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知识点总结_第1页
2024年高考知识点总结_第2页
2024年高考知识点总结_第3页
2024年高考知识点总结_第4页
2024年高考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二)我国目前的城市绿地分类(1)城市绿地的定义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7(2)城市绿地分类原则①以主要功能为分类的根本依据②与原有分类系统有一定的延续性③应具有可比性④应具有前瞻性(3)城市绿地分类

5个大类

15个中类

11个小类89101112(三)城市各类绿地的特征(1)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①综合公园: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的绿地。综合公园要求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内容设施完善,能满足各层次游人观赏、游览、休息、娱乐等多种需要;景观优美,植物种类丰富。

4.1

电化学储能的概述电化学储能的基本概念电化学储能通过储能电池完成能量储存、释放与管理过程。储能电池在充电时将外部直流电源连在蓄电池上进行充电,使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放电时再将储存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释放出来去驱动外部设备。电化学储能的作用电化学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应用于发电、输电、配电、送电等四个环节,主要作用有调峰调频、削峰填谷、平滑新能源波动等。13/462014-2021年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容量及增速电化学储能应用领域及作用电池储能技术存储能量可以从数秒延伸至数小时,输出功率在额定范围内可调,可以满足电网对功率型储能与能量型储能的应用需求。部分电池储能技术已经商业化,也有正在从示范走向商业化。

分类特征铅蓄电池镍氢电池NAS电池锂离子电池体积▪重量(能量密度)循环寿命温度特性快速充放电4.1

电化学储能的概述14/46部分储能电池特征概述图

4.1

电化学储能的概述电化学储能技术能量管理技术将能量管理技术按储能设备类型可分为电化学储能变流器系统(powerconversionsystem,PCS)、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managementsystem,BMS)和能量管理系统(energymanagementsystem,EMS)。1.PCSPCS由DC/AC双向变流器、控制单元等构成。PCS控制器通过通讯接收后台控制指令,根据功率指令的符号及大小控制变流器对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实现对电网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的调节。PCS控制器通过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AreaNetwork,CAN)接口与BMS通讯,获取电池组状态信息,可实现对电池的保护性充放电,确保电池运行安全。15/46储能变流器实物图

4.1

电化学储能的概述电化学储能技术能量管理技术2.BMS电池管理系统是一种对储能系统当中的电池进行管理的系统,通过分析电池内部特性,将采集到的电池充放电数据上传至能量管理系统和BMS内部控制系统,进而确定各电池做何动作。电池管理系统能够将电池单体和许多电池单体通过串并联组成的电池组进行分层管理,实现有效的告警、保护和均衡管理,使得各电池和电池组达到最佳运行状态。16/46电池管理系统实物图

4.1

电化学储能的概述电化学储能技术能量管理技术3.EMS能量管理系统是对整个储能系统进行管理的系统,对各储能电站进行协调调度,下发控制命令至子站储能EMS执行。储能EMS子站响应储能统一调控主站调度命令并根据储能设备运行状态合理地分配到各电池簇中,实现电池模组和电池簇能量与信息管理的融合。能量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数据采集、网络监控、能量调度和数据分析。17/46储能系统能量管理平台

4.1

电化学储能的概述电化学储能技术电池热管理技术目前研究较多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有风冷、液冷这两种方式。自然风冷通过空气本身与电池表面的温度差产生热对流,使得电池产生热量被转移到空气中,实现电池模组及电池箱的散热;强制风冷需要额外安装风机、风扇等外部电力辅助设备,使得外部空气通过风道进入电池模组内,循环流动对电池进行冷却。液冷散热方式利用液体流动转移电池工作产生的热量,对电池组或电池箱进行散热。18/46风冷通风方式路线图风冷系统实物图

4.2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的原理传统铅酸电池的电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采用硫酸溶液。放电状态下,正负极的主要成分均为硫酸铅。放电时,正极的二氧化铅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铅和水,负极的铅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铅;充电时,正极的硫酸铅转化为二氧化铅,负极的硫酸铅转化为铅。电池正极反应如下:电池负极反应如下:电池总反应如下:19/46铅酸电池充放电流向图铅酸电池结构示意图4.2铅酸电池20/46铅酸电池的特点蓄电池安全密封,在正常操作中,电解液不会从电池的端子或外壳中泄露出;特殊的吸液隔板将酸保持在内,电池内部没有自由酸液,因此电池可放置在任意位置;电池内压超出正常水平后,密封铅酸蓄电池放出多余气体并重新密封,保证电池内没有多余气体;由于独一无二的气体复合系统使产生的气体转化成水,故在使用过程中无需加水,维护较为简单;采用了有抗腐蚀结构的铅钙合金栏板,电池可浮充使用10-15年,使用寿命长;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系统,电池的质量稳定,性能可靠。铅酸电池组实体图铅酸电池单体实物图电解液4.2铅酸电池21/46

指标名称指标(%)(g/L)硫酸含量

40~15480~180

1.3~1.1灼烧残渣含量≤0.020.24铁含量≤0.000040.00048砷含量≤0.000030.00036氯含量≤0.00070.0084硝酸盐含量≤0.00050.0060铜含量≤0.0020.024还原高锰酸钾物质(以O计)≤0.00080.010≤0.00320.038外

