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法学院《761法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1页
中南大学法学院《761法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2页
中南大学法学院《761法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3页
中南大学法学院《761法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4页
中南大学法学院《761法理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中南大学761法理学考研真

2013年中南大学761法理学考研真题

(回忆版)

2011年中南大学761法理学考研真题

2010年中南大学761法学基础(法理

学部分)考研真题(回忆版)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法理学考研真题

2013年武汉大学821法理学考研真题

(含部分答案)

2012年武汉大学823法理学考研真题

及详解

2011年武汉大学823法理学考研真题

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16法学基

础(法学理论75分、宪法学75分)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16法学基

础(法学理论75分、宪法学75分)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16法学基

础(法学理论75分、宪法学75分)

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黑龙江大学法学院804法理学

和宪法学考研真题

2009年黑龙江大学法学院804法理学

和宪法学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中南大学761法理学考研真题

2013年中南大学761法理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法理学

一、简答题

1.正当程序的价值和意义。

2.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特点。

二、论述题

用法的价值的冲突和整合理论分析法对人权的保护。

2011年中南大学761法理学考研真题

2010年中南大学761法学基础(法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回忆版)

法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法律概念

2.法学体系

3.行为能力

4.普通法系

二、简答题

1.简述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简述法学的性质。

3.简述普通法系的特征。

4.简述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三、论述题

论述权利本位论。

第二部分兄弟院校法理学考研真题

2013年武汉大学821法理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武汉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法理学(A卷)

科目代码:821

一、辨析题(共4小题,每小题l5分,共60分)

1.Jus和Lex

2.法律发展和“法律与发展”

3.应然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

4.法制和法治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1.法理学有时也被称作法哲学。请你结合下面罗素有关哲学价值的论

述,谈谈你对学习与研究法理学的意义的看法。(30分)

“哲学的价值大部分须在它的极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没有哲学色彩

的人一生总免不了受束缚于种种偏见,由常识、由他那个时代或民族的

习见、由未经深思熟虑而滋长的自信等等所形成的偏见。对于这样的

人,世界是固定的、有穷的、一目了然的;普通的客体引不起他的疑

问,可能发生的未知事物他会傲慢地否定。但是反之,正如在开头几章

中我们所己明了的,只要我们一开始采取哲学的态度,我们就会发觉,

连最平常的事情也有问题,而我们能提供的答案又只能是极不完善的。

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告诉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

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因此,哲学虽然对于例如

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长了我们

对于事物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它把从未进入过自由怀疑的境地

的人们的狂妄独断的说法排除掉了,并且指出所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悉

的一面,使我们的好奇感永远保持着敏锐状态。”(摘自《哲学问题》

第15章,罗素著,何兆武译)

2.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30分)

2012年11月19日浙江温岭公安官方微博发布信息:“温岭城西街道蓝孔

雀幼儿园女教师虐童事件经警方深入侦查,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认为涉

案当事人颜艳红不构成犯罪,现依法撤销刑事案件,对其作出行政拘留

十五日的处罚,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今天,温岭警方依法释放颜艳

红。”

随后《北京青年报》发表社评:《温岭虐童女教师真的无罪吗?》;

《新京报》同样表示“温岭虐童案尚有疑问需解释”。《第一财经日报》

亦发表《舆论与司法需要良性互动》一文:“透过对温岭虐童案当事人

最后的裁决,可以发现,当前的公共舆论中固然有大量的充满义愤的指

责,但也不乏理性的、敬畏法律的声音。这样的声音稀释了舆论对司法

的负面影响。这真的是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反过来看,司法领域现存的

一些问题,却阻碍了司法与舆论实现平衡。无疑,舆论与司法需要良性

互动。而要实现良性互动,双方皆要有所为。”

1)请运用法理学知识,评析《第一财经日报》所载文童的观点。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微博等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y)对法律运行的影响。

3.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30分)

中新网11月16日电据公安部网站消息,公安部今日召开部直属机关干部

大会,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公

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讲话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规范执法,切

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1)应如何理解上述材料中所说的法治思维?

2)稳定与作为法的价值之一的秩序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

武汉大学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法理学(A卷)

科目代码:821

一、辨析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Jus和Lex

答:略。

2.法律发展和“法律与发展”

答:法律发展,是指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相

协调的,包括了法律制度的变迁、法律精神的转换、法律体系的重构等

在内的法律进步过程与趋势。法律发展更关注法律制度在当下所发生的

以及面向未来所可能发生的动态的进步过程。

“法律与发展”是指法律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道德进

步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诸方面社会发展对法律自身生成和发展的影响。

符合社会生活需要和发展规律的法律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反之则可能阻

碍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或蕴含其中的进步趋势反过来向不合

时宜的法律提出挑战,促进法律不断修改完善。

总而言之,“法律发展”和“法律与发展”是各自独立的范畴。但在逻辑

上,“法律发展”是从属于“法律与发展”的子概念。

3.应然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

答:略。

4.法制和法治

答: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可以从四方面理解:

(1)内涵的差异。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

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

求,以及法律制约公共权力与保障人权等基本原则;法制只是“法律和

制度”的简称。

(2)价值取向的差异。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

保障;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

(3)在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明确地与人治相对立,有人治无法治,

而法制可以与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

(4)在配套环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环境,法制则

可以在各种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中存在。可以说,法治是具有特别价值

内涵的法制,即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精神的法制秩序。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1.法理学有时也被称作法哲学。请你结合下面罗素有关哲学价值的论

述,谈谈你对学习与研究法理学的意义的看法。(30分)

“哲学的价值大部分须在它的极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没有哲学色彩

的人一生总免不了受束缚于种种偏见,由常识、由他那个时代或民族的

习见、由未经深思熟虑而滋长的自信等等所形成的偏见。对于这样的

人,世界是固定的、有穷的、一目了然的;普通的客体引不起他的疑

问,可能发生的未知事物他会傲慢地否定。但是反之,正如在开头几章

中我们所己明了的,只要我们一开始采取哲学的态度,我们就会发觉,

连最平常的事情也有问题,而我们能提供的答案又只能是极不完善的。

哲学虽然对于所提出的疑问,不能肯定告诉我们哪个答案对,但却能扩

展我们的思想境界,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因此,哲学虽然对于例如

事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减轻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感觉,但却大大增长了我们

