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上岗证章节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医疗器械上岗证章节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医疗器械上岗证章节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医疗器械上岗证章节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医疗器械上岗证章节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实操文库​医疗器械上岗证章节测试题及答案上岗证考试第1章考点精要及测试题(1)1.1X线的发现与产生1.1.1X线的发现发现时间:1895年11月8日;发现者: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过程:高真空玻璃管,阴极射线放电试验;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授予;世上第一张X线照片:1895年11月22日,系伦琴夫人手的照片;伦琴逝世时间:更正,应为1923年2月10日,教材有误。1.1.2.X线的产生能量转换:阴极灯丝发射的电子,在阳极靶面的阻止下,电子的动能99%以上转换为热能,不到1%的能量转换为X线。X线产生的3个条件:(1)电子源:给灯丝通电加热,在灯丝周围形成空间电荷。(2)电子高速运动:在球管两端施加直流高压和X线管内高真空来实现。(3)高速电子骤然减速:是阳极阻止的结果;阳极的作用:一是阻止高速电子,产生X线,二是形成高压电路的回路。阳极上接受电子撞击的范围称为靶面;阳极靶一般用高原子序数、高熔点的钨制成。1.2X线产生的原理X线的产生是高速电子和阳极靶物质的原子相互作用中能量转换的结果,利用了靶物质的3个特性:核电场、轨道电子结合能、原子有处于最低能级的需要(能量最小法则:一切物质总是趋向于保持能量最低的状态)。靶物质的原子结构:原子核与轨道电子之间存在结合能,内层电子结合能大,外层电子结合能小;电子在内层轨道运动时,原子的能量状态低,处于稳定状态;电子在外层轨道运动时,原子的能量状态高,处于不稳定的激发状态。阴极电子撞击阳极靶面,电子与靶物质相互作用时,会以两种方式转变为X线能量。一是高速电子受靶物质原子核正电场的作用做急剧的减速运动辐射出能量,称为连续放射;另一种是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原子核的内层轨道电子,跃迁产生的,称为特征放射。1.连续放射(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相互作用时产生。阴极电子受原子核正电场的影响而失去能量急剧减速,失去的能量直接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来。连续X线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射线,其能量(波长)取决于:电子接近原子核的情况、电子的能量、原子核的电荷。(1)阴极电子正撞到原子核,速度急剧减为零,电子的全部动能转变为X线能,此时的X线光子能量最大,波长最短。最短波长的计算:λmin=1.24/kVp(nm)(2)阴极电子从原子核旁经过时,离核越近产生的X线光子的能量越大,波长越短;离核越远产生的光子能量越小,波长越长。(3)管电压的整流方式不同,阴极电子的能量大小也不一样。(4)连续射线的最强波长是最短波长的1.3~1.5倍。(5)连续射线的波谱随管电压升高而变化:管电压升高时:最短波长向短波一侧移动;强度曲线向短波一侧移动;最强波长向短波一侧移动;产生的X线总能量将以管电压二次方比例增大。(6)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大时,X线总能量增大。(7)X线的总能量将随管电流的增大而提高。存疑2.特征放射:高速电子击脱靶物质的内层轨道电子时产生。常态的原子处于最低能级状态,即要永远保持其内层轨道电子是满员的。当K层电子被击脱时,K层电子的空缺将由外层电子补充,此时外层电子将把多余的能量作为X线光子释放出来,此即K系特征放射;若L层电子空缺,则由其外层电子补充,产生L系特征放射。特征放射是在靶物质原子壳层电子的跃迁中产生的。特征放射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它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自测题1.X线的发现者是()A.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B.英国工程师豪斯菲尔德C.美国医生达曼迪恩D.波兰裔法国放射学家居里夫人E.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自测题2.关于X线的发现,错误的是()A.X线是1895年11月8日发现的B.