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文言文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进士。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谕,恐遗误,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翱请A犯赃吏B但许赎罪C不得复官D以惩贪E黩F帝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司”指官吏,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含义相同。

B.“列卷火之”的“火”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用法不同。

C.“公固辞”的“固”与《庖丁解牛》中“导大窾,因其固然”的“固”含义不同。

D.“顿首”,指磕头,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古代的跪拜礼,属九拜礼的一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翱曾针对官场积弊,提出犯贪赃罪者不得复职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B.王翱的孙子走后门拿到秋试试卷,王翱认为科场舞弊对寒士不公,撕毁烧掉了试卷。

C.王翱的女婿想要通过王翱的关系调往京城做官,王翱不答应,女婿最终没能入京任职。

D.王翱从辽东回朝时,收了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后来他寻其后人,送还了明珠。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4分)

(2)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4分)

14.王翱为什么能深得皇帝信任?请简要概括。(3分)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

“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

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

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

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壁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壁,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不相同。

B.遗,指给予、馈赠,与韩愈《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意思相同。

C.出入,表示“大约”,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的“出入”意思不同。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君无礼于重耳,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

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帮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4分)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4分)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

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

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14.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秦兵未出A而天下诸侯B已自困矣C至于秦D人得伺E其隙以取F其国G可不悲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

B.道,文中意为规律,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道”意思相同。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意思相同。

D.迄,文中意为至、到,与成语“迄今为止”中的“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D.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4.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3分)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二岁而孤,少有志操。既长,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迁大理寺丞,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条上救敝十事。元昊①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除参知政事。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待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瞻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思,邪、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①元昊:西夏开国君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B.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C.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D.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待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堪”在文中解释为“忍受”,与成语“苦不堪言”中的“堪”含义相同。

B.“召置府学”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不同。

C.“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和“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D.枢密,指枢密院,是宋代掌军事机要和边防等的最高国务机关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仲淹刻苦求学,不惧艰难困苦。他夜以继日不停学习,冬天将水浇在脸上使自己清醒。有时仅以喝粥度日,却不以为苦。后来终于考中进士。

B.范仲淹爱护百姓,关注民生疾苦。江淮等地蝗灾、旱灾严重,地方上却不报告,范仲淹深感担忧,奏明朝廷,皇帝也为之感动,命他前往赈灾。

C.范仲淹才兼文武,捍卫国家疆土。他虽为文人,却有武略,身为将领,号令清楚,爱抚士兵,对归附的羌人也诚心相待,敌人不敢轻易进攻其辖境。

D.范仲淹抱负远大,期待天下太平。担任副相后,他裁减了那些依靠权幸得授官职的冗员,对官员进行考核审查,日夜谋划国事,希望天下大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14.范仲淹去世后,为什么数百名羌人酋长深感伤心?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3分)

文言文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进士。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时官吏有罪,不问重轻,许赎罪还职。翱请犯赃吏但许赎罪不得复官以惩贪黩帝从之。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若汝因之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帝眷翱厚,时召对便殿,称“先生”不名。而翱年几八十,多忘,尝令郎谈伦随入。帝问故,翱顿首曰:“臣老矣,所聆圣谕,恐遗误,令此郎代识之,其人诚谨可信也。”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王翱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翱请A犯赃吏B但许赎罪C不得复官D以惩贪E黩F帝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司”指官吏,与《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的“有司”含义相同。

B.“列卷火之”的“火”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用法不同。

C.“公固辞”的“固”与《庖丁解牛》中“导大窾,因其固然”的“固”含义不同。

D.“顿首”,指磕头,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古代的跪拜礼,属九拜礼的一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翱曾针对官场积弊,提出犯贪赃罪者不得复职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B.王翱的孙子走后门拿到秋试试卷,王翱认为科场舞弊对寒士不公,撕毁烧掉了试卷。

