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_第1页
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_第2页
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_第3页
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_第4页
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技术的升级进步,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成为了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更加轻而易举地达到犯罪目的。在传统犯罪的模式下,原来大部分在现实空间发生,现在可能有部分在网络空间实施了。犯罪嫌疑人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能够更加便捷地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针对这些行为,立法者不得不对这些利用高科技实施犯罪的行为进行打击。本文阐述了网络犯罪特征与当前的立法现状。网络犯罪规定在我国《刑法》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的章节,从该章节的立法目的出发,分析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与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我国建立打击网络犯罪的具体方法,对网络犯罪的适用范围、适用情形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完善我国这一制度提出一些建议,防止网络成为犯罪的法外之地。关键词:网络犯罪计算机犯罪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构成立法特征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upgradingoftechnology,thenetworkimperceptiblyaffectsourlives,hasbecomeanindispensablepartofourlives.Becauseofthis,criminalscaneasilyachievetheircriminalgoalsbyusinghigh-techmeanssuchastheInternet.Inthetraditionalmodeofcrime,mostofthemhappenedinrealspace,andnowsomeofthemmaybeimplementedincyberspace.Theconveniencebroughtbythenetworkcanmakethecriminalsuspectachievehiscriminalpurposemoreconveniently.Inresponsetotheseacts,legislatorshavetocrackdownonthesehigh-techcrimes.Thispaperexpoundsthecharacteristicsofnetworkcrimeandthecurrentlegislativesituation.Thechapterof"hinderingthesocialmanagementorder"inthecriminallawofourcountryisabouttheprovisionsofnetworkcrime.Startingfromthelegislativepurposeofthischapter,thispaperanalyzesthedefinitionofnetworkcrimeandthelegislativestatusquoandexistingshortcomingsofnetworkcrimeinourcountry,andthenputsforwardthespecificmethodstocombatnetworkcrimeinourcountry,discussesthescopeandapplicationofnetworkcrime,andperfectsourcountryChina'ssystem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preventthenetworkfrombecominganextrajudicialplaceofcrime.Keywords:NetworkcrimecomputercrimehinderssocialConstitutionofcrimeLegislativecharacteristics目录一、引言…5

二、网络犯罪的界定………….6

(一)网络犯罪的性质及构成….6(二)区分传统型犯罪的因素8

三、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10

(一)当前立法模式及思路……….10

(二)网络犯罪在立法上存在的问题….10四、对网络犯罪相关制度的建议….12

(一)适当扩张解释传统犯罪中的“关键词”12

(二)适当减少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入罪标准13(三)增加网络平台提供者的司法解释13(四)增设保护“大数据”的条文…..14五、总结……14参考文献………14

