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_第1页
福建省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_第2页
福建省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_第3页
福建省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_第4页
福建省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本规程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

和城乡建设系统2014年第三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

科[2014]35号文)的要求,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和福建省建

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负责本规程的编制工作。

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系统总结了省内外既有建筑物检

测技术的工程实践经验,参考了有关国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有关部门组织审查定稿。

本规程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

4地基检测、5基础检测、6监测、附录和条文说明。

本规程由福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福

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和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

请寄送福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技与设计处(地址:福州市北

大路242号,邮编:350001)和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

福州市杨桥中路162号,邮编:350025),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福建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福建天闽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2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主要符号.............................................................................4

3基本规定........................................................................................5

4地基检测........................................................................................9

4.1一般规定.............................................................................9

4.2检测...................................................................................11

5基础检测......................................................................................20

5.1一般规定...........................................................................20

5.2检测...................................................................................21

6监测..............................................................................................26

6.1一般规定...........................................................................26

6.2监测...................................................................................27

附录A地基病害体工程分类........................................................31

附录B地基病害体验证................................................................32

附录C微动探测法........................................................................34

附录D旁孔透射法........................................................................39

附录E拾振法.................................................................................42

本规程用词说明................................................................................44

引用标准名录....................................................................................45

条文说明............................................................................................46

4

1总则

1.0.1为规范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工作,做到安全适用、技术

先进、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福建省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检测与评价。

1.0.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应考虑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地基基

础及上部结构现状、周边环境、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检

测方法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检测方法,综合分析确定检测结果。

1.0.4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

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既有建筑ExistingBuilding

已实现或部分实现使用功能的建(构)筑物。

2.1.2地基病害体FoundationSoilsDefect

既有建(构)筑基础下或周边产生的脱空、空洞、土体疏松

体等影响既有建(构)筑物正常使用的不良地质体。

2.1.3持载再加荷静载荷试验MaintainedandReloadedStatic

LoadingTest

静载荷试验加载至原使用荷载时,维持其使用荷载一定时间

后,再继续分级加载直至试验完成的试验方法。

2.1.4磁测井法MagneticLoggingMethod

通过在桩内或桩外侧成孔,采用专门仪器在孔内升降,测试

钢筋笼的磁性参数,分析和判断钢筋笼长度或埋深位置的基桩检

测方法。

2.1.5探地雷达法GroundPenetratingRadarMethod

通过分析高频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介质对电磁

波的吸收以及电磁波在介质分界面的反射等特性,以探测地基病

害体、地下埋藏物等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2.1.6高密度电阻率法ResistivityImagingMethod

通过电极阵列技术同时实现电测深和电剖面测量,获得二维

2

或三维的电阻率分布,以探测地基病害体、地下埋藏物等的电阻

率法。

2.1.7多道瞬态面波法Multi-channelTransientSurfaceWave

Method

利用多个通道的仪器,同时记录震源锤击地面形成的完整面

波(特指瑞雷波),利用瑞雷波在层状介质中的频散特性,通过

反演分析频散曲线获取地基瑞雷波相速度,以探测地基病害体、

地下埋藏物、地基场地土层分布等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2.1.8微动探测法MicrotremorSurveyMethod

利用台阵观测技术采集天然源微动信号,通过数据处理从中提

取瑞雷波频散信息,再对其反演获得地下介质S波速度结构,以

探测地基病害体、地下埋藏物、地基场地土层分布等的一种地球

物理探测方法。

2.1.9地震反射波法SeismicWaveReflectionMethod

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性质不同的地层内的传播规

律,研究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地质、构造、岩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

以探测地基病害体、地下埋藏物、地基场地土层分布等的一种地

球物理探测方法。

2.1.10旁孔透射法ParallelSeismicMethod

在基桩顶部或与基桩相连的刚性结构上激振产生地震波,利

用在被测体旁平行被测体的钻孔内放置的检波器,从钻孔底向上

以一定距离接收经由桩身或桩底以下土层传播的地震波,通过分

3

析地震波在激发点和接收点间传播时间的变化,判定桩长的检测

方法。

2.1.11环境振动EnvironmentalVibration

指在建筑施工、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

干扰周围环境的振动。

2.1.12拾振法VibrationPiking-upMethod

采用专业仪器测试振动的振源特性、频率范围、幅值、动态

范围、持续时间等振动量和系统特征参数,用以监测环境振动对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影响程度的振动测试方法。

