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地理试卷汇编:人类的聚居地-聚落_第1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地理试卷汇编:人类的聚居地-聚落_第2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地理试卷汇编:人类的聚居地-聚落_第3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地理试卷汇编:人类的聚居地-聚落_第4页
2021年-2023年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地理试卷汇编:人类的聚居地-聚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3北京重点校初二(上)期末地理汇编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选择题(2023秋·北京平谷·八年级统考期末)图为某区域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甲、乙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不正确是(

)A.甲乙两地距离近,聚落类型一致 B.甲地房屋低矮稀疏,是乡村C.乙地高楼林立,经济发达,是城市 D.甲地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乡村2.乙聚落地处(

)A.冰天雪地的高原 B.干旱缺水的荒漠 C.地表崎岖的山区 D.交通便利的平原(2023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图(a)、图(b)为深圳市深南大道不同时期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与图(a)相比,图(b)(

)①建筑密度大②自然景观的保护程度高③交通线密集④服务设施数量多且齐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造成两图景观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地域文化的变化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交通方式的变化(2022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图为日本合掌村和东京的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合掌村和东京的景观差异主要表现在(

)A.气候和植被类型 B.日常饮食和服饰 C.建筑物和交通 D.语言和风俗习惯6.合掌村的房屋适应了当地冬季寒冷、多雪的环境,其倾斜的屋顶利于(

)A.获得更多光照 B.房屋通风防潮 C.秋季晾晒谷物 D.积雪自然滑落(2022秋·北京丰台·八年级统考期末)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以独特的渔村景色闻名于世。这里气候干冷,海风强烈,人们通过晾晒风干保存鱼货。因平地有限,渔村小木屋多依山临海而建,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下图为罗弗敦群岛位置及渔村小木屋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木屋建筑特点及目的是(

)①木柱支撑,扩展用地②木质结构,通风散热③石板铺顶,抵御强风④石板厚重,稳固地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木屋旁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用途是(

)A.风干海鱼 B.晾晒衣物 C.堆放木柴 D.圈养牲畜(2022秋·北京石景山·八年级统考期末)聚落是人们为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集聚定居的场所。左图为我国某地聚落景观,右图为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的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聚落景观(

)①位于山区,聚落分布稀疏

②气候温和湿润,梯田种植为主③交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

④附近河湖密布,引水灌溉便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照片中的聚落可能位于右图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022秋·北京海淀·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推测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是(

)A.400米 B.450米 C.550米 D.650米12.瀑布景观最可能出现在(

)A.甲河 B.乙河 C.丙河 D.丁河13.图中居民区主要分布在(

)①山脊地区

②河流沿岸

③沿海地区

④山谷地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2春·北京海淀·八年级101中学校考期末)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中国福建省泉州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泉州(

)①为城市聚落②旅游业发达③农业人口比重大④基础设施完善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 D.气候16.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有(

)①留存和保护地域文化②利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③增加旅游和商业收入④还原人们旧时的生活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2秋·北京门头沟·八年级统考期末)荷兰画家梵高在法国南部的小城阿尔勒,创作了百多幅画作。图是其中两幅以麦田为主题的油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有很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A.居民收入和从事职业的不同 B.房屋高矮和道路宽窄的不同C.地形类型和人口数量的不同 D.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18.从图中景观可以推断,梵高当时绘画的地点是(

)A.城市 B.乡村 C.林业为主 D.工业为主19.法国地处欧洲,在阿尔勒旅游观光,最常见的是(

)A.挂着十字架的教堂 B.供奉着佛像的庙宇C.黄色人种为主的当地人 D.身着白袍的伊斯兰教徒(2022秋·北京房山·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公元1759年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局部),反映了当时苏州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市井风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0.图中所示的聚落类型及判断依据是(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市,这里以商业活动为主 D.城市,这里的房屋数量较多21.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A.水运发达 B.地势崎岖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2022秋·北京大兴·八年级统考期末)图为世界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2.图中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3.丁地(

