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1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2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3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4页
第三章教育目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位二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在每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时,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完全一样,里面写的是:“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工程师毒死;妇女和幼儿被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们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一个实践领域,教育理论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全面发展教育第三节素质教育(自学)第四节创新教育(自学)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什么是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涵义(P52)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说明教育怎样去培养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是位于教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方针:我国教育的总的方向的表述2.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最高理想的体现3.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目标4.教学目标、活动目标:往往是各个学科甚至是课时的目标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

实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程目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四)教育目的的特点宏观性预期性强制性时代性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二)选择功能(三)激励功能(四)评价功能三、确定教育目的依据(一)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生产力的影响

2.生产关系的影响

3.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是人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教育目的观。这些教育目的观从价值取向方面来说,分为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两大类。(P56)“一个孩子应该为他自己而受教育呢?还是应该为服务社会(或国家)而受教育呢?还是应该为这两个目的的某种结合而受教育呢?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必须是从开始就对这个问题尽可能明确地表明我们的态度。”

——沛西·能《教育的目的》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等。(1)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卢梭提出教育的目标“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即培养“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有独立的价值,其人格特点是:自爱、自主、自立、自制。

弘扬更加纯正的古希腊文化,发扬古希腊文化的自由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核心理念为:“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2)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3)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小结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人的价值实现放在第一位,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应当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有什么特点?2.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涂尔干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小结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的价值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特点是: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四、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

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P60-P61)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智力、体力、道德、审美情趣以及个性等方面充分、自由、统一、和谐地发展。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节全面发展教育(P62)一、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指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进行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包括德、智、体、美、劳五育。(一)德育

(二)智育(P62)

1.智育的含义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发展智力的教育。

2.智育的基本任务

第一,传授知识“不同的知识系统,塑造着不同的人生;完整的知识基础,造就完整的人生;片面的知识基础必然带来片面的人生。因此,要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课程知识,首先就要对人生的知识需求进行一个类型的划分和程度的区别。否则,课程结构的改革就没有根据,就会陷入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地步。”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145根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识,知识

一般可分为如下四种:

事实知识原理知识

技能知识

人力知识第二,发展技能

所谓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身体活动的协调能力。第二,智力活动的智慧能力。第三,认识活动的反省能力。第三,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个体一种能够独立作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以及依据自己的判断将信念和行动整合起来的心理倾向。自主性是个体智力品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创造性是人具有较高智力尤其是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和标志。3.智育的途径第一,课堂上:语文、数学、科学课程、社会课程等,都是开展智育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等,也都开展智育的重要途径。(三)体育(P64)1.体育含义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的教育。“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以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奥林匹克宪章2.体育功能

第一,健体功能①体育活动对身体机能有促进作用。②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③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二,教育功能①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勇敢精神的培育。②克服困难、自强自尊的意志磨炼的培育。③优雅姿势、形体和谐的审美熏陶的培育。“体育的精神,就是竞争的精神,就是超越的精神,就是在自觉遵从共同规范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发挥个人的潜力,追求卓越和成功。在机遇与挑战瞬息万变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竞争精神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岳麓书社2005年版.753.体育的基本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四)美育(P67)1.美育的含义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学校,是美的永久发源地。在每一个青年的回忆中,学校作为童年的美、世界的美、聪明才智的美、认识美、高尚情操的美保存下来。如果每一个人没有感到学校是美的,也没有体验到因此而产生的高尚情感,学校就不能成为人民教育的发源地。”——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1372.美育的任务

第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敏锐最强有力的手段是美。美是顶峰,你从顶峰上可以看到那些没有理解和感受到的美的东西,可以看到那些从来没有看到的喜悦和崇高精神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49

第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艺术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艺术深深扎根于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的东西之中。”

——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28

第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接触艺术作品是不足以引起美感体验的。必须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地参与到作品中去,还要有一种能够发现演出、诗歌和四重奏等艺术作品中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能力。”

——玛克辛·格林《艺术与想象:如何克服严重的停滞》阿伦·奥恩斯坦等著《当代课程问题》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55第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会演奏某一种乐器,那么你作为一个教育者就占有许多优势;如果你身上还有一点哪怕是很小的音乐天才的火花,那么你在教育上就是国王,就是主宰者,因为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97

3.美育的类型第一,艺术美育

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如专业艺术团体的表演,音乐大师的音乐作品,美术大师的美术作品等。第二,自然美育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神奇的长江三峡、雄壮的黄河壶口瀑布、美丽的西双版纳、翠绿的茶山竹海等。

第三,社会美育

社会美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有的美的形态。如精致的水体公园、大气的学海广场、欢腾的秧歌队伍、漂亮的焰火礼花等。

第四,教育美育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五)劳动技术教育(P71)1.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的。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2.劳动技术教育内容有工业、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公益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任务

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第二,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第三,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的技能。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

五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1.德育是方向、灵魂,在各育中居于首位,对其它各育起着导向和保证作用;2.智育是主体、中心,为其它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3.体育是基础,是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各育的物质基础;4.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起着辅德、益智、促体的作用。1.查阅有关素质教育的资料,写一篇读后感或小论文。2.查阅有关创新教育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3.调查一所学校,了解他们开展创新教育(或素质教育)的现状,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章完[思考与练习]第三节素质教育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一)素质素质是指有机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形成并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和内隐的,并具有独特功能的品质。

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和心理素质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上倾向于革新和变化;乐于发表意见;时间观念较强;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计划性较强;普遍的信任感对周围人较多的信任;信奉并愿意遵循公平待人之原则;对新式教育感兴趣;比较尊重他人。“现代化人”素质特征(二)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充分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实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为重要目标的教育;(6)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注重思想先导,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2.改革考试评价,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3.抓好常规管理,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机制;4.增加教育投入,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机制。(二)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1.师生互动,凸现主体;

2.指导方法,改进教法;

3.动手动脑,鼓励创新;

4.培养个性,和谐发展;

5.全面施教,整体优化。(三)抓好课外活动这一辅渠道;(四)消除几种错误认识:1.取消中小学升学考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2.只要抓好了课外活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3.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学生的特长。第四节创新教育一、什么是创新教育庄寿强: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思维、增长创造才干、提高创造素质并开展创造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以称为创造教育。俞国良:创造性教育意谓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阎立钦: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指培养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一)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亟待开发的创新潜力。(二)创造潜力是可以开发的,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人人蕴含创新、人人可以学会创造。二、创新教育的理念三、创新教育的目标(一)创新意识指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是驱使个体进行创新行为的心理动力。主要包括创新的内在需要与动机、质疑与批判意识、探索与求实意识、坚韧与拼搏精神、冒险与牺牲精神。

是个体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品质,是创新的动力和保证。(二)创新人格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意志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和积极主动性三个根本特点,是创造教育要着力培养的最可贵的思维品质。(三)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

流畅性(fluency)

灵活性(flexibility)

独创性(originality)精致性(elaboration)四、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一)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二)确立创新教育的目标,围绕创新教育目标开展创新教育活动;1.以创造性训练系列课为载体;2.以创造性学科教学为主翼(主渠道);3.以创造性实践活动为辅翼。(三)建构创新教育的模式——一体两翼的模式(四)教师应成为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指那些思想解放,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有以下特殊品质1.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2.热爱创造性活动,能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问题,能运用启发学生思维的新方式进行教学;3.由于他们不断地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因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4.善于组织集体创造性的气氛,使集体形成宽容和互相理解氛围;5.能倾听学生的设想和计划,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疑问、与众不同的观念;6.承认学生的创造性,能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创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