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1周周练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1周周练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1周周练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1周周练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1周周练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高考复习2月第1周周练语文试题(含解析)2024年2月份第1周

语文

一、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①___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经济发展转型提供支撑,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保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②___的经济社会变革,变革的浪潮不可阻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③___我们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深入举行污染防治工作,集中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确实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的语段,仿照画线部分内容,续写相关联的语句。

藏与露是密切关联的两种处世态度和方式。藏,就是隐藏、躲藏,藏在心中,藏在草野,藏在闹市;藏龙卧虎,藏的是才俊;韬光养晦,藏的是锋芒。所谓“大道无形",善藏者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瓷器是我们中国的伟大发明,几千年的绚烂历史,恰如唐代杜甫的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实在说来,这些年市面上有关陶瓷的书籍可谓①缤纷多彩,洋洋大观。但其中写给大众的通俗读物可以说②屈指可数。近年来,由于在收藏热、文化热甚至网红经济的裹挟下,坊间也有不少陶瓷鉴赏、收藏等方面的书籍行销问世,但不是③花里胡哨,就是抄抄编编,难得有靠谱实用的普及性读物面世。可以说,这一领域的书籍向来④鱼龙混杂,甚至成为“国宝帮"觊觎的灰色地盘。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窑口众多,风格各异,既有时代的超越,也有多种风格的相互启发。回望中国瓷器发展,可谓层峦叠嶂,奇峰迭起。呈现中国瓷器历史,如果用“老夫子掉书袋”的写法,试图面面俱到,势必会大费周章,读者也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有鉴于此,陈克伦的《瓷器中国》,⑤不厌其烦,大胆根据釉彩工艺特点将瓷器分成七类,逐一予以阐述,好比给我们打开七间宝库或者七个宝盒,分门别类,⑥如数家珍,让人一目了然。

5.文中标了序号的6处成语有三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换成恰当的成语。

(1)______(序号)处应换成______

(2)______(序号)处应换成______

(3)______(序号)处应换成______

6.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将它修改正确。

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琼的散文集《徽州道上》以“我"为连接线,把安徽优美环境、著名文人、奇闻轶事串联起来,构成一种融自然风景与人文地理为一体、()、()的特殊文体,在①______贯注对安徽人文地理、描写安徽的古诗文、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的挚爱之情。

作者在诗文赏读中还有一些考据性文字,也给人以或增见识、或长知识的诸多助益。书中说到徽州在文人墨客笔下②______,特别提到李白的一千多首现存诗歌作品中,有两百多首写于盘桓安徽时期。

作者借助行旅一瞥感受安徽文化的千娇百媚、借助思绪一现体悟安徽文化的婀娜多姿。在《通往查济的路上》,作者从朱熹回乡讲学到明清两代的举人、进士与状元,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安徽人的贡献,点线面结合,概述了徽州文化在中国历史上③______的作用与深远影响。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9.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作者或借助行旅一瞥,或借助思绪一现感受和体悟安徽文化的美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0.根据材料内容,仿照画横线的语句,在括号中续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结构相同,符合语段表达的主要意思。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①,而秦不必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材料二: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縢履跨,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经,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鸟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楼枢之士耳,伏轼搏街,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泾阳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

1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当秦之A隆B黄金万溢C为用D转毂E连骑F炫横G于道。

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逃跑。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不同。

B.书,书籍。与《春望》中“家书抵万金”的“书"不相同。

C.封,册封,封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不同。

D.除,指宫殿的台阶。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请求把宋地分封给泾阳君,秦国却没有采纳,苏厉认为是因为秦国不相信齐王和苏秦。

B.苏秦返回家乡后,决定发奋苦读,主要是因为自己回家以后,连妻子、父母都不理解自己

C.苦读后的苏秦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获得成功,拜受相印。

D.苏秦开始不过是一个出身穷巷、窑门、桑户、卷枢之中的贫士,成功以后,获得多国尊崇。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

(2)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15.结合上面的材料,概括苏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自将诸军发洛阳,以特进萧瑀为洛阳宫留守。乙卯,诏:“朕发定州后,宜令皇太子监国。”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尉迟敬德上言:“陛下亲征辽东,太子在定州,长安、洛阳心腹空虚,恐有玄感之变。且边隅小夷,不足以勤万乘,愿遣偏师征之,指期可殄。"上不从,以敬德为左一马军总管,使从行。癸亥,上至邺,自为文祭魏太祖,曰:“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是月,李世勣军至幽州。

三月丁丑,车驾至定州。丁亥,上谓侍臣曰:“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朕自发洛阳,惟啖肉饭,虽春蔬亦不之进,惧其烦扰故也。"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付州县疗之,士卒莫不感悦。有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动以千计,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上不许。

上将发,太子悲泣数日,上曰:“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汝当努力行此,悲泣何为?"命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刘洎、马周、少詹事张行成、右庶子高季辅同掌机务,辅太子。长孙无忌、岑文本与吏部尚书杨师道从行。壬辰,车驾发定州,亲佩弓矢,手结雨衣于鞍后。命长孙无忌摄侍中,杨师道摄中书令。

夏四月戊戌朔,世勣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壬寅,营州都督张俭将胡兵为前锋,进渡辽水,趋建安城,破高丽兵,斩首数千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辽东》)

16.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夫为国A之要B在于C进贤D退不肖E赏善F罚恶G至公H无私

1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封建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唐高祖首创。

B.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概指官员辞职归家。

C.临,指面临,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临”字意思不同。

D.“壬寅"与《兰亭集序》中的“癸丑”都为干支。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辽东本是中原王朝的土地,隋朝出兵四次却不能收回,太宗东征是想替本国牺牲的子弟报仇,替高丽人洗刷君父被杀的耻辱。

