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1页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2页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3页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4页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2003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2003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4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65经济学考研真题2004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65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5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2005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6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2006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7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2007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0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47经济学考研真题2010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47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47经济学考研真题2011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47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考研真题

2012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6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6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7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9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9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附送资料:2008、2018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08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8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1经济学考研真题(回忆版)

2003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3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40分)1弹性系数答:弹性系数是指因变量变动的比率与自变量变动比率的比值。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变动比率/自变量变动比率。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例,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公式:ed=-(∆Q/∆P)(P/Q)。在理解需求弹性系数的含义时要注意这样几点:①在需求与价格这两个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所以,需求弹性就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②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比率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之比,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③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如果两个变量为同方向变化,则为正值;如果两个变量为反方向变化,则为负值。但在实际运用时,为方便起见,一般取绝对值。④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2纳什均衡答: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它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所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策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策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纳什均衡不一定是占优均衡,占优均衡却一定是一种纳什均衡;纳什均衡不一定唯一,可能有多重解,占优均衡却一定是唯一的。3消费者均衡答: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其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MU1/P1=MU2/P2=…=λ,其中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序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的均衡。任何一个理想的消费者在用一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时,其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的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组可以覆盖整个坐标平面;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那么,当一个消费者面临一条既定的预算线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时,只有既定的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此时满足MRS12=P1/P2。4GDP答: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①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减去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后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之和。②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收入之和。具体分为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或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等。③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与以上三种形态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国内生产总值的三中计算方法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这三种形态和三种计算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分配、使用及相应的构成。5投资系数答:投资系数是指一定时期的总投资与新增国内生产总是之比。即一定时期每新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需要多少投资。计算公式为:投资系数=总投资/新增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还可以根据需要,写成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投资之比,即:新增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用来表示单位投资可以新增多少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都能反映出投资的经济效益,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效益指标。6“挤出”效应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下,利率为r0,收入为y0,如果不考虑货币市场,那么政府支出将使IS移动到IS′,收入增加到y3。但是实际上收入只能增加到y1,y1y3即为挤出效应的大小。图1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7自然失业率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是指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决定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的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降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8MM定理答:MM定理是由美国著名财务学家Modigliani和Miller共同提出的理论,MM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由于企业价值只取决于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MM定理指出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一致的。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对股东最有利。MM定理可以分为有税条件下的MM定理和无税条件下的MM定理。①无税条件下的MM定理1,即资产价值的维持和创立与其筹资来源的性质无关,其实质内容是强调企业价值是由资产负债表左侧的实际资产决定的,而不是由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比决定的。