第一张X线照片是1895年11月22日拍摄的伦琴夫人手的照片C.1901年伦琴被授予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D.X线亦称为伦琴射线E.伦琴发现X的实验装置主要是一个高真空玻璃管和一台能产生高压的小型机器自测题3.与在X线产生应具备的条件无关的是()A.电子源B.高真空C.旋转阳极D.高速电子的产生E.电子的骤然减速自测题4.X线产生中,电子从阴极飞向阳极所获得的能量,取决于()A.阴极灯丝的加热电压B.球管两极间的管电压C.靶物质的原子序数D.管电流E.阴极灯丝的焦点大小自测题5.有关连续X线的解释,正确的是()A.连续X线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的轨道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B.连续X线与高速电子的能量无关C.连续X线的质取决于管电流D.连续X线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的结果E.连续X线的放射中,高速电子的能量没有丢失自测题6.关于连续X线的波谱特点,错误的是()A.管电压升高时,最短波长向短波一侧移动B.管电压升高时,强度曲线向长波一侧移动C.管电压升高时,最强波长向短波一侧移动D.管电压升高时,X线能量以管电压二次方比例增大E.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大时,X线能量增大自测题7.有关特征X线的解释,错误的是()A.特征X线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的轨道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B.特征X线产生的X线的质与高速电子的能量有关C.特征X线的波长,由跃迁的电子能量差所决定D.靶物质原子序数较高时,特征X线的能量就大E.管电压70kVp以下,不产生K系特征X线自测题8.与连续X线波长无关的是()A.阴极电子是否正撞到靶物质的原子核B.阴极电子从靶物质原子核旁经过时离原子核的距离C.阴极电子本身的能量大小D.原子核的核电场强度大小E.靶物质原子核外电子的结合能大小第1章X线物理学基础(2)自测题2答案与解析自测题9.关于X线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X线与红外线和紫外线一样,均为电磁波B.X线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C.康普顿效应可证明它的微粒性D.光电效应可证明它的波动性E.X线不具有静止质量和电荷答:D解析:X线本质为电磁波,和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一样,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即波粒二象性,故A、B对。X线与人体作用时发生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而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为微粒性,故C对,D错。X线是由一个个的微粒(即光子)组成的,光子具有能量和动质量(即运动时有一定的质量),但无静止质量;X线本身不带电荷,但作用于其他物质却可以使其电离,故E对。自测题10.不属于X线物理效应的作用是()A.穿透作用B.电离作用C.荧光作用D.着色作用E.干射与衍射作用答:D解析:X线的化学效应包括感光作用和着色作用。自测题11.关于X线的本质,正确的叙述是()A.X线属于电磁波中的电离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B.X线的微粒性表明X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和静止质量C.X线在传播时表现出微粒性D.X线的波动性表明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发出荧光E.X线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波动性答:A解析:见自测题9。自测题12.对X线产生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A.X线管产生X线的效率很高B.X线管产生X线的效率很低C.X线管产生X线的效率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D.X线管产生X线的效率一般E.X线管产生X线的效率为100%答:B解析:阴极灯丝发射的电子,在阳极靶面的阻止下,电子的动能99%以上转换为热能,不到1%的能量转换为X线。X线的产生效率(η):η=产生的X线总能量/阴极高速电子流的总能量=kVZ(%)管电压为100kV,靶物质为钨(W),原子序数74,X线的产生效率为:η=1.1×10-9×74×105≈0.0081≈0.81%自测题13.