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万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隐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韵。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高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之后,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只把“国学”看作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偏颇的,真正的国学应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高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缚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何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楚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捡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中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述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6.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分析鲁迅笔下《非攻》中“墨子”的人物形象。

7.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陪同、陪伴

B.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C.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境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臣之壮也是寡人之过也

B.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

C.君之其难也吾其还也

D.以乱易整敢以烦执事

10.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军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吾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郑子产作丘赋①。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②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吾不迁矣。”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贻子产书曰:“吾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复书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选自《左传》,有删改)

①丘赋,一种赋税制度。②虿,chài,蝎子一类的有毒的虫。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B.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C.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D.子产者/名公孙侨/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校,西周春秋时设在乡的学校,也是国人议论政治的地方。

B.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

C.刑书,法律条文。文中说“铸刑书”就是把法律条文铸刻在鼎上公布于众。

D.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选文记录了子产治郑受到下层人民的爱戴,《左传》选文则侧重表现孔子、然明、叔向等士大夫对子产治郑的认可。

B.《史记》选文通过与前任对比突出子产治郑达到的效果,《左传》选文则通过记述具体事例侧重阐述子产治郑所采取的做法。

C.《左传》选文中子产善用比喻论证,把治国比作防川,认为应及时听取民意,把施政方式比作水火,强调治民应宽猛相济。

D.《左传》选文中子产治郑并非一帆风顺,在因颁布典章制度而受到批评后,他从国家和现实出发,坚持自己的治郑方略。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示宗武①

杜甫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②。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③,达者得升堂。

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时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时年十五岁。②青玉案,指古诗;紫罗囊,指戏具。③曾参与游夏:曾参、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参以孝行称,子游、子夏以文学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中的“又示”及诗句内容,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宗武长大成才的殷殷期盼。

B.宗武追新潮自学格律,诗人则以劝读古诗暗含告诫,这一叙写既生活化又有场景性。

C.诗人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希望宗武学习榜样,努力上进,这种心愿朴素感人。

D.本诗用语平白,如话家常,与诗人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主张有所不同。

16.《论语》载,孔子独立庭院时,看到儿子孔鲤经过,便询问其学习情况,并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本诗中杜甫教导宗武与《论语》中孔子教导孔鲤,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无限愁思的形象描绘。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把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治理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部,收录儒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自汉武帝以来,儒家超越了诸子百家,儒家文化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做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______。史部,收录的主要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为止,总称为“二十六史”。子部,收录的是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的著作。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______,鲜活有力。集,即文集,集部则是古代诗词文集的汇编。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______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盎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是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充盈;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正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______的殿堂。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中流砥柱源源不断蔚为大观古色古香

B.擎天之柱生生不息蔚为大观美轮美奂

C.中流砥柱生生不息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D.擎天之柱源源不断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庞然大楼,不仅非常庞大,而且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使用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D.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而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七、语言表述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所谓碳中和,也就是净零排放,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何以提出此目标?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发展模式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和物质投入,因而产生大量碳排放、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不可持续。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重大挑战,我国以此目标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________。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________,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节能,提高能效。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我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早达峰迈向近零碳排放,这不仅是国际责任担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保障。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2021年10月30日,我国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将无机的氨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氦和碳,实现了从“0”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此举在我国饲用蛋白原料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80%以上,大豆进口最高数量已超过1亿吨的大背景下,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具有深远意义,以工业化生产1000万吨乙醇梭菌蛋白(蛋白含量83%)计,相当于2800万吨进口大豆(蛋白含量30%)当量,可减排二氧化碳2.5亿吨。

八、名著阅读

23.读《红楼梦》判词,猜猜都是谁。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③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九、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一书中这样谈勇敢:“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喘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反躬反省,如果正义不在我方,即使对方只是一个卑微贫贱之人,我不去恐吓他;反躬自省,如果正义在我方,即使前方有千万人阻挡,我也勇往直前。

以上材料对崇尚勇敢无畏的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解析:

1.A2.C3.B4.①运用了引证法(引用论证),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运用了例证法(举例论证),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③运用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C.“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真正的国学应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可知儒、道互补只是“国学”的根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高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特点的能力。

材料二综合运用了很多论证方法,其中“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引用名句,运用了引用论证,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材料二的第二段中“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是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话作为论据证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论据证明文中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的第二段中“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举例论证,通过真实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材料二第二段中“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A6.①埋头苦干、不做空谈的实干家形象;

②止战非攻、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

③心系天下、为民请命的英雄形象。7.①从人物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②从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反映了深刻的生活实质。墨子为宋国争取和平,理应受到宋国的盛情接待,但迎接他的却是无理的检查,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

③从艺术效果上,结尾加入对现实生活的考量,在诙谐幽默中引人深思,增强了讽刺幽默效果,余味悠长。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

A.“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错,由原文墨子的话“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可知,曹公子并没有继承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结合“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可知,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的手法,展现了墨子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历尽艰辛,不辞辛苦,是一个埋头苦干、拼命应干的实干形象。

②结合“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可知,这些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墨子止战非攻、扶危救急的侠义形象。

③结合“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楚国的耶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这里通过环境描写,在对比中衬托宋国的贫苦,从侧面表现墨子心系天下、为民请命的英雄形象。

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并对其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首先理解文本三所写结尾的内容,结合文本一可知,这段文字主要细致生动地描写墨子在归途中的落魄遭遇和尴尬经历。

