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良秀的人物形象分析_第1页
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良秀的人物形象分析_第2页
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良秀的人物形象分析_第3页
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良秀的人物形象分析_第4页
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良秀的人物形象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良秀人物形象研究前言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芥川龙之介亦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备现实主义倾向,达到了日本近代文学的新高峰。芥川龙之介从小爱读书,学识渊博,对和歌、俳句、诗、古代美术、戏剧有很深的理解,被称为最后一位具备东洋文人风范的作家。在他十三年的创作生涯中,前期以知识分子的理性思索人生,后期随着对艺术的爱和追求,在艺术和现实中艰难地前进。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题材内容也都各有特色的艺术的构想。芥川龙之介的文章语句高雅美丽,技术出色,深入考究;在艺术风格上,作品结构深远,语言流畅;在写作技巧与艺术都达到了接近完美的境界。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可以看作是大正时期小市民知识阶层的结晶。他的创作是他学识与才华的化身,不应把芥川只当成是改写的作家,其中有些宝贵的东西,如不被芥川发现或许将永眠地下。芥川的这种发现,是天赋所赐更有深一层意思是,芥川不只是改写故事,而是借助古典中的历史素材,阐释近代的问题,在故事背后明显地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可以认为历史题材对于芥川只是"衣裳",只是倾诉对世事所感的载体。而《地狱変》这一作品,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该作被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地狱变》又译为《地狱图》,是日本大正时期作家芥川龙之介1918年所发表的短篇著名小说,连载于《大阪每日新闻》1918年5月1~22日。该作描述了一位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良秀为了追求艺术至上的理想境界、把握真实的美,在明知封建领主崛川大公因霸占自己女儿不成而恼羞成怒设下的陷阱,还不惜残酷地牺牲自己的女儿,完成了一幅妖血斑斑的“地狱屏风图”而后自杀的故事。同时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剖析对大公、良秀、良秀的女儿的典型人物性格,以及暗藏在他们各自的人性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良秀的艺术至上主义和人性之间的冲突的视点来考察,以画师良秀的悲剧性的一生,揭露现实地狱的悲惨,通过善恶矛盾的冲突对立,揭露社会现实的残酷。就《地狱变》中猴子和良秀的形象研究探讨也不在少数,但是将《地狱变》中良秀单纯地中立起来,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自己的艺术追求、个人的道德底线三者结合、加之作者芥川龙之介的情怀讨论起来的良秀人物形象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关系网络中良秀的人物形象本章对社会关系网中的良秀进行了分析。芥川不仅直接描写了良秀的性格,还从侧面借用了他的人际关系网,刻画了矛盾复杂的良秀,接下来,对围绕良秀的人物关系进行较深一步的剖析,描绘良秀复杂的形象,并用矛盾展现真实的人性。作为“人”的良秀——失败在此,分析一下作为“人”的良秀这一人物形象。芥川间接地描写了良秀,从大公,徒弟,下人和女儿的角度刻画了作为“人”的良秀是失败的。另外,通过对于文本的分析,说明作为“人”的良秀是失败的。从他人的角度看良秀大公被称为“堀川大公”,是一个心胸宽广,堪比秦始皇和隋炀帝的伟大人物,就连妖怪和幽灵也摆出一副要逃跑的架势,在庶民之间被比喻成神佛。