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_第1页
安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_第2页
安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_第3页
安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_第4页
安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开启了一段悠久的历史。土地利用,是指人们出于生产上和生活上的目的所进行的长时间或者有规律的土地投资行为,贯通了人们生活生产和开发活动的整个历史进程。上个世纪初开始,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对土地利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程度日益增加。1.2研究目的和意义土地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土地利用则是指人们按照土地的自然性质,按特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目的,通过各种生物方法和手段,对土地实施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管理行为[1]。土地利用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要面临的一个议题,土地利用变迁作为目前世界环境变迁的热点话题,应予以关注,加强研究力度。土地利用变化,是指人们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方法,引起土地覆盖被的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研究目的是清查各种利用方式的土地的数量面积变化,让土地变得有更高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开发服务[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问题在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人类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是自然界与社会人类共处过程中较为锋利的问题。所以,进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科学研究就必须促进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综合研究,给当前的世界变化研究领域带来全新的活力。通过研究安康市土地利用变动特征、驱动理论以及发展趋势,就可以为该区域贯彻实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人们生存环境和谐发展、改变人们生存环境,以及合理开发与利用有限的土地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关于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各种因素,人类很早就予以了重视。目前国外的有关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联邦德国的区域布局学说为先驱。1862年,杜能的《孤立国与农村和政治经济的关系》,着重阐明了农业土地利用最佳区位的规划思路,尤其发展集约性与规划专业性是通过级差田租的分圈层所决定的。1903年,韦伯所撰写的《工业区位理论》,对产业用地的布局“区位要素”展开了体系研究讨论,他把区位经营效益研究与集聚规模经济联系在一起[3]。对于人类社会推动力这一方面,Kasperson指出人类会工作方面的推动力,一般有人数、技术、富有程度、政治组织等;Ehrlich则指出,人数、富有程度以及科学技术构成是研究人类社会推动力的重点方向;Turner指出,人类驱动力应当包含人口数、收入、科技、政治状况和文明;HDP把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成直接和间接因素,同时指出间接因素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人口数变动、科技进展、社会经济成长、政经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4]。1.3.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关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的研究工作大多聚焦在土地分级、区划,以及发展、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中。在解放初期对中国近郊农业发展情况的摸底研究中,对中国郊区土地利用变迁的问题根源及其所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了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全国农业区划研究和以后开展的全国国土开发规划研究中,也较多触及了有关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研究主题。目前,除了主要进行在中国范围内的农业研究工作以外,还进行了包括全国陆地部分样区、环渤海湾地带的样区、长江三角洲地带样区、黄土高原地带样区等,还有对部分县城、都市边界地带以及乡村地区的全国性或局地范围的农业研究。除了研究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农业研究的手段也得到了革新。中国的部分专家也利用案例,对土地数量变化的主要推动力展开了研究。史培军(2000)剖析了广东深圳市土地用途改变的原动力,认为总人口增加、外商的投向和三次工业的蓬勃发展是特区内城乡土地扩展的重要外在推动力,在内外推动力的影响下,土地用途改变首先取决于交通、地理环境要求和土地利用状况等内部各种因素对它的制约;许月卿(2001)对中国河北省内农村土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重要推动原因展开了研究,认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非农基本建设、自然灾害破坏、开荒等原因是导致农村土地数量变动的直接推动原因,而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农业政策等原因则是导致农村土地数量变动的间接推动原因。来源于对各种社会文化语境,各种生态环境背景以及各种区域范围内的调研,提高了我们对土地利用及其变化驱动力的认知与了解。但综合考虑,现如今关于土地驱动力理论问题的探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大部分探究往往仅仅看重一个或者某几个驱动力因素对土地利用过程的作用,却忽视了各个驱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土地利用过程对各个驱动力之间的相互反馈作用[4-5]。