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_第1页
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_第2页
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_第3页
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_第4页
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质监测服务投标方案目录TOC\o"1-3"\h\u3540第一章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1232102第一节项目背景 1218802一、概述 128761二、造成饮用水污染的可能原因 1231122三、水质监测的意义 1517708第二节项目概况 1618779一、水源地概况 1613319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1718892三、项目必要性与可行性 175334第三节项目需求分析 189628一、服务对象 186346二、业务需求 197470三、功能需求 2019178四、信息需求 2221230第二章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 26361第一节组织及管理目标 2629653第二节项目组织机构 2828324一、项目组织结构 2825841二、设置原则 2930479三、项目组织结构图 299746四、项目部工作职责 3023458第二节拟配备的人员 3123318第三节岗位职责 331151一、总经理 3314443二、技术负责人 3421985三、质量负责人 3813500四、试验室主任 402471五、收样员 4112515六、检测组组长 426632七、检测员 434249八、监测员 4428023九、质量监督员 4520860十、设备管理员 4615683十一、内部审核人员 4723388十二、样品管理人员 488691十三、安全员 4923545十四、档案资料管理员 5029491第四节项目管理模式 5020880第五节试验检测人员廉政、安全工作的有效机制 5411911第六节人员培训计划 5617128一、培训目的 562468二、培训要求 5722724三、对实验员的要求 5713467四、培训的具体内容 5727616五、培训实施计划 5812895第三章项目管理规章制度 6029673第一节水质管理与监测制度 608808第二节水质化验室管理制度 6426376一、水质化验室工作职责 6427777二、水质化验室安全制度 6722267三、水质化验室工作管理制度 722058四、化学药品及易损品管理制度 7816344五、水质化验室质量管理 788748六、试剂溶液使用管理规定 8324036七、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8517110第三节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管理制度 8619236一、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管理制度 8620092二、水质监测系统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8827293三、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设备管理制度 8929421四、日常巡检制度 905718五、化学器皿、试剂使用管理制度 9116317六、水质在线监测运行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9328310第四节水质在线监测运维人员管理制度 9428433一、日常维护、管理规定 9423547二、在线监测运维人员责任制度 9518907三、运维人员日常工作 969048四、设备故障预防处置制度 9710936第四章水质自动监测中心建设方案 988577第一节建设任务及规模 9832025一、中心站 9813929二、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中心 9816991三、建设规模 9825150第二节方案设计 9913574一、监测中心建设原则 9927759二、设计依据 1008737三、监测中心点选址及用地 10127573四、生产业务用房及其附属设施 1035038第三节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设计 11032665一、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11031368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功能及特点 11220245三、水质自动监测中心集成设计 12715629四、监测中心通信设计 14315675五、中心站设计 14530627第四节水质自动监测中心设计系统特色与应用 1543075一、模块化设计监测参数扩展性强 15426313二、完善的数据质量控制手段 1549912三、系统智能化使运行管理更便捷 15728249四、提高应急事件响应能力 15822681五、数据分析与应用 1584128第五节设备材料清单 1616565一、监测中心的设备材料清单 16129692二、中心站配置清单 16210927第五章仪器设备投入计划 16330238第一节拟配置的设施设备 16317195一、仪器设备配备 1635154二、交通工具配备 16426201第二节主要监测设备简介 1646164一、流量计 16425261二、COD在线监测仪器 1706320三、氨氮在线监测仪器 18421936第三节设备安装方案 19024647一、系统描述 1908107二、安装条件 1916199三、人员、设备、机具、材料 19119926四、施工步骤 19117637五、作业要点 19230439六、安全技术与环境保护 19516004第六章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方案 2019524第一节运行维护总体内容 20130013第二节运行维护方案概述 204710一、运行维护目标 204882二、运维方案概述 20424326第三节远程维护 20526414一、远程维护主要内容 2058952二、远程监视 20517411三、远程反控 20612314四、运维信息统计评价 20622752五、运行故障统计 20718267第四节现场维护 20729103一、例行巡检 20716596二、定期养护 2106835三、仪器校准 23825117四、数据异常处置 23819452五、水站系统故障处理 24020598六、数据缺失处理 24213685第五节运维计划及运维报告 24317698一、运维计划 24322607二、运维报告 2457582三、监测数据统计报表 24516600第六节运行档案与记录 24628325第七章水质监测方案 2633074第一节水质监测布点方案 26314353一、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26332291二、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2632337三、湖泊、水源地监测垂线(或断面)的布设 26423734四、采样点的确定 2658118五、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2652855第二节水质采样方案 2668818一、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26610987二、水样采集与保存方法 26721734三、监测方法和技术的选择 27016757第三节质量保证及结果表达 27224119一、质量保证 27215054二、结果表达 27415843第八章水质采样实施方案 2775582第一节采样方案 27710108一、采样时间 27712113二、采样点 2771445三、水样采集与保存 2773035第二节水样监测方法 2809622一、温度和PH的测定 28115233二、溶解氧DO 28222493三、化学需氧量COD 2884638四、高锰酸盐指数 29230797五、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9632277六、挥发酚的测定 3017732七、总有机碳TOC 30923081八、六价铬的测定 31332577九、氨氮的测定 31815170十、总磷的测定 3258915十一、悬浮物(SS)的测定 332270第九章质量保障体系 33512422第一节水质监测质量保障措施 33526839一、水质监测的工作意义 33515401二、生态环境水质检测中的问题 3367190三、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措施 33717042第二节水质监测质量管理监督细则 34016517一、总则 34026088二、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34032182三、水质监测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和考核 34011609四、实验室质量考核与比对实验 34619582五、实验室能力验证 35027473六、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质量管理 35118110七、水质监测仪器设备管理 35218102八、水质自动监测中心的管理 3548771第三节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及保证 3541714一、对于水质评价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 3556100二、实验室中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 35632269三、水质检测中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保证 35716310第十章应急预案 3596701第一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5930497一、编制目的及应用范围 35931535二、突发事件应急小组 35915991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物资保障和委外程序 36026042四、各类突发事件基本应急处理步骤 36115946五、附则 3729341第二节节假日期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预案 37320845第三节自动监控设备故障预防与应急措施 37724175第四节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3829378第五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 38920561第六节应急监测工作程序 402温馨提示:本方案目录中的内容在word文档内均有详细阐述,如需查阅,请购买后下载。