致谢……17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兼论我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一、引言在计算机刚刚面世之时,计算机之间并没有联网,与此同时,计算机是一个大型的计算机器,放置于大型安全机构。普通的老百姓既不能轻易接触到,也不能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远程破坏。通常来说不会出现被普通人破坏的情况。就算是看管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进行恶意破坏,也只会构成故意损坏财物罪,该罪名也不会涉及到社会的公共利益。在计算机小型化的过程中,也慢慢步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在当时,即使计算机小型化,但也没有做到每家每户的计算机都联网,只能进行单机游戏。单机游戏软件的出现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利益,同时也开始成为了犯罪的对象。当时的刑事立法理论对该类型的犯罪没有做特殊的规定,是通过侵犯著作权罪进行打击,当时的立法思路是指向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由此可见,当时的盗版单机游戏软件的行为谈不上网络犯罪,最多也只能算是计算机犯罪的开始时期,是在传统犯罪的基础上涉及到了计算机的相关因素。因此,对于未连接网络的“电脑犯罪”[1],并不属于网络犯罪的概念之中。但这也是最早的针对涉及“计算机因素”的犯罪行为。在20世纪末的互联网1.0时代,“地球村”的名词出现,网络开始作为“犯罪工具”和作为“犯罪对象”阶段。互联网1.0时期,互联网的作用只能是信息交换,网民之间是无法进行聊天的。网民在网络面前只能单方面被获取信息,由此,个人与系统之间的矛盾成为犯罪分子唯一的切入点。在当时,入侵、破坏信息系统一度成为“黑客”引以为傲的事情,因此技术攻击的时代揭开序幕。以此为背景,所谓计算机犯罪,是利用计算机操作所实施的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行为。[2]在这一阶段,从整个网络犯罪的发展史来看,更加精准的表述应该是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犯罪对象,而不是以“网络”作为犯罪对象的时期。但从概念上看,不可否认这是以“网络”作为犯罪对象最早的时期。21世纪初的互联网2.0时代,其与20世纪末的互联网时代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后者是以“联”为主,网络把所有网民连接起来,但不能互动;而前者是以“互”为主,网民与网民之间能够互动交流是主要的特征。与此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等快速崛起,同时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也在逐渐消减,进而演变成了网民之间利用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实施犯罪成为犯罪的便准形态。也正因此,传统犯罪的网络化呈喷井式爆发,标志着传统犯罪进入了网络时代。在该阶段,利用计算机所侵犯他人财产的犯罪占了绝大多数。在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下,网络因素逐渐介入到了传统犯罪当中,也就是说,传统犯罪逐渐转移了“战场”,传统犯罪的手段也升级到了互联网这个平台上。在这一个阶段,网络犯罪在概念上逐渐超越计算机犯罪,成为计算机犯罪的上位概念。二、我国网络犯罪的界定(一)网络犯罪的性质及构成网络犯罪这个概念也是历经了多个时代,起初网络犯罪是从“计算机犯罪”演变过来的。从计算机诞生之初,是对一些技术性犯罪的行为人进行合理的规制。在21世纪,互联网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地球村”式的互联网系统逐渐建成,互联网逐步走进老百姓的家家户户当中,同时也揭开互联时代的序幕。迄今为止,网络犯罪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历史进程,第一个阶段为互联网刚建立之初,犯罪对象主要是计算机本身。第二个阶段发展成为了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进而达到犯罪目的。第三个阶段为以网络为犯罪空间或者犯罪场所。通过对犯罪自身发展变化与网络犯罪因素的结合,形成了对网络犯罪规律和阶段演变的认识。因此,网络犯罪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是性质与构成也不相同。即第一阶段的犯罪行为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一般的平民百姓很难涉及;第二阶段的网络犯罪主要以网络作为工具实施传统类型的犯罪,就相当于冷兵器时代杀人是用刀剑等武器,而到了热兵器时代是用枪杀人,其本质还是属于传统类型犯罪,只是运用的工具参杂了“网络”这一因素;而到了第三阶段其性质有了较大的变化,不仅使用网络作为工具,还将犯罪空间提升到了网络虚拟空间中,进一步增加了“网络”这一因素。针对于网络犯罪这个概念,西方各国也有所争论。《网络犯罪公约》对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即网络犯罪是指给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实用性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降低了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打破了网络系统的完整性以及采取其他危害网络系统的犯罪行为。[3]美国的司法部门对网络犯罪也有自己的认识,即网络犯罪是指针对非法行为中得以成功的起诉,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和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综合现在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多的研究学者认为网络犯罪是以网络为犯罪工具,进而实施犯罪行为,从而达到犯罪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没有对网络犯罪设置具体的章节进行规制,因此对于网络犯罪这一概念也缺乏明确界定。