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高三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北京时间2023年10月5日19时,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挪威剧作家JonFosse(约恩·福瑟)摘得殊荣。《访书记》作者、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崔莹曾经亲自采访过约恩·福瑟。下面是她对约恩·福瑟的部分访谈内容。崔莹:“大海”在你的作品中分量很重,往往奠定了全文基调。它有时给人安全感,更多时候却令人恐惧。为何这样描写海洋?你的主人公经常长久地凝视大海,你也会这样做吗?福瑟:是的。我在挪威卑尔根附近的小镇豪格松德长大,在那里总能看到海和海浪。这对我影响很深。坐下来集中精力写作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自己第一次看到海、看到船的情景。现在,我有时也去卑尔根附近的一所房子写作。它离海很近,从那里二楼的书房眺望,可以看到海、海浪和峡湾对面的陆地。我经常会在那里凝视大海。天气好的时候,在广阔的海面上,你会感觉到自由。但同时,这种自由是有限的——所有的时间里,你都必须呆在船上。你会热爱大海,会喜欢海浪的节奏、海水变化的颜色,但同时你也会发现大海的危险:它变化无常,发怒时会很残酷,很多人葬身其中。可以说,大海是个矛盾体。我的作品也是个矛盾体。而这是因为,人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崔莹:你反复书写人的孤独感:“我将只有独自一人。”这与你的成长经历有关吗?福瑟: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我的孤独感要追溯到我的婴儿时期——它在我一两岁时就出现了。从小到大,虽然有很多亲密的朋友,但我一直性格内向,有些害羞。我感到我和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距离都很远。正是为了减少这个距离,我开始写作。崔莹:你最早写的是短诗和歌词。当时的你是怎样开始创作的?这段经历对你的戏剧创作有什么影响?福瑟:12岁时,我很喜欢弹吉他,就开始编一些小曲子,也为它们写歌词——我至今依然记得其中的几首。16岁时,我参加了一个乐团,弹摇滚吉他,也拉小提琴。但我最终意识到自己没多少表演天赋,就放弃了演出,继续编曲。可以说,我的写作就是从与音乐有关的创作开始的——音乐需要聆听,写作也需要。有时我感觉自己只是在听我的人物说话,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我的作品“语句重复”的特点,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写剧本时,我就像在编曲,戏剧就仿佛是我的乐谱。崔莹:写作之初,哪位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福瑟:最初开始写作时,挪威作家罗尔夫·雅各布森对我的影响很大。当时我的作品仿佛都不是用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而是用他的语言写成的。直到二十多岁时,我才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我正儿八经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叫《他》。我后来的作品风格,和那篇故事的差不多。写的是生活的本质,与人物的名字无关。崔莹:一开始,你发表的是小说。十多年后,你的剧作《有人将至》才真正问世。你是如何从小说转向戏剧创作的?福瑟:说实话,我的第一部戏完全是别人掏钱聘我写的:有人问我想不想写戏,那时我是自由作者,收入不高,非常需要钱,就接受了。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会写戏剧。用了一周时间,我写了《有人将至》。在我的作品中,它至今仍是被搬上舞台次数最多的一部。我并不喜欢剧院,甚至有点讨厌它,但我喜欢写戏剧的感受——不仅可以决定如何使用语言,也可以决定在何时沉默。沉默是语言之间的间隔。崔莹:说到这一点,你的戏剧的一大特点,就是静场的频繁出现。在你看来,沉默在戏剧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你如何判断哪里该沉默?福瑟:沉默和孤独有关。这种孤独并非是一种坏事,而是一种平和。沉默也和虚无有关,而沉默和虚无都是我作品的血肉。我认为这些停顿或者沉默,比那些说出来的话要有分量得多。这种沉默也会令观众感受到氛围的紧张、故事的戏剧化。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很容易意识到哪些地方需要短暂的停顿,哪些地方需要长久的沉默。崔莹:在你的早期作品中,有的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比如《有人将至》就分开始、中场和结束。但在你的后期作品中,过去和现在混合、渗透在一起。这在《秋之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你在后期为何这样处理?福瑟:我将过去和现在的混合与渗透称为“片刻”。比如我的戏剧《睡觉》,就是发生在某一片刻的故事。片刻和永恒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它看似不存在,但实际上又存在。在作品中,假如将某个片刻独立出来并加以扩展,我想,这部戏就不再像是一曲音乐,而像是一幅画了。崔莹:在你的剧本中,人物多为无名氏,人物名往往只是“一个人”“另一个人”“他”“她”。为什么这样设计?福瑟:一开始写作时,我就没给主人公起正式的名字,只用“他”或“一个男人”来指代。然后我就习惯了这样做。我或者不用具体的名字,或者一遍遍地用同样的名字指代不同角色。名字本身会透露太多信息,产生太多干扰——一个女孩的名字可能暗示了她属于某个社会阶层,来自哪个国家。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写的是生活的本质,和人物的名字无关。材料二:以下节选自约恩·福瑟戏剧《秋之梦》:男人你知道我[突然停下来不说了。]女人[羞怯地看着他。]我们一定要在一起我们都深知这一点很久很久了一定不可以让时光虚度我们已经彼此想念很久了可我们谁也不敢承认[静场。她无法压抑自己,继续说下去。]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恩·福瑟的作品充满矛盾,他的作品中经常描写大海,而大海本身是个矛盾体,它有时给人安全感,有时却令人恐惧。B.孤独是约恩·福瑟一直探讨的主题之一,这跟他在婴儿时期就出现的孤独感有关。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他开始写作。C.