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1.正确认读“屠、苏、魂"等生字,会写“魂、符、欲”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开展有关传统节日的综合性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了解获取资料的途径和记录方式,制订活动计划。

2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引出节日。

出示各传统节日的图片。提问:图上描绘的是中国的哪些节日?

2.揭示诗题。

(1)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今天让我们跟着三首古诗一起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

(2)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齐读诗题。

二、学习《元日》,授之以渔

1.认识“元日"。

(1)板书“元日”,你知道元日是指哪一天吗?

要点:元日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引题:根据史料记载,我们炎黄子孙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跟着大诗人王安石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2.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强调“屠苏"曈瞳”的读音。

(3)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3.读懂古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中有哪些词你不大了解?

(2)学生反馈。(“屠苏"曈瞳”“新桃换旧符"等词语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不大容易理解)

(3)教师指导:根据以往经验,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学习呢?

(4)学生交流,教师梳理:理解诗词可以利用注释、联系生活实际、查阅古汉语常用词典、独字扩词等方法。(可以根据注释理解“屠苏”“瞳瞳"新桃换旧符”的意思;可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除"字的意思)

(5)学生结合关键词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4.结合诗意,读出意境。

(1)学生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朗读节奏。

(2)指名学生展示朗读,读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意境和韵味。

5.了解背景,读出情感。

(1)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安石有所了解吗?你知道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吗?

(出示资料:当时,王安石正是宋朝的宰相,为了让老百姓有更好的生活,他推行了变法。元日,王安石看见家家户户热闹地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出现的新气象,他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2)熟读古诗,背诵古诗。(注意读出情感)

三、迁移学习,比较阅读

1.教师总结《元日》的学习方法。

读通古诗——读懂古诗——读出意境——读出情感

2.运用方法,自主学习《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古诗。

小组合作,按照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3.汇报学习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两首古诗。

(2)结合关键词的理解,指名学生试说两首古诗的诗意。

雨纷纷:细雨绵绵,一直下个不停。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独:单独一人。

异乡:他乡。

异客:漂泊外乡的游子。

(3)学生交流朗读情况和节奏划分的理由,教师指导分析。

(4)了解背景,介绍杜牧和王维的相关资料。

(5)学生读诗,想象书写。

①杜牧顺着牧童的手指望去,他看到________。

师小结:牧童伸手指向远处,诗人顺着方向望去,看到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地露出了酒馆的标志。这个“遥指”真是意味无穷啊!

②诗人在这重阳佳节,除了遥知兄弟登高之外,他还遥知________。

师小结:这一个个“遥知"的背后,蕴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无限的思念之情啊!

(6)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4.对比学习。

三首诗写的都是节日里的情景,但因时间不同、习俗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学生再读古诗,比较三首诗的不同之处。

四、学写生字,规范书写

1.指导书写。

教师范写,强调易错字的书写。

“欲”:右边是“欠”,不要写成“攵”。

“魂":右半部分不要丢掉撇折和点。

“酒”:右边“酉"里面的横不能漏掉。

“牧”:右半部分不要写成“折文"。

“异”:下面的撇和竖要出头。

2.尝试默写古诗。

五、综合实践,探究学习

1.完成“作业单"。

学生通过查找到的资料,完善对这三个节日文化内涵和独特习俗的了解。

2.学生完成后,师生进行交流。

3.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关于这三个节日更多的习俗和文化内涵。你们真会学习!

4.拓展了解其他传统节日。

师:我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根据课前的准备,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形成节日时间轴)

传统节日蕴含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除了这三个节日外,其他节日又是在什么时间,有什么习俗呢?

5.组成学习小组。

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找到兴趣相投的同学,组成小组。

6.制订学习计划,讨论成果呈现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制订个性化的“学习单”。如研究中秋节,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

“中秋节"学习计划

研究内容节日古诗节日习俗节日故事节日歌曲月饼包装盒……

资料获取途径去图书馆查找书籍询问长辈上网查询上网查询收集实物……

记录方式手抄报表格记录手抄报拍摄唱歌视频手绘记录……

7.课后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10纸的发明

1.认识“创、蔡、伦”等生字,会写“录、欧、社"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概括出自然段意思。

3.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知道你们现在用的纸是谁发明创造的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纸的发明》。对于纸,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在课件上出示蔡伦的简介和造纸术的由来等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认读生字。

对于纸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

2.检查生字和词语。

录、捞、保、存、约、验、阿、伟、欧、洲、社(字)

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赛读等。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洲”和“州”,“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2.笔顺讲解。

“录"的第八笔是撇;“欧”的第八笔是撇。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老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上节课所学生字词,复习巩固,检直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并思考: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3.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小组讨论,请将课后习题补充完整。

2.小组讨论后,选出本组发言人汇报。

3.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1)把描写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动词画出来。

(剪碎、切断、浸在、晒干等动词)

(2)从这些动词中你可以看出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四、总结全文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启示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五、作业布置

课下再搜集一下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

11赵州桥

1.会认“智、慧"等生字,会写“赵、县、省”等生字,指导书写“县、设、史"3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第3自然段,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1.重点:了解句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难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历史遗产的热爱与保护。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各种桥的课件图片)。

