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政策业务及实际操作概论课件_第1页
个人所得税政策业务及实际操作概论课件_第2页
个人所得税政策业务及实际操作概论课件_第3页
个人所得税政策业务及实际操作概论课件_第4页
个人所得税政策业务及实际操作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四月2024个人所得税政策业务及实际操作概论主要内容: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三、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操作;四、住房交易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4/17/20242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一)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介绍1、概念:究竟对勤劳所得、资本性所得、财产性所得、经营性所得以其他所得是统一合并征税还是分别征税。2、税制模式的主要分类。综合税制模式;(各项所得统一计税)分类税制模式;(各项所得分别计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模式;(部分所得项目统一计税,个别所得项目分别独立计税)4/17/20243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3、影响税制模式的选择的主要因素: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个人对社会财富或所得的占有情况;税收征管能力;法制、法治、民主;社会文化背景、习惯。税收收入的使用情况。4/17/20244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4、综合税制模式。一般以家庭或个人为申报纳税主体,允许纳税人自行选择夫妻合并申报、统一扣除或者个人分别申报。OECD17个国家中,只有2个国家要求必须以家庭为申报单位,其他国家要求以家庭或个人为申报单位。以家庭一个纳税年度内全部收入扣除生计费用、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费用、教育费用、基本住房、医疗费用等基本支出后的余额为税基;更加符合家庭实际支出情况,有利于兼顾不同家庭(如单亲家庭)的税负。4/17/20245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不区分收入项目、次数,统一按纳税年度内的收支情况计税,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税基的计算采取定额扣除、比例扣除、单项扣除、据实扣除等方式;对基本家庭支出据实扣除或逐年调整扣除标准,对一些弹性较大家庭支出项目限额扣除,既体现公平税负,又兼顾大多数家庭收支实际,避免完全扣除费用侵蚀税基;4/17/20246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采取累进税率体现量能负担原则,有利于实现横向公平;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主要在少数发达国家实施,真正采取严格综合税制模式的国家很少。其主要原因是对税收征管能力、管理成本以及某些所得的特殊因素的考虑。日常代扣代缴税款具有“预扣”性质,年终汇算清缴,增加征纳双方成本,日本每年约有50万人办理退税,给税务机关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4/17/20247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综合税制对外部征管环境要求较高:——建立社会信息网络体系,税务机关能够就同一事项取得多方信息;——了解居民的家庭组成情况,有的国家综合税制也以家庭或个人选择课税;——区别居民的纳税身份,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税务机关有能力监控个人收支信息;——通过终生唯一的社会保障号码,将纳税人的纳税与社保、就业、贷款等所有需要政府办理的事项“挂钩”,个人纳税处于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之下;——对现金流动控制较严,增加了涉税信息管控的力度。——法治化程度较高,偷税成本较大。4/17/20248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5、分类税制模式。主要特点,将居民收入或所得划分为不同税目,分别制定不同的税率。主要所得项目包括(1)劳动所得;(2)经营性所得;(3)资本性所得;(4)财产性所得;(5)其他所得项目。4/17/20249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主要优点:(1)通过差别税率对不同所得项目实现奖限政策,综合税制模式在技术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难度大,只能通过规定减免税收入来体现;(优点也是弊端)(2)借助代扣代缴征税方式,降低征管成本,适用于税收征管能力较低的发展中国家。4/17/202410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主要缺点:(1)区分不同所得项目征税,收入来源多的自然人可以多次扣除费用,其税负轻于收入来源单一的自然人,具有逆向调节效应;——劳动所得税负﹥财产性所得税负﹥资本性所得和其他所得的税负;——社会财富积累的次序:资本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个人所得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作用的发挥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初次分配不合理、不规范,实际上,既使初次分配透明、个人所得税征管到位,也不能逆转社会财富的分配现状,只是调节程度不同而已。4/17/202411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2)理论上可处理各类所得税负,但税率设计技术要求高,一定时期内社会对勤劳所得、资本所得的鼓励倾向具有弹性并且难以科学判断,而税率调整有一定时滞和法定程序,技术难度高,实际上难以妥善处理各类所得税负;4/17/202412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3)以自然人为纳税主体,未充分考虑家庭负担因素,只能有限度、低层次地公平税负;(4)依托代扣代缴方式,自行申报纳税情形较少;(5)分类税制模式虽然主要适用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但实际上实行完全的分类模式的国家较少。(中国及少数国家完全采取分类模式)4/17/202413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6)由于未建立个人收支监控信息体系,透明收入一般能按规定课税,但隐蔽性、临时性收入漏税较多,征管难度较大,这也是当前社会对个人所得税征管状况不满意之处。我国当前选择分类税制模式的最主要障碍是税收征管能力跟不上、税收信息化建设滞后、社会各部门之间涉税信息未共享,导致大面积、低层次、被动违法,而且违法成本低。4/17/202414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6、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模式。(1)对个人所得项目有所取舍,对主要、经常性所得,如劳动所得、经营所得、资本所得等列为综合征税项目,采取累进税率;对一些临时性、偶然性所得继续按分类项目征税,单独设计税率;考虑资本市场的发展,很多国家将资本性所得作为分类项目;(相对较低税负)4/17/202415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2)多以个人为申报纳税主体,也有一些国家选择以家庭为申报单位,当然后者对征管的要求高一些;OECD国家大多采取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模式,是适用范围最为广泛,技术设计相对灵活的税制模式。对于究竞哪些项目宜作为综合,哪些项目宜作为分类项目的选取择空间较大。欧盟国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研究所得税在欧共体内部的协调问题,主要仍集中在避免股息、利息、红利的双重课税问题;4/17/202416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3)综合与分类税制模式的主要优点:大部分所得列入综合征税项目,使费用扣除更加科学、公平、合理,实现主体收入项目的税负公平。主要所得项目多为代扣代缴税款相对到位项目,依托日常代扣代缴,年终汇算清缴时,收入项目信息基本能够有据可查,税收风险不太大;4/17/202417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项目属于临时收入,只为少数人所有,单独按比例税率征税,对整体税制公平程度影响不大;改善税制公平程度,间接促进公民纳税意识。一个最为主要的优点是,对税收征管水平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只要税收征管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可以有选择地、有所取舍地推进该模式,因此,各国综合与分类税制模式的综合程度有所不同。4/17/202418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4)综合与分类税制模式的主要缺点:综合所得项目需要年终汇算清缴,难免发生补退税款,尤其存在大范围小额退税,增加征纳成本,只有高度信息化能够逐步解决;(日本、加拿大、美国)个人取得分类收入及成本费用的差别较大,分类项目内部以及综合与分类项目之间税负难以在技术上寻求一个平衡点;采取定额或比例扣除法,在技术上仍然存在抹杀各个纳税人之间所得率差异的问题。4/17/202419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综合与分类税制在技术层面上,对家庭赡养支出、单亲家庭的特殊情况,只能采取笼统的扣除方式。在对银行收支信息有效监控以前,对跨地区收入项目难以有效监管;综合项目汇算期限为一年,可能出现对税源监控不力,诱发偷逃税问题。4/17/202420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二)西方国家选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模式的主要原因。1、采取私有制的社会制度,财富和大部分经营性资产、经营成果都归私人所有,具有较为深厚的税源基础。(1)当社会财富和所得更多地集于私人手中时,对征税的公平性要求也较高。(2)在国内GDP中,占比较大的属于私营公司或家族企业,税源较为集中。