关于X线的穿透作用,下述说法错误的是()A.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B.X线的穿透力与X线的频率成反比C.X线的穿透力与被穿透物质的原子序数成反比D.X线的穿透力与被穿透物质的密度成反比E.X线的穿透力与被穿透物质的厚度成反比答:B解析:X线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X线质越硬,穿透力越强(必须牢记,解题关键),A对。X线的穿透力与频率、能量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B错。穿透作用还与被穿透物质的原子序数、密度和厚度等因素有关。物质的原子序数、密度和厚度越大,穿透力越差,即穿透力与物质的原子序数、密度和厚度成反比。举例:X线穿过骨骼和气体时,因为骨骼的原子序数、密度大于气体,骨骼吸收的X线多,穿透的X线少;厚度越大的物体等同于密度大的物体。CDE均正确。自测题14.X线的荧光作用不能用于()A.X线透视荧光屏B.X线摄影增感屏C.CT机的晶体探测器D.X线治疗E.影像增强管答:D解析:X线照射荧光物质(如钨酸钙、氰化铂钡等),可使荧光物质释放出荧光。透视的荧光屏、影像增强管、摄影的增感屏、CT的固体探测器都是利用荧光效应的原理,故ABCE正确。电离作用:是X线剂量测量、X线治疗、X线损伤的基础。自测题15.X线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中被应用的最基本的特性是()A.穿透作用B.荧光作用C.电离作用D.感光作用E.生物效应答:A解析:穿透性是一切成像的基础;荧光作用是透视的基础;感光作用是摄影的基础;电离作用是X线剂量测量、X线治疗、X线损伤的基础。生物效应是电离作用在生物体的作用形式。自测题16.X线的哪项特性是X线剂量、X线治疗、X线损伤的基础()A.穿透作用B.荧光作用C.电离作用D.感光作用E.生物效应答:C解析:见自测题14、15。自测题17.关于X线强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X线强度指的是管电压的高低B.kVp代表X线的质,mAs代表X线的量C.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越高,X线强度越大D.X线强度与管电压平方成正比E.整流后的脉动电压越接近峰值,其X线强度越大答:A解析:在实际应用中,常以X线量与质的乘积表示X线强度,故A错。X线量是指X线束中的光子数目,实际应用中用mAS表示即管电流量;X线质则是光子的能量,实际应用中用KV表示即管电压;故B对。自测题18.关于X线质的表示,正确的是()A.X线管的滤过B.X线管电压和半值层C.X线管电流D.高速电子的数量E.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答:B解析:X线质,即X线的能量,表示X线的穿透性,常用KV(管电压)表示X线穿透性的强弱;此外还可用半值层(HVL)、有效能量、X线硬度表示X线质,故B对。使用滤过板可将波长较长的X线吸收,提高X线质,故A也对哦。X线量指的是X线的光子数目,常用mAS表示,即管电流和曝光时间的乘积;还记得管电流的概念吗?前面试题已经解析过,不再赘述咯。CD选项表达的是关于X线量哦。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靶物质的原子序数越高,产生的X线效率越高。连续X线: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决定X线量的产生;特征X线: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决定特征X线波长的性质;故E不对。自测题19.影响X线强度的因素不包括()A.X线管电压B.X线管电流C.靶物质的原子序数D.阳极柄的材料E.高压的脉动率答案:D解析:X线强度等于X线束中的光子数量乘以每个光子的能量;影响X强度的因素:(1)靶物质:靶物质的原子序数越高,产生的X线效率越高。(2)管电压:决定产生X线的最大能量;X线强度与管电压的平方成正比。(3)管电流:管电压一定时,X线强度取决于管电流。管电流越大,撞击阳极靶面的电子数越多,产生的X线光子数越多。(4)高压波形:光子能量取决于最短波长,即取决于管电压的峰值,整流后的脉动电压越接近峰值,其X线强度越大。固定阳极X线管,阳极的结构是:阳极头、阳极柄、阳极帽;其作用分别是阳极头接受电子撞击辐射X线,并将热量通过铜体传递给阳极柄,由阳极柄传导到X线管外,阳极帽的作用是吸收二次电子;故D错。自测题20.不能表示X线质的概念是()A.半值层B.X线管电压C.有效能量D.X线波长E.X线的不均等度答:E解析:X线的不均等性是指X线的波长由最短波长到长波长有一个很广的范围。自测题21.关于X线强度的定义,错误的说法是()A.是指垂直于X线束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子数和能量的总和B.也即是X线束中的光子数乘以每个光子的能量C.