说明一、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项目组织机构”,可参照第二章;二、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项目管理制度”,可参照第三章;三、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系统建设方案”,可参照第四章;四、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系统运维方案”,可参照第六章;五、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项目实施方案”“水质监测方案”,可参照第七章;六、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质量保障措施”,可参照第九章;七、如招标文件评分标准中有“应急预案”,可参照第十章。编制依据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及设计文件等相关资料。二、国家现行技术规范、标准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规范、规程及技术标准。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三)《水文监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四)其他法律法规。四、行业规范、标准(以下内容根据招标文件及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第一章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第一节项目背景一、概述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重要物资。地球上的淡水除少量供饮用外,更多的应用于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使得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回流水等直接排入天然水体,造成江、河、湖、地下水等水源的污染,使本来就十分匮乏的淡水水源受到污染。在我国所有大城市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都在迅速恶化,威胁人的健康和自然价值。对于人体来说,水是最重要的物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约占人体重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被喻为生命之源。每天我们都要摄取一定量的水来保证自身生理活动的需要,而这些水的水质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身体健康。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饮用水水质质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二、造成饮用水污染的可能原因(一)腐蚀、结垢对水质的污染供水系统一般使用用钢管作为自备井供水管网的主要管材,且未进行内涂衬。当水流过未经涂衬的金属管道、配件、水箱的过程中,由于腐蚀等作用生成各类沉积物在内壁形成结垢层。结垢层对水质的危害程度与系统投入使用的年限有关,年限越久对水质的污染也越严重。据国内研究,对于未作防腐处理的金属管道,当年限超过5年,结垢层就已经达到了恶化水质的程度。现在新建的供水系统一般使用PVC、涂层钢管等新材料,这样尽管造价偏高,但是在长远和保证水质方面还是经济合理的。(二)微生物和藻类对水质的污染微生物在供水系统中的再度繁殖,主要表现在:1.细菌和大肠杆菌的再度繁殖;2.自养型铁细菌的繁殖;3.硫的转化菌的繁殖;4.硝化与反硝化细菌的繁殖。在供水系统中与微生物共生的还有藻类,最常见的有直链藻属、脆杆藻属、星杆藻属及小球藻属等。藻类使水中有机物的浓度提高,有机物本身又成为细菌、线虫等微生物的营养成份。上述微生物和藻类往往是以结垢层作为基地和庇护所而滋生的,最终形成“生物膜”。国内有关部门在“生物膜”中检出铁、锰等金属元素16种和对人体有害的铅、汞等元素5种,并检出铁细菌、大肠杆菌等6种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微生物和藻类造成二次污染的主要环节在支管末梢和贮水池(箱)等处,尤其是滞流管段更为严重。造成微生物和藻类滋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消毒;二是水的滞留时间过长。(三)外界造成的二次污染1.水源井的外界污染:有些水源井缺乏良好的密闭设施,井周围有厕所、化粪池、垃圾堆、生活污水管道及工业污水管渠等污染源。另外,有些地下式深井潜水泵室的入孔与周围自然地面齐平,故地面雨水和污水很容易从入孔灌入井室。2.贮水池的外界污染:有些地下或半地下贮水池周围也有厕所、化粪池、垃圾堆、生活污水管道及工业污水管渠等污染源。有些则入孔密闭不严,水池易受虫、鼠、沙尘等污染。有些地下式贮水池的入孔位置偏低,易受地面雨水和污水的污染。3.管道及附属设备的外界污染:敷设在暖沟内的供水管道由于热媒管道的散热、渗漏而长年处于湿热环境,故腐蚀严重,年久失修也极易发生穿孔。供水管若受进入暖沟内的雨、污水及采暖管道渗漏水的浸泡,则外部脏水就可能在管网失压或停水时从管道穿孔处、阀门渗漏处、接口不严密处及自动排气阀处吸入管内,引起水质污染。据调查,供水管遭暖沟积水浸泡导致水质污染的事故是不胜枚举的。4.用水点处的外界污染:具有受水容积的卫生设备,其配水支管没有空气隔断措施或空气隔断不符合要求,一旦管网失压或停水,因虹吸作用引起回流污染。发生此类污染常见的有:(1)大便器用普通阀门直接冲洗;(2)洗脸盆、浴盆等配水龙头与溢流面齐平;(3)给水龙头接软管淹没式出流。如:洗衣机接软管浸没式进水,管网停水引起泡沫洗涤污水回流入管网的水质事故近年来在洗衣房、学生公寓及居民住宅发生过多起。三、水质监测的意义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也在日益增长。同时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导致地表、地下水体的污染,水质恶化,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的紧张。在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要更珍惜水资源,同时检测部门做好检测工作,为民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水检测是关乎民生大事,不可小觑,这就是它的重要意义。水质检测是指对水中的化学物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态系统进行统一的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测,测定水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等工作。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1.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2.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水质监测对整个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控制以及维护水环境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饮用水来说,若水中含有有害细菌,如伤寒、霍乱、痢疾等病菌时,便会传播各种传染病当水中存在大量浮游生物(如原生动物、藻类等),会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并产生臭味和水色。若水中含有某些矿盐杂质,也会引起各种病症。如饮用水中氟的含量过多,会使牙齿产生斑纹,而引起“斑齿病”,严重者可使牙齿完全溃坏。至于日常生活排出的污水,也会传播疾病。因此,监测饮用水水质是否符合饮用水的标准对保证人民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工业用水来说,因工业生产用途不同对水质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锅炉用水不能含有大量钙、镁的硫酸盐,否则锅炉里面将产生水垢,不但会耗费过多的燃料,而且也有可能引起锅炉爆炸;再如,冶金工厂中的冷却设备,对给水中悬浮物的含量有很严格的规定。因此,监测工业用水水质对预防工业用水影响产品质量或损害容器及管道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项目概况(投标人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自行编制)一、水源地概况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质和地貌:沿岸城市分布:人口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二、现状与存在问题(一)水源地水质监测现状XX市XX水源地是XX市重要城镇供水水源地之一,也是当地集中供水地表水源地,目前XX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市生态环境局都只对XX水源地开展了每月1次的常规水质监测工作,XX水源地每年进行间歇性的水质监测,均未开展水源地水质持续的自动监测分析工作。(二)水源地保护存在问题XX市XX重点水源地保护项目是为保障当地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服务的,近年来,随着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及工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造成江河湖库水质下降,甚至影响水源地的水质,严重影响人民生活饮用水安全。