约恩·福瑟的写作从与音乐有关的创作开始,写作和音乐创作是相关联的,因为二者都需要聆听。D.约恩·福瑟的创作从模仿挪威作家罗尔夫·雅各布森开始,而后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恩·福瑟认为孤独并非是一种坏事,而是一种平和。沉默与虚无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约恩·福瑟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戏剧,而开始是写小说,走上戏剧创作的缘起是一次约稿,由此可见作家走上创作道路经常源自不懈的探索和尝试。C.《有人将至》跟《秋之梦》《睡觉》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有人将至》按时间顺序讲述;而后两篇时间分界模糊,片刻和永恒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虚无的状态。D.“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本篇采访语言简洁明晰,质朴平实,自然亲切,达到了“意则期多,字惟求少”的境界。3.下列关于文学创作的名言,跟约恩·福瑟创作实践不相符的一项是()A.创作是一种探索,一种对未知的勇敢追求。(〔美国〕马克·吐温)B.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中国〕林语堂)C.在各种艺术日臻完美的同时,批评艺术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着。(〔爱尔兰〕埃德蒙·伯克)D.每个作者如果在文学上能有特殊的成就,他必须成就一种他所独有的风格。(〔中国〕朱光潜)4.请简要概括约恩·福瑟的人生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5.约恩·福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的事情发声。”请根据访谈内容简要说明节选部分《秋之梦》“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B2.C3.C4.①小时候在海边长大,后来有时在海边写作,作品中大海所占分量很重,主人公也常凝视大海;②婴儿时期出现的“孤独感”使得其性格内向,从而进行写作,作品常写人的孤独感;③少年时期的音乐创作及活动,使其走上写作的道路,并形成“语句重复”的特点;④因为需要钱,其应聘写了戏剧,成功后转为戏剧创作。5.①语句重复,简短的句子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律感;②运用静场和主人公话语的戛然而止来中止人物的台词,令观众感受沉默的力量;③主人公没有具体的名字,只称“男人”“女人”,表现更普遍的人性和更本质的生活。【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原文说“我感到我和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距离都很远。正是为了减少这个距离,我开始写作”,不是为了摆脱孤独感。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一种虚无的状态”错,原文说“片刻和永恒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它看似不存在,但实际上又存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在各种艺术日臻完美的同时,批评艺术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发展着”说的对象是批评艺术,而福瑟作品与批评艺术无关,所以伯克的名言跟约恩·福瑟创作实践不相符。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1)根据“‘大海’在你的作品中分量很重,往往奠定了全文基调。它有时给人安全感,更多时候却令人恐惧。为何这样描写海洋?你的主人公经常长久地凝视大海”“是的。我在挪威卑尔根附近的小镇豪格松德长大,在那里总能看到海和海浪。这对我影响很深。坐下来集中精力写作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自己第一次看到海、看到船的情景”“我有时也去卑尔根附近的一所房子写作。它离海很近,从那里二楼的书房眺望,可以看到海、海浪和峡湾对面的陆地。我经常会在那里凝视大海”概括:小时候在海边长大,后来有时在海边写作,作品中大海所占分量很重,主人公也常凝视大海;(2)根据“我的孤独感要追溯到我的婴儿时期——它在我一两岁时就出现了……我一直性格内向,有些害羞。我感到我和他人、和整个世界的距离都很远。正是为了减少这个距离,我开始写作”概括:婴儿时期出现的“孤独感”使得其性格内向,从而进行写作,作品常写人的孤独感;(3)根据“我的写作就是从与音乐有关的创作开始的——音乐需要聆听,写作也需要。有时我感觉自己只是在听我的人物说话,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我的作品‘语句重复’的特点,也是从那时开始的”概括:少年时期的音乐创作及活动,使其走上写作的道路,并形成“语句重复”的特点;(4)根据“我的第一部戏完全是别人掏钱聘我写的:有人问我想不想写戏,那时我是自由作者,收入不高,非常需要钱,就接受了。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会写戏剧。用了一周时间,我写了《有人将至》。在我的作品中,它至今仍是被搬上舞台次数最多的一部”概括:因为需要钱,其应聘写了戏剧,成功后转为戏剧创作。【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1)根据“我的作品‘语句重复’的特点”分析,语句经常重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律感;(2)根据“你的戏剧的一大特点,就是静场的频繁出现”“这些停顿或者沉默,比那些说出来的话要有分量得多。这种沉默也会令观众感受到氛围的紧张、故事的戏剧化”分析,静场和主人公话语的夏然而止频繁出现,令观众“于无声处听惊雷”;(3)根据“在你的后期作品中,过去和现在混合、渗透在一起”分析,时间分界模糊,过去、现在与将来杂糅;(4)根据“在你的剧本中,人物多为无名氏,人物名往往只是‘一个人’‘另一个人’‘他’‘她’”分析,主人公经常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是“一个人”“另一个人”“他”“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我也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尔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她的嗓音很好,不是她那个年龄所常有的那般尖细,而是很圆润甚或是厚重,也许是因为那个下午园子里太安静了。