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博热搜的媒介审判和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以“江歌案”为例_第1页
论微博热搜的媒介审判和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以“江歌案”为例_第2页
论微博热搜的媒介审判和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以“江歌案”为例_第3页
论微博热搜的媒介审判和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以“江歌案”为例_第4页
论微博热搜的媒介审判和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以“江歌案”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件在微博热搜上备受公众热议,出现了一些媒体的媒介审判行为以及公众的非理性舆论,对司法审判造成影响。本文通过梳理热点事件“江歌案”的审判过程及舆情导向,对其在微博热搜上的媒介审判现象以及公众舆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寻求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的对策,进而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符合国情的公众舆论发展。关键词:微博热搜江歌案媒介审判公众舆论AbstractInrecentyears,moreandmorecasesarehotlydiscussedbythepubliconSinamicro-bloghotsearch,andsomemediatrialbehaviorsandpublicirrationalpublicopinionsappear,whichhaveanimpactonthejudicialtrial.Bycombingthetrialprocessandpublicopinionguidanceofthehotevent"Jianggecase",thispaperanalyzesandexpoundsthemediatrialphenomenonandpublicopiniononthehotSinamicro-blogsearch,seeksthecorrectCountermeasurestoguidepublicopinion,andthenexploresthedevelopmentofpublicopinioninlinewiththenationalconditionsinthenewmediaenvironment.Keywords:Sinamicro-bloghotsearch;Jianggecase;Mediatrial;Publicopinion目录引言 1一、事件研究背景 1(一)“江歌案”概述 2(二)公众舆情梳理 2二、“江歌案”在微博热搜中的媒介审判 3(一)媒介审判的定义 3(二)表现 3(三)成因 4(四)对策 4(1)自律与他律 5(2)共建信息透明制度 5三、分析“江歌案”在微博热搜中的公众舆论 6(一)成因 6(1)情绪先于事实 6(2)不同立场之间博弈 7(3)部分媒体引导失范 8(二)传播特点 8四、微博热搜对“江歌案”公众舆论发展的影响 9(一)传统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 9(二)意见领袖成为推动者 10(三)非理性公众舆论的发酵作用 10(四)正能量的凸显 11(五)造成道德失范问题 11五、结语 12参考文献 12第第页论微博热搜的媒介审判和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以“江歌案”为例引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47亿。而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较2018年底上涨1114万,规模达6.86亿。由数据可见,手机网民的规模越来越大,网民也越来越离不开社交媒体,使得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新型传播模式层出不穷,融合音乐、图片、文字、视频等元素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以求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微博热搜上热点事件的不断出现,自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越来越多学者加入到研究微博热搜的媒介审判、公众舆论的行列中。本文以“江歌案”为例,对微博热搜的媒介审判现象进行研究,通过“江歌案”在微博热搜中的媒介审判现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且进行研究和梳理,从而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审判的对策。同时,以“江歌案”在微博热搜中的公众舆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特点,进一步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微博热搜对公众舆论产生的影响。事件研究背景“江歌案”从江歌妈妈第一次发声起,截至2017年12月20日宣判,整个过程长达一年,达到了202亿的微博阅读量以及4139万的互动人次,可以说是高热度的舆论风暴事件。当事人江歌母亲、刘鑫陆续发声,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乃至微博大“V”都纷纷针对这一事件发表看法,起到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公众舆论从开端直到事件平息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评论,也出现了一些媒体和意见领袖形成媒介审判的现象。