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生中药知识培训课件_第1页
基层医生中药知识培训课件_第2页
基层医生中药知识培训课件_第3页
基层医生中药知识培训课件_第4页
基层医生中药知识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层医生中药知识培训课件CATALOGUE目录中药基础知识常用中药介绍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特色基层医生如何合理运用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CHAPTER01中药基础知识中药的起源中药历史悠久,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代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发现某些植物、动物和矿物能够治疗疾病,逐渐形成了中药的雏形。中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中药逐渐从经验医学向科学医学转变。历代医家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中药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药理论体系。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动物药包括虫类、鳞介类、禽兽类等;矿物药则包括天然矿石、化石等。中药的分类中药具有天然性、整体性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天然性指中药来源于大自然,成分复杂多样;整体性指中药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节,追求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辨证论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药的特点中药的分类与特点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性药物多用于治疗热证,热性药物多用于治疗寒证,温性药物多用于治疗寒证或虚证,凉性药物多用于治疗热证或虚热证。五味指中药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辛味药多具有发散、行气等作用;甘味药多具有补益、和中等作用;酸味药多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味药多具有清热、泻火等作用;咸味药多具有软坚、散结等作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指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理论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治疗效果。配伍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合理的配伍能够增强药效、降低毒性或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中药配伍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七种情况,称为“七情”。中药的归经与配伍CHAPTER02常用中药介绍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桂枝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紫苏解表药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石膏知母栀子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030201清热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寒。苍术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厚朴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化湿,止呕,解暑。藿香祛湿药

温里药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肉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木香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实苦、辛、酸,温。归脾、胃经。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理气药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山楂甘、辛,温。归脾、胃经。消食和胃。神曲甘,平。归脾、胃经。消食健胃,回乳消胀。麦芽消食药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茜草苦,寒。归肝经。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止血药03桃仁苦、甘,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01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02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活血祛瘀药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贝母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止咳,散结消肿。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化痰止咳平喘药甘、酸,平。归心、肝、胆经。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酸枣仁苦、辛,温。归心、肾、肺经。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开窍,消散痈肿。远志安神药CHAPTER03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首选砂锅、瓦罐,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煎药器具选择药物应先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煎药前浸泡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分钟。煎煮火候与时间中药的煎煮方法服药时间01一般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服,睡前服镇静安眠药,急性病、呕吐、惊厥、石淋及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服药方法02一般是一剂分为两次或三次服,病情紧急的一次顿服,同时还要根据需要,采取持续服药,以维持疗效。服药温度03一般汤剂多宜温服,但热证用寒药者可冷服,寒证用热药者可热服。中药的服用方法主要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除特殊注明以外,一般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常用量为5~1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剂量单味中药用法包括内服、外用。内服主要有煎汤、入丸散、研末、酒浸、冲服等;外用主要有研末外撒、调敷、煎汤外洗、浸汁点眼、研末吹喉、滴耳等。用法中药的剂量与用法配伍禁忌主要指相反药物的配伍使用,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等记载。中药的禁忌与注意事项CHAPTER04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特色VS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中药治疗疾病时,不仅着眼于局部病变,更注重整体调节,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调和的目的。辨证论治中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进行辨证分析,确定证型,然后针对证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准确地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提高治疗效果。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因人制宜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药配方和剂量。因时制宜中医治疗还注重季节、气候等时间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例如,夏季多暑热,治疗时应注重清暑解热;冬季多寒冷,治疗时应注重温阳散寒。因地制宜中医治疗还考虑地域环境对疾病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水土、饮食等因素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证型有所不同,因此治疗时应根据地域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中药的多靶点作用与综合调理作用多靶点作用中药往往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人体,从而发挥多靶点治疗作用。例如,一种中药可能同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综合调理作用中药治疗不仅针对病变本身,更注重对人体内环境的综合调理。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等,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情复杂等特点,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和综合调理,能够针对慢性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根本性的治疗。同时,中药治疗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中药治疗慢性病时,常采用复方制剂和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复方制剂能够针对慢性病的复杂病情进行综合治疗;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则能够辅助中药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慢性病治疗优势特色治疗方法中药在慢性病治疗中的优势与特色CHAPTER05基层医生如何合理运用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症状包括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等,治疗时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中药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症状包括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等,治疗时应以辛凉解表为主,常用中药有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感冒的中药治疗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咳嗽的中药治疗症状包括咽痒咳嗽声重、气急等,治疗时应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主,常用中药有杏仁、桔梗、前胡等。风寒袭肺型咳嗽症状包括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等,治疗时应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常用中药有桑叶、菊花、薄荷等。风热犯肺型咳嗽寒邪客胃型胃痛症状包括胃痛暴作、恶寒喜暖等,治疗时应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为主,常用中药有生姜、高良姜、吴茱萸等。要点一要点二饮食伤胃型胃痛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胀满拒按等,治疗时应以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为主,常用中药有神曲、山楂、麦芽等。胃痛的中药治疗湿热型泄泻症状包括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等,治疗时应以清热燥湿为主,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等。脾虚型泄泻症状包括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等,治疗时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常用中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等。泄泻的中药治疗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局部畏恶风寒等,治疗时应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常用中药有独活、羌活、防风等。风寒湿痹型痹症症状包括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等,治疗时应以清热通络除湿为主,常用中药有防己、秦艽、桑枝等。风湿热痹型痹症痹症的中药治疗CHAPTER06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刺激性反应其他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原因01020304由于中药本身具有毒性或用药不当导致的毒性反应,如乌头碱中毒、马钱子碱中毒等。机体对中药成分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如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中药引起的局部刺激症状,如静脉炎、胃肠道反应等。包括中药引起的溶血、肝肾损害、心律失常等。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注意用药禁忌和配伍加强用药监护和观察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根据患者体质、病情等因素合理选用中药。了解中药的用药禁忌和配伍禁忌,避免不合理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