第2章研究内容和方法2.1研究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安康市2011—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模型,探究过去十年间该地区土地利用数量的变动情况、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程度,基于这些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本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影响驱动力。2.2研究方法(1)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模型研究运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式的单一土地类型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数量的变化,对安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速率进行了测算。同时,本研究进一步计算了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数,以得出安康市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研究当地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和支撑。(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正交变换方法的统计学方法,能够将一组潜在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转换成一组线性不相关的变量。该方法考虑了原始变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特点,通过寻找综合替代变量来保证在转换过程中最小化信息的丢失。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彼此相互独立,且保留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6]。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第3章研究区概况安康处于中国内陆腹地,在陕西东南角,在四川、陕、湖北、重庆的相交部位,地处东经108°00′58″—110°12′,北纬31°42′24″—33°50′34″间,南边依着巴山地区,北边靠秦岭地区主脊,东边和湖北的郧县、郧西县相连,东南边和湖北的竹溪市、竹山市临近,南边和重庆的巫溪市,西南边和重庆的城口县、四川的万源市接壤,西边和汉中的镇巴县、西乡县、洋县相接,西北部和汉中市的佛坪县、西安市的周至县相邻,北边和西安市的户县、长安区交界,东北边和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相连[7]。3.1自然条件3.1.1气候条件安康的气候是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天气湿润温暖,季节分明,降水丰富,无霜期较长[4]。特征是冬季严寒降雨量少,夏季降雨量大且有伏旱,春季温暖干旱,秋季凉快湿润,并且多阴雨连绵。年平均值日照时数约为1610小时,年均总辐射106千卡每平方厘米。320多天都在零摄氏度以上。2003年是极限年最高降雨量,为1240毫米,1966年是极限年最少雨量,为450毫米。降水聚集在历年六月至九月,七月最多[8]。3.1.2地形地貌条件安康市在我国大地构成方位上处在秦岭地槽褶皱系南和扬子准地台北边和汉南古陆的东部边地,分别从东往,西走的秦岭北麓地槽褶皱带和北西走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错综交叉所形成。拥有南北相接,东西过渡的地理特征。我市地形可划分为亚高大、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形、山区古河道地形等六个类别。全市平均海拔高度全国最低点是白川县和湖北接壤的汉水右岸,最高点是秦岭东梁。秦岭山脉主脊横亘于北,平均海拔是2500米;秦岭、大巴山主脊和汉水谷地的平均高度都在2000米往上[9]。3.1.3水资源条件黄河流域第二大河汉水,也是黄河的第一个大支流,自西至东横贯安康市内部,自石泉县左溪河口下面3公里处进入境,流过石泉县、汉阴市、紫阳县、岚皋市、汉滨县、旬阳市、白川郡,在白河镇白石河口下面十公里处出境,汉江地区境内的第一级支流有子午河流,池河流,月河流,堵河流等23条,总共长度达到1902.6千米;二级支流有汶水河流,长安河流、东沙河流、冷水河流等31条,河流总共长度为1902.6千米;三级支流主要有东峪河流、蒲江河流、红水河流等总共18支,河流总共长度达到649.4千米,一般河网密度达1.43公里每平方千米[10]。3.2社会经济条件2021年,安康市地方工业生产总额为1209.49亿元,同比增长7.5%。当中,第一工业增长速度为164.34亿元,同增长速度6.0%,占地方工业生产总额的比例为13.6%。第二产业的增长值是513.53亿元,第二产业的增长值增加了7.6%,占三个产业的总比为42.4%;第三产业增长值是531.62亿元,第三产业的增长值增加了7.9%,占比为44.0%。固定资产投入比上年提升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8元,比上年提升1720元,提升9.3%[11]。3.3土地利用现状安康国土面积为23529平方公里公里,辖区东西最大距离为250.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36.2千米。农田总面积为380094公顷,常用耕地191478公顷,森林1658496公顷,林木覆盖率为59.9%,荒山荒地建筑面积91691公顷,水体建筑面积39861公顷[12]。第4章安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本文旨在通过土地利用动态模型,研究安康地区在2011—2020年间发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具体来看,本文将关注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随时间变化、土地利用空间型态的演化和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方式的变换,同时也将研究未来土地资源需求量的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本文将研究安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的趋势、变化速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动态变化。