B.太宗到达邺县时,亲自撰文祭奠魏太祖,对他作出了中肯的评价,认为他作为将领智慧有余,而作为帝王才干不足。

C.尉迟敬德因为担心皇帝和太子都不在京城,京城空虚,会发生叛乱,且高丽是边陲小国,所以进谏太宗不要亲自东征辽东。

D.士兵们不求功勋赏赐,只愿能效力战死辽东,因此太宗碰到生病的士兵,就召到御榻前加以抚慰,让他们接受治疗。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边隅小夷,不足以勤万乘,愿遣偏师征之,指期可殄。

(2)朕自发洛阳,惟啖肉饭,虽春蔬亦不之进,惧其烦扰故也。

20.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太宗能够大破高丽的原因。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蝉自故乡来

凌仕江

①背着故乡上路的人,身上总脱不掉一块“蝉"的胎记。

蝉是年少无知时的玩伴,是我进入青春期之前,喉结喑哑的妙音伴随。喑哑是同频共振的忐忑和狂喜,是渴望长大、幻想独自远走高飞的呐喊和隐喻。这时,山坡上顶着天空的玉米,正在阳光下以秒为计时单位的速度撒金扬花结穗,大豆高粱也在争先恐后看谁最快滚进农家晒坝,而多声部的蝉已绕过炊烟的痕迹集结,攀缘到高高的槐树和苦楝树之上。它们一个个“这树望着那树高”地唱个没完没了。以我现在的审美能力,绝不吝惜将“唱诗班"的美名,赋予蝉的抒情与咏叹。

②这让路边无人问津的桉树情何以堪?

桉树抖落一身风尘,最终还是沉住气,决定对蝉一言不发。桉树有的是温柔的耐心,面对一只白蚁钻进自己的皮肤,桉树依然保持一脸慈悲的微笑。桉树知道所有树木都是生灵的依靠,③蝉不要命地吹响冲锋号角,是为了早一天带着成熟的灵魂,抵达风调雨顺的家园。在一棵露水草的认知里,不是每种树都招惹蝉,蝉愿意到哪种树上歌唱是蝉的选择,与树无关。

记忆中的蝉,总是在晌午成堆地扎在村人赶场经过的那棵苦楝树上。有时,一个村人经过开满紫花朵朵的苦楝树下,蝉会突然关闭高音喇叭,受挫地将频道扭到低音部位置,试探人的危险系数;若是一伙路人嘻嘻哈哈经过树下,蝉就加大音频震慑人间,这时它们对人的反击不顾一切,玩了命地火力全开,齐声高唱,让声势浩大的喧嚣盖过人声鼎沸。

午后,晒坝里的粮食烫脚板心,打瞌睡的大人们停下手中翻粮食的推耙,窝在屋檐下的竹板躺椅里,将蒲扇摇个不停,而我的兴趣早被喈喈蝉鸣带走。于是,轻手轻脚地避开大人们半睁半眯的眼睛,悄悄地从丝瓜藤栅栏里抽一根长竹竿,再抓一根父亲的竹篾条,抓住两头圈一个球拍的样子,插入竿尖,兴高采烈跑到柴房的亮瓦下网蜘蛛网。若发现“球拍”上的网还有漏洞,就从竹林遮盖的后屋檐再网一些蜘蛛网,直到一张缜密的网完美无缺,我便卷起裤管,戴上草帽,光着脚丫,踩过铺满金黄稻谷的田埂,用仰望的方式抵达那棵蝉歌声声的苦楝树下。

蝉们似乎已远远闻到我身体的气息,歌唱戛然而止。我只好蹲在离蝉身后几米的红苕堆里,待它们重又忘乎所以歌唱的时候,才探出头,缓慢地移动身子,瞅准蝉密集的树枝,伸出“球拍"猛地一戳——蝉必定挣扎,它越是挣扎,翼越是容易被蛛胶粘紧。蝉在胡乱翻身,蝉丧失平衡地扑颤着,蝉甚至已失去理智,蝉在惊天动地地哀叫,蝉向世间万物发出求救的信号,蝉用尽全力从肛门喷射出一股水状的雾,却依然脱不开身。

我喜出望外地收回颤抖的竹竿,心花怒放地从网拍上取下一只只蝉,像是从树上摘得一粒粒饱满的苦楝子,它们全被两个裤袋满满收容。我把它们装进透明的玻璃瓶中,偶尔捉一只出来,用母亲缝补衣服的毛兰线,牵着蝉的手,在土木窗前看袅袅炊烟和云卷云舒。

④离开故乡几十年之后,蝉与我似乎都成了故乡遗忘的“胎记”。

然而,辛丑年立秋后的一个黄昏,我却在藏朵舍工作室被一只蝉深深地吸引了。玻璃窗前的华灯渐渐初上,在开放式的厨房里,我慢悠悠地张罗着一个人的晚餐,忽然阳台上传来几声亲昵的蝉声,像是谁猛然扭开了那台滞留在博古架上的半导体收音机。我转头一看,一只蝉正趴在纱窗上。

从蝉时不时发出的“嗯"声里,不难猜想它的愿望,一定是想进入藏朵舍,与平安树、鹅掌柴、琴叶榕做伴吧。习惯了独处的我,当然无怨无悔地接纳这诗意的恩赐,接受蝉意的布施和蝉灵隐秘的感召,可转念一想,这只蝉若是进了藏朵舍,不分白天黑夜地蝉鸣,吵着邻居们怎么办?于是只好收敛对它的热情。

可它果真是一只通灵的蝉,在我转身朝厨房走去时,它又开始了蝉鸣喈嘈。于是我不假思索伸出手去推窗,我以为它吃尽苦头飞抵窗前,完全会听从我的摆布。我一心想帮它实现梦想,让它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随意选择它钟爱的花树攀缘,可是它没有,在我的指尖快要触及它身体的时候,它忽然扇动翅翼扬长而去,一点商量的余地也没有。