)A.比乙地降水量少 B.年平均气温比丙地高C.比甲地年温差大 D.降水分旱季和雨季24.与甲地气候相适应的传统民居是(

)A. B.C. D.(2022春·北京大兴·八年级统考期末)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所属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乡村,住房紧张 B.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市,交通便利 D.城市,以工业生产为主26.有利于“桃花源”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有(

)A.土地平旷 B.屋舍俨然 C.阡陌交通 D.鸡犬相闻(2021秋·北京石景山·八年级统考期末)图为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7.四地中(

)A.甲地一一年降水量约1000mm B.丙地——降水均匀C.乙地一一气温年较差大于20℃ D.丁地——雨热同期28.乙地气候特征是(

)A.冬冷夏热,降水主要集中夏季 B.冬暖夏凉,降水季节分配均匀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9.与丁地气候相适应的传统民居是(

)A. B.C. D.(2021秋·北京昌平·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局部),反映了当时苏州(今江苏苏州)“商贾辐辏[fúcòu],百货骈阗[piántián](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30.图中所示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市,这里以商业活动为主 D.城市,这里的房屋数量较多31.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A.水运发达 B.地势崎岖 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2021秋·北京平谷·八年级统考期末)地下城市马特玛塔(星球大战外景地)位于突尼斯东南的撒哈拉沙漠中,聪明的柏柏尔人开凿洞穴作为房屋,形成了环境舒适,四季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穴居的城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2.柏柏尔人建造穴居城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地形平坦 B.资源丰富 C.宗教信仰 D.避暑挡风33.这里特有的山丘、峡谷和谷底,呈现出一种外太空般荒芜凄凉的景观,现在这座古城基本荒废。推测现在这座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

)A.地震频繁 B.水源短缺 C.交通不便 D.耕地不足34.(2021秋·北京延庆·八年级统考期末)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①优越的位置②平坦的地形③高山、峡谷④气候湿热⑤靠近河流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二、选择题组(2022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全球人口分布不均匀。图为世界主要特大城市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5.人口稠密地区大多分布在(

)A.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 B.中高纬度的沿海地区C.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D.中高纬度的内陆平原36.甲地城市分布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 B.高温干旱 C.炎热潮湿 D.地处内陆37.能反映图中聚落类型的是(

)A. B.C. D.(2022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被誉为“梦幻之都”的通布图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尼日尔河北岸,由于风沙侵蚀以及越来越多的游客参观,面临着被损毁的危险。下图为通布图古城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8.图中反映出当地(

)A.地势平坦 B.河网密布 C.气候干旱 D.土壤肥沃39.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从传承和保护角度考虑应该(

)①整修古建筑②限制游客人数③古城内修建酒店④使用当地木材修葺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2022秋·北京石景山·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为世界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0.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1.乙地(

)A.比丙地年降水量多 B.比丙地气温年较差小C.最热月比丁地更炎热 D.最冷月比丁地更寒冷42.与丁地气候相适应的传统民居可能是(

)A. B.C. D.(2022秋·北京通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我国光伏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在脱贫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图为沂蒙山老区某地地形图和该地建设的大型光伏发电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3.光伏发电站适合建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此光伏电站应位于(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44.沿着图中甲乙两点连线所做地形剖面示意图是(

)A. B. C. D.45.图中四地最容易形成聚落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022秋·北京大兴·八年级统考期末)《桃花源记》中这样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图为甲骨文“聚”和“落”的解释。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6.“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可以说明(

)①人类早期聚落多临近水源②动植物丰富利于早期聚落形成③聚落内部只能生活,不能生产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7.文中描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分别是(

)A.乡村,以平原为主 B.城市,交通发达C.乡村,以农业为主 D.城市,房屋整齐(2021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斯里兰卡人民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积20平方千米)建设的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8.图中的聚落是(