②无税条件下的MM定理2,即股东所要求的收益率与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之比成正比。只要总资产收益ra超过了负债利息率rd,股东权益资本成本r0将随企业负债与股东权益比(D/E)的增加而增加。③有税条件下的MM定理1,即负债企业价值等于无负债企业价值加上因负债而产生的税收屏蔽作用,这一税收屏蔽作用的价值等于企业负债总额与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乘积。④有税条件下的MM定理2,即负债企业股东权益的资本成本为不负债企业股东权益的资本成本家还是那个由负债引起的财务风险的税后补偿。在1963年,MM考虑到公司所得税存在的情况时又指出:企业应接近100%的负债时,因为更高的负债水平将导致更高的利息省税现值,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即后来修正的MM定理中的两个命题:命题1,MM定理的公司所得税观点:有债务公司的价值等同于有相同风险但无债务公司的价值加上债务的税上利益。按照此定理,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的价值不是无关,而是极为相关,并且公司债权比例与公司价值成正相关关系。这个结论与早期资本结构理论的净收益观点也是一致的。命题2,MM定理的权衡理论观点:随着公司债权比例的提高,公司的风险也会上升,因而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越大,由此会增加公司的额外成本,降低公司的价值。因此,公司最佳的资本结构应当是节税利益和债权资本比例上升而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与破产成本之间的平衡点。9科斯定理答: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原理。其基本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是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科斯定理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解释科斯基本思想时概括出来的,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科斯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解释。科斯定理是指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以另一角度来说,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西方学者认为,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以污染问题为例,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下降至社会最优产量水平。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存在以下几点原因:①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②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③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效果的问题了。10外在经济答:外在经济也称为外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当一个行业拥有众多厂商时,只要整个行业的规模和产量发生变化,必然引起与企业有关的某些外部条件的改变。即使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方式可能没有任何变化,但外部条件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收益。外在经济是指外部条件的变化使个别厂商的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外在经济可以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从而产生外在规模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结售汇等货币方面受到的影响而发生的外在规模经济。外在规模经济和内在规模经济一样,都会改变厂商的成本和收益,但它们的前提条件、影响方式完全不同:外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行业规模的扩大,而内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外在经济是行业中其他方面的便利因素为个别厂商提供了效益,内在经济则是厂商经营的个别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所致。因此,外在规模经济表现在平均成本曲线上,是厂商整个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的移动;而内在规模经济则体现了一个厂商的平均成本曲线随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向右下方倾斜。二、填空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____。【答案】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解析】由于资源相对需求而言的稀缺性,便产生了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人类必须用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来更好满足人类需要的所谓选择问题。选择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①生产什么(what)以及多少?②如何(how)生产?③为谁(forwhom)生产?④何时(when)生产?2世界上主要有哪几种经济制度____。【答案】私有制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制度和多元所有制经济制度【解析】经济制度的类型有:①私有制经济制度;②公有制经济制度;③多元所有制经济制度。其中,多元所有制经济又分为公有制为基础的多元所有制经济制度和私有制为基础的多元所有制经济制度。3经济利润是指____,其作用是____。【答案】总收益与机会成本之差;调节企业的生产规模,并通过企业的进出入来调节整个行业的规模,从而可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解析】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即减去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经济成本既指机会成本。对于厂商来说,当经济利润等于零时,正常利润全部实现。4会计利润是指____,其作用是____。【答案】总利益与会计成本之差;反映了企业经济的盈亏情况,刺激企业缩减成本,增加利润【解析】会计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即减去显成本)。会计利润包含了隐成本,而经济利润扣除了隐成本。5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____。【答案】是否能调整全部的生产要素【解析】生产的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生产周期。生产的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生产周期。生产的短期和长期的区分是以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数量为标准。6已知产量为99单位时,总成本等于995元,产增加到100单位时,平均成本等于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____。【答案】5【解析】产量增加到100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0元,则总成本为100×10=1000(元)。所以边际成本为:1000-995=5(元)。7假设I0=1800亿元,c=400+0.8Yd(亿元),乘数为____,均衡时的可支配收入为____亿元、消费为____亿元。【答案】5;11000;9200【解析】乘数=1/(1-MPC)=1/(1-0.8)=1/0.2=5,s=(1-0.8)Yd-400=I,所以Yd=11000(亿元)。将Yd=11000代入c=400+0.8Yd得c=9200(亿元)。8宏观经济政策寻求____。【答案】多重经济目标下的有效政策组合【解析】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增进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对宏观经济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国家通过合理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9如果当利率由7%下降到6%,投资额从200亿元上升到240亿元,则投资函数的弹性为____。【答案】1.4【解析】投资函数的弹性=投资变动百分比/利率变动百分比,代入数据,可得投资函数的弹性为:-[(240-200)/200]/[(6%-7%)/7%]=1.4。10在现代经济中,收入和就业主要取决于____。【答案】总需求【解析】供给管理政策主要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仍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时间的滞后性。因此,目前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并不把供给管理政策作为短期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在现代经济中,收入和就业主要取决于总需求。三、计算设某企业只有一种可变投入要素(劳力)的生产函数为:Q(L)=10L+5L2-L3,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时,需增加成本为20元,若产品售价为30元(相对稳定),如果你是企业决策者,怎样才能求出你认为是最优的投入量L*(列出求解的式子)?解:根据生产函数:Q(L)=10L+5L2-L3,可得:劳动的边际产品函数为:MPL=10+10L-3L2;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MPL·P=30MPL。由于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时,需增加成本为20元,所以MFC=20。根据厂商使用要素的最大化原则:VMP=MFC,即(10+10L-3L2)×30=20,求得:L*≈4。所以,最优的投入量约为4。四、计算考虑如下的简单动态宏观经济乘数模型Y(t)=G(t)+I(t)+C(t)C(t)=2+0.5Y(t-1)I(t)=0.2Y(t-1)式中Y为国民生产总值,C为个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如果政府购买G(t)=1个单位,那么国民生产总值Y(t)最终为多少单位?

