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件(完整版)_第1页
书法课件(完整版)_第2页
书法课件(完整版)_第3页
书法课件(完整版)_第4页
书法课件(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编:03中国书法发展简史01中国书法概述04书体的演变02汉字的起源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书法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以及独特的审美与价值取向,成为世界所公认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用笔、墨、纸、砚等工具书写和抒发情感的方法。书法的技法体系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内容。狭义: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即根据文字的特点及含义,按照一定的笔法、结构和章法规律书写,使其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汉字结构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笔法的演变趋势则是由简到繁。任何艺术都具有社会功能,书法也不例外。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修身价值和审美价值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讯高度发达,书法的日常书写实用功能虽然日渐消退,但是其实用价值趋于艺术化。中国书法艺术就是汉字的造型艺术。书法具有诗歌的美,像诗歌一样,能够启发人联想;书法与舞蹈相通,笔走龙蛇,像舞姿一样优美;书法与中国绘画相通,因为“书画同源”;书法还具有音乐美,像乐曲一样有节奏和韵律。03中国书法发展简史01中国书法概述04书体的演变02汉字的起源文字既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中国文字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微课视频】汉字的起源一、结绳记事说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上古时期的中国人及秘鲁印第安人皆有此习惯。到近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仍然采用结绳记事来传递信息。二、伏羲画卦说在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三皇五帝”世系中,伏羲位居“三皇”之首,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伏羲因画卦而创造的文字史称“龙书”,其强调的“法自然、师造化”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三、仓颉造字说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称史皇氏。据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孝经纬·援神契》中说:“三皇无文,至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序》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仓颉以此方法创造出的形象被称为文字。1954年,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4 000年左右)出土的陶文是汉字萌芽的典型代表。这些陶文符号也是汉字书法的萌芽。03中国书法发展简史01中国书法概述04书体的演变02汉字的起源一、先秦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到东汉末年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应视为与汉字同时萌生。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章法美、风格美等。二、秦代书法艺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的。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汉代书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另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为“草圣”。三、东汉至南北朝书法艺术三国时期,隶书的高峰地位开始降落,并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同样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了刻石的历史。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南北朝时期,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的时代。隋代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同之后的唐代都是较安定的时期。隋代书法多为楷书,上承两晋、南北朝变革发展的遗风沿革,下启唐代规范化的新局面。四、隋唐五代书法艺术宋代书法“尚意”,主要表现在如下四点:一是重哲理性,二是重书卷气,三是重风格化,四是重意境表现。同时,宋代书法还重视创作中的个性化和独创性。五、宋代书法艺术元代初期,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与宋代书法的不拘常法以及对意境的追求有所不同,元代书法表现为对形式美的追求。六、元代书法艺术七、明代书法艺术明代初期,书法“一字万同”,馆阁体盛行。明代中期,书法开始朝着“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绝代。清代,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可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八、清代书法艺术书法的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其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九、现代书法艺术03中国书法发展简史01中国书法概述04书体的演变02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在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在今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演变的顺序是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随着汉字形体的演变,各种书体也逐渐形成,即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及行书。一、篆书大篆是指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文字等,它们有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比大篆更容易书写。