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绝密★启用前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图2两幅图片()A.说明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 B.体现了王权与神权逐渐分离C.可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 D.表明商周贵族社会习俗相似【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甲骨文”,“西周青铜祭祀铭文”,可以看出从甲骨文到青铜铭文,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代礼制,无法通过比较得出“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的结论,排除A项;甲骨文记录的是占卜的祷词,青铜铭文记录的是祭祀祖先的祝文,两者都反映了王权与神权有一定的关联,排除B项;甲骨与青铜器反映了商周两朝祭祀礼节的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2.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我国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小农经济迅速生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A.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B.诸侯争霸战争更加激烈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各诸侯国兴起变法运动【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促进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土地使用权私有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并未明确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C项对材料解读有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3.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频繁出巡。从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8年的三年时间内,秦始皇在旧六国的领地上巡游了一遍,并在多地刻石颂功,涉及范围甚广。秦始皇巡游()A.使秦朝确立起皇帝制度 B.意在宣德扬威和安抚天下C.是秦朝实行仁政表现 D.表明秦朝治理基层能力强【答案】B【解析】秦始皇巡游六国,并在多地刻石颂功,而且涉及范围甚广,其目的是宣扬威德和安抚天下,B项正确;皇帝制度是秦始皇通过称帝等措施确立起来的,排除A项;秦始皇频繁出巡并刻石记功不是实行仁政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朝基层治理概况,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可以用来说明,秦朝()A.水利灌溉工程遍及南方地区 B.水利技术领先于世界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即将建立 D.对南部边疆管控加强【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凿通灵渠,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证,秦受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等三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D项正确;仅凭图中的信息不能说明秦代“水利灌溉工程遍及南方地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对比,排除B项;秦始皇修建灵渠是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5.据下表可知,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汉高祖“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汉惠帝禁止民间私自铸币汉文帝恢复了民间私铸钱币汉景帝禁止民间铸钱汉武帝专令上林三官统管铸钱,严禁各郡国私自铸钱A.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B.造币权最终被收回中央C.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币制政策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恢复了民间私铸钱币”,“严禁各郡国私自铸钱”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与汉文帝允许民间俦钱,为地方势力坐大创造了条件,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禁止民间俦钱,汉武帝规定各郡国不能私自铸造钱币,并通过“专令上林三官统管铸钱”最终把铸币权收归中央,B项正确;把俦币权收归中央,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排除A项;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未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币制改革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6.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带头模仿汉民族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这些举措旨在()A.提倡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 B.大力传承汉民族文化C.促进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D.推进鲜卑政权封建化【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带头模仿汉民族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可以看出孝文帝模仿汉民族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这些举措包含了劝农、维护封建伦理的内容,旨在推进鲜卑政权的封建化,D项正确;孝文帝模仿汉民族的礼仪,并不代表其提倡生活习俗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巩固统治,排除B项;材料中孝文帝的措施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南北”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7.隋朝时地下储粮技术发展到一个高峰。根据史书记载,隋朝官仓储存的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还没吃完,并且依然可以食用。这最能说明隋朝()A.社会经济的发展 B.统治阶级穷奢极欲C.百姓生活的富足 D.国家长期统一稳定【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根据史书记载,隋朝官仓储存的粮食到唐朝贞观年间还没吃完,并且依然可以食用”可以看出隋朝的粮食在唐朝贞观年间还没吃完,说明隋朝储备的粮食有很多,这反映出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A项正确;政府粮食储备多并不代表统治者穷奢极欲、百姓生活富足,排除BC项;隋朝时社会实现短期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8.后周世宗柴荣在诏令文武官员举荐人才的同时,要求被举荐者必须“强明清慎,公平勤恪”。被举者受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这一举措()A.加快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利于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 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被举者受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可以看出诏令的要求强调了举主(举荐人)的责任,这有利于防范举主以权谋私,保证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中的要求不能直接加快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中的诏令没有放宽官员的选拔标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被举荐者的文化水平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9.贞观十六年(641年),刑部奏请对反叛者实行兄弟连坐。该奏章传给门下省后,给事中崔仁师批驳道:“诛其父子,足警其心。此而不恤,何忧兄弟?”这表明唐代()A.三省官员位高权重 B.门下省可审核奏章C.三省之间分权制衡 D.中书省可监察百官【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该奏章传给门下省后,给事中崔仁师批驳道”可知,门下省享有审议的职责,可审核奏章,B项正确;材料中只有门下省的信息,没有涉及三省官员的权力和三省官员权力的制约,排除AC项;中书省的职责是起草政令,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可用来研究,唐代()A.