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2024年3月25日下午15:45-17:00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对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分析,错误的是()A.长跑时大量出汗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B.某人常吃咸鱼,但他内环境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C.人体内环境pH值保持相对稳定是酶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答案〗D〖祥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得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析】A、长跑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此时大量出汗增加散热,有利于机体体温的稳定,A正确;B、正常人体可以通过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某正常人常吃咸鱼、咸菜,他内环境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C、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条件,人体内环境pH值保持相对稳定是酶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C正确;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D。2.2024年1月10日,中国女足现役国脚王霜获得了“湖北省敬业奉献模范”称号。足球场上运动员能完成一系列动作离不开各神经中枢的协调配合。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运动员射门时,自主神经系统参与了该过程B.阻碍对手进攻时,大脑皮层可接受躯体感觉神经传来的兴奋C.运动员传球时,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D.球员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呈正相关〖答案〗D〖祥解〗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详析】A、自主神经系统参与内脏等调节,运动员射门时,内脏等活动正常,自主神经系统参与了该过程,A正确;B、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阻碍对手进攻时,主要通过眼、肢体接触获取信息,大脑皮层接受感觉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躯体运动神经做出反应,B正确;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既有脑神经也有脊神经,当运动员传球时,机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交感神经占优势,但副交感神经也起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因此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参与支配机体内脏器官,C正确;D、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D错误。故选D。3.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体液调节D.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C〖祥解〗分析题干,血糖浓度升高时的三条调节途径,第一条是体液调节,后两条都是神经-体液调节。【详析】A、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此时血糖水平会反过来抑制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防止血糖过度下降;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故在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负反馈调节,A正确;B、①血糖浓度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②血糖浓度升高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B正确;C、①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体液调节,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D、②是兴奋迷走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支配胰岛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也是通过神经递质与胃肠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行调节的,二者都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故选C。4.植物开花与光周期有关,在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菊花顶部花芽附近的叶片去掉,并对顶部花芽和下部的叶片作以下4组不同处理,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A.实验自变量是日照时间长短和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B.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菊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顶部花芽C.菊花的开花从根本上看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国庆前可以通过缩短光照时间使菊花提早开放〖答案〗B〖祥解〗题图分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周期和光周期处理部位,因变量是植物是否开花,实验结果显示,用短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无论用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菊花顶部花芽,均开花,而用长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无论用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菊花顶部花芽,均不开花,据此可知叶片是感受光周期的部位。【详析】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周期(日照时间长短)和光周期处理部位(顶部花芽和下部的叶片),A正确;B、从图中可知,无论是长日照还是短日照处理顶部,只要用短日照处理下部叶片,植物都开花,说明菊花开花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是植物体的下部叶片,B错误;C、植物的生长发育从根本上看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菊花的开花亦是如此,C正确;D、由图中实验结果可以推知,菊花是短日照植物,要使其提前开花,应该缩短光照时间,D正确。故选B。5.科学家对某弃耕的农田进行多年的跟踪调查,研究结果如下:(图中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草本优势种A在t2—t3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灌木优势种B在t2—t3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草本优势种A在t3—t4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灌木优势种B在t3—t4段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答案〗C〖祥解〗依据题干信息: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λ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详析】A、草本优势种A在t2—t3段,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B、灌木优势种B在t2—t3段,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C、草本优势种A在t3—t4段,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错误;D、灌木优势种B在t3—t4段,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正确。故选C。6.“狼狈为奸”、“鸠占鹊巢”、“鹬蚌相争”等生物之间分别属于哪种关系?()A.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B.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C.种间互助、种间竞争、种间竞争D.种间互助、种间竞争、捕食〖答案〗D〖祥解〗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①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②体表寄生:小麦线虫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③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详析】“狼狈为奸”,狼狈这两种动物经常合作偷袭祸害家畜,体现了种间互助,“鸠占鹊巢”,鸠是指红脚隼,鹊是指喜鹊,二者是种间竞争关系,“鹬蚌相争”中鹬以蚌为食,体现捕食关系,D正确。故选D。7.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也不相同。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A.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里B.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C.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D.与草原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的分层现象一般更为复杂〖答案〗A〖祥解〗生物群落是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详析】A、部分生活在草原的生物也可能生活在森林里,A错误;B、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B正确;C、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C正确;D、与草原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的分层现象一般更为复杂,D正确。故选A。8.人为砍伐树木可形成林中空地即林窗,林窗面积对土壤动物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土壤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类群数呈正相关C.林窗面积越大,土壤动物丰富度越大D.