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仅以悲剧性戏曲为例)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摘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材料二: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之所以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因为中西方之间在民族精神方面存在差异。B.西方悲剧注重情节的发展一悲到底,往往通过主人公的死亡结局来展现戏剧冲突严峻、残酷、不可调和的特征。C.在中国的悲剧中,人的悲剧是由人的自身原因造成的,而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全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D.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时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的目的并不相同。B.中国悲剧中人物常常缺失个体自主意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现存总体秩序的束缚。C.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式结局”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戏剧冲突,这是我们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事实。D.在中国文化中,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也无法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3.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的一项是()A.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为了反抗父亲给她安排的婚姻,与拉山德逃进森林,二人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后终成眷属。B.《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C.《雷雨》中周萍一次次拼命挣扎,却一次比一次掉进更深的泥潭,悔恨交集中他选择开枪自杀来结束生命。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杜十娘为了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数抛入江中,自己也愤然投江而死。4.在某些西方戏剧理论家看来,中国古典悲剧并不符合“悲剧”的定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原因。5.请结合课文及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是如何体现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性的。〖答案〗1.C2.D3.B4.西方悲剧论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中国古典悲剧具有明显的“贫民化的倾向”,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5.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则都是由神的意志造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可知,“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西方悲剧中人的悲剧形成的原因,不仅有神的意志,还有人自身的原因。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二说是在西方观念中,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且根据“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可知,“无法靠自己的努力解决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说法有误。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喜剧,不属于中国悲剧创作。B.梁祝二人双双殉情,最终变作蝴蝶相伴而飞,体现了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的特点。C.周萍绝望自杀,是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D.杜十娘投江而死,是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不能体现“哀而不伤”的特点。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可见:西方悲剧论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依据“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可见,中国古典悲剧具有明显的“贫民化的倾向”,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因此他们认为中国古典悲剧不符合“悲剧”的定义。【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从“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可知,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从“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从“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可知,观众出现了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上苍的注视乔正芳夜降临,团团灰云涌动着,遮蔽了大半个天空。远处的山、河流、村庄都隐藏在黑暗中了……世界,在战争的间隙里暂时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逶迤的山路上,走来几个模糊的身影。