在生活中,千姿百态的桥为我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优美风景。乡下村头,潺潺流水的小石桥;街头闹市,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天桥。车水马龙、耸立空中的立交桥,构成人间独特的风景线。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雄伟的长江大桥,横卧在滚滚江涛之上的黄河公路大桥等等,见证了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聪明才干。1400多年前,隋朝的李春设计并参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石拱桥。

谁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

同学们想知道吧,请欣赏(赵州桥的课件)。

请大家说一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雄伟、坚固、美观。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座桥的呢?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欣赏、学习课文内容,领略赵州桥的飒爽英姿。(板书: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用笔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间相互说一说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三、检查学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情况

1.展示生字,指名拼读,认读。

2.指名学生教读,同桌间互读,相互检查。

3.教师引导学习、识记生字,辨析字形、字意。

4.指名认读多音字、组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义、读音。

5.让全班学生参与,自由选择词语,练习说句子。

生:雄伟。高大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生:精美。朋友送我一个精美的文具盒。

生:宝贵。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

6.请同学们小组内推荐代表,说说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

四、精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自豪的感情。

2.指名生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文段介绍说明了赵州桥的位置、名称、设计者、历史状况。

师:赵州桥成为我国桥梁建造史上一颗璀璨之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我们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下面,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诵读课文。

五、赏析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品读第二自然段。

2.引导感悟。

(1)作者围绕哪句话来写赵州桥的?它在本段中起什么作用?介绍了桥的哪方面知识?

(2)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这种设计好处在哪里?

(4)写作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生: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来写,是本段的中心句,具有总领全段的作用。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

生:写“赵州桥的长五十多米、宽九米多,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有科学性。

生: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①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②大桥洞顶上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种设计的作用:“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减轻桥身的重量,节省石料,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生:本段写作上的特点是:“总写——分述”的写法,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

六、通过课下搜集,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检查巩固

1.引导学生说一说赵州桥的设计特点。

2.完成练习(课件展示)。

赵州桥非常________,长________,宽________。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________,只有一个________,大桥洞顶上,还各有________,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________,既减轻了________,使桥不易________,又减轻了________,节省了________。

二、品读欣赏课文

1.请大家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问题。

(1)本段围绕哪句话写作?

(2)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图案?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3)作者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些生动的画面吗?

(4)写话:“有的……有的……还有的……"

3.大家分组交流讨论,汇报。

生:课文围绕第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来写。这句在全文中是一个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上文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又提示下文要写的是赵州桥的“美丽壮观”。

(写话练习)“不但……而且……"

生:本段主要写赵州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课件展示)三种龙的不同姿态:

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遥首相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分角色朗读)理解语句意思。

生:作者用的关联词是:“有的……有的……还有的……”

这些龙的生动图案,用词语形容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生:练习写话

“有的……有的……还有的……"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在跳皮筋,还有的在打乒乓球,操场上热闹极了。

三、拓展延伸

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我们民族祖先的创造精神,无不令我们炎黄子孙为之自豪和骄傲,请同学们以后多多去发现和体会。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会认“择、官、摊”等生字,正确读写“摊贩、形态各异、悠闲、溜达、一乘轿子"等词语。并注意“作、乘、笼、都”字是多音字。

2.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3.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4.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走进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节课我们还将撷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来欣赏,那颗明珠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生齐读课题)

理解“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名声大,世界闻名)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本课新词。

汴梁保存撑船摊贩官吏悠闲拽住惊扰

理解:摊贩官吏都城作坊溜达一乘轿子

师:这一组词既有多音字,又有轻声。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齐读)

理解:

都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首都。

作坊:手工业制造或加工的地方

溜达:散步、闲走,很随意的逛逛。

一乘轿子:乘,在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叫一乘,一乘轿子就是一顶轿子。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

(梳理出《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画名、作者、尺寸、内容、画的历史、保存情况)

三、赏读结合

师:《清明上河图》究竟是怎样一幅画,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好吗?(师生共同欣赏)

师:谁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幅画能名扬中外?

1.预设一:欣赏众多人物。

师:张择端在这幅画里,都画了哪些人呢?谁能朗读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节)

师: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什么是“行"?(就是行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文章里说画了哪几行的人呢?我们动笔画一下。

师:只有七八种人,倒也不是很多,是吗?(还有许多没写出来,但都画出来了,课文里说:“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那么还会有哪些行业的人呢?

(生想象说话)

师:所以文中说:光是这些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真是“人物众多"。(板书“人物众多”)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人全被张择端画进了清明上河图,他可真(了不起,画技高超)难怪《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过渡:《清明上河图》能名扬中外不可能仅仅因为人物众多。你们还有什么看法?

2.预设二:感受街市热闹,人物形态各异,小而清楚。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1)生: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2)生:街上的人来来往往,形态各异,有的……有的……把他们在干什么都画出来。所以能名扬中外。

师:张择端不仅画出那么多的人,还画出了这些人的各种形态,来,我们一起读读。(生读句子)

(3)师:我们也来看看,你还看到画上的人在干什么?(出示图片,欣赏)

师:你看得真仔细,画面这么小,你都看出来了,难怪作者说(出示句子: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起读。(生齐读)

师:是多么的细致、精致啊!谁愿意把这句话再读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