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1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4分)教育强国,我看到了强国理想的实现: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①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民族振兴,我听到了振兴中华的铭志: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②,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cǎi镌B.chǎi捐C.chǎi隽D.cǎi携(2)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响彻云霄B.五雷轰顶C.振聋发聩D.震耳欲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4分)杭州亚运会上,全红婵是跳水项目当仁不让的□人气王□。全红婵在比赛中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反馈观众,并和陈芋汐搭档出战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以“断层式”的领先优势夺冠。在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姐妹俩“神仙打架”,。(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1分)A.在比赛中全红婵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反馈观众。B.全红婵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在比赛中反馈观众。C.全红婵在比赛中用精美的“水花消失术”反馈观众。D.全红婵在比赛中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回馈观众。(2)在文中方框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1分)A.()B.《》C.“”D.‘’(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2分)A.观众见识了一场高水平比赛B.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C.观众体验了跳水的无穷魅力D.观众见证了一场视觉盛宴3.下面是八年级的校园记者王欢对“诚实守信模范”李叔叔的采访。请你结合语境,选择表达得体的一项()(2分)王欢:李叔叔:比如平时对朋友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履行,考试时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将诚信落实在点滴行动中。王欢;谢谢您!A.李叔叔,您好!在生活中您是如何做到诚实守信的呢? B.李叔叔,您好!请问,您认为我们中学生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诚实守信呢? C.李叔叔,您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建议? D.李叔叔,“人无信不立”,请问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20分)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4分)塞下曲[唐]王昌龄饮马①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②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③。昔日长城战④,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⑤。【注】①饮(yìn)马:给马喝水。②平沙:广漠的沙原。③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táo):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④长城战:指开元二年(714)薛讷、王晙在临洮大破吐蕃,杀敌数万。⑤蓬蒿:蓬草、蒿草之类的杂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描绘了塞外苦寒荒凉的景象,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描绘了晚秋苍茫的暮色中,平沙、落日、古城那阔大恢宏又无限苍凉的景色。C.这首诗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诗歌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D.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饱含诗人对保家卫国的将士的赞美之情。(2)赏析尾联中“乱”字的妙处。(2分)5.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文,完成问题。(10分)江水又东,径①黄牛山②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③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④,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节选自《水经注》,有删改)【注】①径:经过。②黄牛山:与黄牛滩毗连,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长江在山间迂回而下。③成就:指人和牛的形状、色彩。④信宿:连宿两夜。(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①东②负③发(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②三朝三暮,黄牛如故。(3)选文中作者抓住了江水的什么特征来写?(3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钱塘湖春行》中以莺莺燕燕的动态描写初春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2分)(2)《龟虽寿》中寄予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2分)(3)《答谢中书书》中采用仰观俯察的方式描写山水的句子是“,”。(2分)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30分)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吕亚萍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摆动,不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落寞和苍凉。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后视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薄暮中渐渐模糊。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为她做片刻停留。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我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她非常开心。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她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每人各一份。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女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离开了。从查出疾病到离世,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就这样离开了。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在下班途中路过您坐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得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有删改)(1)文章描写了“我”和外婆之间的事,请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3分)“我”外婆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①②快乐地与“我”交谈再一次与外婆相见③(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桂树飘香,绿叶轻摆,“不知人间忧欢”,是为了引出下文,衬托“我”忽视至亲、痛失亲人的悲情。B.“我”上门看望外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一方面说明外婆已经老迈,另一方面说明“我”太久没有去看望外婆了。C.“我”成年后,仍然接受外婆给“我”的压岁钱,说明“我”太过冷漠,不知感恩。D.标题《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点明了文章的主旨。(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5分)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我心中,疼痛蔓延。(4)文章结尾作者说:“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联系全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4分)【材料一】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9月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倡导学生向劳动榜样学习,引领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材料二】不能忽视“劳”的作用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从珍馐美味到清洁环境,从平安家园到健康保障,都凝结着大量“看得见”的劳动成果和“看不见”的劳动价值。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准确掌握历史前进、社会运转的内在机理。反之,没有劳动情怀、缺乏劳动锻炼,必然导致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滋生坐享其成、贪图享乐等怠惰奢靡之风。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劳以增智,劳动有助于启发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劳动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教育形态,而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智要强起来,身体也要强起来,精神更要强起来。“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劳动本就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品质的沃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有助于让他们懂得“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知晓“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哲理,涵养“在新时代更好建功立业”的奋斗追求。