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_第1页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_第2页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_第3页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_第4页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为有效树立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加强法治教育,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教育部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宪法日之前通知对全国中小学在宪法日开展各种宪法学习教育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引。2015年教育部又出台《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进一步提出全面加强学生法治教育的具体措施。2016年教育部规定从今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名称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将法治教育进一步落实到学校教学实践中。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的界定(一)宪法教育的内涵宪法教育由“宪法”和“教育”两部分构成。为研究宪法教育并深入了解宪法教育的内涵,首先必须了解“宪法”和“教育”这两个词语的涵义,只有明确了解了宪法与教育之后才能进一步体会宪法教育的内涵,明确宪法教育的目的。在中国古代,“宪法”一词曾出现于《国语·晋语》、《管子·七法》与《韩非子·宪法》等古籍中,其含义主要是指一般的法律,尤其是指刑律。到了19世纪

80年代,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基于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立宪法”、“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并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宪法”一词。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真正意义上的宪法由此产生。“宪法”在英语中为“Constitution”,法语为“laConstitution”,德语为“Verfassung”。这些词语都来自拉丁文“Constituto”,最初的词义是组织、结构和规定。直到

17、18

世纪欧洲人文主义思潮产生巨大影响以后,特别是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不断发展,宪法一词发生了质的飞跃,由此形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教育”分为广义教育和狭义教育。广义教育是指凡事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著名学者谢兰荣认为:“教育是使外化了的精神有效地内化于对象的精神世界,

并使之在其中得到最大增殖的精神动力。”因此,宪法教育就是讲授基本宪法知识,使得宪法知识生活化,帮助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升华情感树立学生的宪法信仰;明确权利与义务,认识宪法的精髓,并将宪法要求作为自身行为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培养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公民。(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它是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而且,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这四个特点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德最突出的特点,下面就每个特点进行简要分析:1.思想性首先,思想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属性,它具有根本地位;其次,思想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灵魂,它决定了该课程的教育方向,规定着该课程的基本特征。2.人文性初中生是有意识有情感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塑造其美好心灵、陶冶其高尚情操、培养其社会公德意识,是思想品德课程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为此,尊重初中生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体现学生的文化特点,应采用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教案内容并实施教学;通过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来陶冶学生的心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3.实践性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宪法与法律基本知识、社会公德与社会公共生活基本规范等。这些内容都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在社会实践中完善,并指导社会实践。思想品德的本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本知识,它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扩展和完善,它的价值追求致力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优秀人文精神的习得与养成,它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言行一致。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自觉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通过自主实践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4.综合性综合的课程形态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方式,这种构建方式是以对社会公共生活本身的综合性的理解为基础的。本课程将基本国情、宪法、法律、道德、责任、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所有知识都是以学生生活为主题,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宪法教育的关系(一)宪法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目标指向相同宪法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权利意识,树立宪法信仰,以宪法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要求学生自觉履行宪法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公德等,做合格的公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培养法治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为培养学生成为“四有”好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宪法教育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宪法教育的主要载体思想品德课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初中生进行价值取向的教育。宪法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教育,只有借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才能保证其有效实施。思想品德课为宪法教育提供了内在的价值取向,宪法教育为思想品德课提供外在行为规范指向。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宪法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只有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才能对宪法教育教学内容产生认同,逐渐完成宪法教育的目标任务。(三)宪法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认真分析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不难发现,该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宪法知识内容如: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认识依法治国;维护合法权利;发展人民民主等。这充分反映出宪法教育内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更说明了宪法教育内容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当然,宪法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凭宪法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在宪法教育过程中不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的必要性(一)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未来的中国是一个走向法治的中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然而,要实现依法治国应该首先遵循依宪治国,宪法是法治国家的根本,也是其他一切法律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决定》还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此,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推进我国法治社会进程的主力军。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国家教育部于