对于事物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知识。它把从未进入过自由怀疑的境地

的人们的狂妄独断的说法排除掉了,并且指出所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悉

的一面,使我们的好奇感永远保持着敏锐状态。”(摘自《哲学问题》

第15章,罗素著,何兆武译)

答:法理学是一个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术门类,与法律

哲学或法哲学含义相同,都是探讨法律的一般性问题的学科。与其他法

学门类相比较,法理学的对象超越了实在法规范,甚至更多地以相关法

律思想和学说为研究的直接对象,从中获得思考现实法律问题的精神养

料,目的是建构和探索法律的理论问题。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这一论

断,对于学习和研究法理学而言,也同样是适用的。如果是在人文科

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法学整个体系的发展,那

么就不能够轻视法理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人类精神的演化和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思辨的哲学。同样,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法律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法理学的研究。法理学归属于人

文科学的一部分,它基于对法的原理、原则、制度的研究而推衍至对人

类生活式样、价值、精神等问题的思考,无疑为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的

研究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例如,一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精

神?法对人的“生活世界”有什么影响?法到底应当体现什么样的社会价

值或人类价值(自由、平等、秩序抑或进步)?等等。这些问题的探讨都

离不了法理学(包括法哲学)沉思。法理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学

生具有对人类生存状态和世俗生活的关怀,塑造其法学的世界观,培养

他们对于人类社会法律生活的哲学态度。

(2)法理学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法律的入门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

养法律和法学工作者的见识和境界。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它关于

法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法学

的其他分支学科打下理论基础。不仅如此,法理学还通过其理论特有的

魅力,向人们展示法律的文化内蕴,揭示法律的内在精神、原则、价值

和理念,提高人们的法学境界,扩展法学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一开始就

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来审视重大的法学一般问题和本学科的法学理论

问题。因此,一个合格的法律学生应当是具备良好的法理学素养的学

生,一个称职的法官应当是既精通法律又兼具法理学境界的法官,而一

个部门法学专家同时也应当是一个法理学家。

(3)法理学重在训练人们的法律思维方式和能力。首先,法理学可以

培养一个法律人(jurist/lawyer)所特有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使法律人通过法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方法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法律(职业)

判断和评价,在此点上他/她的立场区别于一个政治(学)家、经济(学)

家或道德(学)家的立场。其次,法理学可以培养人们对法的存在之源的

不断探求精神,提升人们的理性认识能力和法律智慧,使人们不仅知法

之其然,而且知法之所以然。最后,法理学可以训练人们的法律推理能

力和理论抽象能力,使人们能够将一般的原理或法律命题运用于某一具

体的法律事件的分析,又能够对具体的法律事件作出类型的概括,从中

抽象出不同位阶的法律概念和命题。

空谈理论、轻视实践自然是不正确的。然而,一味强调“功利”、“实

用”,而轻视理论的价值同样也是错误的。学习法律是要懂得法律。懂

得法律,不仅仅在于掌握操作法律的知识,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法律的道

理,即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如此,我们国家的民主与

法制建设,才会有一个较好的文化心理条件。毕竟,理论的发达,对于

开启民智、培养民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方

面,法理学应当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2.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30分)

2012年11月19日浙江温岭公安官方微博发布信息:“温岭城西街道蓝孔

雀幼儿园女教师虐童事件经警方深入侦查,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认为涉

案当事人颜艳红不构成犯罪,现依法撤销刑事案件,对其作出行政拘留

十五日的处罚,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今天,温岭警方依法释放颜艳

红。”

随后《北京青年报》发表社评:《温岭虐童女教师真的无罪吗?》;

《新京报》同样表示“温岭虐童案尚有疑问需解释”。《第一财经日报》

亦发表《舆论与司法需要良性互动》一文:“透过对温岭虐童案当事人

最后的裁决,可以发现,当前的公共舆论中固然有大量的充满义愤的指

责,但也不乏理性的、敬畏法律的声音。这样的声音稀释了舆论对司法

的负面影响。这真的是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反过来看,司法领域现存的

一些问题,却阻碍了司法与舆论实现平衡。无疑,舆论与司法需要良性

互动。而要实现良性互动,双方皆要有所为。”

1)请运用法理学知识,评析《第一财经日报》所载文章的观点。

答:司法又称法的适用,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对实现立法目的、发

挥法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闻舆论的法律监督,是由新闻媒介进行的法律监督。它既是宪法规定

的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在法律监督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人民群众

的监督在新闻、出版领域中的体现。

舆论监督和司法活动都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司法机关应在

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前提下,保持司法活动的适度开放

性,主动接受网络舆论的监督,把网络舆论监督当成司法公开、司法民

主和司法公正的助推器;同时,要严格规范司法,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

立公正行使职权,切实提高舆情处理能力。

尽管网络舆论与司法活动存在差异和冲突,但在很多方面也有契合点,

具有一致性,在实践中可以相互支持、良性互动。表现为:公平正义是

网络舆论与司法活动的共同追求;网络舆论能够促进司法公正;依法独

立公正行使司法权能够维护公民表达权、矫正舆论偏差。这就要求司法

机关切实提高舆情处理能力: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以法律为依

据执法办案;全面提高司法机关舆情应对能力。

2)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微博等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y)对法律运行的影响。

答:微博等信息和通讯技术,实质上代表的是高科技下尤其以网络舆论

为典型的飞速传播的社会公众舆论方式。其对法律运行的影响,突出的

反应在对法律适用的影响。

网络舆论具有开放性、突发性和情绪性,司法活动的相对封闭性、程序

性和专业性。二者性质不同,但都以揭露事实真相,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为目标。

网络舆论对案件的曝光和关注,有利于增强司法活动的透明度,为司法

机关抵御非法干预、保障司法公正提供坚实的舆论环境和群众基础。网

络舆论也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的有益补充。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兼

顾依法独立办案和网络舆论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

统一。网络舆论作为不可忽视的民意力量,在纠正司法不公方面能够发

挥积极作用。实事求是的舆论监督,有利于增强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司

法队伍的纯洁性,促进公正廉洁司法。

正如以上提到的,舆论具有情绪性,某些情况下舆论所倡导的是一

种“合情但不合法”事实。这样的话,只有切实增强司法活动的相对独立

性,尊重和维护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才能避免司法沦为打

击舆论的工具,真正维护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合法表达意见、开展监督的

权利。由于网络舆论带有较强的情绪性,而依照正当的法律程序和证据

规则,由司法机关通过独立公正的司法途径来认定事实、还原真相、厘

清是非,有利于对网络舆论的错误认识和看法进行矫正,祛除网络舆论

的非理性内容。

3.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30分)

中新网11月16日电据公安部网站消息,公安部今日召开部直属机关干部

大会,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公

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讲话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规范执法,切

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1)应如何理解上述材料中所说的法治思维?