)A.乡村,临近蓄水池分布 B.乡村,以发展畜牧业为主C.城市,以发展服务业为主 D.城市,历史文化古迹众多49.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可以(

)①调节当地气候②扩大土地资源③促进航运发展④提供灌溉水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21秋·北京西城·八年级统考期末)撒马尔罕位于欧洲大陆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描绘撒马尔罕:“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下图为“撒马尔罕古城远景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0.古丝绸之路繁盛时期,撒马尔罕城(

)①为乡村聚落②以种植水稻为主③为城市聚落④以商贸交易闻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1.撒马尔罕古城中民居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平顶房屋——降水较少 B.竹木材质——森林广布C.底层架空——炎热潮湿 D.门窗宽大——光照不足52.图片中部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信奉(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53.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是(

)A.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 B.使人类璀璨文化得以留存C.限制古城的游客数量 D.提高当地古建筑经济价值(2021秋·北京朝阳·八年级统考期末)爨底下村是我国保留比较完整的北方山村四合院古建筑群,是“活着”的文化遗产。54.爨底下村(

)①受地形影响,依山而建②受气候影响,多平顶房③被山地环抱,房屋密集④坐北朝南,更利于采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5.为保护“活着”的文化遗产,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保护古建筑,将居民全部外迁②恢复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③适度发展旅游,增加经济收入④建设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021秋·北京房山·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风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6.图中景观反映的是(

)A.城市聚落 B.工业生产 C.乡村聚落 D.农业生产57.由图中景观可推断当时该地(

)A.水运发达 B.商业落后C.水流湍急 D.全年少雨(2021秋·北京怀柔·八年级统考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8.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59.该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A.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达C.平原广阔,水资源充足 D.位于沿海,海运便利(2021秋·北京密云·八年级统考期末)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中国的《汉书·沟洫志》中记载道,“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左图为“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右图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姑苏繁华图》(局部),该图反映了苏州“商贾辐奏,百货骈阗(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意思)”的市井风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问题。60.结合左图“聚”和“落”的甲骨文解释,下列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内部只能生活,不能生产 B.保护聚落的目的是要发展旅游业C.多建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 D.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61.结合材料右图作品显示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市,这里房屋密度大 D.城市,这里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三、解答题62.(2023秋·北京西城·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外对比

家国情怀家,我们心底最温暖而熟悉的地方,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衍生出了万般的样貌。民居是地理环境的映射,一个地方的房屋样式往往反映了当地地貌和气候特征。图1为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甘多村和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2为甘多村和北京市景观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两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地点聚落类型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候类型甘多①________各月均温均高于③________℃,气温年较差④________有明显的⑦________、⑧________季⑨________气候北京②________夏季⑤________,冬季⑥________,气温年较差大夏季多雨,冬季干燥⑩________气候(2)甘多和北京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纬度/海陆)位置不同,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均较________。甘多民居常常没有窗户或者窗户很小,可以隔绝室外________(冷/热)空气,房顶坡度较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3)在甘多和北京两地中任选其一,举例说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63.(2022秋·北京东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21年10月1日,2020年迪拜世博会正式开园,迪拜以其独特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图1为世界人口分布图(部分)。(1)图中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有迪拜所在的阿拉伯半岛大部及_________等: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等;总体来看,图示区域人口分布_________。迪拜位于面向波斯湾的一片平坦的沙漠地区。19世纪初,迪拜还是一个小渔村。图2为迪拜1960年和2020年影像地图。(2)从1960年到2020年,迪拜除主要向半岛上的沙漠地区扩展外,还在向___________地区扩展。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看,影响迪拜扩展方向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迪拜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7.5℃,年平均降水量约为88.6mm,其传统民居简洁、实用、耐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图3为迪拜传统民居景观图。(3)分析迪拜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⑥______⑦_______⑧______。64.(2022秋·北京门头沟·八年级统考期末)聚落是人的居住地,多选建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形成了八大文化区,也是历史时期古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图是“中国史前八大文化区及相关的超级聚落遗址分布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史前文化区大多地处我国____(季风区/非季风区),多位于____(地形类型)为主的地区。受当时条件的制约,渔猎采集是人们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因此,这些超级聚落的分布除了有相似的地形特征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多分布在____附近,为处于当时那个历史时期的聚落发展提供了____。(双项选择)A.便利的运输