解:因为G(t)=1,C(t)=2+0.5Y(t-1),I(t)=0.2Y(t-1),Y(t)=C(t)+I(t)+G(t);所以Y(t)=1+2+0.5Y(t-1)+0.2Y(t-1)=3+0.7Y(t-1)。假设初始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Y0,可得:Y1=3+0.7Y0Y2=3+0.7×3+0.72Y0Yn=3+0.7n-1×3+0.7nY0则国民生产总值Y(t)最终为:Yn=3+0.7n-1×3+0.7nY0。五、论述在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某种资源是免费使用的,你能随便使用(不许浪费)吗?为什么?答:不能。具体原因如下:(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在厂商的厂房、机器设备等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一开始是递增的,但当劳动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产量就会递减,直到出现负数。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组合比例变得愈来愈不合理。当可变投入较少时,不变投入显得相对较多,此时增加可变投入可以使要素组合比例趋向合理从而提高产量的增量;而当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的组合达到最有效率的那一点以后,再增加可变投入,就使可变投入相对不变投入来说显得太多,从而使产出的增加量递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有条件的:①以技术不变为前提;②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动为前提;③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④假定所有的可变投入要素是同质的,如所有劳动者在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差异。所以,如果某种资源的使用是免费的,连续增加这种生产要素也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该要素的边际报酬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厂商便不会再追加使用这种生产要素。(2)如果这种免费使用的资源是劳动,则结合厂商生产三阶段理论分析如下:生产三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0增加到平均产量最高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MP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3的区间。第二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

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的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的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MP两曲线的交点到MP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3到L4的区间。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的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4以后的区间。如下图所示。图2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再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一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是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可以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根据厂商的最优的生产阶段理论,即使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是免费的,厂商也会再选择在第二阶段生产即对该要素的使用保持在第二阶段的范围内。

