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重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普通用卷(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重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普通用卷(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重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普通用卷(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重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普通用卷(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重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普通用卷(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重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普通用卷(解析)2022-2023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重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4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固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

(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丈为诗”》)

材料二:

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

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述,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又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述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壁,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

(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

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

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

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

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

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3.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______

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

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

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邢兰①

孙犁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这房子房基很高,那简直是在一个小山顶上。看西面,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到下午,太阳慢慢地垂下去……

其实,刚住下来,我是没心情去看太阳的,那几天正冷得怪。雷,还没有融化,整天阴霾着的天,刮西北风。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从门上面的空隙,从窗子的漏洞,从椽子的缝口。我堵一堵这里,糊一糊那里,简直手忙脚乱。

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来这里转转。我就请他坐坐,不过,我紧接着说:

“冷得怪呢,这房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这个人说话很慢,没平常老乡那些啰唆,但有些气喘,脸上表情很淡,简直看不出来。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就更应该招呼得亲热一些。

“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②着东西。”他说着就走到南墙边,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着,地下便发出空洞的嗵嗵的声响。

“呵,埋着东西在下面?”我听见这个人随便就对人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便顺口问了这句话。他却回答说:

“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

他不把这对话拖延下去。他紧接着向我说,他知道我很冷,他想拿给我些柴禾,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他问我怕烟不怕烟,因为柴禾湿。

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他向我说:

“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

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

邢兰没表情地说:

“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从这一天,我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我想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合作社,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

而邢兰是两个团的团长。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地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是一个“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他曾对我说:“我知道冷是难受……”这句话在我心里存在着,它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当它是从这样一个人嘴里吐出来,它就在我心里引起了这种感觉:

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婪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婪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

记到这里,我才觉得用不着我再写下去。而他自己,那个矮小的个子,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会续写下去的。

一九四O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阜平

①本文节选自孙犁同名小说,有删改。②坚壁:把物资转移走或埋藏起来,使不落到敌人的手里。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冷得怪呢,这房子!”第一次见到邢兰,“我”就忍不住发牢骚,表明“我”因住宿条件简陋“没心情”,感到委屈。

B.“我”是一名八路军干部,邢兰对“我”非常信任。“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表现了当时良好的干群关系。

C.“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表明邢兰做事热心,考虑周到,早就为“我”做好了准备。

D.邢兰身世悲苦,家境贫寒,却“无条件”地“参与抗日工作”,有些工作可能力不从心,但他一直任劳任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的自然环境,为主大公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更衬托出邢兰的热情。

B.小说没有正面写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用粗犷简洁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表述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C.这篇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主人公平凡的小事来表现他不平凡的优秀品质。

D.“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语言生动,形象地表明邢兰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会一直持续下去。

8.小说中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花“一块七毛”买一只口琴,对邢兰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孙犁说:“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文学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孙犁所主张的生活性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相国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乎?犹且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B.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C.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D.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赵孝成王寿”的“寿”,即敬酒祝人长寿,与“(项)庄则入为寿”的“寿”同义。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燕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封疆,指分封的疆界,作为界域的,是当时被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边境。

D.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受到挫败,燕人便想趁机入侵。昌国君乐间表示反对,他认为纵然兵力强盛,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终难取胜。

B.燕王出兵攻打赵国之前,前往赵国的栗腹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栗腹认为赵国缺少壮丁,将对燕国十分有利。燕王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C.乐间的反对引发了燕王之怒,然而燕王身边的人仍然认为可以攻打赵国,不料赵国人骁勇善战,仅出兵十三万,仍能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人。

D.燕王对兵败一事主动承担责任,他承认了自己错在当时没有听从乐间劝告,但也借柳下惠三黜而不去一例,对乐间离燕入赵表述了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②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14.燕王写信给乐间的目的是什么?乐间为什么最终留在了赵国?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守岁①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①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起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以抒发思念之情。②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垂尽岁”比喻成“赴壑蛇”,化虚为实,新颖奇特又形象逼真,蛇已游向幽壑,只是抓住其尾,徒劳无益。

B.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儿童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表述了时光流逝的无奈。

C.结尾的“少年”,既指诗人自己,也指其弟苏辙;“犹可夸”既是诗人自勉,又是对其弟的鼓励。

D.诗歌语言晓畅,情感富于变化,耐人寻味。最终表述了共惜年华,积极奋发,不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的愿望。