但并不代表,我国对网络犯罪的放纵。我国刑法解释第287条规定了,夹杂网络因素的传统类型犯罪,依照传统犯罪对应的罪名进行处理。在现代社会,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网络犯罪也是屡见不鲜,网络技术的提高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犯罪分子猖獗之地。对此,我国学术界对网络犯罪概念的理解也有许多的不同,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种。第一种观点为工具说,这种观点是从犯罪工具的角度出发,该说认为网络犯罪是行为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实施严重侵害法律所保护的相关权益的行为。这一种观点有不足之处,即仅将行为人把网络当成工具或手段,忽视了网络也能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因此不够全面。第二种观点为对象说,这一中观点主张从犯罪对象的角度去定义网络犯罪的概念,即指行为人故意将病毒植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计算机内的信息进行盗取或恶意读取,使计算机信息系统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下,侵犯了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等法律权益。这一种观点也是相对片面,不能囊括所有网络犯罪。第三种观点是双重说,即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以网络为工具同时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权益——网络安全,这种观点的不足在于不能囊括单纯的以网络为工具或单纯以网络为侵害对象的犯罪行为。但这三种观点都有着共通点,即网络犯罪是发生在网络空间中或者与网络空间有着密切联系的行为。根据传统的犯罪构成两阶层的理论,网络犯罪同样适用,即客观违法和主观故意。首先,客观上违反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后果;主观层面上表现为故意,因为在网络犯罪中,行为人需要突破层层计算机安全系统,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操作性,不可能无意识之下触犯此类罪名,这就表明行为人持有故意犯罪的心态。其次,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虽然说实践中大量案件的网络犯罪主体都是有一定计算机专业水平的人,但是我们不能将该类人作为特殊主体处理,其原因在于我国刑法认为,具有特殊身份、从事特定职业的人群才认为是“身份犯”,最典型的就是贪污、渎职类的犯罪。而网络犯罪的主体并非刑法意义上的“身份犯”。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也表现出几个特征,即成本低、传播快、涉及面广同时具有很高的隐蔽性,在公安机关侦查阶段取证较为困难,我国也有相应的网络警察负责这类工作,为提供良好的网络坏境提供保障。总得来说,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利用电脑编程、破解密码或利用其居于互联网特殊地位的方法,在网络上实施触犯法律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某类犯罪行为的总体称呼。其中,网络犯罪有两类基本的类型,一类是针对网络的犯罪,另一类是网络扶持的犯罪。前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网络窃密,利用网络窃取国家机密、军事情报、商业秘密等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制作传播病毒,行为人将自己编程的病毒植入他人电脑,从而达到破坏、控制他人电脑的目的;三是高技术侵害,行为人利用网络手段制造大面积的网络瘫痪;四是高技术污染,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传播虚假信息、侮辱诽谤他人,侵害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后者表现的形式则更加多种多样,其主要表现在利用网络的手段侵害财产类的犯罪。(二)区分网络犯罪的因素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之中,有许许多多类型的犯罪行为,而网络犯罪区分于传统犯罪的关键就在于前者的犯罪过程中含有“网络”这一因素。从“计算机犯罪”到“网络犯罪”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网络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可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第二种是以网络作为犯罪对象、第三种则是将网络作为犯罪空间。它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侵害的权益有所不同,在目前阶段这几种犯罪类型属于共存的状态。在网络犯罪的历史演变之中,我国的刑事立法理论是相对滞后的,一直属于被动的状态,对于网络犯罪的规定缺乏科学性、整体性;对于探索未来网络犯罪立法思路,应当以网络犯罪的三种基本类型作为基础进行探究。网络犯罪的类型多种多样,从计算机犯罪发展到网络犯罪都与时代的技术革新有着密切联系。计算机犯罪是网络犯罪的前身,但是网络犯罪发展到今日,二者的概念已经不能等同了,其两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分。计算机犯罪诞生于计算机成立之初,行为人实施这类犯罪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行为人触犯计算机犯罪的动机大多是为了炫技,彰显自己的才能。时至今日,网络犯罪更多的是将传统犯罪网络化,大多数案件集中在侵犯财产类犯罪当中,行为人的作案动机与计算机犯罪的动机有明显的不同。