无色、透明

4.2铅酸电池铅酸电池工作方式铅酸电池主要工作方式分别为充电放电制和定期浮充制。充电放电制是指铅酸电池组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分别进行的一种工作方式,即先用整流装置给铅酸电池组充满电后,再由铅酸电池的负载供电(放电),然后再充电、再放电的一种循环工作方式。充电放电制主要用于移动型铅酸电池组。定期浮充制就是整流设备与铅酸电池组并联并定期轮流向负载供电的一种工作方式。直流电源部分时间由铅酸电池向负载供电;其他时间由整流设备直接向负载供电的同时,还要向铅酸电池充电(浮充),以补充铅酸电池放电时所消耗的能量以及因局部放电所引起的容量损失。22/46

4.2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的充电放电特性铅酸蓄电池充电曲线如图所示,其内部反应如下:(1)在电池充入电量至70%~80%之前,利用整流器的限流特性维持充电电流不变,此过程电池端电压几乎呈直线上升;(2)当电流的端电压上升至稳压点附近时,由于充电历程已到中后期,所以电化学极化作用已经变小,而电池内阻也明显减少,电池内电流迅速衰减。(3)当充电至后期,电池电流已明显变小,所以浓差极化作用随之减小。而电化学极化作用影响又增加,所以电池电流继续衰减,只是衰减速度变慢。(4)充电末期,充入电池的电流大部分用于维持电池内氧循环,仅极小的电流用于维持活性物质的恢复,因而电池电流稳定不变。23/46铅酸电池充电曲线图技术演变——电极形态卷绕式铅酸蓄电池是螺旋型结构,采用压延铅合金的方式制造出了很薄的铅箔作为极板基片,将正极板、隔板、负极板交替叠放卷绕在一起。双极性电极—是一面有正极活性物质而另一面有负极活性物质的坚实薄片极板(中间的集流体不能导通溶液)。相同容量的双极性电池比传统铅酸电池节约铅30%、重量降低20%4.2铅酸电池24/46卷绕式铅酸电池双极性铅酸蓄电池

4.2铅酸电池铅炭电池铅炭电池将具有双电层电容特性的炭材料(C)与海绵铅(Pb)负极进行合并制作成既有电容特性又有电池特性的铅炭双功能复合电极(简称铅炭电极),铅炭复合电极再与PbO2正极匹配组装成铅炭电池。正极是二氧化铅,负极是铅-炭复合电极,其开路电压和基本电池反应同传统铅酸电池。铅炭电池兼具铅酸电池与超级电容的特点,大幅改善了传统铅酸电池各方面的性能,其技术特点如表所示:优势劣势(1)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简便(2)能量成本低(3)工作温度范围宽泛,低温性能好于锂电池无需单体BMS(1)比功率、比能量偏低充电速率低,满充需要14-16小时(2)需防止不可逆硫酸盐化(3)循环寿命短,重复深度充放减少电池寿命(4)回收困难,对环境有害25/46铅炭电池结构示意图4.2铅酸电池26/46铅炭电池的核心是在负极引入活性炭,使电池兼具铅酸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优势,能够显著提高铅酸电池的寿命,同时可有效抑制普通铅蓄电池负极不可逆硫酸盐化的问题,使其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得到显著提升。由于铅炭电池在安全性、经济性和循环寿命等方面展现出优异的性能,使其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接入、削峰填谷、智能微电网和需求侧管理等领域得到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铅炭电池组成方式示意图

4.2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的应用场景尽管铅酸电池比能量和比功率较低,相对于各类储能电池,铅酸电池以其技术最成熟、性价比高,仍然在储能系统和工业备用电源中占据主导位置。目前不同类型铅酸电池的应用情况如表所示:铅酸电池类型应用密封铅酸电池(SLA)小型UPS、应急照明阀控密封铅蓄电池(VRLA)电力储能,通讯、银行、医院、机场的电力备用铅炭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自行车、风光发电储能。铅酸蓄电池由于材料廉价、工艺简单、技术成熟、自放电低和免维护要求等特性,在未来几十年里,依然会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虽然起动用、动力用电池的市场空间可能会有拐点,在近期国家产业发展中仍将占主流地位,中期也将占有一席之地,长期来看,在不需要高重量比能量的用途领域还将继续存在。27/46

4.3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是以锂离子为活性离子,充放电时集电器中的锂离子经过电解液在正负极之间脱嵌,将电能储存在嵌入(或插入)锂的化合物电极中的一种储能技术,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游走来工作,是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实用二次电池。电池正极反应如下:电池负极反应如下:电池总反应如下:28/46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现状:锂离子电池的活性正极材料大多数是含锂的过渡金属化合物,而且以氧化物为主。按电极材料可划分为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离子等。目前已用于锂离子电池规模生产的正极材料为。材料名称理论比容量(mAh/g)实际比容量(mAh/g)电位平台(V)特点275130-1494性能稳定,高比容量,放电平台平稳274170-1804高比容量,价格较低,热稳定性较差148100-1204低成本,高温循环,存放性能较差4.3

锂离子电池32/46

4.3

锂离子电池33/46锂电池依据正极材料的不同可分为: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等。三元材料一般是指化学组成为LiNiaXbCocO2的材料,其中X为Mn(锰)时指NCM(镍钴锰酸锂),而X为Al(铝)时指NCA(镍钴铝酸锂)。三元材料兼顾了镍酸锂的高容量、高电压、锰酸锂的高压高安全性,钴酸锂的良好循环性,同时克服了锰酸锂镍酸锂合成困难且不稳定、钴酸锂成本高的缺点。充放电倍率高1~3C,工作温度范围宽-20~60℃,循环寿命长。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4.3