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哪儿?她随便指一下,就喊她的哥哥,沿墙根一带的茂草之中便站起一个七八岁的男孩,朝我望望,看我不像坏人便对他的妹妹说,“我在这儿呢”,又伏下身去,他在捉什么虫子。他捉到螳螂、蚂蚱、知了和蜻蜓,来取悦他的妹妹。有那么两三年,我经常在那几棵大栾树下见到他们,兄妹俩总是在一起玩,玩得和睦融洽,都渐渐长大了些。之后有很多年没见到他们。我想他们都在学校里吧,小姑娘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必是告别了孩提时光,没有很多机会来这儿玩了。这事很正常,没理由太搁在心上,若不是有一年我又在园中见到他们,肯定就会慢慢把他们忘记。那是个礼拜日的上午。那是个晴朗而令人心碎的上午,时隔多年,我竟发现那个漂亮的小姑娘原来是个弱智的孩子。我摇着车到那几棵大栾树下去,恰又是遍地落满了小灯笼的季节;当时我正为一篇小说的结尾所苦,既不知为什么要给它那样一个结尾,又不知何以忽然不想让它有那样一个结尾,于是从家里跑出来,想依靠着园中的镇静,看看是否应该把那篇小说放弃。我刚刚把车停下,就见前面不远处有几个人在戏耍一个少女,作出怪样子来吓她,又喊又笑地追逐她拦截她,少女在几棵大树间惊惶地东跑西躲,却不松手揪卷在怀里的裙裾,两条腿袒露着也似毫无察觉。我看出少女的智力是有些缺陷,却还没看出她是谁。我正要驱车上前为少女解围,就见远处飞快地骑车来了个小伙子,于是那几个戏耍少女的家伙望风而逃。小伙子把自行车支在少女近旁,怒目望着那几个四散逃窜的家伙,一声不吭喘着粗气。脸色如暴雨前的天空一样一会比一会苍白。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小伙子向他的妹妹走去。少女松开了手,裙裾随之垂落了下来,很多很多她捡的小灯笼便洒落了一地,铺散在她脚下。她仍然算得漂亮,但双眸迟滞没有光彩。她呆呆地望着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①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喑哑地响着无数小铃铛。哥哥把妹妹扶上自行车后座,带着她无言地回家去了。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谁又能把这世界想个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②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③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④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设若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难道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吗?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半部分细致地描写小女孩小时候天真无邪地捡灯笼果的情形,更加凸显了后面小女孩智力残疾的不幸。B.作者痛惜地感叹上帝把漂亮和弱智同时给了这个小姑娘,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和对命运无常的慨叹。C.面对命运的无常,作者认为“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表达了面对苦难深深的无力感,只能听凭上天。D.作者认为在人类社会中,苦难是必然存在的,苦难的角色谁来充当,都是充满偶然性的。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破碎的阳光”凸显了小女孩悲剧的人生,遍地的小灯笼“喑哑”地响动充满了悲剧意味。B.句子②以比喻手法说明了差别之于世界的重要性,为下文的议论张本。C.句子③“人类的全部剧目”是指人类生存的各种状态,每个人在世界上就像剧本里不同人物的设定一样,都有自己的角色出演。D.句子④单独成段,语气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绝望。8.请梳理作者在目睹小姑娘不幸命运后思索得出的结论。9.有评论者这样评论史铁生的文章:“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请你结合本文及《我与地坛》课内所学部分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理解。【答案】6.C7.D8.①这个世界差别是必然存在的,苦难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接受苦难。

②命运是不公平的,对个体来说,苦难带有偶然性。

③个体要凭借智慧和悟性探索不幸命运的自我救赎之路。9.①史铁生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人间的诸多苦难,对于苦难和不幸的命运,表现了极深的伤痛。

②史铁生没有沉浸在一己悲伤中,他由自身的不幸想到了整个人类的苦难,对人间的一切苦难表现出极大的悲悯,有仁者的宽厚。

③史铁生更是在叩问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途径,不幸者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应该活出属于自己的姿态,表现出深厚的人道关怀。【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只能听凭上天”错误。联系下段作者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及后面的“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可知,作者想表明的是,世上的很多事不堪说的、想不明白,多想是让人迷茫而无奈的,只能无言,无需言说,并不是只能听凭上天。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表达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绝望”错误。联系前文看,作者想告诉大家的是,不幸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客观存在,遭遇不幸时不要怨天尤人,要坦然面对,与命运抗争,即使走不出苦难的境地,也要珍爱生活,顽强乐观地生活下去,没有表现出愤慨和绝望。