从刑法保护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犯罪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更加偏向于计算机信息系统,而网络犯罪刑法保护的法益则是多种多样。在行为人犯罪手法上分析,计算机犯罪行为人倾向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犯罪则更加注重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实施侵害,很明显后者的技术手段更加繁琐复杂,涉及面更加广泛。另外,在传统型犯罪网络化的今天,传统犯罪与网络犯罪没有明显的界线。我们在定性网络型传统犯罪时也要回归传统犯罪的本质。例如,行为人利用计算机网络开设了一个色情网站,将该网站发送给被害人微信中,被害人点开网站后,微信中的3000元零钱被行为人收入囊中。案件发生后,对该案件的定性是盗窃还是诈骗?首先盗窃罪是秘密窃取他人财物,而诈骗罪是行为人某种手段欺骗被害人,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该案件中被害人没有处分微信零钱的意识,所以,不构成诈骗罪。而是行为人在网站中植入“病毒”,在被害人点开网站的同时秘密窃取了被害人的财物。因此,对该案件应定性为盗窃罪。在我们认真分析该案件是,不难看出,该盗窃罪的手法与传统类型的盗窃罪有所不同,行为人在实施犯罪时利用了“网络”这一因素。因而该案件属于网络犯罪的一种类型,是网络犯罪中的电子盗窃。本人在有幸在检察院实习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司法实践中的相关作法。该案件中的行为人使用“撸号器”的软件植入他人电脑,盗取多名被害人的《绝地求生》价值99元的账号,然后再将被害人的账号以15元至20元不等的价格卖出,涉案金额2万余元。面对这个案件,我们又三个罪名进行选择,一是盗窃罪,涉案金额两万余元属于“数额较大”,量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二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三是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其中二和三属于《刑法》第285条中的选择性罪名。案件中植入他人电脑的“撸号器”经司法鉴定,该软件不足以控制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因此排除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而盗窃罪属于传统类型的犯罪,该案件中行为人利用了网络的手段实施犯罪,夹杂着“网络”因素,若以盗窃罪进行定性,难免有点以偏概全,不足以评价整个犯罪的行为。最后检察官们经过讨论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进行定性,移送审查起诉。检察官是依据2011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款的规定进行处理的。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夹杂“网络”因素的传统犯罪,定性为网络犯罪也是有法可依的。三、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一)当前立法模式及思路在这十几年中,突飞猛进的网络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扰,甚至是一些侵害我们权益的事情。因此,立法者不得不探索网络犯罪的相关问题,然后将这类违法犯罪行为提前规制。在我们的仔细分析中,能够发现网络犯罪的明显特征,从“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到“犯罪对象”再到“犯罪空间”,大部分的案件类型都集中在侵犯财产型的犯罪,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的一般刑事犯罪已经具有明显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犯罪特点,其表现出的社会危害性也远远大于传统社会中的犯罪行为。面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呼吁立法者需要加快对网络犯罪的立法理论研究,将网络犯罪的立法理论与时俱进。反观当下,我国针对网络犯罪的立法模式及思路也存在着争议。即“一元模式”立法与“二元模式”立法之间的争议,一元模式立法认为不单独立法,利用现行的法律规定打击犯罪,或者在现行的法律中增加网络犯罪的条文;二元模式立法认为在当前的法典外,再拟定专门的一部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定。根据实践中大量的案件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网络犯罪是是传统类型的犯罪交织在一起的,许多案件传统犯罪与网络犯罪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根据刑法解释第287条足以解决这类问题,而那些现行刑法没有包含的网络犯罪,可以通过增加新的法律条文加以打击,因此,我国立法模式更加偏向于一元立法模式。(二)网络犯罪在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1、传统犯罪中的关键词没有扩大到“网络”领域。在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加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在当时计算机并没有普及到我们百姓的生活当中,该类犯罪主要打击的是非法侵入国防尖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该类犯罪的主要特点是技术性国防尖端系统,这也是最早的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的立法规制。对于攻击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行为其主要的犯罪动机是炫耀其技术能力,因此,在该罪名的刑罚种类中还包含了拘役作为缓冲。但是网络犯罪发展到了今天,行为人单纯对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动机基本没有了,因此这类性的案件以较快的速度下降。