林窗面积越大,土壤动物平均密度越大〖答案〗A〖祥解〗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其中计数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有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详析】A、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B、分析题图可知,动物的平均密度(柱状图)和类群数(折线图)不是呈正相关,B错误;C、分析题图数据可知,林窗面积在900~1225m2区间内林窗面积越大,土壤动物丰富度(类群数)反而降低,C错误;D、据图可知,在900-1600范围内,随着林窗面积增大,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减小,D错误。故选A。9.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中生物具有耐旱特性,下列不属于耐旱特性的表现为()A.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B.骆驼刺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mC.蜥蜴和蛇表皮外有角质鳞片、蛋壳坚硬,体温是变化的D.貂熊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较大〖答案〗D〖祥解〗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为了适应缺水环境,会出现相应的结构。【详析】A、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水,叶呈针状,减少水分散失,A正确;B、骆驼刺植株才几厘米高,但根可长达15m,根系发达,利于水分的吸收,B正确;C、蜥蜴和蛇表皮外有角质鳞片、蛋壳坚硬,体温是变化的,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C正确;D、貂熊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掌面较大,适应冰雪环境,与耐干旱环境无关,D错误。故选D。10.立体农业是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下列关于立体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果树林中环境条件充裕,各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都会呈现“J”型B.果树林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果树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D.果树林下种植草菇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的能力〖答案〗C〖祥解〗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如果树林中的所有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析】A、果树林中环境条件充裕,但资源依然是有限的,在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都会呈现“S“型,A错误;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不同生物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空间是不一样的,同一环境为不同生物种群提供的营养物质的量和生存空间的体积也不同,所以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B错误;C、鸟类的垂直分层的现象与植物垂直分层的现象密切相关,因为植物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C正确;D、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果树林下种植草菇,是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可以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错误。故选C。11.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C.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D.生态位的形成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A〖祥解〗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详析】A、根据题意可知: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称为生态位,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错误;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不同种群的生态位不会完全相同,B正确;C、生物群落中,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竞争也就越激烈,C正确;D、生态位的形成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有利于提高对环境的充分利用,D正确。故选A。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的食性越复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B.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C.生产者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物质循环并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答案〗A〖祥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详析】A、动物的食性越复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某种食物的变化对其影响不是太大,A错误;B、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正确;C、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前者利用的是太阳能,后者利用的是物质氧化时释放的化学能,C正确;D、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D正确。故选A。13.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答案〗A〖祥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详析】A、生态系统的中的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A正确;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是不循环的,B错误;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包括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不仅在食物链中流动,C错误;D、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如一棵树上可能会有很多昆虫;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能量金字塔不可能是倒置的,D错误。故选A。1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包含5条食物链,但缺少分解者B.图中a和f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种间竞争关系C.若e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d的数量在短期内大量减少D.图中a、b是生产者,d是植食性动物,e是肉食动物,c、f是杂食动物〖答案〗D〖祥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析】A、A、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只有出去箭头的是生产者,a和b是生产者,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为:a→f、a→c、a→d→e→c、a→d→e→f、b→c、b→f,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B、据图所示,图中a和f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C、e是d的天敌,若e由于某种原因大量减少,则d的数量在短期内会增多,C错误;D、图中a、b是多条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d以a为食物,是植食性动物,e以d为食,是肉食动物,c、f既摄食植物,又摄食动物,所以是杂食动物,D正确。故选D。15.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x,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y,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z,则x、y、z之间的关系是()A.x=y+z B.z=x+y C.x>y+z D.x<y+z〖答案〗C〖祥解〗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传递到下一营养级,③流向分解者,④未利用。【详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包括三个去路:自身呼吸、流入消费者、流入分解者,另外还有生产者体内未利用的能量,即x>y+z,ABD错误,C正确。故选C。16.胶州湾是我国传统渔业捕捞区,现今该海域的经济鱼种已形不成渔汛,有些甚至枯竭。为了恢复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员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营养级同化量(t·km-2·y-1)未利用(t·km-2·y-1)分解者分解(t·km-2·y-1)呼吸量(t·km-2·y-1)Ⅳ14.20.420.190.81Ⅲ67.6715.0011.9439.31Ⅱ?1986.70547.001224.00Ⅰ23804.423252.002877.0013850.05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为23804.42t·km-2·y-1B.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表中数据不足,计算不出来C.从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2%D.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答案〗B〖祥解〗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2、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释放的能量+未被利用部分。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未被利用部分。【详析】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即为23804.42t·km-2·y-1,A正确;B、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释放的能量+未被利用部分,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224+1986.7+547+67.67=3825.37t·km-2·y-1,B错误;C、从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42÷67.67×100%≈2%,C正确;D、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B。17.如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B.