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_第1页
多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_第2页
多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_第3页
多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_第4页
多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制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教材制作习近平总书记自2014年以来多次系统地论述了中华民族这个议题,明确肯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

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

华民族的历史。”2023年中央政治局

集体学习时提出“继续推进中华民族

通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

工作,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

论》等教材”

。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

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

一切牺牲、

一切创

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5月4日,北京大批学生游行前往天安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

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

己的初心使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

中华文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阶级性与民族性相结合,把民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结合,把现代国家建构与中华民族

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

奋斗,共同缔造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血流到一起,心聚在一起,不断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剧变,营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独特历史环境。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根本改变,中华民族依然遭受“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超越近代以后其他任何政治力量,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成功,实现中华民族浴火重生,重现文明荣光。目

录1

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02

第二节革命新道路03

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第一

节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饱受屈辱而探寻救亡图存道路

上的必然选择。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

便有了最先进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革命便有了

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便踏上了争取国家独

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的光明道路。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共一大会址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三座大山”。辛亥革命推翻了

帝制,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却无法落实到

现实的政治社会生活当中。尽管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自觉

,但由于缺乏先进思想和先进组织,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与精神主动还远远没有被全面激发。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行动,迫

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力量。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辛亥革命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①,而“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一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

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自此开始。1915年9月

《青年杂志》

在上海创刊,

标志着新文

化运动的开在当时影响

很大LAJEUNESSE青年雜詰第

1号器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陈独秀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页敬告青年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加入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在中国社会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各种新思想进入中国社会打开了闸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知识界逐渐从仿照西方民族国家的幻想中惊醒。目睹西方国家的深刻危机和残酷战争,启蒙思想家严复认为,西方三百年的文明发展可归结为“利己杀人

,寡廉鲜耻”八个字。梁启超游历欧洲,发出西方文

明已经破产的感叹。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昭示资本主义制度并非永恒,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觉醒和组织起来,完全可以创造出崭新的社会制度。这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希望。一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

的胜利》,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第6卷第5、6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对构建世界新秩序寄予厚望,期望冲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限制,成为新的国际秩序中的平等一员。然而,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牺牲中国利益,意图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转让给日本,

一时国内舆论哗然。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主导世界秩序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中国受人宰割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只有彻底反帝反封建,才能改变被奴役、受压迫的命运。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1919年巴黎和会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以青年学生为主,市民、工商人士等广泛参与的反帝爱国游行,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

国贼”的口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北洋政府迫于各方压

力,最终未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标志着中

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华民族共同

体建设进入有先进阶级领导的新阶段。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更加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新文化运动由此进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一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克思主义理论,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年

新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不排过=器號

第行

耆结

*

劣露

生相排继三和成别壹派形难彩

眼于

登我的馬克愿主囊貌王唯类招比作装料求发1四柔的

除出

期常事年言作指:酒六群第海卷签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的任务被提上日程。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11月,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同年10月,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国内外相继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湖南共产主义小组》油画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

路76号)召开,来自7个地方的10余名代表,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参加了会议。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是各民族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政治组织,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先进组织。早在1917

年,李大钊就指出,中华民族不分珍域、不论血统,

“此实吾民族高远博大之精神有以铸成之也”由于满、汉、蒙古、回、藏等“文化已渐趋于一致,而又隶于一自由平等共和国体之下”,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当悉本此旨以建立民族之精神,统一民族之思想”。①他认为,中国要建立的政党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②,是为“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

族之复活”②而奋斗。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先声。献出了

宝贵的生命。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李大钊在党的早期发展过程中,

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奋斗在一起。水族青年邓恩铭出席了党的一大;来自回族、满族、白族、朝鲜族、侗族、蒙古族、壮族、苗族、土家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先进分子,或参与组建党的早期组织,或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就加入了党,壮大了党的革命队伍,凝聚了各族人民。其中有很多人在为实现革命理想的斗争中,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邓恩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更是因为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和精神气质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华文明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相契合,与中国历代有志之士追求民富国强的梦想相适应,特别是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救亡图存、复兴

中华的愿望相一致。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天人合一、矛盾统一、以民为本、知行合一等思想,都有着天然的、内在的、广泛的统一性。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

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毛泽东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重要的组织表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三、革命新局面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强调必须联合一切革命党派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大會比纪会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下,在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后的13个月内,全国发生大小罢工百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

中国工人运动达到第一次高潮。·但1923年二七惨案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此时的革命力量不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

