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_第1页
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_第2页
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_第3页
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_第4页
T-CACM 131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内伤发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团代替ZYYXH/T39—2008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2019-01-30发布2020-01-01实施本指南代替了ZYYXH/T39—2008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与ZYYXH/T39—2008相——增加了范围(见1);——增加了术语(见2);——增加了内伤发热的英文对照(见2);——修改了2008年内伤发热定义部分,将临床表现及病位部分改放至诊断部位(见3.1.2);——增加了病名诊断(见3.1.1);——增加了临床表现(见3.1.2);——删除了鉴别诊断中的肺痨阴虚火旺证(见2008版1.2.2);——删除了鉴别诊断中的郁证气郁化火证(见2008版1.2.3)——增加了证候诊断(见3.1.4);——调整了各证型的次序(见3.1.4);——增加了阴虚发热证中口干不欲饮和眩晕症状(见3.1.4.1.3);——增加了血虚发热证中女子月经量多或少症状(见3.1.4.1.2);——修改了气郁发热证为肝郁发热证(见3.1.4.2.1);——修改了证型名称为”……发热证”(见3.1.4);——增加了每一证型中推荐的中成药(见4.2);——删除了原有方药中的药物剂量(见4.2)——修改了阳虚发热证中肾气丸为金匮肾气丸(见4.2.4);——增加了其他治法中的刺法治疗(4.4.1);——修改了灸法中用于阳虚或气虚发热(4.4.3);东方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张常喜、刘喜明、杨保林、叶放、娄锡恩、高彦彬、于洁、党毓起、郭江本指南于2008年7月首次发布,2019年1月第一次修订。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总专家指导组和内科专家指本指南对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除外感发热以外的发热,多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主要包括功能性发热、肿瘤、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病等所致的发热,为其提供目前国内ZYYXH/T39—2008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为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颁与指南的质量有一定关系。因此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下,采用循证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总专家指导导和监督下实施,按照国际临床实践指南编制办法,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和信息收集。通过文献评价、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30篇,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分级、根据证据级别达成专家组共识、合本指南主要针对内伤发热(西医主要包括功能性发热、肿瘤、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病)的诊本指南所建议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而儿童,妊娠产乳期妇女,器官移植术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本指南适于肿瘤科、血液病病、结缔组织病科、代谢内分泌科、中医科床医师使用是指由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失节、久病正虚、瘀血内停等因素导致阴阳失衡、气血虚损、本病证可见于西医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引起的发热,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37.5~38℃)或自觉发热而体温正常,少数出现高热,或随季节、昼夜a)持续发热,或时发时止、反复出现,或发无定时,或发有定时。多表现为低热,也可出现高热,或仅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如手足心热、五心烦热、骨蒸发恶寒。或有汗而热不退,或汗出暂退而复起。发热时面红,或午后颧红,或辨证相结合。内伤发热分虚证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实证发热(气郁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气短懒言,头晕,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自汗,发热,热势多为低热,有时亦见高热,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心悸不宁,身倦乏力,失眠多梦,午后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或骨蒸盗汗,心烦,少寐多梦,两颧红赤,盗汗,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发热而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温,面色咣白,少气懒言,头昏嗜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烦躁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身体有固定痛处或肿块低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时有高热,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外感发热:感受外邪所致,表现为高热,呈持续性,发热初期伴有恶寒恶风,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不退。