“江歌案”对我们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微博热搜的媒介审判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让我们对公众舆论提出新的理解和更为深入的思考。(一)“江歌案”概述日本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日凌晨,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东京中野区的公寓门前被杀害。据日本警方公布,江歌脖子上有12处伤口,深度6至8厘米。警方赶到时,江歌已经倒下,送医后伤势太重导致身亡。日本警方于2017年11月24日确定陈世峰为犯罪嫌疑人,对其发布了“杀人嫌疑”的逮捕令。陈世峰同样是个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也是江歌室友刘鑫的前男友,刘鑫在两人发生矛盾后搬去跟江歌住。2017年12月20日,“江歌案”在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当庭宣判,陈世峰因故意杀人罪和恐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公众舆情梳理2017年最厉害的舆论风暴要数“江歌案”。因为江歌妈妈是“江歌案”的第一发声者,并且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只有她一个人当事人发声,而刘鑫仅在案发几天后接受了《北京青年报》的采访,之后几乎都未再公开发声,还因为江歌妈妈微博里记录的回忆、思女之情加深了公众对其的同情,导致江歌妈妈的叙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件的舆论走向。风暴的开端是新京报的《局面》栏目记录了江歌的妈妈江秋莲与刘鑫的见面,并做了专访,引起微博网友们的广泛关注。然后涌现出大量的相关报道,如11月11日“东七门”发布文章《刘鑫,江歌带血的馄饨,好不好吃?》(已删除);11月12日“咪蒙”发布文章《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推动舆论走向高潮。江歌、江歌妈妈、刘鑫和陈世峰都成了舆论的焦点,好比“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每一个看客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对“江歌案”有着不同理解。对江歌,公众感慨她的善良,惋惜她逝去的年轻生命。公众同情作为单亲母亲又承受丧女之痛的江歌妈妈,大力支持她合法追究这一案件。而对刘鑫,大部分群众并不相信她“不知道江歌在门外的状况”的说法,对她持批判态度,认为她是舍弃朋友、丧失道德的自私鬼。至于陈世峰,公众探讨的是该不该判死刑,如何判其死刑。虽然“江歌案”在法律意义上早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关于它的争论还在继续,舆论的浪潮直到今天还在影响众人。就在2019年12月,有网友发现,刘鑫给自己改了新名字,但她在开启新生活的同时仍在继续消耗江歌,利用“江歌案”的热度为自己谋利。对此,新浪微博官方于22日关闭了该账号,舆论淡去。“江歌案”在微博热搜中的媒介审判(一)媒介审判的定义“媒介审判”即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审判预设”,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智能错位,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1]虽说监督舆论是媒体的智能,但不代表可以借执行职责的名头去侵犯司法独立,媒体抢先对案件进行审判会干扰案件的正常审判,也会对社会的法制化进程造成不良影响。(二)表现在日本的法律中,由于政治主张还有其他原因,死刑的判决有着漫长的上诉程序,且一般只对犯多重命案的罪犯执行,最终判死刑的情况是非常少的。所以江歌的妈妈江秋莲在2017年8月14日发布了签名征集的微博,希望能够宣判陈世峰死刑,“母亲征集签名求判死刑”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42.9万。11月4日,“江歌案”在日本开庭审理,江秋莲再次前往日本东京。于是,“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征集活动在东京也开始了。人们纷纷在微博上转发支持签名征集的消息,帮助江秋莲扩散消息,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签名行列中。群众的传播力是强大的,微博热搜话题“江歌案开庭”收获了1.9亿的阅读量,6.2万网友参与了讨论,签名征集活动得到许多公众的支持。2017年11月9日,新京报《局面》播出了《王志安专访“东京女留学生遇害案”江歌母亲及室友》,众多媒体、个人跟着转发,掀起了舆论高潮。公众的观点大致分成三派:一派讨伐陈世峰,认为他是做出了非常恶劣行为的案件主犯;一派认为刘鑫是无罪的,就算真的锁门了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应该过分谴责,更不应该网络暴力;还有一派同情与支持江歌的妈妈,认为刘鑫自私无德,心疼江秋莲失去了女儿,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处理。在案件审理数天后的12月20日,“江歌案”宣判陈世峰被判处20年有期徒刑。在“江歌案”审判的过程中,一部分媒体对新闻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并且呈现出了应当判处陈世峰死刑、追究刘鑫责任的倾向,而公众也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行为参与到案件判决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实际上就已经属于媒介审判行为,为案件判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成因“媒介审判”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非理性的舆论、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司法机关的疏忽等。