热爱劳动、不懈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劳动,人之为人的永恒课题,成长成才的必修课程。随着劳动形态更为多元、更富变化,劳动的价值越来越彰显,劳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齐心协力开展好劳动教育,一定能让莘莘学子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05月01日,有改动)【材料三】劳动励心智实践促成长——九江三中初一年级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9月8日,九江三中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初一年级以班为单位对劳动实践田•进行有序划分,并进行统一布置和调配。各班精心挑选所需的种子以及劳动工具,为劳动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劳动。学生们身穿校服,拿起锄头、铁锹等农具,兴奋地走进实践田,有序地开展劳动。在老师们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们自觉分组安排任务,有的认真翻土,有的除草挖坑,有的播种浇水。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学生们充满热情和干劲。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田间地头感受到劳动带来的种种乐趣,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逐渐克服了不良情绪。学生们感受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对“光盘行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摘自大江网2023年9月11日,有删改)(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面实施劳动教育,既要要求学校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也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B.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劳动教育。C.劳动可以树德、增志、强体、育美,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途径。D.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能磨炼意志、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2)联系选文,下列有关新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闻包括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B.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材料三的主体部分为第2.3段。C.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材料三这则消息的导语是第1段。D.消息要报道涉及国计民生、世界风云的大事,如材料三这样报道一校之事有小题大作的嫌疑。(3)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4分)(4)请列举一次劳动经历,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劳动的看法。(4分)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0分)9.某班为了分享《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方法,准备举办一次读书分享会,下面是四位同学准备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3分)A.我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B.我边读边梳理书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通过这种方法,我了解到这本书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和“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C.作者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评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这些内容影响了读者对事实的判断,最好能删去。 D.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上网搜集了一些记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这样我就能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精神。10.《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下列哪个事件()(3分)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 D.淮海战役11.请说说《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含义。(4分)五、写作(50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50分)藤野先生诚恳、严谨的教导,朱德母亲无怨无悔的操劳,居里夫人坚韧、乐观、淡泊的人格魅力……课文中的人物是否给你带来了心灵的慰藉、精神的鼓舞从而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人曾对你有过亲切的关怀、无私的帮助、默默的鼓励?相信你一定对他(她)心存感激。请以“,感谢您!”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10分)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教育强国,我看到了强国理想的实现: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①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民族振兴,我听到了振兴中华的铭志: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②,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A.cǎi镌B.chǎi捐C.chǎi隽D.cǎi携(2)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CA.响彻云霄B.五雷轰顶C.振聋发聩D.震耳欲聋【分析】(1)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字形。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风采”的“采”应读作“cǎi”;“镌刻”的“镌”不能写作“隽永”的“隽”或“提携”的“携”。故选:A。(2)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A.“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十分嘹亮。B.“五雷轰顶”比喻遭到巨大的打击。C.“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D.“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结合语境“装睡梦游”,用“振聋发聩”合适。故选:C。【解答】答案:(1)A(2)C【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杭州亚运会上,全红婵是跳水项目当仁不让的□人气王□。全红婵在比赛中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反馈观众,并和陈芋汐搭档出战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以“断层式”的领先优势夺冠。在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姐妹俩“神仙打架”,。(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DA.在比赛中全红婵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反馈观众。B.全红婵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在比赛中反馈观众。C.全红婵在比赛中用精美的“水花消失术”反馈观众。D.全红婵在比赛中用精湛的“水花消失术”回馈观众。(2)在文中方框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CA.()B.《》C.“”D.‘’(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BA.观众见识了一场高水平比赛B.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C.观众体验了跳水的无穷魅力D.观众见证了一场视觉盛宴【分析】(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搭配不当,应将“反馈”改为“回馈”。故选:D。(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人气王”是特定称谓,故文中方框内应填入引号。故选:C。(3)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仔细阅读各选项可知,ACD选项的主语都是“观众”,转换了主语,衔接不当。故选:B。【解答】答案:(1)D(2)C(3)B【点评】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3.(2分)下面是八年级的校园记者王欢对“诚实守信模范”李叔叔的采访。请你结合语境,选择表达得体的一项()王欢:李叔叔:比如平时对朋友许下的诺言一定要履行,考试时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将诚信落实在点滴行动中。王欢;谢谢您!A.李叔叔,您好!在生活中您是如何做到诚实守信的呢? B.李叔叔,您好!请问,您认为我们中学生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诚实守信呢? C.李叔叔,您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建议? D.李叔叔,“人无信不立”,请问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得体,然后逐项进行辨析。【解答】A.“在生活中您是如何做到诚实守信的呢?”这个问题不是针对中学生的,所以不合适。B.适合;C.“李叔叔,您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建议?”这个问题太大,不具体,所以不合适。D.这个问题也太大,不具体,所以不合适。故选:B。【点评】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20分)4.(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塞下曲[唐]王昌龄饮马①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②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③。