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僧伽塔·苏轼》原文与赏析_第1页
《泗州僧伽塔·苏轼》原文与赏析_第2页
《泗州僧伽塔·苏轼》原文与赏析_第3页
《泗州僧伽塔·苏轼》原文与赏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泗州僧伽塔·苏轼》原文与赏析《泗州僧伽塔·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

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

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泗州州城旧址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后陷入洪泽湖。宋时自开封经汴河舟行历泗、淮而入长江,泗州是必经的冲要之地。僧伽是来自西域的唐代高僧。据赞宁《宋高僧传》卷十八,僧伽本是葱岭以北的何国人。唐高宗龙朔初年(661)入唐,由西凉东至江淮,在中国传教凡五十三年,景龙四年(710)卒,葬于泗州,建塔供养。这就是僧伽塔。僧伽塔后遭水火之灾,贞元十五年(799),由洛阳名僧澄观重修。韩愈有《送僧澄观》诗记僧伽塔的兴废:“清淮无波平如席,栏柱倾抉半天赤。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影沉潭底龙惊遁,当昼无云跨虚碧。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又命重盖,务从高敞,加其累层。因此苏轼所登之塔,已不是“澄观所营”了。

传说泗州僧伽塔神灵有灵,可以求风得风,求雨得雨。往来行旅就都祷于这座神塔,香火甚盛。治平三年(1066)苏轼护送苏洵灵柩返蜀,自汴河南下,经过僧伽塔,被风阻三日。船工们劝苏轼祷告于灵塔之下,果然一祷即灵,“香火未收旗脚转”,猛刮了三天的对头风,马上转向为送行的顺风了(元祐七年苏轼知扬州时,还因两淮连岁不稔,入春久旱,到这儿来祭塔求雨)。开头六句,就根据自身经验,写僧伽塔的非凡的灵异。“逆风三日沙吹面”,写船行受阻,以“沙吹面”衬托风力之猛。“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则写顺流直下,如箭之疾,顷刻间离开泗州城下而进入洪泽湖了。神塔的灵验,确实应之如响。然而苏轼并不因此而证实神塔有灵,他反而由此而产生了一个难以解答的疑问:由逆风转为顺风,对于舟行南下的人固然便利了,可同时对于溯流北上的人岂不是由顺而转逆?要是这两种人同时祷于僧伽塔下,冥冥中的神灵该如何作出抉择呢?公道无私的神灵难道因此而偏袒一方、欺负另一方吗?“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苏轼成功地借用了逻辑上的矛盾律,用这么简单的两句话就破除了世俗的迷信。社会上的各类人们由于地位处境不同,他们的愿望往往相异甚至相反。那些耕者、刈者、去者、来者的立场和利益就彼此对立。对于他们相互冲突的愿望,无所厚薄的“至人”(如僧伽)怎么能够同时给予照顾与满足呢?由此说来,这种求神拜佛之事,不正是显出人们的自私与愚蠢吗?苏轼善于从生活本身穷究宇宙之理。这首诗就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说明祈祷的虚妄和可笑,说得明白透彻而又幽默风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言辞锋利,机智活泼。《马太福音》第四章说:上帝“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培根说:“然而他不降财富,也不叫荣誉和德能在所有的人上面平等地照临。”(《培根论说文集》45页)这实际上也就是说,人们的财富、荣誉和德能,都与上帝无关。培根也是用了与苏轼同样的方法。

这首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上距治平三年已经十多年了。苏轼自徐州移知湖州,重过僧伽塔下。由于经历了更多的世事,他对自己的去、留、行、止,一任自然。“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愁。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不仅神灵倦于酬答,自己也一无所求,不再祈神祷塔,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忘怀得失的达观态度。最后表示要登塔展望淮甸云山,语调仍诙谐可喜。这首诗以两次舟行塔下为对比,以祷塔始,以登塔终,写出前后胸次的不同。中间层层波澜,寓理于事,发人省悟,耐人寻味。深邃的哲理与醇厚的诗味融合在一起,深藏于一首纪行诗中,确实是高超的。

东坡《泗州僧伽塔》诗云……张文潜用其意别为一诗云:“山边半夜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雨多潇潇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吴幵《优古堂诗话》)

东坡《泗州僧伽塔》诗:“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此乃隐括刘禹锡《何卜赋》中语曰:“同涉于川,其时在风,沿者之吉,溯者之凶。同艺于野,其时在泽,伊穜之利,乃穋之厄。”坡以一联十四字而包尽刘禹锡四对三十二字之义,盖夺胎换骨之妙也。([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二)

句法之学,自是一家工夫。昔尝问山谷:“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山谷云:“不如‘千岩无人万壑静,十步回头五步坐。’”此专论句法,不论义理,盖七言诗四字三字作两节也。此句法出《黄庭经》,自“上有黄庭下关元”已下多此体。张平子《四愁诗》句句如此,雄健稳惬。([宋]范温《潜溪诗眼》)

《泗州僧伽塔》诗,看得透彻,说得可笑,此何必辟佛,乃能塞彼教之口耶?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

极力作摆脱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