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选讲_第1页
资治通鉴选讲_第2页
资治通鉴选讲_第3页
资治通鉴选讲_第4页
资治通鉴选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治通鉴》选讲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一页,共五十八页。第一讲绪论: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作者字与号:君实、迂夫(叟)仕途:判官;同知太常礼院——通判;同知谏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留司御史台(有名无实);丞相。政治思想: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反对新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与均输法保甲法复出为相罢尽新法

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页,共五十八页。《资治通鉴》的史学成就与历史价值

《通鉴》的编写:助手:刘恕、刘攽(bān)、范祖禹。

卷数:294卷。断限: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涑水纪闻》、《稽古录》用时:19年。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页,共五十八页。《通鉴》的特点

选材严格考异精当编制目录:《通鉴目录》开创编年体史书体例完善史体: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加工贯通撰写附论:180多篇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页,共五十八页。《资治通鉴》手稿残卷此稿为宋司马光手书,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五字,并有宋任希夷、赵汝述、葛洪、程垓、赵崇龢、元柳贯、黄溍、宇文公谅、朱德润、郑元佑跋,历经名家递藏,流传有绪,今藏国家图书馆,为国宝级文物。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页,共五十八页。有关编纂方法的几个问题

限断问题三晋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纪年问题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史料取舍问题因事立论的问题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六页,共五十八页。《通鉴》价值

体例价值: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春秋》之后,《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尽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史料价值:引书有322种战国至三国646年78卷晋至隋353年106卷唐五代343年110卷对《通鉴》的注释和评论《通鉴》注刘安世《音义》10卷史炤《资治通鉴释文》30卷:音义训诂胡注《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地理沿革、制度、史事。兼议论王夫之《读通鉴论》:30卷览往代之治而快然,览往代之乱而愀然,知其有以致治而治,则称说其美,知其有以召乱而乱,则诟其恶。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七页,共五十八页。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的点校本《资治通鉴》

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八页,共五十八页。第二讲秦始皇帝秦统一中国的原因。从王到皇帝。对秦废封建立郡县的评价。秦治国的指导思想。对焚书坑儒的评价。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九页,共五十八页。李白《秦王扫六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章太炎《秦政记》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谭嗣同《仁学》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毛泽东《读封建论致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虽死业尤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制,

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1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页,共五十八页。统一中国的原因地理:秦地被山带[黄]河以为固农业和灌溉:郑国渠与都江堰《史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军事技术:秦国的刀剑崇尚阳刚武德打破中原传统任用外来人才的决心:《谏逐客书》统治者的长寿1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一页,共五十八页。1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二页,共五十八页。1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1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四页,共五十八页。PPT内容概述《资治通鉴》选讲。同知太常礼院——通判。断限: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谁得而讨之。战国至三国646年78卷。中央集权制——废封建立郡县。《会稽刻石》:“男女洁庄”、“和安敦勉。秦用儒的本质——兼评焚书坑儒。《盐铁论·孝养》:“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过于强调君主地位,无法对君主形成约束。第三讲东晋建国之路。为坚守中原的司马越搜刮江南财富,特别是漕运江南粮食。由漠视到拥戴——土著士族对司马睿的态度。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的形成。愦愦之政。愦愦之政。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第四讲从唯才是举到九品官人法。第二阶段(350——383年):后赵之亡至淝水之战。第三阶段(383——439年):淝水之战至北魏统一北方。《魏书·任城王澄传》:(帝)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在德不在险,请都之。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对立。57第十五页,共五十八页。1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六页,共五十八页。创立皇权专制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专制——从王到皇帝这一称号可能与神性无关,是靠法家的人工的法与术建立并维持的。

《琅邪刻石》:“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韩非子》:“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寂乎其无位而处,漻(liáo)乎莫得其所(言人君的威严,不能为人臣所测度),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1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中央集权制——废封建立郡县《商君书·垦令》:“百县之治一形,则从;迂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与封君制度的区别:第一,对郡守县令的人选,直接操于朝廷,随时可以任免。第二,赋税收入皆属朝廷;郡县的支出,等于朝廷支出的一部分。第三,秦的郡县,有主管武力的尉,但似乎实际上没有武力,更不能直接发兵。第四,职与爵分途:有职的不必有爵,有爵的不必有职。这可以说是通朝廷以至地方而言,乃废除封建后的一大特色。第五,由朝廷派遣监察御史,负对地方官守监督之责。这样,溥天之下真正成为中央的直属领土。1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八页,共五十八页。秦治国的指导思想与焚书坑儒帝国政治中的儒、道色彩:《梁父刻石》:“专隆教诲”、“男女礼顺”。《琅邪刻石》:“合同父子”、“六亲相保”。《之罘(fú)刻石》“光施文惠”、“振救黔首”。《会稽刻石》:“男女洁庄”、“和安敦勉。”徐福、卢生求仙药。