昔日长城战④,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⑤。【注】①饮(yìn)马:给马喝水。②平沙:广漠的沙原。③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táo):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④长城战:指开元二年(714)薛讷、王晙在临洮大破吐蕃,杀敌数万。⑤蓬蒿:蓬草、蒿草之类的杂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描绘了塞外苦寒荒凉的景象,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描绘了晚秋苍茫的暮色中,平沙、落日、古城那阔大恢宏又无限苍凉的景色。C.这首诗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诗歌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D.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饱含诗人对保家卫国的将士的赞美之情。(2)赏析尾联中“乱”字的妙处。【分析】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ABC.正确;D.有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不满和对牺牲战士的哀悼,以及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故选:D。(2)本题考查炼字。“白骨乱蓬蒿”意思是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白骨乱蓬蒿”,“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一个“乱”字,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答案:(1)D(2)“乱”字写出了将士们为国征战千里,最终落得身死荒野、无人掩埋的凄惨下场,表达了诗人对牺牲战士的哀悼以及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5.(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文,完成问题。江水又东,径①黄牛山②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③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④,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节选自《水经注》,有删改)【注】①径:经过。②黄牛山:与黄牛滩毗连,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长江在山间迂回而下。③成就:指人和牛的形状、色彩。④信宿:连宿两夜。(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东向东②负背负③发出发(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②三朝三暮,黄牛如故。(3)选文中作者抓住了江水的什么特征来写?【分析】参考译文:江水向东流去,流经黄牛山,山下面有一个石滩,名字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形状像是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轮廓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即使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个早晨几个夜晚,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的样子。”【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江水向东流去。东:向东。②句意:形状像是人背着刀,牵着牛。负:背负。③句意:早晨从黄牛山动身。发:出发。(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重点词:莫,没有;究,探究。句意: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②重点词:暮,夜;如,像。句意为: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的意思“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即使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可知水流湍急、迂回。答案:(1)①向东;②背负;③出发。(2)①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②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3)水流湍急、迂回。【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钱塘湖春行》中以莺莺燕燕的动态描写初春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龟虽寿》中寄予诗人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答谢中书书》中采用仰观俯察的方式描写山水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重点字:暖、啄)(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30分)7.(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吕亚萍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摆动,不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落寞和苍凉。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后视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薄暮中渐渐模糊。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为她做片刻停留。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我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她非常开心。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她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每人各一份。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女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离开了。从查出疾病到离世,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就这样离开了。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在下班途中路过您坐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得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有删改)(1)文章描写了“我”和外婆之间的事,请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我”外婆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①静静地坐在院门口②走进那个小院看望外婆快乐地与“我”交谈再一次与外婆相见③生病、去世(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写桂树飘香,绿叶轻摆,“不知人间忧欢”,是为了引出下文,衬托“我”忽视至亲、痛失亲人的悲情。B.“我”上门看望外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一方面说明外婆已经老迈,另一方面说明“我”太久没有去看望外婆了。C.“我”成年后,仍然接受外婆给“我”的压岁钱,说明“我”太过冷漠,不知感恩。D.标题《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点明了文章的主旨。(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我心中,疼痛蔓延。(4)文章结尾作者说:“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联系全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文章回忆了外婆对“我”的疼爱,而“我”总以为来日方长忽略了对外婆的关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自责与忏悔,觉得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作者表面写外婆对“我”的爱,其实是为了自我检讨。【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联系“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落寞和苍凉”可概括为:静静地坐在院门口;联系“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灿烂了……”可概括为:走进那个小院看望外婆;联系“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离开了”可概括为:外婆生病、去世。(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有误,写成年外婆仍给“我”压岁钱是为了表达外婆对“我”的疼爱,“说明‘我’太过冷漠,不知感恩”并无依据。故选:C。(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联系“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可知“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我心中,疼痛蔓延”中的“像一根细针”,将外婆的问话比作“一根细针”,针容易伤人,刺痛了“我”的内心,抒发了“我”的内疚之情。(4)本题考查开放探究。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如:“桂树飘香”,让人沉浸其中,外婆的慈爱就像桂树的清香;“不幻想来日方长”写出要珍惜拥有的东西,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答案:(1)①静静地坐在院门口②走进那个小院看望外婆③生病、去世(2)C(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外婆的问话比作“一根细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内心的疼痛,抒发了“我”的内疚之情。(4)示例: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世事无常,要珍惜拥有的东西(或珍惜当下),不要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8.