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由“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可知,苦难是人类无法避免的存在,是人类的命运,我们要承认世界的差别,平静地接受苦难。由“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可知,命运并不公平,是困难还是幸福、骄傲和快乐,都带有偶然性。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先用设问句启发人们思考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接着以反问句表意,提醒人们,智慧的悟性可以引领我们去找到救赎之路,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这样的智慧和悟性。由此可得出结论,作为个体要凭借智慧和悟性探索不幸命运的自我救赎之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首先理解这是对史铁生的文章的评价:“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是说史铁生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人间的诸多苦难,他对于苦难和不幸的命运表现了极深的伤痛,反映在了他的作品里;“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是其作品思想价值的体现。看内容。课文部分写史铁生与母亲的故事,在遭遇不幸后,地坛渐渐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使他得到了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走出了悲观绝望,获得了新的生命。本文是由小姑娘的故事引发的思考。结合两篇文章,可知,在内容上,史铁生没有沉浸在一己悲伤中,“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他由自身的不幸想到了整个人类的苦难,对人间的一切苦难表现出极大的悲悯,有仁者的宽厚。看思想价值。课文节选中,史铁生告诉我们,无论遭受怎样的灾难,都要充满希望地生活。在本文中,史铁生更是在叩问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途径,让我们看到不幸者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应该活出属于自己的姿态,表现出深厚的人道关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转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孔子穷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愀然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娱于颍阳,而共伯得乎共首。(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将需断句对应的标号写在答题纸上。今丘也A拘仁义B之道C以遭D乱世E之患F其所也G何H穷之谓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胼胝,指老茧子。后有成语“胼手胝足”,形容劳动十分辛勤。B.下,指居于……之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思江海下百川”中的“下”用法相同。C.“由”与“赐”分别是指子路和子贡的字,在古代,长辈称呼晚辈一般称字。D.穷,指困窘,与“达”相对。儒家强调“君子固穷”,意谓君子在困窘的境遇中仍然能坚守节操。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作者看来,无论是舜还是孔子,他们不管外在境遇如何,都极力保持自身的德行,因此外在的时机不那么重要。B.百里奚由一个奴隶变成“谋无不当,举必有功”的重臣,主要是因为“缪公遂用之”。C.面对孔子在困厄中仍然弦歌不绝的举动,开始子路和子贡并不理解,认为老师没有羞耻之心。D.孔子教育弟子,君子的“穷”和“达”不是看境遇,而是看仁义之道有没有受到亏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2)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1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材料第一、二两段举例论证的特点。【答案】10.CFG11.C12.A13.(1)用五张羊皮买了他来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2)孔子威严地重新拿起瑟弹起来,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14.①本文列举了舜、百里奚等人物例子。这些人物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人为努力和掌握时机的重要性。②舜不论是否即位都一直保持贤能的例子强调了维持个人品德与掌握时机的重要性;百里奚作为人才被穆公赏识的例子阐述了君主要广泛求士和时机对于个人成才的重要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现在我固守仁义的原则,因而遭受混乱时代的祸患,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窘呢?“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中,“丘”是主语,“拘”是谓语,“仁义之道”是宾语,“也”是“读”,后面不断开,整个句子结构完整,C处断开;“乱世之患”是“遭”的宾语,后面F处断开;“其所也”“也”是句尾语气助词,其后G处断开。故选CF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句意: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B.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指居于……之下。句意:让位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想到要像江海那样居于众多河流之下。C.“指子路和子贡的字,在古代,长辈称呼晚辈一般称字”错误。指子路和子贡的名,在古代,长辈称呼晚辈一般称名。