(3)征税对象对准个人及其家庭,以家庭为申报纳税单位是最为公平的。4/17/202421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2、为缓解间接税增加流通成本等问题,采取体现“量能负担”的所得税体系。(1)以所得税作为联邦或中央政府主体税种,可以使州或省级政府以销售税、财产税为主体税源,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权的划分,能够在技术上处理多缴税款的退库问题。(2)所得税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息息相关,以所得税为中央财政收入,而且在民主程度较高的国度中,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承担较大责任,同时,其个人所得税政策也与个人利益“挂钩”。4/17/202422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3、构建公共财政体系,财政支出主要限于公共事业或事务,政府财政很少进行投资行为,通过财政支出建设了公共服务设施;纳税人有“受益税”的感觉,从而提高纳税意识。纳税与其未来收益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如缴税与其社会保障挂钩,这些惯性思维养成成了居民较强的纳税意识。4/17/202423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4、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较长,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离不开信用体系建设,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上普遍认同一种征信制度。是否依法纳税,既是社会征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征信体系的重要途径。5、比较重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依托作用,纳税人逃税成本较高。4/17/202424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6、代扣代缴是一种普遍征税方式,年终还要汇算清缴。代扣代缴不仅是一种法律制度,能够在技术上、机制上保证税款先入库,限制了个人纳税义务发生后缴税款“心疼”的感觉,这就是西方国家“拨鹅毛”的说法;而且这已经转化为一种社会的、民族的文化底蕴,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习惯。4/17/202425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三)我国税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1、可以在较大层面上解决税负不平的问题,进一步公平税负,有限度地考虑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支出情况,增强个人所得税调节能力;改变社会对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质疑。这一模式对税务机关现实征管能力的适应性较强;资料: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较高,OECD国家达到24%至26%,北欧国家接近40%,美国超过30%。我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收入比重自2001年开始,介于6.5%至6.8%之间。4/17/202426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2、社会各界对建立综合与分类税制模式的个人所得税制比较认可。(1)理论界;(2)税务部门;(3)富人;(4)穷人和中等收入者;3、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都明确提出实施这一税制模式。财政部、税务总局一直创造条件,进行税法改革调研工作。4/17/202427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四)科学、客观地审视最近个税法修订的定位问题。1、在我国正式实施综合与分类税制模式前,为缓和对现行税制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所作的多次小幅调整,是个人所得税法改革史上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多次立法修订,属于“微调”,既缓和矛盾,又保证了税法模式的稳定转型。4/17/202428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1)2005年底修订税法;将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费用扣除额由原800元/月提高到1600元/月;建立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制度;扣缴义务人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制度。(2)2007年8月降低银行储蓄利息税率,由20%降低为5%;(3)2008年3月,再次将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2000元/月;(4)2008年10月,暂停征收利息税。4/17/202429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2、最近几次税制改革有效缓解了现行税制存在的一些问题:(1)费用扣除额偏低,通过调整起征点起到以下作用:低收入阶层避税能力差,高收入阶层由于收入渠道多元化,偷逃税渠道多;调高起征点对中低收入者是一个利好,有利于提高社会满意度。现行税率表对低档次税率的级距设计过短,纳税人收入稍有增加便可能适用一个较高的税率,使纳税人深感税负较重。4/17/202430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费用扣除额低,工薪所得项目的边际税率过高,尽管实际税负不重,但从感觉和心理上凸显了现行税制的不公平问题。由于费用扣除额过低,一些中低收入者开始纳税,尽管其纳税额很小,而且所占比重很低,也不致于影响其实际生活,但媒体、社会往往进行不利于税务机关的宣传。(2)再次调高费用扣除标准遇到一些局限性:当前费用扣除标准实际上已经不低;社会上对费用扣除标准的含义存在误解,应该是基本的生计标准;不利于下一步税制改革统一设计费用扣除问题。个人所得税改革,不能再简单地以调整费用扣除标准的方式进行。4/17/202431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3)税务机关采集涉税信息遇到一些阻力,缺乏法律依据,建立扣缴义务人全员全额扣缴申报和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拓宽了税务机关采集涉税信息的法定渠道,这也是实行综合与分类税制模式绕不过去的关键问题。(4)此次税制改革,增强了税制对国情的适应度;有利于在缓解矛盾的条件下,继续维持现行税制;同时积极为实施税制模式转型创造条件。4/17/202432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五)正确理解《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与《扣缴义务人全员全额申报办法》、《个人自行申报办法》以及与税法改革的逻辑关系。4/17/202433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四一三工作思路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现行税法扣缴义务人明细申报办法年所得12万元申报办法未来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基础基础4/17/202434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问题研究(六)个人所得税法改革方案:1、大综合方案;2、小综合方案;4/17/202435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一)个人所得税政策:1、明确个人境内应税所得的范畴:(非常重要)除工资薪金、劳务所得外,其他所得不受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资格的限制。凡属境内所得,则在中国境内征税,凡属境外所得,则在中国境外征税;只有工资薪金、劳务所得区分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工资薪金、劳务所得从法理上应以劳务发生地确定纳税地点,但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和跨国兼职取薪等行为,考虑到税收协定和公平税负的要求,从而进行居民与非居民的划分。4/17/202436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2、下列所得,不论支付地点是否在中国境内,均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1)因任职、受雇、履约等在中国境内提供劳务取得的所得;(具有流动性)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由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均属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由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均属于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4/17/202437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注意境内、外工作期间是划分课税地点(征税权)的一个重要标准;——境内支付,凡个人工薪所得列入境内机构、场所账册有关成本费用的,即属于由境内支付。(其中涉及常设机构的判定)4/17/202438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国税发[2004]80号规定,纳税义务人在境内、境外同时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应根据条例第五条规定原则,判断其境内、境外取得的所得是否来源于一国的所得。纳税义务人能够提供在境内、境外同时任职或者受雇及其工资、薪金标准的有效证明文件,可判定其所得是来源于境内和境外所得,应按税法和条例的规定分别减除费用并计算纳税。