与大公大人的姿态和性行天成相比,在世人看来,良秀的形象很卑微,与大公大人简直是天壤之别[1]。大公对良秀这个人并没有存在多大的好感,是因为他连自己的女儿都照顾不好,还自私,小气,懒惰,所以在这一点上大公心里面已经悄悄烙下“失败者”的身份。但另一方面却是对他的绘画才能甚是喜欢,曾多次要求良秀帮之绘画,良秀的画一旦出来,世人们对他的画都是赞不绝口,包括大公亦是如此。身形矮小,瘦瘦巴巴让人觉得是心眼欠好的老头,他刚来大公府邸时常见的打扮是:身穿丁香色燕服,头戴软乌帽神态谦卑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的嘴唇特别红润,一点也不像是老人该有的样子,让人感觉到一种野兽般的恶心。这是为大殿大人服务了二十年的下人说的话,话里也许并不是完全没有夸张的地方,但是这样良秀给谁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可见根本得不到社会的好评。良秀是个丑陋的老人,从“嘴唇的鲜红”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良秀是一个容易生气、长得很丑的人。中国有句谚语叫“相由心生”,英语中是“Phasefromtheheart”的意思。解释:仪容外表影响心理因素,正所谓相由心生正是如此。从这些话语来看,良秀的内心并不美丽,不是什么好人,从他的外表来看,也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不喜欢他。[2]甚至有人说良秀的样子像猴子,于是给他起了个外号——猿秀。就这样,不仅是良秀被人嘲笑,连“猿秀”这个诨名也被起了下来,外表丑陋的良秀被人笑话了。作为反击,蔑视他人,非常傲慢,不仅如此,在看来,良秀的坏性格让人讨厌。小气,贪婪,无耻,懒散,他还专横狂妄,自以为天下第一,成为了他的性格标志。这些如果仅限于画坛还好说,关键是他对时间一切都嗤之以鼻,人们认为,特别是有才能的人更应该谦虚。但是,很明显,良秀是一个不会隐藏自己才能的人,不知避讳一下,常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自以为本朝第一画师。有看低别人习惯的良秀最后只能引起别人的反感和厌恶,今后也可以说明良秀是品行不好的人,明白了良秀为什么会被其他画师排斥。另外,为了完成作品,良秀还对弟子们做了很多残忍的事情。以“地狱变屏风”为例进行说明。在画屏风的过程中,他经常拿自己的徒弟们进行一个实际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亲眼真实地看到这样的景象,让自己画出来的屏风看起来更加的形象化。良秀不知道弟子们的辛苦,实际上,在其过程中的包括良秀也产生了阶级阶层。他是师傅,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弟子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虽然是弟子,但还是要听从师傅的指示,用铁链骑在赤裸的弟子背上,伤了弟子也没事,在弟子们苦不堪言的时候,良秀为了画画,用脚将弟子绊倒,完全没有考虑到弟子们当时的心情,对弟子来说,师傅是折磨人的恶魔般的存在[3]。良秀是一位对绘画有严格要求的画师。他为了追求艺术,把自己的艺术放在了弟子们的痛苦之上。不仅如此,他的这种行为还引起了弟子们的不满,在背后的时候,弟子们说师傅的坏话,师傅“智罗永寿”的诨名这是对他追梦,冷酷无情的讽刺,讽刺着良秀的冷酷,这说明作为师傅的良秀是失败的。从女儿的角度看良秀有一个聪明并且仁慈的女儿,对自己的女儿也是疼爱有加,平时对其他人的态度极其冷漠,其中包括大公亦是如此。对于大公来说,良秀只是害怕他的权力,毕竟大公拥有这许多的他无法超越的一些权力,所以只能一味地讨好大公。一方面是因为大公欣赏他的高超绘画才能,同时大公能满足良秀本身对绘画需求;另一方面,良秀的女儿在大公身边,是为了自己的女儿有一份保障,无论是生活还是其他方面,良秀觉得暂时在大公身边总比在自己身边安全得多,所以良秀只能这样委曲求全生活在那种地方。由于良秀的行为动作太过于孤僻,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公的反感,就是因为这种反感的存在,再度让良秀自己与女儿也陷入了困境。总之事件是由于良秀向大公提出让女儿回到自己身边的一个要求,大公对良秀的好感度再一次下降,还有就是因为那无礼的要求,良秀渐渐失去了大公的宠信。虽然良秀有自己的想法,但还是没能保护好女儿,自己也受到了大殿的冷待,女儿也经常袿咬着下唇,抽抽搭搭哭,父亲对此很是担心。