我的心猛烈地颤抖了一下,随着它极速的影子垂直而下,仿佛一块琥珀玉石,从十五楼高空坠落大地。它身子小小却背负着极端的探险精神。我不知高楼之下迎接它的是风情万种的银杏,还是铁石心肠的水泥地,是绵柔的海水,还是汹涌的火焰。停下手中切割的比萨,我满脑子都是疑问。

原以为它会回来,可是它没有。

一只一去不回的蝉,与一个人久别的故乡,有着怎样的关系?说有关系一定也有,说没关系也没什么不可以。可我宁愿相信,这只蝉来自久违的故乡,它带着“莫问故乡秋光好”的安慰探访故人,⑤然后迅即提着易碎的灯笼昼夜返回故乡。它停在纱窗上的几次鸣叫,是否可以翻译成这样的句子——

你不能眷恋高处的寒,

你是有故乡的人,

你的尘在大地上。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童年时渴望长大、远走高飞,而成年后远离故乡来到都市,又想念故乡,这与鲁迅《故乡》中“我”的思想变化极为相似。

B.文章描述“我"童年捉蝉的经历时将蝉作了拟人化的处理,语言生动活泼,照应了文章开头所言的“蝉是年少无知时的玩伴”。

C.“我"对蝉的浓厚兴趣,主要源于和“我”青春记忆同频共振的蝉鸣,以至于离乡几十年后,听到蝉鸣依然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D.文章最后对蝉的鸣叫进行了翻译,让结尾具有了诗意化特征,同时用第二人称借蝉对人的倾诉使文章的主题更加具体生动。

2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和句④中“胎记”的含义相同,都体现了“我"、蝉和故乡的密切关系,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眷恋。

B.句②引入路边一棵“无人问津的桉树",用桉树的沉默、耐心、慈悲反衬出蝉的聒噪、冲动、热情。

C.句③描写了一只普通的蝉,蝉的举动和年少时冲动与渴望成长的“我”颇有相似之处,可谓一语双关。

D.句⑤中的“易碎的灯笼"说明故乡是“我”心中理想的明灯,而这个理想的故乡在现实中或将消失。

23.“我"在工作室邂逅了一只蝉又最终失去了它,这中间“我”对蝉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

24.文章结尾写蝉在纱窗上的鸣叫可以翻译为“你是有故乡的人,你的尘在大地上",而本文被作者编入名为“微尘大地”的组文当中,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这样做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玉狮子

“艾布家的马匹越来越多,没个人放牧,打算花血本找个放牧的巴郎子呢!"哈里克的婆姨罕古丽对丈夫说。

“他这两年光阴好了,人前头绕达来绕达去,口气大得刹不住车了。真是人有钱了扎哩,马有膘了乍哩。”

“你猜人家要找谁给他放马呢?"

“热合曼?”

“不是,热合曼下个月要出天山,去内地。"

“那是巴图尔吗?”

“不是,巴图尔那个巴郎子脾气犟,他宁愿在草原上掏鸟窝、耍松鼠,也不会给人放马的!"

“都不是,那你说是谁啊?”哈里克也有些疑惑了。

“你猜不着了吧?人家要叫咱们把伊斯哈格让给他们呢。"

“这个巴郎子的确能吃苦,风里雨里泥里水里跑着放马,他干吗抢?”哈里克有些气愤。

伊斯哈格是个还不满十四岁的孩子。三年前,他从家里偷跑出来,混在人群里挤上了发往新疆的火车。他瘦小的脑袋伸出火车车窗,怅然若失地看着送行者里痛哭的人。他正要把头从窗外缩回去,一道从未见过的风景击中他的小心脏:原来火车顶棚和窗户沿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麻雀,这些小精灵也搭乘火车上新疆呢,它们一声不响,仿佛用一种庄严肃穆在向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土地作最后的道别。他担心地想,不知道那些可怜的小家伙能否用自己纤细的爪子抠住奔跑的火车到达新疆?也许有一些麻雀,会疲劳过度而跌落,成为遥远戈壁荒漠迁徙路上的牺牲者。

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子,伊斯哈格混在那些打工的人流里等着看有没有人找他干活。第二天下午,一位身体粗犷的大叔走过来问他:“哎,巴郎子,吃饭了没有啊?"伊斯哈格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那就赶快跟我吃香的喝辣的!”

此时,暗影慢慢地遮蔽了草原上的一切,夜的颜色有厚有薄,草原深处星星点点的帐篷里闪着忽明忽暗的星火,草原上的牛哞驴叫羊咩,以及各种昆虫在白天演绎的交响乐逐渐平息下来,就像大河激越时发出的川流不息的响声被分流到四路八岔,由洪涛变成了低吟浅唱。

远处,回圈途中的马群里有马儿发出咴儿咴儿的叫声。哈里克听出来,这是他们家的马群。这群马匹里,有一匹全身血红的儿马,威风凛凛的,伊斯哈格给它取名叫大特级。大特级嘶鸣一声,马群就会情不自禁地向它靠拢。但一个群体里总会有不愿随大流的音符。玉狮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家伙。你说它是一匹儿马倒还罢了,可偏偏是一匹骒马,它全身雪白,犹如和田白玉。它不听大特级的话,常常乘其不备溜出队伍,尥着蹶子逃之夭夭。有时离群后就走失了,无论伊斯哈格怎么找都找不到,直到它自己觉得了无趣味了才会跑回来,或者伊斯哈格找到半夜才能在一个水草丰美的偏僻角落里看到它在独自品尝别的马永远品尝不到的野草。