不能提供上述证明文件的,应视为来源于一国的所得,如其任职或者受雇单位在中国境内,应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如其任职或受雇单位在中国境外,应为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4/17/202439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2)将财产出租给承租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相对稳定)(3)转让中国境内的建筑物、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或者在中国境内转让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相对稳定)(4)许可各种特许权在中国境内使用而取得的所得;(相对稳定)(5)从中国境内的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相对稳定)4/17/202440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3、区分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1)住所标准: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习惯性居住:法律意义标准,不是指实际居住地。如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在中国境外居住的,上述原因消除后,必须回到中国境内居住的个人。(国税函[1994]089号)住所标准优先于时间标准,住所标准更多地用于判定中国籍居民。中国居民到国外居住一段时间后,可能同时属于境外税收居民,此时需按税收协定判断其为某一国家税收居民。4/17/202441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2)时间标准:适用于中国境内无住所个人。(四个时间段)有关文件:国税发[1994]148号、国税函发[1995]125号、财税字[1995]98号、国税发[1995]155号、国税发[2004]97号。1)T≤90天(协定国183天);非居民纳税人;仅就其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或者由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所得申报纳税。由中国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该雇主的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免予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4/17/202442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中国境内企业、机构采取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没有营业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否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会计账簿中有记载,均应视为该中国境内企业支付或由该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工资薪金。4/17/202443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计算公式:说明:判定外籍人员在中国的居民身份时,按国税发[1994]148号文件有关出入境天数判定,在计算应纳税额公式中,境内外工作天数按照国税函发[1995]125号文件有关标准判定。(下同)4/17/202444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2)90天(协定国183天)≤T≤1年;非居民纳税人;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和由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除属于本通知第五条规定的情况外,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4/17/202445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是由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个人,事先可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中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日或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间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183日的,其每月应纳的税款应按税法规定期限申报纳税;对事先不能预定在一个纳税年度或税收协定规定的有关期间连续或累计居住超过90日或183日的,可以待达到90日或183日后的次月7日内,就其以前月份应纳的税款一并申报缴纳。4/17/202446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计算公式:说明:与不足一个月的计算公式相同;4/17/202447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3)1年≤T≤5年;相对居民纳税人;(国际惯例);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和由中国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临时离境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仅就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部分申报纳税;4/17/202448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但是居住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个人,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只就由中国境内公司、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支付的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居住超过五年的个人,从第六年起,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全部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税实施条例第六条)4/17/202449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临时离境期间内,凡是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属于采取核定利润方法计征企业所得税或没有营业收入而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在该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任职、受雇的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不论是否在中国境内企业、机构会计账簿中有记载,均应视为由其任职的中国境内企业、机构支付。在一个月中既有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也有在临时离境期间由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应合并计算当月应纳税款,并按税法规定的期限申报缴纳。4/17/202450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计算公式:注:该公式与在中国境内担任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计税公式相同。4/17/202451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4)T>5年;是指个人在中国境内连续居住满五年,即在连续五年中的每一纳税年度内均居住满一年。(财税[1995]98号)完全居民纳税人;个人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五年后,从第六年起的以后各年度中,凡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应当就其来源于境内、境外的所得申报纳税;凡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则仅就该年内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申报纳税。如该个人在第六年起以后的某一纳税年度内在境内居住不足90天,可以按《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条规定确定纳税义务,并从再次居住满一年的年度起重新计算五年期限。4/17/202452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5)不满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款的计算属于上述情况中的个人,凡应仅就不满一个月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申报纳税的,均应按全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实际应纳税额。(含境外雇主负担部分)其计算公式如下:应纳税额=(当月工资薪金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月实际在中国天数/当月天数——该公式与90天(协定国183天)≤T≤1年的公式相同。4/17/202453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4、在中国境内企业担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纳税义务。