4.1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对比2011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见表4.1),由表得出安康市在从2011年—2020年的10年间: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都有所增加,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的同时,生态状况也受到了影响,农用地数量略有减少。耕地面积减少28.59百公顷。位于山区的安康市地形多为丘陵山地,平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可耕地也十分有限。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过程对城镇化进程贡献大,然而,这也导致了耕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耕地资源的短缺矛盾显著。园地面积也有所减少,2020年比2011年增加11.6百公顷。林地的面积在这十年间减少5.35百公顷。牧草地呈现增长趋势,增加16.57百公顷。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增加52.23百公顷。交通用地增加6.78百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变化不很多,增加0.95百公顷。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是对特定时间内固定地域范围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动速率与改变幅度的重要指标,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来预见土地用途变动的发展趋势。其计算表达式是:(4-1)式(4-1)中:K——是研究时间内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Ub——分别表示研究区开始和结束时某一土地类型的面积;T——表示研究期的长度,一般单位设定为年。为了便捷数据分析,将持续时间分为三个阶段,2011—2013年、2013—2016年和2016—2020年,统计数据如表4.1所示。表4.1安康市2011—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统计 (单位:百公顷)年份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总面积20113438167183956448135162724992352920133420.42168.7418397.4972.94481.61367.2562.1772.32486.062352920163414.96169.0718397.0274481.78374.1666.0772.74479.872352920203409.41178.6018389.6580.57481.78403.2368.7872.95460.0323529面积比率,是各地类面积数量占总面积的比例。其计算表达式为:(4-2)式(4-2)中:A——面积比率;S——各地类面积;S总——各地类总面积;根据表4.1中的数据,将数据代入式(4-2)中,经计算可得出表4.2(见表4.2)表4.2安康市2011—2020年各地类所占比率(单位:%)年份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总面积(公顷)201114.6110.70978.1800.2722.0441.4910.2630.3062.12023529201314.5370.71778.1900.3102.0461.5600.2640.3072.06523529201614,5130.71878.1880.3142.0471.5900.2800.3062.03923529202014.4900.75978.1570.3422.0471.7130.2920.3101.955235294.2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根据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公式,将安康市十年间的面积数量代入式(4-1)中,通过计算得出安康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见表4.3)。表4.3安康市2011-2020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单位:%)土地利用类型2011-20132013-20162016-2020耕地-0.25-0.05-0.04园地0.520.061.31林地0.006-0.00008-0.010牧草地6.9840.4842.219其他农用地0.0630.01170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3140.6271.942交通用地0.1372.0911.025水利设施用地0.2220.1930.0721未利用地-1.296-0.424-1.0335由表4.2可以看出安康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2011—2013年,2013—2016年,2016—2020年这三个阶段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情况,二级地类来看,牧草地的年变化率最大,从时间先后顺序依次看,分别是6.984%、0.484%、2.219%;其次为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年变化率分别是2.314%、0.627%、1.942%。年变化率最小的是林地,分别为0.006%、-0.00008%、-0.010%。耕地后面两阶段变化与前一阶段相比减少趋势有所下降。4.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针对人们利用土地的程度差异,根据刘纪远等从地球生态视角出发提出的对土地利用过程的综合分析结果,把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细分为四种不同利用过程的等级体系,并给出了分类指标(表4.4),其中划分为:(1)土地未利用类(A1)。几乎极少从事经济开发项目,土地的利用规模接近于零。一般包含未利用地。(2)土地自然力再生利用类(A2)。人地体系内部已开始完成了初步的材料和能源交换,但由于这些交易不对称,土地大部分由天然体系直接流入人体系。而人类也大部分从土地资源的天然再生产能力中直接获得了营养物质和能源,但却很少对农村土地资源加以转化投入。主要类型涉及森林、牧草地、水面,以及其他的农业生产用地等。(3)土地自然力与社会经济力相互影响类(A3)。在这一类别中,人地体系相互之间进行双方的营养物质和能源互换。人类采用不同方法转化农村土地资源,提升农田的品质,从而使其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和能源,主要类型涉及农田和园林。(4)土地非自然劳动力利用类(A4)。这类土地的性质已基本被人们改造,土地一般起到住宅功用、交通运输功用、工业生产场所等社会生活经济功能,一般包含交通运输利用和农村居民点及工矿企业利用[13]。