B.充足的水源

C.丰富的食源

D.多样的矿产(2)聚落的分布,除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外,还与____(自然条件)有强烈的依赖关联。(3)随着工具、技术的发展进步,史前文化区的古人类也逐渐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相适应,获取食物的方式从渔猎为主逐渐进入到以____(农业部门)为主。与地理环境多样性有关,黄河流域地区多以____(旱地/水田)农业为主,长江流域则以稻作为主。(4)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地区的民居逐步形成了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这些特色的传统民居生动地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请你在“纸上”搭建一座与我国黄河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传统民居。把你选择使用的传统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的序号,填在横线相应位置。在黄河下游地区搭建传统民居,墙体适合选用____材料,选择____的窗户式样,屋顶比较适合的是____。(5)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各有特色。在土耳其东南部的哈兰地区,有一种仿如巨型土塔一般的传统民居,被称为“蜂巢屋”,这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民居。选择适合的词语,填入表中,认识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当地人民是如何适应自然的。①____、②____、③____。(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一些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特色的聚落不断在消失。未来,面对像“蜂巢屋”这类的传统建筑,适合的做法是(

)。(单项选择)A.全部拆除后改建高楼 B.修缮保留,申请文化遗产保护C.全部封闭,禁止参观 D.不用维护,自然垮塌后重建65.(2022秋·北京大兴·八年级统考期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为现代生活的时尚。某中学地理社团进行了线上的“云游全球”活动。图为云旅游目的地及部分景观图。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图完成下面表格。城市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大洲主要人种主要语言主要宗教西雅图①____中纬度②____白色人种③____④____迪拜东半球⑤____亚洲⑥____阿拉伯语伊斯兰教(2)同学们找到了巴拿马城的资料,请运用所学知识将其补充完整。巴拿马城:邮票中展示的是巴拿马老城区历史建筑,其位于巴拿马运河入口处。巴拿马运河沟通了____洋和____洋。老城区始建于1519年,是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地区早期的定居地,至今仍保留着欧洲城镇规划的网格状布局和欧美不同风格的城市建筑,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3)巴拿马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是____(双项选择)。A.增加旅游业的收入 B.传承人类璀璨的文化C.改善当地自然环境 D.为研究历史提供材料(4)请你为保护巴拿马老城献计献策。____