(1)担任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职务的个人,其取得的由该中国境内企业支付的董事费或工资薪金,不按在华具体时间(90天、183天、超过一年)等标准来确定其境内所得的纳税义务,应自其担任该中国境内企业董事或高层管理职务起,至其解除上述职务止的期间,不论其是否在中国境外履行职务,均应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4/17/202454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中国境内企业高层管理职务,是指公司正、副(总)经理、各职能总师、总监及其他类似公司管理层的职务。(2)其取得的由中国境外企业支付的工资薪金,应依照(T≤90天or183天、90天or183天≤T≤1年、1年≤T≤5年)等规定确定纳税义务。4/17/202455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3)计算公式:说明:该公式与1年≤T≤5年的计税公式相同。4/17/202456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4)根据国税发[2009]121号、国税发[1996]214号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董事(长)同时担任企业直接管理职务,或者名义上不担任企业的直接管理职务,但实际上从事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应判定其在该企业具有董事(长)和雇员的双重身份,其取得的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所得应依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取得股票(股权)转让收益和股息所得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3]045号,可能作废)免征个人所得税外,应分别就其以董事(长)身份取得的董事费收入和以雇员身份应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统一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4/17/202457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上述个人在该企业仅以董事费名义或分红形式取得收入的,应主动申报从事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每月应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额,或者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同类地区、同类行业和相近规模企业中类似职务的工资、薪金收入水平核定其每月应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额,并依照《个人所得税法》以及国税发[1994]148号、国税函发[1995]125号、国税发[2009]121号等有关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应按工资征税)4/17/202458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5)根据国税函[1999]284号规定,外国企业董事或合伙人担任该企业设立在中国境内的机构、场所的职务,或者名义上不担任该机构、场所的职务,但实际上从事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但其申报仅以董事费名义或分红形式取得收入。对此,工资收入、董事费收入统一按工资收入征税;分红收入(什么分红性质?合伙制还是公司制,一个避税漏洞)4/17/202459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二)企事业单位可能涉及的个人所得税税目:1、工资、薪金所得;2、劳务报酬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5、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股权);(从个人购买需扣缴税款)6、其他所得;4/17/202460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1、工资、薪金所得与其他所得主要区别:(1)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特点:由本单位发放;(含境内外单位)连续的任职或雇佣关系;在数量上与员工职责内工作绩效相关;外籍人员取得跨境工资,与其在境内外任职和工作时间有关;主要遵循收入实现制,与企业所得税工资有所区别。4/17/202461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2)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区别: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是基于雇佣被雇佣关系,工资的发放基于雇员的提供的劳动,劳务报酬不存在该种雇佣关系;(由本单位发放)(临时工劳务协议问题,参考社保费用、劳动合同期限、性质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是非独立劳务(不产生独立损益,劳动过程的非独立性),劳务报酬所得项目是独立劳务;“独立”程度是一个弹性较大的概念。外籍人员劳务报酬由中国单位支付,且劳务发生在境内,一般不区分境内、境外收入直接征税。4/17/202462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2、职工收入部分,除免税所得或不征税项目外,都应并入当月工薪所得征税。(1)外籍人员免税所得:(财税字[1994]020号、国税发[1997]54号)境内外出差补贴:一是据实扣除的地区(津、冀、晋、蒙、沪、苏、厦门、青岛、渝、陕、宁夏);二是税务机关审核的地区(京、吉、浙、宁波、鲁、赣、湘、粤、深圳、广西、川、贵、滇);三是按制定标准扣除的地区(安徽、海南);四是不允许扣除的地区(大连、黑龙江、福建、河南、湖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4/17/202463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探亲费:——税务机关审核后据实扣除的地区(内蒙、大连、沪、浙江、青岛、渝、宁夏);——税务机关审核后部分给予扣除,每年不得超过2次(京、天津、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宁波、厦门、江西、鲁、湖南、广东、深圳、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按规定标准予以扣除(安徽,每年5万元);——不予扣除的地区(福建、河南、湖北、海南、西藏、甘肃、新疆)。4/17/202464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语言训练费:——据实扣除的省市(天津、黑龙江、沪、江苏、宁波、厦门、青岛、渝、宁夏);——税务机关审核合理部分予以扣除的地区(京、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大连、吉林、浙江、江西、鲁、湖南、广东、深圳、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不允许扣除的地区;(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海南、贵州、西藏、甘肃、新疆)。4/17/202465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子女教育费补贴:——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据实扣除的地区(天津、内蒙、辽宁、沪、江苏、宁波、厦门、青岛、重庆、宁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合理部分给予扣除的地区(京、河北、山西、大连、浙江、江西、鲁、湖南、广东、深圳、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不允许扣除地区;(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海南、贵州、西藏、甘肃、新疆)4/17/202466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管家费(房屋维护费)、房屋汽车变卖损失补贴;服务期满回国安家补贴:——基本限于主管税务机关对外籍人员费用进行审核并予以合理扣除的地区。(北京、上海、河北、辽宁、大连、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提前退职工资:基本上限于主管税务机关对外籍人员费用进行审核并予以合理扣除的地区。(京、河北、辽宁、沪、江苏、青岛(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以内)、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宁夏)4/17/202467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个人人身保险:各地情况不同,有的适用于外国石油公司在华机构的外籍人员,有的放宽至所有外籍人员。具体有以下情形:——据实扣除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沪、湖南、四川);——税务机关审核合理部分予以扣除的地区(浙江、江西、鲁、广西、云南、青海);——其他地区不予扣除;4/17/202468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外援专家补贴和零用金:该项目有的地区仅限于无偿援助或支援派来我国的外国专家、服务人员,有的地区放宽至所有外籍人员。具体情形:——据实扣除地区(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渝、青岛、陕西、大连);——税务机关审核合理部分予以扣除地区(北京、江西、鲁、湖南、广西、云南);——其他省市不予扣除。4/17/202469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境外社会保险费:有的仅适用于外资企业的境内外籍人员,有的适用于确属有关国家法律规定应由雇主负担社保性质的费用,有的省市放宽至所有外籍人员。具体如下:——据实扣除地区(京、津、晋、沪、苏、浙、徽、粤、陕、大连、宁波、厦门、深圳、青岛、重庆);——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合理部分予以扣除地区(河北、吉林、江西、山东、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其他地区不允许扣除。