锂离子电池34/46整体上可将锂电制造流程划分为前段工序(极片制造)、中段工序(电芯合成)、后段工序(化成封装)。前段工序的生产目标是完成(正、负)极片的制造。中段工序的生产目标是完成电芯的制造,不同类型锂电池的中段工序技术路线、产线设备存在差异。后段工序的生产目标是完成化成封装。后段工序的意义在于将其激活,经过检测、分选、组装,形成使用安全、性能稳定的锂电池成品。锂离子电池工艺流程图1、圆柱形锂离子电池4.3

锂离子电池典型圆柱形电池的结构包括:外壳、盖帽、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PTC元件、垫圈、安全阀等。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外壳为电池的负极,盖帽为电池的正极,电池外壳采用镀镍钢板。35/46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结构示意图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国内外地铁发展概况地铁是指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电力牵引的轨道交通。列车在全封闭的线路上运行,位于中心城区的线路基本设在地下隧道内,中心城区以外的线路一般设在高架桥或地面上。世界地铁发展时间轴如图所示。截至2018年10月,我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有36个,建设中的路线共计242条,规划中的线路数共计76条,运营总里程超过5700km。世界地铁发展时间轴地铁系统的基本设施组成——地下车站车站按线路敷设方式可分为地下车站、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其中地下车站由站厅、站台、设备及管理用房、地面出入口、风道、地面风亭等组成。地下车站是接送乘客,直接为乘客服务的场所,如图7-2所示。车站形式主要取决于车站所处的建筑环境、工程规划条件、车站布局和服务功能要求、线路敷设方式、地质条件、结构形式、施工方法等。典型车站站厅层和站台层的平面示意图分别如图7-3和图7-4所示。地下车站图7-3站厅层平面示意图图7-4站台层平面示意图地铁系统的基本设施组成——地下车站车站站台按布置形式一般可分为岛式、侧式和其他混合式。岛式和侧式站台平面示意图及横断面结构分别如图7-5和图7-6所示。图7-5岛式站台a)平面示意图b)横断面结构图7-6侧式站台a)平面示意图b)横断面结构地铁系统的基本设施组成——隧道(区间隧道)根据工程和水文地质、地面建筑和周边环境、地下管线和隧道埋深等条件,区间隧道可采用明挖法、矿山法或盾构法等施工,不同的施工方法采用不同的隧道断面结构。明挖法施工的隧道多采用矩形断面;矿山法施工的隧道一般采用带仰拱的马蹄形断面;盾构法施工的隧道通常采用圆形断面。各类隧道断面示意图如图7-7所示。图7-7隧道断面示意图a)明挖断面b)马蹄形断面c)圆形断面地铁系统的基本设施组成——隧道(区间隧道)地下车站内通常安装站台门以将行车的轨道区与站台候车区隔开,站台门有半高和全高安全门两种形式,如图7-8和图7-9所示。由于半高安全门并未将隧道与站台公共区完全分割,会影响站台公共区舒适性且增加空调系统运行能耗,而设置全高安全门的车站可以将车站隧道与站台公共区完全分割,因此全高安全门形式为目前最常见的设置形式。图7-8半高安全门图7-9全高安全门地铁系统的基本设施组成——隧道(车站隧道)大部分时间站台门处于关闭状态,以保证候车乘客的安全、隔断隧道和车站的气流与热量的交换。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示意图如图7-10所示。图7-10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示意图地铁车站总平面布局地铁地下车站的主体建筑部分一般位于地下,仅有出入口、风亭、电梯、消防专用通道等附属建筑位于地面上。地铁车站地面通风出入口如图7-11所示。上述附属建筑与周围建筑物、储罐(区)、地下油管等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地铁车站有采光窗井时,采光窗井与相邻地面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表7-1的规定,当相邻地面建筑物的外墙为防火墙或在采光窗井与地面建筑物之间设置防火墙时,防火间距可不限。建筑类别单层、多层民用建筑高层民用建筑丙、丁、戊类厂房、库房甲、乙类厂房、库房建筑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级地下车站的采光窗井679131012142543②社区公园: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主要为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绿地。社区公园与居民的日常活动紧密联系,要求具有适于居民日常休闲活动的内容和相应的设施。③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相应的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包括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遗址公园等。44(2)防护绿地: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3)广场用地:以游憩、纪念、集会和避险等功能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绿化占地比例宜大于或等于35%;绿化占地比例大于或等于65%的广场用地计入公园绿地。

45(4)附属绿地居住区附属绿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附属绿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附属绿地工业用地附属绿地物流仓储用地附属绿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附属绿地公用设施用地附属绿地

46(5)区域绿地: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游憩健身、安全防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苗木生产等功能的绿地,包括风景游憩绿地、生态保育绿地、区域设施防护绿地、生产绿地。

47第二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及原则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和任务(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的基础上,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48(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49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一)城市概况及城市绿地现状分析;(二)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及原则;(三)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等;(四)编制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五)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结构和布局;(六)编制城市各类绿地规划:包括公园绿地、生产和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及单位附属绿地等,确定其性质、位置、范围和大小等,做到定点定位,不能定点定位的,定出相关指标;52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七)编制城市树种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八)编制城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九)编制城市绿地系统其他专项规划,如避灾绿地规划、景观绿地规划等;(十)城市绿地分期建设目标和近期的年度实施计划,并对近期建设目标所需资金进行概算;(十一)制定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十二)编写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图则。(十三)对重点公园绿地提出规划设计方案。53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般原则(一)生态优先原则(二)因地制宜原则(三)系统整合原则(四)远近结合原则(五)以人为本原则54第三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和指标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一般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一般为近五年的目标,远期目标为规划最终实现后的目标。近期目标一般根据城市目前的绿化现状和城市发展规划,量力而行,科学制定。远期目标一般为:建立数量适宜、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55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一)城市绿化指标的作用(1)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高低(2)衡量城市绿化质量的好坏(3)估算城市绿化投资,保证绿化建设按规划实施(4)利于在统计和研究工作中统一计算口径,为科学研究积累可靠数据(二)城市绿化指标的选取