(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9月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倡导学生向劳动榜样学习,引领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材料二】不能忽视“劳”的作用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从珍馐美味到清洁环境,从平安家园到健康保障,都凝结着大量“看得见”的劳动成果和“看不见”的劳动价值。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准确掌握历史前进、社会运转的内在机理。反之,没有劳动情怀、缺乏劳动锻炼,必然导致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滋生坐享其成、贪图享乐等怠惰奢靡之风。美好品德的陶冶,智慧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养成,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离不开特定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实践。劳以树德,劳动能传递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劳以增智,劳动有助于启发思考科学原理、探索事物奥秘;劳以强体,动动手、流流汗,强健了体魄,增强了体能;劳以育美,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创造,本身就是在提高美育素养。劳动教育并不是孤立的教育形态,而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力抓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智要强起来,身体也要强起来,精神更要强起来。“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劳动本就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品质的沃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青少年心中,有助于让他们懂得“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知晓“共和国的大厦是靠一块块砖垒起来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哲理,涵养“在新时代更好建功立业”的奋斗追求。热爱劳动、不懈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劳动,人之为人的永恒课题,成长成才的必修课程。随着劳动形态更为多元、更富变化,劳动的价值越来越彰显,劳动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齐心协力开展好劳动教育,一定能让莘莘学子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摘自《人民日报》2022年05月01日,有改动)【材料三】劳动励心智实践促成长——九江三中初一年级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9月8日,九江三中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初一年级以班为单位对劳动实践田•进行有序划分,并进行统一布置和调配。各班精心挑选所需的种子以及劳动工具,为劳动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劳动。学生们身穿校服,拿起锄头、铁锹等农具,兴奋地走进实践田,有序地开展劳动。在老师们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们自觉分组安排任务,有的认真翻土,有的除草挖坑,有的播种浇水。虽然天气炎热,但是学生们充满热情和干劲。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田间地头感受到劳动带来的种种乐趣,也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逐渐克服了不良情绪。学生们感受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对“光盘行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摘自大江网2023年9月11日,有删改)(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全面实施劳动教育,既要要求学校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也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B.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离不开劳动教育。C.劳动可以树德、增志、强体、育美,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途径。D.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能磨炼意志、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2)联系选文,下列有关新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新闻包括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B.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材料三的主体部分为第2.3段。C.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材料三这则消息的导语是第1段。D.消息要报道涉及国计民生、世界风云的大事,如材料三这样报道一校之事有小题大作的嫌疑。(3)请简要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4)请列举一次劳动经历,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劳动的看法。【分析】本题是关于劳动的材料阅读,第一、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第四题考查阅读看法。【解答】(1)ABD.正确;C.有误,“劳动”“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途径”,表述绝对。故选:C。(2)ABC.正确;D.有误,消息对涉及的内容、对象并没有大小轻重的限定。故选:D。(3)结合“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9月8日,九江三中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励心智实践促成长——九江三中初一年级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可以概括为:9月8日,九江三中初一年级师生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4)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为唯一。列举出自己的一次劳动经历,谈谈对劳动的看法即可。答案:(1)C(2)D(3)9月8日,九江三中初一年级师生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4)示例:每逢春节,家里都要大扫除,今年妈妈让我负责打扫自己的房间。收拾书桌、整理书柜、换洗床单……原本我一直以为打扫房间是轻松简单的事,直到自己做了之后才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辛苦。这次劳动经历告诉我: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能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劳动的价值和个人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0分)9.(3分)某班为了分享《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方法,准备举办一次读书分享会,下面是四位同学准备的发言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A.我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B.我边读边梳理书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通过这种方法,我了解到这本书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和“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C.作者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评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这些内容影响了读者对事实的判断,最好能删去。 D.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上网搜集了一些记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的纪实作品,这样我就能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精神。【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的掌握。根据名著内容及平时对阅读方法的掌握分析判断。【解答】ABD.正确;C.有误,《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作者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穿插分析和评论,直接阐明自己的见解”,这些文字是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读者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读懂这本书,没有必要删去。故选:C。【点评】《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作品,其阅读的方法要与一般文学类作品相区分。10.(3分)《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陕北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下列哪个事件()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 D.淮海战役【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解答】A.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B.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D.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故选:A。【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11.(4分)请说说《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含义。【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标题的理解。《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主要讲了作者自1936年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