2.2符号

2.2.1抗力和材料性能

第个频率点的瑞雷波相速度();

Vx,i—im/s

基础介质的纵波波速();

Vm—m/s

桩周土介质的平均波速()。

Vc—m/s

2.2.2几何参数

△L—两测点之间的距离(m);

初至时深曲线拐点对应深度();

Hp—m

D—测试孔与被测基础之间的水平距离(m)。

2.2.3其他

第个频率点对应的周期();

ti—is

△T—两测点初至波分别到达时间的差值(ms)。

4

3基本规定

3.0.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包括地基检测、基础检测和监测。

3.0.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按本规程进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

测:

1建筑地基基础存在质量缺陷、损伤或病害影响既有建筑结

构安全或正常使用;

2建筑结构荷载或使用功能发生改变;

3既有建筑改造、加固、移位;

4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影响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或正常使用;

5达到设计使用年限需要检测的建筑;

6为建筑物可靠性鉴定提供依据;

7其他需要检测的情况。

3.0.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工作应按图3.0.3的程序进行。

3.0.4现场调查及资料搜集宜包括下列内容:

1既有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设计文件、地基基础施

工资料、检测资料及验收资料;

2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3既有建筑使用历史和现状,包括建筑物的实际使用荷载、

变形、裂损、腐蚀等情况,以及前期的检测鉴定、加固改造等情

况;

4既有建筑周边环境,包括邻近建构筑物、地下构筑物、道

5

路、地下管线等分布与现状,及其历史的施工情况;

5与检测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料。

接受委托

现场调查搜集资料

制定检测方案

检测准备

现场调查与现场检测补充调查与检测

数据整理与分析

检测报告

图3.0.3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程序框图

3.0.5当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具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有针对

性的现场检测:

1相关资料基本完整,但资料的可信度不高或有存疑时;

2相关资料无法搜集齐全时;

3相关资料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时;

4使用条件与设计条件不符时;

6

5相关资料不能满足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上部结构增层

增载改造等设计和施工要求时。

3.0.6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变形超过规定限值或仍在发展可能超过

规定限值时,应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进行监测。

3.0.7检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既有建筑概况;

2检测依据、目的、方法及数量;

3人员、仪器设备、进度计划;

4检测点开挖、加固及恢复;

5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

6需委托方配合的条件及要求。

3.0.8检测点位置的选择应综合分析基础型式、荷载分布、岩土

工程条件等因素,宜在下列部位设置检测点:

1地基基础发生损伤、病害或变形较大部位;

2荷载突变部位;

3加固改造影响较大部位;

4岩土条件复杂部位;

5周边环境影响导致地基或基础异常部位;

6初步判断可能引起事故的部位。

3.0.9检测用的仪器设备必须在计量检定或校准的有效期内。

3.0.10当现场操作环境不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采取保证

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的措施。

7

3.0.11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或对检测结果有疑义,应查找原因,根

据工程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确定检测结果;无法确定时,

宜重新检测或选用其他检测方法补充验证检测。

3.0.12当监测过程中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或超出预

警值时,应增加监测点数量及监测频率。

3.0.13现场检测工作结束后,宜及时修复检测所形成的地基基础

的缺损部位。

3.0.14检测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1委托单位及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名称;

2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地点,地基型式、基础类型、

结构型式,设计要求等;

3项目委托检测原因,检测目的;

4检测依据、检测方法、检测数量、检测日期、仪器设备、

检测过程;

5检测点的编号、位置、标高,场地标高、设计标高和相关

施工记录;

6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7检测结果、意见及建议。

3.0.15检测过程中应采取措施确保既有建筑和人员安全。

8

4地基检测

4.1一般规定

4.1.1地基检测包括天然地基检测和人工地基检测。

4.1.2天然地基检测应结合既有建筑原岩土工程勘察资料进行分

析,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制定检测方案,分析应包括下列主

要内容:

1地基土层的分布及其均匀性,重点是沟、塘、古河道、墓

穴、岩溶、土洞等的分布情况;

2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重点是软土、填土、残积土等特

殊土;

3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及其腐蚀性的影响;

4建造在斜坡上或相邻深基坑的建筑物场地稳定性;

5自然灾害或环境条件变化,对地基土工程特性的影响。

4.1.3人工地基检测应根据地基处理方法的特点,宜选择多种检

测手段的综合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应结合地区经验、监测数据、

基础及上部结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4.1.4地基检测的方法选择和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基承载力宜选择静载荷试验进行检测,对于重要的增层、

增加荷载建筑,应进行既有建筑基础下地基载荷试验,或进行既

有建筑地基承载力持载再加荷载荷试验,试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的相关规定,检测

9

数量不宜少于3点;

2地基勘察手段可选择钻探、物探、井探、槽探等方法,地

下水埋深较大时,应首选人工探井的方法;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

法时,应结合人工探井、钻孔等其他方法进行验证,验证数量不

应少于3点;

3选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圆锥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或

旁压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时,应结合不扰动土样的室内物理力学

性质试验,每层地基土的原位测试数量不应少于3个,室内物理

力学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6组。

4.1.5地基检测点应布置在靠近基础,沿既有建筑的周边和角点

位置,在建筑物变形较大或基础开裂等部位应布置检测点,条件

允许时宜直接布置在基础下或地基处理范围内。

4.1.6地基病害体的探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法时,应采用普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方式。

普查宜对测区进行全面探测,确定重点探测区;详查宜对重点探

测区进行探测,查明地基病害体的属性、范围、埋深;

2地基病害体工程分类应按本规程附录A执行;

3对探测到的地基病害体应采用钻探法或人工开挖方式进行

验证,验证工作应按本规程附录B执行。

4.1.7地球物理探测应在充分分析和利用探测区域已有的勘察、

设计、施工、检测、监测数据、基础及上部结构、地上和地下设

施及周边环境等资料的基础上制定探测方案,并应符合下列原则:

1正式工作前宜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

10

2实际探测工作中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的工

作原则;对于探测环境复杂或重点的工程,宜采用多种探测方法

进行综合评价。

4.2检测

I勘探法

4.2.1勘探法适用于查明既有建筑地基岩土的类型、分层、物理

力学性质。

4.2.2钻探设备可根据岩土类别、可钻性、取样要求,按现行行

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选择。

4.2.3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既有建筑检测单元,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应少于

2个;

2发生事故的既有建筑,应根据结构安全性和地基基础破坏

程度布置检测单元,勘探点总数不应少于第1款的要求。

4.2.4勘探点的类型和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既有建筑,采取土试样勘探点和原位测试勘探点的数量不

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2;

2发生事故的既有建筑,所有勘探点均应为采取土试样勘探

点或原位测试勘探点。

4.2.5勘探点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1

1重点检测位置或非简单地基的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15m;

2非重点检测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的规定;

3既有建筑地基主要受力层或下卧层层位坡度大于10%时,

应加密勘探点。

4.2.6勘探点深度应超过地基主要受力层影响深度,对需要进行

变形验算的工程,勘探点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4.2.7岩土试样的采取及室内土工实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地基土类型采取土试样,其竖向间距在地基主要受

力层范围内或桩基持力层与软弱下卧层中宜为0.5m~1.0m,地基

主要受力层以下或桩侧地层宜为1.0m~1.5m,对厚度大于50cm

的夹层或透镜体应采取土试样;

2采取土试样质量等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

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的有关规定;

3工程地质勘探应留取岩土芯样照片,有特殊要求时,应留

取岩土芯样;

4室内试验除应进行常规土工试验外,对主要压缩层尚应提

供前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回弹指数及与土中有效应力相应的

固结系数、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成果。

II地球物理探测法

4.2.8开展地球物理探测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2

1被探测对象与其周围介质间存在较大的物理性质差异;