而且大殿大人吩咐良秀画“地狱变屏风”时,他只想到了“地狱变屏风”。在那之后的五六个月里,良秀都没有去过府上,只是在屏风上画画。不仅如此,一旦到了绘画的阶段,就连见都不想见心爱的女儿了。从这也可以看出,有时候良秀对于艺术的追求大于对女儿的关心爱护,由此看出良秀之女的死几乎是注定的,为什么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大公对她的爱是“格外宠爱”,另一方便是良秀对她的爱是“即为深厚的情爱”,两个人之间存在着自私的一个成分在里面,他们两个的爱是极其阴冷,会给人一种窒息感觉存在里面。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良秀之女只是他们的一个占有物,在他们那厚厚的自私的爱里面何曾给过她一丝丝的尊严?所以很多时候情愿相信良秀之女之死是出自于自己的自愿,并不是说是因为良秀与大公的那所谓的“爱”[4]。良秀的女儿的死亡有人说是因为良秀自己本身的一个创作习惯造成,而且他把这种习惯毫无保留地暴露给了大公知道--我没见过的,我画不出来,就算勉强画出来,我也不满意,良秀对大公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求大公在他面前烧一辆牛车,车中要有一位美丽的贵妇。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公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良秀所提出的这个要求,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一面,在大公的安排下,为了让良秀完成地狱屏风,就命令对牛车点火,而且车上坐着的一位贵妇也将被烧死。可是在掀开车帘时,却发现那贵妇既然是自己心爱的女儿,大公是利用了良秀对艺术的偏执追求谋划了这一桩惨剧[4]。此时的良秀是作为父亲的良秀。女儿的死就在眼前,作为父亲应该很痛苦吧。他是以别人看不见的悲惨光景为基础,描绘出那种“美丽”的画师、艺术家在自己面前烧死女儿的时候的那种痛不欲生的感受,从而出现了“地狱屏风”。第二天晚上,良秀也上吊死了。即使是相信为艺术可以做出所有非道德行为的天才,也不得不受到道德的牺牲。女儿也好,良秀自己的生命也好,都是被道德所要求的牺牲之一。良秀不顾世人的眼光,做了很多“非道德”的事情,还牺牲女儿,把“地狱屏风”立起来。良秀对艺术和亲情中抉择了艺术,而不是亲情。良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心爱的女儿被大火烧死。有人认为,良秀等具有“庄严”气质的,不是作为人的良秀,而是作为艺术家的良秀,以女儿为代价完成“地狱屏风”的瞬间,良秀成了一名艺术家,但他也不能避免自己人生的悲剧。良秀无法再一次庇护自己的女儿。因此,作为父亲的良秀遭到了失败,良秀是不合格的父亲。随着女儿的死亡,良秀的“像一个人的、有感情的地方”也消失了,放弃女儿的时候,良秀是不是也放弃了自己“像人的地方”呢?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人的良秀是失败的。作为“艺术家”的良秀——成功我们知道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这类创造艺术的人,我们称之为艺术家。在大众眼里,艺术家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质。常常被贴上“疯子、怪诞、魔鬼、独特、有创造力”的标签,那么主人公良秀便符合了大部分的标签,他“怪”、“丑”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眼光,也有着卓群的绘画才能。由良秀的才能和追求艺术的角度成功刻画了作为“艺术家”的良秀人物形象。另外,通过分析说明作为“艺术家”的良秀是成功的。优秀的才能在大正时期,阶级森严。王权统治世界,老百姓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良秀是庶民,长得丑,傲慢。但是,这样的良秀却受到了大公这种大人物的赏识,这恰恰间接说明了良秀是有才能的,也就是说他的绘的画是很精湛,在艺术上的造诣无人能敌。那么通过大公对良秀的绘画才能的一个认可,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良秀是傲慢而有才能的人。根据相关的叙述,无可辩驳的是,良秀在画坛确实实至名归。良秀被同道的人认为是有才能的人。