2004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65经济学考研真题

2004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465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60分)1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收,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2货币政策答: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的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3GNP答: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这项综合经济指标为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消耗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出综合计算或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②私人国内投资总额;③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④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从收入方面计算,主要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和折旧。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以领土作为统计标准,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外国,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4财富答:财富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拥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物质财富是指经劳动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全部生产和消费资料以及经劳动开发的自然资源;广义的物质财富包括待开发的自然资源,并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中一切财产的源泉。精神财富是指科学技术成果、文艺作品和文化遗产,并且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5资本答:资本是指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便进一步生产更多商品和劳务的物品。作为与劳动和土地并列的一种生产要素,资本的独特特点可概括如下:①它的数量是可以改变的,即它可以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生产出来;②它之所以被生产出来,其目的是为了以此而获得更多的商品和劳务;③它是投入要素,通过生产过程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由于第一个特点,资本便与其他两个生产要素即土地和劳动区别开来了。因为土地和劳动均是“自然”给定的,不能由人们的经济活动生产出来;由于第二及第三个特点,资本便与一切非生产要素的东西区别开来了。例如,由于第二个特点,它不同于普通的消费商品,因为消费商品不能带来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其价值仅等于自身而不能增值;再例如,由于第二及第三个特点,它甚至也不同于单纯的储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单纯的储蓄本身仅仅意味着可贷资金的增加。如果这些资金并不实际贷出,则不能增值;即使贷出去,从而增值,也看不是被用于生产过程。6转移支付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在西方国家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转移支付又分为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①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②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如公司对于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于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被认为是转移支付。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学家卡里,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用力啊购买物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作是转移支付。7“挤出”效应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初始状态下,利率为r0,收入为y0,如果不考虑货币市场,那么政府支出将使IS移动到IS′,收入增加到y3。但是实际上收入只能增加到y1,y1y3即为挤出效应的大小。图1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8机会成本答: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够获取的最大收入。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由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9经济利润答:经济利润是指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收益。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率相等,否则,厂商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显然,它等于隐性成本。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正常利润=隐性成本10供给弹性答:供给弹性是指某商品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与其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它被用来测定该商品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弧弹性:eS=(∆Q/Q)/(∆P/P)=(∆Q/∆P)(P/Q)点弹性:eS=(dQ/dP)(P/Q)供给弹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若eS=0,则称该物品的供给为完全无弹性,如稀有的古董及珍品。若0<eS<1,则称该物品的供给为缺乏弹性,多数农产品的供给均缺乏弹性。若eS=1,侧成该产品的供给有单位弹性。若1<eS<∞,则称该产品的供给为富有弹性,多数工业产品的供给均富有弹性。若eS=∞,则称该物品的供给为完全有弹性。11恩格尔定律答: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恩格尔定律指出,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来定义恩格尔定律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12价格歧视答:价格歧视是指由于垄断者具有某种垄断力量,因此,垄断者可以对自己所出的售同类产品,取不同的价格,以使自己所获利润达到最大值。实现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厂商不能是价格的接收者,即有权改变价格;②厂商必须能够按需求弹性对顾客加以区分;③买者必须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④厂商必须能够防止产品的再次出售。价格歧视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每多出售一单位产品都收取不同的价格。一级价格歧视可以再分为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与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不完全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离散变动;完全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纯一级价格歧视,是指价格与销售量连续变动。在实际一级价格歧视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被生产者完全剥夺了,但生产是有效率的,因为在边际点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总产出水平较高,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加总量较大。完全一级价格歧视纯粹是一种理论讨论,在现实中很少见到。②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收取一种价格,对于另外一定数量的该种商品收取另一种价格,等等。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成批定价。③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者对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人收取不同的价格,但使得每一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需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a.存在着可以分隔的市场。若市场不可分隔,市场上的套利行为将使得价格歧视消失。b.被分隔的各个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如果被分隔的各个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相同,则最佳策略是对同一产品收取相同的价格。13个人可支配收入答: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扣除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为: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折旧-企业间接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或企业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个人所得税。14加速原理答:加速原理是指收入变动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当满足不存在闲置未用的过剩生产能力和资本-产出比不变的两个假定前提时,产品需求增加引致产品生产扩大,为了增加产量,就要求增加资本存量,要求有新的投资。也就是说收入或消费需求的变动导致投资的数倍变动。加速原理的含义包括:①投资并不是产量(或收入)的绝对量的函数,而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即投资变动取决于产量的变动率,若产量的增加逐期保持不变(产量变动率为零),则投资总额也不变。②投资率变动的幅度大于产量(或收入)的变动率,产量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投资率较大幅度的变化。③若要保持增长率不至于下降,产量必须持续按一定比率增长。因为一旦产量的增长率变缓,投资增长率就会停止或下降。即使产量并非绝对地下降,而只是相对地放缓了增长速度,也可能引起投资缩减。④加速数与乘数一样都从两个方向发生作用。即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长是加速的,当产量停止增长或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是加速的。⑤要使加速原理发挥正常作用,只有在过剩生产能力全部消除时才能实现。15投资系数答:投资系数又称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系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系数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系数越小。即:ki=∆Y/∆I=1/(1-b),或ki=1/(1-MPC)=1/MPS。式中,∆Y是增加的收入,∆I是增加的投资,MPC或b是边际消费倾向,MPS是边际储蓄倾向。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叫“凯恩斯系数”。投资系数发挥作用的前提假设是: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二、举例说明经济数学模型中的内、外生变量。(15分)答:经济数学模型一般是用由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式或方程组来表示的,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变量可以被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该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也可以称为参数。例如,关于供给和需求的三个方程如下:Qd=σ-βP①Qs=-δ+γP②Qd=Qs③(式中,α、β、δ、γ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

