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_第1页
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_第2页
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_第3页
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_第4页
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第一节40年代新诗概述一、国统区的诗歌创作(一)抗战初期的诗歌创作1、特点(1)同声歌唱时代战歌,充满写实主义的战斗情绪。(2)诗歌形式以短诗为主,语言与形式向通俗化、散文化方向发展,自由诗体再度崛起。无论是诗朗诵运动,还是街头诗的试验,都推动着新诗语言与形式向通俗化、散文化方向的发展,使自由诗体再度崛起。(3)不足抗战初期因过度地强调诗歌的宣传鼓动作用,因而严重地忽视了诗歌的艺术审美特性。此时诗歌的抒情方式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的战斗呐喊,同时又加入大量空泛的议论式的陈辞,这虽容易产生较强的鼓动效果,但不免浅白直露,流于空泛。2、代表作家及作品(1)田间1)生平与创作简介田间(1916—1985),原名,安徽省无为县羊山人,著名诗人。1933年考入外文系。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参与中国诗歌会机关刊物《新诗歌》的编辑工作。1935年任《每周》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年出版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短诗集《中国牧歌》和以为背景,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这两部书都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作者险遭逮捕。这时期他同大多数“普罗诗人”一样,在诗歌中表现30年代中国农村的现实,关注农民的苦难与斗争,热切地歌颂光明与自由,诗歌激情饱满,语言朴素,但艺术上还比较粗糙。1937年春到东京学日文。“七.七事变”后,回上海写抗战诗歌。是年秋,去武汉,写成《》。该诗表达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鼓舞了人民的战斗意志,是当时公认的优秀政治抒情诗。年底,到八路军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战地记者。1938年春夏,到延安与文艺界同仁共同发起日。其诗作《》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是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当战地记者。参加过百团大战。1940年创作《名将录》。1941年任晋察冀边区文协副主任,被选为边区参议员。1943年任孟平县抗联和县委宣传部长。1944年创作《太原谣》。1945年任冀晋边区《新群众》杂志社长兼主编,创作著名叙事诗《戎冠秀》及《》,出版《杂抄》。1946年任雁北地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参加土改复查,创作《宋村纪事》。1948年冬,任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1949年兼任察哈尔省文联主任,参加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创作部部长、文学研究室主任、《诗刊》编委等。1950年任全国文联研究会主任。1951年任中央文学研究所秘书长兼研究员。在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期间,任二分团秘书长。1953年,中央文学研究所改为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后,任主任。是年,再次去朝鲜前线,以记者身份进入板门店谈判帐篷内,写成散文集《板门店记事》。1954年出访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次年写作《欧游札记》。1956年到内蒙包头及黄河两岸访问,写出《马头琴歌集》一书。1957年到云南访问,写有《芒市见闻》。年底,到张家口市怀来县花园乡南水泉大队蹲点,创作街头诗、诗传单。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64年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到开罗参加亚非作家大会。“文化大革命”后期,任河北省文艺组党组书记兼组长。1978年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以后,任河北省人大常委、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会员等。1985年病逝。2)诗歌创作田间是抗战时期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抗战爆发后,田间创作了一系列鼓点式的战斗诗篇,结集为《抗战诗抄》和长诗《给战斗者》等。《给战斗者》充分体现了田间诗作爱憎鲜明、富于战斗热情的特点。在艺术上,简短有力的诗句往往连续反复出现,造成一种急促的节奏和雄壮的气势。(2)光未然以写作朗诵诗和歌词见长,是国统区诗朗诵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代表作《屈原》。1939年,光未然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大合唱》组诗,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史诗。(3)其他高兰是本时期国统区诗歌朗诵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和主要作者。此外,中国诗歌会的资深诗人王亚平和蒲风等在本时期的创作也有较大进展。(二)抗战相持阶段的诗歌创作1、丰富和提高现实主义诗歌2、诗歌理论的探索与发展3、自觉追求失落的艺术个性(1)臧克家诗人臧克家重又回到所熟悉的农村题材上来,写出了《烙印》之后又一部成功之作——《泥土的歌》。(2)戴望舒抗日战争的爆发,戴望舒写出了《灾难的岁月》,其中《我用残损的手掌》等篇曾传诵一时。诗人获得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又是个性化的、既阔大又纤细、既遵劲而又柔情的新诗风。