(1)传统指标: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新指标:绿化三维量、叶面积指数、绿化结构指标、游憩指标、计划管理指标等。56(1)传统指标城市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园绿地的面积。(2)新指标绿化三维量:简称三维量,指绿色植物茎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以立方米为计算单位。

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量。

57(2)新指标绿化结构指标:各类绿地的乔木量、灌木量、地被面积、常绿乔木量、落叶乔木量等,可以反映城市绿地绿化结构和特征以及构成绿地的植物材料的数量及特点。游憩指标:包括各级各类公园绿地面积、服务半径、出游率等,可反映和衡量各类公园为市民提供活动的条件和使用情况。绿化计划管理指标:包括新增绿地面积、新减绿地面积植树量、植树成活率等,可反映和衡量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58(三)城市绿化指标的计算城市绿地率(%)λg=[(Ag1+Ag2+Ag3+Axg)/Ac]×100%

式中λg——绿地率(%);

Ag1——公园绿地面积(㎡);

Ag2——生产绿地面积(㎡);

Ag3——防护绿地面积(㎡);

Axg——附属绿地面积(㎡);

59(三)城市绿化指标的计算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100%绿化覆盖面积: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含被绿化种植包围的水面)、屋顶绿化覆盖面积和零散的树木覆盖面积。立体绿化的计算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Agm=Agl/Np

Agm——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

Agl——公园绿地面积(㎡);

Np——城市人口数量(人)。1.1中国茶道的形成与发展一、茶道的基本含义茶道是指以一定的环境气氛为基调,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茶道是以饮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二、中国茶道的形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作为茶的源头载入了史册。神农相传为上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农业始祖、中华药祖。史书将他列为三皇之一,即炎帝。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正是俸神农为民族始祖的传统信仰的遗韵,而中国茶道也正是源自远古的茶图腾信仰。许多古老民族都曾信奉过茶图腾。最早的“茶”是初民们赖以存活维系生命的物品,不懂生育奥秘、充满着原始思维的图腾意识和感恩之情的初民们便将“茶”视作“给予生命的母亲”。中国茶道在远古的茶图腾崇拜中慢慢形成。 三、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1.唐代茶道(煎茶道)中国茶道成熟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他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对茶之功效、茶具、炙茶煎茶及品饮的方法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创了法度周全的茶道。陆羽的茶道,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品饮等一系列程序、礼法和规则。唐代的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饮用方式有煎茶法、庵茶法、煮茶法等方式。唐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法用的茶是饼茶。唐代茶道以文人为主要群体,文人茶道有炙茶、碾茶、罗茶、候汤、温盏、点茶等过程,追求借茶励志的操守,淡泊清尚的气度。许多文人以茶修道并有建树。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来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细致地描写了饮茶的身心感受,提高了饮茶的精神境界。2.宋代茶道(点茶道)宋代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鼎盛时期,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迅速发展了合于时代的、高雅的点茶法。由于饮茶方法的变革,宋代的茶具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了适于点茶的汤提点、茶筅等器具。与唐代茶道相比,宋代饮茶风气更盛,文人雅士、王公贵族、宗教人士、平民百姓都饮茶,所以宋代茶道走向多级。宋代茶道出现了文人茶道、宫廷茶道、宗教茶道、民间茶道的分化。(1)文人茶道宋代,文人仍然是茶道活动的主要群体,他们把饮茶与文化活动融为一体,以茶激扬文思、以茶助诗、以茶助词,以茶励志、以茶修身、以茶养性。宋代文人茶道继承了唐代文人茶道浪漫风雅的风格,如苏轼《试院煎茶》一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泄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把煎茶之道描写得细致入微。黄庭坚《阮郎归》一词中的“消滞思,解尘烦,金瓯雪浪翻。只愁啜罢水流天,余清搅夜眼。”十分精细地表现了饮茶后怡情悦志的感受。(2)宫廷茶道宋代饮茶之风非常盛行,形成了奢华极致的宫廷茶道。宫廷茶道突出茶叶精美、茶艺精湛、礼仪繁缛、等级鲜明,以教化民风为目的致清导和为宗旨。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就是宫廷茶道代表性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宋代出现了极精美的龙凤茶。龙凤茶是用定型模具压制茶膏并刻上龙、凤、花、草图案的一种饼茶,压模成型的茶饼上有龙或凤的造型,称为“龙团凤饼”。(3)宗教茶道宗教茶道也是宋代茶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几乎汲取了佛教思想中的一切精华,茶道与禅宗几乎不可分。茶与禅的碰撞点,最早发生于茶的药用功能中,茶的清心醒脑作用,是佛僧坐禅的最佳依赖和帮助。茶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茶本身的生命启示及清高静寂的品性特征无不暗含或揭示禅机,能表达“禅”的妙境。道教追求“天人合一”,长生不老,茶延年益寿的保健功效,正好与道教的追求相符,所以道教“以茶助道”。儒家以茶修身养性,契合大道。(4)民间茶道宋代民间茶道以斗香斗味的“斗茶”活动和“分茶”技艺为特色。“斗茶”又称“茗战”,即品茗比赛,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对待。斗茶的主要内容是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斗茶”是重在观赏的综合性技艺,包括鉴茶辨质、细碾精罗、候汤熁盏、调和茶膏、点茶击拂等环节。最关键的工序为点茶与击拂,最精彩部分集中于汤花的显现。衡量斗茶胜负的标准是看汤色和汤花,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二是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汤花保持时间较长、紧贴盏沿不散退的为胜,汤花散退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输。3.明清茶道(泡茶道)(1)明代茶道明代饮茶风气鼎盛,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又一个兴盛期的开始,并形成了饮茶方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明太祖朱元璋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饼茶,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向皇室进贡的只要芽叶形的散茶。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自然蔚然成风,并将唐烹宋点的饮用法改为随冲泡随饮用的冲泡法——瀹饮法,茶道程序由复杂转向简单。冯可宾《芥茶笺》中还有“茶忌”7条:一是“不如法”,煎水瀹茶不得法;二是“恶具”,茶具粗恶不堪;三是“主客不韵”,主人、客人举止粗俗,无风流雅韵之态;四是“冠裳苛礼”,官场往来,繁文缛节,勉强应酬,使人拘束,不能尽自然之兴;五是“荤肴杂陈”,腥膻大荤,与茶杂陈,莫辨茶味,有失茶清;六是“忙冗”,忙于俗务,无暇品赏;七是“壁间案头多恶趣”,环境俗不可耐,难有品茶兴致。这些都反映了中国茶道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中国道德观念为追求目标。(2)清代茶道清代初期乌龙茶出现后,我国六大茶类已齐全。清代沿袭了明代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形成了更为讲究的饮茶风尚。清朝满族祖先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肉食为主,成为统治者后,养尊处优,需要茶叶助消化,饮茶风气更甚。使普洱茶深受王室喜爱,普洱茶入贡朝廷,名声大振。清代形成了更为精美绝伦的宫廷茶道,如三清茶、太子茶等。民间大众饮茶方法也很讲究。各地风俗习惯不同,饮茶的种类也不同,如江浙一带人喜饮绿茶,北方人喜饮花茶或绿茶,西北部少数民族喜饮黑茶,闽粤台地区喜饮乌龙茶,由此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茶道。4.现代茶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茶道又得到复兴和弘扬。茶具越加精美绝伦、丰富多彩,玻璃、瓷器、紫砂、土陶、竹木、金银、玉器等更加异彩纷呈。制茶机械不断创新,制茶技术更加精妙,茶叶种类更加丰富。现代茶道,流派众多,各流派茶道各具特色,重视人、茶、水、器、境、艺各要素之间的配合,在动作、程序、文化理念等方面亦各有特点,不但使人们获得感官上的至美的享受,而且更加突出整个茶道活动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使茶道成为现代人澡雪心灵、远离浮躁、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途径。1.2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

