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朱光潜的一篇美学论文,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作,更适用于文学作品。作者对“无言之美”问题的阐释较为深刻全面,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作为自读课文,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读,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通过对相关艺术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能表达得淋漓尽致。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大家会背吗?《寻隐者不遇》中实有二问二答,若将内容补齐会是怎样的呢?(学生补充)

松下问童子,家师人在否?童子缓摇头,言师采药去。

吾复问童子,采药于何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教师引导:意思明白了,却缺了些美感。留白之处,所思无限;无言之中,大美永存。我们需要去品味其中的“无言之美"。(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三、背景资料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四、由题生思

何为“无言”?“美"于何处?

五、精读释疑

(一)何为“无言”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有什么作用?

出示:“予欲无言。”“子如不言,小子何述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从哪个角度去研究?

“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3.“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怎样的文学才称得上是尽美尽善的文学?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也就是要做到言必达意。

4.言与意的关系如何?是否真的能做到言必达意呢?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即“言不能尽意"。

5.言既不能尽意,文学便达不到“尽善尽美”,那么文学还能产生美感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明确:“无言”即言不能尽意,言不必尽意。

(二)“美"于何处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作者从图画、文学、音乐、雕刻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图画:只取部分相片:包罗尽致

稍有美术胃口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明确:列举美术家把“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用“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2.文学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九个字,比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

(2)“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没有说出诗人心绪,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外。

(3)“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言不尽意,玩味起来却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言简,意深。

(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文学上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明确:文章列举了八个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详细地阐释“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作者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3.音乐为什么也讲究“无言之美”呢?

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英国诗人济慈《希腊花瓶歌》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明确:引用白居易《琵琶行》和英国诗人济慈《希腊花瓶歌》中的名句,用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4.雕刻塑像如何拿来说明“无言之美”?

(1)金刚怒目:流露菩萨低眉:含蓄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2)希腊雕刻《拉奥孔》

不直接雕刻行刑的惨酷,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含蓄不露。

粗看: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恫。

细看:条条筋肉根根毛孔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

明确: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小结:

图画从“言及部分”的图画美中显示“无言之美"。

文学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音乐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雕刻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三)关于“无言之美”作者最终得出了一个怎样的“公例"?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六、理清思路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七、畅谈感受

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示例: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所举的例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有短短的十个字,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这样的景与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