4/17/202470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一是上述项目必须实报实销才能扣除;——二是适用于所有外籍人员;——三是限于京、津、沪、渝、鲁、青岛、河北、大连、吉林、江苏、浙江、宁波、厦门、江西、湖南、广东、深圳、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24省市;——安徽省分别制定标准,(住房补贴5万元/年,伙食补贴2万元/年,搬迁费1万元/年)——其他省市不予扣除;4/17/202471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3)享受附加扣除费用的人员范围: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工作的外籍人员;应聘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的外籍专家;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财政部确定的其他人员。4/17/202472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4)对于双重国籍人员的扣除问题:税收居民身份的认定;境内外所得的费用扣除额;(税收抵免分别计算)(5)向外籍教师(含研究人员)支付薪金适用税收协定的问题。限于公立院校和研究机构;有关外籍教师在国家外专局备案;中国学校通过境外院校互派教师;实践中存在滥用问题。4/17/202473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3、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有关政策及容易出现的问题。(1)符合条件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属于免税收入,实际执行中不会出现大问题;(国内人员)符合国家和省级政府规定标准;未做实个人账户,单位缴存数额与职工利益关系不大;外籍人员未参加中国社保制度;外籍人员缴纳境外保险费问题。(国税发[1998]101号)4/17/202474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2)补充养老、补充医疗保险征税问题;(国税函[2002]388号)。(国内人员)缴存环节全额并入职工当月工资征税;领取时不再扣税。很多企业未扣缴此项税款。企业年金实质上补充养老保险性质的基金,视同补充养老保险征税。(2005年后,不再有补充养老保险的叫法,统一改为企业年金基金)实际征管中的具体问题:一是应量化到具体人;二是团体补充保险的征税问题;(平均征税);三是因各种原因造成退保的,可以退还已征税款。(财税[2005]94号);税务总局正在研究制定企业年金征税的规定,准备把补充医疗保险的涉税问题也进行研究。4/17/202475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3)住房公积金存在超标准缴存问题。(内外籍人员)做实个人账户,存在单位为职工超标准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可能;外籍人员原适用于国税发[1994]165号文件,限额内提存免征个人所得税,领取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实际购建房支出或租房支出经审核可以扣除。执行中分段处理,2006年7月1日前执行所在省级政府规定的标准;2006年7月1日后执行财税[2006]10号文件。两个层次:一是普通职工;二是年薪较高人员;两个标准:一是普通职工根据职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缴存基数;单位和个人缴存比例均不超过12%(最高限合计24%);二是对于收入较高人员,缴存基数不得超过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超过部分扣缴个人所得税。需要注意:一是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二是税务检查主要关注中层以上职工;4/17/202476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4)住房补贴征税问题。财税[1997]144号文件;(现金补贴征税,非现金补贴暂不征税)(国内人员)不适应当前形势,不太人性,税务总局完善相关文件;(已会签财政部)对于夫妻双方已有一方享受福利分房(含经济适用房、集资建房)的,又从单位领取补贴的,应依法征税;个人工作满一定年限,由公司购买的住房、汽车所有权归个人的,可在五年内按月分摊计税。(国税发[1995]115号)(适用于外资企业雇员)4/17/202477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5)买断工龄支付的一次性补偿金政策根据财税[2001]157号文件规定,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金,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国有企业破产职工取得的补偿金免征个人所得税;此前曾明确过退职费计征个人所得税文件,157号文件发放后,比原退职费政策更为优惠,原退职费政策名存实亡。4/17/202478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超过3倍以上的部分,按国税发[1999]178号文件,计算补税。(按工龄折算分摊至月份,最高不超过12月)计算方法:视为一次取得数月工资,除以纳税人在本企业工作年限,以其商数作为个人月工资收入,允许减除费用扣除标准,然后,以其单月税款乘以分摊年限。政策执行要点:一是当地是指设区城市(或地级市);二是允许减除费用扣除额;三是工作年限是指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政策评价:一是执行范围放得过宽;二是优惠力度有限。4/17/202479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6)离退休人员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离退休人员取得单位发放离退休工资以外奖金补贴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2008〕72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离退休人员再任职界定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6]526号)。退休人员再任职标准:——受雇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含一年)劳动合同(协议),存在长期或连续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受雇人员因事假、病假、休假等原因不能正常出勤时,仍享受固定或基本工资收入;——受雇人员与单位其他正式职工享受同等福利、社保、培训及其他待遇;

——受雇人员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工作由用人单位负责组织。4/17/202480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期间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7号)——延长离休退休年龄的高级专家是指:一是享受国家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二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其免征个人所得税政策口径按下列标准执行:一是对高级专家从其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取得的,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向职工统一发放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等收入,视同离休、退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二是除上述收入以外各种名目的津补贴收入等,以及高级专家从其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之外的其他地方取得的培训费、讲课费、顾问费、稿酬等各种收入,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4/17/202481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7)全年一次性奖金政策(内外籍人员)按规定每人每年只能享用一次优惠计税办法;凡两次以上采用者,均属违规。优惠计税公式,只减去一个速算扣除数,是否存在多扣减速算扣除数问题;凡在一个月内发放的各种奖金,可以从宽视为全年一次性奖金。第十三个月工资(双薪制)政策已经取消,但可在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当月一并发放,按全年一次性奖金处理;如果未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在同一个月内发放,则并入当月收入征税。(国税发[2009]121号)4/17/202482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计算方法: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的收入,先除以12,查找相对较低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当月工资收入低于费用扣除额的,进行特殊处理。计算公式:应纳税款=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4/17/202483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不含税奖金(单位替个人负担税款)换算为含税奖金计算方法:(国税函[2005]715号)1)不含税奖金÷12,查找适用税率A和速算扣除数A;2)含税一次性奖金收入=(不含税奖金-速算扣除数A)÷(1-适用税率A);3)按含税一次性奖金收入÷12,查找适用税率B和速算扣除数B;4)应纳税额=含税一次性奖金收入×适用税率B-速算扣除数B。4/17/202484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全年一次性奖金政策最低税负。1)日常税负要基本均衡;2)所有工资、津贴、奖金、福利等综合考虑;3)日常平均税率与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相等(或接近)。4/17/202485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外籍人员的奖金征税问题。——外籍人员在中国境内居住一年以上的,原则上按国税发[2005]9号文件规定征税。