近了,一壮一少两个八路军,手里各牵着一匹战马。年长的那个,大高个,长方脸,额头上一道伤疤很是显眼——那分明是子弹留下的纪念。他身上的土布军褂已经很旧了,袖口刮开了一个大窟窿,随手朝上挽了两道,胳膊上绷着青筋,人看上去有点疲惫,但一双眼睛却依然坚定、有神。年轻的那个,体型偏小,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清瘦的小脸,耳旁有一道浅浅的刮伤,嘴唇上火了,起了几个小水泡。他觑着眼朝前看了看,露出欣喜的表情,回头朝年龄大的说:“团长,快看!翻过前面那个山坡,就是通向青城的大道了,咱们就可以骑马快跑了!”那团长朝年轻人微微一笑,随即收起笑容,习惯性地朝四周看了看。刚刚打了一场硬仗,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敌人击退了六十里,敌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不能掉以轻心。下一步该如何行动?下午接到师部密令,要团长趁夜悄悄返回师部,研究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年轻战士小丁是本地人,比较熟悉地形,又很机灵,政委特意挑了他来护送团长。通向师部最近的道路就在眼前了——年轻的小丁雀跃着:“团长,咱们赶快上马吧!”团长“嘘”了一声,抬手朝前一指,一团身影蓦然闪入他们的视线——两个人迅速拔出枪,放低身姿,慢慢靠过去。土坡后,一个披头散发的妇人,浑身哆嗦着,一脸惊恐地望着他们——妇人怀里紧紧抱着一个五六岁大小的孩子,孩子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离近了,只见那个男孩闭着眼,软塌塌地躺在妇人怀里,鼻翼一张一翕的,呼吸很困难的样子。妇人同时也看清了他们的打扮,却瞬间流下了两行泪,用好像憋着好久才发出的声音喊了一句:“八路军同志,快救救我的孩子吧!”团长上前问明了情况,原来妇人是山后杨树凹的。几天前,妇人的男人上山砍柴时遇到了日本鬼子,血染红了那一片泥土。妇人恨呀,恨日本鬼子,恨老天不睁眼。女人想带着孩子去桃源镇投奔娘家,可刚走到这里,便遇到几个小鬼子。若不是抱着孩子,她真的想和他们拼了,大不了被老天收走,妇人恨恨地说。但她不能,她不能带着孩子拼命,孩子得活下去。于是,她拉着孩子拼命跑呀跑,结果跌下山沟,她的腿摔断了,动弹不得,孩子又病了。虽然今天的夜晚很安静,她却没有办法带着孩子走下去,她以为自己和孩子没有希望了,只能听天由命了,没想到上天让她们遇到了八路军……团长默默听着,拳头攥得紧紧的,牙齿咬得咯咯响,腮帮子凝成两团硬疙瘩。他弯下腰,摸摸孩子滚烫的额头,再将手指轻轻放在孩子的鼻唇边试了试体温,说:“这孩子烧得太厉害,如果不及时医治,只怕会引起肺炎。”团长迟疑了一下,俯身抱起孩子,吩咐小丁:“快扶这位大嫂上马,咱们先送他们母子到桃源镇看病。”小丁为难地看着他,说:“团长,桃源镇离这里三十多里,和咱们要去的青城是背道,咱们要是先送他们的话,夜里十二,点前肯定赶不到师部了。”团长仰头看看天,灰云翻滚,大雨即将来临。随即,团长语气坚定地说:“就按我说的办吧,咱们当兵打仗为了什么?第一,不做亡国奴;第二,拯救咱们的百姓于水火之中。师部那边,等救下孩子再去。”看着团长凝重的表情,小丁点点头。团长解开上衣,将孩子裹在怀里,翻身上马,挥手一甩鞭子,马儿扬起四蹄,朝着桃源镇的方向飞奔而去……凌晨一点十五分。当李团长和警卫小丁气喘吁吁赶到师部时,所有人都惊呆了,继而欢声雷动。同志们纷纷围上来,抢着和他们握手,拥抱!师长先是一愕,接着哈哈大笑着,扒开人群,一拳砸在了团长肩膀上,说:“老李、小丁呀,你俩的命真大!大家还以为你们光荣了呢!”怎么回事?团长和小丁一脸迷惑。参谋说:“我们刚刚截获了敌人的一份情报,原来我们下午的密令被敌人破译了,在你们回青城的大道上,鬼子派人偷偷埋下了地雷,设下了重重埋伏,誓要你们插翅难飞!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你们竟似得了上天的指引一般,竟然没有走最近的路,而是绕道桃源镇安全回来了!”李团长和小丁明白了,他们相视一笑。小丁眼里含着泪,激动地说:“团长——”李团长也笑了,他说:“天意,天意呀!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同志们放心吧,我老李死不了!正义的战争还没打赢呢,上天殷切的目光正注视着我们呢!”“说得好!”大家齐声鼓掌。师长微笑着递过来自己的搪瓷杯子,说:“先喝口水,喘口气儿,我们马上开会!”夜深沉,他们围坐在地图前,谈着,画着,研究着。灰云一点点散去,东方,丝丝曙光渐渐露出来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降临,团团灰云涌动着,遮蔽了大半个天空”,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预示着后文即将来临的不平静。B.“额头上一道伤疤很是显眼一那分明是子弹留下的纪念”一句抓住了团长的主要特征,突出其军人身份。C.看到孩子高烧不退,团长决定先送孩子去桃源镇医治,却遭到了小丁的直接拒绝,这体现了小丁冷漠的心理。D.小说结尾写灰云一点点散去,曙光从东方渐渐露出,预示了这次会议对战斗的部署将会进展得非常顺利。7.下列对文本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习惯性地朝四周看了看”,充分体现了团长谨慎、稳重的性格特点。B.小说以时间为顺序,设置了回师部路遇妇人、暂缓回师部救助孩子及回到师部得知真相等情节,既紧凑又有弹性,构思巧妙。C.小说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比如用“逶迤”来形容山路的曲折,用“雀跃”来表现小丁看到通往师部的路时的兴奋和激动。D.小说以“上苍的注视”为题,给人一种神秘感,文中妇人和团长一直都对“上天”充满感激之情,暗示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8.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妇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请结合故事背景及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本篇小说主旨的理解。〖答案〗6.C7.D8.第一处:妇人不知道来人是谁时,内心惊恐不已(紧张害怕)。第二处:妇人认出八路军之后,她的内心充满惊喜,恐惧的心理得到缓解。9.①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发动不义战争,任意残害中国百姓,小说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表现了战争给中国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②妇人向八路军求助及团长坚定地选择救孩子,可见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八路军对百姓生命的爱惜,小说赞颂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③参谋说出的真相及团长的话揭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C.