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树高千尺莫忘“土”(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树高千尺莫忘“土”(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树高千尺莫忘“土”(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树高千尺莫忘“土”(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树高千尺莫忘“土”(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树高千尺莫忘“土”(含解析)作文主题训练--------树高千尺莫忘“土"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我们从土地里收获着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土”这个意象常让人联想到大地、故土、家园,勾起人们无尽的乡情与乡愁。然而,在当今社会,“土气"作为贬义词而存在,春耕秋收这些发生在土地上的故事,很多人都感到十分隔膜。有人说,我们正在远离土地……

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记忆中的乡愁,是渠摆闸口上的驻足流连,是玩伴嬉戏的愉悦,是父母倚门唤儿的温暖,是邻里守望互助的温情……点点滴滴,融入骨血,伴我成长,难以忘怀。

材料二:黄渠桥羊羔肉、平罗老豆腐、嘛味凉皮、糖麻丫、辣糊糊、毛串串、干捞面、沙湖大鱼头……哪一味透过舌尖让你对故乡心心念念。

材料三:杭侃先生在《永远的三峡》中写道:“多年以后回到我们家乡的时候,都希望能够看到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还遗留着什么东西,如果这些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有一种失落感,我们和原来的故乡就缺少了沟通的纽带。”

你记忆中的乡愁是一份怎样的情愫,有怎样的故事?请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美丽乡愁。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字数800字以上。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让乡村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是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乡村振兴之路。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要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思维贯穿其中,用“各美其美"打造个体,用“美人之美”串珠成链,用“美美与共"连线成片,让美丽乡村的“大美画卷”越画越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济南市政府网站举办“当代青年与乡村建设"论坛,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地方的幸福很重要,要记得住乡愁。比如: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比如:贵阳的牛肉粉。”

②2015年,习近平来到村民李德昌家,看到房子雕梁画栋、院落干净整洁、植物生机勃勃、一家人“四代同堂",总书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③学者刘再复说:“诸子百家、屈原诗赋、李杜诗篇、《红楼梦》。全是我的故乡。故乡在,灵魂就不会荒芜。"

④《新京报》评论认为,诗歌《乡愁》定义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模式:乡愁,是有关母亲、故乡和祖国的综合性的情感,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乡愁”是一个汉语词汇,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读了上述材料,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愁"的?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写一篇文章,可陈述故事,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见。

要求:不得脱离所给材料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风铃摇晃清脆响/江边的小村庄午睡般安详/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青石板的老街上/你我走过的地方/那段斑驳的砖墙如今到底啥模样/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歌曲《牡丹江》节选)

材料二:乡愁可以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学子、游子、漂泊者、移民等,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习总书记说: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经历、体会或感悟呢?请以“我的乡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例文:

树高千尺莫忘“土"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大树的根深深植入厚重的大地之中。正是不断从土地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幼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没有土地的滋养,它只能永远是一株低矮干瘦的树,不可能经得起狂风暴雨的啃啮。大树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有了土地,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变成无源之水,人类的文明演进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守住土地,呵护人类的“根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唯美深情的抒情诗,抒发了自己对土地的一片赤子深情。没有土地,失去了“解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源头;没有土地,失去了安放身体、栖息灵魂的地方;没有土地,每一个生命体都会变成一叶浮萍。——土地在,家就在、国就在,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在。

土地是厚重的,带有原始的气息。在多元发展的时代,物质的富庶,思想的多样性发展,各种光怪陆离的新事物、新现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充斥着人们的视听、挤占着人们的思维。在多重挤压下,生命中最原始、最本真的那份“土味”存在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取而代之是眼花缭乱的时尚与洋气。诚然,各种时髦现代的新玩意儿着实能够给人们带去视听之愉的享受。殊不知,很多光鲜亮丽的外在包装因为缺少厚重的“古香土色"而变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存在,这样就可能出现热闹过后,什么样也没有留下的尴尬。

“土地"不仅仅是一种出产万物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隐喻。因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四方。对生养自己的土地,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不论穷达顺逆,在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始终珍藏着一抔家乡的“黄土”。对他们而言,有了“黄土"的陪伴,就有了家的味道,在身心疲惫时就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对每一个远离故土的人而言,土地就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就是家乡一座弯弯的小桥,就是那根时刻牵引自己守望故土的线。