①从人物塑造上,“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众人不知其功”,墨子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却依然为了民众而奔波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②从主题上,结合材料三“冶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可知,文章在肯定了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的同时,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沧桑感,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③从艺术效果看,“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作为作品塑造的“中国的脊梁”的形象,这样的悲情结尾更加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8.A9.D10.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陪:增加。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助词,取独/助词,的。句意:我壮年的时候/这是我的过错。

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句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

C.其:代词,指“这件事”/副词,婉商语气,还是。句意: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D.以:都是介词,用。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同盟;“知”,通“智”,明智。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1.C12.D13.A14.如果对国家有好处,(个人)生死都由它去。况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人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能够有所成功。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产,名公孙侨,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徐挚为国相,国政混乱,官民不亲,父子不和。

“郑之列大夫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

“相”表示官职,作“为”的宾语,不能断开;“国”作“乱”的主语,不能断开;“上下不亲”“父子不和”结构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B。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左传》选文则侧重表现孔子、然明、叔向等士大夫对子产治郑的认可”错误,由“吾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可知,叔向对子产铸刑书不认可。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苟”,如果;“社稷”,国家;“以之”,凭借它,这里指任凭它,由它;“度”,法度;“济”,成功。

参考译文:

子产,名公孙侨,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徐挚为国相,国政混乱,官民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把这些反应给郑昭君,郑昭君于是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后,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无需耕田。子产执政二年后,市场上不再虚定高价骗顾客。三年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无需把农具扛回家,五年后,男子不用服兵役,遇有丧事能自觉按照丧礼操办。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子般地泣诉:“子产离我们而去,我们将来依靠谁啊!”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废除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废除掉?那些人利用一天工作劳动之余在乡校彼此交游,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过尽力做善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靠摆威风来防止怨恨。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这防怨)就像防止河水溃决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不能挽救;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郑国子产制订丘赋制度。国内的人都责备他,说:“他的父亲(被杀)死在路上,他自己就是蝎子的尾巴。在国内发布这样的命令,国家将怎么办?”那大夫子宽把话告诉子产。子产说:“有什么妨害?如果对国家有好处,(个人)生死都由它去。况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能够有所成功。百姓不可放纵,法度不可改变。我不变更了。”三月,郑国把刑法铸在鼎上。叔向派人给子产一封信,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一定多订法法律。’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子产回信说:“照您所说,我公孙侨没有才能,不能虑及到子孙后代,我是用来拯救当世的。”

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子大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柔弱,百姓亲近而在其中玩耍,因此有很多人死在水里,所以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要用猛政来加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摧残,百姓受到摧残就施以宽政。用宽政来弥补猛政的缺失,用猛政来弥补宽政的缺失,政事因此而和谐。”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听说后,流泪说:“(子产)保留了古代圣贤仁爱的遣风啊!”

(选自《左传》,有删改)

15.D16.①教育内容都涉及文化学习和行为规范。杜甫希望宗武饱读诗书,不要玩物丧志;孔子要求孔鲤学习《诗》《礼》,以礼处世。

②教育方式都是相机而教、及时引导。杜甫看到宗武读书写诗,便趁机加以引导;孔子抓住孔鲤经过身边的机会,及时通过谈话进行引导教育。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与诗人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主张有所不同”错误。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反映的是他严谨的写作态度,与本诗的主张并没有什么不同。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思想观点的能力。

从教育内容上看:

杜甫主张“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即应该试着吟诵像张衡《四愁诗》那样的古诗,而不要羡慕谢玄玩香囊一类的嬉戏。杜甫希望宗武饱读诗书,不要玩物丧志。

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即要求孔鲤学习《诗》《礼》,以礼处世。

从教育方式上来看:

杜甫看到宗武“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知道他已经懂得按律写诗,也会摊开书本坐在桌前看书了,于是相机加以引导。

孔子是独立庭院时,看到儿子孔鲤经过,询问其学习情况,抓住孔鲤经过身边的机会,及时通过谈话进行引导教育。

17.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盈虚、卒、恰、且。

18.B19.A20.B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中流砥柱”,比喻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人或力量。“擎天之柱”,比喻担负重担的人。第一处,是时候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界中担负重任,与“动荡艰难的环境”无关,应使用“擎天之柱”。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生生不息”指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第二处,此处应该是让中国文化的发生没有终止,应使用“生生不息”。

“蔚为大观”形容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第三处,此次是形容“国学”的美好盛大,如使用“富丽堂皇”,则对象不当,应使用“蔚为大观”。

“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调和情调。“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第四处,此处是把中国文化比作殿堂,而该处是修饰“殿堂”,如使用“古色古香”则对象不当,应使用“美轮美奂”。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概括下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子部”起到弥补“史部”不足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测,括号内的内容重点是在指出“史部”的不足,与前文所述优点形成转折关系,故可排除B;

C.从前面来来看,用“钢筋水泥”做主语和前文联系更紧密,且“使用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的时候,前面句子的主语应放在关联词后,即改为“虽然使用钢筋水泥……”。

D.先列举不足,再列举优点,与后文联系不紧密。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成分残缺,“……,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缺少主语,在句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

语序不当,前面说“体系划分”,那后面应该先说分为四大部类,再说“经史子集”的内容。

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

故选B。

21.何为“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温室气体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