佛教传播耗费大量钱财 B.佛教的本土化趋势C.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D.雕版印刷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金刚经卷子是通过雕版印刷术印刷的,可以用来研究唐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D项正确;仅凭一幅图,不能得出佛教传播耗费大量钱财、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以及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排除ABC项。故选D项。11.史载,王安石变法时期,青苗法规定“五户以上为一保”,即彼此先商量好要借多少钱,大家互相担保。但在执行过程中,官府却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富户。这说明()A.北宋守旧势力异常顽固 B.变法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变法存危害百姓现象 D.北宋朝廷无视民间疾苦【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但在执行过程中,官府却强令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并向各等级民户摊派青苗钱”反映了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如地方官府想方设法地多放贷款,多收利息,不惜层层下达指标,强行摊派贷款,收钱时若贫户无力偿还就向富户索取,将贷款的负担转嫁给富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存在危害百姓现象,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守旧势力对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排除A项;材料现象说明青苗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排除B项;青苗法的实施背离了其初衷,并非宋廷无视民间疾苦,排除D项。故选C项。12.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称皇帝,年号神册。他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县部族军等。据此可知,耶律阿保机()A.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 B.借鉴中原的先进制度C.对北宋王朝颇为仰慕 D.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建都城,造文字,定法律,设宫卫骑军和州县部族军等”可知耶律阿保机称帝、定法律、设州县等行为均是学习汉族先进制度的表现,B项正确;耶律阿保机并未完成北方地区的统一,排除A项;耶律阿保机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并不代表其对北宋王朝颇为仰慕,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面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3.虽然元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这说明元代行省制度()A.否定了前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助长了地方独立发展的倾向C.将地方各种权力全部收归中央 D.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虽然元代行省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行省权力都是中央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这说明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D项正确;元代行省制度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元代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助长了地方独立发展的倾向,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行省长官掌握一定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14.紫色向来是官员专门享有的服色,但宋代于996年下诏允许包括商人在内的“庶人服紫”,同时还规定:“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这一变化()A.说明市民阶层群体扩大 B.源于科举制的不断完善C.反映了社会控制的松弛 D.表明世家大族开始衰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紫色作为臣民服饰色彩到士庶都可服紫,体现了当时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C项正确;市民阶层群体的扩大与材料现象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科举制的发展并非材料现象发生的原因,排除B项;世家大族开始衰落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李清照的名作《夏日绝句》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明人毛晋称赞她:“易安居士文妙,非止雄于一代才媛,直洗南渡后诸儒腐气,上返魏晋矣。”据此可知,李清照()A.得到后世文人的一致称赞 B.始终以婉约风格见长C.倡导妇女解放与个性自由 D.怀有雄壮的英雄气概【答案】D【解析】根据“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非止雄于一代才媛”,说明李清照虽作为婉约派的词人,但却怀有雄壮的英雄气概,D项正确;材料中仅有一人赞赏李清照,排除A项;材料中的诗作不是婉约风格的,排除B项;该诗无法体现李清照倡导妇女解放与个性自由,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同时,他主张富民、惠民,提倡“仁者爱人”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理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核心理念。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即“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顺序,达到“天下平”的目的。孟子主张“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了和谐理念中的善治和秩序良好。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他把“和齐百姓”、人民安居乐业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摘编自李森《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中的和谐发展思想》材料二刘邦统一天下后,国家残破、经济调零,内有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控制着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外有北方强敌匈奴伺机骚扰。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国家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而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务。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摘编自樊海永《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答案】(1)内涵:仁;礼;民本;和谐。(2)变化: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学。原因: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儒学提倡的礼仪、和谐等迎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解析】(1)先秦儒学的核心内涵:根据材料一“先秦儒学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可推出民本;根据材料一“希望统治者实行仁德之治,善待、关爱民众。”可推出仁;根据材料一“孔子提出‘身’‘家’‘国’相统一的和谐关系”可推出和谐;根据材料一“荀子积极倡导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其政治和谐思想的核心是‘隆礼重法’”可推出礼。(2)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二“这种局面决定了刘邦在建国之初,既不能用法家思想治国,又不能用儒家思想安邦,只能选择黄老之术。”可推出由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尊崇儒学。原因: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汉国力雄厚之时,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加上国力允许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他对内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可推出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二“黄老之术‘出世’的性质和‘无为’的取向,与其政治抱负处处相左,于是他必然要以新的思想取而代之。”