C.王翱的女婿想要通过王翱的关系调往京城做官,王翱不答应,女婿最终没能入京任职。

D.王翱从辽东回朝时,收了宦官赠予的数颗明珠,后来他寻其后人,送还了明珠。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4分)

(2)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4分)

14.王翱为什么能深得皇帝信任?请简要概括。(3分)

10.CDF(每处1分)

11.B

12.D

13.(8分)

(1)(4分)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劳”“若”“得无……乎”各1分,大意1分)

(2)(4分)(王翱)多次上疏请求解职归家,皇帝总是宽慰挽留他,多次派遣太医探视他的病。(“乞归”“辄”“数”各1分,大意1分)

14.(3分)

①勇于治贪;②正直无私;③为官清廉;④忠于皇帝。

(每点1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意对即可)

10.“翱”主语,“请”谓语,“犯赃吏但许赎罪”属于“请”的内容;“但许赎罪”与“不得复官”语意相反;“以惩贪黩”表目的。

11.B“火”与“目”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12.D“王翱从辽东回朝时”说法错误。从文中“后公改两广”可知,不是王翱从辽东回朝,而是从辽东到两广去任职时。

13.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第一句中“劳”意思是安慰;“若”是你们;“得无……乎”特殊句式。第二句中“乞归”意思是请求解职归家;“辄”意思是总是;“数”意思是多次。

14.考查对文言内容的概括能力。文本记述了与王翱有关的四件主要事情,分别对应了他四个方面的主要品质:勇于治贪,为官正直,不谋私利,忠于皇帝。

参考译文:

王翱字九皋,河北盐山人,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明宣宗宣德元年,通过杨士奇举荐,被提拔为御史。当时官吏们犯罪,不论罪行轻重,都允许赎罪官复原职。王翱奏请朝廷,犯贪赃罪的官吏,只许赎罪,不能再复职,以此来惩戒腐败。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王翱担任吏部尚书,忠诚清廉,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所深信。第二个孙子凭着上代的余荫而取得监生资格,即将参加秋试,拿有秋试主管官加印的卷子禀告王翱,王翱说:“你凭才学可以考上(的话),我怎么能忍心埋没你?如果你因为事前拿到考题而考中,则妨碍了一名苦读学子的前程,况且你有以监生资格做官的机会,何必强求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来妄求达到非分的奢望呢?”就撕裂考卷烧了。

王公有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一位官吏为妻。王公的夫人十分疼爱女儿,每当接女儿回娘家,女婿坚决不让妻子回娘家,他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做官,那么你就可以时时侍奉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就如同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罢了,可是为什么你父亲如此固执吝惜力气呢?”女儿托人带话给母亲。夫人在一天晚上摆上酒宴,跪着禀告王公。王公十分生气,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出门,坐车到朝房里住下了,十天后才回到自己的府第。女婿最终没有调进京城。

王公担任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推辞不受。太监哭着说:“这些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伴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里,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辈,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公拆开披祆,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英宗对待王翱很宽厚,时常在别殿召见王翱,称王翱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王翱年近八十,时常忘记事情,曾让侍郎谈伦跟随自己入见。英宗问他原因,王翱叩头说:“我老了,最担心的是遗漏耽误了圣谕,让侍郎代我记忆,他是诚实谨慎值得信任的人。”成化元年升任太子太保,雨雪天气可以不上朝参拜。(王翱)多次上疏请求解职归家,皇帝总是宽慰挽留他,多次派遣太医探视他的病。成化三年,病重,宪宗才答应他退休。没出京城就病逝,享年八十四岁。追赠太保,谥号忠肃。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

“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

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

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

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壁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壁,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庙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不相同。

B.遗,指给予、馈赠,与韩愈《师说》中“小学而大遗”的“遗”意思相同。

C.出入,表示“大约”,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的“出入”意思不同。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君无礼于重耳,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

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帮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4分)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4分)