水量、水质结合分析评价和预测预报工作还很薄弱,不能满足水源地水生态保护的需要,因此,把XX重点水源地作为重点保护,须建立水源地自动水质监测中心,并正常开展水质动态监测与评价工作,以保障当地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三、项目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水源地供水安全的需要随着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及工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造成江河湖库水质下降,甚至影响水源地的水质,严重影响人民生活饮用水安全,急需加强重点水源地的监测能力和水源地供水安全分析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以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设XX重点水源地保护工程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二)科学规划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XX市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XX市的水资源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矛盾已开始暴露出来,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是用水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对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较为薄弱,通过建立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中心,提高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快速有效地为政府提供江河湖库的实时水质信息和发展趋势分析信息,为政府部门确保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对于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项目需求分析一、服务对象XX主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建设项目服务对象主要包括:1.XX市水利局。2.XX市水文水资源局3.地方政府部门和供水部门。项目建成后,XX市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系统的运行与管理。二、业务需求(一)各级服务对象业务需求1.XX市水环境监测中心(1)掌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信息,对水质监测评价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合理的分类和组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存储交换标准,构建各种专业应用系统,提高数据传输和分析效率,提高对突发、恶性水质污染事故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判断发展趋势及成因分析,为重要决策及常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为管理部门提供多方位、多侧面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2)向XX市局报送有关水质监测统计数据,内部发布水质监测信息。2.XX市局从系统获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信息,为水资源评价、规划提供信息支持,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当地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2.各级政府部门和供水部门根据收到的水质监测数据快速响应,做出相应的决策,保障经济社会用水安全。(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业务需求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是一套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技术、自动监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所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是一个集成多项监测指标的分析仪表,从采样、分析到记录、整理数据(包括远程数据)、中心远程控制等功能并结合相应的监控及分析软件组成的实时在线自动监测及监控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业务功能为:通过对受控水质的控制取样、自动分析和记录及超标报警,实现对水质监测结果的远程监视;对监测设备的故障监视、停电保护及来电自动恢复等功能。尽早发现水质的异常变化,为防止水质污染迅速做出预警预报,及时追踪污染源,从而为管理决策服务。三、功能需求1.实现水质监测自动化通过水质在线自动分析仪器可对水质进行自动、连续或周期监测,数据可远程自动传输,也可随时查询所设站点的水质数据。中心站可以显示现场数据,仪器发生故障时,报警功能可提醒用户并告知故障原因。2.积累长系列水质监测数据,控制污染总量,实现水污染的报警水质自动监测一改过去总在事后才能向有关部门提供水质信息的被动局面,通过对监测结果的上升趋势或突变数据的分析,实现水质发生恶化时的自动报警或响应,充分体现了水利部门水量水质综合管理的优越性。3.实现水质信息在线查询和共享,及时掌握水质动态,解决区域界面污染纠纷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水质信息的在线查询、分析、计算、图表显示、打印等功能,各单位之间水质信息的可互访共享,实现水环境综合评价,为领导迅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外,在跨行政区域的水域中,往往对水污染事故互相推卸责任,主管部门难以界定、追究事故责任方。若在交界断面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即可通过监测各方的排污情况,使水污染事故的责任者无所遁形。4.建立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加速XX市水环境监测技术向标准化发展水质监测信息的传递离不开安全可靠的通信网络。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促进水利部门水环境监测系统计算机联网,改革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报告的编报,通过标准化的水环境监测技术,提高各部门水质监测工作效率。通过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全面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网络系统管理和网络安全能力,满足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5.完备、实用的监控环境为确保系统能安全、稳定的运行,需充分考虑系统站房、供电、保护和告警、过电压保护和接地、安防、通风空调等方面的设计。四、信息需求1.信息内容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信息需求监测水温、pH值、DO(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COD、总磷共8项参数。由于水质监测参数的信息种类很多,单独依靠一个监测装置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不同监测装置的信息,以服务于水质自动监测为目的,构建水质自动监测体系。2.水质自动监测需求为确保及时掌握区内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情况,需要监测主要江河、湖泊、水源地的水质变化,随时能够启动运行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现问题,要能够基本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灾情信息,以应对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有效机制,显著提升应对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增强现场信息采集和与水质监控中心信息交互能力,针对水污染突发事件频发的实际,加强固定站点监测,增强移动监测能力。3.水质信息发布需求应能针对系统的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面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区内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面向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布的信息主要包括:经双方协商确定需要的水质监测数据。4.信息交换需求信息交换是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要求,必须要在数据信息的一致性、可靠性、高效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方面加以保障。一致性:在数据分布存储和发布处理时,一致性原则是最重要的,数据分布不应该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数据一致性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设计来实现和控制的。可靠性:在数据分布系统中,要保证系统的某一部件失效时,其余部分仍能支持系统运行,要通过在不同地点存放冗余数据来保证可靠性。高效性:通过合理的数据分类,使数据存放在其常用的地点,并建立数据同步复制和更新规则,以提高系统的响应时间。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数据分布是集中和分散的统一。一方面,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数据集中管理的方法,它通过集中管理实现数据共享,通过抽象实现数据的独立,给用户提供一个总的、聚合的、唯一的数据集合与统一的数据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分散的系统,给数据的分布提供了条件和技术,并通过通信线路互连的计算机进行数据分布,以适用用户地域分散的需要。5.信息存储需求为便于数据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各级存储系统应互相独立,不存在依赖关系,但是要体现“统一标准、分布存储”的原则;各级应用系统相互独立,并在必要时可连接异地存储系统,同时需要较少网络流量和保持数据一致性,各级信息存储系统间没有直接的控制关系,但要提供接口与有关单位实现信息共享。