答:“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进十八大报告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理念

的具体体现。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理政的一个重要规则、理念,随着近年

来的推进,正在成为从基层到中央上下一体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意味执

政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工作的时候也

就要做到法律至上。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

(1)法律至上

法律至上指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国家行为和公民行为都应在法治框架

下进行,法不阿贵,法不阿权,法律是平衡器。无论国家机关、人民团

体、企事业单位,还是社团组织、中介机构和公民个人在做决策、解决

问题时,都要遵从法律、依法办事,如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2)科学立法

科学立法指立法机关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必须由法律进行调整

的社会关系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并形成法律规范的活动。科学立法,体

现良法之治。只有良法之治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效力。

(3)严格执法

严格执法包含权由法定,权责相等,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4)公正司法,或称司法公正。

公正司法指弘扬法治,要公开,要公平,要公正,无罪推定,罪由法

定,罪行相当,公正裁判,禁止刑讯逼供这些现代法治原则,也是公正

司法的重要标志。当然公正司法,还靠独立司法做支撑。

(5)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保护人权,实则是保障公民个人人权,规范公权,有效防止

政府的侵害。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与平等相统一。法治必然要以保护

人权作为重要内容,才能成为法治国家与非法国家的重要标志。

(6)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保障。守法是

应尽的义务,是维权的有力保证。全民守法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的

必然要求,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7)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治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而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是最起码的法治内涵。

2)稳定与作为法的价值之一的秩序有何关系?

答:法律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之一,也是法的其他价值的基础。法律秩

序是最基本的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秩序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在一个

社会中,如果不能实现法律秩序,就谈不上对人的自由、平等价值的追

求,也谈不上人的幸福和公共的善。对法律秩序的追求反映人们对安

全、可预见性、可控性、稳定性的期待。随着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

会冲突的日益复杂,人类对法律秩序的期待显得越来越重要。

稳定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也就是人民没有大规模冲突,安居乐业,社会安

定有序。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基本标志和必要条件。和谐是一种

有序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社会运行有序体现在经

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社会纠偏机

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

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也就是说,稳定是一种安定有

序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2012年武汉大学823法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武汉大学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术型)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法理学(B卷)科目代码:823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

无效。

一、辨析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一般法与特别法

2.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3.法律移植与法律继承

4.法律规范与规范性法律文件

5.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

6.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法律原则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4.司法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5.法律事实的类型有哪些?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西方法理学关于法的要素的观点

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参考答案:

武汉大学

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术型)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法理学(B卷)科目代码:823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

无效。

一、辨析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一般法与特别法

答:一般法与特别法是针对适用的对象、范围以及时间上的区别划分

的。

(1)一般法是指适用于一国内一般人、一般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即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以及约束力上都是最大范围的。

(2)特别法是指其适用范围限于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区

或特定的事项的法律。

2.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

答: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是根据法律规则的功能而区分的。

(1)调整性规则是对已有行为方式进行调整的规则,它的功能在于控

制行为。该规则所调整的行为先于规则本身,规则的功能在于对行为的

模式予以控制、改变或统一。

(2)构成性规则是组织人们按规则规定的行为去活动的规则,规则所

指定的行为在逻辑上依赖规则本身。

3.法律移植与法律继承

答:法律移植与法律继承都是为了法律的发展。

(1)“法律移植”即是现成的可用来表征同时代(共时性)的国家间相

互引进和吸收法律这种实践的术语。

(2)法律继承,就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

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律制度(原有法)对新法律制度(现行法)的影响

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继受。

4.法律规范与规范性法律文件

答:(1)法律规范又称法律,也是规定权利义务的,但是比法律规则

要抽象。

(2)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以成文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法的形式的总

称。

5.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

答:法律效力与法律实效是一对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前者注重法律的

约束力,后者侧重法律的效果。

(1)法律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由适用对象、适用时间和适用空间三

个要素构成的法的约束力。

(2)法律实效是指法产生了预期的实际效果,是法实现的客观结果与

状态,属于“实然”范畴。

6.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答: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是既区别又联系的概念。有法律责任不一定必

有法律制裁,有法律制裁不必然有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是指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

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

务。

(2)法律制裁是指国家通过强制对责任主体的人身、财产和精神实施

制裁的责任方式,通常也称惩罚。

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答:权利是指存在于法律规范中,主体相对自由地选择作为与不作为的

可能性。权力是指在社会中处于管理和统治的公共机构,以公共利益的

名义行使的控制和支配力量。权力分为公共权力和国家权力,通常是指

国家权力,即以阶级统治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1)二者的区别

①行使的主体不同。权利为一般主体享有,而权力主要是指能够代表国

家的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

②范围界定不同。权利意为自由,“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权力意为社

会管理的资格,“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

③社会影响不同。权利的实现一般会影响私人利益,而权力的实现往往

影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

④对应关系不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而权力与责任相对应。

⑤实现方式不同。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限制是统一的。对于权利主体的

对方来说,权利也就成为了义务。并且权利的实现也以禁止侵害别人权

利为义务。权力的实现伴随着责任的出现,一方面有合法行使权力的责

任,一方面违法行使则面临责任的惩罚。

(2)二者的联系

①权利和权力是相互渗透的

权利是指主体有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也包括要求别人作为或不作为的

可能。权利的第二层意思就是私人“权力”。权力是指一种社会管理和支

配力量,也包括社会赋予的管理和支配的可能性,而后者就是权利。

而且界限的思想也是想通的,即权利止步于义务,权力受限于责任。

②权利和权力可以相互转化

帝王时代,王位继承的权利很容易转化为统治权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通过人大选举,选举权也就转化为权力。

2.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人权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包括自然权利、公民权利和期待权