2014年11月20日发出《关于在国家宪法日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12月4日宪法日当天,进行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向社会大众宣扬宪法基本知识和理念,传播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监督、参政、权利保障和公权力制约等意识,使民众逐渐自觉地拥护宪法,树立宪法意识,懂得运用宪法,以宪法要求作为自身行为准则,发挥宪法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加快全面推进我国法治国建设方面,宪法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增强学生法治观念,也是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其目的即在全社会中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时代共识。而要构建起这种共识,则需要通过宪法之实施加以实现。宪法中所体现的共识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大量规范本身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互重合,更重要的是,唯有实现宪法中所体现的诸多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具有牢固的基础。因此,宪法实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⑥由此可见,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宪法教育,使得学生认同宪法的价值取向,并自觉以宪法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是宪法得以实施,宪法精神得以弘扬的重要保障,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三)培养初中生成为合格公民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的影响,我国在重点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了“一手硬、一手软”,放松了对中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另外,一些文艺作品、影视广播、报刊中,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淫秽、打斗、凶杀和暴力场面,对青少年起着教唆作用,严重地毒害青少年。网络上的内容更是良莠不齐,充满着黑暗和邪恶的负面信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这些负面信息对他们又充满着诱惑,他们往往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阻碍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初中思想品德课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恰如其分的引入宪法教育,引导学生遵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以宪法要求规范日常行为,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素质优良的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四、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存在问题(一)宪法教育形式化,教育目标表面化我国从1986年开始推行以五年为制的“普法教育”,到2016年,普法教育已经实施了30个年头。虽然,对初中生的宪法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和发展,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初中生的宪法教育目标尚存在表面化倾向,只关注形式教育而忽视了实质性的教学。就目前学校宪法教育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对初中生的宪法教育方式主要包括: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学习,法制宣传周及宪法日等活动。虽然,教育部规定每年12月4日宪法日当天,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当开展宪法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宪法教育宣传力度。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宪法教育仍流于形式,宪法教育目标依然表面化。(二)教材内容不集中,教学重点不突出通过对教材中有关宪法教育教学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宪法教育教学内容编排相对分散,这样不利于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而且,有关宪法教育知识的编写没有必要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分析: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心理上已经初步成熟独立,但还是较多的依赖老师,缺乏自己的思考,此阶段应加强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叛逆期,独立性增强且相对浮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此阶段应将宪法和法律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法制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维权意识;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较大,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的情绪,此阶段应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宪法和法律保障学生权利,为学生营造了公平、公正的教育考试环境。从教材中有关宪法与法律知识的编排来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略有偏差,而且个别地方不能反映政治生活的最新成果,知识信息陈旧,导致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宪法教育的目的完成宪法教育教学的任务。(三)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方法单一化将宪法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是希望通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与宪法教育连接起来,达到宪法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数教师都是以教材中的考点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且教学方法也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也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课堂上所呈现出的师生关系并不和谐。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有限,加之宪法教育本身没有趣味性可言,如果教师再一味的枯燥讲授说教,那么宪法教育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五、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目前,应试教育仍是我国普通中学的教育指导思想。“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和升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采用单一的说教法片面的教授考点,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且大搞题海战术,急功近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下以“备考”为中心开展一切工作,要求学生必须不断积累应试知识与技能努力考取高分,以分数作为教师考评的唯一标准,要求各科任课教师把提高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测评,领导卡教师,教师又卡学生,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待遇直接挂钩。然而,宪法教育的关键是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遵纪守法,树立宪法意识,而不是让学生在试卷中体现其宪法素养。(二)教育者缺乏宪法教育理论修养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是学校宪法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完成宪法教育教学任务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宪法教育效益有着关键的影响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大部分都没有受到过法学专业教育,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导致其在课堂上不能够将课本中的相关宪法和法律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其次,不少老师并没有领悟宪法的本质与核心,没有意识到宪法教育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仅是僵硬、片面的讲授教材中的相关宪法知识,割裂了宪法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宪法的无处不在,使得宪法教育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宪法教育难以实施。最后,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于在课堂中融入宪法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备课时也不会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精心准备,多数情况下都是照抄教师参考用书,然后再课堂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学生机械的接受宪法和法律知识,教师机械的重复每堂课的教学。(三)社会大环境对教学效果的消解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依法治国”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一方面,封建专制统治在中国延续了长达两千多年,一直以来只有人治或是以人治为根本的法制,没有民主法治的传统。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忽视了学生的法治教育,导致学生自身的法治观念淡薄。