参考答案1.A2.D【解析】1.由图可知,甲聚落房屋低矮稀疏,周围是农田,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是乡村聚落;乙聚落房屋高大密集,交通便利,是城市聚落,故选A。2.由图可知,乙聚落是位于交通便利的平原,不能看出是冰天雪地的高原,有河流经过,更不是干旱缺水的荒漠,也不是山区,是沿海城市,故选D。【点睛】乡村和城市的区别:(1)人口:乡村稀疏,城市密集;(2)交通:乡村道路较少,城市道路密集;(3)建筑:乡村房屋密度小,城市房屋密度大;(4)生产方式:农村多为农业,城市为工业、商业等;5)自然景观:乡村山地或农田,城市楼房或商场等。3.C4.C【解析】3.与图(a)乡村聚落相比,图(b)城市聚落,建筑密度增大,交通线密集,服务设施数量多且齐全,但自然景观被破坏了,故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C。4.聚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聚落划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交通方式的变化不是划分聚落的主要原因。故选C。【点睛】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并进行生产、生活的场所,根据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聚落可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5.C6.D【解析】5.图中合掌村为乡村聚落,东京为城市聚落,乡村一般规模较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受生产方式的差异影响,合掌村和东京的景观差异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交通、农田等方面,故C正确;两聚落气候和植被类型差异不大,但合掌村植被覆盖率较东京高,故A错误;饮食习惯、语言和风俗不属于景观差异,故BD错误。故选C。6.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雪,从西伯利亚来的干冷气流经过日本海时变得温暖潮湿,受日本山脉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所以降雪多。合掌屋除了可以抵御寒风之外,也能够承载雪的重量而不崩塌,让部分过高的积雪滑落。故选D。【点睛】合掌屋外表如同手掌尖相靠的幅度,故被称为合掌屋,其屋顶是厚厚的茅草搭建而成,坡度很大,这样使积雪容易滑落,7.B8.A【解析】7.由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平地狭小,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目的主要扩展平整的用地空间,由材料知该区域为岛屿,四面环海,风力强劲,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目的为了抵御强风,防止强风掀翻屋顶,故①③正确;与通风散热和稳固地基无关,②④错误。故选B。8.由材料可知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为捕鱼,搭建许多木架主要是用来晾晒鱼干,故A正确;晾晒衣物不会搭建许多木架,故B错误,由图中木架的形状,可知搭建的木架不是用来堆放薪柴、圈养牲畜的,故CD错误。故选A。【点睛】罗弗敦群岛,是挪威北部、挪威海中的群岛。面积1425平方公里。南北延伸约111公里,同大陆相距1.6-80公里,中隔韦斯特湾。人口2.7万。岛间海峡流水湍急,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较温和。岛上多沼泽、山丘,最高峰1161米。四周海域盛产鳕鱼、鲱鱼,捕捞后多制成鱼干和熏鱼。9.A10.A【解析】9.结合所学知识,聚落是人们为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集聚定居的场所,图中的聚落位于山区,聚落分布稀疏,气候温和湿润,降水较为丰富,以梯田种植为主,重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①、②正确;该地区主要位于山区,交通不便,旅游资源缺乏,③错误;图中附近没有河湖分布,引水灌溉不便,④错误。故选A。10.由图可知,照片中的聚落类型为乡村,位于山区,右图中的甲地聚落类型为乡村,位于山区,A正确;右图中的乙地聚落类型为乡村,位于海拔较低的高原地区,B错误;右图中的丙地和丁地都位于平原地区,而且聚落类型为城市,C、D错误。故选A。【点睛】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往往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来的。河流干支流交汇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往往易形成较大规模的聚落。11.C12.A13.D【分析】11.结合图示来看,该图等高距是100米,图中最高山峰的海拔高度是500米--600米,故C符合题意。故选C。12.瀑布的形成一般是分布在河流,还要处于陡崖地形处,如图中所示,瀑布景观可能出现在甲河,只有甲河有陡崖地形,乙、丙、丁河都没有陡崖地形,不可能有瀑布景观,故选A。13.结合图例来看,图中居民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沿海地区、山谷地区。山脊处地形崎岖,不适合聚落的形成,故②③④正确。故选D。【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14.B15.A16.A【分析】14.泉州为福建省地级市,为城市聚落,城市人口比重大,农业人口比重小;城市基础设施完善;泉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泉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与海相伴,向海而生,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10世纪至14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因此,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A正确;与纬度位置、地形、气候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16.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留存和保护地域文化,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利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研究城市、人类发展历史,借古明今,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①②正确;增加旅游和商业收入不是主要意义,③错误;不是为了还原人们旧时的生活方式,④错误;故选A。【点睛】不同的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17.D18.B19.A【解析】17.