中国国民党;而此时屡遭挫折的孙中山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

精神和真诚坦荡。·1923年,党的三大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的改组可能后,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行国共合作。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三、革命新局面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建立了统一战线,抵起了大革命高潮,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三、革命新局面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农民运动逐步发展,从1924年7月起,共产党人彭湃、毛泽东等在广州开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内容做了更加完整的规定。在

“国民革命”旗帜下,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发动,城市小资产阶级

、手工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与工农群众等革命力量进行了广泛联合,比以往任何一次革命的群众动员程度都更广泛,斗争的规

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为深刻,形成了中华民族“打倒列强

,除军阀”的大革命高潮。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三、革命新局面毛泽东

彭湃在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初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重视民族问题,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反对民

族压迫和民族鼓视,提倡民族团结。1922年,党的二大把民族平等作为党的原则之一,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首个民族纲领,大会宣言使用

了“中华民族”一词。党的二大纲领对中华民族的表述,表明中国共

产党诞生之初就将自身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相联系,将中华民族的

独立解放确立为自身革命斗争的目标。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三、革命新局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重视发动少数民族群众,培养少数民族青年。中国共产党在蒙藏学校的工作,为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最初的干部准备。1913年成立的北京蒙藏学校,是北洋政府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边疆局势而采取的举措之一。李大钊领导中共北方党组织,在蒙藏学校开展

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23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中国共产党党员进入蒙藏学校,北京蒙藏学校青年群体迅速向中国共产党靠拢。1925年前后,中共蒙藏学校党支部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少数民族党

支部。据乌兰夫回忆,到1925年,全校120名学生中,党团员就有90多

名。从蒙藏学校走出的共产党人,如乌兰夫、奎璧、多松年、李裕智、贾力更等,后来都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三、革命新局面蒙藏学校旧址1924—1927年的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政治口号的提出、国共合作形式的确定,还是空

前广泛的群众运动的组织,甚至国民党改组及国民革命军建立,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贡献。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三、革命新局面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大革命遭遇失败,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革命之后,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初步动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为中国革命进入下一阶段准备了必要条件。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三、革命新局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

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第

节第二节革命新道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过了28年浴血奋斗的革命历程。曾经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逐步组织

起来,紧密团结、互相支援、共同斗争,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方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路径。第二节革命新道路在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就从中看到了民众联合的磅礴力量。他在《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提倡建立民众的大联合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疾呼“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在根据地还是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都积极推动工农大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工农联盟,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一

、土地革命与长征第二节革命新道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

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一

、土地革命与长征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一些起义部队在数省边界地区的偏僻山村坚持下来,开展游击战争。中

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

、土地革命与长征第二节革命新道路1931年11月,在各族群众的支持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正式宣告成立,其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这是党首次以宪法的形式对民族平等作出保障,得到了苏区各族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一

、土地革命与长征群众的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土地革命,建立工农联盟,解决了无地少地农民的土地问题,有效团结和动员了各族人民参加革命斗争。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开展革命斗争。在海南陵水县,黎汉群众组建武装,攻克县城,建立苏维埃政府。在湘鄂川黔地区,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建设革命根据地。在广西左右江地区,邓小平、张云逸等带领壮、瑶、汉等各族群众发动百色起义,成功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诞生。党早期领导少数民族革命和武装的经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革命斗争的重要部分。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一

、土地革命与长征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第二节革命新道路在四川大凉山,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成为长征途中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1934年11月,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呼吁反对民族对立,倡导苗汉工农一体,同心打倒共同的敌人。一、土地革命与长征在四川甘孜,五世格达活佛深信红军是一支能够为人民带来幸福的军队。他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动员当地僧俗百姓为红军做翻译、当向导、筹措粮草、安置与保护伤病员,藏族人民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粮食送给红军。朱德同格达活佛九次促膝交谈。在红军北上离别之际,

格达活佛动情赋诗:

“啊,红军、红军/藏族人民的亲人/为祖国解放

/你们把艰辛遍历/愿佛祖给你们护佑/盼你们早有归期。”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一

、土地革命与长征在宁夏兴隆镇,红军与清真寺主教互赠礼物,树立了回汉团结的榜样,红军被当地回族群众称为“仁义之师”。一

、土地革命与长征第二节革命新道路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真正把握住了各族群众渴望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和国内军阀剥削的时代诉求,将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作为争取少数民族支持革命的重要前提,以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和民族交往实践赢得了各民族的真心拥护,吸引了不少藏族、羌族、回族、彝族群众参军与支前。一

、土地革命与长征第二节革命新道路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血与火的洗礼,有效团结动员了各族同胞参加中国革命斗争,巩固并扩大了自身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一