表4.4土地利用程度分级表类型土地未利用类土地自然力再生利用类土地自然力与经济力交互作用类土地非自然生产力利用类土地利用类型未利用地林地、牧草地、水域、其他农用地耕地、园地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级指数1234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是体现土地利用深度及广度的目标,并且也是衡量人类社会对土地资源自然综合体人为干涉力度的指示标准。借鉴刘纪远学者提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评价法进行分级,其表达式为:(4-3)式(4-3)中:Lj——Ai——研究区第iCi——指研究区第in——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运用式(4-3),将表4.2中的各地类所占总面积比率代入式(4-2)中,得出表4.5安康市十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综合程度指数在216.7—217.434之间,变化幅度较小,但具有明显提高的趋势,在2016—2020年这四年间有明显提高,表明安康这四之后各乡镇及城市等建设用地面积开始大幅度增加,同时也体现安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2011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100×i=1n2013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100×i=12016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100×i=12020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100×i=1nAi×表4.5安康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年份2011201320162020Ai2.16702.168292.169222.17434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综合指数216.70216.829216.922217.4344.4土地利用变化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安康市在这十年间,土地利用幅度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未利用地得到合适的开发利用和牧草地的增加。其中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52.23百公顷,牧草地增加16.57百公顷。林地面积减少80.35百公顷。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不是很大,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与耕地相比较而言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在最后一个阶段中以每年1.942%的增长速率增长。具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2011—2020年,安康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且复杂的变化,土地利用结构大幅度调整,但林地始终是安康第一主要土地类型,这与安康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土地利用程度处在中等水平,有较大的发展提升空间。(2)耕地资源一直是我国的严峻问题,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耕地面积数量在大幅度减少。安康市在这十年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2011—2013年阶段,耕地的变化速度-0.25%,相比于后两个阶段有一个大幅度的减少,后面两个阶段分别是-0.05%、-0.04%。农业耕地困难,是给人民做饭的困难,要守护十八亿亩大地红线。基本农田情况是十分关键的,因为耕地面积是底线,农民必须保证土地数量面积不减少。(3)分析上述各表数据,可以发现这十年间交通用地,也在逐步增加。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枢纽是连通全国各地的纽带。从表4.1可以看,安康市,从2011—2020年间,交通用地增加6.78百公顷,相比于2011年增加10.935%,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交通便利也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带动整个安康市的人民富裕起来。(4)从未利用地的利用程度来看,还是比较可观的,自2011年的499百公顷,到2020年减少到460.03百公顷,十年间,减少38.97百公顷,在对未利用土地的利用是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未利用土地的再利用具有较高的成绩,需要继续做出努力,来建设美丽安康。

第5章安康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其受到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涉及不同的作用途径和影响程度。土地利用的分布与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自然因素以其在土地分布方面所扮演的主导角色而备受关注。自然因素直接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动的趋势和速度,是决定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的一个关键因素[14]。它在自然背景下直接影响了土地利用变动的大致态势和进程;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科技等人文因素也在与自然因素协同作用下,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诸多的影响。而自然要素又是长期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变动的基础要素,如气象、地理、水文等。而人文要素则涉及社会、政治、文化技术等。在此过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人类行为所引起的[15]。在本文中主要研究社会经济因素。5.1选取变量因子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正交变换方法的统计学方法,能够将一组潜在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转换成一组线性不相关的变量。该方法考虑了原始变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特点,通过寻找综合替代变量来保证在转换过程中最小化信息的丢失。