(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其主要是殷商时期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甲骨文是用刀具刻在兽骨甲壳上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有的浑厚粗重,有的纤细如发,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参差错综,或严整庄重,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二)金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字体圆润、凝重、厚实、质朴,其章法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具有一定的整体方正性。【微课视频】汉字的书体——篆书(三)石鼓文石鼓文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前身,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四)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取消其他六国的文字,创制的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因此又被称为秦篆。从目前所见的史料来看,小篆一般铸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令上,字有大有小,字形修长,线条匀称,笔画圆劲、均匀,章法自然,结体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二、隶书隶书的发展分为秦隶和汉隶两个阶段秦隶(古隶):战国时期秦国至西汉初期的隶书。汉隶:从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隶书的发展趋于完善,成为当时汉字书写的典范。程邈,字元岑,生卒年不详,秦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人。相传隶书为程邈所造。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程貌,隶书之祖也。相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其书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曰隶书。”(一)秦隶然而,程邈个人创造隶书的说法恐怕难以成立,更大的可能性是秦初国家事务繁多,而下级吏员因篆书过于规范、严谨,且笔画多,所以书写速度慢,于是便逐渐尝试并最终形成了一种比篆书更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书体。由于这种书体主要是徒隶一类的下级吏员使用的,因此称隶书。秦隶的出现为当时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少有真迹遗存。1975年底,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了1 100余枚竹简,竹简上的文字字径很小,字形工整、端秀,笔画浑厚、凝重且变化多姿,点画有明显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其中的“波势”已初具规模。(二)汉隶隶书在汉代逐渐成为官方书体,这是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汉隶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由表形、表意变为形声;在字体结构上减少了古文字象形的含义,更趋于符号化。《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于明代出土。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形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友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张迁碑》《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相传此碑石在明代末年断裂,所以目前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曹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结体匀整,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曹全碑》《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刻于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此碑记载了鲁相乙瑛上书请求为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一人来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作品结体方整,结构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乙瑛碑》【微课视频】汉字的书体——隶书《史晨碑》两面刻文,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史晨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作品,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史晨碑》《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刻于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此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碑文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礼器碑》楷书也称正楷、真书、正书,始于汉末,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比隶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中对隶书的解释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由于字体端正,成为现代通行的汉字规范书体。三、楷书早期的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长而竖短,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都是早期楷书的杰出代表。(一)早期楷书(二)魏碑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书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和笔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张玄墓志》等。【微课视频】汉字的书体——楷书《龙门二十品》是洛阳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20尊造像的题记。其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有隶书的格调,又有楷书的独特风格。