中国茶道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道、儒、佛三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在茶道中包含了“克明峻德、格物致知、以身许国、穷通兼达”的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宁静致远、道法自然、守真养真”的道家哲学理念,“茶禅一味、梵我一如、普爱万物、见性成佛”的佛法真如。

·中国茶道表现出其特有的精神特点:一为中和之道,二为自然之性,三为清雅之美,四为明伦之礼。·中国茶人在茶事活动中,通过不断的实践、理论的升华和总结,形成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也称茶道四谛):和、静、怡、真。1.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是茶事活动的宗旨。儒家之和是“中庸之道”的思想表现。在儒者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在茶事活动中对和的诠释:在泡茶时动作快慢适中、开合有度,投茶量、水温、浸泡时间掌握得当,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时真诚热情,尊敬长者、礼敬嘉宾,表现为“春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在饮茶过程中品茶者礼赞泡茶者和自然灵物之茶,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追求清幽雅静和闲适平和,表现为“朴实古雅去浮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道家之“和”表现为“天人合一”等理念,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本为一体,应具有亲和之感,处世时要好坏均可相安相处,为人不露锋芒,处世与世无争。在茶道中,道家特别注重亲和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致清导和”的养生理念。佛家提倡人们和诚处世。在茶道中,佛教追求“茶禅一味”。茶道中追求伦理之和。如茶人性情和顺、待人和善、说话和婉、处世和诚、家庭和睦、邻里和好、国家民族之间和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茶道中也追求美学之和。以中庸为美,以和谐为美等,如在茶事活动中,动作既优美又不过度夸张,快慢有序、开合适度,茶与茶具要相适宜,音乐、挂画等与所泡的茶要协调等。2.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茶清净淡泊,朴素天然,无味乃至味也。茶须静品,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感悟品茶的要义,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静才能明心见性,洞察秋毫。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活动创造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使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和肺腑,使人们的精神在虚静中升华净化,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静是茶道修习的必由之道。3.怡——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中国茶道形式丰富,不拘一格,雅俗共赏,最能让茶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得到愉悦的身心享受。中国茶道之“怡”可分为三个层次:(1)生理上愉悦的直观感受。茶道活动中幽雅的茶事环境,意境深远的插花,精美的茶具,形状各异的茶,清甜的泉水,煮水的松涛声,如梦似幻的茶汤色泽,醉人的茶香,鲜爽甘醇的茶味,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动人的解说,使人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方面产生感官上怡悦的直观感受。例如宋代诗人王禹偁的《龙凤茶》“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就属于这一层次的直观感受。(2)心理上愉悦的审美领悟。茶道审美的心理活动并不是只停留在生理上的直觉感受,茶的色香味以及茶事活动中的美妙情景必然会撩动茶人的情思,唤起美好的记忆,引发茶人的联想,加深茶人对茶道之美的领悟,从而体验到全身心的舒畅和怡悦,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如唐代诗人崔道融的诗:“瑟瑟香尘瑟瑟泉,惊风骤雨起炉烟。一瓯解却心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宋代黄庭坚的茶词《品令•咏茶》:“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景。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便属于这一层次的审美领悟。(3)精神上愉悦的感悟与升华。茶人在茶事活动时,在审美观照过程中,经过感知、理解、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而品出了茶的物外高意,悟出了茶道的玄机妙理,不仅得到了身心的美好享受,而且产生了精神上的升华。唐代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一饮涤昏寐,情来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一碗到七碗的饮茶感受。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宋代黄庭坚的茶词《一斛珠》:“香茶嫩芽清心骨,醉中襟量与天阔。夜阑似觉归仙阙。走马章台,踏碎满街月。”所描述的都是饮茶带来的精神上的感悟与升华。80三、城市绿化指标相关标准的制订(一)影响城市绿化指标的因素