4、沉思的诗风(1)西南联大诗人群1)概貌①西南联大校园文化前辈诗人的影响:朱自清、闻一多、冯至、卞之琳、李广田等。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里尔克、艾略特、奥登、威廉·燕卜逊等。在他们的周围聚集着一批热情、敏感而又才华洋溢的年轻人:穆旦(查良铮)、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佐良、赵瑞蕻……等等,他们一起进入了人生的艺术道路上难得、少遇的“沉潜”状态。②扩散与汇聚《诗创造》丛刊、《中国新诗》丛刊、《森林诗丛》3)创作①冯至写在抗战时期的《十四行集》,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背景下,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并在存在的自我承担和生命的相互关怀中找到了肯定的答案,极富生命存在哲学的深度和宽广的人文情怀。②其他:穆旦、郑敏、杜运燮等。(2)冯雪峰冯雪峰在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政府投入上饶集中营。坚贞不屈的灵魂的歌唱,凝聚为慷慨沉郁的诗集《真实之歌》。5、七月诗派(1)概况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人。(2)特点1)把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鲜明的政治倾向与革命功利性以及史诗品格,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2)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是其诗作的主要内容。3)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呈现出粗犷的力的壮美(美学风格),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4)塑造了行动着的历史强者抒情主人公形象。5)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变化(3)代表作家1)绿原A生平与创作简介绿原(1922—2009),原名。又名刘半九。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编辑家。人。1942-1944年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而后做过中学英文教员,油行职员。1948年加入中共,次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53年调到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工作,1955—1962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监禁,1962年转做文学编辑出版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就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1987年离休。逝世前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翻译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他曾是20世纪40年代的“”诗人,从他第一本诗集《童话》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不断自我超越之路,他把战斗的情思与艺术的独创性结合起来,把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与西方诗歌的现代手法结合起来,在中国的新诗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他一生历经磨难,解放前曾遭遇国民党当局的政治迫害,在大学即被通缉而不得不离校逃亡;解放后又被诬为“国民党特务”和“胡风分子”,蒙难二十五年。但他始终珍惜与诗神相遇合的缘分,生平著作等身,著有《童话》、《集合》、《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人之诗续篇》、《另一支歌》、《我们走向海》、《绿原自选诗》等诗集;《绕指集》、《非花非雾集》、《苜蓿与葡萄》、《再谈幽默》、《寻芳草集》、《》、《绿原说诗》等文集。其主要译作有《》、《》、《请向内心走去》、《拆散的笔记簿》、《日安课本》、《德国的浪漫派》、《现代美学析疑》、《叔本华散文选》、《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莎士比亚新剧《爱德华三世·两个贵亲戚》等。2007年武汉出版社还为他出版了六卷本的《绿原文集》。绿原是一位跨越了中国现代、当代两个文学史阶段的诗人,独具特色和魅力翻译家,也是老评论家和编辑家。曾荣膺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中国当代诗魂金奖”、首届“中坤国际诗歌翻译奖”等。B诗歌创作绿原是七月诗派最有成就的的诗人之一。他出版过《童话》、《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等诗集。抗战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既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他在诗艺上的进步。《终点,又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他的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如他1941年创作的《憎恨》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表达诗人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憎恨之情。在那个社会里,诗人“好久好久/这日子/没有诗”了,他的诗情与诗意均被窒息和掐灭了。面对这样的社会,我们不要“晚祷”,也“不需要十字架”,上帝拯救不了我们。诗人明白,只有流血战斗,才会换来革命的胜利,“不是要写诗,/要写一部革命史啊。”《憎恨》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和积极的战斗精神,反映了七月诗人将主观和客观、社会责任与个人使命相统一,为人民而呼,为时代而歌的特点。