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_第1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_第2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_第3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_第4页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学习目标1.运用图示,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综合思维)2.结合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的分布规律,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目标一海陆分布与冬夏季气压中心1.海陆热力差异的表现(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拓展延伸海陆热力差异的含义海洋和陆地在热力性质方面存在差异——陆地的比热容比海洋小得多,即每升高或降低1℃,陆地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要比海洋少。故陆地升温快、降温快,而海洋升温慢、降温慢。2.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海陆分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2)影响: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①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M亚洲高压最显著)。②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N亚洲低压最显著)。巧记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1)口诀法:“陆高切低,陆低切高”。冬季,陆地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夏季,陆地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2)图示法3.南半球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2)影响: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1~2题。1.图中所示的季节为北半球的()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亚洲低压出现在图中的()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答案1.B2.A解析第1题,由图中区域轮廓可以看出,亚洲大陆出现低压中心,为北半球夏季。第2题,北半球夏季亚洲低压中心出现在印度附近,为图中的①处。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3~4题。3.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4.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3.B4.C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③分别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上,②④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若①为高压中心,则①为亚洲高压;②为阿留申低压;④为冰岛低压;亚速尔高压为夏季北大西洋上的气压活动中心。第4题,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目标二季风与季风气候1.季风(1)概念: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2)典型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地区。2.季风环流与季风气候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冬季风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夏季风源于西北太平洋冬季风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夏季风源于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温带季风气候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少雨高温多雨高温干燥高温多雨分布地区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拓展延伸(1)不是只有南亚的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并不是只出现在南亚地区。在赤道南、北两侧地区都会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如非洲索马里半岛、几内亚湾沿岸等。(2)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的成因①1月季风环流的成因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西北季风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而形成的。②7月季风环流的成因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思考为什么东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季风区?答案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差异最明显,因此成为重要的季风区。2020年9月15日,“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唐代“黑石号”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沉没,1998年德国的一家打捞公司在沉船里打捞出水了陶瓷器等文物高达6万余件,本次展出再现了大唐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1.[区域认知]描述东亚季风的风向及成因。答案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成因:海陆热力差异。2.[综合思维]分析澳大利亚北部夏季西北风的成因。答案北半球冬季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3.[地理实践力]结合上图,请推断“黑石号”从我国沿海港口出发的季节,并说明你的理由。答案季节:冬季。理由:冬季我国东部沿海盛行西北风,东南亚盛行东北风,一路顺风航行。(2023·河北秦皇岛期末)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和风向,①~⑥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A.①④—海陆热力差异B.②⑤—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④⑤—海陆热力差异D.③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2.图示甲、乙、丙、丁气压中心,切断副热带高压带较明显的是()A.甲 B.乙C.丙 D.丁答案1.A2.C解析第1题,①为西北季风,④为东南季风,其形成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A正确。②为东北季风,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而形成,B错。⑤为西南季风,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C错。③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但⑥受到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D错。第2题,甲、丙位于北半球,甲为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丙为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A错,C正确。乙、丁位于南半球,乙为陆地上的热低压,对副热带高压带影响较小,丁为海洋上的高压,不会切断副热带高压带,B、D错。下图为“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完成3~5题。3.1月,图中A地盛行()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4.下列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5.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A.A地高温多雨 B.处于1月左右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B地寒冷干燥答案3.D4.D5.B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A地位于东亚,1月是北半球冬季,该地盛行西北季风。第4题,B地位于南亚,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西南季风来自热带印度洋地区,高温湿润,A错;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其形成主要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B错;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干旱灾害,C错;南亚冬季风受山脉阻挡,势力弱于夏季风,D对。第5题,C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部,该地的西北季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的。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A地此时寒冷干燥,A错;处于1月左右,为北半球冬季,B对;C地形成低压中心,C错;B地此时高温干燥,D错。目标三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推移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地降水的差异主要与来自太平洋上的夏季风的进退密切相关。1.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正常年份,锋面雨带北进慢、南退快,并产生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的现象。时间夏季风位置具体表现5月到达南部沿海冬季风减弱后退。夏季风的暖湿气流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这里成为全国的多雨中心6月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7月上旬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区雨带继续向北、向西推进7~8月华北、东北等地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9月南撤冬季风势力增强10月基本在我国大陆上消失雨季消失2.