可推出黄老无为思想不适应现实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学提倡的礼仪、和谐等迎合现实需要;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察举制度从出现到成熟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至曹魏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是统治阶级在其统治区域内公开的、大规模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察举制度的实施,为汉朝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大一统的汉朝统治中国四百年的重要基石。察举制度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它的实施使包括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在内的各地优秀人才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特别是生活在下层的有识之士。这批人知百姓疾苦,历经下层生活之艰辛,直言善谏,对统治集团人员结构的改善,中央与地方声气之相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纯洁了吏治和社会风气。——摘编自吕承《浅析汉代察举制度》材料二隋炀帝开创进士科,是科举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进士科成了后来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同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相比较,科举考试对知识等各方面的考核更为客观、具体。人才的选拔淡化出身,关注的是人的才学、品德等内容。隋朝科举制在分科取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隋朝灭亡后,唐朝政府力求使科举制更加系统完善。为此,唐朝增设了考试科目,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宽了选举范围,发掘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发展进程。同时,唐太宗还设立了国子监、支持民间开设学校,发展教育。武则天创立了武举与殿试。武举主要由兵部来考核,表现突出者就能够直接授官,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进行策问——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察举制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察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异同。【答案】(1)积极影响:有助于选拔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推动了儒学传播;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推动了汉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吏治和社会风气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崇德、向学的风气。(2)相同:都注重考核儒家经典;都关注品德;都维护封建王朝统治;都面向社会,具有一定开放性。不同:察举制主要是自下而上推荐的,而科举制主要是逐级组织考试的;察举制主要以孝廉等德行为尚,而科举制则以考试成绩优异为佳;察举制自汉代推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九品中正制取代,而科举制则不断完善,历经约1300年,直至清末被废除。【解析】(1)积极影响:依据材料“察举制度的实施,为汉朝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得出有助于选拔大批德才兼具的官吏;推动了儒学传播;壮大了统治阶级力量;推动了汉代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和繁荣;依据材料“察举制度对社会政治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得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依据材料“对统治集团人员结构的改善,中央与地方声气之相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纯洁了吏治和社会风气”,得出有助于吏治和社会风气的改善;从对社会风气的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促进社会崇德、向学的风气。(2)相同:从考核内容分析,得出都注重考核儒家经典;从选拔的依据分析,得出都关注品德;从制度的目的分析,得出都维护封建王朝统治;从面向社会分析,得出都面向社会,具有一定开放性。不同:从选拔方式分析,得出察举制主要是自下而上推荐的,而科举制主要是逐级组织考试的;从选拔标准分析,得出察举制主要以孝廉等德行为尚,而科举制则以考试成绩优异为佳;从推行的时间分析,得出察举制自汉代推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被九品中正制取代,而科举制则不断完善,历经约1300年,直至清末被废除。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价越来越便宜。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州)、齐(州)五钱,栗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多,人口3714万。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数增至891万多,人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人口统计数的最高值。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面积也大幅度增加,据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西汉时的最高垦田面积。——摘编自陈秀平、欧阳庆芳《隋唐时期农业立法及农业发展状况浅析》材料二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宋太祖到宋真宗之间约40年的时间里,新垦土地增长了1倍,达到了约3498万公顷。“土狭人稠,田无不耕”“虽晓确之地,耕耨殆尽”。宋代法律对土地的保护日趋完善规定:“满五年,田主无自陈者,给佃者为永业。”土地的大量开垦和土地权属的确定,为农业的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颁行了《农田水利法》,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农业经济一度繁盛。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摘编自杨楚昕《宋代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唐宋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农业发展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答案】(1)共同原因: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的重视;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2)影响:推动了人口大量增加;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为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生活。(3)地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封建政权的兴衰与存亡和百姓的温饱问题。【解析】(1)共同原因:从政治稳定分析,得出政局相对稳定;依据材料“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垦”,得出统治者的重视;依据材料“鼓励百姓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复了一些汉唐以来所废弃的陂塘、堤堰、沟渔,农田产量大大提高……宋代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得出农耕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2)影响:依据材料“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渐上升”,得出推动了人口大量增加;从财政收入分析,得出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依据材料“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倾向和人口的增长”,得出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从对工商业发展的作用分析,得出为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生活。(3)地位:从农业的属性分析,得出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从农业的重要性分析,得出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封建政权的兴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