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高三语文新试卷_第1页
23高三语文新试卷_第2页
23高三语文新试卷_第3页
23高三语文新试卷_第4页
23高三语文新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其文约,

,其志洁,其行廉。(司马迁《屈原列传》)

(2)三顾频烦天下计,

。(杜甫《

》)

(3)李白《蜀道难》中写古代蜀王开国传说的诗句是:

。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一位官员在保护生态的会上说:“不尊天道,就要受罚,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B.一位老师勉励学生努力读书而提高生命境界,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C.父亲知道了小明一直玩游戏,便训诫他:“以往算了,今后改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D.一位学生高考后与父母亲一起打工,这让他更深切地体会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言连贯的一项是()。(3分)由利益共同体再上升一个层次,就是情感共同体。

。共同体如果让人不适不悦,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即使再好再有利也未必会有人要。话再说回来,情感共同体也需要有利益支撑,情感共同体也是利益共同体,包含了义利统一、情理交融诸特性和特点。①义利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也一定是情理交融的情感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也应当是情感共同体②情感让利益有了温度、充满温暖,这样的共同体就让人感觉很舒服③情感共同体无疑是利益共同体的升华④纯粹的利益关系是冷冰冰的,既不能悦己,也不能悦人,最终是不能长久的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②③①④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幸福的客观维度审视①人们直观上认为,幸福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持续地觉得满意的感受,通常以占有资源或者物质享受为前提;所以,个人的幸福感受有着较强的主观性。虽然我们不否定幸福的这种主观性;但是,从本质上说,幸福作为人的整体的生活美好,必定有着某些普遍的客观维度,包括主体自身的精神素质基础和社会生活条件。其中幸福的社会生活条件是关乎人民群众总体福祉提高的外在客观条件。②创造丰裕的社会物质财富,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基础条件。不论个人的幸福感受有什么样的主观性,幸福总是需要有某种客观物质条件作为基础;缺失这些客观性要素,幸福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物质财富的丰裕是获得幸福的初始前提。人类的生活目标有许多种,但吃、穿、住、行条件的提高和改善,是人们幸福感受的基础条件;同时,我们有接受良好教育而学习各种技能、发展自己的禀赋和文化教养的需求,以及为子女提供良好教育条件的愿望,这些需求和愿望的实现需要具备较好的物质条件,也是人们感觉生活如意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贫穷对人民群众来说,是不幸的根源。③社会公正、仁爱秩序是普遍幸福的社会制度条件。幸福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对公正的追求是人们一种非常基本的内在的心理倾向,人们期望能够拥有基本的自由和平等权利,相同的情况能够得到相同的对待,即能够得到自己所应得到的。在制度条件下,人们普遍期盼公正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人们对于社会的法律和规则体系会如何运作抱有一种理性的期待,对于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彼此会遵从的规则具有一种稳定的理性预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社会制度和规则产生一种忠诚之感、热爱之情。能免除自己会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担忧,特别是能免除对自己会遭受欺凌、构陷和冤枉的恐惧,是一种社会性幸福的制度条件。④仁爱也是社会制度一种应然追求。其表现和实质性要求是:一方面,社会制度的设计要着眼于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普遍关心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能够过上一种体面的和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特别关心爱护社会中的“鳏寡孤独、颠连无告”者,使其生活能够得到必要的保障。这是孟子所说的“仁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在成长中没有陪伴的留守儿童、进入衰年而孤独无依的老人等等,是社会中极为不幸的群体,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政府的关心,并以制度安排来加以帮助。要提高社会的普遍幸福感,必须补好这个短板。⑤幸福以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为滋养条件。经验表明,社会的精神文化状况与幸福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幸福要求个体的各种心灵功能都能得到涵养和塑造,能够具有精神的自主,能自主地使用自己的理智,自觉地进行道德追求和道德推理,这是我们获得幸福的资格;能够具有文化教养,发展自己的先天禀赋,具有审美能力,发现并欣赏自然界的美、人性和文明之美,这是我们的精神层次得到提高的表现,也是我们获得了创造更多幸福的能力的体现。⑥社会优秀精神文化的繁荣,能够给人民的精神素质提升以深入的滋养。优秀的社会精神文化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清晰而深刻的理性本质、高远的志向和人生抱负、展现人类命运的激情主题、文明优雅的精神内涵、艺术地再现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令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这样,人民群众就将能够过一种具有健康品位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发现和创造人生意义的能力,从而能够获得一种更稳定、更有价值的幸福感。⑦个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须塑造自己的社会性本质。对于个体来说,要获得幸福,需要具备一种超出小我限囿,而能扩展到他人、社会的广阔心胸。一个没有他人和社会的眼界的人,就是只能汲汲于私利私欲满足的人,其幸福感是不健康的、病态的,甚至会发展为变态的。这种人根本谈不上幸福。3.第①段中的“主体自身的精神素质基础”在文中具体指个体的