2被探测对象的几何尺寸相对于其埋藏深度或探测距离应具

有一定的规模;

3应考虑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干扰因素,保证数据的信噪比

符合要求;

4现场应具备地球物理探测的实施条件。

4.2.9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选择,除应分析探测工作的内容、条

件、计划和相关资料,尚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目标异常的种类;

2目标异常的特性,如大小、性状、深度及其与周边介质的

物性差异等;

3场地干扰因素,包括电磁干扰、温度干扰、湿度干扰、声

波干扰和振动干扰等;

4工作影响因素,包括接地条件变化、交通影响、人流影响、

场地狭窄影响及场地安全隐患等。

4.2.10测区范围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测区范围应包括反应异常场的外延部分;

2由于环境条件限制无法取得良好的探测效果、但在相邻地

段工作可取得有利资料时,应将测区范围扩大到相邻地段;

3应充分利用以往的探测、勘察、检测、监测等成果资料。

4.2.11测线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测线布置时应根据探测目的、探测方法、岩土条件和场地

13

条件等进行,测线密度应保证异常体的连续、完整和便于追踪;

2测线方向宜避开地形及其他干扰的影响,垂直于或大角度

相交于探测目标,测线长度应保证异常体的完整;

3在测区边界附近发现异常时,应延长测线以追踪异常的分布;

4对重点区域,测线宜适当加密或网状布设;

5探测范围内有已知点时,测线应通过或靠近该已知点布设。

4.2.12探测测量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地形突变点、非均匀分布的测点、

重要的探测异常点及建议验证的点位,应进行平面和高程测量,

并将测点展布到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或其他平面图上;

2探测工作使用的比例尺应保证探测的病害异常体可在平面

图中进行有效表示;

3测线控制基点应联测测量控制点,测量精度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有关规定;

4探测点位在相应比例尺平面图上的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

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8的有关规定;

5当测试条件较简单或无特殊要求时可采用独立坐标系,但

宜与地方坐标系建立联系。

4.2.13探测方法及探测方法组合的选择宜符合表4.2.13-1和表

4.2.13-2中的规定。

14

表4.2.13-1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序应执行的标

探测方法适用范围

号准或条款

适用于地基病害体的探测,也适用于基岩深

探地雷达

度、水位深度、软土层厚度与深度、地下洞

1法

穴与基岩断裂、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城市工程

适用于探测岩溶、较大的土体空洞及明显的

高密度电地球物理探

土体松散等地下地质体或埋设物,对于有塌

2阻率法测标准》

陷的区域,可协助进行滑动面的探测

CJJ/T7

适用于测定基岩埋深,划分松散层和基岩风

地震反射

化带;探测断层、破裂带等地质构造;探测

3波法

洞穴、沉陷带等。

《多道瞬态

适用于探测土体空洞、土体松散等地基病害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

体、及探测覆盖层厚度、断层、破碎带和地

4面波法术规程》

下洞穴,评价地基加固处理效果等

JGJ/T143

适用于探测土体空洞、土体松散等地基病害

微动探测体,及探测覆盖层厚度、划分松散地层沉积本规程附录

5

法层序,划分基岩风化带,探测断层、破碎带C

和地下洞穴等,评价地基加固处理效果等

表4.2.13-2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选择

地基病害体地下工程地基场地

岩土波速

探测方法等埋藏物土层的划

测试

脱空空洞疏松体探测分与评价

探地雷达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

地震反射波法○●○●●○

多道瞬态面波法×●●○●●

微动探测法○●●○●●

注:●——适用;○——基本适用;×——不适用。

15

III原位测试法

4.2.14地基原位测试方法的选择宜符合表4.2.14-1和表4.2.14-2

中的规定。除旁压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地基旁压试验技术规

程》JGJ69执行外,其余方法均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检

测技术规范》JGJ340执行。

表4.2.14-1地基原位测试方法的适用范围

序号检测方法适用范围

土(岩)地基适用于检测天然土质地基、岩石地基及人工地基的承压板

1载荷试验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复合地基载适用于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的单桩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