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因此造成各地聚落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D正确;居民收入,房屋高矮、人口数量的不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C;故选D。18.读图可知,图中两幅以麦田为主题的油画,说明该地以农业为主,其聚落形式是乡村,B正确,故选B。19.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信仰基督教,以尖塔、尖拱或圆拱、小窗为特征,建筑有十字架标志是基督教的教堂,A正确,排除D;供奉着佛像的庙宇,是佛教的建筑,排除B;当地以白种人为主,排除C;故选A。【点睛】世界宗教多种多样,目前广为流传,并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20.C21.A【解析】20.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和进行生产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图中所示进行的是以商业活动为主,说明这是城市聚落,故选C。21.由图中景观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水运发达,交通便利,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苏州是有名的水城,在古代时,南方地区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为苏州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故选A。【点睛】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两者在景观上有较大差异。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的不同使聚落在形状、规模、房屋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来许多宝贵的遗产。22.B23.B24.C【解析】22.读图可知,甲图所示气候全年少雨,故A与题意不符;丙、丁两图所示气候各月降水相差不大,季节分配较均匀,故CD与题意不符;乙图所示气候,气温较低的月份多雨,气温较高的月份少雨,符合“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的特征,B正确。故选B。23.读图可知,丁图所示气候终年多雨,比乙地降水量多,A错;丁图所示气候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比丙地高,B正确;丁图所示气候终年高温,年温差比甲地小,C错;丁图所示气候终年多雨,季节分配较均匀,D错。故选B。24.读图可知,甲图所示气候冬季温和,全年少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C图中的建筑墙体厚,开窗小,白天可防止热风和风沙进入室内,夜间可减少热量散失,保持室内温度,与热带沙漠气候相适应,C项符合题意;A图所示民居属于竹木结构的吊脚楼,适应气候湿热地区;B图所示民居青瓦白墙,临河而居,多位于我国江南亚热带季风地区;D图所示冰屋,则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寒带地区。综上所述,ABD与题意不符。故选C。【点睛】传统民居形成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民居也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传统民居的取材、房屋布局、朝向、房屋结构等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25.B26.A【解析】25.根据材料可知,良田为乡村的标志,良田、美池、桑竹为农村景观,因此以农业生产为主。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2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平坦为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A正确;屋舍俨然说明房屋整齐,不属于自然条件,B错误;阡陌交通说明小路纵横,交通便利,不属于自然条件,C错误;鸡犬相闻说明居住距离近,人口众多,不属于自然条件,D错误。故选A。【点睛】聚落形成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1)地形,地势平坦(2)水源,水源充足(3)气候,气候适宜(4)资源,资源丰富等;社会条件(1)交通便利(2)政策支持(3)科技发达等。27.D28.B29.B【分析】27.甲地每月降水都大于100毫米,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故A项错误。丙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降水季节变化大,不均匀,故B项错误。乙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上,月平均最高气温在20℃以下,气温年较差小于20℃,故C项错误。丁地6、7、8月气温最高,此时降水也最多,雨热同期,故D项正确。A、B、C项表述错误。故选D。28.乙地各月降水柱高度相差不大,说明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其气温年较差小于20℃,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最热月均温低于20℃,冬暖夏凉,可知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A、C、D项表述错误,故选B。29.由图可知,丁地最冷月均温大于0℃,小于15℃,位于亚热带,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高温,雨热同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传统民居建筑屋顶坡度大,利用排水,故B项正确,A项为吊脚楼,位于热带的湿润地区;C项为平顶屋,位于降水少的地区;D项是雪屋,位于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的地区。故A、C.D项错误,故选B。【点睛】世界各地的气候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类型种类多种多样,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分布着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同纬度地区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降水的差异也很大;地形既会影响气温,也会影响降水。30.C31.A【解析】30.聚落是人们长期居住和进行生产的场所,根据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图中所示进行的是以商业活动为主,说明这是城市聚落,故选C。31.由图中景观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水运发达,交通便利,有利于商业的发展,苏州是有名的水城,在古代时,南方地区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为苏州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故选A。