而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呈间歇性,多为低热,或自觉“实火宜清,虚火宜补”是治疗内伤发热的基本原则,但需结合证候性质及病机分别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实证发热宜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除湿化痰、消食为主,适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Ⅱ级)。常用药:人参(单煎)、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加减:自汗较多,加浮小麦、牡蛎(先煎)、糯稻根以固表敛汗;汗出恶风,加桂枝、白芍、生重、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淡苔腻或微黄,脉虚弱者,可选用湿清热。药物可应用黄芪、苍术、升麻、人参(单煎)、泽泻、神曲、陈皮、白术、麦冬、当归、炙推荐中成药1:补中益气丸75],每次9g,每日2~3次(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IV级)。推荐中成药2:参芪扶正注射液76.7J:适用于气血虚发热,25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5天1个疗程(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级)。推荐方药:归脾汤(《济生方》)或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常用药:黄芪、人参(单煎)、茯苓、白术、当归、龙眼肉、炒酸枣仁、远志、木香、甘草。加减:血虚较甚,加熟地黄、枸杞子、制何首乌、阿胶(烊化)以补益精血;热势较甚,发热不退,加银柴胡、牡丹皮、白薇、地骨皮、胡黄连以清退虚热;由慢性少许出血,加三七粉(冲服)、仙鹤草、茜草、棕榈炭、地榆炭、白茅根、侧柏炭以止血;若劳倦内伤,血虚气弱,而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大而虚弱、重按无力,以及妇人崩漏或产后血虚发热者,当予当归补血以补气生血;若见有湿热之证,则应停用滋腻养血之品,宜用益气健脾运胃之剂推荐中成药:归脾丸751,每次6g,每日3次(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IV级)。推荐方药:清骨散(《证治准绳》)或秦艽鳖甲汤(《卫生宝鉴》)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醋鳖甲(先煎)、青蒿(后下)、知母、甘草。加减:扰动心神而见心烦、失眠、多梦,加炒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甚,可去青蒿,加牡蛎(先煎)、浮小麦、糯稻根以固表敛汗。若热病后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可予青蒿鳖甲汤以养阴透热。对于阴虚发热,脉汤、天王补心丹;肝阴偏虚而兼见眩晕、易惊、肌肉睏动、胁肋疼痛、脉一贯煎;脾胃阴虚偏重而见口干欲饮、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或生汤;肺阴偏虚而兼见干咳、少痰、声音嘶哑、鼻燥咽干、咳血,可用百偏虚而兼见腰膝酸软、颧红、遗精,可以选用大补阴丸等。根据发热的情况,酌情加入清退虚热之羊藿,菟丝子,锁阳,肉苁蓉,巴戟天,鹿角胶(烊化)。推荐中成药:知柏地黄丸[91],每次9g,每日2次(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级)。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或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推荐强度:D;证据级常用药: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桂枝、附子(先煎)。加减:阳虚气弱,短气乏力,加人参(单煎),以补益元气;火不生土,大便稀薄,加干姜、白术以温建中阳;五更泄泻,加用四神丸以补肾固涩;遗精腰酸,加补骨脂、推荐中成药:金匮肾气丸75,每次9g,每日2次(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IV级)。推荐方药: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级)。加减:气郁较甚,胸胁疼痛不解,可加郁金、香附、青皮、川楝子、延胡之效;热象较甚,舌红口干、便秘,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以增清肝泻火热之功;妇女见月经不调,加泽兰、益母草以活血调经;乳房胀甚,可酌加青皮、香附、瓜蒌以理较甚,面红目赤、口苦、心烦易怒、舌质红、脉弦数有力者,可选用龙胆泻肝郁热,病程较长,热势不甚而阴伤比较明显,表现为发热、胸胁疼痛、口干推荐中成药:越鞠丸,每次6g,每日2次(推荐强度:E;证据级别:IV级)。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级)。加减:热势较甚者,加秦艽、白薇、牡丹皮、银柴胡以清热凉血退热;肢体肿痛,加丹参、郁金、延胡索等以活血散肿止痛;心烦口渴欲饮,加知母、石膏(先煎)以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时冷时热,口苦、舌苔黄腻,加黄芩、法半夏以清热除湿;兼气滞,加香附,陈皮,青皮以理气行滞;兼痰阻,加半夏、茯苓、陈皮以化痰和胃。对于跌仆损伤而引起的瘀血推荐方药:三仁汤(《温病条辨》)加减(推荐强度:C;证据级别:Ⅱ级)。常用药:杏仁、豆蔻(后下)、薏苡仁、法半夏、滑石、厚朴、通草、竹叶。加减:若湿郁化热而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加青蒿(后下)、黄芩以清解少阳之热邪;呕恶较重,加竹茹、广藿香、陈皮以和胃降逆;胸闷苔腻,加郁金、佩兰以芳化湿邪;高热不推荐中成药1:痰热清注射液126-128],3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7日1个疗程(推荐强度:B;证据级别:Ⅱ级)。推荐中成药2:安宫牛黄丸[129],适用于痰热上蒙清窍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每服1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每日2次(推荐强度:D;证据级别:Ⅲ级)。适用于实证发热,虚证及皮肤溃疡和凝血障碍的患者不宜采用刺血疗法。