、土地革命与长征第二节革命新道路遵义会议会议室参谋人员的住室遵义会议会址第二节革命新道路将解决民族问题纳入抗日救国政治行动的整体范畴,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中华民族的整体解放,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获得解放;没有各个民族的解放,也就无法汇聚起中华民族解放的滚滚洪流。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再次合作。二、中华民族先锋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同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正式文件中,

“中华民族”作为国内各民族一体化的整体性概念,作为具有历史延续内涵的中国人的族称概念,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伴随着“中华民族”概念在党内广泛使用,中国共产党对于各族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

和命运的一体性、共同性、整体性的认识不断加深。二、中华民族先锋队第二节革命新道路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二、中华民族先锋队中华民族先锋队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成了其重要实质内容。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指出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将历史国情和中华民族及其解放直接联系起来,明确追求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各民族为一体,“领导一个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伟大抗战,“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以“中华民族”为题开篇,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他指出,“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定规部青数密具委政行北真普孜参眼治政年三中嘉害攻参限验政年一中初舆

中著

束解毛二、中华民族先锋队第二节革命新道路行

東凡朝读经二、中华民族先锋队·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第二节革命新道路新民

主主

義論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二、中华民族先锋队这些重要论述均表明,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族体成分和多元一体格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把握。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二、中华民族先锋队1940年,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了《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并获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这是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第一本著作,从史实和理论两方面批判了国民党对回民的大民族主义政策,系统阐述了争取回族的十一条政策,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二、中华民族先锋队1941年6月22日《解放日报》社论《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指出: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抗战建国,不是汉族一族之事,而是国内各民族共同的神圣事业,此种重大艰巨的事业,如果没有国内各少数民族的积极参加,就不能有最后胜利的保证。因此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以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图存,就是当前抗战中的严重任务之一。”④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动员人民、组织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各族儿女共赴国难,并肩御侮,实现了

全民族大抗战、全民族大觉醒。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三

、全民族抗战在东北,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各族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大批朝鲜族群众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8名汉族、朝鲜族女战士在弹尽援绝的最后一刻,用生命谱写了“八女投江”的英雄诗篇。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三

、全民族抗战在蒙藏地区,绥远、热河、察哈尔等地先后成立了“反帝大同盟”“蒙汉抗日同盟会”和“牧民抗日会”。九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尼玛从东蒙古至西蒙古,沿途

宣传抗战,参加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誓与中华民族共存亡。1937年11月,目睹华北沦陷、淞沪会战及太原会战等重大战事之后,九世班禅在临终前命人起草了一份汉藏合璧的《告西陲民众书》,号召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倡议西陲民众

以实际行动支持全民族抗战。1938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的呼吁和感召下,来自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人士代表组成了“蒙藏回族联合慰劳

抗战将士代表团”,发布《告全国同胞书》和《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宣称国内

各民族同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存亡与共,相依为命,并高呼:

“中华民族万岁!"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三

、全民族抗战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三

、全民族抗战在抗战大后方的新疆地区,各族儿女抗战热情也不断高涨。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推动下,如火如荼的抗战文化宣传和声势浩大的“一县一机”等抗日募捐活动此起彼伏,中苏国际公路交通线和航空线、中印驿运线得以开通,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将挂毯、绸缎、衣服及牛羊毛驴送到了献金台:温宿县一位维吾尔族妇女阿提克汗慷慨捐出丈夫生前留下的27个金元宝;

一位78岁的老太太,摘下了自己唯一值钱的金耳环;喀什一位贫苦寡妇,捐出了自己一穗一穗捡来的一袋小麦;若羌县的乡村富豪、手工业者、农民、矿工等各界群众集体捐献300只羊、80头牛、32峰骆驼、1万余两白银和50余两黄金。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三

、全民族抗战当时的新疆地广人稀,各族人民生活还极端贫困,但仅1年内就募集到152万元(法币)捐款,购买了10架战斗机。1938年8月24日,由新疆各族同胞捐献的10架“新疆号”战斗机在成都机场腾空而起,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至1944年8月,新疆各族人民共捐献飞机154架,仅塔城各县就捐献14架。此外,新疆各族人民还架桥修路,运输盟国援华物资,并以大量的农、牧、矿产品换回中国抗战急需的武器、弹药和军需品,极大地支援了抗日前线。新疆各族人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后援,是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重要反映。全民族抗战深化了各族儿女对于彼此共同命运的深切认知。广泛传唱的《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不仅鼓舞了军民抗敌士气,更在全国范围内传递出“中华民族”是中华儿女共同身份象征的时代强音。中华儿女不惧牺牲,各族同胞团结抗敌,用血肉铸就新的钢铁长城,用生死与共的共同意志书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三、全民族抗战第二节革命新道路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三