2荷试验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竖向增强体

适用于确定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竖向承载力

3载荷试验

适用于判定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的地基承载力,评价加固效

标准贯入试

果及砂土液化判别。也可用于砂桩和初凝的搅拌桩、旋喷桩、

4验

灰土桩等竖向增强体的施工质量评价

适用于评价天然地基及人工地基的地基土性状、地基处理

圆锥动力触

效果和判定地基承载力;也可用于检验竖向增强体的成桩

5探试验

质量及处理效果

静力触探试适用于判定天然地基及人工地基的地基承载力和评价地

6验基处理效果

十字板剪切适用于饱和软黏性土天然地基及其人工地基的不排水抗

7试验剪强度和灵敏度试验

水泥土钻芯适用于检测水泥土桩的桩长、桩身强度和均匀性,判定或

8法鉴别桩底持力层岩土性状

适用于检测有粘结强度、规则截面的桩身强度大于8MPa

低应变法

9竖向增强体的完整性,判定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适用于判定黏性土、粉土和松散~中密的砂土、预压地基

扁铲侧胀试

和注浆加固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评价液化特性和地

10验

基加固前后效果对比。

适用于测定孔壁能保持稳定的岩土层的旁压试验特征参

旁压试验

11数、强度、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参数

16

表4.2.14-2地基原位测试方法选择

检测

土竖向

方法复合圆锥十字

(岩)增强标准静力钻芯低应扁铲

地基动力板剪旁压

地基体载贯入触探法试变法侧胀

地基载荷触探切试试验

载荷荷试试验试验验试验试验

类型试验试验验

试验验

天然土地基●××●●●○××●●

天然岩石地基●××××××●××○

换填垫层●××●●○×××○●

预压地基●××○○●●××●×

压实地基●××●●●××××●

夯实地基●○○●●●××××●

挤密地基●××○●●×××○○

砂石桩×●×○●××××××

水泥搅拌

桩×●●○○××●×××

旋喷桩×●●○○××●×××

灰土桩×●●○●××○×××

夯实水泥

×●●○○××●×××

复土桩

合水泥粉煤

地灰碎石桩×●●××××●●××

柱锤冲扩

桩×●●××××××××

多桩型×●●××××○●××

注浆加固

地基●○×○○○○○×××

微型桩×●●×××××○××

注:●——适用;○——基本适用;×——不适用。

17

4.2.15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宜在原位进行。条件受限时,可按原

竖向增强体的设计参数、施工工艺在靠近既有建筑且与其地基条

件相似的场地上设置模拟竖向增强体,进行持载再加荷试验,推

定既有竖向增强体的承载特性。

4.2.16利用既有建筑自重提供加载反力的静载荷试验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既有建筑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2试验点应选在既有建筑基础及上部结构刚度大、完整性好

的部位;

3应对基础进行受弯、受冲切、受剪和局部受压验算,试验

不应破坏、损伤和影响既有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4对提供反力的既有建筑局部构件,试验前宜进行检测,试

验过程宜进行监测;

5静载荷试验千斤顶或千斤顶上的压力传感器应直接与基础

下钢垫板或钢梁接触,钢板或钢梁大小和厚度或高度可根据基础

强度和加载大小确定。基底与钢板或钢梁间、承压板下宜铺设中

粗砂找平,静载荷试验装置见图4.2.16。

4.2.17在既有建筑下进行静载荷试验,试坑开挖及基准桩设置应

符合下列规定:

1试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试验;

2同一建筑同条件下的静载荷试验试坑开挖形状、尺寸宜相

同;

3开挖尺寸应能满足试验仪器设备的安装、操作空间和试验

要求;

4试验坑壁土体软弱或松散时,应采取支撑、支护等防护措

18

施;

5试验坑坑壁较密实稳定时,基准桩可设置在垂直于基础方

向的坑壁上;坑壁土体软弱或松散时,基准桩宜设置在坑底,承

压板与基准桩间的净距不应小于承压板的边长或直径。

图4.2.16静载荷试验装置示意图

1—既有建筑物基础;2—承压板;3—百分表;4—千斤顶;5—基准桩;6—基准梁;