6.安全需求系统安全设计是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并在系统遇到故障时(包括硬件损坏和软件系统崩溃等),能够有效的避免信息丢失和破坏,并尽快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7.性能要求(1)系统稳定性要求系统软硬件整体及其功能模块具有稳定性,在各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死机现象,更不能出现系统崩溃现象。(2)系统可靠性要求系统数据维护、查询、分析、计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3)容错和自适应性能对使用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局部错序或可能导致信息丢失的操作能推理纠正或给予正确的操作提示。对于关联信息采用自动套接方式按使用频度为用户预置缺省值。(4)易于维护性要求系统的数据、业务以及涉及电子地图的维护方便、快捷。(5)安全性要求保障系统数据安全、不易被侵入、干扰、窃取信息或破坏。(6)可扩展性要求系统从规模上、功能上易于扩展和升级,应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预留相应的接口。(7)数据精确度数据从采集、监测、录入、上报到入库,经过多种工序,要保证数据精度。(8)时间特性系统的响应时间、更新处理时间、数据转换与传输时间及运行效率都应满足实际运行的要求。(9)适应性系统在操作方式、运行环境、与其他软件的接口以及开发计划等发生变化时,应具有的适应能力。8.系统运行需求(1)用户界面用户只要了解实际工作的工作流程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无需经过复杂的操作培训即可很方便地使用。(2)菜单格式、快捷键等要充分考虑用户习惯,做到方便易用。9.软件接口系统应在具有实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并具有先进性和开放性,能根据实际运行需要与其他相关软件兼容并存。第二章项目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第一节组织及管理目标我公司依据多年相关项目的经验积累,总结出了对于大型项目管理和实施的项目管理和实施的方法论。本次项目建设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人员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风险管理、文档管理、范围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组织人员管理:本项目需求的工程检测设备种类多、数量大、技术要求高,涉及供应商、国内外多个产品厂家、采购方各个相关部门等;技术复杂实施难度大。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组织、清晰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人员配备,同时制定该项目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相互的关系和责任,精心组织项目准备和项目实施工作。本部分工作包括了对组织和人员的一系列协调和管理工作。质量管理:该项目所采用的硬件/软件产品不仅有相应的功能要求,而且有工业技术指标、协议标准等要求。该项目工程的质量控制是建立在这些功能和指标可实现基础上,予以设计质量、施工质量、设备质量等的全面监督和控制。在验收过程中的质量验收不仅是功能的实现,而且是技术指标或标准的实现。进度管理:该项目工程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度是指在某一节点上不同平台,广度是指不同区域的互联。因此其进度控制包括节点施工进度、不同区域的施工进度、物质供应进度、进度的协调等。由于项目时间紧,因此整个进度控制不仅需要精心设计进度计划,而且需要计划进度和实施进度之间的协调和严格控制。风险管理: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和一些问题的不可预知性,项目的实施存在风险。风险管理主要是根据我公司的项目经验,提出该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风险后果及风险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文档管理:文档作为管理依据、任务之间联系的凭证、质量保证、培训与参考、软件维护支持和历史档案,对项目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文档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相应的详尽的文档,并指定专人管理。范围管理:需要准确定义项目的范围,以及对项目的工作范围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采购管理:需要对项目采购的资源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成本管理:该项目工程的成本管理,不仅是采购人或供应商的费用预算和费用计划,而且是与项目进度相配匹的投资或投入控制。沟通管理:对项目的项目会议等沟通活动进行管理,有效地协调和沟通项目组的各个组成部分。第二节项目组织机构一、项目组织结构由于项目的一次性与独特性的特点,在决定一个项目以后,就需要根据这一项目的具体情况,建立项目的管理班子,负责项目的实施、负责项目的费用控制、时间控制和质量控制,按项目的目标去实现项目。项目结束后,项目的管理组织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就不复存在。按照组织结构的基本原理和模式,项目的组织结构也可分为线性的项目组织结构、职能的项目组织结构和矩阵的项目结构等若干形式。项目管理组织的结构实质上是决定了项目管理班子实施项目获取所需资源的可能方法与相应的权力,不同的项目组织结构对项目的实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公司本次项目组织采取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是一种混合形式,它在常规的职能层级结构之上“加载”了一种水平的项目管理结构。根据项目与职能经理相对权力的不同,实践中存在不同种类的矩阵体系,分别有权力明显倾向于职能经理的职能矩阵,权力明显倾向于项目经理的项目矩阵和传统矩阵安排的平衡矩阵。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在于:一是和职能式组织结构一样,资源可以在多个项目中共享,可大大减少项目式组织中人员冗余的问题;二是项目是工作的焦点,具有一个正式指定的项目经理会使他对项目给予更强的关注,负责协调和整合不同单位的工作;三是当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公司可以平衡资源以保证各个项目都能完成其各自的进度、费用及质量要求;四是项目组成员对项目结束后的忧虑减少,他们一方面与项目有很强的联系,另一方面他们对职能部门也有一种“家”的感觉。二、设置原则职责分明:建立项目责任制,实行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最终确保整体目标的圆满实现。人员优化:选派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领导决策者,要求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懂技术、讲科学、善管理、重实际,能胜任各自分管的管理组织工作。设备合理:根据招标文件的有关要求及工程的实际情况,我单位分别对我公司和分部试验室配备了试验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配置满足相关标准。进场后,对仪器设备将进行检定。三、项目组织结构图四、项目部工作职责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水质的各项政策、法令、标准规程和制度;贯彻执行质量管理手册和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计划及制度,不折不扣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2.负责公司范围内水质检测和监测工作。严格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及《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2006)对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水质进行检测和监测。3.负责城市供水(包括原水、出厂水和管网水)规定的定期检测并对水质状况做出统计、分析和评价。4.对水处理剂进行试验,并指导水厂进行加药加氯工作。5.负责监测数据的汇总及检测报告编制工作,对水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各种水质监测报表。6.负责对突发性水质污染事件进行监测,开展水质分析和水质污染处理的研究,为提高净水工艺提供科学依据。7.发现水质问题及时报告运营管理部及主管领导,同时积极查找原因,提出处理意见。8.负责年度水质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及有关技术报告编写工作。9.负责编报月度年度分析仪器和化学试剂的购置计划,并协助组织购买工作。10.负责仪器设备管理、维护及自检、送检工作,做好试剂采购及有毒药品的安全管理工作。11.按时完成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第二节拟配备的人员拟派驻本项目的主要人员汇总表姓名年龄性别职称工程师资格证书编号工作年限拟定职务项目经理简介岗位名称项目经理姓名年龄性别毕业学校学历和专业毕业时间拥有的执业资格专业职称执业资格证书编号工作年限主要工作业绩及担任的主要工作项目技术负责人简介岗位名称技术负责人姓名年龄性别毕业学校学历和专业毕业时间拥有的执业资格专业职称执业资格证书编号工作年限主要工作业绩及担任的主要工作第三节岗位职责一、总经理1.负责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以及其他重要的管理体系文件的批准和发布;2.最高管理者授权发布质量方针和目标并贯彻和保持,颁发《公正性声明》,批准《员工行为规范》、《服务承诺》;3.负责批准开展检验检测工作所需的环境条件的配置计划;4.负责仪器设备和设施购置的批准及报废的审批工作;5.负责审批安全及内务管理制度;6.负责受控文件外借的批准;7.