星空似海,月亮就像降落在草原上的草丛中。伊斯哈格还在很远很远的草场寻找着丢失的玉狮子,他愈走愈远了,草也越来越深了,各种怪石峥嵘,有些石头就像面目狰狞的野兽和传说中成精的怪物。这草原上有蟒蛇和狼,还有老虎都难以对付的大熊,希望戴着马绊的玉狮子不要遇上这些天敌,他一边跑,一边借助月光在观察,他也不敢因恐惧和着急而出声地哭,这样也会被人嘲笑他不是一个真正的草原男人。经过长时间跋涉,伊斯哈格的腿肚子像灌满铅一样沉重,他一屁股坐在乱草里,从未有过的绝望紧紧攥住了他的心。一会儿,眼前也变得模模糊糊的,野狼的叫声让伊斯哈格又紧张地翻身起来。他仔细谛听,似乎就在不远处传来玉狮子不同往常的嘶鸣声。他一下子蹿起来,就往玉狮子嘶叫的方向狂奔。

他想起白天他给玉狮子戴的马绊是一截青冈木制作的。青冈木非常结实,柔韧性特别好,轻易是断不了的。他原本是躺在草丛里读书的。他出门来到草原时,一共带了两本书,除了《老人与海》,还有一本是《新华字典》。今天他在读《老人与海》,他想,草原和大海一样宽阔浩瀚,一样可以让人的胸襟变得特别的大。但是,他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海洋呢。通过海明威的书,他可以想象大海。他突然想起玉狮子会偷偷跑远,这会影响他梦想大海的心情。他找出备好的马绊,翻身跃上黑豹,追赶玉狮子。玉狮子也警觉了,开始拼命狂奔。一白一黑,两匹马在草原上飞奔角逐,在地平线上旋转。中亚大地的胸膛上传出密集的鼓点般的节拍。黑豹很快就开始跟玉狮子比肩了,这时候伊斯哈格准确无误地将马绊的绳圈套入玉狮子的脖颈。只要马绊入项,就好比枷锁上身,再不敢跑那么快了,因为跑得越快,那根木棒会绞绕在马的前腿的里里外外,敲打得极其猛烈,会钻心地疼。伊斯哈格跳下马背,又去与那打鱼的老人做伴了。

倔强的玉狮子还是忍受着疼痛逃跑了,这匹不肯向世俗低头和不愿随波逐流的白马呐!

玉狮子被困在一个三面都是悬崖的三角形的草丘上,似乎是狼堵在那个出口的地方。他知道,倘若不是那马绊,玉狮子是不会惧怕区区几头野狼的。玉狮子看见了伊斯哈格,发出阵阵嘶鸣。伊斯哈格蹲下,双手扬起一些干土面,顿时土面像烟尘滚滚,吓得野狼跑远了。伊斯哈格拔了一把青草,走近了玉狮子。玉狮子似乎被折腾得有些困顿,它吃了他递过来的草。他骑上了玉狮子,冲下了草丘,向北斗星指引的方向飞奔。那些狼只是远远地跟着,不敢紧追上来。

草原上的月亮已经升上中天,天地亮如白昼,草木在骏马的蹄下轻轻地挣扎,发出唰啦啦的响声。伊斯哈格觉得自己在草上飘着。

(有删改)

2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玉狮子不愿随大流、不服从大特级的领导,牧马少年伊斯哈格年幼离家,都体现了他们不愿意向世俗低头的内在品格。

B.少年伊斯哈格离家时带了《老人与海》与《新华字典》两本书,表明了他对汲取知识的渴望以及从不自暴自弃的坚忍。

C.伊斯哈格技艺高超,能够骑着黑豹准确无误地将马绊套入玉狮子的脖颈;他智慧机敏,能够双手扬起干土面以震慑野狼。

D.“伊斯哈格觉得自己在草上飘着",既生动地表现出玉狮子驰骋的速度之快,又巧妙地揭示了牧马少年飞奔归家的焦灼心理。

26.下列对小说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空下的众生灵、领导马群的大特级、埋伏偷袭的狼群等,虽然不是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也构成了广阔深邃的草原意境。

B.小说多处运用反衬手法,如以跟随列车进疆的麻雀来反衬伊斯哈格,以马群中其他的马来反衬玉狮子,使形象更鲜明。

C.小说在叙述寻马过程中穿插了自然环境描写,既营造了夜晚草原深处幽森可怖的氛围,又暗示了人物紧张绝望的心理。

D.小说语言风格多样:人物语言有地域特色,如“马有膘了乍哩”;叙述语言有诗意美,如“由洪涛变成了低吟浅唱"。

27.小说开篇罕古丽与哈里克的对话看似闲笔,实则构思巧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8.有人评价“《玉狮子》最大的主题在于‘追寻’”。主人公伊斯哈格“追寻"的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菟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三犯在“颓丧"。在蘅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蘅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些不妥,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蘅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2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之辨。

B.“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C.“淇水遗风”“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准。

3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蘅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

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人“不中"的感受。

31.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B.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C.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32.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33.《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四、材料作文

3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象棋讲究颇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每一步棋都要想好了再落子,落子则无悔。要注意子力的配合,不能顾此失彼,要胸有全局。不能只考虑眼前,要走一步观十步。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子力,有时又要敢于舍弃。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中国象棋能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文化传承发展,深刻道出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校团委将组织国旗下“助力文化传承,青年在行动”主题系列演讲活动,请你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思想和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法惠寺①横翠阁

苏轼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唯有千步冈②,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③,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注】①法惠寺:寺院名,故址在今杭州清波门外,旧名兴庆寺,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②千步冈:指吴山。③平湖:此指西湖。濯锦: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典型的登临诗,从结构来看,分为登临所见和登临产生的感慨两层,诗歌情感一脉相承,用语清丽。

