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 考点19 形象()_第1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 考点19 形象()_第2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 考点19 形象()_第3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 考点19 形象()_第4页
2024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 考点19 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考点19形象()2024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考点19形象(1)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孤雁①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纷。

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②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赠缴,孤飞自可疑。

①此诗药于私前窝店能列之时。②暗:组籍;顺: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句即写“孤雁”,开篇点题;崔诗末句拈出“孤”字,呼应题目。

B.杜诗和崔诗都是以雁作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体物曲尽其妙,托物言情。

C.两首诗的雁不同,杜诗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而崔诗写的是秋天的南下之雁。

D.杜诗写雁形声兼备,给人以立体感;崔诗全篇实赋孤雁,犹如画家的工笔技法。

2.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诗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表现诗人非常珍惜白海棠,也很珍重自我。

B.薛诗颔联使用倒装写法,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写出了白海棠的生长环境和气质。

C.林诗首联既交待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又着重写看花人的风姿,从正面描写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

D.林诗颔联写白海棠花色如梨蕊,韵如梅花,“偷来”“借得”巧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颇显诗人慧心。

4.两首诗皆以花自比,请选择任一首诗,概括诗人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野老①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②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③。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此诗作于刚在成都草堂定居之时。②澄潭: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③剑阁、琴台:蜀地名,剑阁是出川要道,琴台为成都名胜。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B.“渔人网集澄潭下”写渔民纷纷下网打鱼;“贾客船”是商人之船,商船映照着晚霞纷纷在门前靠岸。

C.“长路”是说草堂前有条路径,直通剑阁,令人望而生畏、生悲。“片云”指阴云,它引发诗人遐思。

D.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后四句转入抒情,深沉蕴藉,前后相互映衬,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请结合全诗,分析“野老”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二)

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少年行(其三)

李白

五陵④年少金市⑤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⑥酒肆中。

[注]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④五陵:此泛指家居长安的豪贵之家。⑤金市:古洛阳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旧城西。一说指长安西市,因可兑换金银,故名。⑥胡姬:泛指当时西域少数民族的少女。当时长安多有胡人开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这两首诗以此题咏少年志向,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

B.王诗语言简练,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少年英雄形象。

C.李诗写少年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豪侠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但塑造的少年形象都洋溢着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反映了盛唐时期民众的积极、自信、进取的时代风貌。

8.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所吟咏少年一在边塞,一在长安。请结合生平,简要分析两首诗塑造的少年形象。

解析以及解答

1.解析:C

解答:“杜诗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而密诗写的是秋天的南下之雁”分析有误。崔诗“几行归塞尽”写的是春天的北归之雁。杜甫的《孤雁》诗是一首孤雁念群的赞歌。此诗中的孤雁究竟是“北归”还是“南下”之雁,未可定论。

2.解析:①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属旅之愁,情感悲中有壮,诗情激切高昂;

②在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鹏旅之情和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感情压抑而凄婉。

解答:杜诗中,开篇就描写了一只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对同伴无比想念的“孤雁”形象。而且这只雁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同伴。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展现的是一只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而联系诗人身世,这首咏物诗写于杜甫晚年旅居虁州期间。诗人晚年漂泊异乡,身体多病,故交零落,处境十分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述了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精神追求。所以,杜诗中的“孤雁”是执着而热烈的念群之雁,寄托了诗人的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愁,情感悲中有壮,诗情激切高昂崔诗中,“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描绘了孤雁独自飞翔,孤苦无依的凄凉情状。孤雁的悲戚之态不由不引发诗人的同情。而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此以喻诗人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诗人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飞行,向北而去。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而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一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耽心了。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所以,崔诗中的“孤雁”是惊魂仓皇的徘徊之雁,表述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和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感情压抑而凄婉。

3.解析:C

解答:C.“从正面描写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错误,应是从侧面描写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故选C。

4.解析:(示例一)薛诗:表现了薛宝钗矜持娴雅、端庄稳重的形象。

①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写白海棠因“珍重芳姿”以致白昼掩门,表现宝钗的矜持;

②颔联“洗出胭脂影”“冰雪魂”写白海棠颜色如冰雪般洁白,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写白海棠洗尽铅华、淡极反艳,表现宝钗的淡雅雍容;