利等。自然权利是指人的应有权利;公民权利是指宪法赋予的权利,为

法律上的现有权利;期待权利是指尚未被法律认可的权利。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内容有:

①主体的普遍性。马克思认为,人权主体为全体社会成员,即使是敌人

也仅限于政治权利的剥夺。

②内容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内容上除了经济、文化、政治以

外,还包括社会权利和生态权利等。

③实现的平等性。人权在社会上具有无差别性、相互制约性。即人与人

之间的人权是平等的以及各自人权的实现是相互制约的。

④保障的国际性。人权保障应该是全人类的义务,应该进行国际性协作

来捍卫人权。

3.法律原则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答:法律原则是法律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

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

(1)法律原则的特点

①覆盖面宽。法律规则针对某一类法律行为,而法律原则是很多法律规

则的基础。

②关注对象的特殊性。法律规则关注一般性,而法律原则注重个别性。

③适用上的特殊性。法律原则可以适用也可以不适用,可以适用一部

分,并且相互冲突的原则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案例。

④稳定性高。相对于法律规则的修改而言,法律原则的稳定性很高。

(2)法律原则的功能

①指导法律规则的正确适用,确保法律规则的适用能够达到法律效果和

社会效果的统一。

②弥补法律规则的不足。法律规则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法律漏洞、法

律陈旧、法律阻碍等。法律漏洞导致无法可依;法律陈旧导致法律不能

适用;法律阻碍导致法律必须修改。以上种种情况都需要法律原则的弥

补。

③衡量法律规则适用的合理性。法律规则的适用导致会出现两者关系的

紧张,即法律适用的合理性与人们的可接受性之间。法律原则一方面能

评价法律规则适用的合理性,一方面又可以缓和二者之间的紧张度。

4.司法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的适用法律的活

动。从宪政体制的角度来看,司法权是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的第三种

国家权力。立法机构的使命主要是制定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规范。而司

法机构的使命则在于对具体案件进行裁判。而与行政权相比,司法权从

本质上说一种裁判权,司法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他人之间发生争议而需

要加以裁判的事项。

司法具有以下性质:

①被动性。司法处理案件以当事方提出请求为前提。因为司法权是人民

赋予国家来解决纠纷的权力,破坏被动性就等于侵犯人民的权利。

②中立性。司法机关是以解决纠纷的第三方出现的,因此处理案件必须

中立。

③专属性。司法权专属于司法机关,因为司法是一种国家权力。一是法

律权威的要求;二是司法活动专业性的要求。

④程序性。司法活动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这也是程序正义的要

求。

⑤终结性。司法活动是解决纠纷最后的权力,这也是司法权威的要求。

5.法律事实的类型有哪些?

答:法律事实就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我们常

常说的“以事实为根据”中的事实就是指法律事实。

(1)以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标准,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

律行为。

法律事件是存在于法律规范中,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

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又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

法律行为是人们的意识在法律关系变动中的体现。

(2)以存在形式为标准,法律事实分为肯定式法律事实和否定式法律

事实。肯定式法律事实是指若A即B,否定式法律事实为若A即非B或若

非A即B。

(3)以复杂程度为标准,法律事实分为单一法律事实和复合法律事

实。多个法律事实共同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我们一般

称之为“事实构成”。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西方法理学关于法的要素的观点。

答:法的要素是法的整体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法的要素主要有哪

些,西方法理学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法学派庞德的律令、技术、理想三要素模式。即法是依照一

批在司法和行政过程中运用权威性资料来实施的高度专门形式的社会控

制制度。律令又包括规则、原则、概念和标准。技术是指解释和适用法

的规则和概念的方法以及在权威性资料中寻找审理特殊案件的根据的方

法。理想则指通过法的社会控制所形成的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社会秩序的

理想图画。

(2)新分析法学派哈特的主要规则、次要规则二要素模式。主要规则

是设定义务的规则,次要规则是授予权利或权力的规则,可见哈特在批

判奥斯汀的命令论的同时也继承了义务本体论。

(3)新自然法学派德沃金的规则、原则、政策三要素模式。德沃金认

为法中还有规则以外的其他要素,处理案件的过程中经常要藉助其他要

素,主要就是原则和政策。原则是关涉主体权利的政治决定或道德要

求,政策是关涉社会利益的政治决定。

(4)规则、原则、概念三要素模式。这是中国法理学近年来归纳法的

要素通常采用的模式。规则是设定人们行为模式的规范,原则是规则制

定和适用的基础性原理,概念是法律规范中经过高度概括而得出的。

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是在古代、近代中国法的基础上发展

变化而来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法制统一是中国古

代法的体系的突出特点。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统一的中国法在发展

过程中出现了大陆地区、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自不同的法

律制度。但是随着“一国两制”的提出,不仅重塑法制统一,而且呈现出

一些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门组成。

①宪政法

宪政法律部门是调整民主政治条件下国家组织和运行的重要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它主要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义务,以及各主要国家机关的地位、职权和职责等。不仅包括《宪

法》(1982年l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及其修正

案等法律文件,而且还包括宪法相关法,比如立法法、公民基本权利法

等。

②民商法

民商法律部门是民法和商法的合称。民法是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与

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

法律规范的总和。商法是适应现代商事交易迅速便捷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调整公民、法人之间的营利性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③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法律部

门包括关于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基本原则、行政行为、行政监察、

行政程序以及有关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④经济法

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

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主要包括:一是创造平

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

面的法。

⑤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关系,维持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的新兴法律部门。主要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

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

⑥环境法

环境法是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通常指

自然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

⑦刑事法律

刑事法律是指关于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的总称。不仅包括《刑法》,还

包括一些相关单行法律,比如《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

汇犯罪的决定》等。

⑧程序法律

程序法是指调整关于法的实施的步骤、方式、方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包括诉讼程序法和非诉讼程序法两大部分。

2011年武汉大学823法理学考研真题

武汉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术型硕士生)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法理学(A卷)

科目代码:823

一、辨析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应然的法律与实然的法律

2.法的价值主体与法的价值客体

3.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

4.合法程序与正当程序

5.法的社会化与法的民主化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法律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2.西方法学家关于法治与自由裁量权的关系的观点主要有哪些?

3.哈特是如何论述“最低限度的自然法”的?