非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速度快,北方较早进入雨带,易出现北涝南旱现象。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速度慢,易出现北旱南涝现象。3.锋面雨带规律性移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我国东部季风区总体上形成夏秋多雨、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2)越向北雨季时间越短、降水越集中、年降水量越少。(3)加上太阳辐射量的南北差异,使地表自然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读“我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1~2题。1.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A.4~6月 B.6~7月C.6~8月 D.5~8月2.若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答案1.B2.C解析第1题,依照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判断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时间是5月之后,7、8月之前,一般应是6~7月,即该地区的梅雨季节。第2题,我国雨带是从南向北推移的,若7月后雨带仍未进入(Ⅰ)华北地区,即雨带长时期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则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发生涝灾,而北方地区受单一大陆气团控制,可能发生旱灾。西太平洋副高是副热带高压带保留在太平洋的一部分,其位置变化和势力强弱对我国的3.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甲、乙两地的()A.海拔差异 B.纬度差异C.海陆差异 D.风向差异4.以下四个年份中,西太平洋副高北移最早的是()A.1999年 B.2001年C.2004年 D.2006年答案3.B4.D解析第3题,夏季风最先从我国南部沿海登陆,然后向北推移;消失时从北向南撤退,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时间短,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读图可知,在各年份中,甲地受夏季风影响均早于乙地,因此甲地位于乙地以南,即纬度较低,B符合题意。第4题,材料信息表明,西太平洋副高是副热带高压带保留在太平洋的一部分,其位置变化和势力强弱对我国的夏季风有重要影响。读图可知,在1999年、2001年、2004年、2006年中,甲地最早受夏季风影响的日期分别约为5月30日、5月15日、5月20日、5月15日,乙地最早受夏季风影响的日期分别约为7月5日、6月25日、6月20日、6月10日。综上所述,四个年份中,2006年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甲、乙两地的时间最早,说明西太平洋副高北移最早,故选D。下图为“亚洲季风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关于该图所示地区所处的季节和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名称,描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冬季亚洲高压B.北半球冬季亚洲低压C.北半球夏季亚洲低压D.北半球夏季亚洲高压2.关于A、B两处风向的成因,描述正确的是()A.A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B.A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海陆热力差异C.B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D.B处季风的主要成因为陆地上形成冷高压答案1.C2.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盛行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夏季风,故该图所示的季节为北半球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热低压,即亚洲低压,故选C。第2题,图中A处是西南季风,主要是因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的,故其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A正确,B错;B处季风为东南季风,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C、D错。(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期中)读“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3~4题。3.关于A气压中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位置在30°N附近B.A的前身为副热带高压带C.只在北半球夏半年出现D.A处是亚洲高压4.东亚、南亚受季风影响显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东亚地区受A气压中心影响时,吹东北风B.南亚地区受A气压中心影响时,吹西北风C.受A气压中心影响时,西安的气候特征为寒冷干燥D.受A气压中心影响时,南亚的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答案3.D4.C解析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移动到60°N以南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陆地形成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形成了图示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因此A气压中心位于50°N附近,A错误;A的前身为副极地低压带,B错误;主要出现在北半球冬半年,C错误;A处是亚洲高压,D正确。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A气压中心为亚洲高压,受其影响时,东亚地区吹西北风,南亚地区吹东北风,A、B错误;受亚洲高压影响时,西安受来自高纬大陆内部的西北风的影响,气候特征是寒冷干燥,C正确;受亚洲高压影响时,南亚受来自内陆的东北季风的影响,气候特征为高温干燥,D错误。故选C。下图为“世界某区域X月多年平均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5~7题。5.根据等压线分布,判断X月最有可能为()A.1月B.4月C.7月D.10月6.X月甲地的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 B.东北风C.西南风 D.西北风7.下图中能反映X月时,乙地从近地面向高空方向上气温和气压分布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5.C6.C7.B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图示时期,亚欧大陆被亚洲低压控制,说明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因此可知X月最有可能为7月,C正确。第6题,由上题可知X月为7月,即北半球的夏季。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南亚,夏季南亚一带盛行西南风,C正确。第7题,此时控制乙地的为低压中心,其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凸,等温面向上凸,故选B。下面四幅图示意我国锋面雨带位置变化(阴影部分表示雨带)。读图回答8~9题。8.根据锋面雨带推移过程,四幅图的先后顺序可能为()A.③①④② B.②③①④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9.当长江中下游地区“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时,雨带位于________图所示位置()A.①B.②C.③D.④答案8.B9.A解析第8题,正常年份,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4~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如②图所示;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如③图所示;7~8月,华北、东北地区多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如①图所示;9月,雨带迅速南退,如④图所示。第9题,“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描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现象,此时为7~8月,雨带位于①图所示位置。通常每年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是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最集中的时期,称为华北雨季。2021年华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多地出现强降水。2021年7~8月,河南郑州市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日降水量高达250mm以上,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下图为“2021年8月22日8时至23日8时我国降水分布示意图(单位:mm)”。据此完成10~12题。10.正常年份,华北地区7、8月降水多的影响因素是()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C.地形地势 D.植被类型11.该年华北多地出现强降水且持续时间长的原因是()A.夏季风势力较弱 B.冬季风势力较强C.亚洲高压势力强 D.副热带高压较强12.郑州市出现严重内涝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多台风降水 B.连续性降水C.短时强降水 D.排涝设施不完善答案10.B11.D12.C解析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常年份华北地区7、8月降水多的原因是夏季风不断增强推动雨带北移而形成的,因此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B正确。第11题,华北多地出现强降水且持续时间长的原因是夏季风势力较强,副热带高压较强,锋面雨带向北推进速度快,停留时间长,A错误,D正确;时间出现在夏季,与冬季风和亚洲高压(冷高压)无关,B、C错误。第12题,由材料“2021年7~8月,河南郑州市出现暴雨甚至特大暴雨,日降水量高达250mm以上,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可知,郑州市出现严重内涝的主要自然原因是短时强降水,C正确。(2023·四川成都月考)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1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