10.BFG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有机会

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遇之无礼”的主语是

“君”,“礼”是“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开,且“彼”代指“晋公子重耳”,是下一句的

主语,“彼”前断开,所以B处断;“彼”是主语,“有时”是状语,修饰谓语“反国而

起兵”,这中间不可断开,且“若”和下一句“即”构成“如果……就会……”的假设句,

“即”前断开,所以F处断;“伤”是名词,意为“祸害”,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

且“君”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G处断。故断句处为:BFG。

11.B.A.“穷冬烈风”的“穷”意思是“深”,“穷冬”即“深冬”“隆冬”。句

意: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两个“穷”意思不相同,A正

确。“意思不同”错误。《答司马谏议书》中“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遇”也是相待、对

待的意思。B.“小学而大遗”的“遗”意思是“丢弃”“抛弃”“放弃”。句义:晚上派人送

给晋公子。/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了。两个“遗”的意思不同。故B项错误。

C.《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是偏义复词,偏指“入”,进入。句

意:大约十年。/防备其他诸侯的进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C.正确。D.“绝世无双”的“绝

世”,冠绝当代。句意: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姿才超众,天下无与伦比。D.正确。故

选B。

12.D.“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文中“悬叔瞻

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意思是“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是

让曹君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由重耳自己杀掉示众,且并没有说要“大开杀戒”。故选D。

13(1)(他)如果得势返回晋国,必然会声讨(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是第一个了。

(“若”,如果;“返”通“返”,返回;“无礼”,无礼之人;“首”,第一,各1分,共4分)

(2)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护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各1分,共4分)

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过曹国,曹君趁他脱去上衣时偷看他的骈肋。

釐负羁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

他如有机会回国成为君主而发兵,那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不听。

釐负羁回家,脸上不高兴,他的妻子问他说:“您从外面回来,带着不高兴的神色,为什

么”负羁说:“我听说,有福轮不到,祸来牵连我。今天国君召见晋公子,待他没有礼貌。

我夹在里面,因此不高兴。”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像大国的君主,他的随从人员像

大国的相国。现在困窘逃亡,路过曹国,曹国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返回祖国,必会声讨

对他无礼的人,那曹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区别开呢”负羁说:“好

吧。”就在壶里盛上黄金,用饭把它装满,用璧盖上,晚上派人送给晋公子。公子见了使者,

拜了两拜,留饭而谢绝收璧。晋公子从曹到楚,从楚到秦。到了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群

臣商量说:“过去晋献公和我结交,诸侯没有不听说的。献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

继位的儿子不好,我怕他会让晋国的宗庙得不到打扫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长此下去不变

样,就不符合与人交往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国,怎么样”群臣都说:“好。”

穆公因而发兵,革车五百辆,同一规格的马二千匹,步兵五万,帮助重耳回到晋国,立为

晋君。重耳登基三年,就发兵攻打曹国了。于是派人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

我将杀掉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大军迫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

住的巷门上做好,我将据此下达命令,使军队不敢去侵犯。”曹国人听到后,率领他们

的亲戚去依附釐负羁住地的有七百多家。这就是礼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国,夹在晋、楚

之间,君主的危险就像叠起来的蛋,却用无礼来待人,这就是断绝后代的原因。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

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

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14.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10.CEF句意: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

“和同”,指春秋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词语,和睦同心。因而“和同”中间不能断开,故A处不断开;

“上下和同”是主谓结构,其后可断开,此处与“有礼仪”构成条件关系,其后可不断开,故B处不断开;

“故”,表示因果关系,放在下一句句首,其前应断开,故C处应断开,D处不断开;

“处安而动威”与“战胜而守固”是并列结构,中间应断开,故E处应断开;

“是以”,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其后接结果,其前应断开,其后不断开,故F处应断开,G处不断开;