至于为何要这样说,可以从他画的那些画来解释:窗户上梅花的影子在月夜仿佛能闻到香气;屏风上宫人在吹笛子仿佛能听见乐音这是看过良秀之画的人说出来的,其实也是可以很清楚地从“闻到香气”、“仿佛能听见乐音”、“坠入画道邪途”等词语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层有时贬低良秀,但也肯定了良秀的绘画才能,也就是说,既羡慕又嫉妒。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良秀过去为龙盖寺门上画了一幅《五趣生死图》,有人说子夜经过门前,能听见天人叹息和抽泣声,甚至还闻到了死尸腐烂的味道。更可怕的传言是,大公命令他给侍女们画像,只要是被他画过的,三年内都身患绝症而亡,在此看来都证明了良秀已经坠入画道邪途。与此同时也证实了他的绘画才能了得,能将看似平常的画,画得栩栩如生,像真的存在一样,同时画里面透露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对应上了良秀已经坠入画道邪途的说法。。崛川大公在大正时代有着无限的权势,可以任意杀伐决断,也可以要他任何想要的东西。因为大公欣赏良秀的绘画才能,于是再次命良秀作画,这里的画说的是“地狱屏风”,这个创作的过程当中,良秀他全神贯注,足不出户,沉浸于自己的作画世界。由于良秀有着与别人不同的审美眼光,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想法,所以画出来的画也是与其他画家也是不相同的,虽然说在当时也有不少的地狱画,但是良秀画的无论是构图还是描绘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一片红莲的火焰军旗旋涡将一切吞噬殆尽,刀树的树梢上,从伟人到流浪汉,不同阶层身份的人,众多亡者连绵不断,就像是将兽牙状的刀树顶半略过般地被贯穿了五体。其中特别显眼的一辆从空中落下的牛车看起来尤为恐怖,被地狱之火吹起帘子中是位美艳,穿戴贵妇服饰的女子。长长的黑发在火焰中飘动,一边将白色的脖子翻转过来,一边颤抖苦闷着。看着此般地狱的场景,声音仿佛会不自而然的从耳根传来,相信此场景在那个时代没有几个能画出来。相信无论是谁,不管他之前多么厌恶良秀,在画屏风的这件事上,但凡是人看到这幅屏风,无不震惊,从此中看出良秀的绘画才能是真的,所以可以说良秀被认为是傲慢而有才能的人也是真的。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前面部分提到良秀作为“人”是失败的,但良秀并不是人类的存在,而是拥有人世间父亲身份的画师、艺术家。对于作为画师和艺术家的良秀来说,只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是成就艺术的事情,因此,为了画屏风,良秀牺牲女儿,完成了屏风上的画。当时的良秀在心理上倾向于艺术家的身份,摆脱了作为“人”的自我,完全成为了艺术家。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芥川本人的一个艺术态度,他将自己的一个态度给了良秀,从而通过描写主人公良秀在做地狱屏风的过程,为了顺利完成地狱屏风所做出的常人所不能忍的沉痛牺牲,在这个基础上体现出了艺术至上的思想,同时的也表明对艺术的一种强烈追求[5]。良秀在不愉快的环境中,即使顶着卑微的身份也想抵抗大老爷的压迫,也想守护自己的艺术追求,对自己的艺术追求从不马虎。他在艺术上有种怪癖,就是喜欢以现实的人物为原型来描绘妖魔鬼怪,甚至不惜为此而折磨他人也要让自己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从而可见良秀对艺术追求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有时坐在街头的死尸前,仔细观察半腐烂的脸,认真写生。良秀喜欢艺术绘画的邪道,以现实人物为原型来画异形,别人的画师对丑之美一无所知。这是即使听到别人的讽刺,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也不会改变,就又好比如良秀在画吉祥天女时能画成卑微的傀儡,画不动明王时候画成仆无赖,这是多么另类的做法[5]。良秀与同道在画道也发生难以解说的冲突,到最后良秀本人也未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但是良秀不顾世人的眼光,毅然苦苦地在艺术的道路上寻找自己的“丑中之美”。因此,大公吩咐良秀画“地狱屏风”时,良秀只想到“地狱屏风”。在那过去的五六个月里都没有去过府上,去见自己心爱的女儿,只是一心在屏风上画画。