1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十九页,共五十八页。以法治国:《梁父刻石》:“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琅邪刻石》:“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欢欣奉教,尽知法式”;《之罘刻石》:“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泆之民不止,是即废主之明法也,而长邪僻淫泆之民,甚害于邦,不便于民。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间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知之,毋巨于罪(巨即“至”)。”《商君书·定分》:“主法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者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

2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页,共五十八页。以法治国的背景社会风俗:不尊礼仪军事国家:兵马俑《吴子·料敌》:“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战国策·魏策三》:“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义,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荀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荀子·强国》篇述入秦观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新军功爵制的形成《商君书·画策》:“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赏刑》:“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2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秦用儒的本质——兼评焚书坑儒《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盐铁论·孝养》:“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孝莫大以天下一国养,次禄养,下以力。故王公人君,上也;卿大夫,次也。夫以家人言之,有贤子当路于世者,高堂邃宇,安车大马,衣轻暖,食甘毳(cuì,指美味佳肴)。”《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jù),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2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秦帝国的灭亡官僚体制与东方社会的矛盾:秦重吏道,东方六国重父道、师道,“礼乐”及其所体现的“仁义”理念在关东列国源远流长。《战国策·赵策三》:“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秦重功利,东方六国重仁义。《汉书·贾谊传》:“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yōuchú),虑有德色。母取箕箒,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嗜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2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三页,共五十八页。帝国官僚机制的内在缺陷过于强调君主地位,无法对君主形成约束。一旦失去约束,君主个人的权势欲和享乐欲将无度扩展,可能在新的官僚体制下成为新的危机根源。官僚体制自身也有一种把一切社会要素纳入行政式编制之下的天然倾向,从而构成对社会之沉重压迫,最终成为社会的异化物和对立物。2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第三讲东晋建国之路1.东晋建国过程中的几种政治力量及其相互关系。2.王导在建国过程中的作用。3.东晋政权的特点。2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五页,共五十八页。南方士族三定江南三定江南304年平石冰307年灭陈敏310年歼钱璯土著士族的自立倾向顾荣:“若江东之事可济,当共成之。然卿观兹事势,当有济理不?敏既常才,政令反覆,计无所定,其子弟各已骄矜,其败必矣。而吾等安然受其官禄,事败之日,使江西诸军函首送洛,题曰‘逆贼顾荣、甘卓之首’,此万世之辱也!”2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八页。东晋政权的建立司马睿南渡的目的填补陈敏被消灭后江左的真空,与江淮、刑楚呼应,保障徐州,并为中原倚角。为坚守中原的司马越搜刮江南财富,特别是漕运江南粮食。新政权创立的条件西晋政权的崩溃。只有旧政权灭亡,新政权以旧政权的继承者自居,才具有政治号召力。宗室诸王的灭亡司马越、王衍政治力量的崩溃。这样司马睿、王导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2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七页,共五十八页。政权的建立司马睿南渡的目的填补江南政治真空漕运江南粮食司马睿创立新政权的条件马、王在北方的崩溃宗室诸王的覆灭西晋政权的灭亡2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八页,共五十八页。东晋政权与土著士族的关系由漠视到拥戴——土著士族对司马睿的态度《晋书·王导传》记载:“(永嘉元年九月)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xì),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chān)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周、马之间的选择:名位与权限2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二十九页,共五十八页。兰亭修禊图3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页,共五十八页。土著士族对司马睿的反抗江南士族地位的变化义兴周氏反马、王土著士族被北士压制的原因内部无凝聚力:会稽鸡,不能啼;不可啼,杀吴儿。民族矛盾的尖锐:必须拥戴司马氏才能抗胡,因此政治上无法独立。北方流民的不断南下:军事、政治力量被压制。3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一页,共五十八页。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的形成王导的功业王鸣盛对王导的评价《王导传》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其实乃并无一事,徒有门阀显荣,子孙官秩而已。所谓翼戴中兴称‘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也。以惧妇为蔡谟所嘲,乃斥之云:‘吾游洛中,何知有蔡克儿?’导之所以骄人者,不过以门阀耳。