“一战”是“正诸侯”的条件,中间不能断开,故H处不断开。

所以,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需要断句的三处对应的解析标号是:CEF。

11.D。A.正确。二者从语意上都解释为被动的含义。被攻占;被杀害。句意:函谷关被攻占。/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害。

B.正确。

C.正确。“朝廷闲而官府治”句意:朝廷安闲而官府清治。

D.“成语‘疾言厉色’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错误。疾言厉色: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所以,“疾”,应是“急速”的意思。故选D。

12.D.“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错误,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讲先富民,再教民,人民有一定的产业,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故选D。

13.(1)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2)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3)所以小祸是兵败土地被削,大祸是身死国家被灭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

解答:(1)“谨”,形作动,认真地从事;“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每个要点1分)

(2)“尽”,达到顶点;“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每个要点1分,语句通顺1分)

(3)“是以”,因此;“兵挫而地削”,“身死而国亡”是被动句;“慎”,谨慎对待。(每个要点1分)

14.材料一侧重讲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

材料二侧重讲不贪财,不施暴的执政为民方式。

材料三侧重讲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既要宽厚又有威信的执政为民方式。

(每个要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代的圣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暴君之所以丧失国家,危及社稷,宗庙颠覆,湮没无闻,不是由于失掉人们拥护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现今拥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防务巩固,大的想统一天下,小的要称霸诸侯,却不重视争取人,所以,弄得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所以说:“人”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这是天下顶重要的问题。

我们说:得人的方法,莫如给人以利益;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所以,善于为政的,总是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朝廷安闲而官府清治,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上层人士,总是祟尚公正而鄙视阿谀之风;士民,总是重视勇武而鄙视财利;平民,总是爱农而厌恶大吃大喝,从而财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所以,君主要宽厚而有所减免,人民要从而无所怨恨,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不善于为政的,总是田荒芜而城邑空虚,朝廷惊扰而官府混乱,公废弃而邪道风行,仓库空虚而监狱人满,贤罢退而奸臣得用。上层人士,总是阿谀成风鄙视公正;士民,总是重视财利而轻视勇武;民,总是喜好吃喝而厌恶耕作,于是财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难。君主非常残暴苛刻而无减免,人民特别固执凶顽而不肯服从,上下互相争利而不协调,所以生活不安定而办事无威信,战争不胜而防守不固,所以小祸是兵败土地被削,大祸是身死国家被灭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

(节选自《管子·五辅》)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若此,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材料二: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以终戮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秦兵未出A而天下诸侯B已自困矣C至于秦D人得伺E其隙以取F其国G可不悲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在古代,“疾”指小病,“病”则比较严重;现在常把“疾病”并作一个词用。

B.道,文中意为规律,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中“道”意思相同。

C.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山东”意思相同。

D.迄,文中意为至、到,与成语“迄今为止”中的“迄”意思相同。

12.下列对两则语段及课文《六国论》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苏洵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假设这三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就不能被轻易判定了。

B.苏辙认为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其他诸侯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其他诸侯国应该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君主目光短浅,为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互相残杀,从而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D.李桢认为山东各国在实力上比不上秦国,但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与秦国的做法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4.李桢说:“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苏洵是不是偏爱六国?请结合苏洵《六国论》简要分析。(3分)

10.ACG11.B12.A13.(1)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

(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14.苏洵不是偏爱六国。苏洵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以史为鉴,针砭当时的统治者,希望他们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改变贿赂敌国的政策,以免国家败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域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像这样,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材料二: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把历史罪过归于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太强盛,秦王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他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王没有恶贯满盈,秦国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爱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乐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二岁而孤,少有志操。既长,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迁大理寺丞,母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条上救敝十事。元昊①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除参知政事。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待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瞻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思,邪、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①元昊:西夏开国君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B.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C.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D.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徙杭州/再迁户部待郎/徙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堪”在文中解释为“忍受”,与成语“苦不堪言”中的“堪”含义相同。

B.“召置府学”和“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不同。

C.“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和“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D.枢密,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