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此外在的时机不那么重要”错误,由原文“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可知,外在的时机对舜很重要;由原文“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可知,作者举孔子的例子是想证明,如果自身得到了道,那么困窘和显达都是一样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买之五羊之皮”,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以)五羊之皮买之”;“属”,委任;“无乃……乎”,恐怕……吧。(2)“烈然”,威严地;“弦”,弹弦;“执干”,拿着盾牌。【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①由原文“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转鬻以五羊之皮……缪公遂用之”可知,本文列举了舜、百里奚等人物例子。这些人物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证了人为努力和掌握时机的重要性。②由原文“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时使然也”“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可知,舜不论是否即位都一直保持贤能的例子强调了维持个人品德与掌握时机的重要性;百里奚作为人才被穆公赏识的例子阐述了君主要广泛求士和时机对于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参考译文:能显赫地建立功名,靠的是天意。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地对待人为的努力,是不行的。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在雷泽钓鱼,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舜种地捕鱼的时候,他的贤能与不贤能的情况同当天子时是一样的。他在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带领自己的下属种五谷,捕鱼鳖,编蒲苇,织鱼网,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然后才免于冻饿之苦。他在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即位当了天子,贤德的人全归附他,所有的人都赞誉他。全都占有了,他的贤德并没有增加;全都没有占有,他的贤德并没有减损。这是时机的有无使他这样的。百里奚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从虢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被用五张羊皮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以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穆公说:“用五张羊皮买了他来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任贤人而任用他,这是君主的英明,让位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真的贤德,国内都将顺服,敌国都将畏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他出谋略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假使百里奚即使贤德,如果不被穆公得到,也必定没有这样的名声。现在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呢?所以想要寻求贤士的君主,不可不广泛地去寻求。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处于困境,七天没吃粮食,孔子在屋里用瑟伴奏唱歌,颜回在外面择野菜。子路跟子贡一起说道:“先生在鲁国被逐,在卫国隐居,在宋国树下习礼时被人伐倒树,在陈国、蔡国遇到困境。而先生歌声从未中止过。君子竟是这样没有感到羞耻的事吗?”颜回无话回答,进屋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很不高兴地推开琴,叹息着说:“仲由和端木赐是见识浅薄的人啊!叫他们来,我告诉他们。”子路和子贡进来了,子贡说:“像现在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困窘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呢?君子在道义上通达叫做通达,在道义上困窘叫做困窘。现在我固守仁义的原则,因而遭受混乱时代的祸患,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困窘呢?所以,反省自己,在原则上不感到内疚,面临灾难,不丧失自己的品德。严寒到来,霜雪降落以后(松柏不凋落),我因此而知道松柏生命力的旺盛。在陈国、蔡国遇到的困境,对我大概是幸运吧!”孔子威严地重新拿起瑟弹起来,子路威武地拿着盾牌跳起舞来。子贡说:“我不知天的高远,地的广大啊!”古代得道的人,困窘时也高兴,显达时也高兴,高兴的不是困窘和显达。如果自身得到了道,那么困窘和显达都是一样的,就像寒暑风雨交替出现一样。所以许由在颍水之北自得其乐,共伯在共首山逍遥自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①,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①语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15.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意为蝉在高树吸风饮露而“难饱”,叫声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徒劳的。B.颔联两句提到蝉的鸣声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显得那样冷酷无情。C.诗人由蝉的叫声想到自己的遭遇,官职卑微,漂沦憔悴,而故园也已经荒芜不堪了。D.尾联诗人对蝉的鸣叫感到厌烦,认为蝉是在警示自己,而自己已经举家清贫一无所有了。16.《岘佣说诗》提到,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请结合全诗谈谈李商隐在蝉声中蕴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5.D16.①首联以蝉喻己,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传达出作者现实生活的清贫。