③尾联写白海棠默然地以无痕的清洁回报自然,表现宝钗的安分稳重、宁静娴雅。

(示例二)林诗:表现了林黛玉风流高洁、多愁善感的形象。

①首联“碾冰为土玉为盆”,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表现黛玉的高洁;

②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写白海棠的洁白坚贞,表现黛玉的高洁与孤傲;

③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写白海棠的幽怨悲愁,表现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

④“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写白海棠无处诉说的情态,突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解答:薛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端庄矜持、稳重和平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林黛玉的《咏白海棠》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掩门”之人风韵却截然不同:一潇洒活泼,一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比。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颈联“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为流水对,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缟袂”,而此“缟袂”又系“月窟仙人”所缝制,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全联的意思是说: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婵娥所缝制的白色娟袖揩拭眼泪。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继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

5.解析:C

解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这些“贾客船”令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而剑阁失守,诗人顿感归路断绝,前路渺茫。“片云”自喻浮云般的漂泊之身,表怅惘之情。

6.解析:“野老”的形象特点:①悠闲欣喜:诗人刚在成都草堂定居下来,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江村闲居恬静,充满了村野之趣,这使他聊感欣慰。②漂泊流离:“片云”比喻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留滞蜀中,剑阁失守,归路断绝,内心迷茫。③忧国忧民:战乱未平,兵戈阻绝,诗人流寓在外,报国无门,表现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7.解析:D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鉴赏能力。D.“这两首诗语言风格迥异”错误,“迥异”指极不相同。这两首诗所体现出的诗的语言风格皆属豪放一类,王诗语言雄浑豪壮,气魄恢弘,李诗语言豪迈俊爽,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两诗语言风格并非“迥异”。故选D。

8.解析:王维早年出征边塞,有建功立业之理想抱负,故而在诗中塑造一个驰骋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形象;李白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仗剑任侠,其诗塑造的是一个豪爽倜傥、豪放不羁的豪侠少年形象。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王维早年出征边塞,写过类似《使至塞上》这样脍炙人口的诗篇,有过建功立业之理想抱负,本诗即能体现这种理想。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如此一来,少年驰骋沙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李白于青少年时期便崇尚豪侠,曾仗剑去国,辞亲原有,义气任侠,诗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意思是“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形象。“五陵年少”“银鞍白马”“落花踏尽”“笑入胡姬酒肆”,诗中少年慷慨洒脱,意气风发、豪爽倜傥、豪放不羁,呈现的是豪侠少年形象。

22024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考点19形象(2)

阅读下面《定风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B.“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原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

C.“料峭春风吹清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了。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2.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①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①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3.下列对这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月缺花飞”是借眼前之景来抒发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因为在离人眼中:月圆也缺,花好也残。

C.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阁着”两字写出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D.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

4.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下面小题。

普天乐·嘲西席

张鸣善

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①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养性终朝端然坐,免叫人笑俺风魔②。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③,馆东道不识字由他。

解释:①行:宋元俗语;“这里、这边”的意思。②风魔:没有规矩。③絮聒:唠叨、啰嗦。

5.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席,旧时家塾教师或幕友的代称。古人席次多尚左,“西席”有轻视意,故曲题《嘲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B.这首曲共分三层。头二句是总写“讲”与“习”。中间六句为第二层,“讲”之内容。后三句写对“讲”与“习”不同态度。

C.本曲与“孝悌忠恕”内容相对应的句子是“爷娘行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

D.本曲前后两部分庄重与诙谐构成强烈对比,充满喜剧意味;语言浅显,质朴通俗,行文活泼;口语化。

6.本曲所刻画的人物有三个,试选取其中两位分析其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③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做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偃蹇谁怜汝?”这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感情合二为一。

B.“岁晚太寒生”表面上写冬天寒气四起,实则是暗示词人悲凉的人生境遇。

C.词人在溪中月影的陪伴下,夜夜诵读《离骚》,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

D.这首词把词人的心境投射到自然景物中去,情景交融,可称词中妙品。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

解析以及解答

1.解析:B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B.“‘一蓑’意思即‘一阵’”错误,“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是“一袭蓑衣”之意。故选B。