(1)国民经济水平(2)城市性质(3)城市规模(4)城市自然条件(5)城市中已形成的建筑物(6)园林绿化的现状及基础(7)其他因素81(二)城市绿化指标的确定方法(1)碳氧平衡法(2)游憩空间定额法(3)污染荷载量法(4)模型计算法(5)综合确定法(6)其他方法

82(三)城市绿化标准的规定(1)国外城市绿化指标的规定(2)我国城市绿化指标的规定85我国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人均建设用地㎡/人人均建设用地(㎡/人)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2000年2010年2000年2010年2000年2010年〈75》5》63035》25》3075—105》6》73035》25》30〉105》7》83035》25》3086

此外,对各类附属绿地的绿地率也作了相关规定:居住区绿地: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改建旧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25%;道路绿地: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地面积比率不小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所占比例不小于15%。单位绿地: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的工厂不低于30%,并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机关团体、休疗养院、公共文化设施、部队不低于35%;生产绿地:不低于2%。87

国家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

88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89第四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一、市域绿地的概念和特点(一)市域绿地的概念市域绿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市域绿地是指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内的绿地,涵盖了市区和市区以外所辖区以内所有城镇乡村的自然或人工的绿化区域;狭义的市域绿地则是指城市行政管辖区域内、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全部绿地。本章所指的市域绿地,是指狭义的市域绿地。90(二)市域绿地的特点(1)以自然绿地为主体(2)面积广大(3)生态功能突出(4)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91二、市域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一)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二)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系统网络,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三)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控制和管理,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四)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92三、分类规划要求(一)生态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部分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壤侵蚀防护区等。生态保护区是维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和保障。93(二)海岸绿地(三)河湖绿地(四)风景林地(五)缓冲绿地(六)特殊绿地三、分类规划要求94第五节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一、城市绿地布局的目的及要求(1)满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2)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及休闲游憩的要求(3)满足工业生产防护、安全卫生的要求(4)满足美化城市的要求95二、城市绿地的布局形式96(一)块状绿地布局布局特征:将绿地成块状均匀地分布在城市中,在较早的城市绿地建设中出现较多。优点:可以做到均匀分布,接近居民,方便居民使用。缺点:布局分散,难以充分发挥绿地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97以块状为主的布局实例——射洪县绿地系统布局98(二)带状绿地布局

布局特征:多利用河湖水系、道路城墙等线状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环状绿带等。

优点:创建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的迁移路线,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引入新鲜空气,缓解热岛效应;提升城市景观效果。

缺点:带与带之间联系不够,显得孤立,市民使用不便。

99以带状为主的布局实例——重庆北碚绿地系统布局100(三)楔形绿地布局布局特征:利用从郊区深入市中心由宽到窄的楔形绿地组合布局。优点:将新鲜空气送入市区,改善城市通风条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缺点:把城市分割成放射状,不利于横向联系。101以楔形绿地为主的布局——海南琼山市新市区绿地布局

102(四)混合式绿地布局布局特征:将各种绿地布局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城市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结合,形成较完整的绿化体系。优点:使居民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同时有利于就近地区小气候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丰富城市景观。103三、国内外部分城市绿地布局规划实例(一)国外部分城市绿地布局规划(二)国内部分城市绿地规划104伦敦的绿色空间框架莫斯科绿地系统布局墨尔本的绿地系统布局

平壤的绿地系统布局105上海的绿地系统布局北京中心城绿地布局图徐州市绿地系统结构图苏州绿地系统布局示意图106第六节城市各类绿地布局一、公园绿地(一)公园绿地选址公园绿地选址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必要性原则:依据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和用地布局,在城市主要出入口、自然与人文景观聚集地、公共设施附近和居住区附近布局一定面积的公园绿地。可能性原则:具有下列特征和条件的用地,宜优先选作公园绿地:现有山川河湖、名胜古迹所在地及周围地区、原有林地及大片树丛林带、城市不宜建筑地带(山坡、低洼地等)。整体性原则:公园绿地布局应与改善城市街景和景观优化相结合。107(二)公园系统及其形式分散式绿道式环状式放射式放射环状式分离绿带式108(三)公园绿地级配形式109(四)公园绿地规划公园绿地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为市民创造良好的游憩环境(2)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3)满足其美化环境的功能要求(4)满足其使用功能需求