与此同时,犯罪行为人为了寻求快感,从单纯的攻击计算机信息系统发展到了对网络环境进行破环,例如,在2010年左右的黑客技术“互殴”过程中,导致大面积网络瘫痪,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对于这类行为立法者必须要加以考虑,将此行为作严厉的制裁,适当将寻衅滋事罪当中的“公共场所”进行扩大解释,将网络空间包含在此概念之中,然后将单方面攻击网络环境的行为定性为寻衅滋事。当然也不能将“公共场所”的概念解释得过于宽泛,以至于不符合罪刑法定的原则。时至今日,犯罪行为人将传统的犯罪战场转移到了“网络空间”当中,我们是否需要将传统犯罪中的一些“关键词”进行扩大解释,例如,侮辱、诽谤罪当中的公然贬低、损害他人人格尊严,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该罪当中的“公然”是否包含无人关注或粉丝极少的微博中所发表的言论呢?我的观点认为,其不能构成侮辱、诽谤罪,因为“公然”当中的“公”是有不特定的多数人,在无人关注的微博中发表言论并不必然地使公众知晓,因此不能成立该罪名。再例如,寻衅滋事罪的“公共场所”“公共秩序”是否能延伸至网络空间,对于一些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的行为是否能定性为寻衅滋事罪,这一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夹杂着网络因素的犯罪模式下,一连串的行为环环相扣,需要迫切加以解释的关键字眼出现,“网络空间”是否属于“公共场所”,“公共场所”与“网络空间”概念上又有如何区别,这两者是否等同,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探索的。2、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口袋罪”。以“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释第287条的价值更加突出,该条文将大部分传统犯罪的行为进行了总体性的规定,在涉及到网络因素的犯罪行为有了更加准确的法条依据。但是涉及网络因素等方面的犯罪强行规定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者强行与传统罪名形成竞合或牵连关系,然后择一重罪处罚,进而使破坏计算机系统罪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口袋罪”。例如,行为人利用网络的手段实施盗窃,涉案金额5000元,在实施该行为是破坏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盗窃罪的一级量刑幅度为三年以下,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一级量刑幅度为五年以下,根据上述规则,择一重罪处罚应定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其实“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的阶段本质上与传统犯罪没有区别,打个比方来说,在冷兵器时代犯罪分子使用的工具都是冷兵器,而到了热兵器时代人们用热兵器杀人,难道就不定故意杀人罪了吗?这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在该阶段,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本质上无异。3、网络犯罪中的“数行为数罪”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以“网络”作为犯罪空间的新型犯罪类型打破了传统犯罪的立法思路,使当今的立法思路不得不做一次“革新”。沿用传统的一行为数罪或多个行为数罪的定罪量刑模式解决网络平台作为“犯罪空间”犯罪行为可能不太合适。例如,行为人以概括的故意提供给他人实施犯罪的网络平台,他人在该平台上同时实施开设赌场、传播淫秽物品、借贷、散布谣言等多个跨越刑法不同章节犯罪行为,不仅侵害社会公共秩序、经济秩序,还可能侵犯信息网络安全、金融秩序,对于这类行为针对网络平台提供者又该怎么定性评价。如果以“一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然后“择一重罪”处罚的话,这显然不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因为该网络提供者的危害后果远比仅提供他人实施重罪的行为更加严重。如果以“数行为数罪”定罪处罚更是不合理,理由有,该提供者主观上只有概括的故意,对于具体实施犯罪的认识并不清楚,若以“数行为数罪”定罪处罚这难免有些“客观归罪”的嫌疑。对于这类的问题,立法者需要迫切地关注,急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解释。这也是网络时代给刑事立法带来的困境。4、缺乏对“大数据”的保护。夹杂着“网络”因素的三种犯罪形态——网络作为犯罪对象、犯罪工具、犯罪空间的新型犯罪模式纷至沓来,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其造成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同时,它给传统的刑事法律体系造成的冲击我们也有目共睹,传统的刑事法律模式的滞后性在信息时代日益突出。传统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难以有效的规制网络空间和网络犯罪,因此我们需要探索网络犯罪的刑事制裁体系以及其法律地位。在网络时代和“云技术”时代到临的今天,我们的刑事立法需要对这类犯罪行为制定一个全新的定罪量刑标准。例如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一些泄露信息的行为,传统罪名已经不能有效对其进行规制,“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泄露其危害不仅仅使对个人权益的侵害,还会对社会或者使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以传统的定罪量刑标准去评价该行为,很难在满足“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了。四、对网络犯罪相关制度的建议