对于复杂的、重大的、综合的或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有争议的工程、法院仲裁的工程项目的检验检测,经评审后由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人批准;8.负责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和重大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批准;9.批准复杂的、重大检测客户要求、标书及合同的评审结果;10.负责检验检测分包项目的批准及合同的签订;11.负责批准《合格服务和供应商名册》和采购文件;12.负责重大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的批准;13.负责批准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及提供内部审核所需资源;14.主持管理评审;批准“管理评审计划”、组织议定改进措施并予以实施;批准《管理评审报告》;15.为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权、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的各项措施提供所需的资源;16.批准新入职员工的录用条件;与员工签定劳动合同;审批岗位职责及任职条件;17.负责审核与批准技术负责人开展新检验检测项目的申请并配置开展新检验检测项目相关资源。二、技术负责人1.主持保密管理工作、批准借阅保密资料;2.负责制定公司人员的《人员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人员能力考核评定,确认工作;3.负责组织设备管理员和检测室对仪器设备进行验收,并填写购入《仪器设备调试/验收记录》(在设备技术档案中);4.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修复后的设备验收,检查其技术性能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对设备管理员填写的《仪器设备调试/验收记录表》进行审批;5.负责依据检验检测标准或技术规程组织公司检验检测环境条件要求和配置,制定配置计划并进行审批;6.负责组织公司检验检测设备和设施的统一规划和配置管理工作,负责设备操作规程、校准/检定计划的审批;7.负责组织对检验检测设备和设施全过程的监督,组织公司检验检测设备和设施统一规划和配置管理工作,组织设备论证验收及负责设备降级的审批;8.负责组织对复杂的、重大检测客户要求、标书及合同的评审,并解决执行合同所必要的资源;9.对于复杂的、重大的、综合的或国家、省、市重点工程、有争议的工程、法院仲裁的工程项目的检验检测,由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此项目的要求、标书、合同进行评审,保留《合同评审记录》。经评审后由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人批准;10.对分包公司能力进行定期审核。进行检测能力等的评价工作。技术负责人在确认分包公司的能力及资质符合要求后,应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分包方的选择、评价及分包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相关要求;11.负责主持客户在技术环节中投诉的确认、调查及处理工作,制定处理措施,负责与客户的沟通协调工作,监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落实和改进,落实客户提出的意见和解释;12.负责检验检测工作技术运作方面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的批准工作,负责组织技术质量室、各部门采用标准网、质检系统公示信息等多种有效可靠的渠道,对在用的标准、技术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进行定期追踪,技术质量室、检测室据查新情况定期进行清理更新,以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负责公司使用标准的现行有效和变更、确认的批准工作,组织非标准方法或自编方法的确认,批准对标准方法的偏离;13.负责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批准,组织制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作业指导书;14.负责组织相关检测室负责人编写细则或作业指导书以保证对标准实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应形成正式的书面文件并应经过编制、审核和批准的手续以保持该文件的有效性。当需要对作业指导书进行调整或修改时,也应当履行审批手续;15.负责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验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的评定并审批不确定度报告;16.负责建立和实施有效的数据保护系统,负责检测用计算机程序软件的应用及更改的审批,负责组织定期对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系统的核查;17.负责审批《年度质量控制计划》,组织检验检测机构间比对、能力验证活动。组织对质量控制方法和计划进行评价;18.参加管理评审,报告公司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检验检测能力和资源情况、质量控制、人员培训等情况;19.技术负责人批准后,相关记录可提供给客户查阅,但不得外借。查阅人员必须进行登记,技术质量室应注意保密,执行《保护客户秘密和所有权程序》;20.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分别组织管理评审会议文件和报告;21.技术负责人根据评审结果,对检测方法是否适合于预期用途进行最终确认,并在申请表中“确认有效性声明”一栏中签署声明。22.负责监督对标准物质管理的执行情况,及报废的审批,组织人员监督样品管理的实施;23.负责技术方面严重不符合工作的评价,负责组织不符合原因的分析和调查,批准处置意见、组织对不符合工作的验证;24.发现所采用的检测方法和操作细则有问题时,应由技术负责人会同有关人修改作业文件;25.负责检验检测工作技术运作方面的纠正措施的批准工作;26.检测工作技术运作方面预防措施的评价和批准工作;27.负责期间核查计划、方案、作业指导书的审批;负责组织实施期间核查计划、方案、作业指导书,组织核查不合格设备的整改活动;28.负责抽检方案的审批;29.负责公司检测报告的总体管理、流程控制工作,负责更改或增补报告申请的批准工作;30.负责检测报告说明的批准工作;31.负责检测报告意见和解释的批准;32.负责组织对报告的定期检查;33.负责对检验检测结果的定期检查;34.负责公司技术文件及技术记录的批准,技术档案借阅和销毁的批准工作;35.负责监督技术记录的保留、借阅、处置、管理工作;36.负责技术活动记录表格的审批;37.外来的法规性文件如国家标准,经技术负责人组织确认后可直接使用,非法规性文件的引用由技术负责人批准;38.负责组织新检验检测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以及方案的制定,并编制申请报总经理审批;39.负责组织各部门负责标准的的查新和收集,技术质量室负责确认资料的收集工作。技术负责人应组织检测室以及技术质量室对所用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人员技术等条件予以确认,并记录相关确认验证证明材料,以证明检验检测机构能够使用该新标准实施检验检测工作,具体按照《开展新项目评审程序》执行。三、质量负责人1.负责组织编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他管理性文件;负责《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的审核;2.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每年一次对现行文件进行审查,以保证其持续适用和满足使用要求。3.批准质量记录保留借阅与处置工作;4.质量负责人同意后,公司相关人员可查阅所需记录;5.质量记录必须经质量负责人批准后才能外借并办理登记手续,填写《借阅保密资料申请表》;6.负责组织对各项保密工作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公司经理报告;7.质量负责人应收集分包公司的有关资质资料,组织对分包公司检验检测能力等进行评价,填写《分包方检验检测能力评价确认表》;8.负责组织对复杂的、重大检测客户要求、标书及合同的评审;9.负责组织实施和归口管理服务客户工作,负责领导与客户的沟通、收集反馈意见、主动向客户征求意见和进行检验检测服务的满意度调查,并制定和监督服务客户工作,负责批准客户到现场观察活动的要求并予以安排;10.负责组织责任部门负责填写《投诉处理记录表》,并组织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向投诉方通报处理结果并征求意见,求得客户的谅解;11.负责主持客户投诉的确认调查处理工作,制定处理措施,负责与客户的沟通协调工作,监督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落实和改进。如确认投诉与本公司的检验检测活动相关,则应进行受理。向客户及其代表进行调查,了解事情的全过程,确定责任方及责任人,保留调查记录。投诉的调查不应存在任何歧视性行为;12.负责质量体系方面严重不符合工作的评价,负责组织不符合原因的分析和调查,组织相关人员对所发现的不符合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处置意见并制定纠正措施,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做出决定。批准处置意见、组织对不符合工作的验证;13.组织质量体系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工作,负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质量管理方面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和改进的批准工作;14.负责编制年度内部审核计划,确定审核范围、频次和方法,报总经理审核批准;15.负责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制定“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并主持内审工作,确定内部审核组长和审核员,批准“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报告”,向总经理报告内部审核结果;16.