各类公园绿地功能不同,在具体布局时应因园而异。110二、生产绿地城市生产绿地布局首先在数量上应满足相关要求:生产绿地的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苗木自给率满足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的80%以上。用地选择上,城市生产绿地应选择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尽量选择地势平坦、地块较平整、土壤适宜、水源充足、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地方。111三、防护绿地

为了满足城市对卫生、隔离、安全的要求而设置的绿地。根据其功能,可分为城市防风林带、卫生隔离带、安全防护林带、城市高压走廊绿带、城市组团隔离带等。112四、附属绿地(一)居住绿地

居住绿地由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组团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组成,居住绿地的规划在数量上应满足以下要求: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旧居住区改建绿地率不低于25%;公园绿地中,组团绿地人均不小于0.5平方米;小区级绿地人均不小于1.0平方米;居住区级绿地人均不小于1.5平方米。居住绿地布局应根据居住区规模和居住区居民需求灵活进行,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居民需求,突出家园特色,满足居民户外游憩、社区交流、体育锻炼等的多方面需求。113(二)道路绿地道路绿地由街道绿带、交通岛绿地、街头小游园和街道广场、停车场绿地组成,担负着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组织交通,保证安全等重要功能。道路绿地规划时绿地率应满足以下要求:园林景观路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时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时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30米时绿地率不得小于20%。道路绿地规划布局应根据道路断面形式及功能而定。在保证道路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多布局绿地,提高道路绿地率。为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布局时应充分考虑行车视线和净空要求。114五、区域绿地

布局时应切实贯彻“生态优先”的规划原则,着眼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划定、留足不得开发建设的生态保护区域,如现有的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对于用于城市建设的区域,要明确控制开发强度的范围和边界;充分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自然水域、林地等绿地资源,规划布局城市组团之间或相邻城市之间布局较宽阔的隔离带,用以控制城市发展规模,防止建成区“摊大饼”式无限蔓延发展。在城乡接合部,应注意规划一些高绿地率控制区;布局应结合郊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生态农业和林业的发展。115第七节城市绿化树种规划一、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一)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最寒冷的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植被建群种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等,种类贫乏,外貌冬季落叶,结构简单,群落郁闭度约0.4~0.5,灌木层发育较好。(二)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小兴安岭,植被以红松为主。除红松外,主要种类还有落叶松、冷杉、云杉等针叶树和紫椴、水曲柳、黄檗、糠椴、核桃楸等阔叶树。(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及华北的山地丘陵,由杨柳科、桦木科、壳斗科等科的植物组成。116(四)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低山丘陵区,群落主要由麻栎、栓皮栎和苦槠、青冈栎等组成。(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江南丘陵、云贵高原中北部和四川盆地的南缘地区,建群种以壳斗科、山茶科等为主,但各地种属略有不同。(六)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和广东三省区南部及福建东南、台湾中南部地区,群落上层以樟科、壳斗科为主,中下层种类繁多,以大戟科和芸香科最多,并有藤本和附、寄生植物。(七)热带季雨林、雨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和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的南部以及西藏南部地区,典型的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珊瑚岛热带常绿林和红树林。117(八)温带森林草原: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地,植物以草本类为主,建群种以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为代表,毛茛科、莎草科、百合科、藜科、十字花科、唇形科等均有分布。(九)温带荒漠:主要分布在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廓、准噶尔盆地以及塔里木、柴达木盆地等地,植物种类非常贫乏,具有适应干旱生境的生态特征,以灌木或半灌木为主,其中藜科的种属最多。(十)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素有“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地处亚热带和温带,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m以上,青藏高原植被在生态和植被外貌方面与一般的山地植被相比有植被分布界限高、植被的旱生性显著、植被带宽广、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的特点。118二、树种选择原则(一)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以乡土树种为主(二)选择抗性强的树种(三)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相结合(四)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树种(五)注意植物的多样性119三、树种规划步骤(一)对城市本地植物树种进行调查研究(二)确定城市绿化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三)制定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四)合理选择各类绿地绿化树种,编制城市绿化应用植物物种名录(五)配套制定苗圃建设、育苗生产和科研规划120第八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城市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四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方式(一)就地保护(二)迁地保护121三、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一)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基本要求(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化格局。(2)大力开发物种资源。(3)加强对城市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划定生态敏感区和景观保护区,并严格保护以永续利用。(4)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生物多样性指数。(5)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植物园、动物园等途径,加强植物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工作。122(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具体内容(1)遗传多样性保护(2)物种多样性保护(3)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4)景观多样性保护123第九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一、古树名木的含义古树名木一般系指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年代久远或具有重要科研、历史、文化价值的树木。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在历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

124二、古树名木规划的主要内容(一)古树名木现状调查(二)制定法规(三)宣传教育(四)科学研究(五)养护管理125第十节城市避灾绿地规划一、避灾绿地的功能(一)安全疏散受灾群众(二)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三)阻止地震伴生火灾蔓延(四)为实施救援、医疗、救护活动提供场所(五)提供信息交换场所(六)提供救灾物资运输条件和贮存场所126二、避灾绿地的规划原则(一)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步编制(二)符合综合防灾规划要求,与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三)平灾结合(四)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数量”布局原则(五)分级设置原则127三、避灾绿地的分类及其规划(一)市级避灾绿地(二)区级避灾绿地(三)社区避灾绿地(四)紧急避灾绿地128第十一节城市绿线规划

