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_第1页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_第2页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_第3页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_第4页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

本编准备讲四个专题:

第一个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个专题: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第三个专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四个专题:为新中国而奋斗重点讲述、分析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如何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有何重大的意义?3.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的内容、结局及其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基本经验是什么?第一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

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一、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标志和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失败后,政治领域的大动荡和思想文化领域里浓厚的复古思想,引起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沉痛反思。

1915年9月,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应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性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

历史意义:

第一,它打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享有绝对权威的封建思想文化,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教条对人民思想的束缚,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它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思想界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中,激起了要求进步、寻求科学真理、追求解放的热情为中国接受十月革命影响、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直接导火线

历史背景:

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和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反帝反封建阵营的壮大

直接导火线: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历史特点:第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卖国贼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斗争。第二,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一批为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新的先进分子,在他们的带领下,数十万学生英勇地出现在运动的前头,成为运动的先导。第三,中国工人阶级以巨大的声势参加了五四运动,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走上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阶梯。第四,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走上坚决、理性地反对帝国主义的道路。

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新思潮的涌来和中国先进分子的选择五四爱国运动空前有力的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呈现出千帆竞起、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深入工人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与工人群众建立联系,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创立过程: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维经斯基来华,对建党工作给与帮助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10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1920年秋天到1921年上半年,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各地相继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成立了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意义历史必然性:

在半殖民半封建中国,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没有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历史地落在中国工人阶级肩上

中国工人阶级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而进一步壮大,在五四运动中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和干部上的准备。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并成为其一部分,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一)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民主革命纲领是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正式制定的。中共“二大”依据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和中国社会的特点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最低纲领(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提出,初步解决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问题,特别是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了革命的对象,这对当时革命斗争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二)工农运动的发动

中共成立后,采取了以往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派别所没有采取过的全新的革命方法:即发动和依靠群众的方法。

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中共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罢工为终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二七”惨案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一方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为党建立同其他革命力量合作,掀起全国规模的大革命,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另一个方面,“二七”惨案的挫折与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在产业工人只占全国人口极少数的中国,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能战胜强大敌人的,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四、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一)国共合作的建立

建立国共合作是国共两党的共同需要

中共“三大”正式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新三民主义政纲的提出;大会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二)国民革命的兴起

黄埔军校的建立

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发展,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成立

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全国民众中激起了规模空前的反抗帝国主义的怒潮,标志着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三)北伐战争1.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战争北伐战争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战争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先打两湖战场的吴佩孚,再打盘踞东南五省的孙传芳,最后打击占据东三省、控制京、津的张作霖。北伐战争从1926

年7月9日正式出师北伐,到1926

年底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主力。革命席卷了半个中国2.工农运动的高涨1927年1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6年10月——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成功。1926年底湘、鄂、赣等省掀起了农村土地革命

(四)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1.北伐胜利高潮中埋伏着深刻的危机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国共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斗争日益尖锐面对危机处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既没有经验又缺乏清醒的认识,一味妥协、退让2.“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3.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失败原因:(1)客观上是内外反革命势力联合的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同时由于国民党右派集团相继叛变更加强了反革命力量。(2)主观上是由于中共还处于幼年,对中国社会和革命规律尚未认识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