“却遭到了小丁的直接拒绝,这体现了小丁冷漠的心理”错误。小丁并未直接拒绝,只是担心十二点前赶不回支部,并不能体现出小丁冷漠的心理。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文中妇人和团长一直都对‘上天’充满感激之情”错误。妇人恨“老天不睁眼”,表达的是对鬼子的恨意,而在说“没想到上天让她们遇到了八路军”时,表达的是对八路军的信任;团长说“上天殷切的目光正注视着我们”,表达的是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的信心。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的能力。第一处:“披头散发”是外貌描写,“浑身哆嗦着”是动作描写,“一脸惊恐地望着他们”是神态描写,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表现出妇人不知道来人是谁时,内心的紧张恐惧。第二处:“看清了他们的打扮”说明妇人认出他们是八路军,“瞬间流下了两行泪”通过神态描写,表现她对八路军的信任,她不再恐惧,内心充满惊喜。【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本文讲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故事,通过不同的人物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妇人的叙述令人悲愤,团长的选择令人钦佩,参谋的解说令人欣慰,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小说的主题,使读者获得丰富的阅读感受。结合“几天前,妇人的男人上山砍柴时遇到了日本鬼子,血染红了那一片泥土,妇人恨呀,恨日本鬼子,恨老天不睁眼。女人想带着孩子去桃源镇投奔娘家,可刚走到这里,便遇到几个小鬼子,若不是抱着孩子,她真的想和他们拼了,大不了被老天收走,妇人恨恨地说,但她不能,她不能带着孩子拼命,孩子得活下去。于是,她拉着孩子拼命跑呀跑,结果跌下山沟,她的腿摔断了,动弹不得,孩子又病了”可知,妇人的男人上山砍柴时被日本鬼子杀害,女人带孩子去桃源镇投奔娘家,路上遇到小鬼子,结果跌下山沟,她的腿摔断了,动弹不得,孩子又病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发动不义战争,任意残害中国百姓,小说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表现了战争给中国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结合“说:‘这孩子烧得太厉害,如果不及时医治,只怕会引起肺炎。’团长迟疑了一下,俯身抱起孩子,吩咐小丁:‘快扶这位大嫂上马,咱们先送他们母子到桃源镇看病’”“团长语气坚定地说:‘就按我说的办吧,咱们当兵打仗为了什么?第一,不做亡国奴;第二,拯救咱们的百姓于水火之中。师部那边,等救下孩子再去’”可知,团长坚定地选择救孩子,先送母子就医,可见八路军对百姓生命的爱惜,百姓对八路军的信任,小说赞颂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结合“参谋说:‘我们刚刚截获了敌人的一份情报,原来我们下午的密令被敌人破译了,在你们回青城的大道上,鬼子派人偷偷埋下了地雷,设下了重重埋伏,誓要你们插翅难飞!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你们竟似得了上天的指引一般,竟然没有走最近的路,而是绕道桃源镇安全回来了’”可知,参谋说出的真相,好似得了上天的指引一般,没有走最近的路,而是绕道桃源镇安全回来了;结合“李团长也笑了,他说:‘天意,天意呀!自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同志们放心吧,我老李死不了!正义的战争还没打赢呢,上天殷切的目光正注视着我们呢’”可知,团长的话揭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道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燕太子丹尝质于赵,与王善。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须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鞠武曰:“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太子不听。于是使荆轲刺秦王,事不成。王于是大怒,遂体解荆轲以徇。益发兵诣赵,就王翦以伐燕,与燕师、代师战于易水之西,大破之。二十一年冬十月,王翦拔蓟,燕王及太子率其精兵东保辽东,李信急追之。代王嘉遗燕王书,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臣光曰: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僇,社稷为墟,不亦悲哉!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北媾匈奴以图秦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B.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天下之欲疾其君者(《齐晋桓文之事》)C.代王嘉遗燕王书小学而大遗(《劝学》)D.王复进兵攻之项伯复夜去(《鸿门宴》)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B.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C.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D.王即位/丹为质于秦王/不礼焉/丹怒/亡归/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由春秋时晋国分裂而成,世称此三国为三晋。B.太傅,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秦废,汉复置,历代沿置,但多为虚官。C.万乘,即一万辆战车。战国时,小的诸侯国称“千乘之国”,大的称“万乘之国”。D.社稷,土地神和谷神。在农耕社会,两者被历代所重视。“社稷”多用来借指国家。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丹想要报复秦国,鞠武建议他向西约定三晋,南面联合齐国与楚国,北面与匈奴讲和,但太子丹没有听从他的建议。B.