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管电压的高低来表示D.量是指X线束中的光子数,质则是光子的能量E.连续X线波谱中每条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连续X线的总强度答:C解析:见习题17、18,ABD对。连续X线波谱中每条曲线下的面积表示连续X线的总强度。如何理解这句话?按X线强度的概念:X线束中的光子数乘以每个光子的能量,就OK啦。自己画一个坐标,横坐标表示X线波长(即每个光子的能量),将每个光子的能量求和就是曲线下面积,即X线强度。自测题22.下列与X线的质和量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X线强度受管电压、管电流、靶物质及高压波形的影响B.X线强度与管电压的平方成正比C.管电流越大,产生的X线光子数就越多D.对特征X线来说,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决定产生特征X线的量E.整流后的脉动电压越接近峰值,其X线强度越大答:D解析:ABCE不再详解咯,前面试题解析已经讨论过了。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靶物质的原子序数越高,产生的X线效率越高。连续X线: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决定X线量的产生;特征X线: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决定特征X线波长的性质;故D错。​自测题23.在X线诊断能量范围内,利用了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形式是()A.相干散射和光电效应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C.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D.电子对效应和光核反应E.光核反应和相干散射答案:B解析: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形式有五种: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相干散射和光核反应。在诊断范围内的,以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为主。自测题24.关于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几率的解释,错误的是()A.X线诊断能量范围内,光电效应占30%B.对低能量射线和高原子序数物质相互作用时,光电效应为主C.X线摄影中的散射线,几乎都是康普顿效应产生的D.康普顿效应与光电效应的相互比率,常随能量而变化E.脂肪、肌肉,除了在很低的光子能量(20~30kev)之外,康普顿散射作用是主要的。答案:A解析: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光电效应占70%,康普顿效应占25%,相干散射占5%,故A错。此比率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光电效应的发生几率和能量的三次方成反比,即随着X线能量的升高,光电效应的发生几率逐渐下降,康普顿效应的发生几率逐渐增加,D对。光电效应的发生几率和能量的三次方成反比,和原子序数的三次方成正比,故低能射线和高原子序数的物质容易发生光电效应,B对。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X线与物质作用以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为主;在光电效应下,X线光子被吸收;在康普顿效应下,形成散射线。散射线几乎全来自康普顿效应,故C对。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所占比率将随能量、物质原子序数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脂肪和肌肉除在很低的光子能量而外,散射作用是主要的,故E对。自测题25.下列有关光电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诊断用X线与铅的相互作用形式,主要是光电效应B.光电效应的结果是,入射光子能量的一部分以散射光子释放C.光电效应可产生特征放射、光电子和正离子D.光电效应中,X线光子能量全部给予了物质原子的壳层电子E.光电效应以光子击脱原子的内层轨道电子而发生答案:B解析:A、B选项解析请参考自测题24,B错。光电效应:X线将全部能量给予内壳层电子,电子摆脱原子核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光电效应的产物:光电子、正离子、特征辐射、俄歇电子。自测题26.