16.清代纪昀很欣赏《守岁》中所描绘的场景,称之为“真景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两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饱含深情。

(2)《离骚》中“______,______”两句,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述时不我待的感慨。

(3)李白《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山寺高耸云霄,他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有的门紧紧关闭,有的门半虚半掩,有的门全然敞开。在人的一生中,开门是人生意味颇为深长的动作,有的门适宜推开,有的门适宜敲开,还有一些门适宜砸开……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宛如一条舒展的巨龙。江河交织成了密集的血管;山脉构成了坚毅的骨骼;森林生成了丰盈的肉身与苍翠的鳞片;文明则锻造了勇于拓新的灵魂。她是大兴安岭,中国北方的起点。她是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天然缘色屏障;她让太行山和雪峰山连成一线;黑龙江,松花江等河流在此凝聚一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其两侧碰撞与融合。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基建事业_______,亟需大量工业材料。大兴安岭林区第一批林业工人,拿着弯把锯和斧头,在莽莽大森林里昼夜奋战,把栋梁之材______地运往祖国各地,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兴安岭林区提倡坚持“一手砍树,一手栽树”的工作方法,让过伐区和荒坡披上“新绿”。进入新世纪,林区坚决执行国家“天保”政策,山林重归自然。如今,林区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带动林下经济、碳汇等绿色产业的全新转型,而相关收益又促进了林业的生态维护。由此看来,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_______。

大兴安岭不愧为“共和国林业长子”,始终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用深深的家国情怀,在祖国北疆书写绿色传奇。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语句,不得改变原意。

21.请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外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四大名著”传播情况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从地域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圈的传播情况差异较大,亚洲国家内的四大名著传播情况较为乐观,尤其是在日韩的传播最为广泛。而在欧美国家,除了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理解的汉学家们,①,其中《红楼梦》的影响力远低于另外三部。究其原因,《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宗法家族式情节,甚至是中国传统的物品、餐饮等内容都成为传播的障碍。

在传播方面,②,还可以通过说唱、影视或游戏等方式来传播。其中,从游戏的角度来看,对《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改编的形象最多,并广泛流传于国外。相比较来说,我们很难发现有对《红楼梦》改编的游戏或形象。

而在文本的传播过程中,③,四大名著就不可能广泛流传于国外。然而,翻译难,尤其是翻译《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更难。这不仅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更是《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我国汉族文化与欧美文化之间,存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至地理环境的差别,整体文化差异是很大的。因此,由于翻译与交流欠缺的问题,大量《红楼梦》的研究著述没有流传到国外。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不仅是《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更是由于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导致的。

B.这不仅是由于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更是《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导致的。

C.这不仅是由于《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更由于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D.这不仅是牵涉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更是《红楼梦》本身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解析和解答

1~5.C、D、C、、

(1)C.“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错误,材料一原文为“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没有提到“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2)A.“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据此可知,此处是总体论述,而非独指韩愈。

B.“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错误。材料二原文为“诗与文……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文中并未涉及诗文的先后顺序。

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因果关系颠倒。材料二原文为“的本质意又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述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故选:D。

(3)根据材料一“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可知,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是创作诗歌时用长短句、散文的谋篇布局、引入议论、增加虚字等。

A.这几句诗是古体诗,有“曷”“矣”等虚词,具有古文特点。

B.这两句诗长短不一,改变了整齐划一的局面,具有古文特点。

C.“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对仗工整,属于律诗、近体诗,无古文特点。

D.这几句诗长短不一,且夹以议论,具有古文特点。

故选:C。

(4)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知,材料一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

根据第二、三、四段“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可知,这三段是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

根据第五段“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可知,材料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可知,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

根据第二段“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述,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可知,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

根据第三段“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知,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二由诗文不分到进一步确定诗的核心地位,最后明确以文为诗的意义、作用,顺序不可打乱,符合认知逻辑,运用了层进式的论证结构。

(5)“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这一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韩愈诗歌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二是认为他的诗不是诗。

根据材料一原文“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可知:“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根据材料一原文“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

根据材料二原文“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知: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

解析:

(1)C

(2)D

(3)C

(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②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

