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课件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课件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课件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课件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2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科普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二归纳信息与评价探究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链接教材】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在客观、严谨的科学知识讲述中,又不乏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并自然地夹以抒情和议论,传达了作者对宇宙探索和人类未来的思考,富有浓郁的人文色彩。文中不少语句富有哲学意味。比如,“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说明对知识的追求、对智慧的渴望,是人类的本能,人类文明依靠知识的世代累积和发展,人类未来就取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再如,“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表明人类的诞生是宇宙中的奇迹,对宇宙的探索、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是人类拥有智慧而必须承担的责任。文中大量的语句,含义隽永而又文采斐然,可以反复揣摩领会,并由此思考关于宇宙与人类的众多哲学问题。考向分析考向(一)归纳、分析科普文章的信息内容归纳文本信息的方法与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归纳时应关注以下语句:1.从科普文中的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2.抓住科普文中的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3.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4.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从上下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去故宫参观时,会看到许多监控探头,这属于现代高科技警报系统。从前有没有安全警报系统呢?在古代,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立即朝天开炮,卫士们就会迅速集合。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

典例1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也称为栏杆柱,是中国古代桥梁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分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有的柱头是莲花瓣形状,上面有二十四道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普通的莲瓣望柱头,本是一块瓷实的石头,加工成石别拉时,把望柱头里面挖空了,就像一个空心葫芦。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响,通过石别拉的放大,声音飞快传遍四周。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钟声会传至太和门广场,其后各处石别拉会先后吹响,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历经数百年沧桑,有的石别拉洞口已被杂物堵上,有的在修缮过程中被新的石材替换了,尽管现在能够通过文献考证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但已没人能够把它吹响了。古代紫禁城的安全警报系统由哪些部分构成?石别拉这种警报装置有什么特殊之处?【我的分析】题干包括两点要求,分别加以说明古代紫禁城安全警报系统的构成和石别拉特殊之处,应回归文本进行分析。(1)结合原文概括安全警报系统的构成____________(由“进入紫禁城须凭腰牌与合符,上面刻有允许入内人员的身份信息,守卫会当场检查”可概括出“腰牌与合符”。由“一旦发现危险,附近白塔山上的信炮手接到放炮令牌”可概括出“白塔信炮”。由“如果有人越过了外围防御系统,还有一种特殊的警报装置——石别拉”可概括出“石别拉”。由第二段“如果有外敌从午门入侵,午门守卫会敲响阙亭里面的警钟”可概括出“阙亭警钟”。)(2)结合原文概括石别拉的特殊之处____________(由“这种石别拉,材料比较简单,利用故宫大量使用的栏板的望柱头改造而成”可得出第一点:“就地用料,简单改造”。由“这种石别拉几乎覆盖了整个紫禁城”可得出第二点:“覆盖面广”。由“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而通过对望柱头开孔,制成报警器,又发挥了实用功能”可概括第三点:“既实用,又有装饰功能”。由“需要报警时,侍卫将三寸长的‘小铜角’插入石孔内,使劲吹响……一分钟内,紫禁城所有位置的守卫都能听到警报声”可得出第四点:“操作简易,传播迅速”。)【答案】示例:①腰牌与合符,白塔信炮,石别拉,阙亭警钟。②就地用料,简单改造;覆盖面广,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操作简易,传播迅速。考向(二)评价探究科普文章的信息内容评价探究科普文章的信息内容,应采用以下步骤:1.带着问题,细读原文探究性题目的创设,实际上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或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只有把所阅读的文本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语句,某一科学事物形成的过程或科学原理都了然于胸,才能对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究。2.明确观点,态度鲜明探究性题目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即个人的看法和认识。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摆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决不能模棱两可。3.引述事例,言之有据采用分条的形式,引用文本事例,或按照题干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论证自己的观点。4.了解模式,规范答题①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②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③作分析,即就所引论据作必要的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

典例2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虽然我一开始时说过树木是静悄悄的,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一些研究人员想测试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因此他们观察的对象是谷物幼苗。果不其然!仪器很快就记录到了由根部发出的轻响,频率约220赫兹。而且有趣的是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220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这意味着禾本科草类可以察觉到,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所以,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我还没想过这可能代表着什么,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过下次当你漫步在森林里,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我的分析】题干要求围绕“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来思考,“哪些”说明要点不止一条,应回归文本进行分析。(1)根据第二段“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大多已经失去这种在地面或地下进行沟通的能力。它们几乎是又聋又哑,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恢复人工栽培的植物在地面或地下的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2)根据第二段“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育种专家可借鉴自然野生植物的野性基因,如把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属性加入人工栽培植物的属性中去。)【答案】示例:①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应采取措施恢复人工栽培植物在地面或地下的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量。②育种专家可借鉴自然野生植物的野性基因,如把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等属性加入人工栽培植物的属性中去。重点突破如何解答科普文章的人文类题目?科普的科学性是不容忽视的,科普应该是基于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原理、规律,向大众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然而,单纯地追求科学性而忽略人文性也是不可取的。科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文则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分析科普文章的人文性,就是分析探究科学发现、创造带给人们的启示,带给科学、经济、社会的价值和影响,分析探究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善人们生活、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解答科普文章人文类题目,与评价探究科普文章的信息内容的方法大致相同。但应注意:解答这类题目时,虽然不能忽视科学的实用价值,但应更多地思考科学研究的精神和价值,思考科学是如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人类的进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浩瀚的海洋,拥有数不胜数的宝藏,驱动着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深邃的海底世界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15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也由此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如今,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关注乃至争夺的焦点,而从大洋表面深入到海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如果问深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黑,一片漆黑。我们坐进一个深潜器,潜到海里去,在进入水层的时候,会发现上面是有光的,下面