7—钢垫板或钢梁;8—试坑壁

4.2.18当试坑开挖尺寸未满足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边界条件时,

根据其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宜进行深度修正。

19

5基础检测

5.1一般规定

5.1.1基础检测包括浅基础检测和深基础检测。

5.1.2基础现场检测宜包括下列内容:

1基础的类型、尺寸与埋深;

2基础的裂缝、腐蚀或损伤程度;

3基础的倾斜、弯曲、扭曲;

4基础的混凝土强度、截面钢筋配置;

5基桩的承载力和完整性。

5.1.3基础检测方法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础的类型、尺寸与埋深宜优先采用现场开挖量测;

2基础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可采用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

钻芯法或后装拔出法等方法;

3混凝土中钢筋位置、保护层厚度和钢筋数量检测,宜采用

电磁感应法或雷达法,可凿开混凝土对钢筋直径或保护层厚度进

行验证;

4基础裂缝宽度可采用游标卡尺、坐标方格网板定期量测,

也可采用百分表、测缝计、裂缝宽度观测仪或传感器自动测记;

5基桩承载力检测可采用静载荷试验法、高应变法,宜优先

采用静载荷试验法;桩身完整性检测宜采用低应变法、高应变法

或钻芯法;桩长检测宜采用低应变法、高应变法、钻芯法或旁孔

透射法;基桩钢筋笼长度检测宜采用磁测井法;桩身混凝土强度、

桩端持力层和桩底沉渣厚度检测应采用钻芯法。

20

5.1.4基础的检测批构件数量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检

测技术标准》GB/T50344的规定。当现场检测条件受到限制时,

基础的检测数量可适当减少,但应对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开挖

检测,检测数量不宜少于3处。

5.1.5基础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开挖露出的基础应进行结构尺寸、材料强度、钢筋等结

构检测;

2对已开裂的或处于有腐蚀性地下水中的基础钢筋腐蚀情况

应进行检测;

3对重要的增层、增加荷载等建筑的桩基础,宜进行既有建

筑基桩静载试验。当无条件进行既有建筑基桩载荷试验时,可进

行模拟桩的持载再加荷试验,推定既有工程桩的承载特性;

4基桩桩身完整性检测宜优先选用无损检测方法。当无损检

测方法不能实施或不能确定检测结果时,可采用微破损检测方法。

破损修复方案宜经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确认;

5基桩检测需断开基桩与基础或承台时,应采取防止影响既

有建筑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措施;

6基础开挖后,应记录基底下和周边土层的异常情况。

5.1.6基桩承载力可根据基桩检测结果、场地岩土的工程特性、

桩的施工工艺、监测数据或基础及上部结构调查结果等,结合地

区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5.2检测

5.2.1基础类型、尺寸与埋深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21

1宜采用现场开挖量测法,可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辅助检

测;

2开挖位置与开挖范围应易于现场判定基础型式;

3采用现场开挖量测法检测基础尺寸和埋深时,应将基础顶

面和侧面完全暴露,开挖深度和宽度应满足测量操作的要求;

4基础截面尺寸的测量,每处开挖位置应测量3次,每次测

量位置间距不应小于200mm,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该处的代

表值,测量值应精确至1mm;

5基础尺寸测量完后,应在现场与设计图纸及时核对,不符

时,应查明原因。

5.2.2基础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现场检测宜采用钻芯法,也可采用

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后装拔出法等间接法。现场检测除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

的规定,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测试区域存在腐蚀、潮湿或明显质量缺陷时,应采用钻

芯法检测;

2当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或后装拔出法的检测结果存在

争议时,应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

5.2.3基础钢筋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中钢筋位置、保护层厚度和钢筋数量检测应符合现

行行业标准《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的有关规定;

2钢筋锈蚀状况的检测可选择剔凿法、电化学法或综合分析

22

判定方法,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GB/T50344、《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和《混

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的有关规定。

5.2.4基础裂缝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对受检范围内存在的裂缝的构件进行全数检测,记录和