4.学术界划分法学流派的标准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试用经济分析法学的观点分析某个法律现象(如法律规范、法律部

门、法律措施等),并评述这种分析方法的优劣。

2.试论司法过程中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相互关系。

201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16法学基础(法学理论75分、宪法学75分)

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6法学基础(法学理论75分、宪法学75分)

法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法律原则

2.程序法

3.规范作用

4.权利能力

5.司法解释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司法公正原则。

2.法的核心是行为规范。

3.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有哪些?

三、论述题(共25分)

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角度,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及意义的理解。

宪法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不成文宪法

2.宪法惯例

3.无记名投票

4.特别行政区

5.结社自由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公民、国民与人民的关系。

2.简述我国人大代表的罢免程序。

3.简述国务院责任制度的特点。

三、论述题(共25分)

论述我国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的途径。

参考答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6法学基础(法学理论75分、宪法学75分)

法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法律原则

答: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

原则。

(1)法律原则的特征包括:

①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特点;

②稳定性程度比较高;

③没有具体权利和义务的设定,也没有确定的法律后果的设定,而只是

一些抽象性、一般性的公理;

④覆盖面较广,适用性非常广泛;

⑤其逻辑形式主要体现在:结构上比较简单,命题的陈述都是一些陈述

性命题。

(2)法律原则主要有两类: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2.程序法

答:程序法通常指以保证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保证主体的职权

和职责得以履行所需程序或手续为主要内容的法。

(1)程序法的类属

法以所规定的内容不同为标准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这种分类是基于

它们的主要内容而成立的。

(2)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区别与联系

①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区别

a.定义不同

b.涵盖的内容不同

实体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以及职权和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程

序法是规定以保证权利和职权得以实现或行使义务和责任得以履行的有

关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法律。

c.主要功能不同。

实体法的主要功能在于规定和确认权利和职权以及义务和责任;程序法

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和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规则、

方式和秩序。

②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联系

事实上,实体法中有些程序方面的内容,程序法方面也有权利和义务或

职权和职责的内容。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割裂其间的联系。

3.规范作用

答: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的意志、行为发生的

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

(1)规范作用的类属

依据作用的形式与内容,可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种划分先由英

国学者拉兹提出,后经过我国学者的改造。

(2)规范作用的内容

法律的规范作用主要包括指导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

强制作用等。

4.权利能力

答:法律关系主体参加法律关系有主体的资格限制。权利能力是权利主

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它反映了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的资格。

(1)权利能力的分类

公民的权利能力分为一般的权利能力和特殊的权利能力。

(2)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①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区别

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也就是主体享

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是作为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条件。行为

能力是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它以自己的意思能

力为前提,即判断行为后果的能力。②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联系

行为能力以权利能力为基础,自然人有权利能力不一定有行为能力,法

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一致的。(此处要是考到题目,大家完全可

以用民法的知识来扩充,将自己知道的全部写上去,当然术语的应用要

上升到法理学的高度)

5.司法解释

答: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对如

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

(1)司法解释的内容

司法解释包括:

①审判解释;

②检察解释;

③审判、检察联合解释。

(2)司法解释的类属

司法解释属于我国法律的正式解释。我国法律的正式解释大体可以分为

立法解释、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司法公正原则。

答:(1)司法公正原则的含义

司法公正原则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的过程中应坚持和体

现公正和正义原则。

(2)司法公正原则的内容

司法公正原则是社会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

其中,程序公正为司法公正原则的重点。程序公正不仅仅要求程序本身

是完善的,而且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诉讼观念,树立全新的认识。

(3)司法公正原则的意义

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和灵魂,其主要意义在于:

①司法公正是法的精神的内在要求。公正是法的精神和固有价值。

②公正对司法的重要意义也是由司法机关的性质决定的,司法的性质是

裁判,由裁判所引申出来的就是司法的消极性和被动性。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是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2.法的核心是行为规范。

答:(1)法的含义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其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

(2)法的核心

法的核心部分是行为规范,当然也包括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技术

性规定。作为规范,法指令人们应为之事、可为之事和不可为之事,给

人们的行为提供共同的标准尺度,为调整社会关系提供基本的框架。

(3)法的内容

法的内容是法律权利、权力、义务。以规范为核心内容是法区别于其他

现象的重要特征。宗教以教条、祭祀为重要内容,道德以观念为主要内

容,而政策则以原则性规定为主要成分。作为法定的行为规范,法在形

式上具有规范性、一般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3.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有哪些?

答:(1)大陆法系的含义

大陆法系是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上建立起来,以

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

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仿照它们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

称。

(2)英美法系的含义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为传

统、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总称。

(3)二者的区别

①法律渊源不同

大陆法系以罗马法为基础,侧重于成文法,比较注重立法和法典编纂;

普通法系以判例法、不成文法为主,提倡非法典化

②法律分类不同

大陆法系有公法私法之分;普通法系有普通法衡平法之分。

③法官权限不同

大陆法系强调法律条文,法官对法律没有解释权,必须按照条文办案,

不能创立法律;普通法系主要以判例法为基础,法官有法律解释权,可

以创造法律。

④诉讼程序不同

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重心,奉行职权主义,突出法官的职能,

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普通法系的诉讼程序奉行当事人主义,以原告、

被告以及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法官在诉讼程序中起到消极、被动的

作用,只是双方争论的“仲裁人”,不能参与争论。

此外,两大法系在法律结构、法律术语、法学教育、司法人员录用和培

训、司法体制等方面,也有许多方面的差异。

进入20世纪以后,两大法系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借鉴、相互

汲取的程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和深化,因而差异逐渐缩小。但由于两者所

承袭的传统以及存在样式和运行方式仍有重大区别,它们恐怕在短期内

难以完全合一。

三、论述题(共25分)

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角度,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及意义的理解。

答:(1)民主的涵义

①民主的含义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人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

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②民主的特征

作为一种制度,民主最大的特征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

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2)法治的涵义

①法治的含义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

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这是亚里士多德著名的论断。

②法治的分类

现代法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围绕法治的价值问题,现代法治

理论主要分为两派,即“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从实质意义上讲,法

治就是法的统治,它是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

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

(3)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①民主与法治并非天然统一

首先,民主也可能产生专制,即使是我们所推崇的西方式的民主。在这

种情况下,法律沦为工具,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其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主与法治的矛盾更是在很多方面得到体

现。

一方面,民主社会也并不一定都是法治社会。二战后,一些国家模拟西

方模式,建立起多党制、议会民主的国家。然而民主不仅没能给他们带

来秩序安宁,相反却是官员腐败、治安恶化,社会秩序、民主制滑向崩

溃,更何谈法治!