关于光电效应在X线摄影中的实际意义,错误的是()A.光电效应不产生散射线B.光电效应可扩大射线对比度C.光电效应下患者接受的照射量小D.光电效应下,不同组织密度能产生明显的影像对比E.选用低kVp摄影,可以扩大脂肪与肌肉的影像对比。答案:C解析: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X线与物质作用以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为主;在光电效应下,X线光子被吸收,不产生散射线,A对。,举例某一物质原子序数为2,另一原子序数为3,而光电效应和原子序数的三次方成正比,经过光电效应后一个为23=8,另一位33=27,增加了三倍多,所以光电效应可扩大组织的影像对比,B、D对。光电效应中X线将全部能量给予被检体的内壳层电子,即被检体吸收了发生光电效应的全部X线,这将增加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C错。光电效应的发生几率和能量的三次方成反比,故低能射线容易发生光电效应,而光电效应可以增加组织的对比差别,E对。自测题27.下列概念与单位的组合,错误的是()A.X线能量—kevB.半值层—mmC.直线减弱系数—mD.质量减弱系数—m2/kgE.波长—nm答案:C解析:线性衰减系数的单位是m-1。质量衰减系数的单位是m2/kg;请问您知道它们的单位为什么是这个吗?给点提示吧,根据线性衰减系数、质量衰减系数定义去想哦。自测题28.与影响X线减弱的因素无关的是()A.X线能量B.原子序数C.密度D.每克电子数E.X线管灯丝温度答案:E解析:X线的衰减有两种形式:距离衰减和物质导致的衰减,后者又与物质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和每克电子数有关,BCD正确。物质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和每克电子数相同,X线的减弱取决于X线质,即X线的能量,A对;请问:X线质越硬,X线衰减的多还是少呢?灯丝温度越高,灯丝发射电子数目越多,管电流越大,X线量越大,E错。自测题29.吸收X射线能力最强的组织结构是()A.肌肉B.脂肪C.骨骼D.肺组织E.肝脏答案:C解析:人体各组织对X线的衰减按骨、肌肉、脂肪、空气的顺序由大变小。自测题30.对X线在物质中的衰减,下面描述错误的是()A.当X线穿过物体时,高原子序数的物质对X线有较强的衰减B.当X线穿过物体时,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衰减能力强C.当X线穿过物体时,电子数目越多的物质更易使X线衰减D.当X线穿过物体时,厚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衰减能力强E.当X线穿过物体时,低原子序数的物质对X射线有较强的衰减答案:E解析:X线穿过物体时,物体导致的衰减与物质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和每克电子数成正比,故E错。自测题31.X线衰减的反平方法则是指()A.X线强度与管电压的平方成反比B.X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C.X线强度与管电流的平方成反比D.X线强度与原子序数的平方成反比E.X线强度与每克电子数的平方成反比答案:B解析:X线在传播过程中,将按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衰减,即X线衰减的反平方法则:X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反平方法只在X线在真空传播的条件下成立。自测题32.关于距离所致的X线衰减,错误的说法是()A.X线在其传播时将按照反平方法则衰减B.X线强度衰减的反平方法则是指X线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C.反平方法则是在X线管点焦点、X线在真空中传播的条件下严格成立D.X线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出现因空气吸收所致的衰减E.考虑到空气吸收所致的衰减,反平方法则在X线摄影中没有应用价值答案:E解析:ABC选项均正确,其解析请参考自测题31。其中C选项:反平方法则是在X线管点焦点(什么意思?不懂,宝宝表示不理解)、X线在真空中传播的条件下严格成立。空气会吸收一部分射线,这将导致饭平方法则无法严格成立,但是空气对X线的吸收很微弱,可以忽略不计,故D对,E错。自测题33.下列不属于连续X线衰减特点的是()A.通过物质以后,在质和量上都会有所改变B.低能光子比高能光子更多地被吸收C.透过被照体后的平均能量降低D.通过物质之后的平均能量将接近于它的最高能量E.改变X线管窗口的过滤可以调节X线束的线质答案:C解析:连续X线通过物质后,X线的质与量都会改变(这又是为什么呢?您不断的问为什么,再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去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就能学的很好咯),A对。