描述基础裂缝的位置、形态及宽度等,当不具备全数检测条件时,

可选择上部荷载较大的部位、裂缝较多或裂缝宽度较大的构件、

存在变形较大的部位进行检测:

2定期量测裂缝宽度时,应在裂缝最宽处和裂缝末端做标识;

3对于数量较少、量测方便的裂缝,可采用比例尺、小钢尺、

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量测出的预埋固定标志间距离监测裂缝的变

化,也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板定期读取的坐标差监测裂缝的变化,

或采用百分表裂缝宽度动态监测仪上百分表的读数监测裂缝的变

化;对于面积较大、不方便量测的众多裂缝可采用测缝计或传感

器自动测记裂缝的变化;

4裂缝检测时宜查明裂缝的位置、形态、既有建筑物的散水

裂缝、勒脚裂缝、上部承重结构裂缝、非承重结构裂缝、围护结

构裂缝和周边地面变形情况,明确区分受力裂缝和非受力裂缝;

5裂缝检测应提交裂缝位置分布图、裂缝性质、裂缝成因分

析等技术成果。

5.2.5基桩检测方法的选择宜符合表5.2.5中的规定。

23

表5.2.5基桩检测方法

序依据的现行标

检测方法适用范围

号准

适用于确定既有建筑下有操作空间且适

既有建筑

宜试验的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水平极

基桩静载

1限承载力、抗拔极限承载力,判定承载力

荷试验

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适用于判定拆除上部结构的桩的单桩竖

《建筑基桩检

高应变法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检测桩

2测技术规范》

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适用于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JGJ106

低应变法

3完整性类别

适用于检测灌注桩桩长、桩身混凝土强

4钻芯法度、桩底沉渣厚度,判定或鉴别桩底岩土

性状,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旁孔透射适用于检测桩头隐蔽、桩体无法开挖、桩

本规程附录D

5法周附近可钻孔的基桩桩长

适用于确定在既有建筑外按与既有建筑《既有建筑地

模拟桩持

基桩完全相同方法制作的模拟桩竖向抗基基础加固技

6载再加荷

压极限承载力、抗拔极限承载力,推定既术规范》JGJ123

载荷试验

有建筑工程桩的承载特性附录C

《福建省磁测

井法测试基桩

7磁测井法适用于检测基桩钢筋笼长度钢筋笼长度技

术规程》DBJ/T

13-235

5.2.6既有建筑下基桩静载荷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加载反力选用既有建筑自重时,应符合本规程第4.2.16

条的规定,试验仪器的安装宜按图5.2.6进行;

2试坑开挖应满足本规程第4.2.17条的规定。试验坑坑壁较

稳定时,基准桩可安置在坑壁上;坑壁含水量较大或松散时,基

准桩宜安置在坑底,试桩中心与基准桩中心距离不应小于3倍桩

的直径或3倍桩的边长;

24

3静载荷试验前应检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

图5.2.6既有建筑基桩静载荷试验示意图

1—既有建筑基础;2—钢板;3—反力梁;4—百分表;5—千斤顶;6—基准桩;7—基准梁;

8—桩;9—百分表支杆;10—试坑壁

5.2.7对于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当受设备或现场条件限制无法

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时,可采用钻芯法测定桩底沉渣厚度,

并钻取桩端持力层岩土芯样核验桩端持力层;也可邻近灌注桩成

孔,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或岩石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对桩端持

力层承载力进行试验。

25

6监测

6.1一般规定

6.1.1监测的对象包括既有建筑、周边土体、地下水位、周边管

线等。

6.1.2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6.1.3监测期间,应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对自然条件、既有建

筑、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应做好记

录。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结合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6.1.4监测项目应根据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

进行选择,应与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应针对监测对象的关

键部位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

6.1.5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点的布置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2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点上,并应满足监控要求;