为了完成“地狱屏风”,良秀还对弟子们做了很多坏事。作为师傅的良秀,他冷漠无情,眺望着展开许久的纸笔,看着弟子们做出的动作,神态,以及语言,然后并不在意弟子们当时的感受,只顾着自己在那画,那眼神看上去是如此的饥渴和狂热,渴望着将这一幕精彩的瞬间的及时完美的画下来如此残忍的事情做过多少次了,最后竟成就了把心爱的女儿遭受杀害的结果,终究酿成了一场不可挽回的悲剧。记得在《艺术及其他》中有一句这是这样说的,“在一定的时机和情况下,艺术家为了完成非凡的作品,很有可能会将灵魂卖给恶魔”在我看来,良秀喜欢丑恶美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6]。因此,芥川除了在小说中表现出良秀的傲慢外,还强调了“丑恶的美”观念。这个画师对丑陋的美有着独到的见解。由于这种传统审美意识的叛逆,他与周围的人互不相容,与世俗变节的良秀,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再者由于良秀本身的一个创作习惯,到最终掉进大公挖得陷阱中,大公利用他对艺术偏执追求精心谋划了这一桩惨剧。良秀前一秒亲眼看着熊熊大火将自己的女儿在马车里烧死,痛苦不堪,后一秒的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如饥似渴的想看到空中牛车承受烈火炙烤,慢慢变成灰烬。到最后的《地狱变》中燃烧了全部生命的良秀,即使在艺术生涯结束后,他也没有立足之地。女儿被烧死后,代表着良秀的人性也随着消去,他成功地摆脱了人性道德桎梏,将一名孤高艺术家的艺术至上的理念贯彻到底[6]。在他人的眼中,良秀真是不可饶恕的罪人,没有一点父女之情,是个丧心病狂的人。良秀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原因就像前面第一、第二章所提到的那样,良秀从“人”的角度来看是失败的,但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是成功的。为什么良秀会有这样的双重性呢?为什么良秀的“人类”,“艺术家”不能同时成功呢?这样一来,在第三章就回答了这个疑问。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以及良秀自身的性格三个方面,对良秀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分析。性格良秀认为疼爱女儿是人所独有的,除此之外,他作为一个完全无法融入这个世界的异质者,为世间所厌恶,无法接受。果然,最初,世间衡量良秀的眼光,不是看艺术家的眼光,而是以人的眼光来衡量良秀的行为吧,即使良秀自称是天下第一的画师,以人类的眼光要求艺术家的结果,社会和良秀发生了无法协调的冲突。看来,良秀与这个世界并不协调。首先,在绘画方面,他走的是与画道同行走着完全不同的道路。所以被同行嘲笑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被周围的人喜欢是普通人的想法,但是主人公的良秀完全不遵从社会的习惯和惯例。感觉罪孽深重的他始终没有在意世人的眼睛。因此,良秀很难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绘画的道路,他对画笔的运用、对色彩的运用,皆与他人不同。有些看不惯他的画师称良秀为邪魔外道。在绘画方面,良秀炫耀自己是“本朝第一画师”,但无法融入画道群体,得不到同道的认可。第二,良秀无法和以大公为首的世界和谐相处,无法融入这个世界。世上的代表性人物当然是大公。像堀川大公那种人物,不但过去没有,恐怕到了后世,也是独一无二的了。出世以后,一定不是一位常人,与民同乐的度量等和各种各样高评了,大公在社会上是神一样的存在,但是,良秀对大殿大人有不服的一面。大公开玩笑说:“看来你是偏爱丑陋的事物啊”的时候,眼中笑着说,“当然,不懂丑中之美的都是肤浅的画师”,然后傲慢高语。良秀把大公吩咐画的《稚儿文殊图》画得非常好,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把女儿从大公身边移回自己身边,他不顾大公的不高兴,怯懦地对大殿大人断言:“请把辞退我的女儿作为赏赐吧。”在这里,虽然不详细阐明良秀与大殿大人的关系,但是很明显,良秀无法与代表社会秩序的大殿大人调和。世间做大殿大人的时候,良秀不听其变,经常做着挑战世间秩序的行为。家庭由于芥川本人从小就被过继到亲戚家,以养子的身份生活,最后还遭遇了初恋被阻止,失恋最大的原因有人曾说是因为收养芥川的亲戚的自私,在这过程中被芥川认为是“利己主义”,就是因为这种主义在他心中逐渐地扩大,从而使他等于自己和他人都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极度厌恶利己主义,就这样导致了他对恋人,人生产生了怀疑[7],这导致了芥川之后的创作有了一定的影响。