世殊时异固然不错,但是人类最朴素、最本真的东西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更迭变质变味。“土”不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而是一个维系生命、自我疗伤的百宝箱。每一个人不管你身居高位,还是寄生乡野,守住那份“土气",就不会变成无家可归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写作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可以看出,它从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上分为两个部分。以“然而”为界,前半部分讨论“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物质生产资料的来源地,更寄托人们厚重的“乡情、乡愁”。因为有了土地,就有了物质和精神的寄托与安全感;后半部分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富庶、思想的多元发展,人们的“土地情结"慢慢淡化、消解。人们对土地的那份情愫也由炽热变得淡漠,“土地”与生活和人生“渐行渐远"。把两个部分联系起来,该材料谈论的话题是值得深思的。而从材料的侧重点看,前后对照当是构思立意的关键。基于此,由材料提出的话题可以思考的角度有:人类是不是真的可以远离土地;土地对于人类文明的赓续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该如何守护土地的“那份厚重”。

材料的语义指向明确,由此提出的写作任务较为开放,要求写议论文,行文布局要严格遵循议论文的体式进行。这样文章写作时,首先根据材料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守护“土地"的厚重,呵护“土地”的情味,生活与人生才不会似浮萍;继之,结合材料,从理论的层面分析“守住土地"的意义;然后,联系现实,摆事实,讲道理,遴选典型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呵护土地情结的重要性;最后,对接现实,活在当下的人更应该守住在人类文明演进中让我们没有迷失的“土地”的价值。

立意:

1.树高千尺不忘本。

2.悉心呵护“土地"。

3.以“土”为伴不空虚。

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一共三则,第一则材料主要写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而这些构成了乡愁,是对故乡怀念的重要因素,让人永远难以忘记。第二则材料主要写家乡的美食,每一道美食都让人怀想故乡,成为乡愁的寄托物。第三则材料是杭侃先生在《永远的三峡》中的文字,从文字中可以看出,其实故乡童年玩过的地方的一些东西,恰恰是与故乡沟通的纽带,不能或缺。从这三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寄托乡愁的有很多的,可能是某个地点,也可能是某个场景,还可能是某种家乡美食,甚至是某个东西。正是这些乡愁寄托物,让我们怀想过去,怀念故乡,留恋过去的纯朴和真情等等。

从写作要求来看,你可以写你记忆中的乡愁的故事,分享你的美丽乡愁;文体要求写成记叙文。要求确定了写作的范围,写记忆中的乡愁,分享你的美丽乡愁。这就是说,不是只要写乡愁方面的就可以,并且必须是记叙文,不能写成议论文或其他文体。

上面的三则材料,实际上可以打开我们写作的思路,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点进行写作。比如写在你漂泊的城市中,你在偶然的机会吃到你们家乡的美食;然后由此回忆童年时,在家乡关于这道美食与你的故事;最后再通过抒情深化你的这种情感。当然,作为记叙文,中间的叙事和描写是重点,需要根据情感的需要进行安排。

立意:

1.岁月流逝,乡愁永续。

2.乡愁虽苦,但能让人感受温暖。

3.乡愁是游子与故乡联结的“脐带"。

4.最是乡愁难忘怀。

3.例文:

青山绿水念乡村,青年担当定乾坤

《诗经》有言:“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千年前古老乡村的写照。今天,我们的乡村早已换了模样:水入户,电常明,路到家,信普及。而乡村的明天,还需我辈青年共同创造!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青年当如梅,如他不畏艰难,勇担责任。张玉滚是一名乡村教师,他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市中繁华的生活,选择回到家乡,从基层教师做起,一干就是17年。山路不通,他将学生们的学习用具用扁担挑进大山;长年操劳,他的双手早已龟裂;勇担重任,他的三千青丝皆成雪。他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滋润了孩子的心,灌溉了孩子们的梦。不畏艰险,勇担责任,只为了心中的家国情怀;我心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让我们敬之,更学之。

怀赤诚之心,展青年担当,她脱下美丽的衣裙,走进深山。有的人走出大山,就再也不回来了,有的人却把最美的青春留在了大山,北京师范硕士毕业的黄文秀不顾家人反对,换下美丽的衣裙,走入深山大林,为村中事务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只为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可她却因在办事途中遇到山洪而芳华早逝,将她最美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大山,留在了山中村民的心里。而她的选择展现了无私奉献的责任感和令人敬佩的青年担当,“乡村振兴,青年作为”,我辈青年当如此。