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彼此相互独立,且保留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15]。在多元变量的研究中,由于变量的数量众多且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因而令观测数据所呈现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重叠。利用SPSS软件进行辅助计算。本文从安康市统计年鉴中选取十个2011—2020年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因子,依次是:人口(万人)—X1、城镇化率(%)—X2、生产总值(亿元)—X3、第一生产占比(%)—X4、第二生产占比(%)—X5、第三产业占比(%)—X6、农林牧业总产值(万元)—X7、工业中产值(万元)—X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X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10。表5.1安康市2011—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原始值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X1305.07306.04308.27306.21304.80304.43305.02303.70303.71303.21X235.9237.9839.7141.1342.7744.3245.6047.0548.6349.92X3395.8483.61603.04680.14744.04825.07948.881065.171182.061088.78X42119.417.316.315.514.813.211.611.614.4续表5.1安康市2011—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原始值X53942.743.944.346.146.740.3X64037.937.537.640.341.342.542.341.745.3X71380458158219618002211919599202903721666202213772222093524785912820822X8309222348219276400707778965894507481129483313795145164470011869898713490298X9464.32599.75733.69830.37958.251131.091220.911445.711377.411245.01X105009581566247210791385909394950410475112885.2数据标准化对数据的有关信息使用标准差标准化的方式加工整合,同时使用SPSS软件,开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安康市社会经济发展标准化数据见表5.2。表5.2安康市2011—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变量因子标准化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X10.01600.66442.15490.7780-0.1644-0.4117-0.0174-0.8997-0.8930-1.2272X2-1.5932-1.1487-0.7753-0.4689-0.11500.21950.49570.80861.14951.4279X3-1.5193-1.1906-0.7435-0.4549-0.21570.08760.55110.98651.42401.0748X41.76831.25300.57660.2545-0.0032-0.2287-0.7440-1.2594-1.2594-0.3575X5-1.9131-0.45360.53250.88750.13810.01970.17750.88751.1242-1.4003X6-0.2552-1.0924-1.2518-1.2120-0.13560.26310.74150.66180.42261.8578X7-1.6180-1.1385-0.6203-0.3366-0.07650.25050.36260.37960.99201.8054续表5.2安康市2011—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变量因子标准化X8-1.4540-1.1158-0.8071-0.5355-0.21070.14990.63881.15741.59770.5792X9-1.5965-1.1934-0.7947-0.5069-0.12620.38830.65571.32481.12150.7274X10-1.5566-1.1612-0.7643-0.4769-0.13210.20000.59440.64841.12471.5235表5.3方差解释率表格成份特征根主成分提取特征根方差解释率%累计%特征根方差解释率%累计%17.95379.53479.5347.95379.53479.53421.58415.84495.3781.58415.84495.37830.3273.27598.65340.0970.96699.61950.0300.30499.92360.0050.05299.97570.0020.01699.99280.0010.00799.99890.0000.002100.00010-0.000-0.000100.000从表5.3中可以看出,两个特征根值都大于1,这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解释率分别是79.534%、15.844%,它们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95.378%。另外,本次分析总共提取出2个主成分,它们对应的加权后方差解释率,即权重依次为:79.534/95.378=83.39%;15.844/95.378=16.61%,符合分析的条件。可以较为充分的呈现出研究分析的总体情况,因此能够考虑将主成份1和主成份2作为综合因子开展研究。表5.4主成分载荷系数变量因子名称载荷系数共同度(公因子方差)主成分1主成分2X1人口(万人)-0.7510.5020.816续表5.4主成分载荷系数X2城镇化率(%)0.991-0.0200.982X3生产总值(亿元)0.9930.0760.992X4第一产业占比(%)-0.942-0.3110.983X5第二产业占比(%)0.3470.9290.984X6第三产业占比(%)0.815-0.5540.971X7农林牧业总产值(万元)0.941-0.0910.894X8工业总产值0.9700.1670.968X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0.9790.1370.978X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983-0.0540.969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都大于0.4,体现其与主成分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说明主成分能够高效地提取信息。