常用穴位有耳尖、曲池、委中、大椎,针具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推熏灸或隔姜、隔附子饼灸,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用于阳虚或气虚发热证(推荐强免兼感外邪;住所应安静,寒温适宜。饮食宜清淡爽口,富于营养症、热症、艾滋病、癌、狼疮、甲状腺、血、中医。采用主题:(“内伤发热”)[模糊检索];题名:(“气虚”)*题名:(“发热”)+题名:(“血虚”)*题名:(“发热”)+题名:(“阳虚”)*题名:(“发热”)+题名:(“阴虚”)*题名:(“发热”)+题名:(“气郁”)*题名:(“发热”)+题名:(“血瘀”)*题名:(“发热”)+题名:(“湿郁”)*题名:(“发热”)[模糊检索];主题:(“热症”)+主题:(“瘀热”)[模糊检索];题名:(“艾滋病”)*题名:(“发热”)+题名:名:(“发热”)+题名:(“血”)*题名:(“发热”)+题名:(“中医”)*题名:(“发热”)[模糊检索];“feverduetointernalinjury”;“endogenousfever”;fever(备注:*为逻辑与,+为逻通过中文文献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医学网《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医药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DynaMed循证医学数据库、BMJBestPractice循证医学数据库、PubMe评价或Meta分析、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其他类型的临床研究,如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及部分基础研究。手工检索:中西医内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以及相关专著,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古籍文献主要来源于《书同文·中医中药古籍大系》《书同文·四部丛刊》。经过系统检索,共搜集到古今文献2052篇,其中包括中医古籍相关论述1081段(篇)、系统论著及教材等19种、指南性文献2部、期刊论文 882篇、会议论文30篇、学位论文38篇。依据《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内伤发热病(修订)任务书》中文献筛选和评价的具体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排标准见附录B,选择合格的文献,并以此为依据,对收质量者(如只述随机而未具体阐述随机方法者),与作者联系,获得有关信息后再决定取舍。a)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结合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选出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文献作为指南的证据。b)非随机临床试验的评价:可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评价指标共12条,每一条分为0~2分。前8条针对无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为16分;后4条与前8条一起针对有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共24分。0分表示未报道;1分表示报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报道了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选择总分大于等于13分的文献作为治疗性建议证据。很多文献标题是随机对照,然内容实质是非随机对照,如按就诊顺序分c)Meta分析的评价:可采用AMSTAR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每个条目评价结果可以分为“是”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三种,并给予计分,如”是”为1分,”否”“不清楚”或”未提及”为0分,共11分,AMSTAR量表得分0~4分为低质量,5~8分为中等质量,9~11分为高质量。选择5分以上文献为证据。可依据文献研究的成果经专家共识法形成推荐建议(具体见表A.1)。表A.1文献依据分级及推荐级别中医文献依据分级推荐级别I大样本,随机研究,结果清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错误很低Ⅱ小样本,随机研究,结果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错误较高a)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的文献分级方法按ZYYXH/T473—2015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证据分级及推荐强度参考依据”中的“汪受传,虞舜,赵霞,等.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研究的现状与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59-2763.”提出b)推荐级别(或推荐强度)分为A、B、C、D、E五级。强度以A级为最高,并依次递减。c)该标准的”研究课题分级”中,大样本、小样本定义为:d)Ⅲ级中“基于古代文献的专家共识”是指古代医籍记载、历代沿用至今、当代专家意见达成AGREEⅡ评价结果:包括临床、文献和方法学方面4位专家,对内伤发热指南应用AGREEⅡ进行方法学的质量评价,4位专家的总体评分为6.5分,并愿意推荐使用本指南。(资料性附录)文献纳入/排除标准文献纳入标准文献类型是/否1.从1955年至2015年6月的中医文献国际组织、政府、学术团体发布的临床与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标准、指南、规范。文献排除标准文献类型是/否1.西汉之前的医籍1.