2)鲁藜鲁藜(1914—1999)来自延安的诗人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他的诗大多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用鲜活生动的形象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延安散歌》写延安的“山”、“河”、“野花”、夜空的“星”等,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感受和热爱,这一组诗给广大读者,尤其是国统区的读者带来了根据地的馨香。他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泥土》,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可看成是诗人的自勉,他要求自己虚怀若谷,为人民大众的神圣事业甘做不为人知的铺路的泥土,抒写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怀。同时也可说是对他人的一种善意的告诫,提醒人们要甘于平凡,不要自视特殊,要多些给予,不要只知索取。他写道: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3)其他其他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是充满力度和激情,足以显示七月诗派风格的代表作。(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诗歌创作1、政治讽刺诗讽刺诗是国统区讽刺暴露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重针对国统区的社会政治弊端而发,并随着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而达到高潮。(1)袁水拍1)生平与创作简介袁水拍(1916—1982),原名袁光楣,江苏吴县人。1939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过《人民》《向日葵》《冬天、冬天》《沸腾的岁月》《解放山歌》等诗集,大多为政治抒情诗。40年代后期,他主要致力于讽刺诗的写作,以马凡陀为笔名在国统区的报刊上发表了近两百首政治讽刺诗,绝大多数收录在《马凡陀的山歌》(1946)和《马凡陀的山歌续集》(1948)里。《袁水拍诗歌选》是收录诗人作品较多的选本。2)《马凡陀的山歌》①讽刺国民党黑暗政局下的人间百态。②集自由体与民间歌谣于一体的新诗形式。A、善于从政治上把市民阶层里某些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用漫画式的手法和讽刺语言予以鞭挞,寓讽刺于叙事之中;B、汲取民歌、民谣、儿歌中的艺术经验,采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五言、七言等诗歌形式”。C、语言朴素通俗,可诵可唱,在新诗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成绩。(2)臧克家1)讽刺国民党统治下的“残酷的真实”。2)激愤的情感,尖利的锋芒,雅俗共赏的形式。追求含蓄、凝练的臧克家的笔下也喷射出讽刺的火焰,收在诗集《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里的诗歌,辛辣地嘲讽了国统区的丑恶现实,愤怒地谴责了国民党当局祸国殃民的罪行。2、九叶诗派(1)概况四十年代后期,国统区的诗坛上围绕着杭约赫主持创办的《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群体,它的成员主要有九位诗人: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提倡“新诗现代化”。1948年11月,《诗创造》、《中国新诗》被国民党查封,九叶诗派活动告结束。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们在40年代创作的部分诗歌选集《九叶集》,故被称为“九叶诗人”。(2)诗学主张1)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2)反对诗的政治感伤性。(3)特点1)在内容上: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具有超越性的形而上的沉思。2)在艺术表现上:①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②诗中的许多意象都是具有深邃意蕴的象征体。象征功能的开发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也使意象的内涵面进一步扩大。③语言清晰准确,而诗意含蓄朦胧。4)成就与不足九叶诗人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的特点,但又没有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描摹,超越社会生活的表象深入生活的本质,实现了诗的具象与抽象的双重契合,推动了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但一些诗句有过分欧化的倾向,有些诗过分照顾了形式的需要,而忽视了思想内涵。(4)代表诗人1)穆旦A生平与创作简介穆旦(1918—1977),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远赴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大。1940年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当时,在昆明云集着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读艾略特,读奥登……开始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在这期间,穆旦创作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具有代表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1942年2月,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5月到9月,亲历了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滇缅大撤退,死里逃生,过了几年颠簸不安的生活。1945年到沈阳,创办《新报》,任主编。