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_第1页
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_第2页
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_第3页
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_第4页
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渊源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表明医药与饮食属同一个起源。实际上,饮食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需要。经过长久生活实践,人们逐步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能够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经过考究饮食,使一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步形成了药膳食疗学。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产物,是以药品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一个含有食疗作用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品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含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药膳是一个兼有药品功效和食品美味特殊膳食。它能够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为了到达健康之道,除了须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之调整外,饮食调整也可到达养生目标,中国千年来生活体验,经历了「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甚至「本草纲目」等,已经将食物及医药溶成一体,演化出「药食同源」之文化,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页历史渊源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过程中,逐步发觉了有些动、植物既可充饥又可保健疗疾,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伴随社会进步,人们认识并开始利用火。《礼含文嘉》中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伴随陶器出现和使用,食物炮制不但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调方法日益多样化,食物味道也愈加可口。此时期还出现了酒,在《吕氏春秋》中就已经有“仪狄作酒”记载,今后又出现了复合成份食用酒和药用酒。商代大臣伊尹改革了烹饪器具,并创造了羹和汤液等食品,开创了煮食和去渣喝汤饮食方法。公元前5世纪周代,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食医”。今后,醋、酱、糖、豆豉等调料及食品也相继出现。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2页历史渊源《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重大进步。东汉名医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时服桂枝汤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在服药期间还应禁忌生冷、粘腻、辛辣等食物,可见其对饮食养生及其辅助治疗作用重视。隋唐时期有很多食疗专著问世,如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表达了“以人为本”标准。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3页今后《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都系统记载了一些食物药及药膳方。宋代《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一门,介绍各种疾病食疗方法。宋代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专门叙述老年人卫生保健问题,重点谈论了饮食营养保健主要作用。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饮膳正要》一书,继承食、养、医结合传统,对健康人饮食做了很多叙述,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品300余种,动物类药品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另外,卢和《食物本草》、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及费伯雄《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出现,使食疗养生学得到了全方面发展。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4页中药与食物关系中医治病最主要伎俩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天然药品,包含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食物,一样起源于自然界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所以,中药和食物起源是相同。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品,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大部分东西,现有治病作用,一样也能看成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因为它们都有治病功效,所以药品和食物界限不是十分清楚。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富有营养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药和饮食物起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间亲密关系,我们就不难了解药食同源说法了。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5页中药与食物关系中药与食物共同点:能够用来防治疾病。

它们不一样点是:中药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妥时,轻易出现较显著副作用;而食物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快速,配食不妥,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结果。但不可忽略是,药品即使作用强但普通不会经常吃,食物即使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了。我们日常饮食,除供给必需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性能作用或多或少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效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显著。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作用。所以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品所不能到达效果。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6页食疗之对症下药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首重预防,而预防之道在于遵照自然治疗之标准,所以食疗须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医治病相当重视「对证下药」,所以在选择适当中药进行食补前应先了解体质,才不至选择偏差太多,反而失去其意义。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7页认识体质怎样认识体质,从生活表现上能够有个大约了解,普通可分成三类体质寒热证体质:热证体质会有担心,兴奋,亢进,炎症,充血等症状,日常生活上比较有口渴,喜欢冷饮,尿量少且呈黄赤颜色,便秘等表现,且精神轻易展现兴奋状态;寒证体质则是弛缓,萎缩,衰退,无力,贫血等症状,日常生活上口比较不渴且喜欢热饮,尿量多呈颜色清淡,女性生理周期较慢等表现,精神上较没力状态。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8页认识体质实虚证体质:实证体质人中气十足,讲话有力,体力充沛,无汗且轻易便秘;

虚证体质人讲话时就较无力,体力虚弱,有自汗现象,肠胃轻易有下痢症状且脸色较苍白。燥湿证体质:燥性体质人体内水分较不足,轻易口渴,乾咳,便秘,女性则月经较少;