负责制订“管理评审计划”,收集相关部门管理评审输入信息,组织管理评审会议,负责向总经理报告内部审核结果和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编制管理评审报告,并组织会议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17.负责对管理评审后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决议执行情况和持续有效性进行跟踪和验证;18.负责编制“管理评审报告”,经总经理批准后,分发到相关部门/人员;19.负责指派现场检验质量监督员负责现场检验工作的全过程监督并做好记录;20.负责对新开展检验检测项目可能涉及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组织进行安全管理;21.负责公司质量档案借阅和销毁的批准工作。四、试验室主任1.在最高管理者领导下,主持计量测试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贯彻质量方针,落实质量目标,履行质量承诺。2.检查指导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工作,协调处理各部门的工作,主持质量体系内部审核。3.对计量测试中心的日常行政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和质量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负直接领导责任。4.组织编制本工程项目检测总计划,并对其完成情况和检测工作的质量负责。批准检测实施细则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5.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公正性。6.协调中心各类人员的工作,随时了解并组织解决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督促检查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7.签发检测报告,指定专人负责技术档案的管理。8.参加中心所属项目部工程质量检查和有关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9.考核中心各类人员的工作质量,提出各类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10.掌握本工程项目所需试验方法标准及质量判定标准,全面负责本室的技术工作。五、收样员1.认真做好委托方的样品接收工作,记录委托方对样品及相关资料的保密要求。做好样品和相关资料的传递交接记录过程中的保密工作;2.对于在本公司检验检测能力范围内的常规的、重复的、简单的检验检测项目,由收样员对样品验收合格后,在委托单上签字并注明日期,认可即视为简单合同评审,如有疑问的项目应与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进行沟通,确认无误后在委托单上签字;3.收样员根据委托要求,查验样品状态,包括外观、数量、型号、规格、标识等。见证试验应查看样品与见证记录信息是否符合,封样标识和封样信息是否符合要求。确认样品和相关资料满足要求后,对《检验检测委托单》按时间顺序编写委托编号,注明样品状态后签字确认,然后将《检验检测委托单》内容录入计算机;4.收样员负责样品和《检测任务下达通知书》的发放;5.接样员在接收委托时,对委托协议和报告进行统一编号,即为检测报告编号,输入计算机系统。收样员按《样品管理程序》对样品进行标识后,下达《检测任务下达通知书》,并通知相关检测室领样。六、检测组组长1.安排本部门的检测工作,督促检测人员按时完成检测工作,指导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2.提出本部门人员的培训计划、新增项目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3.负责接待委托检测的客户,并对检测合同进行初审;4.负责提出年度比对计划并组织实施;5.贯彻落实本公司的管理体系文件和规章制度;6.及时协助质量负责人做好抱怨的处理工作;7.负责本部门出现和潜在的不符合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七、检测员1.检测员做好样品接收后的保密工作,从事检验检测的工作人员负责检验检测过程中检验检测数据的保密工作;2.负责检验检测设备和设施的使用、日常保养、维护及记录等工作;3.检测人员接到《检测任务下达通知书》后,来领取相应样品,核对《检测任务下达通知书》、样品标识及相关资料,无误后在《样品流转记录表》中签字接收;4.检测人员应核对样品的标识及样品状态认真核实,并加以保护,对不同检测状态的样品分区存放;5.检测员应按标准试验方法制样,并详细记录制样日期和环境条件;6.需留样的样品由检测员按照相关标准的留样要求保存,填写《样品留样登记表》;7.负责及时、准确、完整地完成原始记录,编制检测报告并签字确认;8.检测员应按要求对样品(试件)作“样品状态”检查,并在原始记录上记录。检测员依据《检测任务下达通知书》给出的检测标准进行样品制备,合格后实施检验。并对设备状态、环境条件等进行详细记录。完成检验工作后,将经校核的检验数据填写检验原始记录,所有参检人员和校核人员要分别签字。检测员按《检验(检测)报告模板》进行报告的编制,主检人要在主检栏签字;9.负责及时、准确、完整地完成原始记录,编制检测报告并签字确认;10.检测员根据检验检测项目以及标准规范的规定确定适合的报告格式;11.现场检测员负责按标准、规范和检验实施细则准备仪器设备及有关资料,进行现场检验;12.检测员对外携设备办理领取、归还的手续,负责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八、监测员1.严格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检测作业指导书》开展各项检测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检测任务,及时出报检测数据。2.监测中心领导及室主任对日常检测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安排。3.熟悉所有仪器设备的说明书,严格遵守《检测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和规定,每次使用前后都要认真检查仪器,并如实填写《仪器使用记录表》。4.仪器设备发生故障,要及时报告仪器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5.严格遵守分析质量控制程序,认真填写原始记录;原始记录经校对签字后,报送室主任审核,保证检测数据准确无误。6.发现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时,要认真进行复查,并及时将异常情况向室主任和质量负责人报告。7.按分析项目的要求对水样瓶进行清洗、晾干等预处理。细菌检测人员应为采样员提供符合细菌项目检测要求的洁净无菌采样容器,确保水样不受污染。8.掌握数据分析处理的一般基础理论,能独立进行有关数据的处理,保证正确报出检测数据。9.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刻苦钻研检测技术,不断提高检测水平。10.非检测用物品不得带入实验室内。九、质量监督员1.负责检验检测过程中样品及资料的保密进行监督检查;2.对样品接收、流转、留样、处置的全过程(包括在分包时在分包检验检测机构内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3.负责对公司工作的日常监督,不符合工作的识别、评价,并跟踪验证不符合工作的处置结果;4.质量监督员应不定期检查记录的规范性,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要求当事人改进;5.负责日常检验检测工作中的质量监控,并对监控结果进行记录;6.质量监督员制定并实施《质量监督计划》;7.由质量监督员按质量监督计划进行质量控制填写《质量监督记录》对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执行《不符合工作的处理程序》;8.质量监督员对各检验检测报告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技术负责人对检查结果的不符合项提出整改意见。报告的检查情况由质量监督员定期抽查并填写《质量监督记录表》中。9.现场检测质量监督员应熟悉相关项目的检验方法,了解目的,能评定其结果是否正确,并做好监督情况记录。监督记录应按规定存档。质量监督员对现场设施和环境条件、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记录出现不符合的情况。当发现存在可能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时,应责成检测员先终止检验,对不符合情况进行纠正并通知质量负责人处理。十、设备管理员1.负责检验检测设备的购置、验收、检定/校准、维护及修理有关记录及资料的管理,建立设备档案;2.设备管理员负责市场调查,取得对产品性能、价格的对比资料、确定技术指标、运输、安装、调试、验收标准及付款方式等项要求,报公司总经理批准;3.设备管理员负责仪器设备标识的核定,并建帐管理,标明设备编号、检定日期、有效期等,标识应粘贴于仪器设备显著位置处;4.设备管理员将降级设备的具体情况记入《仪器设备降级申请表》中,存档备案;5.长期不使用或超过检定周期未检定的仪器设备,由设备管理员填《仪器设备停用/启用申请表》,报技术负责人批准,按封存处理。对于不能修复或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设备,由设备管理员提交《仪器设备报废申请单》,由公司总经理批准。设备管理员负责报废设备的处置;6.对检验有重大影响的仪器设备及其软件要一台(件)一档案。同类的多只小型计量器具可建立一个档案,集中存放相关材料。由设备管理员对其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至少一次对《仪器设备使用记录》、《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并及时补充相关信息和资料内容;7.设备管理员根据各依法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的检定(校准)范围,按规定的周期实施本公司的年度检定(校准)计划;8.设备管理员对经过检定(校准)的设备、标准物质等的检定(校准)状态进行标识;9.设备管理员负责登记《标准物质登记表》。10.设备管理员填写《标准物质报废申请表》,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后,进行回收、销毁等方法妥善处理。设备管理员应对标准物质建立技术档案。十一、内部审核人员1.编制内部审核计划;2.实施内部审核计划、编制审核检查表。履行审核职责如实填写审核记录、编写审核报告;3.分析审核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产生原因,查找证实,填写不符合项报告;4.