B.诗歌开头四句写吴山在朝暮间的纵横变化,化静为动,用拟人手法,把山比作美女,展现吴山的仪态万方。

C.诗歌写“阁"不说其外部壮丽和内部清雅,而说“空洞更无物”,与诗题“寺"和佛家用语“四大皆空”相关。

D.“雕栏"两句暗用南唐后主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将前人诗句熔铸于自己的诗境之中。

37.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节选)

岑参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笳一曲未了而愁杀征戍将士,含蓄表达出了对大唐穷兵黩武的厌倦。

B.诗歌将哀怨的胡笳声与边地意象“北风"“山月”等相结合,情景相融。

C.诗人送别友人远去,以送别之地秦山遥望友人将往的陇山,满怀思念。

D.“胡笳"二字多次出现,既强化诗题,又体现了古体诗语言的复沓之美。

39.诗歌最后以“谁喜闻”之问作结,蕴含了既悲且壮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默写题

4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两句指出了世俗社会多投机的情况。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全诗运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其中写号角声充满长空、晚霞辉映大地的两句是“___,___”。

(3)浊酒,是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有些浑浊的酒,作为古诗词的常见意象多出现在边塞和羁旅诗词中,如“___,___"。

4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两句想象乐工进入神山将技艺传给女神,通过写乐声也让其他动物为之舞动,展现了李凭弹奏技艺之高超。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两句描写了周瑜轻而易举地打败曹操的情形。

(3)老师带领学生们复习古代诗文时,说古代文人在表达强烈、浓厚的情感时,常常会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小明不禁想到了“____,____”。

4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_____”两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3)“黄鹂"作为意象,常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如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两句。

七、基础知识

43.对下列诗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44.下列句子中的“刹车"和例句中的“刹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由航天科工三院35所生产的着陆反推发动机控制装置作为神舟十四号飞船的关键设备,承担着在最后数米为飞船返回舱“刹车"的任务。

A.看到一个孩子突然出现在面前,司机眼疾手快,及时刹车,这才避免了一次事故。

B.人生就像跑高速,开车的人得记住,懂得踩油门那叫力量,懂得踩刹车那叫智慧。

C.宇宙中的电磁波、重力可扭曲空间,时间若踩刹车,物体就会接受空间指令运动。

D.创业路需要激情、执着和谦虚,激情和执着是油门,谦虚是刹车,一个都不能少。

45.某同学在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做了文段批注,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儿远也没多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B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C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上去;D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地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

A.从“地名熟悉”“拉车的方法"两方面,介绍祥子再次拉车的客观条件。

B.这是祥子的生意经。

C.“嘴慢气盛”写祥子的性格,优劣分明。

D.祥子胆小怕事,老实巴交,不敢与人竞争。

46.文中标序号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裁剪①__________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②__________是窗花。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③__________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着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戴着老花镜盘腿而坐,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④__________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跃出水面……

A.①B.②——C.③,D.④。

参考答案

1.答案: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②波澜壮阔;③一诺千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联系语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此处是说我们要将“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下去,可以填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持到底,一点不松懈。第二空,联系语境“变革的浪潮不可阻挡”,此处是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可以填入“波澜壮阔"。波澜壮阔:水势浩渺广阔,比喻声势浩大或规模宏伟。第三空,联系语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此处是说我们要信守承诺,可以填入“一诺千金"。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很讲信用。

2.答案:我们要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工作,集中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搭配不当,将“举行……工作”改为“推进……工作";二、成分残缺,要在“生态环境”后面添加“问题";三、成分赘余,可以删去“确实”或“实实在在"。

3.答案:①“为……为……为……”,三个分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②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③丰富了内容,从多角度阐述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构成:从“为……,为……,为……"可知,划线部分用了三个结构相同、语意相关、语气一致的分句,构成了排比句。作用:排比的句式整齐匀称,音韵铿锵,节奏感强,一气贯下,读起来朗朗上口,加强了语言的气势,提高了表达效果。丰富了表达的内容,从“经济发展转型”“追求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多个角度阐述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答案:露,就是显露、暴露,抛头露面,藏头露尾,露出马脚;崭露头角,露的是才艺;锋芒毕露,露的是锐气。所谓“发扬蹈厉",善露者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语段的主要内容是探讨“藏”和“露"的,画横线的内容是写“藏”的,从句式结构的角度分析,画横线的内容首先解释“藏"的含义和“藏”的表现,然后写“藏"的品格,最后写“藏”体现的人物品德。仿写时,先思考“露"的意思、具体表现和体现的人的性格特征,然后按照示例的语句结构“露,就是XX、XX,XXXX,XXXX,XXXX;XXXX,露的是XX;XXXX,露的是XX。所谓‘XXXX’,XXXX”仿写即可。

5.答案:①汗牛充栋;④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良莠不齐);⑤化繁为简(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缤纷多彩",过的多姿多彩,绚丽繁华,活的有滋味。此处语境是指有关陶瓷的书籍非常多不能用“缤纷多彩”,应该用“汗牛充栋"。“汗牛充栋”,指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用来形容藏书非常多。④处,“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此处形容的对象是“书籍”,应该用“鱼目混珠",或者“泥沙俱下”“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用鱼眼假冒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一同被水冲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都混杂在一起。“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也好人坏人夹杂在一起。⑤处,“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此处语境是指陈克伦的《瓷器中国》直截了当,一开头就进入本题,应该用成语“化繁为简”,或者“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化繁为简",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化解,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青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一开头就进入本题。“单刀直入",原指认定目标,勇猛前进。现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6.答案:近年来,在收藏热、文化热甚至网红经济的裹挟下,坊间也有不少陶瓷鉴赏、收藏等方面的书籍问世行销。(或:近年来,由于收藏热、文化热甚至网红经济的裹挟,坊间也有不少陶瓷鉴赏、收藏等方面的书籍问世行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框线部分的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由于在收藏热、文化热甚至网红经济的裹挟下”句式杂糅,去掉“由于"或者“在……下”;二是语序不当,“行销问世"语序不当,应改为“问世行销”。