图中粪便中能量c可以看作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D.图中d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答案〗C〖祥解〗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详析】A、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故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A正确;B、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摄入食物中未同化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产者中的能量,B正确;C、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中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故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错误;D、由图可知,d表示初级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D正确。故选C。18.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识。近期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的目标,并制定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产者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循环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D.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答案〗B〖祥解〗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二氧化碳(主要)、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的特点。【详析】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大气中的CO2转化为含碳有机物,A正确;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B错误;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碳循环失衡影响的是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C正确;D、人类活动大量利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6分,共64分。)19.如图1表示将抗原注射到人体内后,体内抗体产生量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首次接触抗原X,免疫系统协调配合抵御抗原X的攻击,实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功能。____细胞分泌的抗体和抗原X结合后,能抑制抗原X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进而被其它免疫细胞_______。(2)若人体再次接触抗原X,分泌抗体的细胞来源有______。(3)图1中曲线A表示将抗原X注射到人体后,体内抗体产生量的变化,若第8天,再同时注射抗原X和Y,图1中表示对抗原X、Y免疫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______,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若第8天不再注射任何抗原,曲线A最可能会如何变化?请在图2中画出来____。〖答案〗(1)①.免疫防御②.浆③.吞噬消化(2)B细胞和记忆细胞(3)①.B、C②.针对抗原X的免疫为二次免疫,与针对抗原Y的免疫相比,抗体的产生速度更快、产生量更大。③.〖祥解〗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初次注射抗原X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再次注射抗原X和Y时,对于抗原X是第二次免疫反应,机体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对应于曲线B;对于抗原Y是初次免疫,因此产生抗体数量少且速度慢,对应于曲线C;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1)人体首次接触抗原X,免疫系统协调配合抵御抗原X的攻击,实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唯一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和抗原X结合后,能抑制抗原X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进而被其它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若人体首次接触抗原X,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若人体再次接触抗原X,B细胞和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抗体,与抗原X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将其消灭,所以若人体再次接触抗原X,分泌抗体的细胞来源有B细胞和记忆细胞;(3)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抗原X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即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且强烈,因此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针对抗原X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图1中B,针对抗原Y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C;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抗体水平可能会逐渐下降,因此针对抗原X的抗体的产生量变化曲线可能如图D所示:20.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型;在自然界,山鼠种群的_____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苗圃中山鼠种群数量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最好在药物灭鼠控制害鼠的种群数量,同时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降低______,才能使鼠害得到有效防治。(3)调查山鼠的种群密度(不考虑山鼠的迁入和迁出):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90只,其中有25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约是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山鼠不容易被捕获,则山鼠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填“偏大”或“偏小”)。(4)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进行鼠害防治的意义是________。〖答案〗(1)①.J②.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①.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和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②.环境容纳量(3)①.180②.偏大(4)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祥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1)“J”型(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S形)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J型(J形),即指数增长;山鼠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或迁入率大于迁出率使种群数量上升。(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和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使得苗圃中山鼠种群数量出现下降;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等方法会降低环境容纳量,使其更难在环境中生存。(3)标记重捕法是根据标记数占比不变来计算,第一次标记占比为100/总数,第二次标记占比为25/90,100/总数=25/90,则总数为100×90÷25=360,则该种群密度约是360÷2=180只/hm2;若被标记的山鼠不容易被捕获,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减少,导致估算值偏大。,(4)进行鼠害防治可以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1.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年数14152540乔木0001423灌木0341219草本植物2827263034总计2830305676回答下列问题:(1)弃耕的农田闲置后基本保留了原有的_________,进而发生_______演替。(2)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将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或“保持不变”)。(3)该地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_______(填“快”或“慢”),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______(填“快”或“慢”)。(4)演替过程中乔木代替灌木成为优势物种的原因是______;若该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_____阶段。〖答案〗(1)①.土壤条件或土壤中的植物种子、其他繁殖体②.次生(2)增大(3)①.快②.慢(4)①.乔木与灌木在争夺阳光、空间等资源中处于优势②.草本植物或(稀疏的)灌木〖祥解〗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蒲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1)弃耕的农田闲置后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或土壤中的植物种子、其他繁殖体,故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结合表格数据可知,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将增大。(3)据表可知,该地草本植物起始数值大,且几年间变化较快,但木本植物在15年前都较少,说明该地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快,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慢。(4)优势种是指数量很多、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很大的物种,演替过程中乔木代替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