当前的学校都采取班级授课制,而且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单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无法实现班级的管理,“班干部”管理制度由此产生。根据《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干部的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不认可班干部的人员调动权、惩罚权、优先获得荣誉权。但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了这种隐含权力的存在。本次问卷调查数据也显示79%的同学认为班干部具有特权,而且这些班干部在班级中的“地位”相对较高,自我权威意识也更强。但是中小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也容易失控,权力在他们手中更容易使他们产生不良的行为。班干部权力欲望的膨胀,普通学生的维权意识的欠缺,使得宪法教育的施行困难重重。六、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宪法教育的对策(一)确立宪法教育基本原则1.民主原则民主原则,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过程中,要体现、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学生的民主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充分的条件。宪法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民主原则的实质。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与学生完全平等,并无高高在上的特殊地位和特权。学生的民主权利是宪法和国家赋予的,而不是任何人的赏赐与恩典,进行宪法教育就是为了从一个方面维护和实现学生的民主权利,促进民主法治的发展。如果不讲民主,宪法教育就会出现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等不良现象,侵犯学生的民主权利,阻碍民主法治的发展。因此,只有正确理解认识了民主原则,才能更好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中加以运用。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为学生创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意打开思路,畅所欲言,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具体情况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确保宪法教育的有效实施,推动民主法治的发展。2.主体原则主体原则,是指教师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以实现宪法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的客体。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并内化,来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才能将宪法教育顺利进行下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好,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就越能得到充分调动。只有提高教师的宪法素养和工作能力,才能使学生主体能动性得到更好地发挥。“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去感受和践行宪法教育,使学生内化宪法知识,外化宪法行为,真正做到将宪法融入到实际生活,以宪法要求规范自身行为。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宪法教育时必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围绕学生关注的宪法问题组织教学。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思想特点及其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处理好观点与教材、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知与行的关系。要在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思想和社会实际的过程中阐明理论观点,分析实际,指导实践,规范行为,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宪法具有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空洞的法条。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保障者我们的合法权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施宪法教育教学时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紧密且近期发生的新案例,如:14岁的初二学生柳博列席深圳市政协会议把学生的声音带到两会上,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广泛参与。这样的案例表明宪法教育在提倡培养学生民主政治参与意识方面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借助这样的案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的意识,提高学生民主平等的意识,更能有效完成宪法教育的目标任务。(二)凝练宪法教育主要内容1.宪法意识教育宪法学者韩大元教授指出:“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于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等等。”所以,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如国家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基本构造和基本职责。“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真正的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因此,需要学生在理解宪法知识的基础上领悟宪法精神和内涵,进而将宪法认知消化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将宪法规范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始终相信宪法对自身人权的保护,形成稳固的宪法意识。2.宪法信仰教育宪法信仰是信仰主体对宪法产生强烈的依赖和尊重,尊崇宪法至上且坚定不移,并在现实生活中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权威,达到主观意愿和客观行为的高度统一。雅斯贝尔斯说过,“如果教育缺乏信仰塑造,带给教育对象的不再是包罗万象的整体教育,而只是混杂的知识。”学生对宪法的信仰不仅体现在能够自觉地遵守宪法,按照宪法要求规范自身行为,更体现在学生以宪法所传递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理念作为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因此,宪法信仰教育需要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使学生将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运用宪法和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同时更进一步加深对宪法的共识,巩固宪法信仰情感。3.权利义务教育当前学校关于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校教育只谈义务和责任不谈权利。要谈到权利必讲仁人志士如何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或用训诫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必须珍惜来之不易的权利。事实上,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而并非是某些人的赏赐,学生可以自信的追求自身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关宪法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学会依法维权,对于义务方面的内容涉及明显没有权利多。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探讨教材中有关受教育权、人格权、隐私权等侵权事件时,可以明显地感到学生对于校园生活中自身的合法权利表现出了强烈的关心,依法维权的观念普遍增强,对于学校或老师和家长的侵权表现有清楚的认识,这对于帮助学生依法维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感到学生的权利意识明显优于义务观念,特别是校园中不履行应尽义务的行为随处可见。而且,社会、公众媒体往往只关注的是未成年人的权益问题,很少涉及学生的义务观念,这无形中更加膨胀了学生的权利意识,淡化了学生的义务观念。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和教材,还是社会现实生活,学生都无法正确理解权利义务的一致性问题。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必要就权利义务的内容作一个均衡设置,帮助初中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权利义务观。(三)丰富思想品德课宪法教学方法1.以讲授法为主讲解宪法与法律相关的基本知识知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学习宪法和法律基本知识是宪法教育的基础。基本的宪法和法律知识应包括对宪法和法律文本、宪法和法律现象、现行宪法和法律制度内容以及对宪法和法律规定予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认知和了解。据调查,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84.3%的受访者未完整读过,其中33.2%的人从未读过,51.1%的人读过但未读完,完整读完的人数仅占15.7%。由此可见,对宪法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还需加强。由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欠缺,还不具备全面理解宪法的能力。而且,初中生之前没有正式接触过系统完整的宪法,只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才会涉及到一些宪法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也是被老师一带而过,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用说了解掌握。加之社会和学校长期以来对宪法的宣传乏力,特别是宪法教育的缺失,使得初中生不能真正了解宪法,因而一提到宪法就觉得那么的“高大上”,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因此,针对初中生的教学需要以讲授法为主讲解宪法知识,让学生了解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宪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