、全民族抗战1945年9月,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10月,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及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1946年11月至12月,中国政府派官员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重立主权碑,派兵驻守。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取得完全胜利。经过全民族抗战,中华民族整体意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团结合作达到了新的层次,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新的高峰,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升华。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节革命新道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和抗日根据地展开了一系列民族工作,在推进中华

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四、边区民族治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第二节革命新道路四、边区民族治理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1937年,《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边区境内人民不分民族,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政治平等,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充分调动了各民族共同参与边区治理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模式进行了反思,吸收“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历史经验,借鉴因俗而治的制度经验,摒弃了传统族群治理中高度依托士绅、豪阀等本地特权阶层的弊病。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

“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①。经济上,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注意调整不同抗战主体的经济利益,协调平衡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共同抗战的热情与意志。陕甘宁边区政府十分重视帮助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提高少数

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减轻其税务负担,在粮食和日用品方面给予帮助

,尤其是大力帮助建立工厂,开发矿山,使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

到改善。对从敌占区和国统区迁来的少数民族家庭,边区政府帮助他们

安家,给予救济或供贷口粮,调配土地和生产工具,解决生计问题。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边区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度

出现大量回民涌入边区定居的现象。第二节革命新道路四、边区民族治理四、边区民族治理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党创办的延安民族学院,在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和相互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等政策,造就了一大批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勇担中华民族解放和推动国家发展建设使命的优秀人才。相铁

耕鼓励第二节革命新道路扫盲学习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各族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然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统

治集团希望维持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1946年,国民党政府组织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全面内

战。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五、中国命运的抉择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有有批曾

车;

阈4之

度4

1中上作有:眼的中年4子之生中井寸的高闻文?

毒A

有4

A

作A

44海

4。

产重庆谈判的成果参

无4外

A是

直*重重中长上自言直年是手求先生高者学来

t

4

无A.母和

离士中

是中

上A

式A

机A

意人

外有4

西

而4

中成每#中典代表分我妃妻岛或色水备参心者:意声毒色年事重害法逸火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五、中国命运的抉择中华民族面临着两种命运的抉择:

一个是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即光明的新中国;另一个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贫弱的,即黑暗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团结带领各族儿女追求光明的新中国。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大联合,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展开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这一时期爆发了“一二·三O

运动”“五二○运动”等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国各地各阶层各民族的人民群众抗争在一起。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五、中国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解放区获得土地的翻身农民,为保卫胜利果实,或参加人民解放军,或以各种形式支援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在反对内战的浪潮中凝聚了新的共识,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主张发展、反对倒退,国民党反动派完全陷人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五、中国命运的抉择经过战略防御、战略进攻阶段,中国共产党不断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夺取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靠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靠的是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士对中国共产党能使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的信任。淮海战役共开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1948年11月-1949年1月连

云江双堆集安鲜埠南京热

坷/辽沈战役共开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

1948年9-11月解放军进攻方向解放军开灭国民党军地域

国民党军增援方向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地区济雨山东

5

0

岛71948年11月-1949年1月海渤6大连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方余人黄海适家庄北安

阳河保定(

)了

开封郑州郑县天数吉长春d北平张家口湖北(大同

蚪徐州中

参北

)营四苏红×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154万余人,加上1948年7月至1949年1月期间在济南战役和其他战役中的损失,国民党军队共丧失兵力230余万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这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辽沈战役:1948.9.12—1948.11.2淮海战役:1948.11.6—1949.1.10平津战役:1948.11.29—1949.1.31Toxv: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天险,

一举摧

毁国民党长江防线●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随后,解放军继续进军,将国民党蒋

介石集团赶出中国大陆,国民党残余

势力逃往中国台湾省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渡江战役中,解放军渡江的壮观场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民

日各少数民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一个历史的辩证的过程。随着西方列强的步步侵略和西方民族主义知识的传播,各少数民族仁人志士也在苦苦求索民族自由解放,进行了无数次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最终都失败了。正如

乌兰夫说的那样,

一切可能的途径都探索过了,

一切可能的办法都试验过了,蒙古民族仍然在黑暗中摸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反帝反封建、共求中华民族解放的革命纲领,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各民族群众真正认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深刻认识到各民族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共同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和繁荣昌盛而奋斗,少数民族才有希望

、才有前途。正是在黑暗摸索和血火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各族仁人志士才纷纷汇聚在党的旗帜下,