连续X线是指包含了各种能量光子的混合射线。在透过被照体时,低能量X线更容易被吸收(为什么低能量的X线更容易被吸收呢?您能解释吗),因此提高了X线的平均能量,B对,C错。利用连续X线通过物质后可提高X线质的特点,可改变X线管窗口滤过来调节X线质,E对。自测题34.关于X线的滤过,错误的叙述是()A.X线滤过是指预先把X线束中的低能成分吸收掉B.X线滤过是为了减少高能射线对皮肤的照射量C.X线滤过包括固有滤过和附加滤过D.固有滤过包括X线管壁、绝缘油层、窗口E.附加滤过是指从窗口到检查床之间X线通过的所有材料的滤过总和答案:B解析:当X线透过人体时,绝大部分的低能射线被组织吸收,增加了皮肤照射量。X线滤过:预先把X线束中的低能成分吸收掉,以减少皮肤的照射量。X线滤过包括固有滤过和附加滤过。固有滤过:指X线机本身的滤过,包括x线管的管壁、绝缘油层、窗口的滤过板。固有滤过一般用铝当量表示。附加滤过:从X线管窗口至检查床之间,所通过材料的滤过总和为附加滤过。在X线摄影中,附加滤过指X线管窗口到被检体之间,所附加的滤过板。低能量射线采用铝滤过板;高能射线采用铜与铝的复合滤过板,使用时铜面朝向X线管。第2章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及影像质量分析(1)2.1摄影的基本概念摄影:用光或其它能量表现被照体信息状态,并以可见光影像显示的技术。影像:反映被检体信息的不同灰度及色彩的二维分布形式。信息信号:由载体表现出的单位信息量。成像系统:将载体表现的信息信号加以配列,就形成了表现信息的影像。摄影程序:能量→信号→检测→图像形成。2.2X线信息影像的传递(1)第一阶段(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X线透过被照体形成载有被检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的X线;取决于:被照体(ρ、d、Z)和射线因素(KV、mAS);人体组织存在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透过人体的X线多少不同,形成了X线强度上的差异。(2)第二阶段(X线信息影像的转换):将强度不均匀的X线,通过信息接收器(如屏-片系统、影像增强器-X线电视系统等)转换二维光强度分布(即图像)。以屏-片系统作为信息接受器,在胶片上形成银颗粒的分布(即形成潜影);再经暗室处理,将潜影还原成银原子,形成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以荧光屏或影像增强器为信息接收器,将X线转换成可见透视影像。第二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的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3)第三阶段: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的空间分布;观片灯将密度分布转换成可见光空间分布。(4)第四阶段:视觉影像形成;通过视网膜上明暗相间的图案。(5)第五阶段:意识影像形成;通过对视觉影像的识别、判断,作出评价或诊断。2.1.3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传统的X线照片影像以增感屏-胶片体系作为信息接受介质来形成的X线影像。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的吸收、散射而衰减,透射线作用于屏-片系统(散射线不形成影像),经显影加工后,形成X线照片影像。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利用了X线具有穿透、荧光、感光等特性以及被照体对X线存在吸收的差异。所以,X线照片影像可以看作是X线通过被照体内部所产生的吸收现象的记录。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实质上指的就是微小细节的信息传递问题,即影像的清晰度。影像细节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构成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及失真度。失真度为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其余四者为物理因素。自测题35.X线信息影像形成的阶段是()A.X线透过被照体之后B.X线照片冲洗之后C.X线到达被照体之前D.视觉影像就是X线信息影像E.在大脑判断之后自测题36.关于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与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自X线管发射出来的X线强度分布是不均匀的B.X线透过被照体之后就已形成了X线信息影像C.