湿性体质人则是体内水分过多,轻易有血压高,浮肿,腹鸣,痰多或下痢等症状表现。

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9页虚实补泻虚则补之实则泄之中医所叙述虚症,可分阳虚、阴虚、血虚、气虚。那么该怎样分辨这些虚症呢?什么是阴虚?什么是阳虚?什么是血虚?什么是气虚?对多数患者来说很茫然。著名学者聂文涛先生总结四句科普:“阴虚发烧;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这四句话即使不能涵盖辩证全部,确实很多人了解了不一样虚症。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0页认识药性了解体质后接着须知道药(食)物性质,才能对证下药(食)物,因应体质上之寒热,虚实,所以药(食)物也分成以下药性:四气和五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一样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含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差异。对于有些药品,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给予区分。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1页认识药性药品寒、热、温、凉,是从药品作用于机体所发生反应概括出来。是与所治疾病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药品,普通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烧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品含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药品,普通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品含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用药规律。另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药品。其中也有微寒、微温,但仍未越出四性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正确属性,而不是绝对性概念。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2页认识药性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品含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不过,五味是最基本五种滋味,所以依然称为五味。不一样味有不一样作用,味相同药品,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以下述。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普通治疗表证药品,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药品,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普通用于治疗虚证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药品,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普通含有酸味药品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3页认识药性涩:与酸味药作用相同。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苦:有泄和燥作用。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如大黄,适合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如杏仁,适合用于肺气上逆喘咳;有指清泄,如栀子,适合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不一样,温性苦味药如苍术,适合用于前者;寒性苦味药如黄连,适合用于后者。另外,前人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痿证,即含有泻火存阴(坚阴)意义。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4页认识药性补泻性质:补性药(食)物能够增强人抵抗力,增加元气,适合虚弱体质者食用,而实证体质者服用则反易造成便秘,汗排不出,病毒积存於体内,引发高血压,发炎,中毒等不良症状;泻性药(食)物则可帮助将病毒由体内排出之作用,可改进实证体质者之便秘,充血,发炎等症状,而体质虚弱者则可能会因食用过多而造成下痢,身体更虚弱,降低对病毒之抵抗力。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5页食物药性温凉性质:温性药(食)物能够使身体产生热能,增加活力,改进其已衰退,萎缩,贫血之身体机能,若热性体质者食用则会产生兴奋过分或机能亢进,而造成失眠,红肿,充血,便秘之情形;凉性药(食)物则可使精神有镇静效果,身体有清凉及消炎之作用,能够改进已呈亢进之机能,炎症,兴奋性,充血性,消除不眠,肿胀,炎症等症状,若寒性体质者过分食用则会使冷症及贫血之症状更严重。日常食用蔬果中,温性食物如韭菜,葱,大蒜,辣椒,姜,胡椒等辛辣调味料,南瓜,大头菜,荔枝,番石榴,木瓜等,凉性食物如芹菜,菠菜,白菜,空心菜,番茄,萝卜,丝瓜,苦瓜,黄瓜,海带,西瓜等,平时能够选择适合之蔬果适量食用,但仍须注意就营养学观点而言,任何一个食物不宜过分或缺乏。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6页食疗分类粥类粥即用米加水煮制而成,如加入药品同煮便称作药粥,亦可将适量药汁兑入粥中供病人服用。它包含了食疗与药疗双重效果。如干姜是中医用于温中散寒药品,但无补养作用,只适合用于里寒之症;粳米或糯米能够健脾益气,却没有散寒力量。若用干姜与米合煮粥服食,就成为含有温补脾胃,治疗脾胃虚寒食治良方。又如用糯米煮成粥,在煎煮时加入适量葱、姜,煮熟后兑入一小杯醋,既能治疗感冒,又能防感冒。因为谷米煮粥,加入药尤其是补益性药粥,能够正常看成早餐或点心食用,既可充饥,又作食治。粥类食品简便易行,在古今食疗中用最多。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7页羹类羹又称汤,它是以肉、蛋、奶、海味等为主体原料,制成较稠厚汤液。可作为正餐,亦可作为佐餐食用。如百合银耳羹,用百合50克,银耳25克,冰糖50克,先将百合、莲子、银耳加水煮熟,用文火煨至汤汁稍粘,再加入冰糖,冷后即可食用。含有安神健脑之功,每晚睡前服,治失眠、多梦、焦虑、健忘。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8页茶类又称“代茶饮”,是指含有茶叶或不含茶叶药品,经粉碎混合而成粗末制品(有些药品不经粉碎亦可)。普通不用峻猛或过苦药材。药茶用开水沏后或加水煮后,即可象日常饮茶一样频频饮之。如治疗风寒感冒姜糖茶,即由生姜、红糖组成。又如菊花茶,即以中药菊花用水沏后频服,可治头晕、目眩,含有清热、明目之功。酒类亦称“药酒”,即用中药与酒相结合一个液体剂型,可用浸泡法或酿制法制备。中医认为,酒能通血脉,去寒气,行药势。惯用药酒有枸杞酒、人参酒、鹿茸酒、健美酒等。但这种药酒缺点是不能饮酒人或肝肾功效差人不宜用。养生学药食同源专家讲座第19页食疗优点中医从来强调“药疗不如食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