有关某病症病因病机等理论研究文章及动物实验的相关文献(资料性附录)项目(item)评分(score)依据(reasons)随机序列的产生(randomsquenceproduction)恰当(adequate)2不清楚(unclear)1随机试验但未描述随机分配的方法不恰当(inadequate)0分配隐藏(allocationconcealment)恰当(adequate)2中心或药房控制分配方案,或用序列编号一致的容器、现场计算机控制、密封不透光的信封或其他使临床医生和受序列的方法不清楚(unclear)只表明使用随机数字表或其他随机分配方案不恰当(inadequate)0盲法(blindmethod)恰当(adequate)2不清楚(unclear)1不恰当(inadequate)0撤出或退出(withdrawal)描述了(description)1描述了撤出或退出的数目和理由未描述(undescribed)0未描述撤出或退出的数目或理由注:改良后Jadad量表(1~3分视为低质量,4~7分视为高质量)(资料性附录)MINORS评价条目(适用于非随机对照试验)1明确地给出了研究目的2所有具有潜在可能性的患者(满足纳入标准)了(无排除或给出了排除的理由)3收集了根据研究开始前制订的研究方案中设定的数据4终点指标能恰当地反映研究目的明确解释用来评价与所定义的问题一致的结局指标的标准。同时,应5对客观终点指标的评价采用评价者单盲法,对主观用评价者双盲法。否则,应给出未行盲法评价的理由6随访时间是否充足随访时间应足够长,以使得能对终点指标及可能的不良事件进行评估7应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随访。否则,失访的比例不能超过反映主要终点指标的患者比例8根据预期结局事件的发生率,计算了可检测出不及其95%可信区间;且提供的信息能够从显著统9对照组的选择是否恰当对于诊断性试验,应为诊断的“金标准”;对于治对照组与试验组应该是同期进行的(非历史对照)组间基线是否可比不同于研究终点,对照组与试验组起点的基线标准应该具有相似统计分析是否恰当用于计算可信区间或相对危险度(RR)的统计资料是否与研究类型注:评价指标共12条,每一条分为0~2分。前8条针对无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为16分;针对有对照组的研究,最高分共24分。0分表示未报道;1分表示报道了但信息不充分;2分表示报道了且提供了充分的信息(资料性附录)AMSTAR量表描述及说明2至少要有两名独立的数据提取员,而且采用合理的不同意3是否实施广泛全面的文献检索·至少检索2种电子数据库。检索报告必须包括年份以及数据库,如Central、EMbase和MEDLINE。必须应咨询最新信息的目录、综述、教科书、专业注册库,或特定领域的专家,进行额4·应该说明评价者的检索是不受发表类型的限制应该说明评价者是否根据文献的发表情况排除文献,如语言5·应该提供纳入和排除的研究文献清单6·原始研究提取的数据应包括受试者、干预措施和结局指标等信息,并以诸如表格的形成进行总结应该报告纳入研究的一系列特征,如年龄、种族、性别、相关社会经济学数据、疾7·应提供预先设计的评价方法,如治疗性研究,评价者是否把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分配隐藏作为8在分析结果和推导结论中,应考虑方法学的严格性和科学性。在形成推荐意见时,同样需要明确说明9合成纳入研究结果的方法是否恰当对于合成结果,应采用一定的统计检验方法确定纳入研究是可合并的,以及评估结果是否敏感?发表偏倚评估应含有某一种图表的辅助,如漏斗图、以及其他可行的检测方法和/或统计学检验方法,如Egger回归是否说明相关利益冲突·应清楚交代系统评价及纳入研究中潜在的资助来源[1]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10-517.[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7-313.[3]高秋松.功能性低热论治七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79(2):16-19.(推荐级别:V[4]王学义.低热证治[J].天津中医,1988(1):6-8.[5]王禄.内伤发热证治五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5):534-535.[6]郭素芳.中医辨证治疗内伤发热[J].河北中医,2007(5):427.[7]宁凤娟.中医药治疗低热的临床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15):39-40.[8]李爱萍,周浩.功能性发热辨治体会[J].河南中医,2007(5):38-39.[9]陈培丰.癌性发热的中医药治疗[J].四川中医,1999(12):13-14.[10]胡耀琪.方药中治疗内伤发热验案[J].中医杂志,2004(12):945.[11]尹剑平.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J].浙江中医杂志,2004(12):31.[12]李舒,高天舒.高天舒教授从内伤发热论治甲亢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8):[13]罗毅.中医治疗癌性发热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8):22-23.[14]张永丽,刘宝霞.内伤发热辨证施治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7(2):56.[15]周蕴,陈波华,丁晓萍,等.浅谈术后发热的中医药治疗[J].中医药学报,2001,29[16]陈衍智,李萍萍.浅谈中医药对癌性发热的治疗[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5):87-88.(推荐级别:V级)[17]陆宁,郭勇,阮善明.癌性发热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18]胡东颖,宫晓燕.肺炎恢复期低热的中医辨证治疗[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19]黄爽明,何周杰.《证治汇补·卷之三·发热章》内伤发热辨治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3):347-349.[20]齐元富,李秀荣,徐瑞荣,等.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67例临床总结[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5):370-371.[21]吴整军,陈利平.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0):[22]李晗.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1):92-93.[23]杨士勇,刘现金,张启恩.中医论治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J].中医临床研究,2014(23)[24]钱成勇.产后发热的中医治疗心得[J].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7(10):43-44.[25]沈秋华,王瑞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低热的辨治[J].