被照体是信息源,X线是信息载体D.不均匀分布的X线强度照射到屏-片体系,经显影加工后形成光学密度影像E.照片密度影像通过看片灯,在视网膜形成视觉影像,再经大脑判断,最后形成诊断自测题37.X线透过被照体之后形成的X线强度的差异称为()A.人工对比B.天然对比C.射线对比度D.胶片对比度E.照片对比度自测题38.关于X线照片影像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X线透过被照体之后的透射线和散射线,照射到胶片上形成照片影像B.X线照片影像是X线被被照体吸收与散射后形成的C.X线照片影像是利用了X线透射线的直进性D.照片接受的散射线不形成影像E.常规X线照片与CT片的影像均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自测题39.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要素,不包括()A.照片密度B.照片的感度C.照片的对比度D.照片的锐利度E.照片的放大与变形自测题40.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实质上指的是()A.影像密度B.影像对比度C.影像清晰度D.影像失真度E.胶片感光度自测题41.X线照片上微小细节的信息传递问题,就是()A.影像密度B.天然对比度C.影像失真度D.影像清晰度E.胶片感光度自测题42.下列哪项是构成X线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A.影像密度B.影像对比度C.影像锐利度D.影像颗粒度E.影像失真度2.2X线照片影像质量的分析基础2.2.1影响影像质量的基本因素2.2.1.1X线影像质量的评价(1)影像质量的主观评价:通过人的视觉在检出识别过程中根据心理学规律,以心理学水平进行的评价。主观评价方法主要有金属网法、Burger法、并列细线法、ROC曲线等。目前,主要应用ROC曲线,也称观测者操作特性曲线,是一种以信号检出概率方式,对成像系统在背景噪声中微小信号的检出能力进行解析与评价的方法。这一概念是对主观评价的最新发展。(2)影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对导致X线照片影像形成的密度、模糊度、对比度、颗粒度以及信息传递功能,以物理量水平进行的评价。用物理量评价像质的方法;主要方法:MTF、RMS、WS(维尔纳频谱)、DQE、NEQ等。(3)影像质量的综合评价:以诊断要求为依据,用物理参数做客观评价手段,以成像技术条件做保证,三者有机结合,同时注意尽量减少病人辐射剂量的评价方法。2.2.1.2影响X线影像质量的基本因素评价影像质量的第一要素:是否符合诊断学要求。在影响影像质量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对比度、清晰度和颗粒度三大因素。2.2.1.3X线影像质量的视觉评价肉眼评价影像质量时,看到的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很难做出十分清楚的区分。使用物理参量对“总体影像质量”或“诊断价值”等方式,可更加科学的分析、评价照片影像,目前对此的最新视觉评价方法是ROC曲线。在当前以数学方式表达影像质量的应用方法,即客观评价方法,可为提高影像质量提供有价值数据。自测题43.关于X线影像质量的评价,错误的说法是()A.X线影像质量的评价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B.在检出识别过程中以心理学水平进行的评价称为视觉评价C.主要通过特性曲线、响应函数等方法予以测定评价的方法叫主观评价D.客观评价是以物理量水平进行的评价E.目前X线影像质量进入综合评价阶段自测题44.下列不属于主观评价方法的是()A.金属网法B.Burger法C.并列细线法D.ROC曲线E.特性曲线自测题45.下列哪项不是综合评价的内涵()A.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B.以物理参数为客观手段C.以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D.突出强调特性曲线E.充分考虑减少辐射量第2章X线信息影像的形成及影像质量分析(2)2.2.2对比度2.2.2.1对比度的概念对比度是形成X线照片影像的基础;包括三个基本概念:射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X线照片对比度。①射线对比度:透过被照体后形成了X线强度的不均匀分布,此时即形成了X线信息影像。X线到达被照体之前是强度分布均匀的射线束,不具有任何医学信号。②胶片对比度:X线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它取决于胶片的最大斜率(γ值)或平均斜率(C)。射线对比度所表示的X线信息影像不能为肉眼所识别,只有通过某种介质(如X线胶片)的转换才能形成可见影像。③X线照片对比度: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照片对比度依存于被照体不同组织吸收所产生的射线对比度以及胶片对射线对比度的放大结果。