请借助诗歌意象和典故,结合诗词的内容分析。(3

分)

4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10.新燕飞、轻鸥落(2分)

11.本首词上阕借“新燕飞”“轻鸥落”描绘出一幅淡雅怡人的镜湖之景,下阙用“渔歌声

"“船桨声”和“清酒”“腌鱼”描绘了其乐融融的以船为家的“渔钓”生活,所以这一

“笑”透露着词人心境的愉悦。词人借青门种瓜的典故,可知诗人向往闲适隐逸生活,安

度余生,笑意味着闲适自在。也是词人对自己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的排遣之词,因此,这

“笑”也是强作笑颜。(写出笑的两种含义得2分,具体分析1分。)

随园记

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

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仓山,

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②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③,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

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

嚾呶④,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

月俸。茨⑤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央涧,为之桥;

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⑥。或

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⑦者,故仍名曰随园,同

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

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

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

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注:①胚胎: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织造:督管丝织染业的职官。③堂皇:广大的堂厦。

④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⑤茨:用茅草和芦苇盖屋。⑥宧(yí)窔(yǎo):

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⑦夭阏(è):《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谓折,

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1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4分)

文言词句方法策略释义

诸.景隆然上浮课内迁移法: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1)

君子不必仕.查找字典法:①做官;②审察;③同“事”,事业。(2)(填序号)

同其音,易.其义参考成语法:移风易俗(2)

自北门桥西.行二里词性活用法: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3)

13.根据断句的方法,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3分)。

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14.“随”字不仅是文章的高频字,亦是叩开袁枚心门的钥匙。根据要求,补全小文的摘录

5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思考。(4分)

摘录:随其高,为置江楼……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

思考:五个“随”字连用,足见袁枚在修葺随园时(1)

摘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

思考:此处的“随”与之前五个“随”又有区别,此处"随"字的含义是(2)___,可

见袁枚(3)的处世观念。“随园”不只是袁枚晚年寓居之地,更是他的

(4)。

15.小语想把这篇选文推荐给同学们作为《醉翁亭记》的拓展阅读材料,这引来了同桌的反

对。结合文章内容,帮小语拟一条回复。(4分)

同桌:既然是拓展阅读,就应该与《醉翁亭记》在相似之余有所区别。这两篇文章表述的都

是随遇而安、享受山水园林的乐趣,情感完全相同,没有补充阅读必要。

12.(1)众,多/各,每个,这些。(2)①做官。(3)改变。(4)名词作状语,向西。

13.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14.(1)就势取景,顺其自然(2)随意(3)洒脱放任

15.(4分)袁枚引苏轼“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一句,表明自己仕与不仕皆随顺自然的

心态,(1分)表现出向往宁静闲适、随意洒脱的生活;(1分)《醉翁亭记》通过描

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1分)表现诗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1

分)可见这两篇文章表述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

译文: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

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

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

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围墙,种了上千株荻草,

上千畦桂花,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

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里面的房屋被改成酒馆,楼台喧嚣,禽鸟

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

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的地方,建

成临江楼阁;低的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的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的地方,造了舟

船;突起险峻的地方,点缀它的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的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的风

景加强,有的风景抑制,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

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圆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

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

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做不

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

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三)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16-19题(11分)

留住乡愁

陆绍明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

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A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

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

6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

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

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

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

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

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

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

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

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B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

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

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

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

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

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

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

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16.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3分)

引入论题:①▲

留住乡愁的必要

②▲③▲

性和可行性

17.文中AB两处画线句运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2分)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19.有人说:“留住乡愁,不能只靠情怀。”请结合文意阐明理由。(3分)

7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16.填写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3分)

①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②呵护乡村记忆,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③活

化乡村记忆,将“文”“人”“居”“产”融合一起。

17.(2分)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城镇化过程给乡愁带来的影响,引出论题“要留住、呵护

并活化乡村记忆”。

运用举例论证,以具体而多样的乡村记忆场所来论证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呵护乡村记忆,

使其永葆“温度”。

18.(3分)B

19.(3分)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

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既方便当

地居民生活,同时也让乡村记忆保持魅力,而设置相配套的公共设施,才能使乡村记忆在新

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四)文学作品阅读,完成20-23题(15分)

橘子的味道

甫跃辉

①去台州黄岩之前,我其实对台州黄岩可以说是毫无概念的。但家里人听说我要去

黄岩,脱口而出,是要去吃蜜橘啊?

②说到橘子,肯定是无数人从小见惯的朴素的水果,就像苹果、香蕉、梨一样。对

我来说亦如此。小时候,家里后院有好多棵果树,最繁盛时候,有两棵枇杷树,两棵石

榴树,一棵番石榴,还有一棵桃树,没有橘子树。说来奇怪,我小时候似乎没见过橘子

树。但橘子是经常吃到的。

③那时候,到了赶街的日子,离家近的有两处集市,五天里各有一天是“街子天”。

爸妈从集市上回来,除了买回必需的新鲜猪肉啊、锅碗瓢盆之类的正主儿,还会顺带买

些零食。我和弟弟听到阿爸的单车链条声出现在家门口,按理说,所有单车链条声都差

不多,但我们那时候就是一下子能分辨出。单车后座边上挂着背篓或系着口袋,装着一

大堆货物,我们跑上去,从中翻找属于我们的东西。一个橘子滚出来了,再翻,发现不

止一个,而是一方便袋。我们将整整一方便袋橘子拎出来,解开袋子,搁在太阳底下。

太阳亮晃晃照着,每一个橘子,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鲜亮光泽,寂静又生动,饱含着人