基层医学论坛,2003(5):421-422.[26]贺苏.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0):432-434.[27]陈立东.内热症的中医诊治[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5):324-325.[28]罗敏.内伤发热的辨证施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8):717.[29]胡晓丽.中医辨证治疗内伤发热的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4):20-21.[30]陈玉霞.中医治疗术后发热的机理探讨[A].2014年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甘肃省中医药学会、甘肃省武威市卫生局,2014:1.[31]黄来燕.内伤发热证治[J].湖南中医杂志,1990(4):13-15.[32]贾迎春,郭连素,木易.贾镜环老中医对小儿内伤发热病的治疗[J].新中医,1981(5):[33]张文明.内伤发热临证实录[J].浙江中医杂志,2005(4):16-17.[34]李勇,刘柏,陈志坚,等.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的经验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35]刘延超.癌性发热的中医临床治疗探讨[J].四川中医,2008(8):32-33.[36]王凤云.内伤发热治验举隅[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6):66-67.[37]史纪.小儿内伤发热的分型施治[J].中原医刊,1986(6):11-12.[38]李艳丽,唐玲.癌症发热的治疗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0):599-600.[39]哈孝贤.内伤发热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1986(1):24-26.[40]刘明,何宜斌,王建春,等.蔡炳勤审因论治外科术后难愈性发热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12):112-114.[41]郑华,杨静,孙长岗.中医药辨证治疗癌性发热60例[J].光明中医,2012(8):[42]陈锦德,钟锦堂.浅谈内伤发热的辨证分型施治[J].亚太传统医药,2010(6):63-64.[43]马秀红.中医药方法治疗内伤发热[J].中国社区医师,2014,(10):87-87,89.[44]王兵,侯炜.癌性发热的中医辨治[J].世界中医药,2012(5):460-462.[45]廖帮忠.内伤发热论治六法[J].中医函授通讯,1988(6):31.[46]高存太,沙惠云.中医辨证治疗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后发热60例[J].陕西中医,2007(7):[47]蒋健.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点滴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3):84-85.[48]吕志生,张先茂.辨证治疗功能性低热5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6.[49]胡陵静,傅敏,陈皎皎.癌性发热辨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0(11):1999-2000.[50]李红梅.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辨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7(7):16-19.[51]李金彩,朱锐.中医辨证治疗癌性发热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3):34.[52]唐远山.高上林治疗内伤发热经验[J].四川中医,2006(8):7-8.[53]赵国仁.气虚发热诊治小议[J].浙江中医杂志,2004(10):17-18.[54]张明昕,孙博郎.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发热25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55]刘成章.甘温除热法治内伤发热——附4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1987(4):[56]石素华.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长期低热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9):35.[57]唐佩林.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2001,17(5):59-59.2015(3):219-220.2014(4):435-436.[60]王晓峰.补中益气汤治疗骨科术后气虚发热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1)[61]李栋梁,曾宪辉,吴聪,等.补中益气汤治疗骨科骨折术后气虚发热临床疗效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20):115-116.[62]张冀徽.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气虚发热36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0):581.[63]杨风利,邵雅斐,于婧辉,等.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内伤发热56例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6):374.[64]张健,赵仲威,沈桂荣.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25例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2000(1):[65]周景洪.补中益气汤治疗骨科术后气虚发热20例小结[J].中医药导报,2010(5):69-71.[66]司书凯.甘温除热法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热16例[J].河北中医,2000,22(10):761.