7.答案:①俗语和成语并用,通俗与典雅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②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③采用假言判断(或假设复句),强化面面俱到之弊,为下文肯定《瓷器中国》张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俗语和成语并用,“老夫子掉书袋"为俗语,“面面俱到”“大费周章"“云里雾里”为成语,通俗与典雅的语言风格相得益彰;“试图面面俱到,势必会大费周章,读者也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为短句,多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如果用‘老夫子掉书袋’的写法,试图面面俱到,势必会大费周章,读者也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采用假言判断(或假设复句),强化面面俱到之弊,为下文肯定《瓷器中国》张本。

8.答案:①字里行间;②声名鹊起;③举足轻重

解析:第一处,根据句意刘琼的散文集贯注对安徽人文地理、描写安徽的古诗文、当地的风俗习惯等的挚爱之情,所以,此处作为介词“在"的宾语应填写“字里行间”。字里行间:文句中间。指文章字句间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二处,根据语境,书中说到徽州因为文人墨客的描述而闻名,以及后文“特别提到李白的一千多首现存诗歌作品中,有两百多首写于盘桓安徽时期",所以此处填写“声名鹊起”。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第三处,根据语境讲述徽州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所以,此处填写“举足轻重"修饰“作用”。举足轻重:原义是一抬起脚就可以改变两边的重量,使之失去平衡与均势。形容身份或地位特殊,一举一动足以影响全局。

9.答案:①原句使用拟人手法,把安徽文化比拟为美貌的女子,生动形象,体现了安徽文化的美好。②原句两句话结构相同,构成整齐的语句,增强气势。

解析:①原句“感受安徽文化的千娇百媚"“体悟安徽文化的婀娜多姿”,使用拟人手法,把安徽文化比拟为美貌的女子,用“千娇百媚"“婀娜多姿”,生动形象,体现了安徽文化的美好。而改句“感受和体悟安徽文化的美好"只是用“美好”一词简述安徽文化的特色,不具体也不形象。②原句“借助行旅一瞥感受安徽文化的千娇百媚"“借助思绪一现体悟安徽文化的婀娜多姿”,句式整齐,原句中“借助行旅一瞥"与“借助思绪一现”“感受安徽文化的千娇百媚"“体悟安徽文化的婀娜多姿”,都是动宾短语,结构相同,内容呼应,构成整齐的语句,增强了气势,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而改句用一般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表述没有形式和音韵上的效果。

10.答案:①熔历史人物与古代诗文为一炉;②集奇闻轶事与风俗习惯为一处。

解析:本题所给示例是“融自然风景与人文地理为一体",可看出采用结构“动词+宾语+为一体”来组织句子,其中宾语为以“与"为连词的并列四字短语;又根据前文“把安徽优美环境、著名文人、奇闻轶事串联起来”以及后文内容“安徽人文地理、描写安徽的古诗文、当地的风俗习惯",可看出与前后文内容相关联,故可仿写为“熔历史人物与古代诗文为一炉”“集奇闻轶事与风俗习惯为一处"。

11.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溢被他使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

“秦之隆”为主谓结构,后面断开;

“黄金万溢为用",被动句,“用”为谓语,后面断开;

“转毂连骑",主谓宾结构齐全,后面断开。

故选BDF。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逃跑/趋向。句意:想要离开逃到韩国去;/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

B.书籍/信。句意:于是半夜找书;/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C.册封,封授/使……成为边邑。句意:封苏秦为武安君;/(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D.文中的“除”,含义为“除去,清除"。“除臣洗马”的“除"含义为“授予官职”。句意:收拾房屋,打扫街道;/授予我太子洗马的官职。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主要是因为自己回家以后,连妻子、父母都不理解自己"错误,结合“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分析可知,妻子、父母都不理解自己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自己游说秦王失利。

故选B。

14.答案:(1)所以大王不如让苏秦回到东面的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听信它。

(2)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阻止左右大臣的言论,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故",所以;“东”,让……回到东边;“不听",不听信。

(2)“廷”,在朝廷上;“杜",阻止;“左右”,左右大臣;“莫之能伉",宾语前置,应为“莫能伉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秦被扣押在魏国,想要离开逃到韩国去,魏国关闭城门而出不去。齐国派苏厉替他对魏王说:“齐国请求把宋国的土地分封给泾阳君,可是秦国不接受。有齐国的帮助而得到宋国的土地对秦国并非不利,然而秦国之所以没有采纳齐国请求的原因,是不相信齐王和苏秦。现在秦国看到齐国、魏国不和,达到如此厉害的地步,那么齐国一定不欺骗秦国,而秦国也会信任齐国了。齐、秦联合而泾阳君享有宋国土地,就不是对魏国有利了。所以大王不如让苏秦回到东面的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听信他。齐、秦不和,天下便没有忧虑,讨伐齐国成功了,那么您的土地就扩大了。"

材料二: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书橐,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秦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溢,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花费一斗粮,没有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支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安顺,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心于朝廷之内,不应用心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溢被他使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崤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威望极大地提高了。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阻止左右大臣的言论,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

15.答案:①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

②反复钻研的苦读经历;

③出类拔萃的游说能力;

④各国政要的大力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结合“期年,揣摩成"分析可知,苏秦成功因为他有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

结合“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分析可知,苏秦成功因为他反复钻研的苦读经历;

结合“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分析可知,苏秦成功因为他出类拔萃的游说能力;