在确定主成分已成功提取出大部分研究项所含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检验荷载系数大小来进一步分析主成分和研究项间的对应关系驱动因子对该类主要成分的影响作用就越大,也因此对此类主成分所带来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越大。数据表明安康市的国民经济指标与社会发展关联度较高,其中X3生产总值占比最大,共同度达到了0.992,故而判断经济发展是影响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5.3分析结果表5.5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名称成分成分1成分2X1-0.2660.399X20.351-0.016X30.3520.061X4-0.334-0.247X50.1230.738X60.289-0.440续表5.5因子得分系数矩阵X70.334-0.073X80.3440.133X90.3470.109X100.349-0.043图5.1公共因子碎石图从图5.1中看到公因子1和公因子2的特征值明显,从公因子1的7.95下降到公因子2的1.58,斜率较大,两个公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一,公因子3以后,特征值的变化趋势平缓。主成份1和主成份2可以很好的体现原变量的信息和安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情况,因此将选取主成份1和主成份2作为影响安康市土地利用变的综合因子。成分1得分=-0.266×X1+0.351×X2+0.352×X3-0.334×X4+0.123×X5+0.289×X6+0.334×X7+0.344×X8+0.347×X9+0.349×X10成分2得分=0.399×X1+(-0.016)×X2+0.061×X3+(-0.247)×X4+0.738×X5+(-0.440)×X6+(-0.073)×X7+0.133×X8+0.109×X9+(-0.043)×X10表5.6因子得分系数及权重结果名称主成分1主成分2综合得分系数权重特征根7.9531.584方差解释率79.53%15.84%S_人口(万人)0.26620.39900.28839.77%S_城镇化率(%)0.35130.01600.295610.02%S_生产总值(亿元)0.35210.06060.303710.29%S_第一产业占比(%)0.33390.24740.319510.83%S_第二产业占比(%)0.12290.73840.22527.63%S_第三产业占比(%)0.28900.44010.314110.64%S_农林牧业总产值(万元)0.33370.07270.29049.84%S_工业总产值(亿元)0.34380.13290.308810.46%S_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万平方米)0.34730.10910.307710.43%S_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34860.04310.297810.09%使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综合得分系数结果,即线性组合系数分别与方差解释率相乘后累计加和,除以累积方差解释率。最终计算出权重,将综合得分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各指标权重值,数据计算结果得知,选取的指标中,第一产业占比的权重最多,是10.83%,综合系数得分0.3195;第二产业占比的权重最少,为7.63%,综合系数得分0.2252,由此得知经济发展驱动力对于本市社会发展影响较大。近十年来,安康经济发展快速,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395.8亿元,到2020年增长达1088.78亿元,约是开始的2.7倍;第三产业占比增加5.3%,十年间,与第一、二产业相比较,第三产业占比居首位,发展迅速,带动经济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279元,是2011年的两倍多;城镇化率随着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的增大而增长,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从464.32万平方米增加到1245.01万平方米,城镇化率增长14.0%。见表5.6,本市更加注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多依靠于种植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权重分别占10.83%、10.64%,工业总产值稍有逊色。根据以上,可以推出经济发展是推动安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结论本文以安康市整个区域为研究区域,以研究目的及数据的可获取性为基础,主要运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法,对2011—2020年安康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通过计算分析所得数据可以看出,全市这十年间土地利用变化耕地有所减少,耕地占地从2011年的14.611%减少到2020年的14.490%,面积数量减少了28.59百公顷,在这期间,2011年—2013年的耕地土地利用度变化最大,其变化度为-0.25%,表明存在保护措施力度不到的问题;林地减少了5.35百公顷;牧草方增加的相对较多,占比从2011年的64百公顷,增加了16.57百公顷,到2020年面积占比到0.342%,就此看出其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还林还草的”的号召,尽力对土地进行保护;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对未利用土地的改造也取得了值得承认的成就,未利用地减少了38.97百公顷,在未利用土地的利用上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从2011年的216.70到2020年的217.434,体现了安康这期间土地利用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升,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干扰也增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共选取十个因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权重分别占10.83%、10.64%,综合分析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等,经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确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