这年,昆明文聚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1947年5月,自印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抗战胜利前后,他创作了20余首“抗战诗录”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放在人类、文化及历史的高度予以思考,同奥登1939年创作的“十四行诗”《在战时》较接近。这时,他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正式成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员。1948年8月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在这期间,闻一多于1948年编造的《现代诗钞》选入了他的四首作品,在数量上仅次于徐志摩。1952年纽约出版的英文《世界诗选(公元前2600-公元1950)》选入了他的两首作品。1952年底携妻子周与良一同回国,1953年5月,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英诗与俄诗的翻译。1954年,因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列为“审查对象”,1957年在《诗刊》上发表他回国的第一首诗《葬歌》。1958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九九家争鸣记》后,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强迫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接受管制,监督劳动。“文革”中,又因他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判定为“历史反革命”。在这期间,他虽然停止了诗歌创作,但一直坚持诗歌翻译,用他的本名“查良铮”和笔名“梁真”出版了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布莱克、朗费罗、艾略特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十余种,由一个著名诗人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学翻译家。1975年,在“文革”结束前夕,他突然又重新开始了诗歌创作,写出了《智慧之歌》、《停电以后》、《冬》等著名作品,特别是他的《神的变形》以“诗剧”的形式,通过“神、魔、权、人”这四个人物的戏剧性冲突,展示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类悲喜剧,充满苦涩的智慧。1977年2月26日不幸病逝。B诗歌创作a、创作概况穆旦生前只出版了3部诗集,即《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其中,《穆旦诗集(1939-1945)》是他创作成熟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b、思想主题“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时代赞歌,是从民族的苦难和挣扎中发现民族的伟大与新生的希望。正体现了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历史意识的浮现”,体现了穆旦诗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深广的忧患意识。《赞美》、《合唱》、《旗》等中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是最具穆旦个性特点的核心主题,是穆旦“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的经典主题:即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理的拷问,是穆旦对人生和世界的整体性看法。这在《出发》、《五月》、《从空虚到充实》、《隐现》等诗中也有精彩的体现。“残缺的我”正是穆旦对自我、现实、历史乃至真理进行拷问的结果,表达了现代人无法确定自我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精神困惑。如《我》、《诗八首》、《控诉》等诗。c、艺术特色诗的思维的现代化诗的艺术的现代化诗的语言的现代化d、《诗八首》他的充满理性思辨色彩的爱情组诗《诗八首》不仅冷静而近乎冷酷地探索爱的真义,表达他对于爱情的失望,同时也是以另一种方式探寻自我和生命的意义。整首诗,从头到尾显得很深沉,也很冷峻。每首诗均为两节,每节四行,一首诗为八行,在穆旦的诗中,形式上也算是属于比较整齐匀称的一类。2)其他诗人郑敏和陈敬容都把抒情与沉思结合起来,但郑敏偏爱在静的描写中体会生命情趣,如《金黄的稻束》;女诗人陈敬容则长于在动态描写中推进思想,故而流水的意象和行进的姿态常常出现在她的诗中。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唐祈的《时间与旗》,都是富于现代意识的抒情长诗。杜运燮的《滇缅公路》颂扬坚韧的民族精神。辛笛的《布谷》倾诉着人民的苦难。袁可嘉的诗论则系统地阐述了“九叶派”同人对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主张。唐湜的诗评亦颇具情采。二、解放区(含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一)诗歌发展历程早期,朗诵诗运动盛极一时。接着,街头诗继之而兴。《讲话》发表以后,许多诗人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础上寻求新诗发展的契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二)诗的歌谣化在40年代的敌后根据地里,由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并且得到了根据地政权的支持,“诗的歌谣化”发展到了极致。这首先是通过政党、政权、群众团体的组织动员力量,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了工农兵群众性的新歌谣的创作运动。另一方面,则是组织知识分子(诗人、作家)到工农兵中去进行采风(对新、老民间歌谣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同时进行人与诗的改造。