团结北方士族:王导说睿:“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故江东归心焉。王导说琅邪王睿,收其贤俊,与之共事。”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王戎3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二页,共五十八页。笼络南方士族,恩威并用,以恩为主。与吴人联姻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对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学吴语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音庆)?”刘既出,人问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唯闻作吴语耳。”效果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音舌),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愦愦之政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王丞相为扬州,遣八部从事之职,顾和时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奏二千石官长得失,至和独无言。王问顾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丞相咨嗟称佳,诸从事自视缺然也。宽容南士放纵北人(文臣、武将)后人对王导为政的怀念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刘注引《殷羡言行》曰:“王公薨后,庾冰代相,网密刑峻。羡时行,遇收捕者于途,慨然叹曰:‘丙吉问牛喘,似不尔!’尝从容谓冰曰:‘卿辈自是网目不失,皆是小道小善耳。至如王公,故能行无理事。’”3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三页,共五十八页。愦愦之政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王丞相为扬州,遣八部从事之职,顾和时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奏二千石官长得失,至和独无言。王问顾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丞相咨嗟称佳,诸从事自视缺然也。宽容南士放纵北人(文臣、武将)后人对王导为政的怀念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刘注引《殷羡言行》曰:“王公薨后,庾冰代相,网密刑峻。羡时行,遇收捕者于途,慨然叹曰:‘丙吉问牛喘,似不尔!’尝从容谓冰曰:‘卿辈自是网目不失,皆是小道小善耳。至如王公,故能行无理事。’3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四页,共五十八页。王与马共天下共登御床共天下的原因:司马睿需要南渡士族的支持,南渡士族也需要司马睿政权的保障。3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五页,共五十八页。不甘心受辱的司马睿,在强大的王氏面前,最终还是自取其辱。他的面相似乎注定一生多舛。3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六页,共五十八页。不甘心受辱的司马睿,在强大的王氏面前,最终还是自取其辱。他的面相似乎注定一生多舛。3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七页,共五十八页。第四讲从唯才是举到九品官人法1.东汉后期名士对选举制度的影响。2.你如何评价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3.九品中正制是怎样产生的?其与察举制及唯才是举政策有何异同?4.九品中正制的变化。3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八页,共五十八页。从以德取人到以名取人察举制度下的以德取人察举制度概述:元光元年(前134),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德取人:东汉后期选官的腐败与以名取人的倾向外戚擅权对选官的破坏专制君主对选官的破坏清流名士对选官的破坏3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三十九页,共五十八页。与以名取人的倾向:风谣与题目屈而用之,其心不满,不则卧病;贱而命之则伤贤,不则损威。人君畏其志。经学:五经无双许叔重、解经不穷戴将军。德行:道德彬彬冯仲文操守: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风度:黄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樊英:“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位成乎私门,名定乎横巷。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泛驾之马、跅(tuò)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4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页,共五十八页。以族取人的倾向仲长统《昌言》:“天下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也。”荀淑八子“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4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一页,共五十八页。唯才是举的推行曹氏父子恢复中央集权的努力名士品题《后汉书》卷68《郭泰传》:“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先言后验,众皆服之。”同卷《许劭传》:“好人伦……故天下之拔士者,咸称许郭。……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孔融传》:“好士,喜诱掖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以名取人的后果主势降乎上,私党成于下务名背实,名不副实曹氏打击朋党结交任用务实官员主选举毛玠“拔贞实,斥华伪,进逊行,抑朋党”几次大案孔融案魏讽案:有惑众才,倾动邺都,钟繇辟焉四聪、八达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夏侯玄、诸葛诞、邓颺、何晏、李胜、丁谧、毕轨)42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二页,共五十八页。三下求才令《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210):“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建安十九年(214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同卷裴注引《魏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4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三页,共五十八页。