②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喟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③颈联直抒胸臆,感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引起他的思乡之情。

④尾联再次借蝉声表达诗人高洁傲岸的精神追求,即使一贫如洗也不改其志。【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对蝉的鸣叫感到厌烦”错。“烦君最相警”的意思是烦劳蝉提醒我。君,指蝉;烦,是烦劳;相,指单相,动作一方对另一方,可译为“我”。可知选项曲解原意。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题目和内容看,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托物言志,写蝉也是在写自己。“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这两句的意思是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结合全诗对蕴含的情感进行梳理。首先,写蝉的栖高树喻自己的清高,这里展示的是诗人的品格追求。其次,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难以果腹,是写蝉的处境,作者以蝉自喻,联系后文“薄宦”“我亦举家清”可知,这也是作者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清贫的感慨。再次,蝉的费声鸣叫是徒劳的,结合颔联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可知作者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传达出的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喟叹。此外,颈联写在他乡做薄宦,四处飘零,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可知蝉的鸣叫、蝉的处境,让作者想及了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引发了思乡之情。最后,由尾联可知,蝉的操守高洁正与作者的廉正清贫相应,再次借蝉声表达诗人高洁傲岸的精神追求,即使一贫如洗也不改其志,环境再恶劣也要保持清高气节。(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红白交错,宛如鞠躬致敬。(2)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让我们领略到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早在唐朝,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提到了久远而神秘的古蜀国。(3)古典诗词中常用“雁”这一意象表达思念之情,或思乡,或思亲,或忧愁,或期盼……如“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绛皓驳色②.而皆若偻③.蚕丛及鱼凫④.开国何茫然⑤.鸿雁长飞光不度⑥.雁字回时(归雁洛阳边/归雁入胡天/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风吹雁雪纷纷/雁引愁心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绛、皓、偻、丛、凫、茫、度、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但更进一步地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孟子说(1)。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①只要能够加以提高,便成善人。②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③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④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⑤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⑥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罢了。⑦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⑧因此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孟子反对功利,(2)。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的,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1)人性是善的

(2)他(荀子)却注重它(意思相近即可)19.①“提高”改成“扩充”或“发展”

⑥“尊荣”后加“的手段”或“的途径”

⑧“因此”改成“但是”【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处,是“孟子说”的内容,根据后文的分析说明及第⑦处的提示,可知(1)处是孟子关于“人性”的看法,应填“人性是善的”。(2)处,承接“孟子反对功利”,根据后文可知,(2)处是将“他”与孟子对比的内容,对照“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的内容提示,应填“他却注重它”或“孟子却注重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搭配不当。根据前文“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及②,句中“能够加以提高”的主语是“善端”,“善端”不能和“提高”搭配,故应将“提高”改为“扩充”或“扩展”。⑥成分残缺。句子主语是“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后一分句谓语是“是”,宾语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从整体上看主宾搭配不当。