一方面,媒介审判现象是新闻媒体职能的错位,中国的一些媒体是国家、政府的耳目喉舌,具有官方性质的媒体往往拥有评判是非的权利,但这也可能会损害媒体自身形象;另一方面,一些形成媒介审判的报道是不真实的、不负责任的,会对司法公正造成不良影响,也容易带动公众产生错误的言论,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司法独立;还有的是利益趋势,干预司法审判能吸引公众眼球,以此来获取广告利益或者流量数据。除此外,民众法治意识的淡薄也是媒介审判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有一些弱势群体,渐渐形成了遇事就寻求媒体帮助的习惯,希望借此获得权益,达成目的。防止“媒介审判”离不开司法部门、媒体、公众以及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对策实际上,在传统信息传播环境中也好,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好,新闻媒体都能做出真实、客观的报道,不过这并不代表新闻媒体可以超越司法,也不能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舆论监督怎么去解决媒介审判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1)自律与他律咪蒙曾经说“写作最好的时代是写作很有尊严,但现在除了钱没有什么”。不论是什么时代,媒体人都不应该受到利益的驱使去推送事实不符的新闻,这是媒体人应有的自我约束能力与专业素养。媒体自律是推动网络新闻舆论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在新闻传播工作中做到自我约束,同时加强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媒体工作者的自觉性提高了,就是在新闻舆论传播的源头进行把控,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与价值趋向。此外,一个行业的良好秩序还需要法律与公众的约束。在专业媒体人践行社会责任论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同时,法律政策的制定能够帮助约束媒体人的行为。比如相关的法律条规要拟定责任与代价,明确、细化网络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传播中所承担的责任,达到推动新闻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目的。而公众基数大、数量,如果能调动大众参与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不仅能提高的民主意识,还能让网络新闻舆论监督的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全面。同时也要求公众提升自我素养,认清自己在新闻舆论监督中扮演的角色,在担起责任的同时,给予网络新闻媒体一定的压力,监督媒体的行为,减少或杜绝新闻失范现象,提高新闻质量。(2)共建信息透明制度在舆论形成之后,拥有权威形象的专业媒体为公众最信任的信息源,应及时过滤和筛选信息,争抢话语权,带领舆论形成良性导向。透明度决定公信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那么,“把关人”就成了建立信息透明制度的关键,这也要求专业的主流媒体成为舆论传播的“把关人”,信息只有经过专业媒体人的过滤、筛选后,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信息的公信力。并且在实现信息透明的同时,主流媒体应该站出来做好官方舆论场和公众论场的协调工作。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新闻媒体需要提升网络新闻质量,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更要正确理性地引导舆论,力求谨慎,引导舆论理性的思考,形成有序的信息制度。三、分析“江歌案”在微博热搜中的公众舆论新媒体是在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的基础上,加以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例如,微博的热搜榜就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最受用户关注的热点,然后将它扩散,能反映受众对不同新闻的关注度以及接受度。信息生成与传播的门槛随环境的变化降低,公众不仅得到了更为开放的言论空间,而且能充分表达自身的诉求,但因为信息素养良莠不齐以及公众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自然容易在微博热搜中出现舆论乱象。成因情绪先于事实微博具有即时性与互动性,公民很容易就参与到社会事件中来,这一特点也使得人与人间的情绪能够很快的互相感染,情绪变得比事实本身更能引发关注。新闻报道不再围绕着新闻事实,反而更为注重情感的渲染,人们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全面感知,而舆论的发酵使得公众的注意力被牢牢束缚在这种非理性情绪中。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舆论场体现出后真相的特征: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2]在“江歌案”的庭审中,陈世峰的律师试图将舆论引到刘鑫身上,想让公众因道德高于一切的错误情绪掩盖事实,从而为凶手开脱。很显然,陈世峰的责任远高于刘鑫。