3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便于保护并

应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

4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

5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

6.1.6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监测对象状况、设计要求、场地条件、

当地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

6.1.7监测频率的确定应满足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主

26

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的要求。监测频率应综合考虑

监测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

变化,结合当地经验来确定。

6.1.8监测必须确定监测报警值,监测报警值应根据监测对象特

征、相关规范要求、工程设计方、相关主管部门要求以及当地经

验等因素综合确定。

6.1.9监测单位应及时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及时

向相关单位做反馈。当监测数据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时,应立

即通报项目委托单位及相关单位。

6.1.10当需要了解历史变形情况而缺乏有效的变形监测资料时,

可根据设计标高并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及当地经验进行估算。

6.2监测

6.2.1仪器监测项目的选择宜按表6.2.1执行。

6.2.2竖向位移监测应能反映建筑基础的沉降情况,布设监测点

时,应结合建筑物的基础、地基、易于保护等条件布置。

6.2.3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的外墙墙角、外墙中间部位

的墙上或柱上、裂缝两侧以及其它有代表性的部位,一侧墙体的

监测点不宜少于3点。

6.2.4建筑倾斜监测点宜布置在建筑角点、变形缝两侧的承重柱

或墙上;监测点应在主体结构的顶部、底部布设,且上、下监测

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

27

表6.2.1监测项目选择

影响因素地基邻近基坑施工影地下邻近地基

上部

基础响水位邻近邻近地下基础

结构

缺陷变化挤土振动空间加固

一级二级三级施工

损伤过大影响影响施工施工

基坑基坑基坑影响

监测项目病害影响影响影响

竖向位移●●●●●●●●●●

既有水平位移⊕●⊕○⊕⊕⊕●●●

建筑倾斜⊕●⊕○⊕⊕⊕●●●

裂缝●●●●●●●●●●

周边竖向位移⊕●●●●●⊕●○○

地表裂缝⊕●●●●●⊕●○○

周边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

深层水平位移○●●⊕○⊕×●○×

周边水位○●●●●⊕×●○×

地下水孔隙水压力×⊕○○○○×○××

周边管线变形○●●●●●○●○×

注:●——应测;⊕——宜测;○——可测;×——不测。

6.2.5建筑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原有

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的裂

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设置不应少于2个,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

宽处及裂缝末端。

6.2.6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5m,且宜沿影

响方向按剖面布置,每个剖面沉降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

6.2.7周边地表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当

原有裂缝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对需要观测

的裂缝,每条裂缝的监测点至少应设2个,且宜设置在裂缝的最

28

宽处及裂缝末端。

6.2.8当既有建筑地基为深厚软土且基础为浅基时,应进行土体

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监测点应按下列要求布置:

1距离邻近建筑物较近位置布设;

2在主要土层分界面上布设;

3深厚软土层中布设不应少于1点,多点时可等间距布设。

6.2.9采用测斜管监测邻近既有建筑地基土深层水平位移时,测

斜管应靠近既有建筑布置,测斜管应进入稳定土层。测斜管布置

间距不宜大于20m。

6.2.10地下水位的监测点可设置在既有建筑周边,并宜沿影响方

向的剖面布置。当地下水位下降对既有建筑沉降影响较大时,地

下水位监测点应设置在降水井或截水帷幕外侧且宜紧靠既有建

筑。当有回灌井时,地下水位监测点应设置在回灌井外侧。水位

观测管的滤管应设置在所测含水层内。

6.2.11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可设置在既有建筑周边,监测点宜在水

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

2m~5m,数量不宜少于3个。

6.2.12管线监测点设置应根据管线修建年份、类型、材料、尺寸

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

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m~25m。供水、供气等

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设置

间接监测点。

29

6.2.13环境振动影响监测除应开展本规程6.2.1条规定的项目

外,尚应采用拾振法测试振动响应参数,该监测项目应按附录E

执行。

30

附录A地基病害体工程分类

A.0.1地基病害体可分为脱空、空洞和疏松体三类。

A.0.2地基病害体的工程特征可按表A.0.2鉴别。

表A.0.2地基病害体工程特征表

地基病害体工程特征(强度、密度、空间分布等)

脱空埋置深度较浅,水平影响范围相对较大

空洞规模尺度较大,空洞的上下界面一般均不平整

1具有不均匀、密实度低、强度低、高压缩性等特点;

2强度会随土颗粒彼此间的孔隙增大而降低;

疏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