根据文意,可在“尊荣”后加“的手段”或“的途径”,与主语呼应,即⑥正确表述为:“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手段”或“霸主的种种制作设施,有时也似乎为民,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途径”。⑧不合逻辑。根据文意,上句说“性是生之本然”,此处强调“善是人为的”,前后语意是转折关系,不能用“因此”,应将“因此”改为“但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材料二: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做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若有奇迹可以发现,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20.“长养”“教育”在文中有何内涵?21.简要说明材料二文字是如何呈现“画”和“诗”的意境的?【答案】20.①“长养”意为抚育培养,侧重身体的生长;②“教育”指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给翠翠美的熏陶,培育了她美好的心灵。③这两个词把自然人格化,表现了美丽的湘西风光在翠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21.画:①色彩鲜明,朗然入目,如白色的小石子、有花纹的石子、深翠色的细竹、黄泥墙、乌黑瓦。②布局妥帖,与四周环境及其调和。诗:①自然风光优美和谐,山、水、竹子相映成趣。②湘西人家富有诗意的生活,桃花、沽酒、晾晒的紫花布衣裤、各色房屋,无不充满诗的意味。【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根据文意可知“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长养”指“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侧重于其身体的生长。“教育”指“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在自然的熏陶下,翠翠为人天真活泼,侧重于指自然培育了她美好的心灵。“长养”“教育”两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美丽的湘西风光在翠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画的意境是指色彩鲜明,布局合理。“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描写了河底的石子、水中的游鱼、房屋等景物,色彩鲜艳的石子、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的房屋构成了优美的画面。诗的意境是指自然风光优美和谐、湘西人家生活富有诗意。“正因为处处若有奇迹可以发现,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中“人的劳动的成果”和“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体现了诗的意境,“人的劳动的成果”是指“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由此可见湘西人家的生活富有诗意;“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水中游鱼来去……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由此可知山、水、竹子相映成趣,自然风光优美和谐。22.以下比喻皆把人比喻成野兽,体会两种表达不同的表达效果。(1)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2)“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阿Q在百忙中,“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好!!!”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阿Q正传》)【答案】①把翠翠比喻成“小兽物”“黄麂”,形象地表现了翠翠的生动与活泼,弃绝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②把围观阿Q的看客比作“豺狼”,表现了看客麻木、凶残、丧失人性,体现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1)“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把翠翠比喻成“小兽物”,“兽物”本来并不可爱,但前加“小”字,就纯真可爱了,突出了翠翠的天真活泼;“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把翠翠比喻成“黄麂”,表现翠翠的乖巧。(2)“从人丛里,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把围观阿Q的看客比作“豺狼”,“豺狼”是凶残的,人如“豺狼”,可见这些看客的麻木,他们已经失去了人性,体现了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网上掀起一股“特种兵式旅游”热潮,一些年轻人利用周末时间旅游,挑战用最少的花费和最短的时间,游历最多的景点,更让人佩服的是,舟车劳顿之余他们还能按时赶车回去上课、上班。继“特种兵式旅游”之后,一种名为“CityWalk”的出行模式又受到年轻人的推崇。“CityWalk”意为“城市漫步”,是一种以徒步探索城市的休闲出行模式,是一种慢节奏、沉浸式的城市漫步,是一种体验城市文化的独特方式。旅行方式的变迁折射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嬗变。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放慢脚步,用心欣赏今日,“特种兵式旅游”火遍全网,无数大学生趁周末步履匆匆,“走马观花”地一个接一个打卡。而我却想起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谷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有人说,旅行的意义在于欣赏,而欣赏的意趣在于慢。其实,无论旅行还是人生,我们一定要学会适度放慢脚步,用心去欣赏人生风景。放眼于自然之色,游走于山水之间时,何不放慢脚步放宽心境,在柳绿花红之中全心享受?昔日的跟团旅游曾被人用一句话概括:“上车睡觉,下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