另一方面,法治社会并不一定都是民主社会。不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

回归前的香港,都是法治社会,却并非民主社会。

②民主与法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a.民主与法治本质上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系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

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而法治

则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基本含义可概括为“法律至

上、权力制约、司法公正”。

b.民主与法治是现代宪法机制良性运作的双翼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这体现为:民主为法治奠定基础,法

治为民主提供保障,这也正是现代民主法治所追求的目标。

具体来讲,法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创造可操作的、稳定的

运行和发展空间,为民主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以民主机制形成的法律

制度,更能体现公共利益的导向,使法治为保障人权、自由及促进人们

的幸福生活服务。

c.民主与法治也非绝对的天然盟友

缺乏民主的法治,法律往往沦为工具,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成

为“形式法治”。而缺乏法治的民主,由于缺欠宪法与法律制约,往往

借“民主”之名,实施多数人暴政,人权无法得到保障,难免走向另外一

种极端。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中,以法治支持民主秩序,并借助民主来

完善法治。

(4)民主与法治应当协调发展

①民主与法治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综观世界各国民主与法治的发展经验,并不存在绝对普适的制度构建模

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发达的法治制度,但却缺乏民主表达机制。

或者有发达的民主机制,但却未形成完善的法治。中国是个大国,利益

格局复杂,加之改革开放正处于推进的关键时期,积极稳妥将民主与法

治协调推进是一种务实的做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

重要经验。

a.我国政府所确立的施政方略的客观需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党

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民主与法治视为同等重要,两者不可偏废。

b.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应有之义

它是一套由中国人民自己摸索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符合中国

国情的民主政治体制。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坚定不移的目

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和国家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

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

路线,始终保持党和国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②民主与法治协调发展的途径

民主与法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应当将二者统一于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

a.稳步扩大人民民主

主要包括:第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第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第

三,加强民主法治意识教育;第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b.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主要包括:第一,树立宪法的权威性。第二,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

法治政府。第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

政治建设;同时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

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工作;继续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维护

司法公正。

宪法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不成文宪法

答:不成文宪法是指有关于国家根本问题的宪法规范,散见于普通法

律、惯例和传统中的宪法。英国宪法为其典型。

(1)不成文宪法的特点

①内容富有弹性;

②适用性强;

③易被运用以化解宪法争端;

④不会常出现宪法危机。

(2)不成文宪法的类属

宪法以形式上是否有统一的法典形式,可分为不成文宪法与成文宪法。

2.宪法惯例

答: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

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公民及全体社会普遍承认有约束

力的习惯和传统的结合。

(1)宪法惯例的现实状况

宪法惯例是一种不成文的政治行为规范,没有特定的法律文书表现形

式,因而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也不具有司法上的适用性,违反宪法惯

例并不构成违宪,也就不可能引起违宪审查。

(2)宪法惯例的现实意义

①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里,宪法惯例实际起着强大的决定性作用。

如在英国,“国王临朝而不理政”、“英王提名下议院多数党领袖为首

相”、“内阁集体对下院负政治责任,共进共退”等等。

②成文宪法的国家也越来越意识到宪法惯例的存在及其作用。

如在我国,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往往同时举行会议;国家重大决策,往

往先由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进行协商、讨论,再由国家权力

机关依法决定等等。

3.无记名投票

答:无记名投票是指选民在选票上只对候选人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示同

意、不同意、弃权等选举意向,而不填写自己姓名以及其他标识选民身

份的符号和文字等的一种投票方式。

(1)无记名投票的内容

①秘密填写选票;

②在选票上不标识选民身份;

③投票时不显露选举意向。

(2)无记名投票的类属

无记名投票的原则是我国选举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4.特别行政区

答:特别行政区是指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

定,在我国领土范围内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地方。

(1)特别行政区的特点

①实行的政治制度不同于普通行政地方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②实行的经济制度不同于普通行政地方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③适用的法律不同于普通行政地方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2)特别行政区设立的意义

①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

②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③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作为当代宪政的一种崭新模式,丰富了宪法的

内容,对宪法理论研究也提出了许多问题。

5.结社自由

答:结社自由是公民依据法律的规定参加或者组织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

体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1)结社自由的分类

结社通常分为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结社(如公司,企业)和以非营利为

目的的政治、宗教、学术、慈善等结社(如政党,教会,协会,慈善组

织)。

现代大多数国家宪法明文保障的结社,主要指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结

社。

(2)结社自由的作用

①结社自由是反对多数暴政的天然屏障;

②政治结社自由有效化解政治风险;

③结社自由是社会活力之源;

④结社自由与新闻自由相辅相成;

⑤结社自由可以使政府勤政;

⑥结社自由是通向和平的阳光大道。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公民、国民与人民的关系。

答:(1)公民的含义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并承

担义务的一切社会成员。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依

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人,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公民不仅包括人民,还包括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敌人。它表明国家确认居民的法律地位,居民应受到我国法律的约束。

(2)国民的含义

国民是指国家这种共同体内具有公民概念内涵的成员或法律主体。

(3)人民的含义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应,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历史条件

下,其含义和范围不同。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4)公民与人民的关系

公民与人民有时内涵相同,但二者有明显区别:

①范畴不同,人民是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概念。

②范围不同,公民范围大于人民。

③公民范围比较固定,人民范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不同。

④人民是一个集合概念,公民则是指的个人。

(5)公民与国民的关系

①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②公民比人民范围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不包括全体社会成

员,依法被剥削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

2.简述我国人大代表的罢免程序。

答:(1)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罢免间接选举的代表分应当分为两种情况: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流程:

a.提出主体

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

时,主席团(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罢免案,必须有三个以上代表团联名)

或十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上一级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罢免案应写明罢免理由。

b.代表的申辩

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主席团会议和大会全体会议上提出申辩意

见,或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席团印发会议。

c.表决

罢免案经会议审议后,由主席团提请全体会议表决。罢免案的表决

采用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并须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过半数的代表通