生于新时代的我们应当擎起时代大旗,于弄潮之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袁隆平爷爷曾说,他最担心的是青年一代无人再去搞农业,但我想请他放心,我辈青年必将大有所为。耶鲁高材生秦玥飞学成归国,致力乡村建设,“最美村官"是他当之无愧的别名;“甜野男孩”丁真坚守家乡,入职当地旅游部门,放弃名利,以一人之力助推理塘旅游业的发展。他们的“泥土味道"芳香了整个国家。

新时代领路人曾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诚如斯言,吾辈青年必将不忘青年担当,多些“泥土味道",走好新时代的长征之路。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平芜看尽,乡村最美。青年一辈当以脚踏万山平的自信,以愚公移山成的坚毅续前辈之画卷,以担当为笔,绘美丽乡村!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的材料共三段,第一段提出观点,要振兴乡村;第二段,振兴乡村的发展方向:要高质量发展,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第三段为具体的方法指导:要保持个性,要引进创新,要协同发展。材料指向明显,要振兴乡村,既要保持乡村个性,又要联合起来走协同发展之路。

作文具体要求结合材料为“当代青年与乡村建设”论坛写作,这就要明确材料所涉及的问题,然后结合时代青年的使命来分析立意。“强国一代"绝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是深深地感受到“国力起于乡村”。这就要求青年一代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不应是思想简单的时代跟随者,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改变这个世界。材料及要求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材料在文体上没有限制,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清晰的论证思路;如写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立意】1.展青年创新风采,建和谐美丽乡村;

2.新时代我们需要“泥腿子"精神;

3.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的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4.热爱祖国,从努力建设乡村开始。

【素材】1.黄文秀,1989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她是2017年广西优秀定向选调生,曾任百色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6月16日的大雨来得很突然。下午两点多,黄文秀没吃饭,就急匆匆地要出门。父亲看了天气预报,知道晚上会有暴雨,劝她,“要不明早再回吧?”“就是因为要下暴雨,村里可能会受灾,更应该马上回去",黄文秀坚持要走,临走前,她叮嘱父亲“记得吃药”。回村的路上,黄文秀一边开车,一边给村支书周昌战发消息,询问村里的情况。当地的地质比较疏松,一到雨季,容易发生塌方和滑坡。6月17日凌晨00:12,黄文秀在家族群里发了一段11秒的小视频。视频里黑漆漆的一片,只有车灯发出微弱的光,照出密集的雨点、频频摆动的雨刷和从山上倾泻下来、淹满整条公路的洪水。4分钟后,黄文秀对家人说,“我遇到山洪了,两头都走不了,雨越来越大,请为我祷告吧"。没有人预料到,这成了她留在世上的最后一段话。

2.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领袖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响应领袖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分子——“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致力推广菌草技术、带领农民种菇致富;“大学生村官”翁新强,放弃高薪重回大山、发展产业脱贫,为乡村振兴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灵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到土地上,是最正确的报效祖国的方式。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我们应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

3.清华支教团的学生,有的带着改变家乡的梦想重新回到故里,有的沿着老师的方向走上支教道路。对于支教的清华研究生来说,教育是他们的梦想,所以,他们可以不畏繁困,不辞辛劳。支教的经历,也让这群年轻人真实的感受到他们的奋斗结出了成果,他们的奉献帮助了他人,他们种下的教育之树如今已然亭亭如盖,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遮风挡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放飞了他人的梦想,真正的诠释了青春的意义,绽出了奋斗的价值。青春是最美好的时光,因梦想而激昂,因奉献而厚重,因奋斗而精彩。很多人认为,“奋斗”就是找好工作,赚高工资,住大房子,但是,年轻人的奋斗不应该止于此,而是应该有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格局。

4.例文:

乡愁

余光中是一个传奇,他被文坛大师梁实秋赞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而他最为人熟悉的作品还是《乡愁》。

诗人定义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模式:乡愁。这是关于母亲、妻子、家园和祖国的纠缠性情感,也是许多历经苦难的民族在历史与现时的演进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一次读到《乡愁》,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诗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听老师眼含泪水讲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还小,我几乎触摸到一位瘦诗人的悲情,却无法体验不长文字里所容纳的关于一个民族的苦难,但可以流利地将它背诵出来。