(一)适当扩张解释传统犯罪中的“关键词”

在判断能否构成犯罪、是否满足犯罪构成要件时,关键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犯罪模式下,每个罪名中的关键词的含义往往却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前我们老祖宗在立法时没有想到的,但是在当代应当被包含的定义我们也需要作出适当的扩大解释。例如上述所说的“公共场所”是否应当包含网络空间,我认为是肯定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都是能够提供人们活动的场所,在网络空间中破坏公共秩序,同样要以相应的罪名定罪处罚。从目前的我国关于“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制裁规则都是以举例的方式立法,也就是说,当出现某种新型的网络犯罪时,然后才出台相关规定进行规制,并没有准确地把握网络犯罪的走向以及动态。在传统的立法模式背景下,学者们还可以坐在房间内按照逻辑凭空想象对一些犯罪行为进行规制,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如果没有考虑网络犯罪中技术的升级、犯罪活动等因素,是很难把握住网络的最新动态。因此,我国对于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急需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面对相关问题是能够以更加高深的理论做出最优的反应。换句话来说,我们应该把握时代的发展,将传统犯罪中的关键词作出合理且适当解释,从而有效处理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刑事案件。(二)适当减少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入罪标准我国刑法规定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入罪标准有三种情况。第一,行为人提供了破坏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软件,提供人次10人以上或者涉案金额5000元以上的。第二,为行为人提供技术帮助者,且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第三,通过投放广告的方式向其提供5000元以上的。对于者三种入罪标准,我认为适当删减第二条的入罪标准,因为第二条的入罪规定完全可以根据共犯理论可以解决,而且面对与传统犯罪交织的地方能够偏向于定性传统犯罪罪名,防止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成为“口袋罪”。(三)增加网络平台提供者的司法解释对于网络平台的提供者,有义务为自己开设的网页承担“担保”的责任。对于放任犯罪嫌疑人在其开设的网页上肆意妄为,刑法应当给予处罚。因为网页的开设者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场所,如果开设者没有很好的管控网页,其造成的危害后果很可能远远超过某一单个的犯罪。因此,我国有必要出台相应的解释,将这类行为作共犯处理亦或者单独立一条罪名从而打击这类犯罪。但不管怎么说对于提供专门犯罪页面的行为,我建议适当升格其法定刑,将适用更加重的法定加以打击。(四)增设保护“大数据”的条文在过去的十几年是互联网时代飞跃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今后的“大数据”引导的“云计算”时代和“物联网”时代那将给我们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规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络的运行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却并没有给予“云计算”中的数据、物联网中的应用提供覆盖性的保护。相关的法律漏洞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5条第二款和第286条第二款中所指的“数据”并不属于“大数据”中的数据。该条款的数据是指任何有关事实、信息或概念以能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进行处理的表现形式,而恰恰“大数据”中的数据是指网页的浏览记录、搜索的关键词、下载记录等信息数据,在概念上“大数据”中的“数据”不属于法条中数据的概念。但是“大数据”中所含的数据才是我们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一段之间内发展的核心。若有不法之人将这类数据泄露,从中获取巨额利益,致使社会公共秩序、经济秩序严重混乱,刑罚又何以打击。因此,完善网络犯罪的立法漏洞,避免网络成为犯罪分子的法外之地。在过去的20多年里,互联网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飞跃发展,时至今日,网络的触角几乎是无孔不入,各行各业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不清,“跨行业”的思维在商业领域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但是对于打击网络犯罪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从“网络犯罪”的角度出发,“跨行业”的思维能让犯罪分子更加轻易便捷完成数类犯罪行为,这显然是给立法者提高了当今“网络犯罪”的立法难度。五、总结

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网络逐渐步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家中,“网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因此,不法分子抓住了这个机会,通过“网络”的方式实施犯罪行为,使网络成为犯罪分子的猖獗之地。为了维护网络的安全,精准打击犯罪,明确网络犯罪的范围与界限,弄清什么样的犯罪属于网络犯罪,是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重中之重,是本论文的所诉的内容。“网络犯罪”这个概念是从“计算机犯罪”这个概念发展而来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升级,犯罪分子将传统犯罪中现实空间里实施的行为转移到了网络空间当中。早在前期,“计算机犯罪”是单纯的指行为人将“病毒”植入他人计算机,通过“病毒”侵入、控制、破坏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使得他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陷入无法操纵的状态。然后逐渐发展成为了“网络犯罪”,即当下的犯罪行为方式。当下这个网络犯罪的概念要比“计算机犯罪”的概念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了技术手段的“计算机犯罪”还包括了传统犯罪的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