(5)①“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②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③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先分析层次,概括出各个段落层次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解析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A、B、、

(1)A.“‘我’因简陋的住宿条件‘没心情’,感到委屈”理解错误。“我”“没心情”指的是没心情看太阳,因为要堵上房子无处不在的漏风的地方,让这小房子不至于那么寒冷,所以不是因为住宿条件简陋而“没心情”。

故选A。

(2)B.“粗犷简洁”错误,应为“细腻委婉的笔触”。

故选B。

(3)由“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可知,虽然鲜姜台环境恶劣,邢兰家境贫寒,但是他依然爱好音乐,吹奏着自成的曲调也能自得其乐,享受生活,这些情节与前文邢兰贫寒的家境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丰富。

邢兰一心支持抗战工作,他不善言辞、踏实肯干、思想觉悟高,这些是常见的先进农民形象;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说明他还有艺术爱好,有不一样的精神生活,形象更为丰满。

邢兰正是因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民,所以才会满怀热忱地全力投入到抗战工作中,突出了文章主旨。

(4)小说选材的生活性。在邢兰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通过琐碎的日常小事表现根据地人民对抗日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展现了亲密淳朴的军民鱼水之情。

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的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然后默默退出去。邢兰在屋中蹲着引火时,说着最朴实的乡里话:“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这些细节充满了真挚与恳切,让人感到融融暖意。

小说环境的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这些艰苦的自然环境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

小说语言的生活性。见面的寒暄,“冷得怪呢,这房子”等方言的使用,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解析:

(1)A

(2)B

(3)①丰富了小说情节。邢兰重金购入生活中并不必需的口琴,还熟稔地吹奏自成的曲调,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情节更丰富。

②丰满了人物形象。这些情节体现了邢兰的精神追求,让他摆脱了刻板生硬的先进农民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③突出了小说主题。通过邢兰对生活的热爱,积极投身抗战工作,突出了在敌后开展抗战工作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表述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4)①小说选材体现了生活性。小说以抗日根据地觉醒了的先进分子的平凡小事作为素材,源于生活本真。

②小说人物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生活性。邢兰坚持每天抱着木柴茅草来为“我”生火取暖等细节,描绘了抗日根据地百姓的生活实际。

③小说的环境描写体现了生活性。“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等艰苦的自然环境,显示出抗日根据地鲜明的地理特色。

④小说语言体现了生活性。具有地域特色的对话正是抗日根据地日常生活的写照。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小说中相关情节的作用:

1.为背景内容,交代自然或社会环境。

2.为人物描写(正、侧),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3.照应题目,照应首尾、上下文的有关情节。

4.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为下文情节)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5.在艺术手法方面,与有关情节构成对比或衬托关系,表现人物或主题。

6.作为插叙对有关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7.表现(揭示、深化)主题。

10~14.B、D、A、、

(1)句意:而且寡人的罪过,国人无不知道,您逃匿出国,公开抱怨并抛弃我,寡人就一定有罪了。即使这样,恐怕您也不算厚道吧。

“君微出”,“君”作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D;

“恐君之未尽厚也”,“君”主语,“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未尽厚”谓语,本句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B。

(2)D.“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错误。

“所以合好掩恶也”的“所以”,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句意:是用来敦睦感情、掩饰内丑的。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表目的,可译为“用来……”;句意: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故选D。

(3)A.“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昌国君乐间认为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他们的民众都通晓作战,不能与赵国开战,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A。

(4)①“望”,希望;“虞”,料想;“罪”,惩处,怪罪。译文:我希望如果我有不当之处,那么您能为我掩盖过失,如果有错误则您能教诲我,没想到您公开怪罪了我。

②“苟”,如果;“恶”,哪里;“宁”,宁愿。译文:如果与一般人不同,到哪儿不会被罢官呢?既然一样被罢官,我宁愿在本国被罢官罢了。

(5)由“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可知,燕王希望劝说乐间留在燕国。

由“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可知,乐间怨恨燕王当初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

解析:

(1)B

(2)D

(3)A

(4)①我希望如果我有不当之处,那么您能为我掩盖过失,如果有错误则您能教诲我,没想到您公开怪罪了我。

②如果与一般人不同,到哪儿不会被罢官呢?既然一样被罢官,我宁愿在本国被罢官罢了。

(5)①燕王希望劝说乐间留在燕国。

②乐间怨恨燕王当初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

参考译文:

燕王喜派相国栗腹拿出金百斤向赵孝成王献礼祝寿,饮酒三日,他返回燕国回复说:“赵国的壮年老百姓都死于长平之战,年幼的一代还未长大,可以乘机攻打。”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问他:“攻打赵国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四通八达的国家,他们的民众都通晓作战,不能与赵国开战。”燕王说:“我用多一倍的兵力攻打赵国,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说:“我用三倍的兵力,可以吗?”乐间回答说:“不可以。”燕王大怒。左右大臣都认为赵国可以攻打,于是立刻出兵六十万去攻打赵国。燕王派栗腹率领四十万士卒进攻鄗地,派庆秦率领二十万士卒进攻代郡。赵国派廉颇率领八万人在鄗地迎战栗腹,派乐乘率领五万人在代郡迎战庆秦。结果燕军大败。乐间投奔赵国。燕王写信给乐间并致歉意,说:“寡人没有才能,没有遵从您的意见,所以您才弃国而去,可见寡人无能是非常明显的。我想改正自己的想法,您却不肯听,所以派使者陈述我的心思,请您评论其是非。”常言说:‘仁者不轻易绝交,智者不轻易抱怨。’您对待先王,举世明知。我希望如果我有不当之处,那么您能为我掩盖过失,如果有错误则您能教诲我,没想到您公开怪罪了我。而且寡人的罪过,国人无不知道,您逃匿出国,公开抱怨并抛弃我,寡人就一定有罪了。即使这样,恐怕您也不算厚道吧。国家有边界,就如同家庭有垣墙一样,是用来敦睦感情、掩饰内丑的。家庭不和睦,便出去告诉别人,这不是全面周详的主意。寡人即使没有自我反思,也不像殷纣那样坏;您即使不得志,还没有受到像商容、箕子那样的污辱。既然如此,那么您不在内部遮盖我的错误,反而在外面公开抱怨,恐怕这恰恰足以伤害您的高义而降低您的品行,不能这样吧。从前柳下惠在鲁国做官,多次被罢官,却不离开鲁国。有人对柳下惠说:‘你可以离开鲁国了。’柳下惠说:‘如果与一般人不同,到哪儿不会被罢官呢?既然一样被罢官,我宁愿在本国被罢官罢了。’柳下惠并不因多次被罢官而自暴自弃,所以人们不忘却他过去的功业;他不考虑离开本国,所以古今没有人非议他。希望您抛弃怨恨,追念先王,再来继续教导寡人。这是寡人区区心意,所以诚恳地写信向您说明。”乐间抱怨燕王不采用他的计谋,终于留在赵国,没有回信。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5~16.B、

(1)B.“‘且’‘畏’二字将儿童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错。“且”“畏”应是写大人守岁的心理,而非儿童。

故选B。

(2)真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儿童强撑睡眼,嬉戏欢笑,明明想打瞌睡,却还要勉强欢闹。“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大人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亲切可感,如在目前,情景描绘真实,有身临其境之感。

真情:“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写儿童守岁不睡觉,只为嬉戏欢乐,突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真实可感。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诗人守岁时,因为时光流逝而感到畏惧、无奈,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借此勉励自己珍惜年华、积极奋发,符合诗人的心理。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解析:

(1)B

(2)真景:情景描绘真实,有身临其境之感。儿童强撑睡眼,嬉戏欢笑,大人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亲切可感,如在目前。

真情:①写儿童守岁不睡觉,只为嬉戏欢乐,突出了儿童的天真无邪,真实可感。

②诗人守岁时,因为时光流逝而感到畏惧、无奈,借此勉励自己珍惜年华、积极奋发,符合诗人的心理。

译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赏析: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入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评价诗歌中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故解析为: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重点字:烦)

(2)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重点字:汩)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重点字:膺)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离骚》名句辑录: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离骚》中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3.《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4.《离骚》中写向古圣先贤学习,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5.《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8.请君把门开,风花雪月赏

我认为人生一次次的追寻就像开门一样,门后或是向往的远方,或是别人的心房,亦或是柳暗花明的景象。我们于开门的过程中成长,也被门后的景象激励,于一扇扇门中寻找、成就,这便是人生的意义。