结合“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分析可知,苏秦成功因为各国政要的大力支持。

16.答案:BE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为国之要"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一个偏正短语,中间不可断开。因为“为国之要”是全句的主语,“在于"后面的内容是对“为国之要”的解释说明,故应在“在于"前面即B处断开。后面的“进贤退不肖”是一个方面,“赏善罚恶"是一个方面,“至公无私”是一个方面,故应在三者之间即E处和G处断开。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由唐高祖首创"说法错误。年号是封建时代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因此太宗碰到生病的士兵,就召到御榻前加以抚慰,让他们接受治疗”说法错误。从原文第2段中的“上谓侍臣曰:‘……惧其烦扰故也。’上见病卒,召至御榻前存慰"“有不预征名……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可知,太宗并不是因为士兵的请愿才抚慰他们、让他们接受治疗的,选项强加因果。且请愿者并非士兵,而是民众。

19.答案:(1)而且(高丽是个)地处边陲的小国,不值得让皇上亲自去辛苦操劳,希望(陛下)派主力军以外的部队征伐它,不久就可以消灭(它)。

(2)朕自从(从)洛阳出发以来,只吃肉和饭,即使是早春蔬菜也不吃,是担心这会烦扰(百姓)的缘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小夷:小国。指期:表示不久。殄:消灭。(2)发:出发。啖:吃。虽:即使。

20.答案:①身体力行,御驾亲征。太宗抱着为中原子弟报仇,为高丽百姓雪耻的信念亲自远征。②体恤土民,民心所向。太宗亲自抚慰生病的士兵,体恤百姓的艰苦,士卒感恩,民愿效死。③运筹帷幄,稳定后方。太宗出征辽东,安排太子监国,并安排众多俊彦贤才辅佐。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第2段中的“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可知,太宗抱着为中原子弟报仇,为高丽百姓雪耻的信念亲自远征。由第2段中的“‘……朕自发洛阳,惟啖肉饭,虽春蔬亦不之进,惧其烦扰故也。’……皆曰:‘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可知,太宗亲自抚慰生病的士兵,体恤百姓的艰苦,士卒感恩,民愿效死。由第3段中的“今留汝镇守,辅以俊贤,欲使天下识汝风采"“命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刘洎、马周、少詹事张行成、右庶子高季辅同掌机务,辅太子”可知,太宗出征辽东,安排太子监国,并安排众多俊彦贤才辅佐。

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春二月庚戌(十二日),太宗亲自统率各路大军(从)洛阳出发(东征),任命特进萧瑀担任洛阳皇宫的留守。乙卯(十七日),(太宗)下诏:“朕(从)定州发兵后,应当让皇太子管理国事。"开府仪同三司致仕的尉迟敬德上书说:“陛下亲自征伐辽东,皇太子在定州,长安、洛阳两地内部空虚,恐怕会发生杨玄感那样的变乱。而且(高丽是个)地处边陲的小国,不值得让皇上亲自去辛苦操劳,希望(陛下)派主力军以外的部队征伐它,不久就可以消灭(它)。”太宗不听从,任命尉迟敬德担任左一马军总管,让(他)随行。癸亥(二十五日),太宗到达邺县,亲自撰文祭奠魏太祖,说:“面对危险能控制事变,预料敌人行动设置奇兵,(作为)一位将领智慧有余,(作为)帝王则才智不足。"这个月,李世勣的军队到了幽州。

三月丁丑(初八),车驾到达定州。丁亥(十八日),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辽东本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地域,隋朝四次出征却不能收回。朕如今(亲自)东征,想要为中原人的子弟报杀害父兄之仇,(为)高丽百姓洗雪君父(被杀)的耻辱。而且四方边境大都(已经)平定,只有这里没有平定,所以趁朕还没有衰老,用士大夫们的余力来打败他们。朕自从(从)洛阳出发以来,只吃肉和饭,即使是早春蔬菜也不吃,是担心这会烦扰(百姓)的缘故。”太宗看见有病的士兵,(便把他们)召到御榻前亲予慰问,交给州县治疗他们,士兵们没有不感动喜悦的。有人没有被登入东征部队的名簿中,自愿凭借私人装备跟从军队,动辄上千人,都说:“(我们)不求得到官职功勋和奖赏,只希望效忠战死(在)辽东。"太宗不应允。

太宗将要出发,太子悲伤哭泣了几天,太宗说:“如今留下你镇守,用俊彦贤才辅佐,(正是)想让天下人认识你的风度才能。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提拔贤才贬退没有才德的人,赏赐善举惩罚恶行,(做到)大公无私。你应当努力做到这些,有什么好悲伤哭泣的?”任命开府仪同三司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与刘洎、马周、少詹事张行成、右庶子高季辅一同执掌机要事务,辅佐太子。长孙无忌、岑文本与吏部尚书杨师道跟从太宗出征。壬辰(二十四日),车驾(从)定州出发,(太宗)亲自装备弓箭,亲手在马鞍后系上雨披。任命长孙无忌代理侍中,杨师道代理中书令。

夏季四月戊戌初一,李世勣从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丽人大为惊骇,各城都关闭城门坚守。壬寅(初五),营州都督张俭率领胡族士兵作为前锋,进军渡过辽水,直奔建安城,击破高丽兵,斩首几千人。

21.答案:A

解析:“这与鲁迅《故乡》中‘我’的思想变化极为相似"错误。本文中“我”童年时渴望早日长大、离开故乡到更广阔的世界,而成年后眷恋故乡,渴望尘归土地。《故乡》中“我"提到童年时对故乡的人和事是热爱的,没有渴望远离的想法,而成年后回到故乡感到物是人非,希望逃离故乡。