2.2.2.2影响影像对比度的因素X线影像形成的实质,是被照体对X线的吸收差异。而X线照片影像形成的物理因素为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其几何因素为失真度(影像的放大与变形)。所有这些因素的基础是密度的存在,而对比度是密度影像形成的根本。胶片对比度与影像锐利度和宽容度(信息量)有关。对比度与宽容度成反比!必须牢记哦!!当胶片对比度大时,组织影像之间的密度分辨就容易,边缘也就趋向锐利;当胶片对比度小时,密度的区分范围就大,涵盖的信息量(即宽容度)就越大。2.2.3清晰度从摄影学意义上讲,清晰度是在不同密度区域内分辨线对的能力以及胶片重建组织影像细节的能力。2.2.3.1影响影像清晰度的因素在X线设备、X线胶片的成像到观片者的心理等诸多因素中,对清晰度影响较大的是增感屏清晰度和胶片对比度。透过人体的X线作用于屏-片系统的任何一个变化都会使清晰度受损。例如,当光线进入胶片乳剂层时会受到卤化银晶体颗粒的散射,此称散射。当光线穿过片基反射,而又一次进入到乳剂层时,此称光晕,又如荧光交迭效应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使影像清晰度下降。2.2.3.2分辨力与清晰度的关系分辨力与清晰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辨力也称解像力,虽然能表示某一个介质还原被照体细部的能力。但它是一个极限值,不能反映全部情况。分辨力在高空间频率(高频部分)与清晰度有相应的关系,而在低频部分与清晰度不一定统一。正常的观察条件下,肉眼一般能看到对应于2~4LP/mm的结构(即人眼更容易识别低频部分)。2.2.3.3信息量在增感屏传递中的损失使用增感屏,MTF曲线将有大幅跌落。同一空间频率下,乳腺X线摄影屏-片组合的MTF远高于常规X线摄影。屏-片系统信息传递的损失,在于增感屏对影像清晰度的影响,信息是损失在增感屏的散射与交迭效应上。直接曝光、不使用增感屏的胶片信息传递几乎是100%,其分辨力最高可达35LP/mm以上。乳腺摄影屏-片组合的极限分辨力可达15~20Lp/mm。2.2.3.4清晰度的测定在X线影像清晰度评价的测定方法中,主要应用的是分辨力和响应函数。①分辨力定义:某种成像介质区分两个相邻组织影像的能力,以每毫米可以分辨出多少线对表示。测试卡由许多黑白相间、且分隔宽度相同的线所组成。例如每毫米4个线对时,黑线和白线分隔的总数为8条,每一条宽度为1/8mm或125μm。黑白部分的分离程度是建立在所决定的分辨力的极限基础上。也就是说分辨力指的是X线的接收、转换介质(胶片、屏-片系统、影像增强器等)的极限分辨力。分辨力很高的胶片一旦放到增感屏中使用时,其分辨力迅速下降。X线照片影像总体的分辨力,是由X线管焦点、屏-片系统、被照体等等各单元系统的分辨力的合成。②调制传递函数(MTF):以横坐标为空间频率,计算出光线对应于不同频率下的振幅,沿纵坐标绘制出调制传递函数曲线。MTF的数值表达了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比值,故信息(灰度)从100%完全的重建(记录)到0%的绝对不能重建的范围内存在,即MTF的阈值范围是[0,1]。③相位移动:用星型测试卡测试X线管焦点的成像质量时,当X线管焦点面积大于被照体的径线或被照体放大率超过限定数值时,星卡影像形成了交错影像。这在血管造影或放大摄影时,会出现引起误诊的伪解像,此即相位移动。④正弦波与方波间的关系:方波测试卡可替代正弦波测试卡来获得同样有效的结果。⑤分辨力与MTF:随着空间频率的提高,MTF曲线下降,最终与横坐标相交,则信息输出为0;此时的空间频率即是该成像系统的极限分辨力。人眼不能识别MTF值0.1以下的密度差异(低于10%)。分辨力与MTF之间不一定总是统一的。影像的清晰度决定于适宜人眼辨别能力(即低空间频率)的MTF值。MTF测定的优点还在于可以测试X线成像系统中每一个单元对影像质量的影响的比率。如X线管、增感屏、X线胶片、影像增强器等等,详见教材图1-2-13。同时,也可以简化其MTF的分析过程。2.2.4颗粒度当靠近照片观看时,人们会发现整幅图像是由许许多多的小的密度区域(颗粒)组成的,这种粗糙或砂砾状效果叫颗粒性。2.2.4.1影响颗粒性的因素影响颗粒性最为重要的有四种因素:X线量子斑点(噪声);胶片卤化银颗粒的尺寸和分布;胶片对比度;增感屏荧光体尺寸和分布。2.2.4.2斑点(噪声)当人们用肉眼观察X线照片时,会看到一定量的颗粒,它们不是乳剂中单个银颗粒或增感屏荧光体颗粒组成,而是一些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中的不规则的颗粒。这些有颗粒聚集的区域,称做斑点(噪声)。卤化银颗粒尺寸大约1~2μm,其所形成的斑点可以忽略不计。X线照片斑点,主要是量子斑点。量子斑点是X线量子的统计涨落在照片上记录的反映。假若X线量子数无限多,单位面积内的量子数就可以看成处处相等;若X线量子数很少,则单位面积里的量子数就会因位置不同而不同。这种量子密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