一种对家国的念念在怀的情感,便根植在我的精神世界里。乡愁,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它其实是一种关于家的故土难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我心中与日生长,攀缘成满园绿荫。

儿时,父母为了我,不曾像邻家青壮年外出创业,忙完农活,就在本地务工。我是被父母呵护的花骨朵,他们不让我感受生活的艰难,我只是一味快活地生长。

父母到底因我长大,学业的需要,点着油灯,相商了整整一个夜晚,做出抉择,领我离开那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这人扎堆儿的城市。异地求学,离父母也远了,从一己的情感来说,乡愁里最多的是对父母亲的一种念想。城市的霓虹固然漂亮,随处摊点各种小吃,尽可以满足我这个小吃货。出行也格外方便,但我还是不习惯,且不说太多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着生存的空间,单是那路边蒙着尘土的花朵,也让我看着难受。

梦里依稀,还在家乡吧,每天清晨都有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床头,每天清早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都让人神清气爽,一天的美好从清晨开始。我仿佛看到家园老屋上的炊烟,土灶间母亲拉着风箱,头上的白发,随着一两声咳嗽颤动。屋前一围篱落一脉溪水,缓缓淌过,流水幽幽,我心忧忧……

一杯浊酒家万里,两行清泪述乡愁。无论你身处他乡何处,在回望家园的那一刻,乡愁都会化为两行清泪,打湿衣襟。《乡愁》传诵的时候,也是中国社会出现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阶段。当下中国,城镇化脚步轰隆作响,无数人离开家园去城市创业。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张,乡村景象日渐凋敝,传统文化也正被人遗忘,许多人的故乡已然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

模样,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乡愁成为一个极易引人伤感、唏嘘的字眼。居住大城市日久的人们,这时候又不免勾起对昔日时光的追忆。

在我看来,乡愁,不光是一个空间的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时间的生活概念,贯穿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如此,乡愁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挥之不去,抵达了我的灵魂深处。

岁月流逝,乡愁永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不得脱离所给材料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乡愁"是一个汉语词汇,也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读了上述材料,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愁”的?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写一篇文章,可陈述故事,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见。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读了上述材料,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乡愁’的?"敲定了写作的核心,即围绕“乡愁”阐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如何界定“乡愁"这一概念,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第一则材料,每个地方都有让大家留念的东西,不要小看这种幸福感,因为这种幸福感能留得人。这就是习近平津津乐道的乡愁,是最接地气的、离老百姓最近的乡愁。最简单的东西,却也只有在故乡才能吃得出那种味道,那是只有在故乡才能体会到的幸福感,那是故乡独有的特色。乡愁,是对故乡最深的眷恋和牵挂,无可替代,无人能比。

第二则材料,环境整洁,不仅意味着居住环境干净整洁,更暗含着乡村建设要科学规划并有序进行。建设美丽乡村,要注意保持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青山绿水。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庭院特色。只有记住乡愁,才能更加热爱家乡,更加热爱祖国。思乡、念家、怀旧、守护、建设、发展,都是乡愁最可贵的基因。

第三则材料,“诸子百家、屈原诗赋、李杜诗篇、《红楼梦》。全是我的故乡”可知,乡愁是我们古代的诗词歌赋,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四则材料,“乡愁,是有关母亲、故乡和祖国的综合性的情感,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知,这则材料是把乡愁上升为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独体独特体验。

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可以在这四则材料里边任选,进行自由的组合。这样呢,就能把握住这篇材料。

(2)“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写一篇文章,可陈述故事,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见。”指明了写作的文体要求,这篇材料和以往的考试题不一样,文体更灵活,不仅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写散文。

【立意】1.乡愁是味蕾上的味道;

2.乡愁是梦想中的家园;

3.乡愁是文学百花园;

4.乡愁是一种独特体验。

【素材】1.那是存在于梦境、思维或者空间里的另一个世界,是另一种人生。那个世界,那种人生,或许正是我们某部分乡愁的真正来由,夕阳西下时刻没来由的惆怅,落叶长街上不明原因的孤寂,或许都因为,那个世界不能和我们合二为一。作者:韩松落出处:《猛虎细嗅蔷薇》

2.我们会突然失去一段有上千年历史的城墙,我们会突然失去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建筑,我们会突然失去一个八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