——原国税发[1996]183号规定,对在中国境内外籍个人一次取得数月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可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由于对每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税时已按月扣除了费用,因此,对上述奖金不再减除费用,全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直接按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款,并且不再按居住天数进行划分计算。国税发[2005]9号下发后,183号适用于当月因跨境在中国境内不超过1个月取得奖金征税问题。4/17/202486二、外籍人员工薪所得纳税义务判定——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个人取得不在华履行职务的月份奖金确定纳税义务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999]5号)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在担任境外企业职务的同时,兼任该外国企业在华机构的职务,但并不实际或并不经常到华履行该在华机构职务,对其一次取得的数月奖金中属于全月未在华工作的月份奖金,依照劳动发生地原则,可不作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奖金收入计算纳税;对其取得的有到华工作天数的各月份奖金,应全额依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奖金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183号)规定的方法计算纳税,不再按该月份实际在华天数划分计算应纳税额。4/17/202487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来华工作后或离华后,一次取得数月奖金,对其来源地及纳税义务的判定,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政府间税收协定和国税发[1994]148号及《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执行税收协定有关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问题的批复》([86]财税协字第029号)第三条等有关规定确定的劳务发生地原则。上述个人来华后收到的数月奖金,凡能够提供雇佣单位有关奖励制度,证明上述数月奖金含有属于该个人来华之前在我国境外工作月份奖金的,在申报纳税时,应就取得的上述不予征税的奖金做出说明,并附送雇佣单位有关奖励制度,证明其上述奖金有属于来我国之前在我国境外工作月份奖金的,可以扣除并不予征税。否则,税务机关有权进行纳税调整。但上述个人停止在华履约或执行职务离境后收到的属于在华工作月份的奖金,也应在取得该项所得时,向中国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4/17/202488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8)单位向职工低价售房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单位低价向职工售房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13号);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单位)在住房制度改革期间,按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房改成本价格向职工出售公有住房,职工因支付的房改成本价格低于房屋建造成本价格或市场价格而取得的差价收益,免征个人所得税。单位按低于购置或建造成本价格出售住房给职工,职工因此而少支出的差价部分,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差价部分,指职工实际支付的购房价款低于该房屋的购置或建造成本价格的差额。对职工取得的上述应税所得,比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征税办法,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4/17/202489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9)单位为个人代付税款问题。全额负担税款公式: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1-税率);定额负担税款公式:应纳税所得额=雇员取得的工资、薪金+雇主代雇员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标准;按比例负担税款公式:应纳税所得额=(未含雇主负担的税款的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负担比例)/(1--税率×负担比例);4/17/202490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10)捐赠问题。(国内外人员)一般规定:不超过每月或每次应纳税所得额的30%;——《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捐赠后申请退还已缴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4]865号);对于一些列举的基金会的捐赠,允许全额扣除。具体名单如下:1)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教育事业的捐赠;(财税[2004]39号)2)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红十字事业的捐赠;3)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捐赠;4/17/202491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4)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确立的试点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捐赠;(财税[2001]9号)5)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的捐赠。6)对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见义勇为基金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财税[2003]204号)7)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财税[2004]172号)4/17/202492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8)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财税[2006]66号)9)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财税[2006]67号)10)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财税[2006]68号)11)企业、社会组织和团体捐赠、赞助第29届奥运会的资金、物资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全额扣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第29届奥运会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0号)12)个人对上海世博会的捐赠;13)财税[2008]160号文件,明确了允许税前扣除捐赠机构的认定条件。4/17/202493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注意:捐赠税前扣除问题的陷井。需要区分财产与所得的关系。(重要)个人对四川地震捐赠的个人所得税扣除问题。1)允许扣除到2008年底;2)所有收入项目都可以按规定抵扣。4/17/202494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11)工资、薪金项目易出现的问题两处以上取得工资,只有一处扣缴税款;纳税人应于次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补税;单位以不同名目、不同部门发放工资,应合并计税,有的单位只对部分收入扣税,其他收入未扣税;单位人为将工资拆成几部分,分别适用不同税目,以此偷税。(工资+劳务费,工资+稿费)福利费的执行口径;有的单位借此搞福利;4/17/202495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简单地以发票报销形式分解收入从而偷税。(手法很简单,毫无风险意识)。企业发票报销是否规范,有无通过发票解决部分员工的收入,但未征税的问题。对照企业人事部门员工名册,查看有无替外单位人员报销费用问题;(合法性问题)需正确理解:一是新企业所得税已放开工资扣除问题;二是了解纳税评估理念,增强避税与反避税意识;三是税务机关下一步工作力度将放在发票管理方面。4/17/202496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通过差旅费补贴及报销方法偷税(有所限制)。有的单位此类数额较大,以此方式发放福利或搞公款旅游;会议费列支过多,偷逃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资金往来)广告费列支,通过广告代理方式转移收入。私设小金库,偷逃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部分职工异地长期工作(建安企业、外地办事机构),纳税地点的确定。以上为国内人员和企业偷避税手法,外籍人员管理难点主要是居民身份的认定,隐瞒境外所得,利用多方发薪寻求低税率等。4/17/202497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四)劳务报酬所得项目的政策及管理1、概念。(国税发[1994]089号),独立劳务: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属于劳务服务关系,不属于雇主与雇员关系。独立程度是一个具有弹性区间的概念。需区分雇员与非雇员:一是雇员应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由公司代缴社会保险费,代表公司名义从事活动,雇员取得收入按工资薪金所得课税;二是不同时具备上述条件,按非雇员管理,非雇员取得所得按劳务报酬课税。劳务报酬所得属于营业税计税项目。