在由方程①②③构成的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Q和P是模型所要决定其数值的变量,被称为内生变量。α、β、δ和γ的数值是由模型之外的外部条件所决定的,被称为外生变量,也被称为参数。外生变量α、β、δ和γ的值,将决定内生变量Q和P的值。假定:Qd=800-100P,Qs=-400+200P,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解:模型的均衡条件为:Qd=Qs,将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分别代入均衡条件得:800-100P=-400+200P;____解得:P=4,将P=4代入需求函数得:Q=Qd=800-100×4=400。___或者将P=4代入供给函数得:Q=Qs=-400+200×4=400。__所以(P,Q)=(4,400)是模型的均衡解。假如改变外生变量α、β、δ和γ的值后所得到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Qd=1600-200P,Qs=-400+200P,Qd=Qs。同样地,根据均衡条件Qd=Qs,将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分别代入可得:1600-200P=-400+200P;____解得:P=5,将P=5代入需求函数得:Q=Qd=1600-200×5=600。___或者将P=5代入供给函数得:Q=Qs=-400+200×2=300。__所以(P,Q)=(5,600)是模型的均衡解。

显然,外生变量值即参数值的改变,引起了内生变量值的变化。此外,在很多模型中,外生变量具有明确的含义,如果在方程式②中,加上一个外生变量w,表示良好的气候条件所带来的供给量,则上述模型就具有一个含义明确的外生变量。三、一般来说,作为经济系统的投入要素都有哪些?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是什么?为什么?(25分)答:(1)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投入要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和技术。生产要素由土地、劳动、资本存量组成。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①土地,所谓土地或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自然环境等等。一般来说,自然资本本身是天赋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在现实中,有些国家的有些产业主要是建立在丰裕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但从经济增长角度看,尤其是现代世界中,自然资源的丰裕既不是经济增产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②劳动,劳动或人力资源包括一国投入的劳动数量和劳动的质量。从劳动投入的数量来说,劳动投入量受到劳动人口、劳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就业人数越大,劳动的投入量就越大,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纯就业人数的增加,只能增加总产量,而无法提高人均国民产出。劳动的质量包括劳动者各方面的能力,如掌握的知识,具体的技能、体力,个人的追求、价值取向等等,在现代世界中,劳动的

质量比劳动的数量更为重要,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③资本,资本包括各种机器设备、生产性建筑物、道路等各种基础设施、存货(包括原材料存货、在制品、成品、零部件存货等等)。从工业革命以来,资本数量的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高储蓄率往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本也是多种多样的,高效、先进的资本品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既是经济增长的体现,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④技术进步,这里的技术进步是广义的,包括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技术进步最终体现在新生产要素的采用、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新产品或新劳动的引入等。在一个经济系统中,上述四种要素是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技术与土地、劳动、资本的联系极为紧密。技术进步需要投入劳动和资本并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许多技术进步的产生本身,需要以高质量的劳动和高质量的资本设备,以及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同时,技术进步也改变劳动就业和资本投资的机会,增加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数量和种类,提高劳动和资本的质量。(2)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四种要素中,技术是最重要的要素。原因在于,相对于其他三种要素而言,技术进步既不会受到总量上的限制,也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土地、劳动、资本要素都受到存量的限制,同时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现象,这就决定了这些要素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效应是递减的。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会收敛于均衡路径上,而原因在于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技术进步不会产生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同时知识储存量可以由人类创造出来,这就决定了技术不存在存量上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

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称为现代经济高比率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经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中间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中介要素的投入,这些中介要素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对技术要适宜运作作出准确的判断等等。四、设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K,L)=5KL其中投入要素L的价格为10单位,投入要素K的价格为2单位,若产品售价为10单位且有市场需求时,试分别求出当投入要素受约束和不受约束情况下的最优投入量L、K(当投入要素受约束时可只给出求解的式子)(50分)?答:(1)企业的利润函数为π(L,K)=PQ-C(L,K)=50KL-(10L+2K);当投入要素不受约束时,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为:∂π/∂L=50K-10=0;∂π/∂K=50L-2=0。解得K=0.2,L=0.04,即企业利润最大化时L,K的投入量分别为0.2和0.04。(2)当投入要素受约束时,约束为企业的可支配收入为W。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φ=50KL-(10L+2K)+λ(W―10L―2K);最优化一阶条件为:∂φ/∂K=50L-2-2λ=0①∂φ/∂L=50K-10-10λ=0②∂φ/∂λ=W-10L-2K=0③由①②③可得:K=W/4,L=W/20。2005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15分)1.机会成本2.需求原理3.恩格尔定律4.基尼系数5.价格弹性二、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30分)三、市场经济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30分)