一、城市绿线的概念和类型(一)城市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现状绿线建设用地内已建成,并纳入法定规划的各类绿地边界线。

(2)规划绿线建设用地内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划定的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

(3)生态控制线规划区内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划定的,对城市生态保育、隔离防护、休闲游憩等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区域控制线。

129二、城市绿线划定的相关规定

①现状绿线和规划绿线应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阶段分层次划定,生态控制线应在总体规划阶段划定。

②现状绿线划定应明确绿地类型、位置、规模、范围,宜标注其管理权属和用地权属。

③规划绿线划定应明确绿地类型、位置、规模、范围控制线,可标注土地使用现状和管理权属。

④生态控制线划定宜标注用地类型、功能、位置、规模、范围控制线,可标注用地权属。

⑤绿地划定应与城市红线、城市黄线的划定相衔接,与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划定相结合。

130三、城市绿线划定方法(一)总体规划阶段

①总体规划阶段应划定建设用地内的现状绿线,规划绿线和规划区非建设用地内的生态控制线。

②建设用地内,应按照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的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规定现状绿线和规划绿线。

③规划区非建设用地内,应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划定生态控制线。

131三、城市绿线划定方法(二)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

①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以现状绿地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划定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广场用地现状绿线和规划绿线及附属绿地现状绿线。

②附属绿地的用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中的城市建设用地分类规定。

132三、城市绿线划定方法(三)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

①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应结合修建性规划方案审批,规定附属绿地规划绿线;绿地建设竣

工验收后应纳入现状绿地管理。

②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规划绿线应明确绿地布局,并应提出绿地设计控制指标。

133四、城市绿线规划的成果要求城市绿线规划成果应包括图纸、文本两部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基础地形图电子版应为与城市规划地形图坐标系一致的矢量(dwg)格式文件。

②绿线应为闭合线,现状绿线应为实线,规定绿线应为虚线,生态控制线应为点画线。

③文本内容应包括绿线划定目标、依据、原则、管控要求。

134四、城市绿线规划的成果要求④总体规划阶段绿线划定的图纸应包括建设用地内绿地划定图和规划区非建设用地内生态控制线划定图;应以带城市规划路网的地形图为底图,图纸比例、表达深度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图纸一致。

⑤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绿地划定的图纸比例、地块编号应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一致;绿线定位应明确绿地边界线的主要拐点坐标。

⑥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绿线划定的图纸中附属绿地所在地块的编号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编号;图纸比例应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一致;绿线定位应明确绿地边界线的拐点坐标。

135五、城市绿线规划的管理为保证城市绿化用地,加强城市绿线规划管理,建设部于2002年9月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2号),对城市绿线管理做了如下规定:

①城市绿线内的用地,不得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城市绿线内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②在城市绿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限期迁出。

③城市各类新建、改建项目,不得占用绿地,不得损坏绿化及其设施,不得改变绿化用地性质。

136五、城市绿线规划的管理④近期不进行绿化建设的规划绿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予以严格控制。

⑤在城市绿线管理范围内,禁止拦河截溪、取土采石、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以及其他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的活动。

137第十二节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资料及文件编制一、基础资料收集(一)自然条件资料(1)地形图(1:5000或1:10000)、航片、遥感影像图、电子地图等。(2)气象资料:气温、降水量、湿度、风向、风速、风力、霜冻期、冰冻期等。(3)土壤资料: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布情况、地下水深度等。138(二)社会条件资料(1)城市历史、典故、传说、文物保护对象、名胜古迹、革命旧址、历史名人故址、各种文物古迹的位置、保护范围等。(2)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3)城市建设现状与规划资料: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规划、林业规划及其他发展规划。139(三)环境质量资料:城市的环境质量、主要污染源的分布及影响范围、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与规划、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生态功能分区及其他环保资料。(四)园林绿化资料(1)基础资料①现有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②各类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性质、质量、植被状况、用地比例、经营及养护情况、③各类公共绿地的节假日游人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④绿化苗木的生产情况140(2)植物物种资料①当地自然植被物种调查资料②城市古树名木的数量、位置、名称、树龄、生长状况等。③现有园林绿化植物的应用种类及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程度④附近地区城市绿化植物种类及其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情况⑤主要植物病虫害情况⑥园林植物的引种驯化及科研进展情况等141(3)绿化管理资料①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机构的名称、性质、归属、编制、管理体制等。②园林绿化行业从业人员概况、职工总数、人员结构、科研及生产机构设置等。③园林绿化维护及管理情况、资金投入、专用设备投入等。142二、规划文件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应包括四个部分: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规划基础资料143规划文本一、总则

包括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模等。二、规划目标与指标三、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五、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简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144六、树种规划

规划绿化植物数量与技术经济指标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保护措施与对策八、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九、分期建设规划分近、中、远三期规划,重点阐明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估算十、规划实施措施包括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十一、附录145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二、绿地现状与分析。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146第二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的意义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三章规划目标一、规划目标二、规划指标147第四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一、规划结构二、规划布局三、规划分区148第六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一、城市绿地分类(按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入》GJJ/T85-2017执行)二、公园绿地(G1)规划三、生产绿地(G2)规划四、防护绿地(G3)规划五、附属绿地(G4)规划六、其他绿地(G5)规划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要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骨于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149第七章树种规划一、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二、确定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包括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建群种、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三、技术经济指标确定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比例、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乔木与灌木比例、木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