4/17/202498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对于外籍人员,根据《有关执行税收协定独立个人劳务规定》(国税函发[1990]609号)规定,所谓“独立个人劳务”是指以独立的个人身份从事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或教学活动以及医师、律师、工程师、建筑师、牙医师和会计师等专业性劳务人员,没有固定雇主,可以多方面提供服务。4/17/202499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对在缔约国对方应聘来华从事劳务的人员提出要求对其适用税收协定独立个人劳务费条款的规定,须向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如下证明:(1)职业证件,包括登记注册证件和能证明其身份的证件,或者由其为居民的缔约国税务当局在出具居民证明中注明其现时从事专业性劳务的职业;(2)提供其与有关公司签订的劳务合同,表明其与该公司的关系是劳务服务关系,不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审核合同时,应着重以下几点:4/17/2024100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A、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假期工资、海外津贴等方面不享受公司雇员待遇。B、其从事劳务服务所取得的劳务报酬是按相对的小时、周、月或一次性计算支付。C、其劳务服务的范围是固定的或有限的,并对其完成的工作负有质量责任。D、其为提供合同规定劳务所相应发生的各项费用由其个人负担。对于不能提供上述证明,或在劳务合同中未载明有关事项或难于区别的,仍应视其所从事的劳务为非独立个人劳务。4/17/2024101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2、征税方法:(1)划分29个类别,每一类别独立计税;(可能有交叉、重复)影响税负公平。(2)划分劳务报酬所得的次数;参见条例第二十一条、国税函[1996]602号第四条有关规定。连续劳务与非连续劳务;(按月与按次的区别)跨地区劳务次数的计算;(3)计算税款时允许作费用扣除。税法规定的29项劳务报酬均可减除费用。4/17/2024102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4)劳务报酬征税时,加成征收的操作;应纳税所得额(2万元至5万元)的部分,加收五成,超过5万元的部分加收十成;是按应纳税所得额决定是否加成,而非按收入额。4/17/2024103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劳务报酬加成征税税率表:级数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20000元的不超过21000元的20%022万元至5万元21000元至49500元30%20003超过5万元49500元以上40%70004/17/2024104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3、国税函[2005]382号规定,兼职收入都属于劳务报酬;(计量属性)兼职顾问征税问题(关联方之间,独立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离退休人员再任职界定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6]526号)。4/17/2024105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4、《关于个人取得包销补偿款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2007]243号);包销商品房取得的差价收入,属于个人履行商品介绍或服务取得的劳务所得。6、只领取董事会费,不在公司任职的人员,其董事会费按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税。7、工程、合同多次分包、转包取得的差价收入,应按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税;8、保险营销员收入征税,允许减去40%展业成本。(计税软件)4/17/2024106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9、单位代个人支付劳务报酬所得项目税款的计算:(国税发[1996]161号、国税发[2000]192号)计算公式:(A)不含税收入额为3360元(即含税收入额4000元)以下的: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800)÷(1一税率);(B)不含税收入额为3360元(即含税收入额4000元)以上的: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速算扣除数)×(1-20%)]÷[1-税率×(1-20%)];4/17/2024107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10、劳务报酬税收的管理:(1)发票管理,减少报销费用不显示;(2)重点单位:培训机构、民办学校、基层医院;课题费(有关资料)(3)重点个人:大学教授、名医;(4)建立纳税信用记录;(无欠税证明)(5)北京地税预征办法,不易操作;(已停止)4/17/2024108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五)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及管理。1、银行储蓄利息所得税,减按5%征税;但证券公司委托征人账户资金利息仍按20%征税。最近,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文明确银行储蓄存款利息免征个税,证券公司第三方存款资金利息同时免征个人所得税。(财税[2008]140号,介绍背景)2、有限公司向职工融资借款行为,支付利息应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执行20%税率。3、企业债券利息个人所得税由兑付机构就地扣缴税款;(兼顾不同地区财政利益)(国税函[2003]612号)4/17/2024109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4、投资者取得股息红利的征税问题:(1)国内人员:国税函[1998]289号、333号、国税发[1999]125号、[2000]60号、国税函[2002]294号、财税[2005]102、107号、103号等文件。外籍人员:国税发[1993]045号、财税字[1994]020号、国税函发[1994]440号。(外籍人员从外商投资企业和海外B股、H股等股息免税,与新企业所得税法存在差异)(2)转增股本或量化资产征税的基础理念。投资者与企业是不同的法人主体,只要在法律上完成股权或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就确认分配。相当于视同销售理论。4/17/2024110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3)资本公积的特点:非经营因素产生,一般很少进行分配,但可用于转增资本;(4)企业向个人股东分配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以及用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转增股本,按利股红项目征税;企业对外投资实行权益法核算,用权益法核算的利润转增股本,照样征税。(某地筹划失败案例)(5)股票溢价、资本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不缴个人所得税,其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征税;(相当于创业利润)4/17/2024111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6)投资者以非货资产出资,在评估环节发生的增值,暂递延纳税义务;(国税函[2005]319号)不符合所得税原理。企业资产评估增值转增股本,征税。(辽宁案例)(7)配送股票;《关于企业向股东配送股票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98号)向股东送股;向职工送股;4/17/2024112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8)在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的流通股A、B股,所派发的股息、红利减半征税,此项政策不包括发起人股、非上市公司的股息分配;计税依据不够科学;发起人股完成股权分置后可以享受政策;在境外取得的股息、分红,不执行减半征税政策,回境后应补充申报纳税;(税收管辖权的理解、港股直通车需要补税)4/17/2024113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9)个人购买基金个人所得税,在基金分配前已代扣个人所得税,基金分配时出于避免重复征税原则,不再征税,并非免税。(10)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奖励,暂不征收个税,但计税成本为0;纳税义务递延,应要求被投资方登记股东投资计税成本,以与其他股份相区别;其他企业和其他情形不得比照;4/17/2024114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11)集体企业改制量化资产、只作为分红依据,个人不能转让所量化资产的,可以暂不征税,但所量化资产个人所得税的计税成本为0;纳税义务递延,应要求被投资方登记此部分股权投资计税成本,以与其他股份相区别;仅适用于集体企业;(不含股份制)4/17/2024115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5、个人投资者税收管理的问题(1)财税[2003]158号、财税[2008]83号;(2)主要内容:个人独资、合伙企业以企业资金为本人、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支付消费性支出、购买财产,并入个人投资者所得,按“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征税;其他企业按得、股、红征税;如果人人有份,则属于职工薪酬;企业发生上述支出,不准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含外资企业)。4/17/2024116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企业为个人购买财产判断:实质+法律形式。——既使以个人名义购买后用于企业经营,只要财产所有权落在个人名下,便可征税;个人投资者借款征税问题;——纳税年度的掌握;——借款人员的掌握;——用于生产经营(一个瑕疵),借款增资;4/17/2024117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私营有限公司长期不分配问题——政策取消原因;——税务机关束手无策的主要原因是158号文件执行不理想;——如果158号执行到位,不论企业是否清算,都不会出现逃税问题;——宣传该政策,加大稽查力度,加强发票管理。