从笔势上看,入笔露锋,经常出现横画向右上方明显欹斜,且波磔明显,收笔时按笔并上挑出锋,带有明显的隶意。《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刻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无书写者姓名。碑阳有碑文26行,每行46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共12列。碑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张猛龙碑》唐代的书法就像唐代国势一样兴盛,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尤其是在楷书方面,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以及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推崇,被奉为习字模范。(三)唐楷欧阳询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与同时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欧阳询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其楷书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继承了智永禅师的书风,为王派嫡系,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一扫魏晋书风的怯懦。其楷书作品以《夫子庙堂碑》为代表。褚遂良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代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远学王羲之并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又巧妙调和着静谧的风格,达到了前人未能达到的境地。其楷书作品以《雁塔圣教序》为代表。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楷书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被后人称为颜体。颜真卿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位集大成者,也是继东晋王羲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家之一。其楷书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等。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晚唐时期著名书法家。范仲淹说:“曼卿之笔,颜筋柳骨。”即形容颜真卿的书法用笔筋健洒脱,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劲。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等。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四)楷书的守成阶段文徵明文徵明,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吴中区)人。其小楷笔画婉转,节奏缓和,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具有晋唐书法的风致,与他的绘画风格相协调。草书始于汉初,《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书断》中说:“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一)草书四、草书和行书【微课视频】汉字的书体——行书和草书章草是一种隶书的草写,字与字之间相互独立,接近于行草,但对难写的字简化不多,书写不便。其代表作如陆机的《平复帖》。1.章草楷书出现之后,章草又演变成今草,即楷书的草写。今草书写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有简化的规律,但不易辨认,如王羲之的《十七帖》。2.今草3.狂草到唐代时,草书传递信息的功能已经减弱,逐渐成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因此演变为狂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张旭,字伯高,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擅长草书,好饮酒。其草书与李白吟诗、裴旻舞剑并称“盛唐三绝”。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其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怀素怀素,本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自幼出家为僧。其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醉素”。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在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二)行书1.行书的发展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相传为刘德升所创,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问流行,故谓之‘行书’。”历代书法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的辉煌历史。在这些传世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劲挺奔放,古人评其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2.行书的传世作品《兰亭序》是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今浙江绍兴)饮酒赋诗,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即《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又称《祭侄季明文》,全文23行,共234字。唐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闻悉其侄颜季明遇难,悲愤异常,写下这篇千古绝唱。其英风烈气倾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用笔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的代表作,全文17行,共129字。这是一篇遣兴诗作,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感叹。诗意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惆怅、孤独的心情。