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之病因专家讲座_第1页
中医学之病因专家讲座_第2页
中医学之病因专家讲座_第3页
中医学之病因专家讲座_第4页
中医学之病因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

中医学之病因第1页第四章.病因(Etiology)

病因: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引发疾病发生原因,或称致病原因,病邪,病原。“阴平阳秘”或“阴阳协调”“阴阳失调”

病因含有多样性和相对性

“辨证求因”或“审证求因”中医学之病因第2页

病因,指造成人体发生疾病原因。《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清·徐灵胎)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详细分类: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病理 产物水湿、痰饮、瘀血、 结石等;其它病因——外伤、诸虫、药邪、针 害、医过、先天原因等。

中医学之病因第3页历史沿革:1.“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调经论》2.“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医学之病因第4页3.“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晋代陶弘景《肘后百一方·三因论》4.“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舍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缢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

——宋代陈无铎“三因学说”中医学之病因第5页一.外感致病原因:

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而发病病邪,包含六淫、疠(戾)气。(一).六淫:概述: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一样气候改变。《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统称。当气候改变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改变过于急骤(如过剧暴冷、暴热、急风、骤雨等),超出人体适应能力或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原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六气,便称为“六淫”。淫,有太过、不正和侵淫意思。因为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中医学之病因第6页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夫人禀五常(即五行),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中医学之病因第7页六淫致病,普通含有以下特点: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入侵2.季节性:多与时令气候相关3.地域性:多与居处地域相关4.环境性:多与居处环境相关5.相兼性:既可单独亦可相兼致病6.转化性:发病中病证性质能够转化中医学之病因第8页

临床上还有一些并非因为六淫之邪外感,而是因为脏腑功效失调所产生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应,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症候相类似,但其致病原因,不是外来之邪,乃是机体内在病理状态,为区分于外感六淫,故又称其为“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等。中医学之病因第9页六淫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

风是春天主气。

风邪外袭多从皮毛肌腠而入,是外感发病一个极为主要致病原因,常为其它病邪致病先导,故称为“六淫之首”。内风,即“风气内动”。中医学之病因第10页(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含有升发、向上、向外特征,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气液外泄,出现汗出、恶风。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恶风寒、头痛、发烧、咳嗽、鼻塞、流涕、项背痛等症状。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医学之病因第11页(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常病位无定处、游走不定。——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含有发病快速、改变无常特征而言。——风疹(荨麻疹)中医学之病因第12页(3)风性主动:

动:指动摇不定。——头晕目眩、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致病改变最多、最快,故«医方考•中风方论»说:“风者,百病之长,得天之象,故其发也暴。”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风邪常为外邪致病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看成外感致病原因总称。

«素问•骨空论»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

:“风者,百病之长也。”中医学之病因第13页2.寒:寒为冬天主气。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①外寒指寒邪外袭,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或“寒邪直中”。②内寒则是指寒从内生而言,是机体阳气不足,失

去温煦病理反应。中医学之病因第14页(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能够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但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故又说“阴胜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四肢不温等症;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中医学之病因第15页(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气温煦推进。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素问•痹论»中医学之病因第16页(3)寒主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引发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则气收”。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4)寒性清澈:

临床出现分泌物或排泄物较清稀、澄澈清冷,均属寒象。“诸病水液,澄切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医学之病因第17页3.暑:

暑为夏天主气,有显著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素问·五运行大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论》。暑邪致病,轻者为“伤暑”,重者为“中暑”。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中医学之病因第18页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中医学之病因第19页(1)暑为阳邪,其性酷热:

暑为夏季炽热之气所化,炽热属阳,故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头痛、面红目赤、烦渴、汗出、脉洪大等,是为“伤暑”。(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易升易散,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暑热扰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冷汗自出,手足厥冷,是为“中暑”。中医学之病因第20页(3)暑多挟湿:

暑季除气候酷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烧、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而不爽等湿阻症状。中医学之病因第21页4.湿:

湿为长夏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满,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季节,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湿邪为病,亦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水中作业、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是指湿从内生而言,是因为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病理状态中医学之病因第22页(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妨碍气机:

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损伤阳气,妨碍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又因脾为阴土,为运化水湿主要脏器,性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外袭,留滞体内,最易阻遏脾阳,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泛于皮肤,发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证。故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之说。中医学之病因第23页(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肌肤不仁,关节重着等症状。“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因于湿,首如裹”。“浊”:即秽浊不清。多指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而言。面垢眵多、苔厚腻、泻下臭秽或脓血、湿疹破溃等。(3)湿性粘滞:

“粘”,即粘腻;“滞”,即停滞。一是指症候:粘滞不爽,二是指病程:病程缠绵。(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特征。湿邪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水肿以下肢多见,“伤于暑者,下先受之”中医学之病因第24页5.燥:燥为秋天主气,又称“秋燥”。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还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而侵犯人体,故多见凉燥病证。

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病理状态。又称“津亏”或“津伤化燥”。中医学之病因第25页(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最易耗伤人体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病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舌上少津、毛发不荣、干咳少痰、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如燥而偏热,症见头痛身热、咽痛声嘶、痰中带血、舌红——“温燥”;如燥而偏寒,症见恶寒发烧、头痛无汗、舌苔薄而干——“凉燥”。中医学之病因第26页(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

损伤肺津,影响肺宣发肃降功效,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咽干而痛、呼吸不利、喘息胸痛等症。

“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学之病因第27页6.火(热):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炽热二者均为阳盛所生,程度不一样,性质则一,故火与热常并称。炽热为病亦有内外之分:①外感——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且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郁而化热成火,故有“五气皆能化火”之说。这些为外火,也均属实火。②内生——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朱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另外,精神刺激(即“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皆能够化火,故又有“五志皆能化火”之说。内火有虚实之分。中医学之病因第28页(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炽热为阳盛所生,阳主躁动而向上,炽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上炎,故谓火性炎上。所以,炽热伤人,多见壮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2)火(热)易扰心神:

其性炎上心神不宁:心烦失眠蒙蔽心窍、扰乱神明:狂躁妄动、

神昏谵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医学之病因第29页(3)火(热)耗气伤津:

炽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证见: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壮火食气”。(4)火(热)易生风动血:

炽热伤津,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炽热之邪能够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迫血妄行,造成各种出血。中医学之病因第30页(5)火(热)易致肿疡:

若炽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可发为痈肿疮疡。“大热不止,热胜而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

——«灵枢•痈疽»“痈疽原是火毒生”

——«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中医学之病因第31页(二)疠气:概述:疠气:又称瘟疫、疫毒、疫气、疫疠、异气、戾气、毒气、泪气、乖戾之气,是一个含有强烈传染性病邪。疫疠致病,含有发病急骤、病情险恶、症状相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

中医学之病因第32页疠气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触之即病”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疠气致病气最主要特点;“非典”、“甲流”。“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诸病源候论•卷十»3.疫气不一样,发病各异,症状相同: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同”——«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医学之病因第33页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原因:1.气候原因:2.环境与饮食原因:3.预防办法原因:4.社会影响原因:中医学之病因第34页二.内伤致病原因:(一)七情:即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改变。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一样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普通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久持久情志刺激,超出了人体本身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造成疾病发生。因七情致病不是从口鼻、皮毛而入,而是直接影响内脏,故又称“内伤七情”,属内伤病因。

五志:怒(肝)、喜(心)、思(脾)、悲(肺)、恐(肾)中医学之病因第35页

七情致病条件

突然、强烈或持久情志刺激,超出了机体生理调整范围与耐受能力中医学之病因第36页七情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五脏:

怒伤肝,喜难过,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慌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3.影响病情转归:中医学之病因第37页(二)饮食失宜: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乏物质条件。不过饮食失宜、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则又常为造成疾病原因。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造成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中医学之病因第38页1.饮食不节:

过饥:气血生化乏源过饱:饮食停滞、损伤脾胃食无定时:气机升降失常、六腑传化失序2.饮食不洁:

胃肠道疾病、寄生虫病3.饮食偏嗜:

寒热偏嗜:五味偏嗜:种类偏嗜:中医学之病因第39页(三)劳逸失度:1.过劳:(1)劳力过分:“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宣明五气篇»(2)劳神过分:(3)房劳过分:2.过逸:中医学之病因第40页三.其它致病原因:(一).痰饮:(二).瘀血:(三).结石:中医学之病因第41页(一)痰饮:

1.痰饮形成:痰和饮合称为痰饮,但又有区分。就其形质而言,普通以较稠浊称为痰,清稀称为饮。

痰饮之名,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内经》只有饮积之说,而无痰饮之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原因,引发肺、脾、肝、肾等脏腑功效失调、气化不利,造成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至。

中医学之病因第42页2.痰饮致病特点:

痰饮一旦形成,流串全身,外至经络、肌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