四、一个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运作,劳动力是唯一的可变要素,其生产函数为y=-L3+8L2+140L,其中y是日产量,L是工人人数。试求:(1)(15分)厂商组织合理生产所需的最低投入水平是多少?此时的日产量是多少?(2)(10分)厂商组织合理生产的日产量的最大投入水平是多少?在什么情况下能实现?五、某单位组织健美比赛,门票每张15元,购票观众达18000人,组织者认为市场形势很好,在第二次组织时,将门票提高到30元,结果仅售出6000张,假设观众减少纯与涨价有关。(1)(5分)说明门票需求量与票价之间的关系;(2)(10分)求15元与30元两点的点弹性;(3)(10分)计算标价在15元到30元之间的需求价格弧弹性;(4)(10分)设需求量与价格是线性关系,求收入最大时的标价。六、谈谈你对“中国将采取中性财政政策”的看法。(15分)

2005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5分)1.机会成本答: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更有利的用途时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从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上。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能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这也是机会成本产生的缘由。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所以,机会成本的含义是:任何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一般都由多种不同的使用途径或机会,也就是说可以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但是当一定量的某种资源用于生产甲种产品时,就不能同时用于生产乙种产品。因此生产甲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不生产乙种产品的代价,或者是等于该资源投放于乙种产品生产上可能获得的最大报酬。

2.需求原理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商品的价格越低,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反之,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其中,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即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需求。3.恩格尔定律答: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恩格尔定律指出,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来定义恩格尔定律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则越大。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消费者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4.基尼系数

答: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来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图1洛伦兹曲线在图1中,不平等面积(洛伦兹曲线ODL与45°线之间的面积A)与完全不平等面积(OHL与45°线之间的面积A+B)之比,称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若设G为基尼系数,则:G=A/(A+B)。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即有0≤G≤1。可见,基尼系数是洛伦兹曲线与三角形斜边之间的面积与整个三角形之间的面积的比例。若A=0,基尼系数等于0,收入绝对平均;若B=0,基尼系数等于1,收入绝对不平均,即全社会收入为一人所有。实际基尼系数在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5.价格弹性答:价格弹性包括需求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等,是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供给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其公式为: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二、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有什么意义?(30分)答:分析研究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及其决定因素,主要是为了分析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政策效果的大小因IS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不同。具体分析如下:(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①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如图2(a)和(b)所示。

图2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②IS曲线的斜率不变,LM斜率越大,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3所示。图3财政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③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图4所示。图4凯恩斯极端(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①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如图5所示。图5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②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6所示。图6货币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③如果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相交,则就出现了所谓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如图7所示。当出现这种古典主义极端情况时,财政政策就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十分有效。图7古典主义极端三、市场经济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30分)答: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指把稀缺性的资源配置到相互竞争的各种用途上,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为谁生产。(1)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面对稀缺的经济资源,人们需要权衡各种需要的轻重缓急,确定生产什么物品、生产多少、何时生产,以满足比较强烈的需要。消费者选择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的产品。从生产者角度看,企业会受利润最大化愿望的驱使。企业会因为利润低而离开亏损的行业,同样也会受高利润的吸引转而生产利润较高的物品。因此消费者最需要什么,什么就更有利可图,生产者就生产什么。(2)怎样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以及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用途,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也大多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替代关系,所以同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但它们的生产效率并不尽相同。生产者必须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组合中,选择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组合方式。(3)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所确定的要素价格。因为存在稀缺性,没有人能获得他想要的一切。每个社会都必须建立某种机制来为其成员分配产品。在市场机制下,生产要素参与最终产品价值的分配,换言之,也就是在要素市场上,根据生产者对于要素的需求状况和要素的供给状况,决定要素最终的价格。某种要素的价格,也就是该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分配到的产品的那一部分价值。要素价格可以表现为工资、利息、地租、利润(企业家的价值)等,而消费者支付给企业的货币最终构成的工资、租金和红利,这些货币再由消费者以劳动