典例3就逐渐暗下来,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整个就黑了。在不到200米深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全靠深潜器的灯光照亮。直到今天,人类对深海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以前都以为“泥牛入海无消息”,什么东西到海洋就是终点。人类到了20世纪末期才明白海底是漏的。海底有东西下去,有东西上来,这是人类从前不认识的一个地方。“深部生物圈”的科学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虽然科学界对于深海海底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过程十分陌生,更不清楚这类过程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前景,但是,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宝藏深藏在大洋之中?为什么说深海产业既有巨大的潜力,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海洋油气业是居第一位的,这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世界上的原油、天然气,差不多1/3是来自海底的,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1947年人类开始在海里勘探石油,到了20世纪70年代能够采300米、500米水深的石油,到了1980年以后可以开采超过1000米水深的石油,现在最高可以开采3000多米水深的石油。伴随技术进步,60%新发现的油气都在海底,其中最重要的是深水油气,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有专家认为,世界上现在剩下的石油的25%在北冰洋底下,所以现在一些国家对北冰洋的争夺是非常厉害的。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为现在在海上开采石油、天然气,不可能靠一个直通通的管子,因此海上的海底工程等一系列的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已今非昔比,然而深海资源的开发,实际上还处于准备阶段。深海的资源宝藏琳琅满目,但究竟该如何开发深海,人类知之甚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海资源的开发将会带来惊人的消息和光明的前景。21世纪人类在垂向上深入海洋,主要依靠高科技,如果没有下海深潜的能力,即便是坐拥大片海域,也只能望洋兴叹,而拥有高科技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开发深海的国际竞争。深海技术从探索来讲就三条——深潜、深钻、深网。我们国家已经发展了深潜技术,“蛟龙”号之后是“深海勇士”号,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深潜器。深潜器有载人的,也有不载人的。关于深钻,有一个大洋钻探计划,这是一个国际计划,进行了50多年,中国参加大洋钻探是在1999年,我们在南海进行了第一个大洋钻探。大洋钻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的岩芯,引领了深钻技术的发展。2004年三条破冰船在北冰洋打钻,打到了5000万年前的地层,发现5000万年前这里不是北冰洋,而是一个温带的湖,里面有“满江红”。“满江红”是一种水藻,在当时生长很茂盛,今天在湖泊和稻田里也有生长。北冰洋深处出现大量的“满江红”,让我们对此处发现石油寄予希望,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富含营养的湖泊,里面堆积了很多有机物质。这种发现,不用大洋钻探是没有办法的。还有一个是深网,深网就是海底观测网。从前海洋研究是在船上测,一个一个点去测,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海水不断地在变化,这个地方测了,过一会儿不是这个数据了,现在的办法是要在一个点上长期观测。人类对于地球的观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地面上、海面上;第二个阶段到空中去,就是遥感;第三个阶段到海底去,就是海底观测网。现在我们要做的海底观测网,相当于把气象站放到海底去,在陆地上的实验室,可以收到洋底的信息。而长期观测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厄尔尼诺”暖流这种反常的自然现象现在能够预报了,原因就是在太平洋放了70多个锚系来进行长期观测,后来发现,“厄尔尼诺”的根源不是在美洲边上,而是在西太平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海洋与地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气象预报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我们对海洋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深潜也好,深钻也好,都是在20世纪产生的,唯独深网到了21世纪才真正地开展,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日本在2011年东北大地震之后,在2015年就建了一个世界上最长的海底观测网,这条缆线长5700公里。中国也有了类似的国家计划,2019年,由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动工,现在正在建造两个部分,一个在东海,一个在南海,计划5年要建起来,建起来以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底观测网之一。这是很难办的事情,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挑战很多,困难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自主发展。中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开展深海探索和开发的能力,在人类向深海进军当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推动深海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深海力量。(摘编自汪品先《我们为什么要挺进深海》)人类为什么要不断深入地对海洋进行探索和研究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我的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谈谈人类为什么要不断深入地对海洋进行探索和研究。(1)由原文“15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也由此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如今,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关注乃至争夺的焦点,而从大洋表面深入到海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深部生物圈’的科学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虽然科学界对于深海海底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过程十分陌生,更不清楚这类过程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前景,但是,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