但是在不理智的、激昂的情绪带动下,有些人会忽略掉事物的本质,把关注点放在刘鑫能不能受到谴责上,反而让陈世峰的恶劣行径被降低关注程度。由于微博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愈来愈多的人喜欢在微博热搜话题下发表见解,表明立场,成为舆论导向的塑造者。片面化、非理性的公众舆论,会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甚至舆论审判。好比在事实尚未调查清楚的时候,公众就把刘鑫放在舆论的中心,而不是案件本身,导致刘鑫遭遇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这样的非理性行为。“刘鑫怎么还不死”“刘鑫一家都是杀人犯”等贬损性语言充斥在微博热搜的评论中,还有一些媒体刻意歪曲事实,通过渲染情绪来吸引流量。有人将刘鑫的旧照片处理后,配以“聚会”字眼来激化矛盾,不实言论由此肆意蔓延,新闻事实离公众越来越远。(2)不同立场之间博弈从前,新闻的真实性是受到保障的,因为媒体不会在事实尚未调查清楚之前就公开,往往都是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呈现给公众。然而在今天,传播变得碎片化,公众也容易被情绪带动,使得网络舆论场出现了多角度的立场。相较于严肃正统的主流媒体,公众在微博上有着很高的自由度,尤其是在微博的热搜话题下,同一时刻有许多人都在浏览、关注、转发、讨论着同一件事情,这样的特点容易引起共鸣、产生认同感。即使有的人原本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看法,也很快的会发生改变,加入到多数人的队伍中。换句话说,也就是“沉默的螺旋”在微博热搜上的表现。微博热搜上的信息呈现碎片化的特点,碎片化的信息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公众舆论显得多元起来。“江歌是无辜被害的,做人善良就该被欺负吗”“刘鑫到底是不是故意锁门了,怎么追究她的责任”“陈世峰能不能被判死刑”这样的舆论成了“江歌案”备受关注的点,但是这样的观点其实都是片面的、不够客观的,使得舆论中心从案件本身转向个人,而案件的当事人不得不站在舆论浪潮的中心,受到道德伦理的质问。在《局面》的采访中,江歌的妈妈江秋莲不停地流泪,眼神里都是悲凉,而刘鑫的仿若无事发生,还有其家人说出的“你女儿命短”这样伤人的话语,促使网民生出怒意与共鸣,成为该事件的讨伐焦点,公众纷纷表明对江歌母亲的支持与同情,对刘鑫的攻击也愈演愈烈,网络暴力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接着,各大媒体追踪报道“江歌案”在日本的庭审过程,再次将舆论焦点转向了案件本身。当江歌的妈妈为了判凶手死刑而发动签名征集时,大部分公众都对其做法表示支持与理解,但也有一部分微博大“V”对江歌母亲的行为表示批判,例如现拥有5.2万粉丝的“趴窝君”、拥有4.7万粉丝的“冷眼萌叔”(现账号已销)、拥有17万粉丝的“特别调查员”等微博实名认证的大“V”对江歌母亲进行诋毁谩骂,言辞不善。他们的言论带动了他们的部分粉丝,使得话题升温,还影响很多不明真相的公众进行点赞、评论、转发,还使得很多不明事实真相的公众纷纷跟着站队。(3)部分媒体引导失范媒体缺乏新闻专业素养是一种失范现象,而“江歌案”之所以能掀起舆论高潮有媒体引导不当的原因。案发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刘鑫到底有没有锁门这样的案件细节没能专业地表述出来,真相越朦胧,公众舆论就越混乱。甚至连专业的媒体在专业技能、法律素养、知识储备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没能在“江歌案”庭审之前挖掘案件的细节,轻易被失实的报道带偏,误导公众产生错误判断。这几年,自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因为采编队伍不够专业,某些采访地点得不到通行证,所以不具备深入调查的能力,从而导致新闻事实得不到应有的报道,加大了专业媒体的工作压力。传播特点使用微博的用户量与日俱增,热搜自然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易承志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中指出: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包括四个阶段:形成、扩散、爆发和终结。[3]“江歌案”这一事件在微博热搜上的舆情一直处于变化中,但都以情绪先于事实本身、非理性、意见领袖助推为特点进行传播。微博具有融合多种媒体的传播优势,用户可以高度参与各种话题,也能实现公众的自我满足需求,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和话语体系,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不再局限。早前,江秋莲在认为刘鑫对女儿的死有一部分责任时,就已经在微博上公开过她的个人信息。不久后,江秋莲又将微博当成自己的有力臂膀,发布了一篇名为《泣血的呐喊:刘鑫,江歌的冤魂喊你出来作证!》的文章,不同的是,她还公开了刘鑫家人的信息。这些举动,都让“江歌案”的热度与日俱增,微博热搜上的许多评论都是对刘鑫的攻击谩骂。自此,“江歌案”获得全民关注,舆论达到最高点,甚至引发了网友们对刘鑫的“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舆论场一片狼藉。正如李普曼所说的“不管我们认识什么熟悉的东西,我们都会借助于我们脑子中已有的印象”[4]那样,人们脑子中积累下来的印象、偏见,使人们失去对各种事件审视和判断的能力与耐心。“江歌案”也是这样,新闻事实在公众的情绪渲染下变得不再重要,公众的理性思维不复存在,注意力聚焦于他们所认为的“真相”。在“流量、金钱为主”的观念驱使下,自媒体热衷于起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然后利用大众情绪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愈加强烈,也强化了受众的“使用与满足”过程。