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认为这是给秦燕关系火上浇油,会促使秦国进攻燕国,请太子将樊於期送到匈奴。C.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惹怒秦王,导致秦王发兵攻燕,自己也被燕王溺死在衍水中,但太子丹被杀,并没有阻止秦王灭燕。D.司马光否定太子丹和荆轲的行为,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选贤任能,以礼治国,爱护百姓,交好邻邦,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安全稳定。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2)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15.太子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答案〗10.D11.B12.A13.C14.(1)这叫作“把肉放在饿虎所经过的路上”。(2)想用一尺八的匕首来使燕国强大,使秦国弱小,不是很愚蠢吗?15.①刚愎自用,不听鞠武良言;②重私仇,而置国家于危难之中;③谋事不周,派荆轲刺秦王,却没有应对失败之策。〖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对付;考虑,谋划。句意:在北边与匈奴讲和来共同对付秦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B.尽快,赶快;憎恨,痛恨。句意:希望您尽快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去。/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C.送,送给;丢失,放弃。句意:代王赵嘉送信给燕王。/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D.都是“又,再次”。句意:但秦王再次发兵攻燕。/项伯又连夜离开。故选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秦王即位后,燕太子姬丹到秦做人质,秦王却不以礼相待。燕太子姬丹大怒,逃回燕国。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想要报复秦王。拿此事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于秦”是“丹为质”的后置状语,“王”是后句主语,故应在“于秦”之后断开,排除ACD;“燕太子丹怨王”中,“燕太子丹”为主语,“怨”为谓语,“王”为宾语,主谓宾齐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错误。三晋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魏、赵、韩三国的合称。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自己也被燕王溺死在衍水中”错误。由原文“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可知,当时太子丹躲藏在衍水一带,燕王即派使节往衍水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头颅献给秦王嬴政。故选C。【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是谓”,这叫作;“委”,抛弃,这里引申为放,丢;“当”,介词,在;“蹊”,小路。(2)“强”,使……强大;“弱”,使……弱小;“不亦……乎”,固定句式,不也……吗?【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须也。’”可知,当太傅鞠武给出关于制衡秦国的策略时,太子丹认为太傅的计略时间拖得很长,令人内心迷乱、糊涂,不能等待,因此拒绝建议。由此可看出他刚愎自用。结合“夫行危以求安,造祸以为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可知,太子丹做危险之事来企求平安,制造祸端以期得到福祉,用简单浅陋的方法去解决怨恨,不顾国家安危。由此可看出他重私仇,而置国家于危难之中。结合“于是使荆轲刺秦王,事不成”“丹匿衍水中”可知,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时,没有做好应对之策,乃至失败后逃往衍水。由此可看出他谋事不周。参考译文:起初,燕太子姬丹曾在赵国做人质,与秦王嬴政交好。秦王即位后,燕太子姬丹到秦做人质,秦王却不以礼相待。燕太子姬丹大怒,逃回燕国。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想要报复秦王。拿此事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鞠武建议子丹在西边与韩、赵、魏三晋订约,在南边与齐、楚联合;(同时)在北边与匈奴讲和来共同对付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略,时间拖得很长,令人内心迷乱、糊涂,恐怕不能再等待了。”不久,秦国将领樊於期得罪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并让他住下。鞠武规劝太子丹说:“仅凭秦王的暴虐以及对燕国积存的愤怒、怨恨,就足以令人寒心的了,更何况他还将获悉樊将军被收留在燕国了呢!这就等于‘把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小道上’。希望您尽快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去!”太子丹说:“樊将军在天下走投无路,归附于我,这本来就是我应当舍命保护他的时候了,请您还是考虑一下其他的办法吧!”鞠武说:“做危险之事来企求平安,制造祸端以期得到福祉,用简单浅陋的方法去解决怨恨,这些都是为结交一个人而不顾国家安危的做法,只能让‘怨恨加深,加速祸事来临’而已!”太子丹听不进去。于是让荆轲去刺杀秦王,但没有成功。秦王为此勃然大怒,于是荆轲被分尸示众。增派军队到赵国,随王翦的大军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以西与燕军和代王的军队会战,大破燕、代之兵。二十一年冬季十月,秦将王翦攻克燕都蓟城,燕国国君和太子姬丹率精兵向东图保辽东,秦将李信领兵急追。代王赵嘉送信给燕王,要他杀太子丹献给秦王。太子丹这时躲藏在衍水一带,燕王即派使节往衍水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头颅献给秦王嬴政。但秦王再次发兵攻燕。二十五年,秦国大举兴兵,派王贲率兵进攻辽东,俘获了燕国国君姬喜。臣司马光曰: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来说,任命有才能的人为官,按照礼制确立政策法规,以仁爱之心安抚百姓,凭借信义结交邻邦。