一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门,有些门生来就为你而开,如你的天赋、本性、父母无私的爱……但你要清楚的认识到它们并不是一直为你敞开的,当你挥霍你的天赋,摒弃你的善良,一味地只考虑自己,这些门终会缓缓关上。有些门则是半虚半掩的,门后有渴望的机遇、他人的真心、朝圣的大道。这些门都是可以通过自己正确的选择以及努力而打开的。同样很遗憾的是,有些门你穷极一生也无法打开,或是你毫无天赋的技能,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以及错失的一切。对此我认为不必为其再困扰,若无天赋,此事不必强求,通往罗马的道路不止一条。爱情也是缘分所致,有缘自会相见,无缘就此而别。而于错失的往事,只能说夕阳已去,不可强求,皎月方来,尚可珍惜。

门后的东西不尽相同,开门的方式亦是如此。有些门适合推开,如你追寻的远方,需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循循渐进之,需有耐心徐徐图之,做好规划,不懈努力。而有些门则需你轻轻敲开,如人之相处、交际,需一点一点的以真心换真心。还有的需要你砸开,于困境之中得柳暗花明,为发展而破开舒适圈。

门后之景固然让人神往,但开门之过程亦十足珍贵,有些门试过才知道打不开,有些门不断尝试才知道怎么开。我们于开门这个过程中才发现什么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此时门后之物也不再重要了。我们于一次次开门中习得与人相处、如何为人处世。于一次次尝试中习得技能、练就本领。我们于此过程中体验七情六欲,满足自我的需求,充实人生的意义。

有些人生来就在罗马,有些人生来便是牛马,但你的人生怎么样并不取决于上帝的选择,而是你的选择。如某青年钢琴家本来有一个很好的开局,有着常人不具之天赋,然因父母教育的疏忽与自己的错误选择,最终走向了堕落。而晋人孙康,家贫却不曾放弃对梦想的追逐,映雪夜读终成名士。既然命运已是最烂的编剧,我们就只能争取做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员。比起那些生来就敞开的门,自己打开的才更显不凡与具有意义,不是吗?

人生在世,就应该热衷于开门,不断去尝试,去争取。成功与否都是一番风景,没准门后的星汉灿烂正等你欣赏,万紫千红在为你盛开。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在材料之中,“门”的各种“姿态”含义丰富。“紧紧关闭”的是心灵之门、友谊之门,还是成功之门?“半虚半掩”是诱人开启,还是欲擒故纵;门后是仙境还是陷阱?“全然敞开”是坦诚,还是别有用心;容易进的门是否容易出?

开门的“门”,既是实指的门,也是虚指的门。由“门”可以联想到生命之门、人生之门、希望之门、理想之门、绝望之门、死亡之门、友谊之门、幸福之门、智慧之门、国门等。而且,开门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一个新时刻的启动,写作时,要辩证地分析“开门”对人生的启迪。

当然,还要认真思考材料中的其他句子,为什么“有的门适宜推开,有的门适宜敲开,还有一些门适宜砸开”?探究其中的原因,广泛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展开分析,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写作时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角度来写。如论点“唯有开启门扉,才能明白当下之境遇,以见星汉灿烂”来写。可以写“门扉紧闭,将人拒之门外或将人囿于门里,宜用破门之法”,可以用清朝闭关锁国的反面事例,和中国航天事业的正面事例论证;从门外破门需要勇气,从门内破门需要实力。还可以写“半虚半掩,使人能窥其一方天地却又看不真切,推门可见全貌”,如华为进军5G,比亚迪进军新能源汽车。最后可以写无论面前的这扇门是紧闭还是半掩。我们都要勇于探索,门里门外都是不同的人生,切记不要画地为牢。

参考立意:

1.打开理想之门,实现人生价值。

2.开放国门,容纳多元文化。

3.敞开心扉,开启友谊之门。

4.砸开困难之门,勇攀科学高峰。

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述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19~21.(1)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基建事业有待重新做起,所以应该用成语“百废待兴”。意思是:形容事情都有待重新做起。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把栋梁之材接连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所以应该用成语“源源不断”。意思是: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相互帮助,互相补充,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所以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