2.解析:上阕写出了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明地体现了旷达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词人物形象能力。仔细阅读上阕,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出面对风雨不以为意的洒脱;“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谁怕”,更写出了对风雨的蔑视。“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3.解析:B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曲的赏析能力。B.“借眼前之景”使错误的。“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理感受。故选B。

4.解析:送行女好是一个多情善感、依依不舍、痴情却又爽利的形象。短短的嘱咐被哽咽之声打断。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曲中写到女子送行时顿觉月圆也缺,花好也残,认为人世间难得“花好月圆”,同时手里拿着饯行的酒杯,眼里面含着眼泪,体现了她的多情善感和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在分别时刚刚道得一声“保重”,又感觉过于缠绵,所以又祝福前程万里,从而可以看出该女子不仅痴情更是一位坦率爽利之人。这位女子的临别赠言突出她复杂的心理变化,在分别时,首先刚道一声“保重”,便因为离别的痛苦之情而哽咽不语,这时该女子认为场面过于缠绵,于是又祝福对方“前程万里”,这一句祝福既是对对方的勉励,同时也是为了消解内心的离愁别绪。

5.解析:A

解答: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西席’有轻视意”错误,古时以坐西面东为尊位,故用于尊称家塾教师或幕友,所以“西席”不是“轻视”。故选A。

6.解析:东家老爷:一个家境尚可的东家老爷。其请老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点字,认识短浅,有些溺爱、放纵孩子。私塾先生:一个严格要求学生,传授知识与做人道理的私塾先生。在学生看来有些罗嗦。从先生讲授和要求学生的内容来看,是对学生道德和纪律的严格要求。学童:一个顽皮不愿学习的学童。面对老师要学生好好琢磨领会教诲,这位学童却反感和抵制,嫌老师罗嗦,有些不耐烦。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东家老爷:诗句“馆东道不识字由他”的意思是“家长说:‘我儿子既不识字,也只得随他去。’”馆东的说话显然是听了先生告状后的反应,“不识字由他”,五字含有对儿子的溺爱,而更明显的则是对先生根本不抱希望。一个家境尚可的东家老爷,其请老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认识点字,认识短浅,有些溺爱、放纵孩子。私塾先生:老夫子讲《诗》讲《书》,带着学生们苦读。“尔等要孝顺父母,兄弟间谦恭和睦。当了大臣要尽力报效君主,交朋友莫去多讲人家的错误。整天正襟危坐养性修身,免得被人笑话说是轻狂不知礼数。”老夫子要学生如琢如磨下工夫。“讲诗书,习功课”,起首两句何等冠冕堂皇。但读完老夫子那一大堆说教之后,不禁哑然失笑,所“讲”所“习”,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如果说“爷娘行”、“兄弟行”的教诲只不过犯了老生常谈的毛病,那么“为臣要尽忠”就完全是不看对象;而要求学生端坐养性(老夫子显然把这两者当成了一回事),则更是迂腐可厌了。虽未正面描写人物,读者却不难想见这位西席老先生摇头晃脑、喋喋不休的形象。一个严格要求学生,传授知识与做人道理的私塾先生。在学生看来有些罗嗦,从先生讲授和要求学生的内容来看,是对学生道德和纪律的严格要求。学童:诗句“学生道先生絮聒”的意思是“学生说:‘这老家伙太啰唆。’”孩子天真活泼,顽皮好动,贪玩的年纪却要坐在私塾读书,便有了“学生道先生絮聒”。一个顽皮不愿学习的学童,面对老师要学生好好琢磨领会教诲,这位学童却反感和抵制,嫌老师罗嗦,有些不耐烦。

7.解析:C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流露出内心自在自得的情怀”错误。《离骚》是屈原被放逐时所做的抒发忧伤的诗作,词人在这里用《离骚》一典是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的孤寂和悲愤之情。故选C。

8.解析: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①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②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③“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他似乎想把巍然独立的青山招到近旁,可青山却无动于衷,于是便发出善意的埋怨:青山啊,你那么高傲,有谁会喜欢你呢?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或许就是词人想象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谓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可见,“独游西岩”是在冬天。但更深一层揣摩,似乎应该把自然界的寒,理解为政治上的失意。正是在恶劣的政治气候逼迫下,闲居山野,得到青山深切关怀的。词人虽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结尾两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明月,山峦,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离骚》抒发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情。辛弃疾一生渴望收复中原,却屡遭投降派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不得已闲居乡里,“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二句话表述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的心情。故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