如此,官员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人心归向他的德行,四邻亲近友善他的恪守信义。这样,国家则会安如磐石,炽如火焰,触犯它的一定被撞得粉碎,挨着它的一定被烧得焦头烂额。即便是有强暴的敌国存在,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呢!太子丹放弃这条路不走,反而用万辆战车的大国去排解个人的私愤、炫耀盗贼式的谋略,结果是功名被毁坏、身命遭杀戮,江山社稷化作废墟,这难道不是很令人悲痛的事吗!荆轲心怀报答太子姬丹豢养的私情,不顾及全家七族之人会受牵连,想用一尺八的匕首来使燕国强大,使秦国弱小,不是很愚蠢吗?所以扬雄对此评论说:“荆轲,按君子的道德观念来看,是类如盗贼之辈了。”此话说得好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蓦山溪①辛弃疾赵昌父赋一丘一壑②,格律高古,因效其体。饭蔬饮水③,客莫嘲吾拙。高处看浮云,一丘壑、中间甚乐。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堪钓前溪月。病来止酒,辜负鸬鹚杓④。岁晚念平生,待都与、邻翁细说。人间万事,先觉者⑤贤乎?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先觉。〖备注〗①1195年,辛弃疾于福建任上被弹劾罢官,本词作于作者退隐田园之后。②一丘一壑:作者退隐之地有小丘和沟壑,是作者退隐之地的代称。③饭蔬饮水:语出《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④鸬鹚杓(sháo):一种酒具。⑤先觉者:赵昌父归乡稍晚于作者,作者戏称自己是“先觉者”。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开头介绍了词人罢官归隐田园后的日常生活,词人希望朋友不要嘲笑自己这样愚拙的生活状况。B.“病来止酒”两句借景抒情,写出了词人因老来生病时要戒酒而只能辜负酒具,内心充满了无奈之感。C.“深雪里”三句描写雪中梅花察觉到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与“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有异曲同工之妙。D.在这首词中,作者似乎把一切都看得闲淡无谓,其实这并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悲叹。17.用典是辛弃疾诗词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阕是如何通过用典来表达情感的。〖答案〗16.B17.“饭蔬饮水”出自《论语》,表达了词人安贫乐道(或清心寡欲)的高尚情怀。②“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出自《烛之武退秦师》,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幽愤之情。〖解析〗【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借景抒情”错误,应是通过叙事来抒发感情。故选B【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饭蔬饮水,客莫嘲吾拙”,吃蔬菜饮白水,客人不要笑我生活清贫。“饭蔬饮水”出自《论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用孔子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安贫乐道(或清心寡欲)的高尚情怀。“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年轻力壮时尚且不被重用,现在老了,更担单不起重任了。“壮也不如人”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年老时才被重用,辛弃疾这里借典故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幽愤之情。辛弃疾隐居瓢泉时年岁已大,也只能垂钓月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着歌回去。(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担任大相。(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蛟龙生渊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答案〗(1)浴乎沂风乎舞雩(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3)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佳构剧,①,就是情节结构组织精巧的剧本。佳构剧的所有细节刻画、人物的言行和戏剧冲突都服务于情节,因此剧中人物形象较为单薄。而曹禺在《雷雨》中对人物塑造可谓②,不管是舞台布局、人物言行,还是戏剧冲突,都力求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比如第一幕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一场戏,写得非常精彩,让人③。实际上,这场戏的目的是为了凸显戏剧冲突中每个人个性的独特,和剧情的发挥并没有直接关联。比如第三幕鲁贵和鲁大海之间的争吵、周冲到四凤家来送钱,这些细节都让一个个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可是对形成最后戏剧高潮并没有直接的功能。正是有了这些佳构剧意义上“冗余”的“闲笔”,让《雷雨》突破了佳构剧的局限,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仅如此,在剧中人物出场时,《雷雨》还会专门给人物作传。蘩漪的小传中,曹禺这样描绘这个“特别”的女性:“她是一个中国旧式的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如此诗一般的语句是佳构剧难以容纳的,却成就了《雷雨》的悲剧审美高度。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顾名思义②煞费苦心③称道不已20.实际上,这场戏的目的是凸显戏剧冲突中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剧情的发展并没有直接关联。〖解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前面提出一个概念“佳构剧”,后面由概念的名称进行解释,此处可填“顾名思义”。顾名思义: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