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1页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2页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3页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4页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群文阅读练习--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第11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选题理由】

第一道题选择了杜牧《阿房宫赋》和贾谊《过秦论》两篇文章,两篇文章都阐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在两位作者眼中对秦灭亡原因的观点是否相同。

第二道题选择了贾谊《过秦论(节选)》和苏洵的《六国论》两篇文章,在《过秦论》中找出《六国论》中开头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及从六国方面进行假设的证据;同时分析关于六国“尊贤重士”,两文的说法是否有矛盾。并结合两文所提供的材料,请比较两文在论证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第三道题选择了杜牧《阿房宫赋》和贾谊《过秦论》两篇文章,分析两篇文章写作上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第四道题选择了《新五代史.伶官传(节选)》,结合所学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第五道题选择了《新五代史.伶官传(节选)》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结合两篇文章,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乙)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①,非铦于钩戟长铩②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释)①锄耰棘矜:均指农具。②钩戟长铩:均指兵器。

【小题1】下列加点词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B.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谷:即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

B.山东:战国、秦汉时指泰山以东地区;战国时除秦外,韩、赵、魏、齐、楚、燕等国都在泰山以东,故称“山东之国”。

C.八州:是指雍州以外的其他八个州。相传古代把“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秦居雍州。

D.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小题5】在两则文段中,杜牧和贾谊分别指出了秦灭亡的原因。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项羽放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2)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给八州按次第排列,并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

【小题5】示例:相同,杜牧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爱惜百姓;贾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行仁义。两者本质上都是不爱惜百姓。

示例:不同,杜牧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骄奢淫逸;贾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以暴力奴役百姓,不施行仁义。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钩心斗角,文中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B.精英,文中指金玉珍宝,今指出类拔萃的人;

C.气候,文中指天气,今指一个地方一个季度的整体气候;

D.功业,文中指功勋和事业,与今天相同。

故选D。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之后把天下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自己的宫墙;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

“六合为家”与“崤函为宫”是并列的短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C;“为天下笑”是一个被动句,“为”是介词,与“天下”构成介宾结构,作“笑”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指泰山以东地区”“都在泰山以东”错。山东:战国、秦汉时指崤山以东地区;战国时除秦外,韩、赵、魏、齐、楚、燕等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以东,故称“山东之国”。

故选B。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函谷举,被动句式;可怜,可惜。

(2)得分点:区区,小小的;致,发展;序,给……排次序;朝,使……朝见。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可知,杜牧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爱惜百姓。

由“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知,贾谊指出秦灭亡的原因:不施行仁义。

如果认为相同,就指出两者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不爱惜百姓。

如果认为不同,就从文中找到更加具体和直接的原因,如杜牧认为“秦爱纷奢”,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能够结合文本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甲文:六国统治结束,四海合而为一;蜀地的山变得光秃秃了,阿房宫建造出来了。覆盖三百多里地面,遮天蔽日。沿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直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飞檐像鸟嘴般高啄。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水波上,天空没有起云,何处飞来了苍龙?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房屋高高低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楼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冷。一天之中,一宫之内,而气候不相同。

……

唉,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呀。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密集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嘈杂声音,比集市上的人声还多。看着这些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独夫民贼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横顽固。结果戍卒大呼而起,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

啊,消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啊,而不是秦国;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可叹呀!要是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了。要是秦国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们却不把他们作为鉴戒,只怕又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呢!

乙文:况且那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的失败而条件差的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各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势,给八州按次第排列,并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自己的宫墙;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过秦论(节选)

贾谊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

C.追亡逐北北:北方。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

【小题2】贾谊在《过秦论》选文中写到“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古时南北朝向为纵,合从(纵)是战国七雄中后期,较弱的国家共同抵抗强国而采取的合作策略,从北往南分别是哪些合纵国?

【小题3】面对同一史实,贾谊的《过秦论》与苏洵的《六国论》从不同的角度来立意,都是借古讽今,被后人誉为“史论双璧”。

(1)《六国论》中开头说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相关证据,请概括这些证据。

(2)《六国论》第四段中作者从六国方面进行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而在《过秦论》选文中也写到了相关事例,请概括这些事例。

(3)关于六国“尊贤重士”,两文的说法是否有矛盾?

【小题4】结合两文所提供的材料,请比较两文在论证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从北往南排列的合纵国家分别是燕、赵、魏、韩、楚。

【小题3】(1)①非战不善: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②弊在赂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贾谊的《过秦论》写到六国礼贤奇才的事例:①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②四君子宽厚爱人、尊贤重士。

(3)不矛盾。六国情形各异,因两文的立意角度不同,所选史料的角度也不同。《过秦论》选文意在突出秦国的强大,因此作者强调六国中尊贤重士的典型,渲染六国士人团队的强大,从而反衬秦国更加强大;而《六国论》意在强调六国赂秦的危害,因此假设六国用赂秦之地之心来尊贤重士,是想从反面来论述六国赂秦的不作为、不可为。

【小题4】①《过秦论》寓议于叙,运用对比论证;《六国论》则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②《过秦论》语言铺排夸张,辞采飞扬,气势磅礴,具有赋文色彩;而《六国论》语言朴实冷峻,老辣雄健,寓情于理,有战国纵横家的笔意。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为:追逐逃跑的军队。“北”指败北的军队。

故选C。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本题,要求列出从北往南分别是哪些合纵国,首先弄清楚这些合纵国的名称,它们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六国。然后从北往南分别列出即可。

【小题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本题,首先需要明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意思,其意为: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然后通读《过秦论》,疏通文意。从中找出与这几句相关的证据并进行概括即可。

如“非战不善”,对应的相关内容是: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可以概括为: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

“弊在赂秦”对应的是: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本句比较简洁,不用概括,直接作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本题,先要弄清楚“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意思,其意为:(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这主要是讲礼遇贤才的内容,不难发现,《过秦论》中的相关内容是: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可以从诸侯和四君子的两个角度概括为:①诸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②四君子宽厚爱人、尊贤重士。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本题,题干中要求比较的是“尊贤重士”的内容,先要找到两文中的相关内容。《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作者强调六国中尊贤重士的典型,渲染六国士人团队的强大,这是为后文突出秦国的强大做铺垫。

《六国论》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假设六国用赂秦之地之心来尊贤重士,强调了礼贤下士的重要性,这是从反面来论述六国赂秦的不作为、不可为,只知道贿赂秦国,导致最终落败。

【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表现手法及语言特点的能力。

本题,题干要求比较两文在论证和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特点。论证方面,《过秦论》这段选文主要是记叙,但是其中隐含了作者观点。“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将六国与秦国进行对比,六国虽然强大,但是秦国更为强大,对比突出了秦国的强盛。为下文论述做铺垫。《六国论》中,“齐人未尝赂秦……燕赵之君……”是举例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论证。第三段前部分和“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相对比,突出赂秦的危害。

语言表达方面,《过秦论》中“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铺排夸张,辞采飞扬,气势磅礴,具有赋文色彩。《六国论》的语言则相对朴实,重在说理,论述深刻,如“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语言老辣雄健,观点鲜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将惋惜之情寄寓在说理之中。

【点睛】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过秦论(节选)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