过。

d.备案与公告

罢免的决议,须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流程:

a.提出主体

县以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常委会五分之一以上组成人员联名,

可以向常委会提出由该级人大选出的上一级人大代表的罢免案。罢免案

应写明罢免理由。

b.代表的申辩

常委会会议期间,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主任会议和常委会全体

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印发会议。

c.表决

罢免案经会议审议后,由主任会议提请常委会全体会议表决。罢免

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并须经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

数通过。

d.备案与公告

罢免的决议,须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代表职务被罢免的,

其在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担任的职务相应撤销,由主席团或常委会

予以公告。

(2)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

根据选举法规定,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的流程:

①提出主体

对于县级的人大代表,原选区选民五十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的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三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罢免要求,写明罢免理由。

②代表的申辩

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选民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也可以书面提出申

辩意见。县级人大常委会应当将罢免要求和被提出罢免的代表的书面申

辩意见印发原选区选民。

③表决

由县级人大常委会派有关负责人员主持罢免表决大会,罢免采用无记名

投票的表决方式,并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④公告

代表职务被罢免的,其在人大常委会或主席团担任的职务相应撤销,由

常委会或主席团予以公告。

3.简述国务院责任制度的特点。

答:(1)国务院的性质与地位

①国务院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

②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③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

(2)我国国务院责任制度

我国国务院实行的是总理负责制。总理负责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避

免职责不清。

(3)我国国务院责任制度的特点

国务院责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

①总理由主席提名,全国人大决定主席任命,总理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

会负责;

②其他人选由总理提名,全国人大或者常委会决定;

③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其他人均向总理负责;

④总理主持和召集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

⑤国务院发布决定、命令,制定行政法规,均需要总理的签署才具有法

律效力;

⑥国务院是以国务院的名义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和对各级行政机关

实行领导。

三、论述题(共25分)

论述我国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的途径。(开放性题目,大家可以根据自

己的宪法知识进行发散)

答:(1)宪法意识的重要性

形成社会对宪法的尊重、保护乃至崇拜的意识,对保障宪法实施和宪政

实现至关重要。

法治不仅包括法律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状况,而且包括良好的法律观念

和法律意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根本任务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进行宪政建设,公民的宪法意识

是宪政建设的思想条件,是推动国家法治进程的必要动力,也是整个国

家人权保障的重要精神力量。

(2)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现状

由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的诸多因素,造就了社会对法律的轻视

甚至排斥心理,社会主体的宪法意识较为低下。

①宪法观念整体淡漠

不仅普通民众对宪法的认知不够,而且广大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

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宪法办事的观念不强。在一些法律、行政法

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机关行为中违背宪法的情况亦有

存在。“宪法无用论”的思想有一定的市场。

②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意识

这是由于宪法自身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得不够。而这就更导致了“宪

法不是法”的思想,将宪法与政策、纲领等同。

(3)我国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的途径

宪法教育是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途径,而教育的手段本来就是多种多样

的,因此,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也存在多种途径。

①发展经济,培育宪法意识的物质基础

宪政民主观念及发展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唯物论者认为,物质

决定意识,物质条件在一定水平上限制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因

此,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才有充分的精力、条件提高和强化宪法意识,进而参与民主宪政

实践。我们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

活文化水平,才能为宪法意识的全面提高奠定雄厚的经济后盾。

②通过宪法实践推动公民宪法意识的形成

空洞的说教并不能使公民形成稳固的宪法意识,而宪法实践是最有效的

培养公民宪法意识的方法。

一方面,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激发公民的宪法意识。当前,我国正在积

极、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制度的建设。公民有序参与政

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宪法权利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公共

精神,激发公民的宪法意识。

另一方面,在宪法实践中,“既要强调‘国家’意义上的宪法,更要强

调‘公民’意义上的宪法。”特别是当公民亲自参与了宪法实践,比如通过

诉讼来保障其具体的权利的时候,公民的宪法意识将会大大增强。总

之,公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实践活动是最为关注的,宪法实践是增强公

民宪法意识的有效途径。

③建立公务员宪法素质考核和宪法宣誓制度

招录国家公务员时,宪法知识已是重要的考试内容。在任职期间也应进

行宪法意识测试。这样有利于消除“权大于法”观念,依宪办事。国家公

职人员任职时实行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是国外一些法治国家督促公职

人员增强守宪意识的通常做法。这可以增强任职者的使命感和宪法意

识,为宪政实践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目前我国实行国家机关主要领导

人就职、公务员录用上岗进行忠于宪法宣誓,就是有益的尝试。

④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公民权利意识

利用法治宣传日和换届选举及其他机会大力宣传宪法。除了宪法专

题讲座、发放免费的宪法资料等传统模式外,还可以在电视广播报纸网

络等大众媒体上进行灵活多样的宣传,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我们要把

维护公民权利作为宣传的出发点和归宿,促使公民形成宪法意识,自觉

地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

⑤重视学校课堂中的宪法教育

如果说普法活动是一种社会教育的话,那么,学校课堂中的教育是一种

传统的、正式的教育,学校课堂的教育对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

的意义。因为,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要想彻底提高整个国家

和社会的文化水平,最终只能靠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来实

现。

当前,我国的中学课堂和大学课堂虽然还设有与宪法有关的课程,但是

分量仍然过轻,形式过于单一,无法完全适应培养现代公民的需要。有

的学者提出的设立“公民课”,编写“公民课本”的做法在宪法教育中就显

得颇有意义。

201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16法学基础(法学理论75分、宪法学75分)

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6法学基础(法学理论75分、宪法学75分)

法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判例法

2.法的起源

3.强制性规范

4.无权(效)解释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执法效率原则。

2.简述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划分标准及意义。

三、分析题(共15分)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给予分析评论。

“法理学所涉及的问题,所使用的视角,大部分与法律实务者的日常关

系相距甚远:它所涉及的问题无法参照或根据常规的法律文件推理而加

以解决,它所运用的视角也无法演绎出法律原理和法律推理。”

四、论述题(20分)

试述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宪法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宪法性法律

2.共和政体

3.间接选举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物质帮助权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宪法规范区别于其他法律规范的特点。

2.简述我国宪法监督的违宪制裁措施。

3.如何理解我国人民法院的依法独立审判原则?