的精神情怀。(2分)4.下列选项中推理的过程与第②段画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获得较高的社会身份地位,必须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小明是一个初中水平的阅读者,小明的社会身份地位不会很高。B.获得较高的社会身份地位,必须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小明掌握古文又能读英俄书报,小明无疑有较高的社会身份地位。C.只有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身份地位;小明掌握古文又能读英俄书报,小明必能获得较高的社会身份地位。D.只要具备了较高的阅读能力,就能获得较高的社会身份地位;小明是一个初中水平的阅读者,小明的社会身份地位不会很高。5.依据⑤⑥两段,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一个人的心灵受到社会文化的滋养,便获得幸福的资格。B.一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健康而有品位,能够获得幸福感。C.人民群众不幸福是由他们没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所决定的。D.一个人不幸福,表明这个人处于精神文化落后的社会中。6.如果把第④段划线处做论据证明第③段的论点,将怎样分析?请简要写出。(4分)7.分析本文②至⑥段那样安排顺序的理由。(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沙海一苗树梁衡①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②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③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④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⑤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⑥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⑦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⑧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8.选择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语言特点。(3分)9.依据④⑤二段,分析高树林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3分)10.全文围绕“一苗树”进行构思,严谨而高超,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11.比较分析本文一苗树壕官井村中村民关系与《乡土中国》中村民关系的不同;比较分析2点即可。(6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壮士吟次唐人韵(宋)陆游士厌贫贱思起家,富贵何在发已华。不如为国戍万里,大寒破肉风卷沙。誓捐一死报天子,兜鍪如箕铠如水。男儿堕地射四方①,安能山栖效园绮②。塞云漠漠黄河深,凉州新城高十寻。风餐露宿宁非苦,且试平生铁石心。[注]射四方:①国君世子生,射人以矢射天地四方;此指志在四方。②园绮:东园公、绮里季,汉初隐士。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题中的“吟”是古典诗歌一种体裁的名称。B.诗题表明本诗是依照唐人某首诗韵写作的。C.本诗押韵比较宽泛,中途换韵也比较自由。D.本诗题材在陆游和唐宋诗歌中都极为罕见。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1分)A.奇崛华丽

B.平易明快

C.平淡自然

D.藻饰雕琢14.本诗紧扣“铁石心”表达思想情感,请对此加以赏析。(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陆让母①陆让母者,上党冯氏女也,性仁爱,有母仪。让即其孽子也,仁寿中,为番州刺史,数有聚敛,赃货狼籍,为司马所奏。上遣使按之皆验,于是囚诣长安,亲临问。让称冤上复令治书侍御史抚按之状不易前。乃命公卿百僚议之,咸曰:“让罪当死。”诏可其奏。②让将就刑,冯氏蓬头垢面诣朝堂数让曰:“无汗马之劳,致位刺史,不能尽诚奉国,以答鸿恩,而反违犯宪章,赃货狼籍。若言司马诬汝,百姓百官不应亦皆诬汝;若言至尊不怜愍汝,何故治书覆汝?岂诚臣?岂孝子?不诚不孝,何以为人!”于是流涕呜咽,亲持盂粥劝让令食。既而上表求哀,词情甚切。③上愍然为之改容。献皇后甚奇其意,致请于上。治书侍御史柳彧进曰:“冯氏母德之至,有感行路。如或杀之,何以为劝?”上于是集京城士庶于朱雀门,遣舍人宣诏曰:“冯氏以嫡母之德,足为世范,慈爱之道,义感人神,特宜矜免,用奖风俗。让可减死,除名为民。”复下诏曰:“冯氏体备仁慈,夙闲礼度。孽让非其所生,往犯宪章,宜从极法。躬自诣阙,为之请命,匍匐顿颡。朕哀其义,特免死辜。使天下妇人皆如冯者,岂不闺门雍睦、风俗和平!朕每嘉叹不能已;宜标扬优赏,用章有德。可赐物五百段。”集诸命妇,与冯相识,以宠异之。

(选自《隋书卷八十·列传四十五·列女》)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冯氏蓬头垢面诣朝堂数让曰()

(2)特宜矜免(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夙闲礼度()A.防止

B.约束

C.熟习

D.文雅(2)特免死辜()A.罪恶

B.灾难

C.惩罚

D.违背17.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让称冤/上复令治书侍御史抚按之/状不易前B.让称冤上/复令治书/侍御史抚按之状不易前C.让称冤上复/令治书侍御史抚按之/状不易前D.让称冤上复令/治书侍御史抚按之状/不易前18.把第③段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朕每嘉叹不能已;宜标扬优赏,用章有德。19.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20.用三个词语,概括陆让母亲的“德”。(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诚存堂记(元)虞集①昔者君子之言居也,宅曰安宅,居曰广居,泰哉!其所以自处者乎?何其安重尊高之若是也!窃意君子之所以为安重尊高者,固无待于外;而上栋下宇,□得以休其体而致其养夫,岂苟然也哉!②集贤司直番易周君之为堂也,筑必固,材必美,攻斫必纯,构缔必坚缜,面势必周正,户牖必疏达,温凊①必宜适,待其后之人必久而无斁②,凡作室之道备矣。及其成也,曾不以是自佚,方挈挈然③以诚存题之,此其意岂浅浅者?顾使集为之记,集何足以知之?③尝试即堂而言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