32.D33.B【分析】32.根据材料可知,柏柏尔人建造穴居城市位于突尼斯东南的撒哈拉沙漠中,这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风沙大,柏柏尔人开凿洞穴作为房屋,形成了环境舒适,四季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穴居的城市。所以主要是为了防暑挡风。与地形、资源和宗教无关。故选D。33.该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所以荒芜凄凉的原因是气候因素,干旱缺水,据此推测这座古城荒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干旱造成水资源短缺。这里不在地震带上,交通和耕地不足不是主要因素,故选B。【点睛】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干旱缺水是这里人口稀疏的最主要原因,读图和材料分析解答即可。34.D【详解】优越的地理位置、平坦的地形、靠近河流(水源充足)等都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而高山、峡谷(地形崎岖)、湿热的气候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选D。35.C36.C37.A【解析】35.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由图可知,中低纬度的临海平原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工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人口有极大的吸引力。故选C。36.据图可知,甲地位于亚马孙平原,亚马孙平原属于原始的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该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疏,城市分布少。故选C。37.据材料可知,图为世界主要特大城市分布图,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建筑高大密集,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读图可得,A图所示的是城市聚落,其楼房林立;BCD所示的乡村景观。故选A。.【点睛】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世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都不适宜于大量人口长期居住。38.C39.A【解析】38.从图中民居可以看出,这里的民居墙厚、窗小,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日温差大的特点,厚墙、窗小是为了隔热,防止风沙,地势、河网、土壤均与该民居特征关系小。故选C。39.据材料可知,通布图古城由于风沙侵蚀以及越来越多的游客参观,面临着被损毁的危险。为了保护古城应整修古建筑,要限制游客人数,①②符合题意。若在古城内修建酒店会破坏古城原貌,加剧古城的破坏程度,③不符合题意。尽量保持原貌,要使用建筑本身的材料泥土和稻草,如果大量使用当地木材修葺,就会破坏古城原貌,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图示属传统聚落;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对典型聚落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0.A41.D42.A【分析】40.气温最高在7月是北半球,在1月是南半球。热带地区气候终年高温,最低月平均气温高于15℃。读图,符合上述条件的是甲图,A正确,BCD错误,故选A。41.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丙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A错误。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乙地气温年较差比丙大,B错误。最热月乙地平均气温不超过25°C,丁地最热月平均气温超过25°C,丁地更炎热,C错误。最冷月乙地平均气温低于0°C,丁地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20°C,最冷月乙比丁地更寒冷,D正确。故选D。42.丁地终年高温,一年分为雨旱两季,为热带季风气候。图A是高脚屋,适合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的湿润高温环境,A正确。图B是江南水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我国南方地区,B错误。C图为撒哈拉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当地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C错误。D图为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为了躲避冰雪寒冷天气,修建了冰屋,D错误。故选A。【点睛】北半球陆地最高温出现在7月,南半球陆地最高温出现在1月。43.C44.A45.D【解析】43.由图可以看出,光伏发电站适合建在光照充足的地方,此光电站应该位于丙处,此处是向阳坡,光照最好,甲、乙和丁位于背阳坡,光照弱,故选C。44.由图可知,从甲到乙先是经过山谷,再经过山脊,随后又经过山谷,最后又到达山坡,与A图剖面图相瞒符,故选A。45.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容易形成村落的是丁地,原因在于丁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运便利等。故选D。【点睛】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据此解答此题。46.B47.C【解析】46.人类早期聚落多临近水源,①正确;动植物丰富有利于提供食物,利于早期聚落形成,②正确;聚落内部既能生活,也能生产,③错误;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④正确;故选B。47.由题目可知,“桃花源”描述的是聚落类型是乡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人们从事的是农业生产活动,“阡陌交通”指的是田间小路,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便利的交通、气候适宜、地形平坦、丰富的自然资源等。48.A49.B【分析】48.结合材料并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聚落规模小,且临近农田与蓄水池分布,是乡村聚落,A正确,CD错误;该乡村聚落临近农田与蓄水池,主要发展的是种植业,B错误;故选A。49.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可以形成相对广阔的水域,能够调节地方小气候,提供灌溉水源,①④符合;蓄水池蓄水会淹没上游土地,可能使土地资源相对减少,②不符合;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对航运影响不大,③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50.D51.A52.C53.B【解析】50.