力的身份收回作为其收入。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由市场根据价格及其变动配置于各种产品生产和消费之上,使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从而保证了经济效率。四、一个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运作,劳动力是唯一的可变要素,其生产函数为:y=-L3+8L2+140L,其中y是日产量,L是工人人数。试求:(1)(15分)厂商组织合理生产所需的最低投入水平是多少?此时的日产量是多少?(2)(10分)厂商组织合理生产的日产量的最大投入水平是多少?在什么情况下能实现?解:由短期中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知,厂商生产的合理阶段为第Ⅱ阶段,如图8所示。图8厂商短期生产的合理产量(1)厂商合理生产所需的最低投入水平位于一、二阶段的分界点,为图8中的L3,此时,平均产量取最大值。平均产量函数为:APL=y/L=-L2+8L+140。APL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dAPL/dL=-2L+8=0。解得L=4。将L=4代入y=-L3+8L2+140L,得y=624。所以,厂商合理生产所需的最低投入水平为4个工人,此时的日产量为624。(2)厂商合理生产的最大投入为图8中的L4,此时边际产出MPL=0。即:MPL=dy/dL=-3L2+16L+140=0。解得L1=10,L2=-14/3<0(舍去)。所以,厂商合理生产的日产量的最大投入水平为10。在边际产量等于零的情况下能实现这一投入水平。五、某单位组织健美比赛,门票每张15元,购票观众达18000人,组织者认为市场形势很好,在第二次组织时,将门票提高到30元,结果仅售出6000张,假设观众减少纯与涨价有关。(1)(5分)说明门票需求量与票价之间的关系;(2)(10分)求15元与30元两点的点弹性;

(3)(10分)计算标价在15元到30元之间的需求价格弧弹性;(4)(10分)设需求量与价格是线性关系,求收入最大时的标价。解:(1)需求量与门票是反向变动变动的关系。门票价格上升,需求量相对应减少。(2)当价格P=15时,价格弹性ed1=|(∆Q/∆P)·(P/Q)|=(12000/15)×(15/18000)=2/3;当价格P=30时,价格弹性ed2=|(∆Q/∆P)·(P/Q)|=(12000/15)×(30/6000)=4。(3)标价在15元到30元之间的需求价格弧弹性为:(4)假设需求量与价格是线性关系,故设:Q=aP+b,其中a,b是常数。将P=15,Q=18000和P=30,Q=6000代入Q=aP+b,解得a=-800,b=30000。所以Q=-800P+30000。总收益为:TR=P·Q(P)=P×(-800P+30000)=-800P2+30000P。收益最大化一阶条件为:dTR/dP=-1600P+30000=0。解得P=18.75(元)。综上所述,收入最大时的标价为18.75元。六、谈谈你对“中国将采取中性财政政策”的看法。(15分)答:中性财政政策是相对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言的,即国家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后果。一定程度上,中性财政政策可以理解为收支平衡政策。中性财政政策理念可以追溯到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即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通过减轻税负,将政府的开支缩减到最小限度,实行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在我看来,中国采取中性财政政策的做法是正确的。原因如下:(1)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自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这些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进入2003年后,我国经济增长加速,出现了结构性的经济过热。首先,我国消费价格指数中粮食和食品约占三分之一的比重。其次,此次经济过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瓶颈现象,表现为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这种投资需求过度膨胀导致的经济过热若继续下去,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可见,目前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以鼓

励投资为主要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通货紧缩的态势也在逐渐淡去,宏观财政政策也应相应进行调整:由“扩张性”转为“适度从紧”,并逐步归于平衡。任何政策如果长期实施,都会带来负面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例外。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包括:对非国有投资的可能“挤出”、财政状况的可能恶化、政府投资的效益递减、宏观经济中计划色彩的增强,特别是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2)中性的财政政策能够带动我国经济继续发展。中性财政政策,“中性”的理解应当是:总量控制下的结构性调整,对有些项目降低、放缓支持或不支持,对有些项目继续支持。以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流向而达到中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而从积极转向中性,也意味着财政支出的进度放缓,这在当前是必要的。在当前经济情况下,中国不但存在局部地区局部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也存在着农业、能源交通、高科技产业、消费服务业等投资不足的现象。这就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急刹车”、也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有保有控”的财政政策。同时我们单一的货币政策调控还未到位,因而需要财政政策来配合辅助。对于中性财政政策的“度”,“总量控制”可以说是个标准,“度”从财政支出这一含义上讲,就是支出的进度降低,表现在财政支出的产业流向上,则是通过流向达到结构性调整与区别对待的目的。当初,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六七年的实践证明,整个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完全正确的,并且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现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已经走出通货紧缩阴影,但也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发生。