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无荒率之笔,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观看主编:03书法的基本笔法01书法工具04毛笔楷书笔画图解——永字八法02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笔、墨、纸、砚既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们以独特的神韵、风采和精美而博深的艺术造型,引发着使用者的激情和遐想,为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出累累篇章,被誉为“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书写工具。其品类繁多,名品名师见诸载籍,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著称,至今仍享盛名。文房四宝不仅有实用价值,还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微课视频】书法的工具一、毛笔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分别出土了一支竹管毛笔,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从制作工艺和出土分布地区来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一)毛笔的种类1.按笔毛弹性强弱划分软毫笔硬毫笔兼毫笔2.按笔锋长短划分长峰笔中锋笔短锋笔3.按常用尺寸划分按常用尺寸划分,毛笔可分为小楷笔、中楷笔、大楷笔。更大的还有屏笔、联笔、斗笔等。(二)鉴定毛笔的方法好的毛笔都具有尖、齐、圆、健4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尖即笔锋尖如锥状;齐即笔锋撮平后,齐如刀切;圆即笔头圆浑、饱满;健即笔锋挺立,富有弹性。二、墨(一)墨锭墨锭是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中压制而成的书写及绘画用品,多呈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形等。其精致的样式、文字、图绘、刻工、塑铸及外表装饰等,无一不体现出具有东方气质的艺术价值。选择墨锭时,首先要辨识墨色。墨呈现青紫色的最好,黑色的次之,呈现红、黄色或有白色的最劣。选择墨锭的方法通常有以下4种。看看墨锭是否光滑、细润,是否有开裂、变形、残缺,以及墨锭上的彩绘是否均匀而有光彩。闻闻墨锭的香味是否纯正扑鼻。墨以煤、胶等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入香料,但是香料的含量也要适中,太多会减少煤、胶等的成分,太少又达不到功效。听手指轻弹墨锭,听其声是否清脆,声音发闷的质量要差些。掂用手掂一掂墨锭是否坚实,以质地坚硬、浸水不易化的为佳品。(二)墨汁最早制作墨汁的方法是将墨块粉碎,浸泡后再兑水成汁。这种方法效率很低。后来,人们又发明以油烟和松烟为主要原料制作墨汁的方法。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挫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及润滑性能。三、纸(一)宣纸按加工方法分类,宣纸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3种。生宣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很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熟宣是在加工时用明矾涂过的宣纸,所以纸质比生宣硬,吸水能力弱,使用时墨和色不会很快洇散开来。半熟宣也是由生宣加工而成的宣纸,吸水能力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玉版宣即属此类。毛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黄色,因价格便宜而成为书法初学者的首选用纸。(二)毛边纸四、砚砚也称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由于汉代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台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铁砚、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一)端砚端砚取材于广东肇庆高要市东南部的烂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端溪砚史》),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的青睐。(二)歙砚据史料记载,歙砚始于春秋时代。其取材于江西婺源县(唐代属歙州)龙尾山一带的溪涧中,所以又称龙尾砚。因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代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三)洮砚洮砚也称洮河砚。其取材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宋时已经稀少,所以尤为贵重。(四)澄泥砚澄泥砚属于陶瓷砚。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制,出窑后再裹上黑腊。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笔洗XIBI镇纸ZHENZHI书画毡SHUHUAZHAN笔筒BITONG书法工具除文房四宝以外,还有笔架、笔洗、镇纸、笔筒、书画毡、印泥、印盒、印章、裁刀等。03书法的基本笔法01书法工具04毛笔楷书笔画图解——永字八法02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一、书写姿势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8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一)坐书姿势【微课视频】毛笔的书写姿势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如下:两脚稍微分开,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桌面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需要注意的是,立书时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而疲劳。(二)立书姿势执笔是为了更好地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要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这样写出的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二、执笔方法笔杆垂直是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目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来说,笔杆垂直便于调节笔锋指向,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一)笔杆垂直(二)指实掌虚指实是指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为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时要松紧适度。