[67]宋丽君,王娣.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虚发热2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5):[68]刘盛昌.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小儿气虚发热56例[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0(4):68-69.[69]宋金兰.补气升阳泻火法临床应用验案[J].福建中医药,1995(6):35-36.[70]张正标,魏岚.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癌症晚期发热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71]周基邦.甘温除热法治疗子宫癌术后发热[J].广西中医药,1992(2):33.[72]任为民,蔡小平.升阳益胃汤治疗肺癌癌性发热30例[J].中医研究,2014(9):35-36.[73]范琼,段清克,梁健,郭建韬.补中益气汤治疗艾滋病发热40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4(1):38-39.[74]钱丽,华海清.华海清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长期发热1例[J].吉林中医药,2013,33(3):306-307.[75]胡献国.怎样用中成药治疗癌性发热与疼痛[J].中医杂志,2008(3):279-280.[76]范书萍,齐向红,冯静,等.参芪扶正注药,2006(28)11.1107-1108.[77]袁媛,褚亮,王瑞,等.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发热40例[J].陕西中医,2014(9)[78]陈明波.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血虚发热41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8,14(6):70-71.[79]关桂霞,张平.四物汤加味治疗产后血虚发热15例[J].吉林中医药,2003,23(9):[80]左立春,姜波,王成有,等.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骨折术后血虚发热40例[J].吉林中医药,2005,25(6):25-25.[81]周莉,彭瑛.当归补血汤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阳浮型产后发热49例[J].河南中医,2015(7):[82]曾宪辉,廖成静,梁俊,等.当归补血汤治疗骨科骨折术后血虚发热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23):114-115.[83]宋仁谦.当归补血汤治疗脊柱矫形术后血虚发热1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5):77-78.[84]马永顺.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阴虚热郁型不明原因发热37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08[85]钟健锋,陈瑛瑛,李林锋,等.手术后非感染性持续发热的中医辨治[J].新中医,2004,36[86]王堤,毕新朋.清骨散加减治疗阴虚发热5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6):[87]钟嘉熙,黎壮伟.温病理论指导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5[88]荣震,莫春梅.滋阴补肾法治疗艾滋病发热举隅[J].广西中医药,2005(5):34-35.[89]魏文娟,谢伊秋.清骨散合柴胡桂枝汤治疗内伤发热临床经验[J].中外健康文摘,2012,:9[90]董方,李录花.青蒿鳖甲汤治疗晚期肺癌癌性发热4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91]王冰.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癌性发热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0(5):25.[92]郑一非.沙参麦冬汤合清骨散加减治疗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阴虚发热[J].中医临床研究,2015(10):36-38.[93]徐爱生.知柏地黄丸辅助治疗阴虚发热型糖尿病39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9):[94]方祯,华海清.华海清教授运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对肝细胞癌长期发热的治疗(附1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96-97.[95]张罗生,高兴旺,魏丽霞,等.清骨散加味治疗阴虚癌性发热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39.[96]常会峰,李仁廷.青蒿鳖甲汤治疗阴虚热郁型癌性发热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3[97]周军,杨洋.青蒿鳖甲汤治疗癌性发热54例[J].河南中医,2011(9):1064.[98]张根印.清骨散加减治疗骨伤科内伤发热[J].陕西中医函授,1998(3):17-18.[99]孙绍梅.清骨散治疗低热2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4):22.[100]郑万善.清骨散治疗阴虚发热的体会[J].四川医学,1981(1):35-36,63.[101]林苏.青蒿鳖甲汤加味治疗癌性发热25例[J].福建中医药,1996(1):21.[102]杨漫球,樊景博,金湘家.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手术后阴虚发热32例[J].中医药学报,[103]高树武.滋阴清热补气养血法治疗阴虚型内伤发热证[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104]周晓艳.清骨散加减治疗癌性发热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3(4):713-714.[105]谢立芳.白虎汤合麦门冬汤加味治疗癌性发热45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