一如百川归海,

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纪元的政治领导力量。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五、中国命运的抉择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五、中国命运的抉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明确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方略。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提出,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在这一具有政治纲领和根本法律性质文件的指导和保障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包括5个回民自治区和1个蒙民自治区在内的一些区、乡自治机构,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觉醒,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增强了他们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第二节革命新道路五、中国命运的抉择在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意识到,用联邦制解决民族问题存在着被大国操纵和利用的隐患,也可能存在国家分裂的巨大风险。1947年4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委扩大会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明确指出即将成立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所辖的自治区域,是中国的组成部分。4月27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宣言》,郑重宣告:“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内蒙民族

各阶层联合内蒙古区域内各民族,实行高度区域性自治的地方民主联合政府,并非独立自治政府。”5月1

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人民挫败了少数封建上层分裂势力的阴谋,创造了民族区域自治从理论到实践的光辉典范,为后来新中国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上的今天第三节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民国时期,民国政府高度依赖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和英美等列强,不可能领导中华民族取得真正的独立与解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面临的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无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但是,作为1840年以来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一环,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仍有新的进展。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别于历代封建社会的新举措,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起到了巩固和促进作用。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民国建立后,帝国主义挑拨民族关系,妄图分裂中国,民族问题特别是边疆民族问题出现较为复杂的局面。北洋政府先后公布《蒙疆善后委员会条例》

《行署组织大纲》

《西北边防督办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等政府法令,表达了维持疆域管辖、维护国家主权的意愿。一、边疆治理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南京国民政府屡次在宪法性法律文件中,对包括蒙古、西藏在内的中国固有领土主权进行重申。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直属行政院的

蒙藏委员会,作为中央主管蒙藏政务的最高机关,负责蒙藏地方的

行政及各种兴革事项。中央内政部也设有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南京国民政府后来还逐步在边疆民族地区派驻各种不同机构,代表中央政府或主管边政机构,就近联系指导,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一、边疆治理国民政府持续发展边疆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事业,加强国家宣传,创新民族地区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弱化民族差异和政治隔阂。国民政府多次派人去西藏、新疆及内蒙古宣慰,通过创设机构、设置官职、授予头衔等方式,加强中央政府与这些地区的联系,强化中央政府管辖。西藏、新疆、内蒙古的地方政治势力逐渐向中央靠拢,如班禅系统的堪布、喇嘛等都曾暗中或公开支持中央、反对外国势力分裂西藏,对抵制分裂、促进边疆内地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边疆治理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20世纪20年代,开发西北边疆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议题。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东北沦陷,华北出现严重危机,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对西北边防的建设,通过了一系列开发边疆和移民垦殖开荒的提案和设计。边疆开发促进了多民族的杂居融合,广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纳入现代国家建设,中华民族朝着现代化方向整体迈进。但是,由于国民党一直代表大地主大买办的利益,只与各少数民族上层精英打交道,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并没有真正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他们不仅遭受本民族上层的统治,而且遭到各军阀、官僚势力的压迫和剥削。一、边疆治理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二、社会交融现代文教事业发展迅速,促进了文化共同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等推动了现代新文化的形成。国民政府有意识地打造的国旗、国歌等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都以“中华”“中国”为主旋律。报纸、杂志等现代传媒迅速发展,成为传播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不断被唤醒,民族精神不断被提振。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二、社会交融1935年,国民政府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由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派员祭扫黄帝陵。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共同在黄帝陵前举行祭祀仪式。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成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性事件。毛泽东、朱德派代表林伯渠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并恭诵了毛泽东撰写的《四言诗·祭黄帝陵》。这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和传播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具有积极作用。1939年,在以沙王为首的伊克昭盟蒙古爱国人士请求下,国民政府决定将成吉思汗陵西迁,打出“成吉思汗是民族的英雄”的标语。西迁路上,各族人民纷纷前往迎送,中国共产党也派员致祭,配合国民党保护成吉思汗陵安全西迁。1937年清明节,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首次共祭黄帝陵,是

中国历史在政党体制下第一次团结御辱、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图为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张继、顾祝同、林祖涵(林伯渠)、孙蔚如等国共两党要员率各

界祭祖代表在黄帝陵前聚合。中年及用于年山天具不心

片代作名民杯《年能的低的自林把涵的

花以器2作法紧托我低旅校指容盖中隐托

我头

线

先性

…容

越孙

学任

之旅

我3业的商:…

;

。指

容格

容居

的年

克状

境四言诗·祭黄帝陵的者惧密

1

…:

亦容多.…以知识界表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一体化”自觉,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书写和“共同语言”的普及。当时,学者在撰述中国通史时比较一致地认为,中国史是各民族共同的历

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