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才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三)自然放松关于执笔的部位,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一些,可让笔法流转灵活。擫大拇指指腹紧贴在笔杆左侧。押食指指腹紧贴在笔杆右侧,与大拇指相对夹住笔杆。钩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格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向内钩住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抵抵是垫托的意思,即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的力量。03书法的基本笔法01书法工具04毛笔楷书笔画图解——永字八法02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中锋运笔即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是历代书法家所提倡的一种主要运笔方法。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要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且执笔时应尽量使笔杆垂直于纸面。(一)中锋运笔一、中锋运笔与侧锋运笔侧锋运笔是指用笔时让笔和纸面成45°斜角,使笔锋的侧面与纸张接触,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二)侧锋运笔【微课视频】毛笔的基本笔法在运笔过程中,提、按是重要的技法。初学书法时,首先要掌握的就是使用毛笔最基础的提笔与按笔技法。二、提笔与按笔按笔提笔纸面三、藏锋与露锋藏锋起笔又称逆锋起笔,即起笔时笔锋的走向常与笔画的走向相反,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就是这个意思。在实际运笔时,有一个转折用锋的过程,目的是保持中锋运笔。(一)藏锋藏锋收笔又称回锋收笔,即在收笔时,通过转折用锋将毛笔的锋颖藏进笔画中,如横画或垂露竖的收笔。藏锋运笔能使写出的字笔画浑厚、圆润,给人一种气势内含、沉着稳健之感。提按回(二)露锋露锋起笔是指起笔时点画在起笔处露出锋芒,不用逆锋,笔锋顺锋搭下,直接转入行笔,所以也称顺锋起笔。露锋收笔是指收笔时将笔锋渐渐提起,不用回锋,让笔锋自然离纸,如撇、捺、挑和悬针竖的收笔。露锋起笔露锋收笔03书法的基本笔法01书法工具04毛笔楷书笔画图解——永字八法02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永字八法相传是隋代智永所创,即“永”字的侧、勒、弩、趯、策、掠、啄、磔8个笔画,基本概括了中国书法中的笔画。用现在的笔画名称来说即点、横、竖、钩、提、撇、捺、折8种笔画或笔画组合形式。【微课视频】永字八法点画是汉字笔画中变化最多的笔画,常见的有斜点、竖点、撇点、挑点、长点等,且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如两点水、三点水、四点底等,楷书“江”字左边的点画即三点水形成。一、点画的写法横画即永字八法中的勒画,勒原意是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如楷书“一”字的写法。横画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二、横画的写法竖画即永字八法中的弩画,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竖画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两种,也有长竖、短竖之分,如楷书“非”字中的两笔竖画。三、竖画的写法钩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古人称其为戈法。常见的钩画有横钩、竖钩、弧钩、斜钩、卧钩等,如楷书“成”字中的斜钩。四、钩画的写法五、提画的写法提画又称挑画,形状像钝角三角形。永字八法中策、啄、趯三者的书写都与提画类似。提画是从左下方向右上方由粗到细的一种快速行笔形式。书写时要注意与点画和横画的区分,如楷书“风”字中的提画。撇画即永字八法中的掠画。常见的撇画有横撇、直撇、弧撇、竖撇等,如楷书“月”字中的竖撇。六、撇画的写法捺画即永字八法中的磔画,书写时如同曲折的水波。常见的捺画有直捺、横捺、长捺、短捺等,如楷书“是”字中的捺画。七、捺画的写法折画是汉字不同笔画在书写中通过转折后连接而成的一些组合形式。常见的折画有横折、竖折、撇折等,如楷书“古”字下面“口”字中的横折。八、折画的写法观看主编:03楷书临帖训练——《颜勤礼碑》01选帖04隶书临帖训练——《曹全碑》02临帖(一)书法家书法艺术的繁荣是从东汉开始的,以“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形成了早期文人书法的优秀群体,并且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和书写范本。一、历代书法家及经典作品(二)书法经典作品的特点(1)不以标新立异为方向。(2)为后世所推崇、学习。(3)有较好的载体,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二、选帖指南(1)以秦汉碑帖为代表的篆书、隶书字帖。(2)以王羲之、米芾为代表的行书、草书字帖。(3)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为代表的楷书字帖。【微课视频】选帖三、版本与印刷装帧书法字帖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石刻拓本,另一种是墨迹本。从视觉上看,拓本一般是黑底白字,墨迹本一般是浅底黑字。前者沉着、厚重,后者鲜活、灵动,各有风格,各有千秋。石刻拓本墨迹本在选择字帖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两点。(1)尽量选择和原帖大小差不多的字帖,不要盲目选择放大的版本,尤其是尽量不买处理过的版本。(2)初学者尽量选择带有注解的字帖,这样方便学习。03楷书临帖训练——《颜勤礼碑》01选帖04隶书临帖训练——《曹全碑》02临帖一、为什么要临帖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和关键。如果说学习书法有捷径的话,那么临摹就是唯一的捷径。【微课视频】临帖二、临帖中的“临”与“摹”简单地说,“临”就是看着写,“摹”就是描着写。这两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都是行之有效的。