(3)但是,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将采取中性财政政策”的说法付诸实施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原因在于:①虽然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实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但是这里的收支平衡的含义,还指不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以防止财政赤字推动货币供应量扩张,造成通货膨胀。这种口径的收支平衡对经济的影响不是中性的。②中国长期以来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典型代表,财政政策是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不可能为了实现收支平衡而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并且自由放任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会吸取经验、趋利避害,更好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

2006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45分)1.均衡价格2.内生变量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5.要素供给效用最大化条件6.社会福利基本函数7.信息的不完全性

8.寡头市场9.生产者剩余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因素。2.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特征。3.价格歧视。4.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5.规模报酬变化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表现出怎样的规律?三、综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具有怎样的变动关系?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与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四、思考题(15分)在今年11月2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阐述了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具体部署了明年的经济工作。请阐述明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2006年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857经济学考研真题及详解一、概念题(每题5分,共45分)1.均衡价格答: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那么,供给数量大于需求数量,一部分生产者就会因商品卖不出去而被迫降价,从而市场价格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那么需求数量大于供给数量,一部分消费者因购买不到所需求的商品而愿意出高价,结果市场价格提高。因此,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2.内生变量答:经济数学模型一般是用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式或方程组来表示的,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变量可以被区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化会影响内生变量的数值。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答: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①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②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③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答: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一旦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

5.要素供给效用最大化条件答:为获得最大的效用必须满足如下条件: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效用最大化条件表示为:dU/dl=(dU/dY)·w或(dU/dl)/(dU/dY)=w。式中,dU/dl即为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它表示要素供给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消费者效用增量;dU/dY为收入的边际效用。6.社会福利基本函数答:社会福利函数表示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或者更一般地说,在效用可能性区域或整个效用空间中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因此,在两人社会中,社会福利函数W可以写成:W=W(UA,UB)。给定上式,由一个效用水平组合(UA,UB)可以求得一个社会福利水平。7.信息的不完全性答:信息不完全是指经济当事人对信息不能全面地把握,不能完全利用交易有关的信息。在现实生活中,供求双方的信息通常具有不对称性或不完全性。一旦供求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就会对市场机制配置资

源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市场失灵。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后果通常包括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问题。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很多问题,而市场机制又很难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此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在市场信息方面进行调控。8.寡头市场答: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这少数几家厂商的产量在该行业供给中占有很大比重,由此控制了整个行业的供给,对市场价格也有一定的控制。寡头市场基本特点是:①厂商数极少,新厂商加入该行业比较困难;②产品既可同质,也可存在差别,厂商之间同样存在激烈竞争;③厂商之间也相互依存,在作出决策时必须考虑该决策对对手的影响和对手的反应;④厂商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由于竞争对手的反应是独立的,很难预测。寡头垄断是同时包含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而又更接近完全垄断的一种市场结构。9.生产者剩余答: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它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

SMC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在图1中,在生产零到最大产量Q0之间的价格线以下和供给曲线(即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以上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生产者剩余。图1生产者剩余由此,生产者剩余也可以用数学公式定义。令反供给函数PS=f(Q),且价格为P0时厂商的供给量为Q0,则生产者剩余为:式中,PS为生产者剩余的英文简写,式子右边的第一项表示总收益,即厂商实际接受的总支付,第二项表示厂商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因素。答: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1)商品的可替代性。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大;相反,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小。对一种商品所下的定义越明确越狭窄,这种商品的相近的替代品往往就越多,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就越大。(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狭窄,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小。(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者在某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