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中考化学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下列元素中,缺乏会导致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是()A.Zn B.Fe C.Ca D.Na2.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实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 B.液体的量取C.取用固体药品 D.测定溶液pH3.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 B. C. D.4.为了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A.分离H2O2和MnO2制O2后的固液混合物B.除去CO中的CO2气体C.区分NaCl、NH4NO3、NaOH三种固体D.区分硬水和软水5.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已略去),其中甲、乙的组成元素相同,丙能使带火量的木条复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和乙均属于氧化物B.反应③不一定是化合反应C.硫粉在丙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D.反应①不需要任何反应条件即可迅速进行6.下列化肥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的是()A.KNO3 B.NH4Cl C.K2SO4 D.Ca3(PO4)27.供人类呼吸的气体是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氧气 D.氮气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读液体体积 D.给液体加热9.下列化学方程式不符合题意的是A.自制简易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B.用生石灰处理硫酸厂废液:Ca(OH)2+H2SO4═CaSO4+2H2OC.不能用铁制容器盛装硫酸铜溶液的原因:Fe+CuSO4═FeSO4+CuD.证明铁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之前的金属:Fe+2HCl═FeCl2+H2↑10.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分子之间有间隔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C.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D.受热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P点的含义是_____.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_____(填写“能”或“不能”).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是_____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要使C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采取的方法是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2019年3月13日,“玉兔二号”巡视器已完成三个月昼工作,于12时16分进入第三个月夜,累计行走163米,再一次创造奇迹。将“玉兔二号”运往月球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一、二子级推进剂都是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偏二甲肼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最简整数比);(2)偏二甲肼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铁锅、铝锅是生活中常用的炊具,右图是铁锅的示意图。铁锅含有合金单质_______(写化学式),含有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____。炒菜时铁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铝锅轻便、耐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废旧铁锅、铝锅不要随意丢弃,应回收利用,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14.物质丙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上用甲和乙合成丙。甲、乙、丙的微观示意图见下表。请完成下列空白。物质甲乙丙微观示意图(1)甲、乙、丙3种物质都是由(填“分子”“原子”或“离子”)_____构成的。甲、乙、丙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物质丙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丙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写出甲和乙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丙的化学方程式: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甲烧杯_____乙烧杯_____;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_____;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_____(答一条即可)。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_____。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该现象说明了_____。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_____②_____16.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查阅资料)NaCl溶液显中性(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和HCl请你写出一种可能的猜想: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为了验证猜想,实验小组分组分别进行了以下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滴加紫色石蕊溶液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中含有HCl(2)加入少量CuO粉末粉末溶解,溶液变蓝溶液中含有HCl(3)滴加Na2CO3溶液__________________溶液中含有HCl请写出实验操作(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结论)通过探究,猜想二是正确的。(评价反思)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解析】

A、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A不正确;B、缺铁会患缺铁性贫血,故B不正确;C、人体缺少钙元素会导致青少年患佝偻病、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等,故C正确;D、钠元素调节体内水分和体液恒定的pH,故D不正确。故选C。2、D【解析】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图中操作错误;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C、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要用镊子,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应用药匙或纸槽,不能用手直接拿,图中操作错误;D、测定溶液的pH时,可在点滴板上放一条pH试纸,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而得出溶液的pH,图中操作正确。故选D。3、C【解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详解】碳酸钙、氢氧化钠、硫酸都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故选C。【点睛】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它既是纯净物,也是化合物和氧化物。4、B【解析】

A、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故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正确;B、该实验中一氧化碳可以与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不与氧化铜反应,该实验不会将杂质除去,反而会将主要物质除去,故错误;C、NH4NO3、NaOH溶于水分别吸热、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分别降低、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合理;D、检验软硬水的方法是向水中加入肥皂水,如泡沫多浮渣少的水是软水,反之是硬水,故设计合理。故选B。5、D【解析】

A.甲、乙、丙三种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已略去),其中甲、乙的组成元素相同,丙能使带火量的木条复燃。可知丙为氧气,甲为过氧化氢,乙为水。因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氧气和氢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是氧化物,选项正确;B.反应③是氢气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水时,是化合反应;反应③是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时,不是化合反应,选项正确;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选项正确;D.反应①通常需要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才可迅速进行,选项错误。故选D。6、B【解析】

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详解】A、KNO3不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B、NH4Cl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符合题意;C、K2SO4不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D、Ca3(PO4)2不属于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7、C【解析】

氧气可以供人类呼吸,故选:C。8、B【解析】试题分析: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没有用外焰加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9、B【解析】

A、该反应生成的水可降低温度,二氧化碳可隔绝氧气,故A选项正确,不合题意;B、生石灰是CaO的俗称,Ca(OH)2不是生石灰,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铁会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C选项正确,不合题意;D、铁可从酸中置换出氢气,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氢气,D选项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10、B【解析】试题分析:A、图中白色部分是苯分子,可看出分子之间有间隔,正确;B、只能说明原子真实存在,原子之间有间隔,不能知道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错误;C、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正确;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正确。故选B考点:图表所表示的化学信息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t1℃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不能c<b<ab>a>c升温【解析】

(1)P点的含义是t1℃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填:t1℃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有25g能够溶解,能形成75g溶液.故填:不能.(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是c<b<a.故填:c<b<a.(4)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a和c的溶解度相等,质量分数也相等,a和c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因此b的质量分数最大;温度升高到t2℃时,b和a变成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而c仍然是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质量分数减小,因此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故填:b>a>c(5)因为c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要使C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采用升温或蒸发溶剂的方法.故填:升温.【点睛】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3:146.7%【解析】

(1)偏二甲肿中碳元素和氢元素质量比为(12×2):(1×8)=3:1;(2)偏二甲H中元素质=。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Fe塑料使油与氧气隔绝铝的密度小、常温下,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减少环境污染,节约金属资源【解析】

(1)可根据图中所示回答。铁锅中的主要金属单质为铁,故应写Fe(化学式)。塑料是聚乙烯材料,是有机合成材料。(2)可根据灭火的原理回答。盖上锅盖,使锅内燃烧的物质与外界的氧气隔绝。(3)因为铝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小,则铝锅感觉比铁锅轻便;耐用是因为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这层薄膜能够阻止铝与氧气接触,从而防止铝锅的进一步氧化。(4)金属回收后的加工处理比从矿石中冶炼金属要少消耗很多能源,可起到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开发新的金属资源。14、分子丙-3价14:3N2+3H22NH3【解析】(1)由图可知,甲物质是H2,乙物质是N2,丙物质是NH3,故甲乙丙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2)甲乙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是单质,丙物质是由氮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是化合物;(3)物质丙的化学式为NH3,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求得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4)NH3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3;(5)H2和N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NH3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溶液变红溶液未变红对照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合理即可)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