22.答案:D

解析:“这个理想的故乡在现实中或将消失”错误。“灯笼"在文中是比喻,将故乡比作一盏在黑暗中指路的明灯;根据上文“可我宁愿相信,这只蝉来自久违的故乡,它带着‘莫问故乡秋光好’的安慰探访故人”,可知“我"对人的精神回归故乡是乐观的,所谓“易碎”是提醒人们要珍惜故乡。

23.答案:①被蝉吸引,准备接纳;②因怕蝉鸣打搅邻居而收敛对它的热情;③听到蝉鸣又本能地想去帮助它;④蝉拒绝“我"的帮助而逃走,“我”内心产生巨大震撼而忧虑它的命运。

解析:第一步:确定答题区域。根据“这中间‘我’对蝉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可知本题属于梳理心理变化类题目;根据题干“‘我’在工作室邂逅了一只蝉又最终失去了它”,可知本题答题区间应是第10至14段。考生在筛选信息时要特别关注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关键性语句。第二步:提取关键信息。由第10段中的“被一只蝉深深地吸引了”和第11段中的“当然无怨无悔地接纳这诗意的恩赐,接受蝉意的布施和蝉灵隐秘的感召"可以得出“我”被蝉吸引,想要接纳它;由第11段中的“这只蝉若是进了藏朵舍……于是只好收敛对它的热情"可以得出“我”收敛对蝉的热情;由第12段中的“我不假思索伸出手去推窗……我一心想帮它实现梦想,让它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可以得出“我”想帮助它;由第13段中的“我的心猛烈地颤抖了一下"“我不知……,还是……,是……,还是……”体现了“我"的震撼与担忧。第三步:组织语言作答。根据以上分析,组织语言分点作答即可。

24.答案:①文中描绘的主要物象是蝉,其作为微小的个体生命存在于大地之间,如微尘一般,与“微尘大地”的含义吻合;②蝉虽然微小,但它不停地鸣叫冲锋,还从高楼一跃而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承载着对自然中微小生命价值的思考,符合“微尘大地"的主题;③童年时“我”和蝉身在故乡,后来“我"来到都市又遇到了蝉,作者通过蝉建构了个体与故乡的精神联系,表达了对自然故土的眷恋,符合“微尘大地”的主题。

解析:考生要想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文章结尾及全文内容理解组文名称的含义,所谓“微尘"是指存活在大地上的一切微小生命,所谓“大地”是指滋养一切微尘与生灵的故乡,而故乡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此外还可以将“大地"引申为更为抽象的精神家园。然后结合文本从内容、情感、主旨、写法等方面筛选跟这个名称含义有关的内容。从内容看:文中描写的主要物象就是微小的生命“蝉”,与“微尘"相关。从主题看:蝉虽小,却不顾一切地发声,为自己的命运拼搏,体现了作者对微小生命的思考;而“我”从故乡漂泊到都市,再次与童年、故乡的蝉相遇,蝉鸣诉说着“你是有故乡的人,你的尘在大地上",体现了“我”对故乡大地的眷恋。

25.答案:C

解析:A项,“都体现了他们不愿意向世俗低头的内在品格"属于过度解读,伊斯哈格离家的原因文中并未交代。B项,“从不自暴自弃的坚忍”错误。文中说“他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海洋呢。通过海明威的书,他可以想象大海",可见他读《老人与海》是为了想象大海的样子。D项,“飞奔归家的焦灼心理”错误,应该是找到了玉狮子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6.答案:B

解析:B项错误。麻雀与伊斯哈格一样乘坐火车去新疆,并非用麻雀反衬伊斯哈格。

27.答案:①制造悬念,引出主人公伊斯哈格。②面对艾布家的发达,要花钱请放牧人的情形,哈里夫妇只能说出自我安慰的嫉妒话语,刻画出哈里克夫妇嫉妒、刻薄的形象。③使文章富有地域特色,展示了当地游牧民族的语言特点以及游牧文化。

解析:开头写艾布想要找个巴郎子放牧,通过哈里克夫妇的对话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你猜人家要找谁给他放马呢?"“热合曼?”“那是巴图尔吗?"最后才说出伊斯哈格,引出主人公;开头这段描写还刻画了哈里克夫妇的形象,“他这两年光阴好了,人前头绕达来绕达去,口气大得刹不住车了……”面对艾布家的发达,哈里克夫妇语言中透露出嫉妒之情,刻画出哈里克夫妇刻薄的形象。“马匹越来越多,没个人放牧"“热合曼下个月要出天山,去内地”“他宁愿在草原上掏鸟窝、耍松鼠,也不会给人放马的"等,展示了当地游牧民族的语言特点以及游牧文化,使文章富有地域特色。

28.答案:①追寻更广阔的自然生存空间;②追寻更丰富的精神世界;③追寻生命敢想敢为的勇气,以及勇气背后的担当与智慧。

解析:①文章描写了主人公伊斯哈格“从家里偷跑出来,混在人群里挤上了发往新疆的火车”,在哈里克家里当上了放牧的巴郎子,每天在草原上放牧,与自然为伍,草原上的牛、羊、昆虫、星空和月色都是他的陪伴,还有那跟他一起乘坐火车的小麻雀和经常逃跑的玉狮子……这些人与动物的“离开"“逃跑”,是为了追寻更广阔的自然生存空间。②伊斯哈格来到草原带着两本书,“通过海明威的书,他可以想象大海",“大海”代表着他所向往的世界,表明他追寻更丰富的精神世界。③文章描写伊斯哈格寻找玉狮子的过程,尽管他害怕野狼,但听到玉狮子的叫声时,“他一下子蹿起来,就往玉狮子嘶叫的方向狂奔",这写出了伊斯哈格的勇敢无畏以及他作为牧马人的担当;他给玉狮子戴上马绊子,则表现了他的智慧。

2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