22024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考点19形象(3)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①

[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②,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③西门伫献捷。

①岑参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诗人写此诗为封送行。②走马川:又名左末河,今之车尔成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③车师:唐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围“风”字落笔,走马川、雪海边,黄沙飞扬,遮天蔽日,不着“风”字,而风之猛烈,如在目前。

B.“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三句写夜间行军所见之景,化静为动,狂风咆哮,石大如斗,战士们在风中无畏前行。

C.“金山西见烟尘飞”句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唐军早有戒备。

D.这首诗极力夸张,给人雄浑壮美之感,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经验,故而此诗能“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2.鉴赏“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3.结合诗句分析,此诗塑造了西征将士怎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述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

5.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送戴式之归天台歌(节选)①

严羽

海内诗名今数谁?群贤杂沓争相推。

胸襟浩荡气萧爽,豁如洞庭笠泽②月,

寒空万里云开时。

人生聚散何超忽!愁折瑶华赠君别。

君骑白鹿归仙山,我亦扁舟向吴越。

明日凭高一望君,江花满眼愁氛氲。

天长地阔不可见,空有相思寄海云。

①戴式之,即戴复古,南宋著名诗家,本诗写于戴复古辞官还乡之时。②笠泽,指太湖。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杂沓”“争”等细节描写刻画出群贤对友人的敬服推许,意态生动。

B.人生聚散无常,而诗人心性洒脱,只是折一枝白玉般无暇的花,聊以赠别。

C.诗人想象自己登高临远,只见江边繁花开遍,思君不见君,是以景衬情。

D.诗歌炼字精妙,尾句“空”字写出诗人因与友人空间阻隔而生的失落无奈。

7.后人论此诗,认为诗人从多角度对友人进行了传神描写,由此落脚到惜别,显得分外情深。请结合全诗分析友人的形象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满江红思隐

尤侗

寄语青山,为我筑、数椽茅舍。更计较、凿斯池也,衡门之下。屋后十弓①放笋竹,墙边五亩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依台榭。

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有邻翁来往,鸡豚春社。笑问老妻能去否,蒿簪藜杖归休罢。但囊中、尚乏买山②钱,从天借。

①弓:古代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量单位,五尺为一弓。②买山,指归隐。

8.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凿斯池”“放笋竹”“栽桑柘”“还留些、隙地种梅花”写出了词人萌生思隐之心后对居住环境的考虑安排。

B.下片“北海钓,南山射。东墅弈,西园画”运用互文手法,想象退隐之后的悠闲自得、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C.下片“东墅弈”“有邻翁来往”“笑问老妻”不同于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是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D.词的题目为“思隐”,而结尾说“但囊中、尚乏买山钱”,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述思隐而不得的痛苦无奈之情。

9.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解析以及解答

1.解析:B

解答:B.“化静为动”有误,这些描写本身就是动态的;“战士们在风中无畏前行”理解有误,还有在乱石滚动的环境中前行。故选:B。

2.解析:虚写/想象敌军闻风丧胆,唐军凯旋的画面,表现出唐军将士勇武无敌。

解答:最后三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是说“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从“应胆慑”“料知”可知,此处是虚写,料想敌军闻风丧胆,不敢与唐军短兵相接,并预祝唐军凯旋,表述了对官军将士的信心与美好祝愿。

3.解析:通过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唐军充满不畏苦寒与艰险,斗志昂扬及高昂的爱国的精神;通过典型环境和军旅生活的细节表现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士兵军容整肃严明,骁勇善战。

解答:诗人一开始就写到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中间写到“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通过写边塞之地的极寒以及黄沙漫天,斗大之石被风吹起等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以此来衬托唐军将士们不畏艰险,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写的是“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碰撞”。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通过写典型环境和军旅生活的细节表现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也表现出士兵们军容整肃严明,骁勇善战。

4.解析:C

解答:“表述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5.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