求才令的执行情况重用荀彧:荀彧任才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华歆、王朗取士不以一揆:郭嘉、戏志才(以智策举之)不重出身拔名将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陈寅恪的观点4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四页,共五十八页。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及发展大姓名士与唯才是举的关系用名士推荐人才:崔琰;韩嵩“慎德”与“兴功”并重: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宗旨改革传统的乡举里选制度选举权收归中央标准家世道德才能乡品与官品的关系清官浊官45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五页,共五十八页。魏晋以后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士族操纵选举的性质中央对大族的妥协中央对大族的控制九品中正制的变化曹魏时期官爵的重要性:西晋以后门第的重要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以后祖先的重要性:冢中枯骨。九品中正的弊端中正妄下品评《太平御览》卷265引应璩《新论》:“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州闾与郡县,希疏如马齿,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刘毅:“既非乡老纪行之誉,又非朝廷考绩之课。”与事功的脱节时人对选官制度的评价批评中正制度呼吁振兴察举制度46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六页,共五十八页。第十二讲孝文帝改革思考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孝文帝礼制改革的意义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47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七页,共五十八页。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民族关系(胡亡氐乱)第一阶段(311——350年):永嘉以后至后赵之亡第二阶段(350——383年):后赵之亡至淝水之战第三阶段(383——439年):淝水之战至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前期的汉化改革太武帝改革(崔浩为推动者)兴太学,祀孔子改革、健全官制征用汉人士族冯太后的汉化改革俸禄制三长制与新租调制均田制孝文帝的文化素养《魏书·孝文帝纪》: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余篇。48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八页,共五十八页。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迁洛的原因平城的优劣《魏书·任城王澄传》:(帝)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邺城的优劣国之资储,唯借河北。三台之固,西接平阳,山河四塞《太平御览》卷156“京都”条引《后魏书》:太和十八年,卜迁都邺,登铜雀台,魏御史大夫崔吉等曰:“邺城平原千里,运漕四通,有西门、吴起旧迹,可以饶富。在德不在险,请都之。”孝文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邺城非长久之地,石虎倾於前,慕容灭於後,国富主奢,成速败。且西有枉人山,东有列人县,北有柏人城,君子不饮盗泉,恶其名也。’遂止,乃都洛阳。49精品PPT|借鉴参考第四十九页,共五十八页。洛阳的优劣《魏书·高闾传》:迁都洛阳,闾表谏,言迁有十损,必不获已,请迁于邺。高祖颇嫌之。《魏书·任城王澄传》:(帝)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魏书·高祖纪》太和十七年九月:“庚午,幸洛阳,周巡故宫基趾。帝顾谓侍臣曰:‘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壬申,观洛桥,幸太学,观《石经》。迁洛的曲折保守派对迁都的看法南伐定洛经营洛阳50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页,共五十八页。社会风俗改革定氏族:崔、卢、郑、王、李改姓氏:拓跋:元;拔拔:长孙;达奚:奚;乙旃(zhān):叔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贺楼:楼;勿忸于:于;尉迟:尉氏。《通鉴》:其余所改,不可胜纪。鲜汉通婚禁胡服《魏书·咸阳王禧传》: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魏书·自序》:出帝大发士卒,狩于嵩少之南,旬有六日。时既寒苦,朝野嗟怨。帝与从官皆胡服而骑,宫人及诸妃主杂其间,奇伎异饰,多非礼度。帝与从官皆胡服而骑。《隋书·礼仪志》:“后周之时咸著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俗也。”51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一页,共五十八页。PPT汇编·实用可编辑20XX年X月整理自网络第五十二页,共五十八页。断北语《隋书·经籍志》: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隋书·经籍志》:魏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周书·长孙俭传》:大为鲜卑语,遣人传译以问答。《北齐书·高昂传》:高祖每申令三军,常鲜卑语,昂若在列,则为华语。《孙骞传》:又能通鲜卑语,兼宣传号令。《祖珽传》:陈元康荐珽才学,并解鲜卑语。《颜氏家训·教子篇》: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语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五一,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53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三页,共五十八页。保守势力的反抗及叛乱保守势力对改革的反对《魏书·陆叡传》:叡表曰:“……南土昏雾,署气郁蒸,师人经夏,必多疾病。……沉雨炎阳,自成癘疫。”《魏书·元丕传》:丕雅爱本风,不达新式,至于变俗迁洛,改官制服,禁绝旧言,皆所不愿。高祖知其如此,亦不逼之,但诱示大理,令其不生同异。至于衣冕已行,朱服列位,而丕犹常服列在坐隅。晚乃稍加弁带,而不能修饰容仪。高祖以丕年衰体重,亦不强责。孝文帝的妥协《魏书·昭成子孙晖传》:初,高祖迁洛,而在位旧贵皆难于移徙,时欲和合众情,遂许冬则居南,夏便居北。《魏书·尔朱荣传》:及迁洛后,特听冬朝京师,夏归部落。《北史·库狄干传》:以家在寒乡,不宜毒署,冬得入京师,夏归部落。54精品PPT|借鉴参考第五十四页,共五十八页。太子北奔事件孝文帝对太子的期望《魏书·废太子恂传》:太和十七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