读图和材料可知,图中聚落房屋、道路密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以商贸为主的城市。所以根据题意选D。51.读图可知,该城市多为平顶房,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少,多为石头建筑,森林稀少,底层没有架空,门窗宽大,光照充足。所以A正确,BCD不正确。根据题意选A。52.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反映出当时的建造者信奉多信奉伊斯兰教。故选C。53.撒马尔罕古城具有很大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目的是使人类璀璨文化得以留存。所以根据题意选B。【点睛】本题考查世界宗教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读图分析解答。54.C55.D【分析】54.爨底下村位于北方山村,受地形崎岖的影响,多依山而建;降水较丰富,多为斜顶房;被山地环抱、房屋密集;坐北朝南、更利于采光,故选C。55.为保护“活着”的文化遗产,应该适度发展旅游、增加经济收入;建设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居民全部迁出和恢复传统农耕方式不可取,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北方传统聚落的有关知识。56.A57.A【分析】56.由图,图中没有显示农业生产,C、D错误。图中没有显示工业生产,仅仅是航运和商业,这是城市聚落景观,B错误,A正确。故选A。57.由图中航运可知,该地水运发达,A正确,C错误。图中人群密集,商贩众多,说明该地商业繁荣,B错误。图中反映不出当地的气候,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地理的迁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58.B59.C【分析】本题属于聚落这一知识点,需要再掌握聚落的形态和形成聚落的有利条件等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5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囗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材料中:“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信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梁;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描述的是乡村聚落的特点;故B正确,ACD错误。选择B答案。59.据材料可知,本题所描述的聚落为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利于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水资源充足,故C答案正确,ABD选项所描述的条件利于城市聚落的发展,故ABD选项错误。故选择C答案。【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的认知和掌握。60.C61.D【解析】60.根据"聚”的甲骨文解释,“聚”有奖励狩猎能手、打猎工具叉子等含义,说明聚落兼具正产和生活,A错误。传统聚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地人们生活状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可以说保护传统聚落就是保护传统文化,B错误。根据“落”的甲骨文解释可知,聚落一般建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的关键路口,C正确。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一般而言,城市是从乡村发展而成的,D错误。故选C。61.由于劳动和生产方式的差异,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根据材料可知,右图反映了“商人云集、货物琳琅满目”的景象,人们从事的是非农业活动,所以这里的聚落类型是城市,D正确,故选D。【点睛】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两者在景观上有较大差异。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环境的不同使聚落在形状、规模、房屋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世界各地的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文化,给后人留下来许多宝贵的遗产。62.(1)乡村20小干湿热带草原城市高温寒冷温带季风(2)纬度大热大排水(3)气候影响屋顶的坡度大小,影响人们的穿衣厚度,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及农作物种类。比如:甘多为热带草原气候,湿季降水丰富,屋顶坡度大,有利排水;适合种植可可等热带作物。【分析】本大题以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甘多村和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甘多村和北京市景观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气候类型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聚落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读图分析能力。【详解】(1)甘多属于乡村聚落,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各月气温均高于20℃,气温年较差小,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北京属于城市聚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夏季多雨,冬季干燥。(2)甘多和北京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不同,甘多纬度低,位于热带;北京纬度较高,位于北温带。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均较大。甘多民居常常没有窗户或者窗户很小,可以隔绝室外热空气,房顶坡度较,有利于排水。(3)气候影响屋顶的坡度大小,影响人们的穿衣厚度,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及农作物种类。比如:甘多为热带草原气候,湿季降水丰富,屋顶坡度较大,有利排水;适合种植可可等热带作物。63.(1)非洲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亚洲北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