4/17/2024118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六)股权转让和企业清算1、股权转让(1)股权转让适用税目;(2)资本利得税政策目标简介;4/17/2024119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3)深沪证交所上市公司流通A、B股的股权转让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其他股权转让(发起人股、限制流通股、可以转让的股票期权)都要征税;个人股东转让股权,扣缴义务人的界定,税源的管理问题;(工商信息)境外所得回境后要申报(H股);个人炒H股的信息交换需建立。4/17/2024120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4)股权转让征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股权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285号);——股权交易各方在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并完成股权转让交易以后至企业变更股权登记之前,负有纳税义务或代扣代缴义务的转让方或受让方,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扣缴)申报,并持税务机关开具的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手续。——股权交易各方已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但未完成股权转让交易的,企业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股权变更登记时,应填写《个人股东变动情况报告表》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4/17/2024121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个人股东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以发生股权变更企业所在地地税机关为主管税务机关。——税务机关应加强对股权转让所得计税依据的评估和审核。对扣缴义务人或纳税人申报的股权转让所得相关资料应认真审核,判断股权转让行为是否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是否符合合理性经济行为及实际情况。——对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税务机关可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核定。4/17/2024122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5)个人股东转让股权征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244号);基本案情:某温泉公司原全体股东,通过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转让公司全部资产方式将股权转让给新股东,协议约定时间以前的债权债务由原股东负责,协议约定时间以后的债权债务由新股东负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原股东取得股权转让所得,应按“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4/17/2024123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对于原股东取得转让收入后,根据持股比例先清收债权、归还债务后,再对每个股东进行分配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原股东股权转让总收入-原股东承担的债务总额+原股东所收回的债权总额-注册资本额-股权转让过程中的有关税费)×原股东持股比例。注意:原股东承担的债务不包括应付未付股东的利润(下同)其实这样处理不妥。4/17/2024124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对于原股东取得转让收入后,根据持股比例对股权转让收入、债权债务进行分配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原股东分配取得股权转让收入+原股东清收公司债权收入-原股东承担公司债务支出-原股东向公司投资成本。4/17/2024125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七)财产性所得1、财产租赁:(1)国税函[2002]146号;财产租赁有关费用扣除顺序问题;(2)个人承租房屋转租问题;(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签订有条件优惠价格协议购买商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8〕576号)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商店购买者个人签订协议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按优惠价格出售其开发的商店给购买者个人,但购买者个人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将购买的商店无偿提供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外出租使用。其实质是购买者个人以所购商店交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租而取得的房屋租赁收入支付了部分购房价款。对上述情形的购买者个人少支出的购房价款,应视同个人财产租赁所得,按照"财产租赁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每次财产租赁所得的收入额,按照少支出的购房价款和协议规定的租赁月份数平均计算确定。4/17/2024126二、个人所得税政策执行口径及实际操作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通过网络买卖虚拟货币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8]818号);(八)关于违约金、赔偿金的征税问题。4/17/2024127三、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操作(一)主要政策依据:1、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2、2006年9月30日,国资委和财政部发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认购股票等有价证券而从雇主取得折扣或补贴收入有关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9号);(基本失效)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35号);4/17/2024128三、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操作5、《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6]902号);6、《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票增值权所得和限制性股票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号);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461号);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票期权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40号);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雇员非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所得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1030号);(失效)4/17/2024129三、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操作(二)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的概念。ABcdE4/17/2024130三、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操作1、股权激励的内容与对象,作用。(1)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以及大股东直接送股等行为;(2)激励对象主要是公司的技术人员和高管人员,主要目的是增强公司与员工之间的资本纽带,让个人利益、个人努力程度、公司经营业绩等相互挂钩,增强凝聚力;(3)现行股权激励的个人所得税政策主要限于上市公司。4/17/2024131三、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操作2、股票期权:指上市公司按照规定程序授予本公司及其控股企业员工的一项权利,允许被授权员工在未来时间内以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票。(1)“某一特定价格”被称为“授予价”或“施权价”,即根据股票期权计划可以购买股票的价格,一般为股票期权授予日的市场价格或该价格的折扣价格,也可以是按照事先设定的计算方法约定的价格;4/17/2024132三、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操作(2)“授予日”,也称“授权日”,是指公司授予员工上述低价购买股票权利的日期;(3)“行权”,也称“执行”,是指员工根据股票期权计划选择购买股票的过程;员工行使上述权利的当日为“行权日”,也称“购买日”。(4)根据公司与被授权人的(民事)约定,被授权人取得股票期权至行权的期间内,其行权资格有的可以转让,有的不允许转让。(5)股票期权的股票来源于上市公司增资扩股或在二级市场上回购股票,将影响公司资本结构。4/17/2024133三、股权激励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操作3、股票增值权,指上市公司授予公司员工在未来一定时期和约定条件下,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