负责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对发现问题,提出纠正措施,并形成文件,确保问题能顺利整改;5及时对纠正措施完成情况及效果进行验证;6.纠正措施提出后应在规定期限内完成;7.应对审核记录的真实性负责,尊重客观事实,保证审核报告公正;8.负责制订管理评审计划,并按批准后的管理评审计划编制管理评审输入材料,在评审后组织落实管理评审所提出的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做好《会议签到表》和《质量活动记录》。十二、样品管理人员1.在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下,负责样品入库的外观检查,封样标记完整,检查并检查数量,核实无误后在委托书上签字并登记入库,否则拒收样品。2.样品应分类保管,已检和未检样品应作明显标记,不同单位生产的同一产品应有区分标志。3.成样品的桶、袋应完好,不得留有他物或未经清洗的存放工具成装样品。4.样品室环境温度条件应符合该样品的贮存要求。不得使样品变质或失其性能。5.做好样品室的防火防盗防失工作,样品丢失按责任事故外理。6.监督样品流转,管理留用样品。7.有权制止违反样品管理程序的偏离行为并责成当事人予以纠正。8.负责对样品的保密。十三、安全员1.安全监督员在上级公安、消防部门及公司安全防火委员会的指导下,负责安全防火工作;2.负责做好全体人员的安全防火教育工作,提高全体人员对安全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安全防火工作的自觉性;3.负责搞好全体人员的安全防火知识的学习。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防火器材的使用演习。保证人人都会使用灭火器材,掌握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4.负责每天下班前的安全防火检查。主要检查用电设施等安全情况以及灭火器材的放置情况。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隐患检查,并向主任汇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5.如发生火灾事故,及时报警,切断有关部位的电源,迅速组织扑救。事后调查火灾原因,受损程度,并向公司防火委员会上报书面材料。十四、档案资料管理员1.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销毁、统计和利用等管理工作;2.负责检测报告、检测方案及有关资料的盖章、存档及管理;3.负责本公司人员档案的建立与管理;4.负责标准、规范、规程的订购、标识、更新;5.负责标准、规范、规程有效版本目录的编制,确保使用场所的标准、规范、规程为有效版本,及时对作废的标准、规范、规程按有关规定进行标识,并撤出使用场所;6.负责本公司管理体系文件及有关文件的管理;7.做好所有档案的防火、防盗、防蛀等安全工作。第四节项目管理模式一、在思想方面:强化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以质取胜的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健康意识及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强,对衣、食、住、行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质量,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这就要求水质检测机构必须适应社会防病与健康教育需求发展的需要,尽快更新观念,转变旧的质量管理模式,否则就没有出路。认识统一后,中心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主动转变观念,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二、在人员管理方面:实行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目标管理是鼓励监测中心员工不断发挥和提高工作能力,丰富知识和技能,并实现优胜劣汰;通过对绩效考核来帮助检测中心工作人员的能力发展。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首先要根据中心的工作计划和远景规划,制定检测中心的工作目标,作为落实中心战略的手段。加强对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有形物品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管理等,使它们行之有效。通过绩效管理了解员上的长处与不足,在那些方面需要辅导与培训,使员工持续成长,同时也是职工职称升降、奖惩和聘用的依据。长期不懈地坚持绩效目标管理,将为XX地区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提供了一个促进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的信息,并且提升了检测中心的服务质量。三、在专业技术方面: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在现代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管理思想观念,一套方法、手段和技巧。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将给XX地区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带来一种全新的管理思路和做法,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质控体系,理顺机构内部的关系,规范内部管理行为,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最终使监测中心各方面得到整体的提升。四、在信息网络方面:全面提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业务工作网络,保障信息畅通。在实验室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促使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科研和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测中心的检验技术也从手工分析发展到仪器分析,检验项目大量增加,对数据的准确性和报出时间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数据处理量急速增加,原来的人工管理模式在这种形式下已显得不太适应,使用计算机完成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管理手段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在实验室中使用信息系统管理技术,是XX地区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实验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它将会给实验室管理和工作质量控制产生较大的效益。在卫生预防和健康教育方面:近年来,基层保健网的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社区、乡村的卫生预防和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要提高基层保健网应急能力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业务工作网络,明确各级单位的防治与健康促进职责,确保工作信息传递的准确、全面、及时。同时应打破“块块”管理的模式,改变信息交流不畅,工作落实不力的现状。探讨通过业务专项经费、资源统一配置、综合技术指标考评等方式加强对各乡镇供水站的指导力度,真正体现统一的整体意识。五、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创建良好的职业安全卫生及环境管理机制。实验室的职业安全卫生及环境是监测中心的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关键。职业安全卫生及环境管理包括:水、电、天然气和液化气、化学品、气体、生物制剂、实验室器皿、降低废物的产生、实验室方法的风险评估、一般废物的处理、处理到水槽中的危险品:通风柜的气体排放、实验空空气质量等。因此XX水质监测中心实验必须制定一般性隔离揩施,安装防洒溅装置以及对逆流的防范,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环境操作标准,制定实验室场地工作规则,对所有担负有一定职责的实验室人员进行操作职责的培训,制定调查意外事件、汇报所发现的内容以及采取措施的规程。同时应该建立文档控制和记录管理的机制,所有需要应用的人员都应该能够查看记录。当实验室发生紧急事件的情况下的正式撤离流程。中心领导与相关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职业安全卫生和环境操作和实验室及其整个团体提供服务的系统的有效性。创建良好的职业安全卫生及环境是XX地区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良性循环,长远发展的基础。六、在单位形象方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XX地区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必须坚持对其工作人员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教育职工进一步端正服务态度,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监测中心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实行政务公开,公开服务承诺,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落实便民措施,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完美的外表和高雅的内质呈现给人民群众,在群众心目中建立高度的信誉,树立良好的质量形象。