1、解放区诗歌创作(含敌后根据地)与的基本面貌与特点(1)和“新歌谣”一样,“颂歌”成为新诗的主要内容与体式;(2)抒发个人感情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由此导致诗人主体的消失,诗人成为大众的代言人,和民谣一样,表现群体的思想感情;(3)同时导致“抒情的放逐”,趋向于群众斗争与劳动生活的如实描写与具体叙述;(4)追求语言的朴实、易懂,大量采用口语、土语入诗,以普通不识字的工农兵能听懂为新诗通俗化的标准;(5)尽量吸收、借用民谣的形象原型、体式、表现手法、韵律与语言,追求自然、自由而又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效果。2、民歌体叙事诗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李季1)生平与创作简介李季(1922—1980),原名李振鹏,河南唐河县人。1938年他带着农民的质朴和追求革命的热情来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到连队做基层工作,1942年冬由大行山转到陕北“三边”(定边、靖边、安边)农村工作,工作之余他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陕北民歌“信天游”,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他根据流传在陕北“三边”地区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故事,以“信天游”的形式,创作了长诗《王贵与李香香》,1946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后,立即引起很大反响,被认为是解放区在毛泽东《讲话》发表后实践工农兵文艺方向的第一篇优秀诗作。2)《王贵与李香香》内容:崔二爷、王贵、李香香艺术特色:成功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现代意义:把即兴式民歌改造为长篇叙事诗,在传统的叙事模式中注入了现代革命意识,承担了建构个人与阶级革命同一性的现代功能。(2)阮章竞1)生平与创作简介阮章竞(1914—2000),广东中山人。1937年,阮章竞远赴抗日根据地太行山,率领太行剧团随军转战,并创作了大量话剧。解放战争时期,他写成了长诗《圈套》和著名的大型歌剧《赤叶河》。1949年3月,还写下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2)《漳河水》内容:荷荷、苓苓、紫金英艺术特色:①成功运用了漳河两岸的民间歌谣小调。②吸收了民歌的纯朴清新。(3)其他解放区有影响的民歌体叙事诗还有张志民的《王九诉苦》、《死不着》,李冰的《赵巧儿》和田间的《赶车传》等。(三)抒情诗在叙事诗普遍发展的情况下,也还有些诗人在坚持创作抒情诗,刘御的《延安短歌》、蔡其矫的《回声集》、戈壁舟的《别延安》里,都不乏优美的篇章。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诗人何其芳,他在敌后根据地诗人中是比较自觉地坚持个人抒情诗写作的。第二节艾青一、生平与创作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艾青是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开始使用的笔名,笔名还有莪伽、克阿、林壁等。艾青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乡村地主家庭,因家中听信算命先生说他会“克父母”,的以一生下来就被送到贫苦的农妇“大叶荷”家里寄养。这位贫苦的农妇“把自己的女孩溺死,专来哺育我”。正是这位农妇,成为艾青诗歌创作的原点。艾青一直到五岁才被父母领回家,他是吸农民的乳汁、在农民的怀抱里长大的“农民的儿子”。由于他自小在农村长大,接近劳苦人民,培养了对农村的深厚感情,这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的生活源泉和思想基础。中学时代经受了大革命的风暴,阅读到唯物史观的书籍,启发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这种向往,经常闪耀在他以后的诗作中,并引导他走革命的路。艾青自幼喜欢美术,1928年夏初中毕业后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绘画系,翌年春,赴法留学,一边勤工俭学一边专攻绘画艺术。他在美术方面的修养,有助于他诗歌风格的形成;同时也接触了大量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受到惠特曼、叶赛宁、兰波、波德莱尔等的影响,这些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1931年9月在法国参加世界周刊主办的左翼人士集会以及反帝大同盟东方部的活动,开始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艾青在法国度过了“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的三年”。1932年春回到民族危机深重的祖国,在上海即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创办“春地画会”。1932年7月因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同其他十几位青年美术工作者以“颠覆政府”罪名被捕入狱,1935年10月出狱。他饱受了三年牢狱之苦,在狱中正式开始了诗歌创作。1933年在狱中他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个笔名写下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誉满诗坛。他创作了大量新诗,193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7年11月,艾青到武汉等地投身抗救亡运动,先后担任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师,陕西抗日艺术队队长,文艺阵地编委,广西日报副刊编辑。他先后出版了《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旷野》、《火把》等诗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周恩来同志的精心安排帮助下,艾青到达解放区延安,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诗刊,1946年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华北大学三部副主任。到解放前共创作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