临写摹写三、精临、意临和背临精临的基本要求是写出的字和字帖一样,侧重点在“形”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似”,这是临摹的初级阶段。意临要求形神兼备,也可以加入自己对汉字和书法的理解。背临就是在反复临摹的过程中把字帖记下来,然后脱离字帖进行书写。03楷书临帖训练——《颜勤礼碑》01选帖04隶书临帖训练——《曹全碑》02临帖《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墓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其四面刻字,现存两面及一侧。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38字;碑侧5行,每行37字。(一)点画笔法一、基本笔画的笔法分析古人云:“点如高山坠石。”所以点画应该有很强的力量感。颜体的点画写得厚重、饱满,神完气足。颜体的横画变化丰富,仪态万千,或长如大戟而不笨重,或短如点画而不拘谨,或细如毫发而不轻浮。这都是由于颜真卿以篆入楷、善于用笔的结果。(二)横画笔法【微课视频】勤礼碑颜体的竖画粗壮有力,通常写到4/5处就提收。中竖劲直,左竖常向左拱,右竖常向右拱。(三)竖画笔法颜体的撇画坚韧有力,变化丰富,常中锋运笔,且力到笔尖。写颜体的撇画时,运笔速度可快可慢,但要慢而不滞重,快而不轻浮,且要力到笔尖,防止出锋时出现“鼠尾”。(四)撇画笔法颜体的捺画粗重有力,逆锋入笔后,渐行渐重,顿笔后逐渐出锋收笔,整个运笔过程衔接自然。初学者要认真、仔细地揣摩其用笔方法,不可写成“跷脚”状。(五)捺画笔法颜体的折画通常没有明显的折角,有时甚至做提笔圆转,即折角处写成圆中有方、外圆内方的转角。(六)折画笔法颜体的钩画多在回锋顿笔蓄势后,用力钩出。钩虽短促,但无丝毫松懈。有时钩画也似钩未钩,含蓄、深沉。(七)钩画笔法颜体的提画通常逆锋入笔,顿笔蓄势后向上挑出,行笔时力到笔尖。因此写颜体的提画时,行笔不可过慢,否则会出现“鼠尾”。(八)提画笔法二、偏旁部首分析颜体中字框的变化如图所示。颜体中字头的变化如图所示。颜体中左偏旁的变化如图所示。颜体中右偏旁的变化如图所示。三、结构分析(一)独体字的变化颜体中的独体字或大或小,或长或扁,形态变化十分丰富,笔画少的独体字用笔通常较粗重。(二)合体字的变化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的字由于呈三部分横列,容易写得过宽,因此书写时应该控制每一部分的宽度,以免互相拥挤。另外,还要注意三部分的长短、宽窄、位置高低等,以及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3.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的字由于呈三部分竖列,容易写得过长,因此书写时应该控制每一部分的长度,以免互相拥挤。另外,还要注意三部分的长短、宽窄,以及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4.上中下结构5.包围结构包围结构的字应该注意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的紧密联系,否则容易将字写散,书写时应该使被包围部分向包围部分靠拢。四、《颜勤礼碑》碑帖欣赏【在线案例】《颜勤礼碑》欣赏03楷书临帖训练——《颜勤礼碑》01选帖04隶书临帖训练——《曹全碑》02临帖《曹全碑》是汉碑代表作品,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和笔法都已达到完美的境地。清代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想要写好《曹全碑》中字的结构,应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纵横占位”是指每一笔画所处位置及其纵向、横向各占多少位置。笔画所处位置不同,其纵向与横向所占的位置也不同。一、如何临摹《曹全碑》二、《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一)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体多取横势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非常扁长,这在其他汉碑中是罕见的。(二)大小相间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之一。大者如“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三)布白匀称这主要表现在每个字笔画之间的互相协调,相同笔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笔画的组合也疏密匀称。(四)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其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例如,“刊”字左放右收,“揖”字左收右放;“荆”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五)笔断意连例如,“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是断开来写的,使整个字的结构充实而不迫塞,中间的“或”字上引虚下,更显空灵;“禄”字左边的“示”字旁,其上部的第二横画与下部的竖画、撇画本该是相连的,作者却分开来写,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六)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其字体比一般汉碑的字体扁平,且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例如,“夷”字上部笔画收腰,下部笔画细长,或直立或分展;“李”字全字都上敛,紧结于中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三、《曹全碑》的笔画特点(一)点画(2)垂点(1)竖点(3)撇点(一)点画(4)捺点(5)挑点(6)横点(7)曲头点(二)竖画(1)尖尾竖《曹全碑》中的竖画多用圆笔尖收笔,逆锋起笔,转锋铺毫下行,使笔毫与纸摩擦。书写时用力要均匀,收笔时笔锋渐提微尖,于空中虚势收锋,线形呈锥状。这种竖画不同于楷书中的悬针竖。这种竖画与尖尾竖的不同之处在于收笔。圆尾竖收笔时笔锋实回,笔画末端浑圆,有点类似于垂露竖,但又不是楷书垂露竖的写法。它比尖尾竖更浑厚有力,如“平”“枝”等字中的竖画。(2)圆尾竖这种竖画藏头、护尾、盈中,与点画粗细一致,头尾显圆,线条更温润、含蓄。其具体写法是藏锋逆入后转锋直下,匀速行笔,至收笔处回锋收笔,如“县”“陆”等字中的竖画。(3)短竖当一个汉字里面有多个竖画出现时,应注意它们相向或相悖的差别,以及长短、粗细、直斜、参差及收笔的变化。例如,“尚”字的两竖呈相向的姿态;“商”字的两竖呈相悖的姿态;“前”字的两竖一长一短、一直一斜,于平整中显现灵秀、生动的姿态。(4)并列竖提画在书写时,用力由重而轻,力贯始终。隶书中的提画一般较短,起笔向左下逆入,略顿笔后转锋向右上行笔,缓行缓提,收笔时敛锋提起,行笔不宜过快,如“政”字中的提画。(三)提画(四)折画(1)横折(2)椭圆折(3)竖折(四)折画(4)横折撇(5)横折折撇(6)撇捺折(五)钩画(4)捺钩(六)撇画(3)钩形撇(1)斜撇(2)直撇(六)撇画(6)方尾撇(4)短平撇(5)竖向撇四、《曹全碑》碑帖的欣赏【在线案例】《曹全碑》欣赏观看主编:01书法创作的形式02题款和钤印一、条幅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也是书法创作常见的形式之一。创作条幅时,要从右上方开始书写,以从上至下为列,以从左至右为行,还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的字要小于正文的字,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落款最后一个字的底端一般应高于正文的最底端。二、横幅横幅是横式书写的长条作品,也是书法创作常见的形式之一。在字数较少的情况下,横幅一般直接从右至左书写。在字数较多需要多行书写的情况下,从右上方开始书写,以从上至下为列,以从左至右为行。三、对联对联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对联常见的有五言对联、七言对联。五言、七言对联在安排章法时,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书写时应注意顺序,上联从右向左,下联则从左向右。四、中堂中堂一般是用一整张宣纸书写,左右配上对联,并悬挂在堂屋正中的墙壁上。五、斗方斗方是指纸张呈正方形的书法作品,一般是将宣纸从短边对裁,尺寸不宜过大,一般以四尺对开(68 cm×68 cm)的斗方以及三尺对开(50 cm×50 cm)、二尺对开(33 c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