世美好的甜。

④吃完橘子,橘皮一时半会儿是舍不得扔的。总要留着,留着能有什么用呢?对我

们来说,实在也没多大用处,只是做了一时的玩物罢了。我们喜欢将橘皮对折了,表皮

朝外,猛地挤一下。喷射出来的汁液,有一股特别的混杂着清香的刺激气味。如果是在

冬夜,就着火塘吃橘子,有时忍不住要将橘皮对准了火光,猛地一挤,火光突地一跳,

稍待,便有一股暖热的烤糊了水果的气息弥散开。

8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⑤橘皮真正派上用场,是在奶奶那儿。奶奶将橘皮收拢来,摊开在竹编的簸箕里,

拥在太阳底下晒。不消几天,橘皮失去了几乎全部水分,蜷缩硬翘,色泽也变得暗淡。

我总记得,奶奶蹲在大院子里,两只橘皮样苍老的手翻动着这些橘皮,哗啦哗啦哗啦,

像是在检阅她的宝贝——这些橘皮,奶奶是要用来泡药酒的。至于有没有真泡成药酒,

如今我却想不起来了,更不必说,那药酒的滋味,我自然是从未尝过。我不由得设想了

一下,会在酒的苦和辣里,添进一丝甜的吧?

⑥直到生命的最后年月,奶奶仍然珍惜着橘皮。我回家时,好多次拿了橘子去到她

跟前,剥了橘子递给她,她下意识地撕掉一些橘瓣上的白丝,再将橘瓣塞进她只剩下二

三颗牙的嘴里,干瘪的嘴如老牛反刍般运动着,靠牙床将橘瓣里的汁液挤压出来。这时

候,她仍不忘叮嘱我,将橘皮给她。我将橘皮递给她,她便将橘皮攥在手里,一只手攥

不住了,就用两只手,像是攥着她一生的宝贝。

⑦奶奶珍惜的又何止橘皮?其他的粮食和作物,她也一样这般珍惜。比如,每次我

递给她切好的西瓜,她总是要啃尽全部的红色果肉才肯撒手,不舍得近乎现出“贪婪”

的模样,任凭我说多少次家里橘子很多,她也不听。奶奶不会知道,如今这些东西,已

经没我小时候那么珍贵了,很多时候,吃一个橘子,不再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也不再有

小时候那般滋味。

⑧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九月,奶奶过世了,那些她珍惜过的东西,仍然留在这人世间,

留在我们的心中,注定还会留很久很久。

⑨初冬已过,如今是春天了。不知台州黄岩蜜橘林里,橘树们开花了没有?想必一

年一年不断开花结果的台州黄岩蜜橘,定会碰到一年一年不断出生成长的孩子们,将古

老而新鲜的滋味,潜入他们的味蕾,刻进他们的岁月,在未来成为独属于他们的、有关

食物的恒久记忆。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20.梳理文章主体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3分)

①▲

②▲

③▲

2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3分)

我总记得,奶奶蹲在大院子里,两只橘皮样苍老的手翻动着这些橘皮,哗啦哗啦哗啦,

像是在检阅她的宝贝——这些橘皮,奶奶是要用来泡药酒的。

22.文章以台州黄岩蜜橘起笔,又以台州黄岩蜜橘收尾,有什么用意?(3分)

9

{#{ABBQwAogggAgAAAAgCQwHwCkEQkBGCCIoGRAAEMAAAQRFABAA=}#}

23.同学们打算把这篇文章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你认为归入哪个专题最合适?请结合文章

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A.橘子之味

B.人生感怀

C.童年趣事

D.人间草木

我选择(),理解:▲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根据上一情节“父母赶街买橘”和下一情节“奶奶珍惜食物”,结合关键句“单车后

座边上挂着背篓或系着口袋,装着一大堆货物,我们跑上去,从中翻找属于我们的东西。

一个橘子滚出来了,再翻,发现不止一个,而是一方便袋。我们将整整一方便袋橘子拎

出来,解开袋子,搁在太阳底下。太阳亮晃晃照着,每一个橘子,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

鲜亮光泽,寂静又生动,饱含着人世美好的甜”“吃完橘子,橘皮一时半会儿是舍不得

扔的。总要留着,留着能有什么用呢?对我们来说,实在也没多大用处,只是做了一时

的玩物罢了”可概括为:我们吃橘子、玩橘皮。

②根据提示“奶奶珍惜食物”和下一情节“吃橘子、攥橘皮”,结合关键句“橘皮真正

派上用场,是在奶奶那儿。奶奶将橘皮收拢来,摊开在竹编的簸箕里,拥在太阳底下晒。

不消几天,橘皮失去了几乎全部水分,蜷缩硬翘,色泽也变得暗淡”“这些橘皮,奶奶

是要用来泡药酒的”可概括为:晒橘皮、泡药酒。

③根据提示“奶奶珍惜食物”和上一情节“吃橘子、攥橘皮”,结合关键句“奶奶珍惜

的又何止橘皮?其他的粮食和作物,她也一样这般珍惜。比如,每次我递给她切好的西

瓜,她总是要啃尽全部的红色果肉才肯撒手,不舍得近乎现出‘贪婪’的模样”可概括

为:珍惜粮食和作物、吃西瓜。

2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根据上文“橘皮真正派上用场,是在奶奶那儿。奶奶将橘皮收拢来,摊开在竹编的簸箕

里,拥在太阳底下晒。不消几天,橘皮失去了几乎全部水分,蜷缩硬翘,色泽也变得暗

淡”可知,“我总记得,奶奶蹲在大院子里,两只橘皮样苍老的手翻动着这些橘皮,哗

啦哗啦哗啦,像是在检阅她的宝贝——这些橘皮,奶奶是要用来泡药酒的”运用动作描

写,“蹲”“翻动”等动词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奶奶晒橘皮的情景,表现了奶奶对橘皮的

10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