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饮水安全工作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XX水质监测中心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开拓思想,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更新质量管理模式,走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之路,走“向管要效益,以质量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五节试验检测人员廉政、安全工作的有效机制检测人员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交通部的有关规定。检测单位的业务活动坚持公开、公正、诚信、透明的原则(除法律认定的商业秘密和合同文件另有规定之外),不得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违反工程建设管理规章制度。一、廉政工作的有效机制试验室成立廉政建设小组,签订廉政合同,廉政建设制度,制定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明确责任分工,并在其领导下开展工作,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交通部的文件及合同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廉政制度,开展廉政教育,设立廉政告示牌,公布举报电话,监督并认真查处违反廉政要求的行为。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工作机制,使廉政建设工作有人抓、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管好自己的人,带好自己的队伍,形成分级管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安全工作的有效机制坚持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是实现安全管理有序可控、长治久安的唯一而科学的途径,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应实践的发展要求,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三、抓好检测人员技能培训不断深化的改革和跨跃式的发展,对检测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强化业务培训是提高检测人员技能的唯一手段。要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安全生产,重现场、重实作、重实效,探索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培训方式,实行三项教育兼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培训质量上求深化,在提高培训质量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四、考核和考核结果运用安全管理中制度是基础,落实是关键,成效在考核,没有制度的管理是无序的管理,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因此,切实做到严考核、真考核,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是决定安全管理成效的关键,抓住了这个关键,也就抓住了安全管理的“牛鼻子”。五、抓好超前预测和防范安全生产重在防范。要不断规范安全预测制度,定期根据季节天气变化、作业环境、设备状况、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思想状况及工作的进展情况等条件对安全形势综合分析,确定安全关键部位、环节,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进行重点防范和卡控,将各级安全预测制度化,切实做到超前预测、提前防范、保控有序。六、维护稳定团结的局面。全管理,稳定是前提,是大局,是保证其他一切工作的平台,没有稳定这个平台其他工作无法进行。为此,要树立用心智去管理、用情感去教育的新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查了解检测人员普遍关心、急需解决的问题,坚持为检测人员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凝聚力,不断巩固稳定局面。第六节人员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实验室的人员了解各自的职责。实验员通过培训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修、国标方法和实验操作与记录等一些基本技能,最终可以对实际样品进行正确的分析。二、培训要求熟悉与检测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了解所用的国标方法并判断是否能在实验室中应用,熟悉实验操作,并且会填写各种实验记录。三、对实验员的要求1.要求实验员掌握所检测因子的方法、原理、产生原因、影响其测定的因素及干扰的消除(水样预处理)。2.要求掌握标准物和试剂的配置与保存。3.要求会填写实验室里的各种实验记录。4.要求了解质控图并且会根据质控图评价数据。四、培训的具体内容(一)标准学习:1.熟练掌握各因子常规标准方法,识记方法并比较同一检测项目不同检测方法测定范围、检出限、实验步骤及计算结果。2.培训组员学习质量控制分析的方法,先做好平行比对,学会找原因,归纳问题并解决问题。(二)实验分析:1.药品配置:如何配置药品,做好登记并及时配好药品,确保实验及时高效进行。培训组员做到按需配药,不浪费药品,保证实验正常开展。2.仪器使用方法。3.水样保存:归纳样品保存方法,对不能及时分析的样品,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保存,在有效期内及时对样品进行数据分析。在做好当天水质分析后,同时保存一份水样,在有效期内分析,比较当天测定及保存后测定的数据并做好记录。4.实验分析过程: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实验,做好平行对照实验,对实验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总结。特别是水样分析实验,严格按照标准方法,在样品有效期内测定样品,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5.数据分析:对有疑问的数据进行留样分析,并分析判断问题原因。(三)记录登记:1.试剂配制标签:样品配置后及时贴上标签,写明配置日期、储存时间、配置人员。2.仪器使用后,仪器使用记录必须及时进行登记。3.实验分析数据:实验做完之后,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四)质量控制:如何实施监测分析全过程的质控,质控方面有哪些,如何进行实验室间比对和人员比对,仪器比对等。(五)仪器设备维护及卫生管理方面:认真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根据说明做好仪器的维护工作,及时整理实验台面,做好卫生清洁。五、培训实施计划参考资料:国标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实施办法:按照相应的国标或者《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里的方法,对标准样品或水样进行检测并记录原始数据。培训计划序号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效果确认12345678910111213...第三章项目管理规章制度第一节水质管理与监测制度为加强水质管理,确保自来水质量,保证用户用水安全,特制定本规定。一、水质管理领导机构公司设立水质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生产副总、水质部、设备技术部、制水车间负责人组成,负责日常水质管理工作。二、水质管理工作机构公司对自来水水质实行全员全面质量管理,建立水质管理工作小组,成员由水质部、设备技术部、客户服务部、管道工程公司、供水运行部负责人和化验工、净水工组成。水质部部长任小组长具体负责工作小组活动。工作小组从源水、澄清水、滤前水、滤后水、出厂水、管网水到用户,实行全程控制管理,研究改进保证水质的措施和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方案,确保自来水质量。水质管理部既是水质监测部门也是水质管理的牵头部门,对水质实行全面管理和监督,指导相关部门做好水质管理工作;有权对供水运行部执行生产工艺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供水运行部搞好工艺调整和改进工作;有权调度设备技术部进行管网清洗、消毒,有权对设备技术部的管网抢修、维修进行监督;有权对工程公司的管道安装、抢修进行监督。设备技术部负责管网的冲洗、清洗、消毒工作,发现管网滴漏、瀑漏等影响水质的事件时要及时向水质管理部反馈,在管网维修、抢修时要确保水质安全。工程公司负责管道安装、抢修,在管道安装、抢修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水质安全。供水运行部负责制水,在制水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净水工艺,确保出厂水水质达标。三、自来水质量检测1.水质管理部定期对源水、出厂水、管网水、地表水进行检测。原水:常规19个项目每天检测一次。全分析每季度一次(送水质处检测)。出厂水:常规17个项目每天检测一次,其中余氯、混浊度、PH值每两小时检测一次。全分析每季度一次(送水质处检测)。管网水:每月对管网水浑浊度、PH值、色度、臭和味、铁、耗氧量、余氯、细菌、总大肠菌群九个项目检测不少于两次。全分析每季度一次(送水质处检测)。地表水:每年对地表水上、中、下游情况进行调查并检测两次,全分析每季度一次(送水质处检测)。根据原水检测数据,提供需矾量、指导净水、消毒工作。2.班组对出厂水的PH值、浑浊度、余氯每二小时进行一次。班组人员要及时了解水源地水位,如低水位时要及时启动一级泵房,保证净水水压和水量。净水班组当班人员要严格净水工艺操作,每小时对原水、沉淀水、滤后水、出厂水进行观察、取样。根据水质管理部提供的检测数据,并根据情况调整加药量,确保水质到达以下水质内控指标:滤前水:浑浊度<1.3NTUPH值6.5~8.0滤后水:浑浊度<0.8NTUPH值6.5~8.0出厂水:浑浊度<0.8NTU余氯>0.11-0.14mg/LPH值6.5~8.0供水泵房对出厂水余氯、浊度、PH值实行在线检测。四、水源地水质管理1.水厂的源水水质应符合GB5749-85中生活饮用水源水水质的规定,不宜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水质标准。2.水厂必须在水源地设置卫生防护地带。卫生防护地带的范围和防护措施,按国家标准GB5749-85规定实施。3.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