三、论述题(共25分)

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宪法至上的原则。

参考答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616法学基础(法学理论75分、宪法学75分)

法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判例法

答:判例法是以一定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基于法院判决而具有法律效

力的判定。这种判定对以后的法院判决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

(1)判例法的类属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主要法律渊源,它是相对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成

文法或制定法而言的。它是法官对案件的审理结果,由司法者创造。因

此,判例法又称为法官法或普通法。

(2)判例法的优点

①判例法的协调性有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

②可以迅速灵活地反映社会发展对法律调整提出的不同要求,及时确立

合乎社会需要的法律规范;

③有利于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防止法官专断和任意处理问题;

④可以使人们精确预测自身行为的法律后果。

(3)判例法的不足

①判例法由法官创立,在民主性上有着先天的缺陷;

②判例法是在适用时创立的,是溯及既往的法律;

③判例法以个别案件为基础,具有片面性。

2.法的起源

答:法的起源是指法的起始和发源。

(1)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法的起源问题,存在过各种学说:神创

说、暴力说、契约说、发展说等。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及其与法的本质学说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和对应的

关系。

(2)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①法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方式逐渐从个别调整发展为规范调整,再从规范

性调整发展为法律调整;

②法律的形成经历由习惯演变成习惯法,再发展为成文法的漫长过程;

③法的自发调整发展为自觉的调整;

④法律、道德和宗教规范从混为一体到逐渐分离为各个相对独立的、不

同的社会规范系统。

3.强制性规范

答:强制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

范。

(1)强制性规范的内容

强制性规范包括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不管人们意愿如何,必须履

行强制性规范的义务,遵守规则。

(2)强制性规范的类属

法律规范依据权利、义务的刚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

范。所谓强制性规范是指必须依照法律适用、不能以个人意志予以变更

和排除适用的规范。它是行为主体必须按行为指示作为或不作为的规

则。它的特点是主体没有自行选择的余地。

4.无权(效)解释

答:无权(效)解释是指非特定的机关、团体和个人对法律条文所作的

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的说明。

(1)无权(效)解释的作用

无权解释是一定的法律要求、法律评价的一种表达形式,反映法律主体

对法律的认识,对正式的的法律解释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无权(效)解释的类属

法律解释按照解释的效力可分为有权解释与无权解释。无权解释在一定

条件上可以转化为有权解释,如权威专家对法律的解释在被立法解释机

关采纳后会转化为有权解释。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执法效率原则。

答:(1)执法效率原则的含义

执法效率原则是指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组织和管

理过程中,以尽可能最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取得最大的执法

效益。

(2)执法效率原则的类属

执法的原则分为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效率原则。其中效率原则是

执法原则的重要原则之一。

(3)执法效率原则的具体要求

①行政机关强调效率,执法主体要从保护公民权利和国家利益出发,对

行政相对人的各项请求及时作出反应,对各种行政事务及时通过执法作

出反应。

②执法主体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时限执法,积极履行法定职

责,提高办事效率,效率性原则是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上的。

③执法遵守效率原则还应做到执法行为的准确,避免出现不适当、不合

理的执法而影响执法效率。执法的效率原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

一,它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时尊重科学,考虑客观规律,作必要的可行

性分析和一定的成本——效益分析,使执法行为具有最大可能的合理

性,尽可能给国家、社会、公民带来益处,避免损害。

2.简述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划分标准及意义。

答:(1)根本法的含义

根本法指的是在整个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一般指的是宪法。

(2)普通法的含义

是宪法以外所有法的统称。普通法所包含的的法,种类繁多,它们各自

的地位、效力、内容和程序亦有差别。

(3)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划分标准

根本法与普通法的划分是以法的地位、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为标准对

法所作的分类。这种分类主要适用于适用成文宪法的国家。

(4)根本法与普通法划分的意义

①区分根本法和普通法使得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内容在法律上统归于

相应类型的法律调整。其中根本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

题,其他问题则由普通法来调整。

②区分根本法和普通法能够明晰各个层次法律的效力范围。在效力上,

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效力低于根本法。

③区分根本法和普通法能够分别设置各层次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在

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根本法具有更为严格的程序,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

改程序远远没有根本法来得严格。

三、分析题(共15分)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给予分析评论。

“法理学所涉及的问题,所使用的视角,大部分与法律实务者的日常关

系相距甚远:它所涉及的问题无法参照或根据常规的法律文件推理而加

以解决,它所运用的视角也无法演绎出法律原理和法律推理。”

答:(1)观点的出处

这句话为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出版的《法理学问题》一书的序言。

(2)观点解析

就波斯纳而言,“法理学”实际上探求的是法律原则、规则背后的抽象因

素,而不是原则。规则本身。具体如下:

①“法理学”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与“法律事务者的日常关

系相距甚远”;

②“法理学”的内容不局限于单纯的法律层面,而包括道德、经济、文

化、政治、哲学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所以“他所涉及的问题无法参照或

根据常规的法律文件推理而加以解决”;

③“法理学”内容的广泛性使其思维方式与单纯的法律有所区别,哲学理

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等都可以对以法律根本问题为主的法律现

象进行研究,而不同的角度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因而“它所运用的视角

也无法演绎出法律原理和法律推理”。

综上,波斯纳认为的“法理学”是从广义上定义的,即不仅有法学理论,

还有涉及法哲学、法律经济学等等各种与法律相关的理论。

(3)对该观点的评价

由于法理学研究的是一般的法,具有抽象性、一般性等特点,所以从实

务角度看,法理学与法律实践的“日常关系相距甚远”。但法理学研究的

一般问题是来源于具体的法律实践的,是对实践的抽象,并且法理学的

结论要用于解释或指导实践,法理学与法律实践是联系紧密的。因此,

应当正确看待法法理学与法律实践的关系,并充分发挥法理学对法律实

践的指导作用。法理学对法律实践的指导作用主要包括:

①法学学科体系内的指导作用;

②促进法律实践理性化的功能;

③填补实在法空缺和纠正实在法失误的功能,以及解决疑难案件的功

能;

④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参政能力,有利法治国家建设。

四、论述题(20分)

试述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答:(1)学说概述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法本质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研究法律问题

时,深刻的分析并批判了资本主义法的深层本质,形成了系统的,批判

的法本质观。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主要包

括:

①法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