在《地狱变》中罔顾人命地追求艺术至上主义,这本来也是一种利己主义。虽然在最后面良秀还是有了自己的女儿,对其疼爱有加。“啊,你是谁啊?我猜就是你。什么?你就是来接我的?来吧。到地狱去。地狱里——我的女儿在地狱里?这是良秀做的梦,女儿在地狱等着良秀,在昏暗的房子里,良秀发了好半天的楞,瞪大充满恐惧的眼睛,嘴巴也是张得大大的,不过在最后还是从迷糊中清醒过来。要画“屏风”的时候,良秀可能并不是没有牺牲女儿的思想准备。在小说中,良秀和女儿几乎没有正面面对的生死问题。良秀有预感,非常悲伤被准备堕入地狱的决心,从良秀的想法来看,兴许会认为活着的女儿是在地狱中度过的,死了也好。无论是父亲,还是艺术家,这样的爱情都是残酷的。但是,如何选择,也良秀来说,痛苦,无力,没有办法。“地狱变屏风”完成后的第二天晚上,良秀用绳子在自家屋里悬梁自尽了。这也是良秀不可避免的命运的结果。地狱是“人类生存的世界”。将不受世俗秩序干扰的艺术家当成异类的世界,才是良秀真正的地狱。良秀最后的自杀一事,“为了艺术的所有非道德的行为可能被保护性的天才,也相信道德不得不被要求从牺牲了[7]。地狱変屏风是观看者的炎热关上地狱系列的大苦难,良秀的墓也在风雨之中,其存在也确实没有。艺术上成功,今生的失败是有意义的,艺术和实际的人生,也就是指艺术和人性的冲突。虽然良秀舍弃了自己“人类风格”的部分,完成了“地狱变屏风”,但在世人看来,这也是不像人类的行为。人们看到良秀在“地狱变屏风”上倾注的心血,就会钦佩良秀的作品,但良秀的行为却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不过,墓前只有小小一块碑,数十年风吹雨淋的洗礼后,墓前苔藓覆盖,已无人知晓墓的主人公是谁了,良秀终于被世人遗忘了。社会背景良秀生活的时代是大正时代。大正时代,日本与中国密切交流,中国的儒学在传播,大乘佛教也在发展。良秀的原型是《宇治拾遗物语》中的《绘佛师良秀》中的良秀。《宇治拾遗物语》成立于13世纪上半叶,是一部中世纪日本的传说故事集。收录在《宇治拾遗物语》中的传说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佛教传说(破戒僧或高僧的故事、发心、往生故事等)、世俗传说(滑稽故事、盗贼或鸟兽的故事、爱情故事等)、民间传说(《麻雀报恩》等),《地狱变》属于佛教传说。《地狱变》中的良秀不相信佛教。佛教提倡众生的美好,但是良秀却喜欢丑陋的东西,憧憬着地狱变的世界,她觉得与其让自己的女儿置身于这虚伪的佛教世界,还不如把女儿带到真正的地狱里去。那个世界是贵族和富豪的世界。大正初期,《地狱变》中的良秀在人民内部分化为少数富人层和大多数贫困层(普通百姓层)。富豪阶层院宫王臣家(皇族,有力贵族)和垦田通过开发等关系,普通百姓阶层放在自己的影响下开始的。贫困阶层在富豪阶层的影响下,更容易伪装、逃亡、流浪。基于各人支配的税制度面临破产,富裕阶层和普通百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普通百姓逐渐被富裕阶层所统治。堀川大公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封建王朝道德和秩序的代表,拥有强大的权势。并且大公的地位、权威、声誉和尊崇是不能根据实力得到的,是神赐予的。不仅在这个世界上,在地狱里,权威也是神一样的存在,如果违背他的意旨和命令,就像是在挑战神的权威,因此,在他看来,无论多么违反本朝秩序,或者他的叛逆者的存在都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大公和艺术家良秀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结语良秀是艺术的分道者、人的异质者,不能承受这个世界的人,不能活下去。精进的良秀把自己的全副精力都倾注在女儿身上,但艺术最高水平的良秀在关键时刻,为使女儿死去而努力,抛弃女儿,就等于放弃与人类情感的最后纽带。为了不被社会秩序所左右而努力,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以及自己的人生,但是却到最后很难被社会所接受,这也是在良秀的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正如芥川所说的“人类当然不能超越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