因为意见领袖的助推,还有非理性舆论的滋长,大部分公众选择跟风谩骂刘鑫,缺乏理性的判断,也不允许他人出现不同的看法与意见。特别是当《局面》的视频上线后,舆论走偏得更加严重,媒体出来发声呼吁要理性看待该事件时已无济于事。四、微博热搜对“江歌案”公众舆论发展的影响“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公众舆论,中国古代称之为"舆人之论",即众人的议论。现在,我们通常认为“公众舆论”是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共同的、准确的、具有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改革换新的速度总是很快,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多元媒体相互融合的时代,其中以微博热搜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带给了公众舆论新的价值、影响。(一)传统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当前,全国掀起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热潮。《纲要》指出要加强舆论监督制度建设。传统主流媒体是信息的主力军,也是理性的引导者,这就要求传统主流媒体肩负起加强舆论监督的使命。在多数人都将矛头指向刘鑫时,公众的关注点被情绪支配着,失去判断事实的理性思维。陈世峰本应该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谴责刘鑫并不能让凶手得到惩处。这个时候就需要传统主流媒体发挥主导作用,提醒公众事件的关键在哪,应该做些什么。2017年11月13日,新京报在《江歌妈妈和刘鑫见面背后/记者手记》中提出“我们不希望陈世峰成为配角”。2017年11月14日,中国新闻周刊在《当“江歌遇害案”变成“江歌刘鑫案”》指出江歌妈妈曝光刘鑫一家信息是触犯法律的。这些观点把公众拉回现实,告诉大家最值得追究的对象是谁,引导大家分辨什么行为是不可以做的,同时把舆论拉回正轨。(二)意见领袖成为推动者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中最早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在传播学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5]当前环境的信息杂乱无章、良莠不齐,这就造成受众会选择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信息来阅读。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良好的判断能力,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人们往往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并且按照自己的情绪去解读信息。导致受众并不是很乐意去探索复杂的新闻的事实,而是热衷于情绪化的热点舆论。比如,《局面》的25个短视频就抓住了公众的眼球,但由于它呈现的并非案件的真正矛盾,而是把视线投向江歌妈妈与刘鑫之间的矛盾,所以只是激化了公众的情绪,没能将真相传递给公众,还让真正的杀人凶手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公众受到了意见领袖的影响,不再将新闻事实作为自己观念的依据,一昧的沉浸在情绪与立场的舆论热潮中,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肆意发表看法。《局面》在对“江歌案”的专访中没有体现出专业媒体应有的素养,使得公众被虚假信息、情绪化报道所迷惑,而新闻事实被埋藏。非理性公众舆论的发酵作用公众是舆论的主体,是非理性的个人组成的群体。[6]而微博热搜是新闻舆论发酵的重要场所,非理性的个人都聚集到一起,人们不可能用一种“绝对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江歌案”,为非理性网络评论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然后,这样的舆论会误导一个又一个的网民,事件在不断发酵,道德失范等现象也随之发生。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思考经常都是片面的、断续的,因此没有办法对事件形成理智、全面而又清晰的认知。“江歌案”中的一些媒体自以为消息全面,以一种“客观”事实的口吻进行报道,但实际上很大程度是站在江歌妈妈的立场上的发表的观点,叙事也跟着江歌妈妈的逻辑走,是片面的。微博大“V”咪蒙谈到“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时,公众纷纷认为刘鑫罪大恶极,并且表示支持江歌的妈妈江秋莲进行维权。“比起我们个人的看法来,公众舆论是一个软弱的暴君。”[7]群体可以影响个人,所以出现了“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不会跟对方讲道理,我会杀了他”这样偏激的言论与思想。正能量的凸显在与“江歌案”相关的热搜衍生出许多个人情感、道德类的话题,有着许多正能量的言论,比如“姑娘,希望你一辈子平安”,“江歌的正义感与善良是值得坚持和呼吁的”等评论收获大量点赞、评论与转发。可见,“江歌案”在客观环境、主观环境、拟态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公众的舆论也受到不同的影响。处于“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微博等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传播知识、正确引导公众思想成了其职责所在。面对诸如“江歌案”一类的社会冲突事件时,情绪化的新闻失范表达将误导他人。因此,公众应以解决问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